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科學的惟一目的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科學家應為大多數人著想。

導讀

數字貨幣直奔取代法幣地位而來,難免招致國家機器忌憚。然而,迴歸貨幣本質而言,貨幣並不屬於國家特權。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科學的惟一目的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科學家應為大多數人著想。

導讀

數字貨幣直奔取代法幣地位而來,難免招致國家機器忌憚。然而,迴歸貨幣本質而言,貨幣並不屬於國家特權。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Libra的陰謀與陽謀

Facebook的Libra幣攜光環登場,在爭議中命運被蒙上了陰影。

一個多月前,Facebook剛一宣佈推出加密數字貨幣Libra項目,幣圈立即沸騰,連帶著比特幣都從6000多美元衝高至14000多美元的天價。

不料7月2日,美國政府以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為由發信公開呼籲臉書暫停Libra項目的開發,並在7月中旬舉行了兩場國會聽證。

聽證會上,Libra幾乎遭到一邊倒的反對聲音,有參議員認為“Facebook很危險”,還有議員甚至以“妄想”、“瘋狂”等詞語形容Libra計劃。

此外,民間各類機構也強烈反對Libra,比如,一個消費者權益團體聯盟就敦促Libra協會的28個成員公司集體退出該項目。

針對各方的擔憂,負責Libra計劃的臉書高管大衛·馬庫斯稱,在得到管理部門批准之前,臉書不會啟動其數字貨幣計劃。

對此,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顧問、耶魯大學講師傑夫·班德曼(Jeff Bandman)認為,國會針對Libra的聽證會是一場“謀殺”

實際上,面對Libra這一新物種,及其一波三折的發幣進程,陰謀、陽謀自然眾說紛紜:

1、“密碼朋克”大談數字貨幣戰爭論,將其視為主流社會接納加密貨幣的里程碑事件,終結法幣統治指日可待。

2、陰謀論擁護者直指美國意圖以Libra無國界貨幣及銀行體系,擊潰他國法幣體系、外匯及金融市場,掌控數字時代的貨幣霸權,其心可誅。

3、保守觀點斥責數字貨幣欺詐,Libra與比特幣等一眾數字貨幣皆為泡沫、騙局,“新瓶裝舊酒”只為割韭菜。

4、傳統金融機構戰戰兢兢,唯恐超大體量數字貨幣流動,恐擾亂金融秩序。

5、吃瓜群眾調侃小扎野心論,認為Libra只不過是壟斷巨頭攫取“鑄幣稅”的工具……

撥開輿論紛紛擾擾,Libra究竟是什麼?為何惹得國家機器如此緊張?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科學的惟一目的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科學家應為大多數人著想。

導讀

數字貨幣直奔取代法幣地位而來,難免招致國家機器忌憚。然而,迴歸貨幣本質而言,貨幣並不屬於國家特權。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Libra的陰謀與陽謀

Facebook的Libra幣攜光環登場,在爭議中命運被蒙上了陰影。

一個多月前,Facebook剛一宣佈推出加密數字貨幣Libra項目,幣圈立即沸騰,連帶著比特幣都從6000多美元衝高至14000多美元的天價。

不料7月2日,美國政府以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為由發信公開呼籲臉書暫停Libra項目的開發,並在7月中旬舉行了兩場國會聽證。

聽證會上,Libra幾乎遭到一邊倒的反對聲音,有參議員認為“Facebook很危險”,還有議員甚至以“妄想”、“瘋狂”等詞語形容Libra計劃。

此外,民間各類機構也強烈反對Libra,比如,一個消費者權益團體聯盟就敦促Libra協會的28個成員公司集體退出該項目。

針對各方的擔憂,負責Libra計劃的臉書高管大衛·馬庫斯稱,在得到管理部門批准之前,臉書不會啟動其數字貨幣計劃。

對此,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顧問、耶魯大學講師傑夫·班德曼(Jeff Bandman)認為,國會針對Libra的聽證會是一場“謀殺”

實際上,面對Libra這一新物種,及其一波三折的發幣進程,陰謀、陽謀自然眾說紛紜:

1、“密碼朋克”大談數字貨幣戰爭論,將其視為主流社會接納加密貨幣的里程碑事件,終結法幣統治指日可待。

2、陰謀論擁護者直指美國意圖以Libra無國界貨幣及銀行體系,擊潰他國法幣體系、外匯及金融市場,掌控數字時代的貨幣霸權,其心可誅。

3、保守觀點斥責數字貨幣欺詐,Libra與比特幣等一眾數字貨幣皆為泡沫、騙局,“新瓶裝舊酒”只為割韭菜。

4、傳統金融機構戰戰兢兢,唯恐超大體量數字貨幣流動,恐擾亂金融秩序。

5、吃瓜群眾調侃小扎野心論,認為Libra只不過是壟斷巨頭攫取“鑄幣稅”的工具……

撥開輿論紛紛擾擾,Libra究竟是什麼?為何惹得國家機器如此緊張?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數字貨幣通病

借王小川的話,Libra本質上是“中心化的錢包+聯盟鏈的支付架構+國際化的貨幣”。

儘管同為搭載在區塊鏈技術上發行的數字貨幣,但區別於比特幣、萊特幣等“空心幣”,Libra理論上錨定多國法幣組成的“一籃子貨幣”;且是一個100%備付金的貨幣,也就是說產生多少 Libra幣,就必須有多少穩定的等價資產進行兌換儲備。

Libra也因此被視為區塊鏈思想的落地與延伸,是迄今將數字貨幣引入主流社會的最大膽嘗試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國家機器打擊Libra正在於數字貨幣的通病。事實上,自Libra出現之後,馬化騰就迅速表示,“技術並不難,就看監管是否允許”——果然,這個時不時就會出現在QQ群生日轉發送Q幣的男人,最懂數字貨幣的隱形門檻。

一方面,利用互聯網洗錢這是當下跨國金融犯罪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數字貨幣無疑是互聯網洗錢的最佳工具。

數字貨幣沒有發行銀行、沒有用戶註冊信息、沒有賬戶及餘額,甚至連發行數量也是由平臺後臺特殊的計算模型所支配,加之點對點交易模式且跨境轉移極為便利的特性,無法被有效納入監管網絡,反倒成為逃稅、漏稅活動的重要通道;甚至還為洗錢、恐怖主義融資等違法的跨境資金活動創造了便利。

另一方面,從防範金融風險的角度來看,數字貨幣愈發生猛的發展勢頭也讓眾多國家難以淡定地袖手旁觀。

此前比特幣就已讓我們見識過“異常金融領域的混亂”,從2009年的單價0.003美元,1萬個比特幣才買到兩個披薩;到2017年末一度接近2萬美元,8年暴漲666萬倍以上讓一切投機黯然失色。

類似的故事也在萊特幣、以太幣等領域換個馬甲上演。只可惜加密貨幣的基礎設施其實都與其以指數級速度增長的市值越來越不匹配,如投資者需要平均支付28美元才能進行一單比特幣交易,且需要平均78分鐘來確認一次交易,十足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金融投機性遠超其實際價值。

當數字貨幣遊離於監管機制之外,並讓整個市場處於金融遊戲中,政府豈能置之不理?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科學的惟一目的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科學家應為大多數人著想。

導讀

數字貨幣直奔取代法幣地位而來,難免招致國家機器忌憚。然而,迴歸貨幣本質而言,貨幣並不屬於國家特權。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Libra的陰謀與陽謀

Facebook的Libra幣攜光環登場,在爭議中命運被蒙上了陰影。

一個多月前,Facebook剛一宣佈推出加密數字貨幣Libra項目,幣圈立即沸騰,連帶著比特幣都從6000多美元衝高至14000多美元的天價。

不料7月2日,美國政府以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為由發信公開呼籲臉書暫停Libra項目的開發,並在7月中旬舉行了兩場國會聽證。

聽證會上,Libra幾乎遭到一邊倒的反對聲音,有參議員認為“Facebook很危險”,還有議員甚至以“妄想”、“瘋狂”等詞語形容Libra計劃。

此外,民間各類機構也強烈反對Libra,比如,一個消費者權益團體聯盟就敦促Libra協會的28個成員公司集體退出該項目。

針對各方的擔憂,負責Libra計劃的臉書高管大衛·馬庫斯稱,在得到管理部門批准之前,臉書不會啟動其數字貨幣計劃。

對此,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顧問、耶魯大學講師傑夫·班德曼(Jeff Bandman)認為,國會針對Libra的聽證會是一場“謀殺”

實際上,面對Libra這一新物種,及其一波三折的發幣進程,陰謀、陽謀自然眾說紛紜:

1、“密碼朋克”大談數字貨幣戰爭論,將其視為主流社會接納加密貨幣的里程碑事件,終結法幣統治指日可待。

2、陰謀論擁護者直指美國意圖以Libra無國界貨幣及銀行體系,擊潰他國法幣體系、外匯及金融市場,掌控數字時代的貨幣霸權,其心可誅。

3、保守觀點斥責數字貨幣欺詐,Libra與比特幣等一眾數字貨幣皆為泡沫、騙局,“新瓶裝舊酒”只為割韭菜。

4、傳統金融機構戰戰兢兢,唯恐超大體量數字貨幣流動,恐擾亂金融秩序。

5、吃瓜群眾調侃小扎野心論,認為Libra只不過是壟斷巨頭攫取“鑄幣稅”的工具……

撥開輿論紛紛擾擾,Libra究竟是什麼?為何惹得國家機器如此緊張?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數字貨幣通病

借王小川的話,Libra本質上是“中心化的錢包+聯盟鏈的支付架構+國際化的貨幣”。

儘管同為搭載在區塊鏈技術上發行的數字貨幣,但區別於比特幣、萊特幣等“空心幣”,Libra理論上錨定多國法幣組成的“一籃子貨幣”;且是一個100%備付金的貨幣,也就是說產生多少 Libra幣,就必須有多少穩定的等價資產進行兌換儲備。

Libra也因此被視為區塊鏈思想的落地與延伸,是迄今將數字貨幣引入主流社會的最大膽嘗試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國家機器打擊Libra正在於數字貨幣的通病。事實上,自Libra出現之後,馬化騰就迅速表示,“技術並不難,就看監管是否允許”——果然,這個時不時就會出現在QQ群生日轉發送Q幣的男人,最懂數字貨幣的隱形門檻。

一方面,利用互聯網洗錢這是當下跨國金融犯罪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數字貨幣無疑是互聯網洗錢的最佳工具。

數字貨幣沒有發行銀行、沒有用戶註冊信息、沒有賬戶及餘額,甚至連發行數量也是由平臺後臺特殊的計算模型所支配,加之點對點交易模式且跨境轉移極為便利的特性,無法被有效納入監管網絡,反倒成為逃稅、漏稅活動的重要通道;甚至還為洗錢、恐怖主義融資等違法的跨境資金活動創造了便利。

另一方面,從防範金融風險的角度來看,數字貨幣愈發生猛的發展勢頭也讓眾多國家難以淡定地袖手旁觀。

此前比特幣就已讓我們見識過“異常金融領域的混亂”,從2009年的單價0.003美元,1萬個比特幣才買到兩個披薩;到2017年末一度接近2萬美元,8年暴漲666萬倍以上讓一切投機黯然失色。

類似的故事也在萊特幣、以太幣等領域換個馬甲上演。只可惜加密貨幣的基礎設施其實都與其以指數級速度增長的市值越來越不匹配,如投資者需要平均支付28美元才能進行一單比特幣交易,且需要平均78分鐘來確認一次交易,十足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金融投機性遠超其實際價值。

當數字貨幣遊離於監管機制之外,並讓整個市場處於金融遊戲中,政府豈能置之不理?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數字貨幣對國家 “法幣”的挑戰

而追根究底,打擊Libra則是國家對數字貨幣呈現脫離國家監管趨勢的應激反應。

要知道古時貨幣作為國家統治的一種手段,國民只能被動接受,而近現代儘管封建王權已被顛覆,但國家仍牢牢掌控貨幣的發行權:1844年,《皮爾條例》規定不再增加私人發幣銀行,現存銀行的貨幣發行額度受到限制,成為近現代國家介入貨幣發行的關鍵節點,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央行地位被確認,即“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

而1971年之後,美元率先掙脫黃金束縛,成為完全基於國家信用的純粹紙幣。這個先河一開,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了“法幣”的空前解放,貨幣徹底實現了“國家化”,自此,國家(政府)獲得對“法幣”製造、發行和流通的絕對壟斷地位。

國家也在這種“唯我獨尊”的地位中上癮,畢竟貨幣是金融體系的基石,而誰掌握金融誰就掌握世界。

典型如美國,用金融經濟把實體經濟變成自己的奴婢,也使整個世界匍匐在了美元的腳下,一手美元貶值就能讓手握美債的全球幫美國還債、一手美元升值迴流全球資本就能斷了新興市場的生機。

但不料,IT精英與數學高知們自立門戶,攜數字貨幣滾滾而來。10年前,比特幣網絡第一個區塊被挖出時,中本聰嵌入文本:“泰晤士報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站在第二次救助銀行的邊緣”。

10年後Libra白皮書開篇霸氣側漏:“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顯然,數字貨幣直奔取代法幣地位而來,難免招致國家機器忌憚。

於是乎,俄羅斯加緊推出法案,禁止加密貨幣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結算和支付的行為;印度政府已開始就一項禁止加密資產的法案草案進行部際磋商;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提議,將禁止與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相關的金融工具……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科學的惟一目的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科學家應為大多數人著想。

導讀

數字貨幣直奔取代法幣地位而來,難免招致國家機器忌憚。然而,迴歸貨幣本質而言,貨幣並不屬於國家特權。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Libra的陰謀與陽謀

Facebook的Libra幣攜光環登場,在爭議中命運被蒙上了陰影。

一個多月前,Facebook剛一宣佈推出加密數字貨幣Libra項目,幣圈立即沸騰,連帶著比特幣都從6000多美元衝高至14000多美元的天價。

不料7月2日,美國政府以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為由發信公開呼籲臉書暫停Libra項目的開發,並在7月中旬舉行了兩場國會聽證。

聽證會上,Libra幾乎遭到一邊倒的反對聲音,有參議員認為“Facebook很危險”,還有議員甚至以“妄想”、“瘋狂”等詞語形容Libra計劃。

此外,民間各類機構也強烈反對Libra,比如,一個消費者權益團體聯盟就敦促Libra協會的28個成員公司集體退出該項目。

針對各方的擔憂,負責Libra計劃的臉書高管大衛·馬庫斯稱,在得到管理部門批准之前,臉書不會啟動其數字貨幣計劃。

對此,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顧問、耶魯大學講師傑夫·班德曼(Jeff Bandman)認為,國會針對Libra的聽證會是一場“謀殺”

實際上,面對Libra這一新物種,及其一波三折的發幣進程,陰謀、陽謀自然眾說紛紜:

1、“密碼朋克”大談數字貨幣戰爭論,將其視為主流社會接納加密貨幣的里程碑事件,終結法幣統治指日可待。

2、陰謀論擁護者直指美國意圖以Libra無國界貨幣及銀行體系,擊潰他國法幣體系、外匯及金融市場,掌控數字時代的貨幣霸權,其心可誅。

3、保守觀點斥責數字貨幣欺詐,Libra與比特幣等一眾數字貨幣皆為泡沫、騙局,“新瓶裝舊酒”只為割韭菜。

4、傳統金融機構戰戰兢兢,唯恐超大體量數字貨幣流動,恐擾亂金融秩序。

5、吃瓜群眾調侃小扎野心論,認為Libra只不過是壟斷巨頭攫取“鑄幣稅”的工具……

撥開輿論紛紛擾擾,Libra究竟是什麼?為何惹得國家機器如此緊張?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數字貨幣通病

借王小川的話,Libra本質上是“中心化的錢包+聯盟鏈的支付架構+國際化的貨幣”。

儘管同為搭載在區塊鏈技術上發行的數字貨幣,但區別於比特幣、萊特幣等“空心幣”,Libra理論上錨定多國法幣組成的“一籃子貨幣”;且是一個100%備付金的貨幣,也就是說產生多少 Libra幣,就必須有多少穩定的等價資產進行兌換儲備。

Libra也因此被視為區塊鏈思想的落地與延伸,是迄今將數字貨幣引入主流社會的最大膽嘗試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國家機器打擊Libra正在於數字貨幣的通病。事實上,自Libra出現之後,馬化騰就迅速表示,“技術並不難,就看監管是否允許”——果然,這個時不時就會出現在QQ群生日轉發送Q幣的男人,最懂數字貨幣的隱形門檻。

一方面,利用互聯網洗錢這是當下跨國金融犯罪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數字貨幣無疑是互聯網洗錢的最佳工具。

數字貨幣沒有發行銀行、沒有用戶註冊信息、沒有賬戶及餘額,甚至連發行數量也是由平臺後臺特殊的計算模型所支配,加之點對點交易模式且跨境轉移極為便利的特性,無法被有效納入監管網絡,反倒成為逃稅、漏稅活動的重要通道;甚至還為洗錢、恐怖主義融資等違法的跨境資金活動創造了便利。

另一方面,從防範金融風險的角度來看,數字貨幣愈發生猛的發展勢頭也讓眾多國家難以淡定地袖手旁觀。

此前比特幣就已讓我們見識過“異常金融領域的混亂”,從2009年的單價0.003美元,1萬個比特幣才買到兩個披薩;到2017年末一度接近2萬美元,8年暴漲666萬倍以上讓一切投機黯然失色。

類似的故事也在萊特幣、以太幣等領域換個馬甲上演。只可惜加密貨幣的基礎設施其實都與其以指數級速度增長的市值越來越不匹配,如投資者需要平均支付28美元才能進行一單比特幣交易,且需要平均78分鐘來確認一次交易,十足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金融投機性遠超其實際價值。

當數字貨幣遊離於監管機制之外,並讓整個市場處於金融遊戲中,政府豈能置之不理?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數字貨幣對國家 “法幣”的挑戰

而追根究底,打擊Libra則是國家對數字貨幣呈現脫離國家監管趨勢的應激反應。

要知道古時貨幣作為國家統治的一種手段,國民只能被動接受,而近現代儘管封建王權已被顛覆,但國家仍牢牢掌控貨幣的發行權:1844年,《皮爾條例》規定不再增加私人發幣銀行,現存銀行的貨幣發行額度受到限制,成為近現代國家介入貨幣發行的關鍵節點,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央行地位被確認,即“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

而1971年之後,美元率先掙脫黃金束縛,成為完全基於國家信用的純粹紙幣。這個先河一開,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了“法幣”的空前解放,貨幣徹底實現了“國家化”,自此,國家(政府)獲得對“法幣”製造、發行和流通的絕對壟斷地位。

國家也在這種“唯我獨尊”的地位中上癮,畢竟貨幣是金融體系的基石,而誰掌握金融誰就掌握世界。

典型如美國,用金融經濟把實體經濟變成自己的奴婢,也使整個世界匍匐在了美元的腳下,一手美元貶值就能讓手握美債的全球幫美國還債、一手美元升值迴流全球資本就能斷了新興市場的生機。

但不料,IT精英與數學高知們自立門戶,攜數字貨幣滾滾而來。10年前,比特幣網絡第一個區塊被挖出時,中本聰嵌入文本:“泰晤士報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站在第二次救助銀行的邊緣”。

10年後Libra白皮書開篇霸氣側漏:“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顯然,數字貨幣直奔取代法幣地位而來,難免招致國家機器忌憚。

於是乎,俄羅斯加緊推出法案,禁止加密貨幣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結算和支付的行為;印度政府已開始就一項禁止加密資產的法案草案進行部際磋商;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提議,將禁止與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相關的金融工具……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發幣權轉移是大勢所趨

然而,無論政府如何嚴防死守,都不過是最後掙扎——發幣權從政府向數字世界轉移才是大勢所趨。

首先,若遵循第一性原則,迴歸貨幣本質而言,貨幣並不屬於國家特權。

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經典經濟學家認為貨幣源於普通商品,屬於一般等價物,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進一步推導“貨幣價值由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決定”,而非國家;

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一組合約,是一群市場主體共同協商的一種解決市場交易的制度安排;

以菲利克斯·馬汀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派則認為貨幣的本質就是信任,這種信任不取決於它的發行方是國家還是個人。

可見,主流經濟學派對貨幣的論述中,都直接或間接否認了國家機器發幣的唯一性。事實上,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存在任何個人、社區和經濟實體都可以發幣的歷史階段,且即使在法定貨幣時代,也存在大量的非法定貨幣作為補充。

如《貨幣的禍害》中就記錄了在一個大蕭條之後,美國華盛頓州特奈諾集鎮協商用木片充當貨幣的故事。

其次,現行發幣機制、貨幣體系不僅讓全球陷入滔天貨幣洪水,也導致金融資源失衡,早已積重難返。

政府控制發行貨幣的權力,一方面,拉開肆無忌憚發行貨幣的序幕。自1970年代開始,各國的貨幣供給均呈現加速度狀態,單是2008金融危機後十年,中美兩國就投放了27萬億美元左右。

而大開印鈔機最直接的負面效應就集中表現在第四次金融危機的爆發,2018年已率先在新興市場國家登陸,2019年則將蔓延至核心國家中美。

另一方面,美元霸權下貨幣資源嚴重失衡,美國GDP佔世界GDP之比約24%,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佔比高達61%以上;而世界上有160多個國家及地區佔世界GDP比重約一半,但貨幣佔全球外匯儲備不到6%。

在這樣的貨幣金融生態之下,其他金融資產又豈能獨善其身?事實上,全球目前有 17 億人沒有銀行賬戶,佔全球總人口的 31%;而這些沒有銀行賬戶的人,為了參與社會金融,每個月要付出4美元以上的手續費。

概言之,無論是避免為了一國之私濫印紙幣,還是對偏態金融生態的糾偏,發幣權重新分配都有其必然性。

最後,數字經濟體發幣也有其內在邏輯:從經濟形態的內在需求看,在數字世界貨幣形態必須是數字化的,在一個跨國平臺上必須有超越國家標誌的一般等價物。

貨幣是經濟社會形態演變的集中體現,不同的經濟社會形態往往會催生相應的貨幣形態與其相適應、匹配。數字化與超越國家形態的貨幣作為一種基礎設施,正是數字世界與跨國平臺成長過程中的必然要求。

從交易成本的維度看,在數字世界用數字貨幣承擔支付功能簡單便捷。當下,線上支付流程戰線冗長,至少包括:客戶提交支付信息—商家服務器把客戶支付信息轉發給支付網關—銀行後臺服務器確認—銀行將資金轉撥至商家銀行帳號。若由數字貨幣承擔此功能,僅客戶支付、商家即時收款,一步就能搞定。

此外,數字經濟體發幣也有其私心。如Libra關於貨幣發放的管控問題有百人(法人)委員會集體決定以區別央行(目前已經公佈名單有 29 家)、將註冊地選在了著名的中立國瑞士等,顯然懷揣著Facebook一顆“走向世界”的野心。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科學的惟一目的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科學家應為大多數人著想。

導讀

數字貨幣直奔取代法幣地位而來,難免招致國家機器忌憚。然而,迴歸貨幣本質而言,貨幣並不屬於國家特權。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Libra的陰謀與陽謀

Facebook的Libra幣攜光環登場,在爭議中命運被蒙上了陰影。

一個多月前,Facebook剛一宣佈推出加密數字貨幣Libra項目,幣圈立即沸騰,連帶著比特幣都從6000多美元衝高至14000多美元的天價。

不料7月2日,美國政府以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為由發信公開呼籲臉書暫停Libra項目的開發,並在7月中旬舉行了兩場國會聽證。

聽證會上,Libra幾乎遭到一邊倒的反對聲音,有參議員認為“Facebook很危險”,還有議員甚至以“妄想”、“瘋狂”等詞語形容Libra計劃。

此外,民間各類機構也強烈反對Libra,比如,一個消費者權益團體聯盟就敦促Libra協會的28個成員公司集體退出該項目。

針對各方的擔憂,負責Libra計劃的臉書高管大衛·馬庫斯稱,在得到管理部門批准之前,臉書不會啟動其數字貨幣計劃。

對此,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顧問、耶魯大學講師傑夫·班德曼(Jeff Bandman)認為,國會針對Libra的聽證會是一場“謀殺”

實際上,面對Libra這一新物種,及其一波三折的發幣進程,陰謀、陽謀自然眾說紛紜:

1、“密碼朋克”大談數字貨幣戰爭論,將其視為主流社會接納加密貨幣的里程碑事件,終結法幣統治指日可待。

2、陰謀論擁護者直指美國意圖以Libra無國界貨幣及銀行體系,擊潰他國法幣體系、外匯及金融市場,掌控數字時代的貨幣霸權,其心可誅。

3、保守觀點斥責數字貨幣欺詐,Libra與比特幣等一眾數字貨幣皆為泡沫、騙局,“新瓶裝舊酒”只為割韭菜。

4、傳統金融機構戰戰兢兢,唯恐超大體量數字貨幣流動,恐擾亂金融秩序。

5、吃瓜群眾調侃小扎野心論,認為Libra只不過是壟斷巨頭攫取“鑄幣稅”的工具……

撥開輿論紛紛擾擾,Libra究竟是什麼?為何惹得國家機器如此緊張?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數字貨幣通病

借王小川的話,Libra本質上是“中心化的錢包+聯盟鏈的支付架構+國際化的貨幣”。

儘管同為搭載在區塊鏈技術上發行的數字貨幣,但區別於比特幣、萊特幣等“空心幣”,Libra理論上錨定多國法幣組成的“一籃子貨幣”;且是一個100%備付金的貨幣,也就是說產生多少 Libra幣,就必須有多少穩定的等價資產進行兌換儲備。

Libra也因此被視為區塊鏈思想的落地與延伸,是迄今將數字貨幣引入主流社會的最大膽嘗試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國家機器打擊Libra正在於數字貨幣的通病。事實上,自Libra出現之後,馬化騰就迅速表示,“技術並不難,就看監管是否允許”——果然,這個時不時就會出現在QQ群生日轉發送Q幣的男人,最懂數字貨幣的隱形門檻。

一方面,利用互聯網洗錢這是當下跨國金融犯罪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數字貨幣無疑是互聯網洗錢的最佳工具。

數字貨幣沒有發行銀行、沒有用戶註冊信息、沒有賬戶及餘額,甚至連發行數量也是由平臺後臺特殊的計算模型所支配,加之點對點交易模式且跨境轉移極為便利的特性,無法被有效納入監管網絡,反倒成為逃稅、漏稅活動的重要通道;甚至還為洗錢、恐怖主義融資等違法的跨境資金活動創造了便利。

另一方面,從防範金融風險的角度來看,數字貨幣愈發生猛的發展勢頭也讓眾多國家難以淡定地袖手旁觀。

此前比特幣就已讓我們見識過“異常金融領域的混亂”,從2009年的單價0.003美元,1萬個比特幣才買到兩個披薩;到2017年末一度接近2萬美元,8年暴漲666萬倍以上讓一切投機黯然失色。

類似的故事也在萊特幣、以太幣等領域換個馬甲上演。只可惜加密貨幣的基礎設施其實都與其以指數級速度增長的市值越來越不匹配,如投資者需要平均支付28美元才能進行一單比特幣交易,且需要平均78分鐘來確認一次交易,十足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金融投機性遠超其實際價值。

當數字貨幣遊離於監管機制之外,並讓整個市場處於金融遊戲中,政府豈能置之不理?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數字貨幣對國家 “法幣”的挑戰

而追根究底,打擊Libra則是國家對數字貨幣呈現脫離國家監管趨勢的應激反應。

要知道古時貨幣作為國家統治的一種手段,國民只能被動接受,而近現代儘管封建王權已被顛覆,但國家仍牢牢掌控貨幣的發行權:1844年,《皮爾條例》規定不再增加私人發幣銀行,現存銀行的貨幣發行額度受到限制,成為近現代國家介入貨幣發行的關鍵節點,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央行地位被確認,即“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

而1971年之後,美元率先掙脫黃金束縛,成為完全基於國家信用的純粹紙幣。這個先河一開,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了“法幣”的空前解放,貨幣徹底實現了“國家化”,自此,國家(政府)獲得對“法幣”製造、發行和流通的絕對壟斷地位。

國家也在這種“唯我獨尊”的地位中上癮,畢竟貨幣是金融體系的基石,而誰掌握金融誰就掌握世界。

典型如美國,用金融經濟把實體經濟變成自己的奴婢,也使整個世界匍匐在了美元的腳下,一手美元貶值就能讓手握美債的全球幫美國還債、一手美元升值迴流全球資本就能斷了新興市場的生機。

但不料,IT精英與數學高知們自立門戶,攜數字貨幣滾滾而來。10年前,比特幣網絡第一個區塊被挖出時,中本聰嵌入文本:“泰晤士報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站在第二次救助銀行的邊緣”。

10年後Libra白皮書開篇霸氣側漏:“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顯然,數字貨幣直奔取代法幣地位而來,難免招致國家機器忌憚。

於是乎,俄羅斯加緊推出法案,禁止加密貨幣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結算和支付的行為;印度政府已開始就一項禁止加密資產的法案草案進行部際磋商;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提議,將禁止與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相關的金融工具……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發幣權轉移是大勢所趨

然而,無論政府如何嚴防死守,都不過是最後掙扎——發幣權從政府向數字世界轉移才是大勢所趨。

首先,若遵循第一性原則,迴歸貨幣本質而言,貨幣並不屬於國家特權。

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經典經濟學家認為貨幣源於普通商品,屬於一般等價物,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進一步推導“貨幣價值由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決定”,而非國家;

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一組合約,是一群市場主體共同協商的一種解決市場交易的制度安排;

以菲利克斯·馬汀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派則認為貨幣的本質就是信任,這種信任不取決於它的發行方是國家還是個人。

可見,主流經濟學派對貨幣的論述中,都直接或間接否認了國家機器發幣的唯一性。事實上,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存在任何個人、社區和經濟實體都可以發幣的歷史階段,且即使在法定貨幣時代,也存在大量的非法定貨幣作為補充。

如《貨幣的禍害》中就記錄了在一個大蕭條之後,美國華盛頓州特奈諾集鎮協商用木片充當貨幣的故事。

其次,現行發幣機制、貨幣體系不僅讓全球陷入滔天貨幣洪水,也導致金融資源失衡,早已積重難返。

政府控制發行貨幣的權力,一方面,拉開肆無忌憚發行貨幣的序幕。自1970年代開始,各國的貨幣供給均呈現加速度狀態,單是2008金融危機後十年,中美兩國就投放了27萬億美元左右。

而大開印鈔機最直接的負面效應就集中表現在第四次金融危機的爆發,2018年已率先在新興市場國家登陸,2019年則將蔓延至核心國家中美。

另一方面,美元霸權下貨幣資源嚴重失衡,美國GDP佔世界GDP之比約24%,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佔比高達61%以上;而世界上有160多個國家及地區佔世界GDP比重約一半,但貨幣佔全球外匯儲備不到6%。

在這樣的貨幣金融生態之下,其他金融資產又豈能獨善其身?事實上,全球目前有 17 億人沒有銀行賬戶,佔全球總人口的 31%;而這些沒有銀行賬戶的人,為了參與社會金融,每個月要付出4美元以上的手續費。

概言之,無論是避免為了一國之私濫印紙幣,還是對偏態金融生態的糾偏,發幣權重新分配都有其必然性。

最後,數字經濟體發幣也有其內在邏輯:從經濟形態的內在需求看,在數字世界貨幣形態必須是數字化的,在一個跨國平臺上必須有超越國家標誌的一般等價物。

貨幣是經濟社會形態演變的集中體現,不同的經濟社會形態往往會催生相應的貨幣形態與其相適應、匹配。數字化與超越國家形態的貨幣作為一種基礎設施,正是數字世界與跨國平臺成長過程中的必然要求。

從交易成本的維度看,在數字世界用數字貨幣承擔支付功能簡單便捷。當下,線上支付流程戰線冗長,至少包括:客戶提交支付信息—商家服務器把客戶支付信息轉發給支付網關—銀行後臺服務器確認—銀行將資金轉撥至商家銀行帳號。若由數字貨幣承擔此功能,僅客戶支付、商家即時收款,一步就能搞定。

此外,數字經濟體發幣也有其私心。如Libra關於貨幣發放的管控問題有百人(法人)委員會集體決定以區別央行(目前已經公佈名單有 29 家)、將註冊地選在了著名的中立國瑞士等,顯然懷揣著Facebook一顆“走向世界”的野心。

臉書Libra幣被“謀殺”?——一場發幣權轉移之戰

法幣“一統天下”正在解構

席美爾在《貨幣哲學》中談到:“貨幣經濟一方面使一種非常一般性的、到處都同等有效的利益媒介、聯繫媒介和理解手段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又能夠為個體性留有最大程度的餘地,使個體化和自由成為可能。”

這一席話已經預判在貨幣金融領域,絕對壟斷狀態將逐漸改變的趨勢。事實也的確如此,法幣的“一統天下”正在解構,貨幣戰爭的號角已經吹響。

在比特幣早期,不過是“星星之火”,如今摩根大通的摩根幣、Facebook的Libra等正成氣候,隨著更多的變量加入,構成“燎原之勢”,不無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區塊鏈與國家機器並非天然對立。國家機器的“中心化”與區塊鏈共識機制的“去中心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維度,前者是人類在互不信任的殘酷“叢林法則”中摸索出來的穩定組織形式;後者則是個“公開大賬本”(分佈式賬本),且作為工具主要帶來在生產關係方面的變革。

事實上,諸多國家機器已經平穩介入區塊鏈領域,根據2018年6月,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佈的《區塊鏈在公共服務中》報告,全球至少有46個國家已經啟動或正處於區塊鏈技術相關的規劃階段,相關規劃超過200項。

越複雜的表象

越有深刻的真相

我們旨在

破解複雜,預測未來

關注我們

讓你多一雙慧眼

(福卡原創,歡迎轉載;原創視頻內容請關注“德培論道”公眾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