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左)、張偉(右)獲數學新視野獎

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看理論書像看小說

YUN神”的大名相信不少人聽過。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1982年,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在數學上就表現出超強的天賦,小學四年級就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獲得了《小學生數學報》競賽及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很多人不瞭解華盃賽,華盃賽堪稱國內小學階段規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難度最高的比賽。

初中時,惲之瑋就獲得了國家、省級數學競賽的六個一等獎。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左)、張偉(右)獲數學新視野獎

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看理論書像看小說

YUN神”的大名相信不少人聽過。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1982年,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在數學上就表現出超強的天賦,小學四年級就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獲得了《小學生數學報》競賽及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很多人不瞭解華盃賽,華盃賽堪稱國內小學階段規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難度最高的比賽。

初中時,惲之瑋就獲得了國家、省級數學競賽的六個一等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因為在數學上的超強天賦,惲之瑋入選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18歲就斬獲了國際奧林匹克滿分金牌。當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計82支代表隊、461名選手,共4人獲滿分,惲之瑋是當年中國隊唯一獲得滿分的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左)、張偉(右)獲數學新視野獎

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看理論書像看小說

YUN神”的大名相信不少人聽過。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1982年,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在數學上就表現出超強的天賦,小學四年級就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獲得了《小學生數學報》競賽及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很多人不瞭解華盃賽,華盃賽堪稱國內小學階段規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難度最高的比賽。

初中時,惲之瑋就獲得了國家、省級數學競賽的六個一等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因為在數學上的超強天賦,惲之瑋入選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18歲就斬獲了國際奧林匹克滿分金牌。當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計82支代表隊、461名選手,共4人獲滿分,惲之瑋是當年中國隊唯一獲得滿分的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也因為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滿分金牌,惲之瑋2000年被保送進入北大。

在北大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其中不乏大一時便已修過的高級課程;大一上學期學完抽象代數,大三讀完哈茨霍恩的《代數幾何》,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惲之瑋回憶道:

我的大學生活很快樂,因為可以用所有的時間來學數學,而且是向深度學習。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左)、張偉(右)獲數學新視野獎

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看理論書像看小說

YUN神”的大名相信不少人聽過。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1982年,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在數學上就表現出超強的天賦,小學四年級就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獲得了《小學生數學報》競賽及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很多人不瞭解華盃賽,華盃賽堪稱國內小學階段規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難度最高的比賽。

初中時,惲之瑋就獲得了國家、省級數學競賽的六個一等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因為在數學上的超強天賦,惲之瑋入選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18歲就斬獲了國際奧林匹克滿分金牌。當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計82支代表隊、461名選手,共4人獲滿分,惲之瑋是當年中國隊唯一獲得滿分的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也因為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滿分金牌,惲之瑋2000年被保送進入北大。

在北大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其中不乏大一時便已修過的高級課程;大一上學期學完抽象代數,大三讀完哈茨霍恩的《代數幾何》,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惲之瑋回憶道:

我的大學生活很快樂,因為可以用所有的時間來學數學,而且是向深度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畢業後,惲之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院至今為止還是所有從事數學研究者的殿堂,可以說在普林斯頓,你收穫到的數學知識會比你在任何地方都多。

惲之瑋在讀博士後期間,解決了例外李型單群的反伽羅瓦問題,可謂該領域近20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惲之瑋開始在數學界嶄露頭角,成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

因為在數學領域取得的驚人成就,惲之瑋2012年獲得了SASTRA拉馬努金獎。SASTRA拉馬努金獎在2005年創立,頒發給與拉馬努金有相同數學興趣的傑出數學家。拉馬努金的天才與壽命成反比,32歲即辭世,因此SASTRA特意將獲獎者的年齡限制在32歲。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左)、張偉(右)獲數學新視野獎

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看理論書像看小說

YUN神”的大名相信不少人聽過。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1982年,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在數學上就表現出超強的天賦,小學四年級就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獲得了《小學生數學報》競賽及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很多人不瞭解華盃賽,華盃賽堪稱國內小學階段規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難度最高的比賽。

初中時,惲之瑋就獲得了國家、省級數學競賽的六個一等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因為在數學上的超強天賦,惲之瑋入選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18歲就斬獲了國際奧林匹克滿分金牌。當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計82支代表隊、461名選手,共4人獲滿分,惲之瑋是當年中國隊唯一獲得滿分的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也因為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滿分金牌,惲之瑋2000年被保送進入北大。

在北大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其中不乏大一時便已修過的高級課程;大一上學期學完抽象代數,大三讀完哈茨霍恩的《代數幾何》,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惲之瑋回憶道:

我的大學生活很快樂,因為可以用所有的時間來學數學,而且是向深度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畢業後,惲之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院至今為止還是所有從事數學研究者的殿堂,可以說在普林斯頓,你收穫到的數學知識會比你在任何地方都多。

惲之瑋在讀博士後期間,解決了例外李型單群的反伽羅瓦問題,可謂該領域近20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惲之瑋開始在數學界嶄露頭角,成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

因為在數學領域取得的驚人成就,惲之瑋2012年獲得了SASTRA拉馬努金獎。SASTRA拉馬努金獎在2005年創立,頒發給與拉馬努金有相同數學興趣的傑出數學家。拉馬努金的天才與壽命成反比,32歲即辭世,因此SASTRA特意將獲獎者的年齡限制在32歲。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後來,惲之瑋和張偉兩個人共同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惲之瑋和張偉分別從表示論和數論的方向,在所謂的函數域的情形將Gross和Zagier的公式擴展到了高階導數,幾乎打破了這一領域30年來的毫無進展。

惲之瑋和張偉都是北大00級出身,不過張偉的切入點更偏向算術,而惲之瑋更偏向幾何。惲之瑋突然發現,雖然各自研究切入點不一樣,但是卻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尤其是在對稱性研究方面有很大的交集。

於是惲之瑋和張偉開始嘗試將同一個問題分成幾塊,分別完成一些工作,而隨著交流的深入,他們二人也意識到,他們研究領域的差異,居然成了很好的互補。所以後來他們選擇了直接合作。

他們之間的最大的成就是為L函數的泰勒展開的高階項提供了幾何解釋,這是惲之瑋和張偉直接合作的首個發表成果,讓惲之瑋和張偉都捧得了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新視野獎”,這也給了他們繼續深入合作的信心和動力。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左)、張偉(右)獲數學新視野獎

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看理論書像看小說

YUN神”的大名相信不少人聽過。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1982年,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在數學上就表現出超強的天賦,小學四年級就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獲得了《小學生數學報》競賽及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很多人不瞭解華盃賽,華盃賽堪稱國內小學階段規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難度最高的比賽。

初中時,惲之瑋就獲得了國家、省級數學競賽的六個一等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因為在數學上的超強天賦,惲之瑋入選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18歲就斬獲了國際奧林匹克滿分金牌。當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計82支代表隊、461名選手,共4人獲滿分,惲之瑋是當年中國隊唯一獲得滿分的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也因為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滿分金牌,惲之瑋2000年被保送進入北大。

在北大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其中不乏大一時便已修過的高級課程;大一上學期學完抽象代數,大三讀完哈茨霍恩的《代數幾何》,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惲之瑋回憶道:

我的大學生活很快樂,因為可以用所有的時間來學數學,而且是向深度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畢業後,惲之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院至今為止還是所有從事數學研究者的殿堂,可以說在普林斯頓,你收穫到的數學知識會比你在任何地方都多。

惲之瑋在讀博士後期間,解決了例外李型單群的反伽羅瓦問題,可謂該領域近20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惲之瑋開始在數學界嶄露頭角,成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

因為在數學領域取得的驚人成就,惲之瑋2012年獲得了SASTRA拉馬努金獎。SASTRA拉馬努金獎在2005年創立,頒發給與拉馬努金有相同數學興趣的傑出數學家。拉馬努金的天才與壽命成反比,32歲即辭世,因此SASTRA特意將獲獎者的年齡限制在32歲。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後來,惲之瑋和張偉兩個人共同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惲之瑋和張偉分別從表示論和數論的方向,在所謂的函數域的情形將Gross和Zagier的公式擴展到了高階導數,幾乎打破了這一領域30年來的毫無進展。

惲之瑋和張偉都是北大00級出身,不過張偉的切入點更偏向算術,而惲之瑋更偏向幾何。惲之瑋突然發現,雖然各自研究切入點不一樣,但是卻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尤其是在對稱性研究方面有很大的交集。

於是惲之瑋和張偉開始嘗試將同一個問題分成幾塊,分別完成一些工作,而隨著交流的深入,他們二人也意識到,他們研究領域的差異,居然成了很好的互補。所以後來他們選擇了直接合作。

他們之間的最大的成就是為L函數的泰勒展開的高階項提供了幾何解釋,這是惲之瑋和張偉直接合作的首個發表成果,讓惲之瑋和張偉都捧得了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新視野獎”,這也給了他們繼續深入合作的信心和動力。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的職業生涯也讓人佩服,2016年起,任耶魯大學教授;2018年起,任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張偉:從大山裡走出的數學家,一封自薦信改變命運

張偉是惲之瑋的本科同學,他的經歷同樣不一般。1981年,張偉出生在四川。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左)、張偉(右)獲數學新視野獎

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看理論書像看小說

YUN神”的大名相信不少人聽過。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1982年,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在數學上就表現出超強的天賦,小學四年級就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獲得了《小學生數學報》競賽及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很多人不瞭解華盃賽,華盃賽堪稱國內小學階段規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難度最高的比賽。

初中時,惲之瑋就獲得了國家、省級數學競賽的六個一等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因為在數學上的超強天賦,惲之瑋入選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18歲就斬獲了國際奧林匹克滿分金牌。當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計82支代表隊、461名選手,共4人獲滿分,惲之瑋是當年中國隊唯一獲得滿分的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也因為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滿分金牌,惲之瑋2000年被保送進入北大。

在北大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其中不乏大一時便已修過的高級課程;大一上學期學完抽象代數,大三讀完哈茨霍恩的《代數幾何》,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惲之瑋回憶道:

我的大學生活很快樂,因為可以用所有的時間來學數學,而且是向深度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畢業後,惲之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院至今為止還是所有從事數學研究者的殿堂,可以說在普林斯頓,你收穫到的數學知識會比你在任何地方都多。

惲之瑋在讀博士後期間,解決了例外李型單群的反伽羅瓦問題,可謂該領域近20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惲之瑋開始在數學界嶄露頭角,成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

因為在數學領域取得的驚人成就,惲之瑋2012年獲得了SASTRA拉馬努金獎。SASTRA拉馬努金獎在2005年創立,頒發給與拉馬努金有相同數學興趣的傑出數學家。拉馬努金的天才與壽命成反比,32歲即辭世,因此SASTRA特意將獲獎者的年齡限制在32歲。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後來,惲之瑋和張偉兩個人共同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惲之瑋和張偉分別從表示論和數論的方向,在所謂的函數域的情形將Gross和Zagier的公式擴展到了高階導數,幾乎打破了這一領域30年來的毫無進展。

惲之瑋和張偉都是北大00級出身,不過張偉的切入點更偏向算術,而惲之瑋更偏向幾何。惲之瑋突然發現,雖然各自研究切入點不一樣,但是卻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尤其是在對稱性研究方面有很大的交集。

於是惲之瑋和張偉開始嘗試將同一個問題分成幾塊,分別完成一些工作,而隨著交流的深入,他們二人也意識到,他們研究領域的差異,居然成了很好的互補。所以後來他們選擇了直接合作。

他們之間的最大的成就是為L函數的泰勒展開的高階項提供了幾何解釋,這是惲之瑋和張偉直接合作的首個發表成果,讓惲之瑋和張偉都捧得了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新視野獎”,這也給了他們繼續深入合作的信心和動力。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的職業生涯也讓人佩服,2016年起,任耶魯大學教授;2018年起,任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張偉:從大山裡走出的數學家,一封自薦信改變命運

張偉是惲之瑋的本科同學,他的經歷同樣不一般。1981年,張偉出生在四川。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張偉的小學前四年在村小讀書,到了五年級轉入到大竹縣天城鄉小學。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張偉的數學天賦便開始顯現出來。當時奧數還不流行,更不普及,數學老師也只是在課餘給班上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一些參考資料,包括韓信點兵、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等趣味數學,以滿足少數人的求知慾。而張偉便是這少數人之一,隨之而來更是由興趣轉而痴迷,並獲得了全國小學數學競賽一等獎。

後來,張偉考上大竹縣中學,此間參加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競賽,輕鬆拿下一等獎。學校老師遂告訴張偉,學校曾經有同學因之被成都七中錄取,希望他也能夠去試一下,畢竟這是全省最好的學校之一。

張偉便懷著試一試的心態寫了一封自薦信。“當時也不知道該把信寄給誰,就寫了‘七中校長收’。”沒想到過了幾天,他就收到了七中副校長楊能生的回信,只有半頁信紙,大意便是——“熱烈歡迎你來成都七中上學。”就這樣,張偉成為1997年成都七中招收的五名外地生之一。

剛到七中的時候,張偉留給同學的印象則是,幾乎每天都在座位上,不停地演算。他課桌上堆滿了課本和練習題,每當他算累了,就會從書堆裡抬起頭來,扶一扶眼鏡,跟旁邊的同桌聊幾句,然後又埋頭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

高中畢業那年,張偉作為四川省代表隊的一員參加了全國數學冬令營,由此獲得了2000年保送北大數學系的資格。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左)、張偉(右)獲數學新視野獎

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看理論書像看小說

YUN神”的大名相信不少人聽過。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1982年,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在數學上就表現出超強的天賦,小學四年級就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獲得了《小學生數學報》競賽及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很多人不瞭解華盃賽,華盃賽堪稱國內小學階段規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難度最高的比賽。

初中時,惲之瑋就獲得了國家、省級數學競賽的六個一等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因為在數學上的超強天賦,惲之瑋入選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18歲就斬獲了國際奧林匹克滿分金牌。當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計82支代表隊、461名選手,共4人獲滿分,惲之瑋是當年中國隊唯一獲得滿分的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也因為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滿分金牌,惲之瑋2000年被保送進入北大。

在北大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其中不乏大一時便已修過的高級課程;大一上學期學完抽象代數,大三讀完哈茨霍恩的《代數幾何》,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惲之瑋回憶道:

我的大學生活很快樂,因為可以用所有的時間來學數學,而且是向深度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畢業後,惲之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院至今為止還是所有從事數學研究者的殿堂,可以說在普林斯頓,你收穫到的數學知識會比你在任何地方都多。

惲之瑋在讀博士後期間,解決了例外李型單群的反伽羅瓦問題,可謂該領域近20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惲之瑋開始在數學界嶄露頭角,成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

因為在數學領域取得的驚人成就,惲之瑋2012年獲得了SASTRA拉馬努金獎。SASTRA拉馬努金獎在2005年創立,頒發給與拉馬努金有相同數學興趣的傑出數學家。拉馬努金的天才與壽命成反比,32歲即辭世,因此SASTRA特意將獲獎者的年齡限制在32歲。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後來,惲之瑋和張偉兩個人共同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惲之瑋和張偉分別從表示論和數論的方向,在所謂的函數域的情形將Gross和Zagier的公式擴展到了高階導數,幾乎打破了這一領域30年來的毫無進展。

惲之瑋和張偉都是北大00級出身,不過張偉的切入點更偏向算術,而惲之瑋更偏向幾何。惲之瑋突然發現,雖然各自研究切入點不一樣,但是卻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尤其是在對稱性研究方面有很大的交集。

於是惲之瑋和張偉開始嘗試將同一個問題分成幾塊,分別完成一些工作,而隨著交流的深入,他們二人也意識到,他們研究領域的差異,居然成了很好的互補。所以後來他們選擇了直接合作。

他們之間的最大的成就是為L函數的泰勒展開的高階項提供了幾何解釋,這是惲之瑋和張偉直接合作的首個發表成果,讓惲之瑋和張偉都捧得了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新視野獎”,這也給了他們繼續深入合作的信心和動力。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的職業生涯也讓人佩服,2016年起,任耶魯大學教授;2018年起,任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張偉:從大山裡走出的數學家,一封自薦信改變命運

張偉是惲之瑋的本科同學,他的經歷同樣不一般。1981年,張偉出生在四川。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張偉的小學前四年在村小讀書,到了五年級轉入到大竹縣天城鄉小學。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張偉的數學天賦便開始顯現出來。當時奧數還不流行,更不普及,數學老師也只是在課餘給班上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一些參考資料,包括韓信點兵、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等趣味數學,以滿足少數人的求知慾。而張偉便是這少數人之一,隨之而來更是由興趣轉而痴迷,並獲得了全國小學數學競賽一等獎。

後來,張偉考上大竹縣中學,此間參加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競賽,輕鬆拿下一等獎。學校老師遂告訴張偉,學校曾經有同學因之被成都七中錄取,希望他也能夠去試一下,畢竟這是全省最好的學校之一。

張偉便懷著試一試的心態寫了一封自薦信。“當時也不知道該把信寄給誰,就寫了‘七中校長收’。”沒想到過了幾天,他就收到了七中副校長楊能生的回信,只有半頁信紙,大意便是——“熱烈歡迎你來成都七中上學。”就這樣,張偉成為1997年成都七中招收的五名外地生之一。

剛到七中的時候,張偉留給同學的印象則是,幾乎每天都在座位上,不停地演算。他課桌上堆滿了課本和練習題,每當他算累了,就會從書堆裡抬起頭來,扶一扶眼鏡,跟旁邊的同桌聊幾句,然後又埋頭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

高中畢業那年,張偉作為四川省代表隊的一員參加了全國數學冬令營,由此獲得了2000年保送北大數學系的資格。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北大畢業後,張偉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並於2009年獲博士學位。

2009-2011年,張偉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講師。

2010年,張偉因其在數論、自守形式、L函數、跡公式、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數學的廣泛領域,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獲得SASTRA拉馬努金獎

2011年起,張偉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5年任教授。2017年起,張偉榮任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

2018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許晨陽:數學與人生分不開了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對極小模型綱領研究的重大進展以及對代數簇模的應用。

1981年,許晨陽出生在重慶。小時候的許晨陽能感知到自己對數字的感覺“還可以”,三、四歲時數數,可以比同齡人多一些。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霸,不會“通吃”所有學科,但會在數學競賽上會多花一些精力。

1998年,許晨陽入選四川省數學代表隊,參加冬令營決賽獲金牌,併入選1999年國家數學集訓隊。

1999年,許晨陽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左)、張偉(右)獲數學新視野獎

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看理論書像看小說

YUN神”的大名相信不少人聽過。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1982年,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在數學上就表現出超強的天賦,小學四年級就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獲得了《小學生數學報》競賽及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很多人不瞭解華盃賽,華盃賽堪稱國內小學階段規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難度最高的比賽。

初中時,惲之瑋就獲得了國家、省級數學競賽的六個一等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因為在數學上的超強天賦,惲之瑋入選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18歲就斬獲了國際奧林匹克滿分金牌。當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計82支代表隊、461名選手,共4人獲滿分,惲之瑋是當年中國隊唯一獲得滿分的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也因為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滿分金牌,惲之瑋2000年被保送進入北大。

在北大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其中不乏大一時便已修過的高級課程;大一上學期學完抽象代數,大三讀完哈茨霍恩的《代數幾何》,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惲之瑋回憶道:

我的大學生活很快樂,因為可以用所有的時間來學數學,而且是向深度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畢業後,惲之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院至今為止還是所有從事數學研究者的殿堂,可以說在普林斯頓,你收穫到的數學知識會比你在任何地方都多。

惲之瑋在讀博士後期間,解決了例外李型單群的反伽羅瓦問題,可謂該領域近20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惲之瑋開始在數學界嶄露頭角,成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

因為在數學領域取得的驚人成就,惲之瑋2012年獲得了SASTRA拉馬努金獎。SASTRA拉馬努金獎在2005年創立,頒發給與拉馬努金有相同數學興趣的傑出數學家。拉馬努金的天才與壽命成反比,32歲即辭世,因此SASTRA特意將獲獎者的年齡限制在32歲。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後來,惲之瑋和張偉兩個人共同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惲之瑋和張偉分別從表示論和數論的方向,在所謂的函數域的情形將Gross和Zagier的公式擴展到了高階導數,幾乎打破了這一領域30年來的毫無進展。

惲之瑋和張偉都是北大00級出身,不過張偉的切入點更偏向算術,而惲之瑋更偏向幾何。惲之瑋突然發現,雖然各自研究切入點不一樣,但是卻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尤其是在對稱性研究方面有很大的交集。

於是惲之瑋和張偉開始嘗試將同一個問題分成幾塊,分別完成一些工作,而隨著交流的深入,他們二人也意識到,他們研究領域的差異,居然成了很好的互補。所以後來他們選擇了直接合作。

他們之間的最大的成就是為L函數的泰勒展開的高階項提供了幾何解釋,這是惲之瑋和張偉直接合作的首個發表成果,讓惲之瑋和張偉都捧得了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新視野獎”,這也給了他們繼續深入合作的信心和動力。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的職業生涯也讓人佩服,2016年起,任耶魯大學教授;2018年起,任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張偉:從大山裡走出的數學家,一封自薦信改變命運

張偉是惲之瑋的本科同學,他的經歷同樣不一般。1981年,張偉出生在四川。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張偉的小學前四年在村小讀書,到了五年級轉入到大竹縣天城鄉小學。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張偉的數學天賦便開始顯現出來。當時奧數還不流行,更不普及,數學老師也只是在課餘給班上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一些參考資料,包括韓信點兵、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等趣味數學,以滿足少數人的求知慾。而張偉便是這少數人之一,隨之而來更是由興趣轉而痴迷,並獲得了全國小學數學競賽一等獎。

後來,張偉考上大竹縣中學,此間參加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競賽,輕鬆拿下一等獎。學校老師遂告訴張偉,學校曾經有同學因之被成都七中錄取,希望他也能夠去試一下,畢竟這是全省最好的學校之一。

張偉便懷著試一試的心態寫了一封自薦信。“當時也不知道該把信寄給誰,就寫了‘七中校長收’。”沒想到過了幾天,他就收到了七中副校長楊能生的回信,只有半頁信紙,大意便是——“熱烈歡迎你來成都七中上學。”就這樣,張偉成為1997年成都七中招收的五名外地生之一。

剛到七中的時候,張偉留給同學的印象則是,幾乎每天都在座位上,不停地演算。他課桌上堆滿了課本和練習題,每當他算累了,就會從書堆裡抬起頭來,扶一扶眼鏡,跟旁邊的同桌聊幾句,然後又埋頭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

高中畢業那年,張偉作為四川省代表隊的一員參加了全國數學冬令營,由此獲得了2000年保送北大數學系的資格。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北大畢業後,張偉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並於2009年獲博士學位。

2009-2011年,張偉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講師。

2010年,張偉因其在數論、自守形式、L函數、跡公式、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數學的廣泛領域,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獲得SASTRA拉馬努金獎

2011年起,張偉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5年任教授。2017年起,張偉榮任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

2018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許晨陽:數學與人生分不開了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對極小模型綱領研究的重大進展以及對代數簇模的應用。

1981年,許晨陽出生在重慶。小時候的許晨陽能感知到自己對數字的感覺“還可以”,三、四歲時數數,可以比同齡人多一些。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霸,不會“通吃”所有學科,但會在數學競賽上會多花一些精力。

1998年,許晨陽入選四川省數學代表隊,參加冬令營決賽獲金牌,併入選1999年國家數學集訓隊。

1999年,許晨陽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大學是一個分水嶺,對許晨陽來說,初高中時接觸的數學“漂亮”、“精緻”,是人類在一、兩千年前就知道的東西,像“小池塘”;但到了北大,接觸的是“幾百年來很多非常傑出的思想搭建起來的東西”。

許晨陽說,當時自己像是一個從未見過大海的人,突然有一天見到了,“特別興奮、特別激動”。許晨陽在北大的生活過得很順利,優秀的同學、自由的選課制度、國際化的視野等讓許晨陽覺得如魚得水,北大的環境非常適合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他用三年時間便修完了本科的全部學分,提前一年獲得學士學位。

許晨陽選擇了繼續在北京大學就讀研究生,師從田剛教授,並於2004年獲得北大碩士學位。

之後,許晨陽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並於2008年獲得該校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許晨陽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後進入猶他大學工作一年。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左)、張偉(右)獲數學新視野獎

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看理論書像看小說

YUN神”的大名相信不少人聽過。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1982年,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在數學上就表現出超強的天賦,小學四年級就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獲得了《小學生數學報》競賽及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很多人不瞭解華盃賽,華盃賽堪稱國內小學階段規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難度最高的比賽。

初中時,惲之瑋就獲得了國家、省級數學競賽的六個一等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因為在數學上的超強天賦,惲之瑋入選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18歲就斬獲了國際奧林匹克滿分金牌。當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計82支代表隊、461名選手,共4人獲滿分,惲之瑋是當年中國隊唯一獲得滿分的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也因為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滿分金牌,惲之瑋2000年被保送進入北大。

在北大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其中不乏大一時便已修過的高級課程;大一上學期學完抽象代數,大三讀完哈茨霍恩的《代數幾何》,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惲之瑋回憶道:

我的大學生活很快樂,因為可以用所有的時間來學數學,而且是向深度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畢業後,惲之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院至今為止還是所有從事數學研究者的殿堂,可以說在普林斯頓,你收穫到的數學知識會比你在任何地方都多。

惲之瑋在讀博士後期間,解決了例外李型單群的反伽羅瓦問題,可謂該領域近20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惲之瑋開始在數學界嶄露頭角,成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

因為在數學領域取得的驚人成就,惲之瑋2012年獲得了SASTRA拉馬努金獎。SASTRA拉馬努金獎在2005年創立,頒發給與拉馬努金有相同數學興趣的傑出數學家。拉馬努金的天才與壽命成反比,32歲即辭世,因此SASTRA特意將獲獎者的年齡限制在32歲。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後來,惲之瑋和張偉兩個人共同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惲之瑋和張偉分別從表示論和數論的方向,在所謂的函數域的情形將Gross和Zagier的公式擴展到了高階導數,幾乎打破了這一領域30年來的毫無進展。

惲之瑋和張偉都是北大00級出身,不過張偉的切入點更偏向算術,而惲之瑋更偏向幾何。惲之瑋突然發現,雖然各自研究切入點不一樣,但是卻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尤其是在對稱性研究方面有很大的交集。

於是惲之瑋和張偉開始嘗試將同一個問題分成幾塊,分別完成一些工作,而隨著交流的深入,他們二人也意識到,他們研究領域的差異,居然成了很好的互補。所以後來他們選擇了直接合作。

他們之間的最大的成就是為L函數的泰勒展開的高階項提供了幾何解釋,這是惲之瑋和張偉直接合作的首個發表成果,讓惲之瑋和張偉都捧得了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新視野獎”,這也給了他們繼續深入合作的信心和動力。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的職業生涯也讓人佩服,2016年起,任耶魯大學教授;2018年起,任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張偉:從大山裡走出的數學家,一封自薦信改變命運

張偉是惲之瑋的本科同學,他的經歷同樣不一般。1981年,張偉出生在四川。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張偉的小學前四年在村小讀書,到了五年級轉入到大竹縣天城鄉小學。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張偉的數學天賦便開始顯現出來。當時奧數還不流行,更不普及,數學老師也只是在課餘給班上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一些參考資料,包括韓信點兵、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等趣味數學,以滿足少數人的求知慾。而張偉便是這少數人之一,隨之而來更是由興趣轉而痴迷,並獲得了全國小學數學競賽一等獎。

後來,張偉考上大竹縣中學,此間參加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競賽,輕鬆拿下一等獎。學校老師遂告訴張偉,學校曾經有同學因之被成都七中錄取,希望他也能夠去試一下,畢竟這是全省最好的學校之一。

張偉便懷著試一試的心態寫了一封自薦信。“當時也不知道該把信寄給誰,就寫了‘七中校長收’。”沒想到過了幾天,他就收到了七中副校長楊能生的回信,只有半頁信紙,大意便是——“熱烈歡迎你來成都七中上學。”就這樣,張偉成為1997年成都七中招收的五名外地生之一。

剛到七中的時候,張偉留給同學的印象則是,幾乎每天都在座位上,不停地演算。他課桌上堆滿了課本和練習題,每當他算累了,就會從書堆裡抬起頭來,扶一扶眼鏡,跟旁邊的同桌聊幾句,然後又埋頭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

高中畢業那年,張偉作為四川省代表隊的一員參加了全國數學冬令營,由此獲得了2000年保送北大數學系的資格。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北大畢業後,張偉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並於2009年獲博士學位。

2009-2011年,張偉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講師。

2010年,張偉因其在數論、自守形式、L函數、跡公式、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數學的廣泛領域,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獲得SASTRA拉馬努金獎

2011年起,張偉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5年任教授。2017年起,張偉榮任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

2018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許晨陽:數學與人生分不開了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對極小模型綱領研究的重大進展以及對代數簇模的應用。

1981年,許晨陽出生在重慶。小時候的許晨陽能感知到自己對數字的感覺“還可以”,三、四歲時數數,可以比同齡人多一些。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霸,不會“通吃”所有學科,但會在數學競賽上會多花一些精力。

1998年,許晨陽入選四川省數學代表隊,參加冬令營決賽獲金牌,併入選1999年國家數學集訓隊。

1999年,許晨陽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大學是一個分水嶺,對許晨陽來說,初高中時接觸的數學“漂亮”、“精緻”,是人類在一、兩千年前就知道的東西,像“小池塘”;但到了北大,接觸的是“幾百年來很多非常傑出的思想搭建起來的東西”。

許晨陽說,當時自己像是一個從未見過大海的人,突然有一天見到了,“特別興奮、特別激動”。許晨陽在北大的生活過得很順利,優秀的同學、自由的選課制度、國際化的視野等讓許晨陽覺得如魚得水,北大的環境非常適合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他用三年時間便修完了本科的全部學分,提前一年獲得學士學位。

許晨陽選擇了繼續在北京大學就讀研究生,師從田剛教授,並於2004年獲得北大碩士學位。

之後,許晨陽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並於2008年獲得該校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許晨陽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後進入猶他大學工作一年。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12年,許晨陽回到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任教。2018年秋,他又選擇赴美國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表示:

“就我個人來說,是那種喜歡到處去看一看的人,MIT(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系是全世界最好的數學系之一,我還是希望去看一看,一個頂級的數學系是怎麼運行的。”

除了“傑青”、“長江特聘教授”等,許晨陽在2016年獲得了以印度天才數學家命名的拉馬努金獎。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左)、張偉(右)獲數學新視野獎

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看理論書像看小說

YUN神”的大名相信不少人聽過。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1982年,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在數學上就表現出超強的天賦,小學四年級就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獲得了《小學生數學報》競賽及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很多人不瞭解華盃賽,華盃賽堪稱國內小學階段規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難度最高的比賽。

初中時,惲之瑋就獲得了國家、省級數學競賽的六個一等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因為在數學上的超強天賦,惲之瑋入選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18歲就斬獲了國際奧林匹克滿分金牌。當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計82支代表隊、461名選手,共4人獲滿分,惲之瑋是當年中國隊唯一獲得滿分的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也因為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滿分金牌,惲之瑋2000年被保送進入北大。

在北大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其中不乏大一時便已修過的高級課程;大一上學期學完抽象代數,大三讀完哈茨霍恩的《代數幾何》,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惲之瑋回憶道:

我的大學生活很快樂,因為可以用所有的時間來學數學,而且是向深度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畢業後,惲之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院至今為止還是所有從事數學研究者的殿堂,可以說在普林斯頓,你收穫到的數學知識會比你在任何地方都多。

惲之瑋在讀博士後期間,解決了例外李型單群的反伽羅瓦問題,可謂該領域近20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惲之瑋開始在數學界嶄露頭角,成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

因為在數學領域取得的驚人成就,惲之瑋2012年獲得了SASTRA拉馬努金獎。SASTRA拉馬努金獎在2005年創立,頒發給與拉馬努金有相同數學興趣的傑出數學家。拉馬努金的天才與壽命成反比,32歲即辭世,因此SASTRA特意將獲獎者的年齡限制在32歲。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後來,惲之瑋和張偉兩個人共同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惲之瑋和張偉分別從表示論和數論的方向,在所謂的函數域的情形將Gross和Zagier的公式擴展到了高階導數,幾乎打破了這一領域30年來的毫無進展。

惲之瑋和張偉都是北大00級出身,不過張偉的切入點更偏向算術,而惲之瑋更偏向幾何。惲之瑋突然發現,雖然各自研究切入點不一樣,但是卻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尤其是在對稱性研究方面有很大的交集。

於是惲之瑋和張偉開始嘗試將同一個問題分成幾塊,分別完成一些工作,而隨著交流的深入,他們二人也意識到,他們研究領域的差異,居然成了很好的互補。所以後來他們選擇了直接合作。

他們之間的最大的成就是為L函數的泰勒展開的高階項提供了幾何解釋,這是惲之瑋和張偉直接合作的首個發表成果,讓惲之瑋和張偉都捧得了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新視野獎”,這也給了他們繼續深入合作的信心和動力。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的職業生涯也讓人佩服,2016年起,任耶魯大學教授;2018年起,任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張偉:從大山裡走出的數學家,一封自薦信改變命運

張偉是惲之瑋的本科同學,他的經歷同樣不一般。1981年,張偉出生在四川。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張偉的小學前四年在村小讀書,到了五年級轉入到大竹縣天城鄉小學。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張偉的數學天賦便開始顯現出來。當時奧數還不流行,更不普及,數學老師也只是在課餘給班上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一些參考資料,包括韓信點兵、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等趣味數學,以滿足少數人的求知慾。而張偉便是這少數人之一,隨之而來更是由興趣轉而痴迷,並獲得了全國小學數學競賽一等獎。

後來,張偉考上大竹縣中學,此間參加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競賽,輕鬆拿下一等獎。學校老師遂告訴張偉,學校曾經有同學因之被成都七中錄取,希望他也能夠去試一下,畢竟這是全省最好的學校之一。

張偉便懷著試一試的心態寫了一封自薦信。“當時也不知道該把信寄給誰,就寫了‘七中校長收’。”沒想到過了幾天,他就收到了七中副校長楊能生的回信,只有半頁信紙,大意便是——“熱烈歡迎你來成都七中上學。”就這樣,張偉成為1997年成都七中招收的五名外地生之一。

剛到七中的時候,張偉留給同學的印象則是,幾乎每天都在座位上,不停地演算。他課桌上堆滿了課本和練習題,每當他算累了,就會從書堆裡抬起頭來,扶一扶眼鏡,跟旁邊的同桌聊幾句,然後又埋頭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

高中畢業那年,張偉作為四川省代表隊的一員參加了全國數學冬令營,由此獲得了2000年保送北大數學系的資格。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北大畢業後,張偉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並於2009年獲博士學位。

2009-2011年,張偉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講師。

2010年,張偉因其在數論、自守形式、L函數、跡公式、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數學的廣泛領域,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獲得SASTRA拉馬努金獎

2011年起,張偉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5年任教授。2017年起,張偉榮任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

2018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許晨陽:數學與人生分不開了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對極小模型綱領研究的重大進展以及對代數簇模的應用。

1981年,許晨陽出生在重慶。小時候的許晨陽能感知到自己對數字的感覺“還可以”,三、四歲時數數,可以比同齡人多一些。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霸,不會“通吃”所有學科,但會在數學競賽上會多花一些精力。

1998年,許晨陽入選四川省數學代表隊,參加冬令營決賽獲金牌,併入選1999年國家數學集訓隊。

1999年,許晨陽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大學是一個分水嶺,對許晨陽來說,初高中時接觸的數學“漂亮”、“精緻”,是人類在一、兩千年前就知道的東西,像“小池塘”;但到了北大,接觸的是“幾百年來很多非常傑出的思想搭建起來的東西”。

許晨陽說,當時自己像是一個從未見過大海的人,突然有一天見到了,“特別興奮、特別激動”。許晨陽在北大的生活過得很順利,優秀的同學、自由的選課制度、國際化的視野等讓許晨陽覺得如魚得水,北大的環境非常適合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他用三年時間便修完了本科的全部學分,提前一年獲得學士學位。

許晨陽選擇了繼續在北京大學就讀研究生,師從田剛教授,並於2004年獲得北大碩士學位。

之後,許晨陽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並於2008年獲得該校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許晨陽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後進入猶他大學工作一年。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12年,許晨陽回到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任教。2018年秋,他又選擇赴美國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表示:

“就我個人來說,是那種喜歡到處去看一看的人,MIT(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系是全世界最好的數學系之一,我還是希望去看一看,一個頂級的數學系是怎麼運行的。”

除了“傑青”、“長江特聘教授”等,許晨陽在2016年獲得了以印度天才數學家命名的拉馬努金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17年,許晨陽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獲得未來科學大獎之“數學與計算機獎”。

回過頭,許晨陽說,在他看來,數學家最需要具備的不完全是天賦。

“當然人得有一點聰明,智商不能太低,除了一些極少數超群的大腦以外,最後能決定他走得多遠的還是專注和堅持。”

2019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朱歆文:“華人菲爾茲獎”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對志村簇理論的應用和p進簇的黎曼希爾伯特問題等在算術幾何中的工作。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左)、張偉(右)獲數學新視野獎

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看理論書像看小說

YUN神”的大名相信不少人聽過。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1982年,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在數學上就表現出超強的天賦,小學四年級就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獲得了《小學生數學報》競賽及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很多人不瞭解華盃賽,華盃賽堪稱國內小學階段規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難度最高的比賽。

初中時,惲之瑋就獲得了國家、省級數學競賽的六個一等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因為在數學上的超強天賦,惲之瑋入選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18歲就斬獲了國際奧林匹克滿分金牌。當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計82支代表隊、461名選手,共4人獲滿分,惲之瑋是當年中國隊唯一獲得滿分的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也因為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滿分金牌,惲之瑋2000年被保送進入北大。

在北大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其中不乏大一時便已修過的高級課程;大一上學期學完抽象代數,大三讀完哈茨霍恩的《代數幾何》,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惲之瑋回憶道:

我的大學生活很快樂,因為可以用所有的時間來學數學,而且是向深度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畢業後,惲之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院至今為止還是所有從事數學研究者的殿堂,可以說在普林斯頓,你收穫到的數學知識會比你在任何地方都多。

惲之瑋在讀博士後期間,解決了例外李型單群的反伽羅瓦問題,可謂該領域近20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惲之瑋開始在數學界嶄露頭角,成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

因為在數學領域取得的驚人成就,惲之瑋2012年獲得了SASTRA拉馬努金獎。SASTRA拉馬努金獎在2005年創立,頒發給與拉馬努金有相同數學興趣的傑出數學家。拉馬努金的天才與壽命成反比,32歲即辭世,因此SASTRA特意將獲獎者的年齡限制在32歲。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後來,惲之瑋和張偉兩個人共同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惲之瑋和張偉分別從表示論和數論的方向,在所謂的函數域的情形將Gross和Zagier的公式擴展到了高階導數,幾乎打破了這一領域30年來的毫無進展。

惲之瑋和張偉都是北大00級出身,不過張偉的切入點更偏向算術,而惲之瑋更偏向幾何。惲之瑋突然發現,雖然各自研究切入點不一樣,但是卻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尤其是在對稱性研究方面有很大的交集。

於是惲之瑋和張偉開始嘗試將同一個問題分成幾塊,分別完成一些工作,而隨著交流的深入,他們二人也意識到,他們研究領域的差異,居然成了很好的互補。所以後來他們選擇了直接合作。

他們之間的最大的成就是為L函數的泰勒展開的高階項提供了幾何解釋,這是惲之瑋和張偉直接合作的首個發表成果,讓惲之瑋和張偉都捧得了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新視野獎”,這也給了他們繼續深入合作的信心和動力。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的職業生涯也讓人佩服,2016年起,任耶魯大學教授;2018年起,任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張偉:從大山裡走出的數學家,一封自薦信改變命運

張偉是惲之瑋的本科同學,他的經歷同樣不一般。1981年,張偉出生在四川。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張偉的小學前四年在村小讀書,到了五年級轉入到大竹縣天城鄉小學。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張偉的數學天賦便開始顯現出來。當時奧數還不流行,更不普及,數學老師也只是在課餘給班上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一些參考資料,包括韓信點兵、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等趣味數學,以滿足少數人的求知慾。而張偉便是這少數人之一,隨之而來更是由興趣轉而痴迷,並獲得了全國小學數學競賽一等獎。

後來,張偉考上大竹縣中學,此間參加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競賽,輕鬆拿下一等獎。學校老師遂告訴張偉,學校曾經有同學因之被成都七中錄取,希望他也能夠去試一下,畢竟這是全省最好的學校之一。

張偉便懷著試一試的心態寫了一封自薦信。“當時也不知道該把信寄給誰,就寫了‘七中校長收’。”沒想到過了幾天,他就收到了七中副校長楊能生的回信,只有半頁信紙,大意便是——“熱烈歡迎你來成都七中上學。”就這樣,張偉成為1997年成都七中招收的五名外地生之一。

剛到七中的時候,張偉留給同學的印象則是,幾乎每天都在座位上,不停地演算。他課桌上堆滿了課本和練習題,每當他算累了,就會從書堆裡抬起頭來,扶一扶眼鏡,跟旁邊的同桌聊幾句,然後又埋頭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

高中畢業那年,張偉作為四川省代表隊的一員參加了全國數學冬令營,由此獲得了2000年保送北大數學系的資格。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北大畢業後,張偉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並於2009年獲博士學位。

2009-2011年,張偉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講師。

2010年,張偉因其在數論、自守形式、L函數、跡公式、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數學的廣泛領域,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獲得SASTRA拉馬努金獎

2011年起,張偉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5年任教授。2017年起,張偉榮任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

2018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許晨陽:數學與人生分不開了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對極小模型綱領研究的重大進展以及對代數簇模的應用。

1981年,許晨陽出生在重慶。小時候的許晨陽能感知到自己對數字的感覺“還可以”,三、四歲時數數,可以比同齡人多一些。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霸,不會“通吃”所有學科,但會在數學競賽上會多花一些精力。

1998年,許晨陽入選四川省數學代表隊,參加冬令營決賽獲金牌,併入選1999年國家數學集訓隊。

1999年,許晨陽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大學是一個分水嶺,對許晨陽來說,初高中時接觸的數學“漂亮”、“精緻”,是人類在一、兩千年前就知道的東西,像“小池塘”;但到了北大,接觸的是“幾百年來很多非常傑出的思想搭建起來的東西”。

許晨陽說,當時自己像是一個從未見過大海的人,突然有一天見到了,“特別興奮、特別激動”。許晨陽在北大的生活過得很順利,優秀的同學、自由的選課制度、國際化的視野等讓許晨陽覺得如魚得水,北大的環境非常適合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他用三年時間便修完了本科的全部學分,提前一年獲得學士學位。

許晨陽選擇了繼續在北京大學就讀研究生,師從田剛教授,並於2004年獲得北大碩士學位。

之後,許晨陽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並於2008年獲得該校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許晨陽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後進入猶他大學工作一年。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12年,許晨陽回到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任教。2018年秋,他又選擇赴美國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表示:

“就我個人來說,是那種喜歡到處去看一看的人,MIT(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系是全世界最好的數學系之一,我還是希望去看一看,一個頂級的數學系是怎麼運行的。”

除了“傑青”、“長江特聘教授”等,許晨陽在2016年獲得了以印度天才數學家命名的拉馬努金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17年,許晨陽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獲得未來科學大獎之“數學與計算機獎”。

回過頭,許晨陽說,在他看來,數學家最需要具備的不完全是天賦。

“當然人得有一點聰明,智商不能太低,除了一些極少數超群的大腦以外,最後能決定他走得多遠的還是專注和堅持。”

2019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朱歆文:“華人菲爾茲獎”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對志村簇理論的應用和p進簇的黎曼希爾伯特問題等在算術幾何中的工作。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朱歆文生於1982年,高中期間曾獲全國數學聯賽一等獎併入選國家數學奧林匹克集訓隊。

2000年,畢業於成都石室中學理科實驗班的朱歆文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

在2004年以優異成績本科畢業後,朱歆文赴加州伯克利分校留學,並獲數學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著名數學家Edward Frenkel教授。

2009-2012年,朱歆文在哈佛大學數學系任助理教授,2012-2014年在美國西北大學任助理教授。

2014年起,朱歆文獲得終身教職,開始擔任著名的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數學系副教授,2016年升任正教授。現任加州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的朱歆文是華人數學界最頂級的年輕數學家之一。

朱歆文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幾何表示論特別是朗蘭茲綱領,旨在將數論和量子物理學聯繫在一起。朱歆文因在數學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多項大獎。

2013年3月25日,朱歆文被授予2013-2014年度美國數學學會百年紀念獎學金(AMS Centennial Fellowship)。該獎每年由美國數學學會頒發,僅授予傑出的獲得博士學位3-12年的年輕數學家(近幾年均只授予一人),獎勵他們在學術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在年輕學者中有很重要的意義。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左)、張偉(右)獲數學新視野獎

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看理論書像看小說

YUN神”的大名相信不少人聽過。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1982年,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在數學上就表現出超強的天賦,小學四年級就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獲得了《小學生數學報》競賽及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很多人不瞭解華盃賽,華盃賽堪稱國內小學階段規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難度最高的比賽。

初中時,惲之瑋就獲得了國家、省級數學競賽的六個一等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因為在數學上的超強天賦,惲之瑋入選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18歲就斬獲了國際奧林匹克滿分金牌。當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計82支代表隊、461名選手,共4人獲滿分,惲之瑋是當年中國隊唯一獲得滿分的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也因為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滿分金牌,惲之瑋2000年被保送進入北大。

在北大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其中不乏大一時便已修過的高級課程;大一上學期學完抽象代數,大三讀完哈茨霍恩的《代數幾何》,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惲之瑋回憶道:

我的大學生活很快樂,因為可以用所有的時間來學數學,而且是向深度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畢業後,惲之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院至今為止還是所有從事數學研究者的殿堂,可以說在普林斯頓,你收穫到的數學知識會比你在任何地方都多。

惲之瑋在讀博士後期間,解決了例外李型單群的反伽羅瓦問題,可謂該領域近20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惲之瑋開始在數學界嶄露頭角,成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

因為在數學領域取得的驚人成就,惲之瑋2012年獲得了SASTRA拉馬努金獎。SASTRA拉馬努金獎在2005年創立,頒發給與拉馬努金有相同數學興趣的傑出數學家。拉馬努金的天才與壽命成反比,32歲即辭世,因此SASTRA特意將獲獎者的年齡限制在32歲。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後來,惲之瑋和張偉兩個人共同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惲之瑋和張偉分別從表示論和數論的方向,在所謂的函數域的情形將Gross和Zagier的公式擴展到了高階導數,幾乎打破了這一領域30年來的毫無進展。

惲之瑋和張偉都是北大00級出身,不過張偉的切入點更偏向算術,而惲之瑋更偏向幾何。惲之瑋突然發現,雖然各自研究切入點不一樣,但是卻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尤其是在對稱性研究方面有很大的交集。

於是惲之瑋和張偉開始嘗試將同一個問題分成幾塊,分別完成一些工作,而隨著交流的深入,他們二人也意識到,他們研究領域的差異,居然成了很好的互補。所以後來他們選擇了直接合作。

他們之間的最大的成就是為L函數的泰勒展開的高階項提供了幾何解釋,這是惲之瑋和張偉直接合作的首個發表成果,讓惲之瑋和張偉都捧得了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新視野獎”,這也給了他們繼續深入合作的信心和動力。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的職業生涯也讓人佩服,2016年起,任耶魯大學教授;2018年起,任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張偉:從大山裡走出的數學家,一封自薦信改變命運

張偉是惲之瑋的本科同學,他的經歷同樣不一般。1981年,張偉出生在四川。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張偉的小學前四年在村小讀書,到了五年級轉入到大竹縣天城鄉小學。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張偉的數學天賦便開始顯現出來。當時奧數還不流行,更不普及,數學老師也只是在課餘給班上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一些參考資料,包括韓信點兵、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等趣味數學,以滿足少數人的求知慾。而張偉便是這少數人之一,隨之而來更是由興趣轉而痴迷,並獲得了全國小學數學競賽一等獎。

後來,張偉考上大竹縣中學,此間參加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競賽,輕鬆拿下一等獎。學校老師遂告訴張偉,學校曾經有同學因之被成都七中錄取,希望他也能夠去試一下,畢竟這是全省最好的學校之一。

張偉便懷著試一試的心態寫了一封自薦信。“當時也不知道該把信寄給誰,就寫了‘七中校長收’。”沒想到過了幾天,他就收到了七中副校長楊能生的回信,只有半頁信紙,大意便是——“熱烈歡迎你來成都七中上學。”就這樣,張偉成為1997年成都七中招收的五名外地生之一。

剛到七中的時候,張偉留給同學的印象則是,幾乎每天都在座位上,不停地演算。他課桌上堆滿了課本和練習題,每當他算累了,就會從書堆裡抬起頭來,扶一扶眼鏡,跟旁邊的同桌聊幾句,然後又埋頭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

高中畢業那年,張偉作為四川省代表隊的一員參加了全國數學冬令營,由此獲得了2000年保送北大數學系的資格。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北大畢業後,張偉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並於2009年獲博士學位。

2009-2011年,張偉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講師。

2010年,張偉因其在數論、自守形式、L函數、跡公式、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數學的廣泛領域,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獲得SASTRA拉馬努金獎

2011年起,張偉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5年任教授。2017年起,張偉榮任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

2018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許晨陽:數學與人生分不開了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對極小模型綱領研究的重大進展以及對代數簇模的應用。

1981年,許晨陽出生在重慶。小時候的許晨陽能感知到自己對數字的感覺“還可以”,三、四歲時數數,可以比同齡人多一些。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霸,不會“通吃”所有學科,但會在數學競賽上會多花一些精力。

1998年,許晨陽入選四川省數學代表隊,參加冬令營決賽獲金牌,併入選1999年國家數學集訓隊。

1999年,許晨陽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大學是一個分水嶺,對許晨陽來說,初高中時接觸的數學“漂亮”、“精緻”,是人類在一、兩千年前就知道的東西,像“小池塘”;但到了北大,接觸的是“幾百年來很多非常傑出的思想搭建起來的東西”。

許晨陽說,當時自己像是一個從未見過大海的人,突然有一天見到了,“特別興奮、特別激動”。許晨陽在北大的生活過得很順利,優秀的同學、自由的選課制度、國際化的視野等讓許晨陽覺得如魚得水,北大的環境非常適合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他用三年時間便修完了本科的全部學分,提前一年獲得學士學位。

許晨陽選擇了繼續在北京大學就讀研究生,師從田剛教授,並於2004年獲得北大碩士學位。

之後,許晨陽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並於2008年獲得該校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許晨陽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後進入猶他大學工作一年。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12年,許晨陽回到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任教。2018年秋,他又選擇赴美國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表示:

“就我個人來說,是那種喜歡到處去看一看的人,MIT(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系是全世界最好的數學系之一,我還是希望去看一看,一個頂級的數學系是怎麼運行的。”

除了“傑青”、“長江特聘教授”等,許晨陽在2016年獲得了以印度天才數學家命名的拉馬努金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17年,許晨陽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獲得未來科學大獎之“數學與計算機獎”。

回過頭,許晨陽說,在他看來,數學家最需要具備的不完全是天賦。

“當然人得有一點聰明,智商不能太低,除了一些極少數超群的大腦以外,最後能決定他走得多遠的還是專注和堅持。”

2019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朱歆文:“華人菲爾茲獎”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對志村簇理論的應用和p進簇的黎曼希爾伯特問題等在算術幾何中的工作。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朱歆文生於1982年,高中期間曾獲全國數學聯賽一等獎併入選國家數學奧林匹克集訓隊。

2000年,畢業於成都石室中學理科實驗班的朱歆文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

在2004年以優異成績本科畢業後,朱歆文赴加州伯克利分校留學,並獲數學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著名數學家Edward Frenkel教授。

2009-2012年,朱歆文在哈佛大學數學系任助理教授,2012-2014年在美國西北大學任助理教授。

2014年起,朱歆文獲得終身教職,開始擔任著名的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數學系副教授,2016年升任正教授。現任加州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的朱歆文是華人數學界最頂級的年輕數學家之一。

朱歆文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幾何表示論特別是朗蘭茲綱領,旨在將數論和量子物理學聯繫在一起。朱歆文因在數學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多項大獎。

2013年3月25日,朱歆文被授予2013-2014年度美國數學學會百年紀念獎學金(AMS Centennial Fellowship)。該獎每年由美國數學學會頒發,僅授予傑出的獲得博士學位3-12年的年輕數學家(近幾年均只授予一人),獎勵他們在學術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在年輕學者中有很重要的意義。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19年6月9日,在第八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朱歆文獲得了被譽為“華人菲爾茲獎”的ICCM數學獎金獎。該獎項是世界華人數學界的最高獎項,表彰45歲以下在基礎數學、應用數學等方面有傑出成就及在促進數學事業發展方面有卓越貢獻的華人數學家。同樣獲此殊榮的還有惲之瑋。

至此北大數學“黃金一代”中的這四位才子已經為大家介紹完了,除了朱歆文在加州理工學院任教外,其他三位均在MIT任教。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新智元導讀】近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同是2000屆同學,許晨陽是比他們大一屆的師兄。

2019年9月5日,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

科學突破獎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華人數學家朱歆文因在算術代數幾何工作中對志村簇的應用和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在p-adic簇的情形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

朱歆文是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獎項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巧的是,朱歆文和惲之瑋、張偉是同屆同學,都是2000年進入北大數學學院攻讀,許晨陽是他們的師兄,1999年進入北大。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已為人師的北大數學才子。

2017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惲之瑋、張偉:從同學到合作者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左)、張偉(右)獲數學新視野獎

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看理論書像看小說

YUN神”的大名相信不少人聽過。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1982年,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在數學上就表現出超強的天賦,小學四年級就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獲得了《小學生數學報》競賽及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很多人不瞭解華盃賽,華盃賽堪稱國內小學階段規模最大、最正式也是難度最高的比賽。

初中時,惲之瑋就獲得了國家、省級數學競賽的六個一等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因為在數學上的超強天賦,惲之瑋入選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18歲就斬獲了國際奧林匹克滿分金牌。當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計82支代表隊、461名選手,共4人獲滿分,惲之瑋是當年中國隊唯一獲得滿分的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也因為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滿分金牌,惲之瑋2000年被保送進入北大。

在北大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惲之瑋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其中不乏大一時便已修過的高級課程;大一上學期學完抽象代數,大三讀完哈茨霍恩的《代數幾何》,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惲之瑋回憶道:

我的大學生活很快樂,因為可以用所有的時間來學數學,而且是向深度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畢業後,惲之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院至今為止還是所有從事數學研究者的殿堂,可以說在普林斯頓,你收穫到的數學知識會比你在任何地方都多。

惲之瑋在讀博士後期間,解決了例外李型單群的反伽羅瓦問題,可謂該領域近20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惲之瑋開始在數學界嶄露頭角,成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

因為在數學領域取得的驚人成就,惲之瑋2012年獲得了SASTRA拉馬努金獎。SASTRA拉馬努金獎在2005年創立,頒發給與拉馬努金有相同數學興趣的傑出數學家。拉馬努金的天才與壽命成反比,32歲即辭世,因此SASTRA特意將獲獎者的年齡限制在32歲。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後來,惲之瑋和張偉兩個人共同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惲之瑋和張偉分別從表示論和數論的方向,在所謂的函數域的情形將Gross和Zagier的公式擴展到了高階導數,幾乎打破了這一領域30年來的毫無進展。

惲之瑋和張偉都是北大00級出身,不過張偉的切入點更偏向算術,而惲之瑋更偏向幾何。惲之瑋突然發現,雖然各自研究切入點不一樣,但是卻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尤其是在對稱性研究方面有很大的交集。

於是惲之瑋和張偉開始嘗試將同一個問題分成幾塊,分別完成一些工作,而隨著交流的深入,他們二人也意識到,他們研究領域的差異,居然成了很好的互補。所以後來他們選擇了直接合作。

他們之間的最大的成就是為L函數的泰勒展開的高階項提供了幾何解釋,這是惲之瑋和張偉直接合作的首個發表成果,讓惲之瑋和張偉都捧得了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新視野獎”,這也給了他們繼續深入合作的信心和動力。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惲之瑋的職業生涯也讓人佩服,2016年起,任耶魯大學教授;2018年起,任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張偉:從大山裡走出的數學家,一封自薦信改變命運

張偉是惲之瑋的本科同學,他的經歷同樣不一般。1981年,張偉出生在四川。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張偉的小學前四年在村小讀書,到了五年級轉入到大竹縣天城鄉小學。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張偉的數學天賦便開始顯現出來。當時奧數還不流行,更不普及,數學老師也只是在課餘給班上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一些參考資料,包括韓信點兵、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等趣味數學,以滿足少數人的求知慾。而張偉便是這少數人之一,隨之而來更是由興趣轉而痴迷,並獲得了全國小學數學競賽一等獎。

後來,張偉考上大竹縣中學,此間參加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競賽,輕鬆拿下一等獎。學校老師遂告訴張偉,學校曾經有同學因之被成都七中錄取,希望他也能夠去試一下,畢竟這是全省最好的學校之一。

張偉便懷著試一試的心態寫了一封自薦信。“當時也不知道該把信寄給誰,就寫了‘七中校長收’。”沒想到過了幾天,他就收到了七中副校長楊能生的回信,只有半頁信紙,大意便是——“熱烈歡迎你來成都七中上學。”就這樣,張偉成為1997年成都七中招收的五名外地生之一。

剛到七中的時候,張偉留給同學的印象則是,幾乎每天都在座位上,不停地演算。他課桌上堆滿了課本和練習題,每當他算累了,就會從書堆裡抬起頭來,扶一扶眼鏡,跟旁邊的同桌聊幾句,然後又埋頭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

高中畢業那年,張偉作為四川省代表隊的一員參加了全國數學冬令營,由此獲得了2000年保送北大數學系的資格。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04年北大畢業後,張偉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並於2009年獲博士學位。

2009-2011年,張偉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講師。

2010年,張偉因其在數論、自守形式、L函數、跡公式、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數學的廣泛領域,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獲得SASTRA拉馬努金獎

2011年起,張偉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5年任教授。2017年起,張偉榮任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

2018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許晨陽:數學與人生分不開了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對極小模型綱領研究的重大進展以及對代數簇模的應用。

1981年,許晨陽出生在重慶。小時候的許晨陽能感知到自己對數字的感覺“還可以”,三、四歲時數數,可以比同齡人多一些。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霸,不會“通吃”所有學科,但會在數學競賽上會多花一些精力。

1998年,許晨陽入選四川省數學代表隊,參加冬令營決賽獲金牌,併入選1999年國家數學集訓隊。

1999年,許晨陽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大學是一個分水嶺,對許晨陽來說,初高中時接觸的數學“漂亮”、“精緻”,是人類在一、兩千年前就知道的東西,像“小池塘”;但到了北大,接觸的是“幾百年來很多非常傑出的思想搭建起來的東西”。

許晨陽說,當時自己像是一個從未見過大海的人,突然有一天見到了,“特別興奮、特別激動”。許晨陽在北大的生活過得很順利,優秀的同學、自由的選課制度、國際化的視野等讓許晨陽覺得如魚得水,北大的環境非常適合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他用三年時間便修完了本科的全部學分,提前一年獲得學士學位。

許晨陽選擇了繼續在北京大學就讀研究生,師從田剛教授,並於2004年獲得北大碩士學位。

之後,許晨陽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並於2008年獲得該校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許晨陽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後進入猶他大學工作一年。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12年,許晨陽回到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任教。2018年秋,他又選擇赴美國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表示:

“就我個人來說,是那種喜歡到處去看一看的人,MIT(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系是全世界最好的數學系之一,我還是希望去看一看,一個頂級的數學系是怎麼運行的。”

除了“傑青”、“長江特聘教授”等,許晨陽在2016年獲得了以印度天才數學家命名的拉馬努金獎。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17年,許晨陽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獲得未來科學大獎之“數學與計算機獎”。

回過頭,許晨陽說,在他看來,數學家最需要具備的不完全是天賦。

“當然人得有一點聰明,智商不能太低,除了一些極少數超群的大腦以外,最後能決定他走得多遠的還是專注和堅持。”

2019年數學新視野獎獲得者朱歆文:“華人菲爾茲獎”

數學新視野獎獲獎理由:對志村簇理論的應用和p進簇的黎曼希爾伯特問題等在算術幾何中的工作。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朱歆文生於1982年,高中期間曾獲全國數學聯賽一等獎併入選國家數學奧林匹克集訓隊。

2000年,畢業於成都石室中學理科實驗班的朱歆文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

在2004年以優異成績本科畢業後,朱歆文赴加州伯克利分校留學,並獲數學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著名數學家Edward Frenkel教授。

2009-2012年,朱歆文在哈佛大學數學系任助理教授,2012-2014年在美國西北大學任助理教授。

2014年起,朱歆文獲得終身教職,開始擔任著名的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數學系副教授,2016年升任正教授。現任加州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的朱歆文是華人數學界最頂級的年輕數學家之一。

朱歆文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幾何表示論特別是朗蘭茲綱領,旨在將數論和量子物理學聯繫在一起。朱歆文因在數學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多項大獎。

2013年3月25日,朱歆文被授予2013-2014年度美國數學學會百年紀念獎學金(AMS Centennial Fellowship)。該獎每年由美國數學學會頒發,僅授予傑出的獲得博士學位3-12年的年輕數學家(近幾年均只授予一人),獎勵他們在學術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在年輕學者中有很重要的意義。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2019年6月9日,在第八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朱歆文獲得了被譽為“華人菲爾茲獎”的ICCM數學獎金獎。該獎項是世界華人數學界的最高獎項,表彰45歲以下在基礎數學、應用數學等方面有傑出成就及在促進數學事業發展方面有卓越貢獻的華人數學家。同樣獲此殊榮的還有惲之瑋。

至此北大數學“黃金一代”中的這四位才子已經為大家介紹完了,除了朱歆文在加州理工學院任教外,其他三位均在MIT任教。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T

從左到右:劉若川、惲之瑋、袁新意、宋詩暢、肖樑、許晨陽

2010年,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張壽武曾評論說:

“張偉、袁新意、惲之瑋、朱歆文等,他們可能不像陶哲軒那麼聰明,不是天才,但他們可以對數學作出劃時代的貢獻。他們合在一起,應該是中國數學的未來,他們肯定會做得很好。”

同一個時代從同一所大學中同時走出這麼多一流的數學家實屬罕見,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已成為頂尖的學者、專家,肩負著中國乃至世界數學的希望。

參考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J47biVtod_Y90Qh3BbQGmA

http://news.pku.edu.cn/xwzh/304409d01c814970ad88ff5115b0a6d8.htm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8%E6%99%A8%E9%98%B3/2348661?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4%BC%9F/22239479

http://www.pku.org.cn/people/yyxr/1294439.htm

https://www.toutiao.com/a6712992549771936268/?​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