司馬遷講了個故事,預言漢朝將亡,滿朝大臣會怎麼想呢?

傳說了兩千多年的“烽火戲諸侯”,不是到今天才開始被史學家質疑的。正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所說:“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

司馬遷講了個故事,預言漢朝將亡,滿朝大臣會怎麼想呢?

試想下,遠在河南鄭州的鄭國、河北邯鄲的衛國、甚至是山東曲阜的魯國、昌樂的齊國,各國大軍同時趕到今天的陝西西安勤王,其難度係數依然是蠻大的;何況是在只有馬車的兩千年前。這一常識,恐怕不止作為遊戲創意者的周幽王不會不知道,以寫史嚴謹著稱的司馬遷也不可能意識不到。

司馬遷講了個故事,預言漢朝將亡,滿朝大臣會怎麼想呢?

《史記》中有兩次幽王“舉烽火”的描述。其一,在“烽火戲諸侯”後,司馬遷稱:“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至此,看來諸侯們勤王的熱情已經被幽王“數舉烽火”燃燒殆盡。奇怪的是,當戎狄來犯,《史記》中又稱:“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然後才開始踏上逃亡,這前後矛盾的記載不得不令人感到奇怪。恐怕,唯一的解釋便是:司馬遷本人對於這個故事,也是持保留態度的!假若真如此,司馬遷為什麼又要講這樣一個故事呢?

司馬遷講了個故事,預言漢朝將亡,滿朝大臣會怎麼想呢?

同時,錢君在讀《史記》的時候,還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司馬遷作《夏本紀》,不曾說過“夏將亡”;司馬遷作《殷本紀》,也不曾說過“殷將亡”;司馬遷作《周本紀》,卻借史官之言,先後兩次預言“周將亡”。其一:“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甫曰:‘ 周將亡矣。’”其二:“後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侯,並去太子宜臼,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 周亡矣。’”然而,周真的亡了嗎?不止今天的我們,兩千年前的司馬遷也看到了,當時的周朝並沒有滅亡。我們今天之所以有西周、東周之分,也是從司馬遷作《史記》開始的;不過是史學家的一種斷代方式而已。

司馬遷講了個故事,預言漢朝將亡,滿朝大臣會怎麼想呢?

基於此,錢君有理由相信:司馬遷講“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不過是當作一種亡國的徵兆而已。既然是徵兆,自然要有足夠的理由讓人信服。太史公自然沒有讓我們失望;於是,我們看到在“三川皆震”之後,伯陽甫通過陰陽理論的深入分析,使我們不疑;在“廢申後、去太子宜臼”後,又對褒姒的來龍去脈相加描述,對“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大肆渲染,使我們確信。何況,我們也更願意相信,周幽王因寵愛褒姒,因“烽火戲諸侯”而亡國,這類的故事。一方面可為後世君王戒;即便君王們不相信,也可作好事者茶餘飯後的談資。

司馬遷講了個故事,預言漢朝將亡,滿朝大臣會怎麼想呢?

談到“為後世君王戒”,我們很容易會想到,關於下司馬遷本人,及其所處的歷史時期。在司馬遷作《史記》的這段時間裡:漢武帝寵愛鉤弋夫人,欲立劉弗陵為太子;與幽王寵愛褒姒事件竟是如此相似。況且,當司馬遷為李陵辯解,以致觸犯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後;司馬遷會不會以寫史的方式,向漢武帝勸諫呢?錢君以為,還是極有可能的!即便是漢武帝本人看不到,恐怕滿朝大臣也能夠心領神會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