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黃莊背後的“劇場效應”:超前的學習,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

數學 盧梭 法國 交通 教育 青少優才計劃 2018-12-03


瘋狂黃莊背後的“劇場效應”:超前的學習,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


最近,《瘋狂的黃莊》一文刷爆家長圈,北京“黃莊”以雄厚的財富值對輔導班的支持,成為繼“毛坦廠”、“衡中”後的新教育地標,以及家長的精神聖地。

一名常年在黃莊教數學競賽的老師說:“我有時感覺自己和抬高房價的中介沒有什麼區別,本來有些孩子可以快樂地學習,不用這麼拼命,現在卻不得不咬牙陪跑。”的確,一個年級有十個人可以提前學,但這個過程中大多數人都是在陪跑。問題是,誰是能跑出來的那十個人?誰也不想太早放棄。

這一教育生態正應了盧梭曾提出的“劇場效應”概念: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於是,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

先站起來的那批人,加課、補習、雞血,惡性循環。這種目的功利化、手段高壓化的教育生態,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學生、家長和老師,都深受其害。

作者:郭山;本文來源:公眾號“隱蔽的歷史”(ID:ayguoshan)。

........................................

中國教育的“劇場效應”,愈演愈烈

劇場效應最早是由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提出:

“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可能是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為身高較矮),周圍的人勸他坐下,他置若罔聞,求助劇場管理員,管理員卻不在崗位。於是,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


先站起來看戲的人在短時間內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來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來幾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著看戲,所有人都更累了。所有人,比原來付出了更多的體力成本,得到了和原來一樣的(甚至更差)觀劇效果。

更悲劇的是,雖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會有任何人選擇坐下來看戲。因為,誰選擇坐下來,誰就啥也看不到。相反,還會有人開始站在椅子上看戲,引發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戲。

結果,破壞秩序的人沒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則是受害者。表面上,要怪那個破壞秩序,先站起來的觀眾,是他,首先破壞了秩序。實際上,真正的責任人,應該是劇場的管理員,畢竟,他是秩序維護者。

“劇場效應”正在中國教育氾濫成災。

“劇場效應”:不斷延長學習時間


學生應該每天有多長時間的學習時間?國家有規定,生理也有規律。然而,“劇場效應”卻一再突破國家規定和學生健康的底線。

以普通人口大省的高中階段為例,其邏輯演變如下:

第一階段(坐著看戲):所有學校都按國家規定執行,比如一週上五天課,每天上8節課,沒有早晚自習,挺和諧的。

第二階段(個別人站起來看戲):突然,有個學校改成一週上六天課,每天上10節課,結果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績。贏得了家長的好評和追捧。

第三階段(所有人站起來看戲):於是,其他學校迫於業績考評和家長的壓力,也被迫跟進。一段時間後,學校都成了六天上課制。於是大家的辦學時間達成了新的平衡。

第四階段(站在椅子上看戲):某些學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兩週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習。更有甚至發展到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一點才休息。於是,其他學校也被迫跟進。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學校一個月才休息半天,儘管駭人聽聞,但比比皆是。

儘管有部分學校迫於壓力,沒有完全跟進,但再也沒有任何學校(尤其是重點學校)膽敢回到五天上課制、不上早晚自習的起始狀態了。所有學校都退不回去了。

各個學校與原來五天工作制的情況下比較,辦學成績和排序沒有本質變化。不同點是:所有學校、學生、教師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來那個排名而已。只是,誰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誰也不敢退回去了。

瘋狂黃莊背後的“劇場效應”:超前的學習,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


上海地鐵上,抓緊每一分鐘做作業的孩子


“劇場效應”:愈演愈烈的補課


高中,似乎是政策監管的特區。初中和小學,國家政策還是卡的比較嚴的,畢竟公然對這麼小的孩子下手,還是略感不好意思的。別急!家長會下手的!

另一個替代品上場了:補習班。

第一階段(沒有人上補習班):班裡同學們學習成績有好有差,好在老師和家長們並未特別在意孩子們成績好壞。回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學校,那時社會上幾乎沒有補習班這種東西存在。

第二階段(個別人上補習班):突然,有同學利用週末時間補課或上補習班,短時間內提升了自己的成績排名,引發了其他家長的效仿。

第三階段(大部分人上補習班):競爭愈演愈烈,別人上補習班成績提升了,你不上補習班就相對落後。班裡幾乎所有同學都上了補習班。結果大家的成績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狀態。

第四階段(追求名牌補習班和名校老師):上補習班已經不夠給力了,需要上名牌補習班,找名校老師補習。某些“名牌補習班”一位難求,招生甚至比公辦名校還牛氣,放學時常常造成交通擁堵。

瘋狂黃莊背後的“劇場效應”:超前的學習,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


家長通宵排隊,爭報補習班


奧數也是同樣道理:第一階段:沒有人學奧數;第二階段:少數尖子生學奧數;第三階段:所有人都學奧數……弔詭的是,如此惡性競相上補習班學奧數的結果,得到的是和原來一樣的排序和升學結果。不同點在於:家長們的經濟負擔更沉重了,孩子們的童年更加悲催了。

如果大家都想通了,都不上補習班,給孩子們減負,給家長們鬆綁,不好嗎?但,誰也回不去了!因為誰也不敢也不願先停下來!誰先停下來誰吃虧啊。

“劇場效應”:瘋狂的作業

陪孩子寫作業成了危險工種、陪寫作業導致家長心肌梗塞、陪孩子寫作業加速現代女性衰老……作業,同樣,可以在“劇場效應”中找到答案。

第一階段(作業不多):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作業的童年時期,那時科目少,作業也少且簡單,放學也早。課餘男生上樹掏鳥窩,女生跳皮筋做手工。

第二階段(作業變多):某些科目或老師增加了作業,這門科目成績提升立竿見影,迫於考評壓力,其他各科紛紛跟進。

第三階段(作業變態):只增加作業數量已經過時了,作業的種類和形態也與時俱進——展示作業、探究作業、網絡教育作業、全程簽字改錯、微信打卡、拍照上傳……作業已經成了家庭和諧的頭等大事。

第四階段(作業發瘋):作業,重在落實,落實,關鍵在家長。寫作業成了衡量學生學習態度和家長對學校支持力度的最重要維度。監督作業不力的家長被請到學校面談也屢見不鮮。

悲劇的是,當每個學生和每個學校都多寫了這麼多作業後,他們成績排序與作業少時並不會有顯著變化。只是,所有的老師、學生、家長都更加疲憊不堪,日益心力交瘁。

多寫了這麼多作業後,學生們對學習這件事充滿了厭惡。尤為要命的是,誰也停不下來了,誰也不敢少佈置作業,誰也不敢不佈置作業。

“劇場效應”:尷尬的優秀教師


前段時間,和一個教初中的老師聊天。她是一位有近二十年教齡的優秀政治教師,教學成績一貫優秀,課堂有趣有料,深受學生歡迎,也在各類公開課競賽中名列前茅。然而,這位公認的愛崗敬業的資深優秀教師卻尷尬又無奈地成為了學校考評體系中的“後進教師”。

究竟是發生了些什麼呢?

事情是這樣的,這所中學師資不夠,學校讓一個職員(完全沒有任何教學經驗,學的是體育專業,不是政治專業。)代理幾個班的政治課。這位代理老師缺乏政治課的理論和專業素養,所以也談不上什麼課堂技巧,更沒有什麼情景化,探究化教學。

上課先用十分鐘讓學生劃一下重點,剩餘三十分鐘採取各種手段讓學生背誦。背不熟的同學下課後就到辦公室接著背誦,完不成背誦任務的約談家長。

一學期後,這個老師帶的成績遙遙領先。學校領導對代課的“外行教師”刮目相看,讚譽有加。批評政治學科其他老師是“假內行”,要向這位代課老師學習提高成績的“先進經驗”。

於是,這個學校的課堂也呈現出類似的“劇場效應”,老師們放下了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課堂不再採取信息技術,不再拓展課外資源,不再討論展示也無心學習什麼課改經驗,全部變成了背書+默寫的教學方式。課堂生態徹底淪陷。

瘋狂黃莊背後的“劇場效應”:超前的學習,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


當所有課堂都淪為了背背背,練練練後,學生的成績又回到了原來的排序,所有的老師業績也回到了原來的位置。

只是,學生們更累了,更厭學了,因為課堂變得“沒意思”了。只是,老師們更傻了,更倦怠了,因為教學變成了體力勞動。

本應該讀書、思考、討論、滋養靈魂,激發思想,孕育智慧的學校正淪為製造背書機器,批量生產文盲,摧毀文化血脈,扼殺創造力的集中營。

誰是“劇場效應”的受害者?

“劇場效應”覆蓋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

孩子們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他們本不必寫這麼多作業,上這麼多補習班,熬這麼多夜。他們本來可以有充足的睡眠,有愉快的遊戲,有郊遊,有閒暇,可以發呆,可以跑步,可以讀書,可以寫詩,可以交友……

可現在他們如此辛苦,得到的不過是和原來幾乎一樣的結果。在被如此單調機械枯燥的約束十幾年後,他們離開學校時,往往對讀書這件事充滿了厭倦。

家長們也是受害者。錢包被掏空了,身體被榨乾了,親子關係被破壞了。成功者永遠是少數,大多數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也陸續破滅。為了孩子的未來透支了孩子的成長,為了所謂的分數摧毀了家庭的和諧,結果到頭來才發現,所謂的高分並不能帶來傳說中的成功。

當孩子身心破壞,當親情殘破不堪,即使少數孩子出人頭地功成名就,這樣的成功又有何意義呢?

老師們也逃不過。在付出如此高強度的勞動後,他們終究會發現,自己培養的學生除了獲得幾個分數,在人格、道德、思想等方面幾乎毫無建樹。

所以究竟是誰製造了“劇場效應”?是學生嗎?可是努力學習並不是錯啊;是家長嗎?可是望子成龍也不算錯啊;是教師嗎?提升考試分數,就是教師的責任啊;是學校嗎?學校在種種壓力下,要生存啊。

實際上,秩序的破壞是集體合謀的後果。人人既是秩序失衡的破壞者,又是秩序失衡的受害者。

評價尺度單一,監管缺位,相對匱乏的優質教育資源,生存的焦慮,以及下一代不能輸的恐懼,共同綁架著家長、孩子和老師們。

面對“劇場效應”,家長該怎麼辦?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過這樣一句話,節選其中幾句作為今天的收尾送給家長們吧:

凡是戀戰於和學校和教育體制互撕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大多是失敗者。之所以有這種前所未有的變態怪相,是因為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對精神層面的高需求所致。

教育改革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所以,作為家長,我不會把孩子的教育寄希望於學校教育,因為,我們的孩子等不起。

學校教育還有諸多問題,所以,作為家長,我不會把孩子推給學校,因為,我們的孩子傷不起。

作為家長的我,深知遊戲規則有問題,我不會妄想改變規則,在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上花過多的精力。

對學生來說,學習、分數固然重要,但只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培養學霸型的“空心人”,培養高分的“殘疾人”,培養高智商的“變態人”,這又有何意義?

別在不可掌控的事情上耗費時光,把精力花在自我學習成長上,你的格局、視野、素養、心性,都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營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