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

在NBA賽場上關於裁判吹罰的爭議屢見不鮮,尤其在那些備受矚目的巨星身上,每一次吹罰都顯得至關重要。相反,越是大牌巨星往往越會利用規則和技巧躲過裁判的雙眼,使得球星與裁判之間的“互動”成為球迷日常探討的熱點話題。

在眾多熱點話題中,有一些球星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比如哈登為什麼總能造到犯規?關鍵時刻是不是過於依賴造犯規?也有不少庫裡的球迷提出質疑,為什麼庫裡總是“沒哨”?很多球看上去就是犯規了,裁判怎麼不吹呢?

"

在NBA賽場上關於裁判吹罰的爭議屢見不鮮,尤其在那些備受矚目的巨星身上,每一次吹罰都顯得至關重要。相反,越是大牌巨星往往越會利用規則和技巧躲過裁判的雙眼,使得球星與裁判之間的“互動”成為球迷日常探討的熱點話題。

在眾多熱點話題中,有一些球星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比如哈登為什麼總能造到犯規?關鍵時刻是不是過於依賴造犯規?也有不少庫裡的球迷提出質疑,為什麼庫裡總是“沒哨”?很多球看上去就是犯規了,裁判怎麼不吹呢?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庫裡,一起來探討一下庫裡的造犯規能力,到底是不是“沒哨”,以及為什麼會讓人感覺“沒哨”。

庫裡真的“沒哨”嗎?

上賽季常規賽庫裡場均出手19.4次,排後衛第7名,罰球4.2次卻只排第20,還沒有新秀特雷楊多,排第一的哈登有11次,也是全聯盟第一。庫裡的投籃罰球比(FTR)為0.214,只排聯盟第157位,突破能力大幅下滑的保羅都排88位。

當然不能直接比數據,庫裡也的確不是突破型球員,造犯規機會相對較少。最初我看到有人說庫裡“沒哨”,或者“沒有圓柱體”的時候,並沒有太在意,以為是球迷的過於主觀,希望喜歡的球星獲得更多的罰球。

"

在NBA賽場上關於裁判吹罰的爭議屢見不鮮,尤其在那些備受矚目的巨星身上,每一次吹罰都顯得至關重要。相反,越是大牌巨星往往越會利用規則和技巧躲過裁判的雙眼,使得球星與裁判之間的“互動”成為球迷日常探討的熱點話題。

在眾多熱點話題中,有一些球星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比如哈登為什麼總能造到犯規?關鍵時刻是不是過於依賴造犯規?也有不少庫裡的球迷提出質疑,為什麼庫裡總是“沒哨”?很多球看上去就是犯規了,裁判怎麼不吹呢?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庫裡,一起來探討一下庫裡的造犯規能力,到底是不是“沒哨”,以及為什麼會讓人感覺“沒哨”。

庫裡真的“沒哨”嗎?

上賽季常規賽庫裡場均出手19.4次,排後衛第7名,罰球4.2次卻只排第20,還沒有新秀特雷楊多,排第一的哈登有11次,也是全聯盟第一。庫裡的投籃罰球比(FTR)為0.214,只排聯盟第157位,突破能力大幅下滑的保羅都排88位。

當然不能直接比數據,庫裡也的確不是突破型球員,造犯規機會相對較少。最初我看到有人說庫裡“沒哨”,或者“沒有圓柱體”的時候,並沒有太在意,以為是球迷的過於主觀,希望喜歡的球星獲得更多的罰球。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但後來仔細觀察庫裡的比賽,我發現的確有一些回合存在爭議,或者可吹可不吹的情況大多數不吹,對於每年看大量比賽的球迷,在觀察多位球星所受到的裁判待遇後,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庫裡是不是真的“沒哨”。

針對這個問題,我總結出三點原因,和庫裡的打法習慣,造犯規能力,以及裁判的吹罰習慣,視角,經驗判斷等因素都有關。

一、終結技巧隱蔽性過高

想要搞清吹犯規的原因,就得先了解裁判的吹罰習慣,學過裁判法或者對規則研究比較多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正式比賽中,像打手、撞人這些犯規很難有明確的吹罰標準。

尤其在NBA這種高水平職業聯賽,隊員人高馬大,對抗無比激烈,如果動作稍微大一點就響哨,比賽就沒法看了,掌握分寸很重要,那到底該怎麼判斷呢?

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看“圓柱體”,一般情況下,如果防守人沒有失位,沒有侵犯對方圓柱體,只要是正常的軀幹接觸,哪怕動作大一些也不會吹。一旦失去了有利位置,哪怕輕輕拉扯一下也會響哨,因為侵犯了圓柱體。

在NBA裡有一些球員就非常會利用規則,比如哈登,眾所周知他的過人技巧豐富且嫻熟,節奏控制極好,經常一個變相就把防守人過個乾淨,然後加速直殺禁區。

此時只要防守人對哈登下手,就很容易侵犯圓柱體,而哈登又是最會主動“找犯規”的人,他會在行進過程中主動靠向對手,再通過手臂軀幹等部位的“演技”迷惑裁判,想不吹犯規都難。

"

在NBA賽場上關於裁判吹罰的爭議屢見不鮮,尤其在那些備受矚目的巨星身上,每一次吹罰都顯得至關重要。相反,越是大牌巨星往往越會利用規則和技巧躲過裁判的雙眼,使得球星與裁判之間的“互動”成為球迷日常探討的熱點話題。

在眾多熱點話題中,有一些球星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比如哈登為什麼總能造到犯規?關鍵時刻是不是過於依賴造犯規?也有不少庫裡的球迷提出質疑,為什麼庫裡總是“沒哨”?很多球看上去就是犯規了,裁判怎麼不吹呢?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庫裡,一起來探討一下庫裡的造犯規能力,到底是不是“沒哨”,以及為什麼會讓人感覺“沒哨”。

庫裡真的“沒哨”嗎?

上賽季常規賽庫裡場均出手19.4次,排後衛第7名,罰球4.2次卻只排第20,還沒有新秀特雷楊多,排第一的哈登有11次,也是全聯盟第一。庫裡的投籃罰球比(FTR)為0.214,只排聯盟第157位,突破能力大幅下滑的保羅都排88位。

當然不能直接比數據,庫裡也的確不是突破型球員,造犯規機會相對較少。最初我看到有人說庫裡“沒哨”,或者“沒有圓柱體”的時候,並沒有太在意,以為是球迷的過於主觀,希望喜歡的球星獲得更多的罰球。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但後來仔細觀察庫裡的比賽,我發現的確有一些回合存在爭議,或者可吹可不吹的情況大多數不吹,對於每年看大量比賽的球迷,在觀察多位球星所受到的裁判待遇後,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庫裡是不是真的“沒哨”。

針對這個問題,我總結出三點原因,和庫裡的打法習慣,造犯規能力,以及裁判的吹罰習慣,視角,經驗判斷等因素都有關。

一、終結技巧隱蔽性過高

想要搞清吹犯規的原因,就得先了解裁判的吹罰習慣,學過裁判法或者對規則研究比較多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正式比賽中,像打手、撞人這些犯規很難有明確的吹罰標準。

尤其在NBA這種高水平職業聯賽,隊員人高馬大,對抗無比激烈,如果動作稍微大一點就響哨,比賽就沒法看了,掌握分寸很重要,那到底該怎麼判斷呢?

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看“圓柱體”,一般情況下,如果防守人沒有失位,沒有侵犯對方圓柱體,只要是正常的軀幹接觸,哪怕動作大一些也不會吹。一旦失去了有利位置,哪怕輕輕拉扯一下也會響哨,因為侵犯了圓柱體。

在NBA裡有一些球員就非常會利用規則,比如哈登,眾所周知他的過人技巧豐富且嫻熟,節奏控制極好,經常一個變相就把防守人過個乾淨,然後加速直殺禁區。

此時只要防守人對哈登下手,就很容易侵犯圓柱體,而哈登又是最會主動“找犯規”的人,他會在行進過程中主動靠向對手,再通過手臂軀幹等部位的“演技”迷惑裁判,想不吹犯規都難。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庫裡卻不同,作為一個191cm的組織後衛,身高並不矮,但體型過於瘦小,甚至走在大街上和普通人別無二致。他沒有哈登那樣魁梧的身材,想要在NBA的肌肉叢林中生存,就必須練就一套屬於自己的打法。

熟悉庫裡的朋友都知道,他也能像哈登一樣把人過個乾淨,眼花繚亂的運球經常把對手晃的找不著北。不同的是,庫裡利用的是神鬼莫測的節奏變換,以及出其不意的終結手段。

庫裡不僅投籃速度冠軍天下,所有技術動作的速率以及節奏都有別於常人。他運球時習慣先懶散地直著身子,然後突然下重心加速,剛一起速馬上再接第二次變相,幅度並不大,但非常流暢,一氣呵成。

更體現在終結技巧,正因為節奏獨樹一幟,防守人根本摸不清他的思路,庫裡不可能像哈登那樣每個球都主動找身體對抗,或像韋少似的直殺籃下挑戰巨人。

庫裡選擇的是極為隱蔽的快速出手。比如突到籃下附近的高弧度挑籃,利用柔和的手感,能比普通人快一個節拍完成出手,或者急停拋射,後撤步中投,等等。目的都是儘可能躲避對抗,用出其不意的出手方式,在防守人反應過來之前完成終結。

"

在NBA賽場上關於裁判吹罰的爭議屢見不鮮,尤其在那些備受矚目的巨星身上,每一次吹罰都顯得至關重要。相反,越是大牌巨星往往越會利用規則和技巧躲過裁判的雙眼,使得球星與裁判之間的“互動”成為球迷日常探討的熱點話題。

在眾多熱點話題中,有一些球星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比如哈登為什麼總能造到犯規?關鍵時刻是不是過於依賴造犯規?也有不少庫裡的球迷提出質疑,為什麼庫裡總是“沒哨”?很多球看上去就是犯規了,裁判怎麼不吹呢?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庫裡,一起來探討一下庫裡的造犯規能力,到底是不是“沒哨”,以及為什麼會讓人感覺“沒哨”。

庫裡真的“沒哨”嗎?

上賽季常規賽庫裡場均出手19.4次,排後衛第7名,罰球4.2次卻只排第20,還沒有新秀特雷楊多,排第一的哈登有11次,也是全聯盟第一。庫裡的投籃罰球比(FTR)為0.214,只排聯盟第157位,突破能力大幅下滑的保羅都排88位。

當然不能直接比數據,庫裡也的確不是突破型球員,造犯規機會相對較少。最初我看到有人說庫裡“沒哨”,或者“沒有圓柱體”的時候,並沒有太在意,以為是球迷的過於主觀,希望喜歡的球星獲得更多的罰球。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但後來仔細觀察庫裡的比賽,我發現的確有一些回合存在爭議,或者可吹可不吹的情況大多數不吹,對於每年看大量比賽的球迷,在觀察多位球星所受到的裁判待遇後,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庫裡是不是真的“沒哨”。

針對這個問題,我總結出三點原因,和庫裡的打法習慣,造犯規能力,以及裁判的吹罰習慣,視角,經驗判斷等因素都有關。

一、終結技巧隱蔽性過高

想要搞清吹犯規的原因,就得先了解裁判的吹罰習慣,學過裁判法或者對規則研究比較多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正式比賽中,像打手、撞人這些犯規很難有明確的吹罰標準。

尤其在NBA這種高水平職業聯賽,隊員人高馬大,對抗無比激烈,如果動作稍微大一點就響哨,比賽就沒法看了,掌握分寸很重要,那到底該怎麼判斷呢?

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看“圓柱體”,一般情況下,如果防守人沒有失位,沒有侵犯對方圓柱體,只要是正常的軀幹接觸,哪怕動作大一些也不會吹。一旦失去了有利位置,哪怕輕輕拉扯一下也會響哨,因為侵犯了圓柱體。

在NBA裡有一些球員就非常會利用規則,比如哈登,眾所周知他的過人技巧豐富且嫻熟,節奏控制極好,經常一個變相就把防守人過個乾淨,然後加速直殺禁區。

此時只要防守人對哈登下手,就很容易侵犯圓柱體,而哈登又是最會主動“找犯規”的人,他會在行進過程中主動靠向對手,再通過手臂軀幹等部位的“演技”迷惑裁判,想不吹犯規都難。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庫裡卻不同,作為一個191cm的組織後衛,身高並不矮,但體型過於瘦小,甚至走在大街上和普通人別無二致。他沒有哈登那樣魁梧的身材,想要在NBA的肌肉叢林中生存,就必須練就一套屬於自己的打法。

熟悉庫裡的朋友都知道,他也能像哈登一樣把人過個乾淨,眼花繚亂的運球經常把對手晃的找不著北。不同的是,庫裡利用的是神鬼莫測的節奏變換,以及出其不意的終結手段。

庫裡不僅投籃速度冠軍天下,所有技術動作的速率以及節奏都有別於常人。他運球時習慣先懶散地直著身子,然後突然下重心加速,剛一起速馬上再接第二次變相,幅度並不大,但非常流暢,一氣呵成。

更體現在終結技巧,正因為節奏獨樹一幟,防守人根本摸不清他的思路,庫裡不可能像哈登那樣每個球都主動找身體對抗,或像韋少似的直殺籃下挑戰巨人。

庫裡選擇的是極為隱蔽的快速出手。比如突到籃下附近的高弧度挑籃,利用柔和的手感,能比普通人快一個節拍完成出手,或者急停拋射,後撤步中投,等等。目的都是儘可能躲避對抗,用出其不意的出手方式,在防守人反應過來之前完成終結。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看到這您應該就明白了,庫裡的選擇和哈登本身就不同,一個是極力追求對抗找犯規,另一個是避免對抗,隱蔽出手,為的是舒適安全的出手環境。

這和兩人的身體條件以及從小培養的打球習慣都有關。庫裡就像籃球場上的精靈,魁地奇中的“金色飛賊”,飄逸靈動,漫長飛奔,而這種打法理論上不容易造成接觸,也就相對不容易造到犯規。

二、防守人的兩難境地

眾所周知,庫裡是公認的歷史第一射手,主要進攻手段也來自投籃,但我認為他的突破能力一直是被低估的,或者說是因為投籃太過耀眼,使人們忽略了他的突破。

庫裡雖然身材瘦小,但對抗能力其實並不差,而且敢於對抗,懂得利用身體。他強殺籃下的比重不高,但真正殺到籃下時,效果卻一點不差,一是因為終結技巧豐富,手感細膩,二是因為會利用身體給對手製造麻煩,這裡是重點。

身材比較矮小的籃球愛好者大概都有過類似經歷,在野球場上面對高個子防守人,怎麼才能不被蓋帽呢?

"

在NBA賽場上關於裁判吹罰的爭議屢見不鮮,尤其在那些備受矚目的巨星身上,每一次吹罰都顯得至關重要。相反,越是大牌巨星往往越會利用規則和技巧躲過裁判的雙眼,使得球星與裁判之間的“互動”成為球迷日常探討的熱點話題。

在眾多熱點話題中,有一些球星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比如哈登為什麼總能造到犯規?關鍵時刻是不是過於依賴造犯規?也有不少庫裡的球迷提出質疑,為什麼庫裡總是“沒哨”?很多球看上去就是犯規了,裁判怎麼不吹呢?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庫裡,一起來探討一下庫裡的造犯規能力,到底是不是“沒哨”,以及為什麼會讓人感覺“沒哨”。

庫裡真的“沒哨”嗎?

上賽季常規賽庫裡場均出手19.4次,排後衛第7名,罰球4.2次卻只排第20,還沒有新秀特雷楊多,排第一的哈登有11次,也是全聯盟第一。庫裡的投籃罰球比(FTR)為0.214,只排聯盟第157位,突破能力大幅下滑的保羅都排88位。

當然不能直接比數據,庫裡也的確不是突破型球員,造犯規機會相對較少。最初我看到有人說庫裡“沒哨”,或者“沒有圓柱體”的時候,並沒有太在意,以為是球迷的過於主觀,希望喜歡的球星獲得更多的罰球。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但後來仔細觀察庫裡的比賽,我發現的確有一些回合存在爭議,或者可吹可不吹的情況大多數不吹,對於每年看大量比賽的球迷,在觀察多位球星所受到的裁判待遇後,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庫裡是不是真的“沒哨”。

針對這個問題,我總結出三點原因,和庫裡的打法習慣,造犯規能力,以及裁判的吹罰習慣,視角,經驗判斷等因素都有關。

一、終結技巧隱蔽性過高

想要搞清吹犯規的原因,就得先了解裁判的吹罰習慣,學過裁判法或者對規則研究比較多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正式比賽中,像打手、撞人這些犯規很難有明確的吹罰標準。

尤其在NBA這種高水平職業聯賽,隊員人高馬大,對抗無比激烈,如果動作稍微大一點就響哨,比賽就沒法看了,掌握分寸很重要,那到底該怎麼判斷呢?

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看“圓柱體”,一般情況下,如果防守人沒有失位,沒有侵犯對方圓柱體,只要是正常的軀幹接觸,哪怕動作大一些也不會吹。一旦失去了有利位置,哪怕輕輕拉扯一下也會響哨,因為侵犯了圓柱體。

在NBA裡有一些球員就非常會利用規則,比如哈登,眾所周知他的過人技巧豐富且嫻熟,節奏控制極好,經常一個變相就把防守人過個乾淨,然後加速直殺禁區。

此時只要防守人對哈登下手,就很容易侵犯圓柱體,而哈登又是最會主動“找犯規”的人,他會在行進過程中主動靠向對手,再通過手臂軀幹等部位的“演技”迷惑裁判,想不吹犯規都難。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庫裡卻不同,作為一個191cm的組織後衛,身高並不矮,但體型過於瘦小,甚至走在大街上和普通人別無二致。他沒有哈登那樣魁梧的身材,想要在NBA的肌肉叢林中生存,就必須練就一套屬於自己的打法。

熟悉庫裡的朋友都知道,他也能像哈登一樣把人過個乾淨,眼花繚亂的運球經常把對手晃的找不著北。不同的是,庫裡利用的是神鬼莫測的節奏變換,以及出其不意的終結手段。

庫裡不僅投籃速度冠軍天下,所有技術動作的速率以及節奏都有別於常人。他運球時習慣先懶散地直著身子,然後突然下重心加速,剛一起速馬上再接第二次變相,幅度並不大,但非常流暢,一氣呵成。

更體現在終結技巧,正因為節奏獨樹一幟,防守人根本摸不清他的思路,庫裡不可能像哈登那樣每個球都主動找身體對抗,或像韋少似的直殺籃下挑戰巨人。

庫裡選擇的是極為隱蔽的快速出手。比如突到籃下附近的高弧度挑籃,利用柔和的手感,能比普通人快一個節拍完成出手,或者急停拋射,後撤步中投,等等。目的都是儘可能躲避對抗,用出其不意的出手方式,在防守人反應過來之前完成終結。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看到這您應該就明白了,庫裡的選擇和哈登本身就不同,一個是極力追求對抗找犯規,另一個是避免對抗,隱蔽出手,為的是舒適安全的出手環境。

這和兩人的身體條件以及從小培養的打球習慣都有關。庫裡就像籃球場上的精靈,魁地奇中的“金色飛賊”,飄逸靈動,漫長飛奔,而這種打法理論上不容易造成接觸,也就相對不容易造到犯規。

二、防守人的兩難境地

眾所周知,庫裡是公認的歷史第一射手,主要進攻手段也來自投籃,但我認為他的突破能力一直是被低估的,或者說是因為投籃太過耀眼,使人們忽略了他的突破。

庫裡雖然身材瘦小,但對抗能力其實並不差,而且敢於對抗,懂得利用身體。他強殺籃下的比重不高,但真正殺到籃下時,效果卻一點不差,一是因為終結技巧豐富,手感細膩,二是因為會利用身體給對手製造麻煩,這裡是重點。

身材比較矮小的籃球愛好者大概都有過類似經歷,在野球場上面對高個子防守人,怎麼才能不被蓋帽呢?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如果你去問教練或者身邊的高手,一定都會告訴你,越害怕越容易被帽,主動迎上去,找對抗,別躲著,反而不會被帽。只要你靠住對手往裡突,他便不敢輕易起跳,因為不好控制身體,碰到就是犯規,而且人在對抗過程中起跳也頗有難度,不如原地不動或助跑後直接起跳來的舒服。

庫裡非常善用這一招,他跳的不高,無法飛躍對手上籃,用身體制造空間是最好的選擇。雖然瘦小,面對高大壯漢卻一點不虛。但我想說的是,庫裡不容易造到犯規,恰好也和這件事有關。

正因為庫裡的靈動,防守人才拿他沒辦法,實際上他直殺籃下的回合並不多,只有在絕好的機會,籃下看似空位一人,或者實在沒法提前出手,才會做此選擇。

也就是說,只要庫裡選擇突破直殺籃下,面臨的環境會相對安全,或者說他的過人技巧和速度上的優勢,使他更容易製造安全的突破環境,那麼站在防守人的視角,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庫裡的速度太快,節奏太詭異,他現在突到籃下,還要用身體靠住我,碰到他大概率會被吹犯規,所以沒必要犯。而且他會比一般的突破手更早或更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籃下,留給我的反應時間太短,要是移動再慢點,想犯規都沒機會。

第二,以庫裡的體型和彈跳,只要碰上比他體型大一點的防守者,硬碰硬基本都沒機會,可能直接就被蓋了。以他的聰明才智,當然不會以弱碰強。所以很多時候防守人看到庫裡來到面前,都會有所忌憚,平時直面的機會很少,他的動作又隱蔽詭異,稍不注意就是犯規。真要趕上他失誤或決策不佳,都不需要犯規,直接就封蓋了。

"

在NBA賽場上關於裁判吹罰的爭議屢見不鮮,尤其在那些備受矚目的巨星身上,每一次吹罰都顯得至關重要。相反,越是大牌巨星往往越會利用規則和技巧躲過裁判的雙眼,使得球星與裁判之間的“互動”成為球迷日常探討的熱點話題。

在眾多熱點話題中,有一些球星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比如哈登為什麼總能造到犯規?關鍵時刻是不是過於依賴造犯規?也有不少庫裡的球迷提出質疑,為什麼庫裡總是“沒哨”?很多球看上去就是犯規了,裁判怎麼不吹呢?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庫裡,一起來探討一下庫裡的造犯規能力,到底是不是“沒哨”,以及為什麼會讓人感覺“沒哨”。

庫裡真的“沒哨”嗎?

上賽季常規賽庫裡場均出手19.4次,排後衛第7名,罰球4.2次卻只排第20,還沒有新秀特雷楊多,排第一的哈登有11次,也是全聯盟第一。庫裡的投籃罰球比(FTR)為0.214,只排聯盟第157位,突破能力大幅下滑的保羅都排88位。

當然不能直接比數據,庫裡也的確不是突破型球員,造犯規機會相對較少。最初我看到有人說庫裡“沒哨”,或者“沒有圓柱體”的時候,並沒有太在意,以為是球迷的過於主觀,希望喜歡的球星獲得更多的罰球。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但後來仔細觀察庫裡的比賽,我發現的確有一些回合存在爭議,或者可吹可不吹的情況大多數不吹,對於每年看大量比賽的球迷,在觀察多位球星所受到的裁判待遇後,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庫裡是不是真的“沒哨”。

針對這個問題,我總結出三點原因,和庫裡的打法習慣,造犯規能力,以及裁判的吹罰習慣,視角,經驗判斷等因素都有關。

一、終結技巧隱蔽性過高

想要搞清吹犯規的原因,就得先了解裁判的吹罰習慣,學過裁判法或者對規則研究比較多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正式比賽中,像打手、撞人這些犯規很難有明確的吹罰標準。

尤其在NBA這種高水平職業聯賽,隊員人高馬大,對抗無比激烈,如果動作稍微大一點就響哨,比賽就沒法看了,掌握分寸很重要,那到底該怎麼判斷呢?

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看“圓柱體”,一般情況下,如果防守人沒有失位,沒有侵犯對方圓柱體,只要是正常的軀幹接觸,哪怕動作大一些也不會吹。一旦失去了有利位置,哪怕輕輕拉扯一下也會響哨,因為侵犯了圓柱體。

在NBA裡有一些球員就非常會利用規則,比如哈登,眾所周知他的過人技巧豐富且嫻熟,節奏控制極好,經常一個變相就把防守人過個乾淨,然後加速直殺禁區。

此時只要防守人對哈登下手,就很容易侵犯圓柱體,而哈登又是最會主動“找犯規”的人,他會在行進過程中主動靠向對手,再通過手臂軀幹等部位的“演技”迷惑裁判,想不吹犯規都難。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庫裡卻不同,作為一個191cm的組織後衛,身高並不矮,但體型過於瘦小,甚至走在大街上和普通人別無二致。他沒有哈登那樣魁梧的身材,想要在NBA的肌肉叢林中生存,就必須練就一套屬於自己的打法。

熟悉庫裡的朋友都知道,他也能像哈登一樣把人過個乾淨,眼花繚亂的運球經常把對手晃的找不著北。不同的是,庫裡利用的是神鬼莫測的節奏變換,以及出其不意的終結手段。

庫裡不僅投籃速度冠軍天下,所有技術動作的速率以及節奏都有別於常人。他運球時習慣先懶散地直著身子,然後突然下重心加速,剛一起速馬上再接第二次變相,幅度並不大,但非常流暢,一氣呵成。

更體現在終結技巧,正因為節奏獨樹一幟,防守人根本摸不清他的思路,庫裡不可能像哈登那樣每個球都主動找身體對抗,或像韋少似的直殺籃下挑戰巨人。

庫裡選擇的是極為隱蔽的快速出手。比如突到籃下附近的高弧度挑籃,利用柔和的手感,能比普通人快一個節拍完成出手,或者急停拋射,後撤步中投,等等。目的都是儘可能躲避對抗,用出其不意的出手方式,在防守人反應過來之前完成終結。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看到這您應該就明白了,庫裡的選擇和哈登本身就不同,一個是極力追求對抗找犯規,另一個是避免對抗,隱蔽出手,為的是舒適安全的出手環境。

這和兩人的身體條件以及從小培養的打球習慣都有關。庫裡就像籃球場上的精靈,魁地奇中的“金色飛賊”,飄逸靈動,漫長飛奔,而這種打法理論上不容易造成接觸,也就相對不容易造到犯規。

二、防守人的兩難境地

眾所周知,庫裡是公認的歷史第一射手,主要進攻手段也來自投籃,但我認為他的突破能力一直是被低估的,或者說是因為投籃太過耀眼,使人們忽略了他的突破。

庫裡雖然身材瘦小,但對抗能力其實並不差,而且敢於對抗,懂得利用身體。他強殺籃下的比重不高,但真正殺到籃下時,效果卻一點不差,一是因為終結技巧豐富,手感細膩,二是因為會利用身體給對手製造麻煩,這裡是重點。

身材比較矮小的籃球愛好者大概都有過類似經歷,在野球場上面對高個子防守人,怎麼才能不被蓋帽呢?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如果你去問教練或者身邊的高手,一定都會告訴你,越害怕越容易被帽,主動迎上去,找對抗,別躲著,反而不會被帽。只要你靠住對手往裡突,他便不敢輕易起跳,因為不好控制身體,碰到就是犯規,而且人在對抗過程中起跳也頗有難度,不如原地不動或助跑後直接起跳來的舒服。

庫裡非常善用這一招,他跳的不高,無法飛躍對手上籃,用身體制造空間是最好的選擇。雖然瘦小,面對高大壯漢卻一點不虛。但我想說的是,庫裡不容易造到犯規,恰好也和這件事有關。

正因為庫裡的靈動,防守人才拿他沒辦法,實際上他直殺籃下的回合並不多,只有在絕好的機會,籃下看似空位一人,或者實在沒法提前出手,才會做此選擇。

也就是說,只要庫裡選擇突破直殺籃下,面臨的環境會相對安全,或者說他的過人技巧和速度上的優勢,使他更容易製造安全的突破環境,那麼站在防守人的視角,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庫裡的速度太快,節奏太詭異,他現在突到籃下,還要用身體靠住我,碰到他大概率會被吹犯規,所以沒必要犯。而且他會比一般的突破手更早或更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籃下,留給我的反應時間太短,要是移動再慢點,想犯規都沒機會。

第二,以庫裡的體型和彈跳,只要碰上比他體型大一點的防守者,硬碰硬基本都沒機會,可能直接就被蓋了。以他的聰明才智,當然不會以弱碰強。所以很多時候防守人看到庫裡來到面前,都會有所忌憚,平時直面的機會很少,他的動作又隱蔽詭異,稍不注意就是犯規。真要趕上他失誤或決策不佳,都不需要犯規,直接就封蓋了。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三、裁判的視角以及判斷偏差

這一點原因更多是站在裁判的視角,也是我本人和一些做裁判的朋友交流之後得出的結論,不一定對,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裁判是人而非機器,在吹罰過程中難免有些傾向性,比如在造進攻犯規的吹罰中,除非是早早站住位置,一動不動,肯定要吹進攻犯規。如果遇到模稜兩可的局面,就得自己拿主意。要是一個壯漢撞倒了一個小個子,可能就吹了。相同局面下,換成一個小個子撞到一個硬漢,就總感覺是裝的,沒準就不吹了。

"

在NBA賽場上關於裁判吹罰的爭議屢見不鮮,尤其在那些備受矚目的巨星身上,每一次吹罰都顯得至關重要。相反,越是大牌巨星往往越會利用規則和技巧躲過裁判的雙眼,使得球星與裁判之間的“互動”成為球迷日常探討的熱點話題。

在眾多熱點話題中,有一些球星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比如哈登為什麼總能造到犯規?關鍵時刻是不是過於依賴造犯規?也有不少庫裡的球迷提出質疑,為什麼庫裡總是“沒哨”?很多球看上去就是犯規了,裁判怎麼不吹呢?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庫裡,一起來探討一下庫裡的造犯規能力,到底是不是“沒哨”,以及為什麼會讓人感覺“沒哨”。

庫裡真的“沒哨”嗎?

上賽季常規賽庫裡場均出手19.4次,排後衛第7名,罰球4.2次卻只排第20,還沒有新秀特雷楊多,排第一的哈登有11次,也是全聯盟第一。庫裡的投籃罰球比(FTR)為0.214,只排聯盟第157位,突破能力大幅下滑的保羅都排88位。

當然不能直接比數據,庫裡也的確不是突破型球員,造犯規機會相對較少。最初我看到有人說庫裡“沒哨”,或者“沒有圓柱體”的時候,並沒有太在意,以為是球迷的過於主觀,希望喜歡的球星獲得更多的罰球。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但後來仔細觀察庫裡的比賽,我發現的確有一些回合存在爭議,或者可吹可不吹的情況大多數不吹,對於每年看大量比賽的球迷,在觀察多位球星所受到的裁判待遇後,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庫裡是不是真的“沒哨”。

針對這個問題,我總結出三點原因,和庫裡的打法習慣,造犯規能力,以及裁判的吹罰習慣,視角,經驗判斷等因素都有關。

一、終結技巧隱蔽性過高

想要搞清吹犯規的原因,就得先了解裁判的吹罰習慣,學過裁判法或者對規則研究比較多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正式比賽中,像打手、撞人這些犯規很難有明確的吹罰標準。

尤其在NBA這種高水平職業聯賽,隊員人高馬大,對抗無比激烈,如果動作稍微大一點就響哨,比賽就沒法看了,掌握分寸很重要,那到底該怎麼判斷呢?

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看“圓柱體”,一般情況下,如果防守人沒有失位,沒有侵犯對方圓柱體,只要是正常的軀幹接觸,哪怕動作大一些也不會吹。一旦失去了有利位置,哪怕輕輕拉扯一下也會響哨,因為侵犯了圓柱體。

在NBA裡有一些球員就非常會利用規則,比如哈登,眾所周知他的過人技巧豐富且嫻熟,節奏控制極好,經常一個變相就把防守人過個乾淨,然後加速直殺禁區。

此時只要防守人對哈登下手,就很容易侵犯圓柱體,而哈登又是最會主動“找犯規”的人,他會在行進過程中主動靠向對手,再通過手臂軀幹等部位的“演技”迷惑裁判,想不吹犯規都難。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庫裡卻不同,作為一個191cm的組織後衛,身高並不矮,但體型過於瘦小,甚至走在大街上和普通人別無二致。他沒有哈登那樣魁梧的身材,想要在NBA的肌肉叢林中生存,就必須練就一套屬於自己的打法。

熟悉庫裡的朋友都知道,他也能像哈登一樣把人過個乾淨,眼花繚亂的運球經常把對手晃的找不著北。不同的是,庫裡利用的是神鬼莫測的節奏變換,以及出其不意的終結手段。

庫裡不僅投籃速度冠軍天下,所有技術動作的速率以及節奏都有別於常人。他運球時習慣先懶散地直著身子,然後突然下重心加速,剛一起速馬上再接第二次變相,幅度並不大,但非常流暢,一氣呵成。

更體現在終結技巧,正因為節奏獨樹一幟,防守人根本摸不清他的思路,庫裡不可能像哈登那樣每個球都主動找身體對抗,或像韋少似的直殺籃下挑戰巨人。

庫裡選擇的是極為隱蔽的快速出手。比如突到籃下附近的高弧度挑籃,利用柔和的手感,能比普通人快一個節拍完成出手,或者急停拋射,後撤步中投,等等。目的都是儘可能躲避對抗,用出其不意的出手方式,在防守人反應過來之前完成終結。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看到這您應該就明白了,庫裡的選擇和哈登本身就不同,一個是極力追求對抗找犯規,另一個是避免對抗,隱蔽出手,為的是舒適安全的出手環境。

這和兩人的身體條件以及從小培養的打球習慣都有關。庫裡就像籃球場上的精靈,魁地奇中的“金色飛賊”,飄逸靈動,漫長飛奔,而這種打法理論上不容易造成接觸,也就相對不容易造到犯規。

二、防守人的兩難境地

眾所周知,庫裡是公認的歷史第一射手,主要進攻手段也來自投籃,但我認為他的突破能力一直是被低估的,或者說是因為投籃太過耀眼,使人們忽略了他的突破。

庫裡雖然身材瘦小,但對抗能力其實並不差,而且敢於對抗,懂得利用身體。他強殺籃下的比重不高,但真正殺到籃下時,效果卻一點不差,一是因為終結技巧豐富,手感細膩,二是因為會利用身體給對手製造麻煩,這裡是重點。

身材比較矮小的籃球愛好者大概都有過類似經歷,在野球場上面對高個子防守人,怎麼才能不被蓋帽呢?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如果你去問教練或者身邊的高手,一定都會告訴你,越害怕越容易被帽,主動迎上去,找對抗,別躲著,反而不會被帽。只要你靠住對手往裡突,他便不敢輕易起跳,因為不好控制身體,碰到就是犯規,而且人在對抗過程中起跳也頗有難度,不如原地不動或助跑後直接起跳來的舒服。

庫裡非常善用這一招,他跳的不高,無法飛躍對手上籃,用身體制造空間是最好的選擇。雖然瘦小,面對高大壯漢卻一點不虛。但我想說的是,庫裡不容易造到犯規,恰好也和這件事有關。

正因為庫裡的靈動,防守人才拿他沒辦法,實際上他直殺籃下的回合並不多,只有在絕好的機會,籃下看似空位一人,或者實在沒法提前出手,才會做此選擇。

也就是說,只要庫裡選擇突破直殺籃下,面臨的環境會相對安全,或者說他的過人技巧和速度上的優勢,使他更容易製造安全的突破環境,那麼站在防守人的視角,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庫裡的速度太快,節奏太詭異,他現在突到籃下,還要用身體靠住我,碰到他大概率會被吹犯規,所以沒必要犯。而且他會比一般的突破手更早或更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籃下,留給我的反應時間太短,要是移動再慢點,想犯規都沒機會。

第二,以庫裡的體型和彈跳,只要碰上比他體型大一點的防守者,硬碰硬基本都沒機會,可能直接就被蓋了。以他的聰明才智,當然不會以弱碰強。所以很多時候防守人看到庫裡來到面前,都會有所忌憚,平時直面的機會很少,他的動作又隱蔽詭異,稍不注意就是犯規。真要趕上他失誤或決策不佳,都不需要犯規,直接就封蓋了。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三、裁判的視角以及判斷偏差

這一點原因更多是站在裁判的視角,也是我本人和一些做裁判的朋友交流之後得出的結論,不一定對,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裁判是人而非機器,在吹罰過程中難免有些傾向性,比如在造進攻犯規的吹罰中,除非是早早站住位置,一動不動,肯定要吹進攻犯規。如果遇到模稜兩可的局面,就得自己拿主意。要是一個壯漢撞倒了一個小個子,可能就吹了。相同局面下,換成一個小個子撞到一個硬漢,就總感覺是裝的,沒準就不吹了。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進攻端也一樣,像詹姆斯這種一路碾壓型選手,想把他拉下來得花好大力氣,犯規動作會特別明顯,裁判肯定能吹出來。相反要是動作過小,就容易漏判。

上面只是舉個例子,我想說的是,庫裡是NBA少有的飄逸型小後衛,風格過於獨特,與崇尚鐵血、肌肉的NBA似乎不太相符。

在裁判的眼中,對於庫裡的吹罰習慣大致也有兩種情況:

第一,庫裡在過人之後,一般沒人敢碰他,除非自己往後靠或假動作造犯規,因為太過靈活,碰一下沒有意義,既掏不到球也無法阻攔其前進,只能白白搭上一次犯規。所以庫裡過人之後如果有人從後方或側方拉拽,不用想肯定是犯規。但情況相對較少,一般人沒那麼傻。

第二,防守人追不上庫裡,不只是因為速度快,也和他太能“鑽”有關,很多過人就像繞梅花樁一樣,迷惑所有人的視線,這“所有人”裡,恐怕也包括裁判。

裁判的視角分為開角和閉角,存在視野盲區,當然一般情況下不會,場上有三個裁判,基本能注意到每個角落,會隨時根據球的位置移動。但是庫裡的動作速率太快,又經常在彪形大漢之中穿梭,出手時機和方式又十分詭異,有時候裁判可能會反應不過來。

說白了就是,要麼犯規特別明顯,誰都能吹出來,但頻率不高。要麼就是角度太刁鑽,迷惑所有人的視線,裁判看久了也不知道該不該吹,球場上機會稍縱即逝,每個回合電光火石,留給球員以及裁判反應的時間,還是太短了。

"

在NBA賽場上關於裁判吹罰的爭議屢見不鮮,尤其在那些備受矚目的巨星身上,每一次吹罰都顯得至關重要。相反,越是大牌巨星往往越會利用規則和技巧躲過裁判的雙眼,使得球星與裁判之間的“互動”成為球迷日常探討的熱點話題。

在眾多熱點話題中,有一些球星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比如哈登為什麼總能造到犯規?關鍵時刻是不是過於依賴造犯規?也有不少庫裡的球迷提出質疑,為什麼庫裡總是“沒哨”?很多球看上去就是犯規了,裁判怎麼不吹呢?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庫裡,一起來探討一下庫裡的造犯規能力,到底是不是“沒哨”,以及為什麼會讓人感覺“沒哨”。

庫裡真的“沒哨”嗎?

上賽季常規賽庫裡場均出手19.4次,排後衛第7名,罰球4.2次卻只排第20,還沒有新秀特雷楊多,排第一的哈登有11次,也是全聯盟第一。庫裡的投籃罰球比(FTR)為0.214,只排聯盟第157位,突破能力大幅下滑的保羅都排88位。

當然不能直接比數據,庫裡也的確不是突破型球員,造犯規機會相對較少。最初我看到有人說庫裡“沒哨”,或者“沒有圓柱體”的時候,並沒有太在意,以為是球迷的過於主觀,希望喜歡的球星獲得更多的罰球。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但後來仔細觀察庫裡的比賽,我發現的確有一些回合存在爭議,或者可吹可不吹的情況大多數不吹,對於每年看大量比賽的球迷,在觀察多位球星所受到的裁判待遇後,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庫裡是不是真的“沒哨”。

針對這個問題,我總結出三點原因,和庫裡的打法習慣,造犯規能力,以及裁判的吹罰習慣,視角,經驗判斷等因素都有關。

一、終結技巧隱蔽性過高

想要搞清吹犯規的原因,就得先了解裁判的吹罰習慣,學過裁判法或者對規則研究比較多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正式比賽中,像打手、撞人這些犯規很難有明確的吹罰標準。

尤其在NBA這種高水平職業聯賽,隊員人高馬大,對抗無比激烈,如果動作稍微大一點就響哨,比賽就沒法看了,掌握分寸很重要,那到底該怎麼判斷呢?

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看“圓柱體”,一般情況下,如果防守人沒有失位,沒有侵犯對方圓柱體,只要是正常的軀幹接觸,哪怕動作大一些也不會吹。一旦失去了有利位置,哪怕輕輕拉扯一下也會響哨,因為侵犯了圓柱體。

在NBA裡有一些球員就非常會利用規則,比如哈登,眾所周知他的過人技巧豐富且嫻熟,節奏控制極好,經常一個變相就把防守人過個乾淨,然後加速直殺禁區。

此時只要防守人對哈登下手,就很容易侵犯圓柱體,而哈登又是最會主動“找犯規”的人,他會在行進過程中主動靠向對手,再通過手臂軀幹等部位的“演技”迷惑裁判,想不吹犯規都難。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庫裡卻不同,作為一個191cm的組織後衛,身高並不矮,但體型過於瘦小,甚至走在大街上和普通人別無二致。他沒有哈登那樣魁梧的身材,想要在NBA的肌肉叢林中生存,就必須練就一套屬於自己的打法。

熟悉庫裡的朋友都知道,他也能像哈登一樣把人過個乾淨,眼花繚亂的運球經常把對手晃的找不著北。不同的是,庫裡利用的是神鬼莫測的節奏變換,以及出其不意的終結手段。

庫裡不僅投籃速度冠軍天下,所有技術動作的速率以及節奏都有別於常人。他運球時習慣先懶散地直著身子,然後突然下重心加速,剛一起速馬上再接第二次變相,幅度並不大,但非常流暢,一氣呵成。

更體現在終結技巧,正因為節奏獨樹一幟,防守人根本摸不清他的思路,庫裡不可能像哈登那樣每個球都主動找身體對抗,或像韋少似的直殺籃下挑戰巨人。

庫裡選擇的是極為隱蔽的快速出手。比如突到籃下附近的高弧度挑籃,利用柔和的手感,能比普通人快一個節拍完成出手,或者急停拋射,後撤步中投,等等。目的都是儘可能躲避對抗,用出其不意的出手方式,在防守人反應過來之前完成終結。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看到這您應該就明白了,庫裡的選擇和哈登本身就不同,一個是極力追求對抗找犯規,另一個是避免對抗,隱蔽出手,為的是舒適安全的出手環境。

這和兩人的身體條件以及從小培養的打球習慣都有關。庫裡就像籃球場上的精靈,魁地奇中的“金色飛賊”,飄逸靈動,漫長飛奔,而這種打法理論上不容易造成接觸,也就相對不容易造到犯規。

二、防守人的兩難境地

眾所周知,庫裡是公認的歷史第一射手,主要進攻手段也來自投籃,但我認為他的突破能力一直是被低估的,或者說是因為投籃太過耀眼,使人們忽略了他的突破。

庫裡雖然身材瘦小,但對抗能力其實並不差,而且敢於對抗,懂得利用身體。他強殺籃下的比重不高,但真正殺到籃下時,效果卻一點不差,一是因為終結技巧豐富,手感細膩,二是因為會利用身體給對手製造麻煩,這裡是重點。

身材比較矮小的籃球愛好者大概都有過類似經歷,在野球場上面對高個子防守人,怎麼才能不被蓋帽呢?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如果你去問教練或者身邊的高手,一定都會告訴你,越害怕越容易被帽,主動迎上去,找對抗,別躲著,反而不會被帽。只要你靠住對手往裡突,他便不敢輕易起跳,因為不好控制身體,碰到就是犯規,而且人在對抗過程中起跳也頗有難度,不如原地不動或助跑後直接起跳來的舒服。

庫裡非常善用這一招,他跳的不高,無法飛躍對手上籃,用身體制造空間是最好的選擇。雖然瘦小,面對高大壯漢卻一點不虛。但我想說的是,庫裡不容易造到犯規,恰好也和這件事有關。

正因為庫裡的靈動,防守人才拿他沒辦法,實際上他直殺籃下的回合並不多,只有在絕好的機會,籃下看似空位一人,或者實在沒法提前出手,才會做此選擇。

也就是說,只要庫裡選擇突破直殺籃下,面臨的環境會相對安全,或者說他的過人技巧和速度上的優勢,使他更容易製造安全的突破環境,那麼站在防守人的視角,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庫裡的速度太快,節奏太詭異,他現在突到籃下,還要用身體靠住我,碰到他大概率會被吹犯規,所以沒必要犯。而且他會比一般的突破手更早或更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籃下,留給我的反應時間太短,要是移動再慢點,想犯規都沒機會。

第二,以庫裡的體型和彈跳,只要碰上比他體型大一點的防守者,硬碰硬基本都沒機會,可能直接就被蓋了。以他的聰明才智,當然不會以弱碰強。所以很多時候防守人看到庫裡來到面前,都會有所忌憚,平時直面的機會很少,他的動作又隱蔽詭異,稍不注意就是犯規。真要趕上他失誤或決策不佳,都不需要犯規,直接就封蓋了。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三、裁判的視角以及判斷偏差

這一點原因更多是站在裁判的視角,也是我本人和一些做裁判的朋友交流之後得出的結論,不一定對,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裁判是人而非機器,在吹罰過程中難免有些傾向性,比如在造進攻犯規的吹罰中,除非是早早站住位置,一動不動,肯定要吹進攻犯規。如果遇到模稜兩可的局面,就得自己拿主意。要是一個壯漢撞倒了一個小個子,可能就吹了。相同局面下,換成一個小個子撞到一個硬漢,就總感覺是裝的,沒準就不吹了。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進攻端也一樣,像詹姆斯這種一路碾壓型選手,想把他拉下來得花好大力氣,犯規動作會特別明顯,裁判肯定能吹出來。相反要是動作過小,就容易漏判。

上面只是舉個例子,我想說的是,庫裡是NBA少有的飄逸型小後衛,風格過於獨特,與崇尚鐵血、肌肉的NBA似乎不太相符。

在裁判的眼中,對於庫裡的吹罰習慣大致也有兩種情況:

第一,庫裡在過人之後,一般沒人敢碰他,除非自己往後靠或假動作造犯規,因為太過靈活,碰一下沒有意義,既掏不到球也無法阻攔其前進,只能白白搭上一次犯規。所以庫裡過人之後如果有人從後方或側方拉拽,不用想肯定是犯規。但情況相對較少,一般人沒那麼傻。

第二,防守人追不上庫裡,不只是因為速度快,也和他太能“鑽”有關,很多過人就像繞梅花樁一樣,迷惑所有人的視線,這“所有人”裡,恐怕也包括裁判。

裁判的視角分為開角和閉角,存在視野盲區,當然一般情況下不會,場上有三個裁判,基本能注意到每個角落,會隨時根據球的位置移動。但是庫裡的動作速率太快,又經常在彪形大漢之中穿梭,出手時機和方式又十分詭異,有時候裁判可能會反應不過來。

說白了就是,要麼犯規特別明顯,誰都能吹出來,但頻率不高。要麼就是角度太刁鑽,迷惑所有人的視線,裁判看久了也不知道該不該吹,球場上機會稍縱即逝,每個回合電光火石,留給球員以及裁判反應的時間,還是太短了。

庫裡的突破到底什麼水平,造不到犯規真和裁判有關?

以上三個觀點都是我的個人看法,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