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不喜歡孟古青,為什麼還讓她當了皇后,不久又將她給廢了?

順治皇帝與博爾濟吉特氏的孟古青舉行了大婚之後,就將孟古青冊立為皇后。從親緣關係上來看,孟古青是孝莊的侄女,所以,順治與孟古青是姑表親。滿族人的婚俗比較落後,所以,在當時並沒有大臣對近親婚姻提出過異議。

從《清史稿》中我們無法找到關於孟古青年齡的記載,結合其他史料中的時間進行推算,她的年齡應該與順治相仿。兩人被多爾袞指婚時還是六歲的娃娃,所以,這是一樁典型的政治婚姻。相傳,孟古青的容貌非常出眾,楚楚動人,然而,順治卻非常討厭孟古青。

順治帝不喜歡孟古青,為什麼還讓她當了皇后,不久又將她給廢了?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長大後的順治,已經對朝中的形勢有了清醒的認識,逐漸開始排斥皇叔多爾袞的安排,這樁被指定的婚姻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孟古青自幼養尊處優,生活作風窮凶極奢,如此更是違背了順治崇尚節儉的初衷。

在《孝獻皇后行狀》中有提及:“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女,孝莊文皇后侄也。後麗而慧,為世祖聘焉。朕素募簡樸,廢后(世祖廢后)則癖嗜奢侈,凡諸服御,莫不以珠玉倚繡綴飾,無益暴殄,少不知惜。嘗膳時,有一器非金者,輒怫然不悅。”

順治帝不喜歡孟古青,為什麼還讓她當了皇后,不久又將她給廢了?

孟古青年紀輕輕便成為了母儀天下的皇后,所以,難免會驕縱跋扈,目中無人,經常對順治撒潑耍性子。對於現代的男士來說,這種女人早已司空見慣,然而,清朝的男權思想極為嚴重,而順治又身份特殊,自然無法容忍孟古青胡鬧。

從兩人有了政治婚約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他們這一生貌合神離,永遠無法修成正果。根據清史的記載來看,順治的脾氣非常糟糕,說出的話從不容人辯駁。兩個性子剛烈的人湊在一起,難免會發生許多摩擦。順治不止一次地想過廢掉皇后,但卻礙於多爾袞的威懾始終不能如願。

此時的順治,雖然處於政治漩渦的核心,但是,他能仰仗的只有自己的母親孝莊太后,孤兒寡母在朝廷的影響力十分有限,根本無法阻止多爾袞的壯大。隨著多爾袞剷除朝中異己,逐漸變得目中無人,隱隱有了逼宮篡位的意思。

順治帝不喜歡孟古青,為什麼還讓她當了皇后,不久又將她給廢了?

此時,順治羽翼未豐,根本無法撼動多爾袞與兩藍旗的勢力,只能默默隱忍。為了安撫皇叔父,順治經常當眾誇獎多爾袞,並將其樹立為滿朝文武的榜樣,其實,暗地裡卻對這個睿親王嗤之以鼻,無時無刻不想將他除之後快。

當然,殺掉多爾袞的想法僅停留在順治的腦海裡,只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夢想,此時的睿親王如日中天,以順治的力量無異於螳臂當車。

不久,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多爾袞竟英年早逝,病死在喀喇城。

我們無法從史料中找到多爾袞病逝的更多細節,有不少史學愛好者認為是順治下的手,但這種說法又沒有證據支撐。筆者認為,多爾袞病死的可能性更大,畢竟,他連年征戰中受了許多傷,而多爾袞自幼身子骨薄弱,在當政後又精於算計積勞成疾,這才沒活過四十歲。

順治帝不喜歡孟古青,為什麼還讓她當了皇后,不久又將她給廢了?

多爾袞之死,對於清廷來說可謂一家歡喜一家憂,喜的是順治,他終於能走上前臺親自理政;憂的是朝臣,他們這些年站隊多爾袞,害怕受到順治的報復。雖說,多爾袞已死,但朝中形勢仍暗流湧動。順治非常聰明,在皇叔父死後的幾個月中,仍對其後人禮遇有加,不但加封了多爾袞的繼子,還賞賜了兩藍旗的大臣。

從這一點看來,順治頗有政治頭腦,倘若此時他迅速剪除多爾袞的餘黨,勢必會引起兩藍旗大臣的譁變。這時的順治根基不穩,這些多爾袞的舊臣屬若狗急跳牆,順治根本無法承受這場政治風暴。沒過多久,順治逐漸在各旗中扶持了自己的勢力,此消彼長之下,此時的順治已有了與權臣對抗的實力。

於是,順治一雪前恥,不但剝奪了多爾袞生前的一切榮耀,還將他的黨羽一網打盡,建立屬於自己的集權統治。順治的奪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摘掉傀儡帽子的順治所下達的第一道諭旨並非從朝臣手中奪權,而是親自參與到議政中,國家大事仍由文武大臣打理。

順治帝不喜歡孟古青,為什麼還讓她當了皇后,不久又將她給廢了?

之後,隨著順治的政治水平逐日提高,在朝廷逐漸有了話語權,便攬過國家大政的主導權,僅將一些無關緊要的小權放給理政三王。此時,順治已不是那個活在權臣陰影下的提線木偶,他再也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臉色。

此時,心胸狹窄的孟古青依舊驕縱跋扈,從她的身上,順治彷彿看到權傾朝野的皇叔父的影子,對她的所作所為越來越厭煩。最終,順治不顧朝臣的反對,無視祖宗定下的禮法,不理會博爾濟吉特氏家族的非議,以“志趣不合”為由,將孟古青貶為了皇妃。

孟古青被降為靜妃後,就從清室官方典籍史料中消失了。

順治帝不喜歡孟古青,為什麼還讓她當了皇后,不久又將她給廢了?

清史學家孟森猜測,吳偉業的《古意六首》中就描述了靜妃結局,但是,目前未有進一步的證據。另有《朝鮮李氏王朝實錄》記載:廢后返回科爾沁並生子,“所生子亦賢”,但是,該說法提及的時間(書中記載康熙四年該子年十四)與官方史料有衝突。

參考資料:

【《清史稿》、《孝獻皇后行狀》、《朝鮮李氏王朝實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