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
"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在非書法專業領域討論中,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都是被調戲的重口味,他們望著那些無知無畏的孩童,微笑嘆息,揹著罵名前行

—— 編者按

今天我們單獨說說:沃興華—— 學書自述(上篇)

學習書法已四十多年。年前為辦展覽,將歷年所積累的較滿意的作品過目一遍,回想當時的創作經歷,感想頗多。適逢《詩書畫》雜誌約稿,便將這些感想條理一下,記錄下來,沒想到下筆不能自休,結果只好一刪再刪,約束成幾個專題,取名《學書自述》以應命。

"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在非書法專業領域討論中,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都是被調戲的重口味,他們望著那些無知無畏的孩童,微笑嘆息,揹著罵名前行

—— 編者按

今天我們單獨說說:沃興華—— 學書自述(上篇)

學習書法已四十多年。年前為辦展覽,將歷年所積累的較滿意的作品過目一遍,回想當時的創作經歷,感想頗多。適逢《詩書畫》雜誌約稿,便將這些感想條理一下,記錄下來,沒想到下筆不能自休,結果只好一刪再刪,約束成幾個專題,取名《學書自述》以應命。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帖

小學四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家無所事事,先練鋼筆字,後學毛筆字,沒有老師,也沒有字帖,只是看看“大字報”,稍好的就憑印象背臨。進中學,跟周詒谷先生學習,開始走上正規的學書之路。第一本帖是顏真卿的《多寶塔》選字本,先鉤,再摹,後臨,一本字帖眼看著從四個角磨損,到一頁頁脫落,再到爛掉,“韋編三絕”,非常用功。接著學《勤禮碑》,學《麻姑仙壇記》等,每一種字帖都在寫像的基礎上更換。一九七三年,用顏體楷書寫了毛澤東詩一首,入選上海市書法展。以後開始學行書,選擇的字帖還是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爭座位》。當時有人說顏體行書變化多,難度大,勸我先學簡單些的,如趙孟頫,但我還是跟著感覺走。現在想來,這種選擇是對的。一個書家所寫的字,無論正草篆分,雖然點畫和結體的形式不同,但是用筆基本相同,點畫結體的造形和節奏關係一以貫之,因此從顏真卿的楷書到其行書,只不過稍加潦草而已,書寫方法用不著任何改變,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學習顏真卿書法,得到兩個好處。一是它點畫渾厚,結體寬博,風格沉雄豪放,受此影響,我以後不管臨摹什麼,法帖也好,碑版也好,不管創作時怎麼變形,平正也好,險絕也好,基本上都在顏體範圍之內,渾厚寬博與沉雄豪放成為我書法風格的基調。二是顏真卿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都在原有基礎上別開生面,這種進取精神和創作能力令我敬佩不已。長期以來,我學習書法也一直不滿足現狀,為尋找新的可能和新的形式而孜孜不倦,這種心態就來自顏真卿的薰陶。

"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在非書法專業領域討論中,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都是被調戲的重口味,他們望著那些無知無畏的孩童,微笑嘆息,揹著罵名前行

—— 編者按

今天我們單獨說說:沃興華—— 學書自述(上篇)

學習書法已四十多年。年前為辦展覽,將歷年所積累的較滿意的作品過目一遍,回想當時的創作經歷,感想頗多。適逢《詩書畫》雜誌約稿,便將這些感想條理一下,記錄下來,沒想到下筆不能自休,結果只好一刪再刪,約束成幾個專題,取名《學書自述》以應命。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帖

小學四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家無所事事,先練鋼筆字,後學毛筆字,沒有老師,也沒有字帖,只是看看“大字報”,稍好的就憑印象背臨。進中學,跟周詒谷先生學習,開始走上正規的學書之路。第一本帖是顏真卿的《多寶塔》選字本,先鉤,再摹,後臨,一本字帖眼看著從四個角磨損,到一頁頁脫落,再到爛掉,“韋編三絕”,非常用功。接著學《勤禮碑》,學《麻姑仙壇記》等,每一種字帖都在寫像的基礎上更換。一九七三年,用顏體楷書寫了毛澤東詩一首,入選上海市書法展。以後開始學行書,選擇的字帖還是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爭座位》。當時有人說顏體行書變化多,難度大,勸我先學簡單些的,如趙孟頫,但我還是跟著感覺走。現在想來,這種選擇是對的。一個書家所寫的字,無論正草篆分,雖然點畫和結體的形式不同,但是用筆基本相同,點畫結體的造形和節奏關係一以貫之,因此從顏真卿的楷書到其行書,只不過稍加潦草而已,書寫方法用不著任何改變,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學習顏真卿書法,得到兩個好處。一是它點畫渾厚,結體寬博,風格沉雄豪放,受此影響,我以後不管臨摹什麼,法帖也好,碑版也好,不管創作時怎麼變形,平正也好,險絕也好,基本上都在顏體範圍之內,渾厚寬博與沉雄豪放成為我書法風格的基調。二是顏真卿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都在原有基礎上別開生面,這種進取精神和創作能力令我敬佩不已。長期以來,我學習書法也一直不滿足現狀,為尋找新的可能和新的形式而孜孜不倦,這種心態就來自顏真卿的薰陶。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去年,我出版了《顏真卿行書意臨》一書,其中有一段話講到顏真卿書法對我的影響:“牟宗三先生的《為學與為人》說,在知識世界的背後,有一個與學習者的生命品質相關聯的價值世界,而價值世界的建立,又與知識世界的充分展開密不可分,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真實生命才能夠有真實的結果。他還說,為學的困難在於學的東西是否搔到癢處,是否打中我們生命中的那個核心,從生命核心的地方來吸收某一方面的學問,才是真實的學問。而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最內部的地方,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表現。我覺得自己很慶幸,在價值世界尚未建立之初,憑著藝術感覺,毫不猶豫並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顏真卿書法。我更慶幸,幾十年來在學習顏真卿書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價值世界,發現了自己的生命核心,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質。”

學顏之後,轉寫米芾《蜀素帖》和《苕溪詩帖》。名家書法的風格都是傳統成分和個人意識的綜合,這種綜合落實到具體書家,每個人各有偏重,有的偏重傳統,有的偏重個性。以傳統取勝的作品,集歷代法書之大成,以前的技法彙總於此,以後的規範由此濫觴,它們左右逢源,四通八達,米字就屬於這種類型。米芾自述學書經歷說:少時學顏真卿,繼學柳公權,久之,知柳字出於歐,乃學歐,後慕褚遂良而學之最久,又學段季展,上溯二王,直追秦篆漢分,最後“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書集古法之大成,往上可以溯源到顏真卿、褚遂良、唐太宗和二王,往下可沿流至徐渭、王鐸、傅山等,學習米芾書法,不僅在掌握各種書寫技巧上可以執簡馭繁,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可以有多方面選擇,因此,米字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

米書在用筆上跳躍跌宕,強調起筆收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點畫圓渾勁利,“超邁入神,殆非側勒駑趯策掠啄磔所能束縛”,在結體上左右欹側,搖曳多姿。受米芾書法的影響,我的字在顏體渾厚寬博的基礎上,變得靈動活潑起來了。

"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在非書法專業領域討論中,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都是被調戲的重口味,他們望著那些無知無畏的孩童,微笑嘆息,揹著罵名前行

—— 編者按

今天我們單獨說說:沃興華—— 學書自述(上篇)

學習書法已四十多年。年前為辦展覽,將歷年所積累的較滿意的作品過目一遍,回想當時的創作經歷,感想頗多。適逢《詩書畫》雜誌約稿,便將這些感想條理一下,記錄下來,沒想到下筆不能自休,結果只好一刪再刪,約束成幾個專題,取名《學書自述》以應命。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帖

小學四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家無所事事,先練鋼筆字,後學毛筆字,沒有老師,也沒有字帖,只是看看“大字報”,稍好的就憑印象背臨。進中學,跟周詒谷先生學習,開始走上正規的學書之路。第一本帖是顏真卿的《多寶塔》選字本,先鉤,再摹,後臨,一本字帖眼看著從四個角磨損,到一頁頁脫落,再到爛掉,“韋編三絕”,非常用功。接著學《勤禮碑》,學《麻姑仙壇記》等,每一種字帖都在寫像的基礎上更換。一九七三年,用顏體楷書寫了毛澤東詩一首,入選上海市書法展。以後開始學行書,選擇的字帖還是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爭座位》。當時有人說顏體行書變化多,難度大,勸我先學簡單些的,如趙孟頫,但我還是跟著感覺走。現在想來,這種選擇是對的。一個書家所寫的字,無論正草篆分,雖然點畫和結體的形式不同,但是用筆基本相同,點畫結體的造形和節奏關係一以貫之,因此從顏真卿的楷書到其行書,只不過稍加潦草而已,書寫方法用不著任何改變,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學習顏真卿書法,得到兩個好處。一是它點畫渾厚,結體寬博,風格沉雄豪放,受此影響,我以後不管臨摹什麼,法帖也好,碑版也好,不管創作時怎麼變形,平正也好,險絕也好,基本上都在顏體範圍之內,渾厚寬博與沉雄豪放成為我書法風格的基調。二是顏真卿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都在原有基礎上別開生面,這種進取精神和創作能力令我敬佩不已。長期以來,我學習書法也一直不滿足現狀,為尋找新的可能和新的形式而孜孜不倦,這種心態就來自顏真卿的薰陶。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去年,我出版了《顏真卿行書意臨》一書,其中有一段話講到顏真卿書法對我的影響:“牟宗三先生的《為學與為人》說,在知識世界的背後,有一個與學習者的生命品質相關聯的價值世界,而價值世界的建立,又與知識世界的充分展開密不可分,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真實生命才能夠有真實的結果。他還說,為學的困難在於學的東西是否搔到癢處,是否打中我們生命中的那個核心,從生命核心的地方來吸收某一方面的學問,才是真實的學問。而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最內部的地方,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表現。我覺得自己很慶幸,在價值世界尚未建立之初,憑著藝術感覺,毫不猶豫並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顏真卿書法。我更慶幸,幾十年來在學習顏真卿書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價值世界,發現了自己的生命核心,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質。”

學顏之後,轉寫米芾《蜀素帖》和《苕溪詩帖》。名家書法的風格都是傳統成分和個人意識的綜合,這種綜合落實到具體書家,每個人各有偏重,有的偏重傳統,有的偏重個性。以傳統取勝的作品,集歷代法書之大成,以前的技法彙總於此,以後的規範由此濫觴,它們左右逢源,四通八達,米字就屬於這種類型。米芾自述學書經歷說:少時學顏真卿,繼學柳公權,久之,知柳字出於歐,乃學歐,後慕褚遂良而學之最久,又學段季展,上溯二王,直追秦篆漢分,最後“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書集古法之大成,往上可以溯源到顏真卿、褚遂良、唐太宗和二王,往下可沿流至徐渭、王鐸、傅山等,學習米芾書法,不僅在掌握各種書寫技巧上可以執簡馭繁,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可以有多方面選擇,因此,米字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

米書在用筆上跳躍跌宕,強調起筆收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點畫圓渾勁利,“超邁入神,殆非側勒駑趯策掠啄磔所能束縛”,在結體上左右欹側,搖曳多姿。受米芾書法的影響,我的字在顏體渾厚寬博的基礎上,變得靈動活潑起來了。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明中期以前的書法主要是手卷,條幅也比較短。到明末,書家特別喜歡寫大作品,六尺、八尺、丈二,都不稀罕。作品風格勢暢氣旺,尤其是王鐸,點畫跌宕舒展,變化多端,結體雖然欹側不穩,但經過字與字的相互搭配,復歸平正。盡情揮灑,一切都那麼寫意,而且一切又那麼和諧,隨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終合於法度。從米芾那裡出來之後,我又一頭扎進王鐸。如果說習米芾得到了“態”,即造形的傾側變化,那麼習王鐸得到的收穫便是“氣”,即造形的連綿,通篇上下相屬,夭矯騰挪。

至一九七六年,我所臨摹的名家法書主要是以上三家,從氣象的渾厚寬博到形態的搖曳多姿,再到抒情的酣暢淋漓,一路下來,越寫越放。其間也學過歐陽詢、褚遂良、蘇軾、黃庭堅和何紹基等人,但用力不多。有些臨摹純粹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三家的風格特徵,因為周先生一再強調:任何風格都是相較存在的,它們各自的特徵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凸顯出來,就好比在化學上,要辨別一樣東西的原質,必須用它種原質去試驗其反應,然後才能從各種不同的反應上去判斷它。遵照周先生的教導,我臨帖很用心思,在寫到沒有感覺的時候,常常會去找相反風格的帖來臨摹,尋找刺激,加深理解。我認為感覺很重要,臨摹時一旦沒有反饋,不再激動,筆墨與情緒之間失去雙向互動的關係,成為一種機械動作,就會養成習氣,有害無益,不如不寫。

"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在非書法專業領域討論中,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都是被調戲的重口味,他們望著那些無知無畏的孩童,微笑嘆息,揹著罵名前行

—— 編者按

今天我們單獨說說:沃興華—— 學書自述(上篇)

學習書法已四十多年。年前為辦展覽,將歷年所積累的較滿意的作品過目一遍,回想當時的創作經歷,感想頗多。適逢《詩書畫》雜誌約稿,便將這些感想條理一下,記錄下來,沒想到下筆不能自休,結果只好一刪再刪,約束成幾個專題,取名《學書自述》以應命。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帖

小學四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家無所事事,先練鋼筆字,後學毛筆字,沒有老師,也沒有字帖,只是看看“大字報”,稍好的就憑印象背臨。進中學,跟周詒谷先生學習,開始走上正規的學書之路。第一本帖是顏真卿的《多寶塔》選字本,先鉤,再摹,後臨,一本字帖眼看著從四個角磨損,到一頁頁脫落,再到爛掉,“韋編三絕”,非常用功。接著學《勤禮碑》,學《麻姑仙壇記》等,每一種字帖都在寫像的基礎上更換。一九七三年,用顏體楷書寫了毛澤東詩一首,入選上海市書法展。以後開始學行書,選擇的字帖還是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爭座位》。當時有人說顏體行書變化多,難度大,勸我先學簡單些的,如趙孟頫,但我還是跟著感覺走。現在想來,這種選擇是對的。一個書家所寫的字,無論正草篆分,雖然點畫和結體的形式不同,但是用筆基本相同,點畫結體的造形和節奏關係一以貫之,因此從顏真卿的楷書到其行書,只不過稍加潦草而已,書寫方法用不著任何改變,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學習顏真卿書法,得到兩個好處。一是它點畫渾厚,結體寬博,風格沉雄豪放,受此影響,我以後不管臨摹什麼,法帖也好,碑版也好,不管創作時怎麼變形,平正也好,險絕也好,基本上都在顏體範圍之內,渾厚寬博與沉雄豪放成為我書法風格的基調。二是顏真卿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都在原有基礎上別開生面,這種進取精神和創作能力令我敬佩不已。長期以來,我學習書法也一直不滿足現狀,為尋找新的可能和新的形式而孜孜不倦,這種心態就來自顏真卿的薰陶。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去年,我出版了《顏真卿行書意臨》一書,其中有一段話講到顏真卿書法對我的影響:“牟宗三先生的《為學與為人》說,在知識世界的背後,有一個與學習者的生命品質相關聯的價值世界,而價值世界的建立,又與知識世界的充分展開密不可分,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真實生命才能夠有真實的結果。他還說,為學的困難在於學的東西是否搔到癢處,是否打中我們生命中的那個核心,從生命核心的地方來吸收某一方面的學問,才是真實的學問。而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最內部的地方,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表現。我覺得自己很慶幸,在價值世界尚未建立之初,憑著藝術感覺,毫不猶豫並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顏真卿書法。我更慶幸,幾十年來在學習顏真卿書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價值世界,發現了自己的生命核心,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質。”

學顏之後,轉寫米芾《蜀素帖》和《苕溪詩帖》。名家書法的風格都是傳統成分和個人意識的綜合,這種綜合落實到具體書家,每個人各有偏重,有的偏重傳統,有的偏重個性。以傳統取勝的作品,集歷代法書之大成,以前的技法彙總於此,以後的規範由此濫觴,它們左右逢源,四通八達,米字就屬於這種類型。米芾自述學書經歷說:少時學顏真卿,繼學柳公權,久之,知柳字出於歐,乃學歐,後慕褚遂良而學之最久,又學段季展,上溯二王,直追秦篆漢分,最後“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書集古法之大成,往上可以溯源到顏真卿、褚遂良、唐太宗和二王,往下可沿流至徐渭、王鐸、傅山等,學習米芾書法,不僅在掌握各種書寫技巧上可以執簡馭繁,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可以有多方面選擇,因此,米字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

米書在用筆上跳躍跌宕,強調起筆收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點畫圓渾勁利,“超邁入神,殆非側勒駑趯策掠啄磔所能束縛”,在結體上左右欹側,搖曳多姿。受米芾書法的影響,我的字在顏體渾厚寬博的基礎上,變得靈動活潑起來了。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明中期以前的書法主要是手卷,條幅也比較短。到明末,書家特別喜歡寫大作品,六尺、八尺、丈二,都不稀罕。作品風格勢暢氣旺,尤其是王鐸,點畫跌宕舒展,變化多端,結體雖然欹側不穩,但經過字與字的相互搭配,復歸平正。盡情揮灑,一切都那麼寫意,而且一切又那麼和諧,隨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終合於法度。從米芾那裡出來之後,我又一頭扎進王鐸。如果說習米芾得到了“態”,即造形的傾側變化,那麼習王鐸得到的收穫便是“氣”,即造形的連綿,通篇上下相屬,夭矯騰挪。

至一九七六年,我所臨摹的名家法書主要是以上三家,從氣象的渾厚寬博到形態的搖曳多姿,再到抒情的酣暢淋漓,一路下來,越寫越放。其間也學過歐陽詢、褚遂良、蘇軾、黃庭堅和何紹基等人,但用力不多。有些臨摹純粹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三家的風格特徵,因為周先生一再強調:任何風格都是相較存在的,它們各自的特徵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凸顯出來,就好比在化學上,要辨別一樣東西的原質,必須用它種原質去試驗其反應,然後才能從各種不同的反應上去判斷它。遵照周先生的教導,我臨帖很用心思,在寫到沒有感覺的時候,常常會去找相反風格的帖來臨摹,尋找刺激,加深理解。我認為感覺很重要,臨摹時一旦沒有反饋,不再激動,筆墨與情緒之間失去雙向互動的關係,成為一種機械動作,就會養成習氣,有害無益,不如不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直用對照的方法臨摹各種名家法書,逐漸養成了我對傳統的態度:歷史上的名家書法都是一個個風格迥別的異端,每一種出色的風格旁邊都有一種同樣出色的相反的風格存在。一正一反,書法創作的真義就是在正反兩極中游移、運動、變化。我們對名家書法應當兼收幷蓄,將它們統統拿來,然後加以融合。同時,也逐漸養成了我的創作方法,將一切都納入到構成之中,讓它們在彼此對立時,建立起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關係。當然,這一切都是後來的認識,但履霜堅冰至,由來者漸,最初都可以上溯到這樣一種臨摹方法。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這十年是我書法學習的第一個階段。跟著名家大師走,心摹手追,平靜而踏實,結果進步很快,一九七三年參加上海市書法展覽;一九七五年參加“中國現代書法展”赴日本展出,同年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任編輯,一九七六年元旦為朵雲軒門店書寫約3m×6m的巨幅毛澤東詩二首,並且應出版社要求,創作了京劇樣板戲《杜鵑山》唱詞選段的行書字帖。由於這些成績,一九八一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時,成了第一批會員。

"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在非書法專業領域討論中,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都是被調戲的重口味,他們望著那些無知無畏的孩童,微笑嘆息,揹著罵名前行

—— 編者按

今天我們單獨說說:沃興華—— 學書自述(上篇)

學習書法已四十多年。年前為辦展覽,將歷年所積累的較滿意的作品過目一遍,回想當時的創作經歷,感想頗多。適逢《詩書畫》雜誌約稿,便將這些感想條理一下,記錄下來,沒想到下筆不能自休,結果只好一刪再刪,約束成幾個專題,取名《學書自述》以應命。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帖

小學四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家無所事事,先練鋼筆字,後學毛筆字,沒有老師,也沒有字帖,只是看看“大字報”,稍好的就憑印象背臨。進中學,跟周詒谷先生學習,開始走上正規的學書之路。第一本帖是顏真卿的《多寶塔》選字本,先鉤,再摹,後臨,一本字帖眼看著從四個角磨損,到一頁頁脫落,再到爛掉,“韋編三絕”,非常用功。接著學《勤禮碑》,學《麻姑仙壇記》等,每一種字帖都在寫像的基礎上更換。一九七三年,用顏體楷書寫了毛澤東詩一首,入選上海市書法展。以後開始學行書,選擇的字帖還是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爭座位》。當時有人說顏體行書變化多,難度大,勸我先學簡單些的,如趙孟頫,但我還是跟著感覺走。現在想來,這種選擇是對的。一個書家所寫的字,無論正草篆分,雖然點畫和結體的形式不同,但是用筆基本相同,點畫結體的造形和節奏關係一以貫之,因此從顏真卿的楷書到其行書,只不過稍加潦草而已,書寫方法用不著任何改變,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學習顏真卿書法,得到兩個好處。一是它點畫渾厚,結體寬博,風格沉雄豪放,受此影響,我以後不管臨摹什麼,法帖也好,碑版也好,不管創作時怎麼變形,平正也好,險絕也好,基本上都在顏體範圍之內,渾厚寬博與沉雄豪放成為我書法風格的基調。二是顏真卿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都在原有基礎上別開生面,這種進取精神和創作能力令我敬佩不已。長期以來,我學習書法也一直不滿足現狀,為尋找新的可能和新的形式而孜孜不倦,這種心態就來自顏真卿的薰陶。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去年,我出版了《顏真卿行書意臨》一書,其中有一段話講到顏真卿書法對我的影響:“牟宗三先生的《為學與為人》說,在知識世界的背後,有一個與學習者的生命品質相關聯的價值世界,而價值世界的建立,又與知識世界的充分展開密不可分,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真實生命才能夠有真實的結果。他還說,為學的困難在於學的東西是否搔到癢處,是否打中我們生命中的那個核心,從生命核心的地方來吸收某一方面的學問,才是真實的學問。而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最內部的地方,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表現。我覺得自己很慶幸,在價值世界尚未建立之初,憑著藝術感覺,毫不猶豫並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顏真卿書法。我更慶幸,幾十年來在學習顏真卿書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價值世界,發現了自己的生命核心,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質。”

學顏之後,轉寫米芾《蜀素帖》和《苕溪詩帖》。名家書法的風格都是傳統成分和個人意識的綜合,這種綜合落實到具體書家,每個人各有偏重,有的偏重傳統,有的偏重個性。以傳統取勝的作品,集歷代法書之大成,以前的技法彙總於此,以後的規範由此濫觴,它們左右逢源,四通八達,米字就屬於這種類型。米芾自述學書經歷說:少時學顏真卿,繼學柳公權,久之,知柳字出於歐,乃學歐,後慕褚遂良而學之最久,又學段季展,上溯二王,直追秦篆漢分,最後“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書集古法之大成,往上可以溯源到顏真卿、褚遂良、唐太宗和二王,往下可沿流至徐渭、王鐸、傅山等,學習米芾書法,不僅在掌握各種書寫技巧上可以執簡馭繁,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可以有多方面選擇,因此,米字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

米書在用筆上跳躍跌宕,強調起筆收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點畫圓渾勁利,“超邁入神,殆非側勒駑趯策掠啄磔所能束縛”,在結體上左右欹側,搖曳多姿。受米芾書法的影響,我的字在顏體渾厚寬博的基礎上,變得靈動活潑起來了。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明中期以前的書法主要是手卷,條幅也比較短。到明末,書家特別喜歡寫大作品,六尺、八尺、丈二,都不稀罕。作品風格勢暢氣旺,尤其是王鐸,點畫跌宕舒展,變化多端,結體雖然欹側不穩,但經過字與字的相互搭配,復歸平正。盡情揮灑,一切都那麼寫意,而且一切又那麼和諧,隨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終合於法度。從米芾那裡出來之後,我又一頭扎進王鐸。如果說習米芾得到了“態”,即造形的傾側變化,那麼習王鐸得到的收穫便是“氣”,即造形的連綿,通篇上下相屬,夭矯騰挪。

至一九七六年,我所臨摹的名家法書主要是以上三家,從氣象的渾厚寬博到形態的搖曳多姿,再到抒情的酣暢淋漓,一路下來,越寫越放。其間也學過歐陽詢、褚遂良、蘇軾、黃庭堅和何紹基等人,但用力不多。有些臨摹純粹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三家的風格特徵,因為周先生一再強調:任何風格都是相較存在的,它們各自的特徵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凸顯出來,就好比在化學上,要辨別一樣東西的原質,必須用它種原質去試驗其反應,然後才能從各種不同的反應上去判斷它。遵照周先生的教導,我臨帖很用心思,在寫到沒有感覺的時候,常常會去找相反風格的帖來臨摹,尋找刺激,加深理解。我認為感覺很重要,臨摹時一旦沒有反饋,不再激動,筆墨與情緒之間失去雙向互動的關係,成為一種機械動作,就會養成習氣,有害無益,不如不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直用對照的方法臨摹各種名家法書,逐漸養成了我對傳統的態度:歷史上的名家書法都是一個個風格迥別的異端,每一種出色的風格旁邊都有一種同樣出色的相反的風格存在。一正一反,書法創作的真義就是在正反兩極中游移、運動、變化。我們對名家書法應當兼收幷蓄,將它們統統拿來,然後加以融合。同時,也逐漸養成了我的創作方法,將一切都納入到構成之中,讓它們在彼此對立時,建立起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關係。當然,這一切都是後來的認識,但履霜堅冰至,由來者漸,最初都可以上溯到這樣一種臨摹方法。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這十年是我書法學習的第一個階段。跟著名家大師走,心摹手追,平靜而踏實,結果進步很快,一九七三年參加上海市書法展覽;一九七五年參加“中國現代書法展”赴日本展出,同年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任編輯,一九七六年元旦為朵雲軒門店書寫約3m×6m的巨幅毛澤東詩二首,並且應出版社要求,創作了京劇樣板戲《杜鵑山》唱詞選段的行書字帖。由於這些成績,一九八一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時,成了第一批會員。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二、碑

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恢復,我考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一九七九年報考研究生時,聽說浙江美院有書法專業,想去,但再三考慮,認為寫字是一輩子的事,可以慢慢來,而讀書必須趁早,於是選擇了本校的古文字學專業,導師是王國維先生的弟子戴家祥教授。考取之後,焚膏繼晷,窮年兀兀,除了老師規定的小楷日課之外,一般不寫大字,不搞創作,不參加書法界活動,以龔自珍“從此不揮閒翰墨,男兒當注壁中書”自勉。

一九八二年,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工作,一邊教書,一邊做研究,協助老師編撰多卷本《金文大字典》,直到一九八六年才重新開始寫字。這段時間,我專心致志地讀書著述,看文史哲方面的書籍,寫史學和文字學方面的文章。現在回想起來,“功夫在詩外”,涵養學問,陶冶情操,對我後來研究中國書法史,借鑑民間書法,從事變法創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大量接觸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帛書、簡牘書、碑版,尤其是金文,天天校讀剪貼,耳濡目染,雖未臨摹,但心嚮往之,對其藝術特徵瞭然於胸,以後在創作時不知不覺地奔臨筆下,有意想不到的表露。黃庭堅說:“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這話千真萬確,讀帖的實質是心摹,它與手摹相輔相成,屬於臨摹的另一種功夫。

"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在非書法專業領域討論中,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都是被調戲的重口味,他們望著那些無知無畏的孩童,微笑嘆息,揹著罵名前行

—— 編者按

今天我們單獨說說:沃興華—— 學書自述(上篇)

學習書法已四十多年。年前為辦展覽,將歷年所積累的較滿意的作品過目一遍,回想當時的創作經歷,感想頗多。適逢《詩書畫》雜誌約稿,便將這些感想條理一下,記錄下來,沒想到下筆不能自休,結果只好一刪再刪,約束成幾個專題,取名《學書自述》以應命。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帖

小學四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家無所事事,先練鋼筆字,後學毛筆字,沒有老師,也沒有字帖,只是看看“大字報”,稍好的就憑印象背臨。進中學,跟周詒谷先生學習,開始走上正規的學書之路。第一本帖是顏真卿的《多寶塔》選字本,先鉤,再摹,後臨,一本字帖眼看著從四個角磨損,到一頁頁脫落,再到爛掉,“韋編三絕”,非常用功。接著學《勤禮碑》,學《麻姑仙壇記》等,每一種字帖都在寫像的基礎上更換。一九七三年,用顏體楷書寫了毛澤東詩一首,入選上海市書法展。以後開始學行書,選擇的字帖還是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爭座位》。當時有人說顏體行書變化多,難度大,勸我先學簡單些的,如趙孟頫,但我還是跟著感覺走。現在想來,這種選擇是對的。一個書家所寫的字,無論正草篆分,雖然點畫和結體的形式不同,但是用筆基本相同,點畫結體的造形和節奏關係一以貫之,因此從顏真卿的楷書到其行書,只不過稍加潦草而已,書寫方法用不著任何改變,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學習顏真卿書法,得到兩個好處。一是它點畫渾厚,結體寬博,風格沉雄豪放,受此影響,我以後不管臨摹什麼,法帖也好,碑版也好,不管創作時怎麼變形,平正也好,險絕也好,基本上都在顏體範圍之內,渾厚寬博與沉雄豪放成為我書法風格的基調。二是顏真卿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都在原有基礎上別開生面,這種進取精神和創作能力令我敬佩不已。長期以來,我學習書法也一直不滿足現狀,為尋找新的可能和新的形式而孜孜不倦,這種心態就來自顏真卿的薰陶。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去年,我出版了《顏真卿行書意臨》一書,其中有一段話講到顏真卿書法對我的影響:“牟宗三先生的《為學與為人》說,在知識世界的背後,有一個與學習者的生命品質相關聯的價值世界,而價值世界的建立,又與知識世界的充分展開密不可分,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真實生命才能夠有真實的結果。他還說,為學的困難在於學的東西是否搔到癢處,是否打中我們生命中的那個核心,從生命核心的地方來吸收某一方面的學問,才是真實的學問。而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最內部的地方,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表現。我覺得自己很慶幸,在價值世界尚未建立之初,憑著藝術感覺,毫不猶豫並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顏真卿書法。我更慶幸,幾十年來在學習顏真卿書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價值世界,發現了自己的生命核心,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質。”

學顏之後,轉寫米芾《蜀素帖》和《苕溪詩帖》。名家書法的風格都是傳統成分和個人意識的綜合,這種綜合落實到具體書家,每個人各有偏重,有的偏重傳統,有的偏重個性。以傳統取勝的作品,集歷代法書之大成,以前的技法彙總於此,以後的規範由此濫觴,它們左右逢源,四通八達,米字就屬於這種類型。米芾自述學書經歷說:少時學顏真卿,繼學柳公權,久之,知柳字出於歐,乃學歐,後慕褚遂良而學之最久,又學段季展,上溯二王,直追秦篆漢分,最後“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書集古法之大成,往上可以溯源到顏真卿、褚遂良、唐太宗和二王,往下可沿流至徐渭、王鐸、傅山等,學習米芾書法,不僅在掌握各種書寫技巧上可以執簡馭繁,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可以有多方面選擇,因此,米字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

米書在用筆上跳躍跌宕,強調起筆收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點畫圓渾勁利,“超邁入神,殆非側勒駑趯策掠啄磔所能束縛”,在結體上左右欹側,搖曳多姿。受米芾書法的影響,我的字在顏體渾厚寬博的基礎上,變得靈動活潑起來了。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明中期以前的書法主要是手卷,條幅也比較短。到明末,書家特別喜歡寫大作品,六尺、八尺、丈二,都不稀罕。作品風格勢暢氣旺,尤其是王鐸,點畫跌宕舒展,變化多端,結體雖然欹側不穩,但經過字與字的相互搭配,復歸平正。盡情揮灑,一切都那麼寫意,而且一切又那麼和諧,隨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終合於法度。從米芾那裡出來之後,我又一頭扎進王鐸。如果說習米芾得到了“態”,即造形的傾側變化,那麼習王鐸得到的收穫便是“氣”,即造形的連綿,通篇上下相屬,夭矯騰挪。

至一九七六年,我所臨摹的名家法書主要是以上三家,從氣象的渾厚寬博到形態的搖曳多姿,再到抒情的酣暢淋漓,一路下來,越寫越放。其間也學過歐陽詢、褚遂良、蘇軾、黃庭堅和何紹基等人,但用力不多。有些臨摹純粹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三家的風格特徵,因為周先生一再強調:任何風格都是相較存在的,它們各自的特徵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凸顯出來,就好比在化學上,要辨別一樣東西的原質,必須用它種原質去試驗其反應,然後才能從各種不同的反應上去判斷它。遵照周先生的教導,我臨帖很用心思,在寫到沒有感覺的時候,常常會去找相反風格的帖來臨摹,尋找刺激,加深理解。我認為感覺很重要,臨摹時一旦沒有反饋,不再激動,筆墨與情緒之間失去雙向互動的關係,成為一種機械動作,就會養成習氣,有害無益,不如不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直用對照的方法臨摹各種名家法書,逐漸養成了我對傳統的態度:歷史上的名家書法都是一個個風格迥別的異端,每一種出色的風格旁邊都有一種同樣出色的相反的風格存在。一正一反,書法創作的真義就是在正反兩極中游移、運動、變化。我們對名家書法應當兼收幷蓄,將它們統統拿來,然後加以融合。同時,也逐漸養成了我的創作方法,將一切都納入到構成之中,讓它們在彼此對立時,建立起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關係。當然,這一切都是後來的認識,但履霜堅冰至,由來者漸,最初都可以上溯到這樣一種臨摹方法。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這十年是我書法學習的第一個階段。跟著名家大師走,心摹手追,平靜而踏實,結果進步很快,一九七三年參加上海市書法展覽;一九七五年參加“中國現代書法展”赴日本展出,同年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任編輯,一九七六年元旦為朵雲軒門店書寫約3m×6m的巨幅毛澤東詩二首,並且應出版社要求,創作了京劇樣板戲《杜鵑山》唱詞選段的行書字帖。由於這些成績,一九八一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時,成了第一批會員。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二、碑

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恢復,我考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一九七九年報考研究生時,聽說浙江美院有書法專業,想去,但再三考慮,認為寫字是一輩子的事,可以慢慢來,而讀書必須趁早,於是選擇了本校的古文字學專業,導師是王國維先生的弟子戴家祥教授。考取之後,焚膏繼晷,窮年兀兀,除了老師規定的小楷日課之外,一般不寫大字,不搞創作,不參加書法界活動,以龔自珍“從此不揮閒翰墨,男兒當注壁中書”自勉。

一九八二年,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工作,一邊教書,一邊做研究,協助老師編撰多卷本《金文大字典》,直到一九八六年才重新開始寫字。這段時間,我專心致志地讀書著述,看文史哲方面的書籍,寫史學和文字學方面的文章。現在回想起來,“功夫在詩外”,涵養學問,陶冶情操,對我後來研究中國書法史,借鑑民間書法,從事變法創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大量接觸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帛書、簡牘書、碑版,尤其是金文,天天校讀剪貼,耳濡目染,雖未臨摹,但心嚮往之,對其藝術特徵瞭然於胸,以後在創作時不知不覺地奔臨筆下,有意想不到的表露。黃庭堅說:“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這話千真萬確,讀帖的實質是心摹,它與手摹相輔相成,屬於臨摹的另一種功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九八六年以後,我的取法重點發生偏移,以前愛好帖學,此後著迷碑學,犁然劃出一道分界。從帖學到碑學是個重大轉變,但我轉變得很順暢,原因有二。一是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顏真卿的點畫蒼茫渾厚,結體寬博開張,有碑版書法的大氣;米芾的結體造形生動活潑,“字不作正局”,有碑版書法的奇肆浪漫;王鐸的夭矯騰挪,酣暢奔放,有碑版書法的氣勢。所以從顏真卿、米芾和王鐸轉變到碑學,只不過是大踏步地跳躍了一下,沒有太大阻礙。二是在研究金石文字時,充分感受到了金石氣的魅力。一九七五年,我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工作,主要任務是創作行書字帖,此外還編輯了《隸書三種》,遵照老先生的指示,先用淡墨將拓片上的斑駁殘泐塗掉,將字口描繪清楚,我做得很仔細,大功告成時,發現原拓的蒼茫渾厚竟然喪失殆盡,當時很遺憾,不知所以然,也未加深究。接觸金文後,發現商周青銅器中有許多器皿是有蓋子的,器皿和器蓋上常常刻鑄著同樣的銘文,它們出於一人之手,字體書風完全相同。然而墳墓坍塌時,器皿和器蓋分離兩處,與泥土的接觸情況不同,導致鏽蝕程度不同,或者器銘清楚,蓋銘模糊,或者反是。我將這類作品蒐集起來,比較分析,發現殘泐部分調整了章法的虛實關係,增加了結體的疏密對比,豐富了點畫的粗細變化,作品不僅蒼茫渾厚,而且奇拙含蓄,視覺效果更好了。後來看到清人樑巘也這麼認為,他的《承晉齋積聞錄》說:“宋拓懷仁《聖教》鋒芒俱全,看去反似嫩,今石本模糊,鋒芒俱無,看去反覺蒼老。”“《瘞鶴銘》未經後人沖洗的原本,字雖多有殘缺,模糊不清,而本色精神可愛,其經人沖洗者,字雖較清而神氣不存矣。”我徹底明白了什麼叫“金石氣”,學習書法開始從帖學轉向碑學。

"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在非書法專業領域討論中,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都是被調戲的重口味,他們望著那些無知無畏的孩童,微笑嘆息,揹著罵名前行

—— 編者按

今天我們單獨說說:沃興華—— 學書自述(上篇)

學習書法已四十多年。年前為辦展覽,將歷年所積累的較滿意的作品過目一遍,回想當時的創作經歷,感想頗多。適逢《詩書畫》雜誌約稿,便將這些感想條理一下,記錄下來,沒想到下筆不能自休,結果只好一刪再刪,約束成幾個專題,取名《學書自述》以應命。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帖

小學四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家無所事事,先練鋼筆字,後學毛筆字,沒有老師,也沒有字帖,只是看看“大字報”,稍好的就憑印象背臨。進中學,跟周詒谷先生學習,開始走上正規的學書之路。第一本帖是顏真卿的《多寶塔》選字本,先鉤,再摹,後臨,一本字帖眼看著從四個角磨損,到一頁頁脫落,再到爛掉,“韋編三絕”,非常用功。接著學《勤禮碑》,學《麻姑仙壇記》等,每一種字帖都在寫像的基礎上更換。一九七三年,用顏體楷書寫了毛澤東詩一首,入選上海市書法展。以後開始學行書,選擇的字帖還是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爭座位》。當時有人說顏體行書變化多,難度大,勸我先學簡單些的,如趙孟頫,但我還是跟著感覺走。現在想來,這種選擇是對的。一個書家所寫的字,無論正草篆分,雖然點畫和結體的形式不同,但是用筆基本相同,點畫結體的造形和節奏關係一以貫之,因此從顏真卿的楷書到其行書,只不過稍加潦草而已,書寫方法用不著任何改變,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學習顏真卿書法,得到兩個好處。一是它點畫渾厚,結體寬博,風格沉雄豪放,受此影響,我以後不管臨摹什麼,法帖也好,碑版也好,不管創作時怎麼變形,平正也好,險絕也好,基本上都在顏體範圍之內,渾厚寬博與沉雄豪放成為我書法風格的基調。二是顏真卿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都在原有基礎上別開生面,這種進取精神和創作能力令我敬佩不已。長期以來,我學習書法也一直不滿足現狀,為尋找新的可能和新的形式而孜孜不倦,這種心態就來自顏真卿的薰陶。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去年,我出版了《顏真卿行書意臨》一書,其中有一段話講到顏真卿書法對我的影響:“牟宗三先生的《為學與為人》說,在知識世界的背後,有一個與學習者的生命品質相關聯的價值世界,而價值世界的建立,又與知識世界的充分展開密不可分,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真實生命才能夠有真實的結果。他還說,為學的困難在於學的東西是否搔到癢處,是否打中我們生命中的那個核心,從生命核心的地方來吸收某一方面的學問,才是真實的學問。而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最內部的地方,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表現。我覺得自己很慶幸,在價值世界尚未建立之初,憑著藝術感覺,毫不猶豫並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顏真卿書法。我更慶幸,幾十年來在學習顏真卿書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價值世界,發現了自己的生命核心,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質。”

學顏之後,轉寫米芾《蜀素帖》和《苕溪詩帖》。名家書法的風格都是傳統成分和個人意識的綜合,這種綜合落實到具體書家,每個人各有偏重,有的偏重傳統,有的偏重個性。以傳統取勝的作品,集歷代法書之大成,以前的技法彙總於此,以後的規範由此濫觴,它們左右逢源,四通八達,米字就屬於這種類型。米芾自述學書經歷說:少時學顏真卿,繼學柳公權,久之,知柳字出於歐,乃學歐,後慕褚遂良而學之最久,又學段季展,上溯二王,直追秦篆漢分,最後“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書集古法之大成,往上可以溯源到顏真卿、褚遂良、唐太宗和二王,往下可沿流至徐渭、王鐸、傅山等,學習米芾書法,不僅在掌握各種書寫技巧上可以執簡馭繁,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可以有多方面選擇,因此,米字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

米書在用筆上跳躍跌宕,強調起筆收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點畫圓渾勁利,“超邁入神,殆非側勒駑趯策掠啄磔所能束縛”,在結體上左右欹側,搖曳多姿。受米芾書法的影響,我的字在顏體渾厚寬博的基礎上,變得靈動活潑起來了。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明中期以前的書法主要是手卷,條幅也比較短。到明末,書家特別喜歡寫大作品,六尺、八尺、丈二,都不稀罕。作品風格勢暢氣旺,尤其是王鐸,點畫跌宕舒展,變化多端,結體雖然欹側不穩,但經過字與字的相互搭配,復歸平正。盡情揮灑,一切都那麼寫意,而且一切又那麼和諧,隨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終合於法度。從米芾那裡出來之後,我又一頭扎進王鐸。如果說習米芾得到了“態”,即造形的傾側變化,那麼習王鐸得到的收穫便是“氣”,即造形的連綿,通篇上下相屬,夭矯騰挪。

至一九七六年,我所臨摹的名家法書主要是以上三家,從氣象的渾厚寬博到形態的搖曳多姿,再到抒情的酣暢淋漓,一路下來,越寫越放。其間也學過歐陽詢、褚遂良、蘇軾、黃庭堅和何紹基等人,但用力不多。有些臨摹純粹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三家的風格特徵,因為周先生一再強調:任何風格都是相較存在的,它們各自的特徵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凸顯出來,就好比在化學上,要辨別一樣東西的原質,必須用它種原質去試驗其反應,然後才能從各種不同的反應上去判斷它。遵照周先生的教導,我臨帖很用心思,在寫到沒有感覺的時候,常常會去找相反風格的帖來臨摹,尋找刺激,加深理解。我認為感覺很重要,臨摹時一旦沒有反饋,不再激動,筆墨與情緒之間失去雙向互動的關係,成為一種機械動作,就會養成習氣,有害無益,不如不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直用對照的方法臨摹各種名家法書,逐漸養成了我對傳統的態度:歷史上的名家書法都是一個個風格迥別的異端,每一種出色的風格旁邊都有一種同樣出色的相反的風格存在。一正一反,書法創作的真義就是在正反兩極中游移、運動、變化。我們對名家書法應當兼收幷蓄,將它們統統拿來,然後加以融合。同時,也逐漸養成了我的創作方法,將一切都納入到構成之中,讓它們在彼此對立時,建立起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關係。當然,這一切都是後來的認識,但履霜堅冰至,由來者漸,最初都可以上溯到這樣一種臨摹方法。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這十年是我書法學習的第一個階段。跟著名家大師走,心摹手追,平靜而踏實,結果進步很快,一九七三年參加上海市書法展覽;一九七五年參加“中國現代書法展”赴日本展出,同年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任編輯,一九七六年元旦為朵雲軒門店書寫約3m×6m的巨幅毛澤東詩二首,並且應出版社要求,創作了京劇樣板戲《杜鵑山》唱詞選段的行書字帖。由於這些成績,一九八一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時,成了第一批會員。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二、碑

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恢復,我考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一九七九年報考研究生時,聽說浙江美院有書法專業,想去,但再三考慮,認為寫字是一輩子的事,可以慢慢來,而讀書必須趁早,於是選擇了本校的古文字學專業,導師是王國維先生的弟子戴家祥教授。考取之後,焚膏繼晷,窮年兀兀,除了老師規定的小楷日課之外,一般不寫大字,不搞創作,不參加書法界活動,以龔自珍“從此不揮閒翰墨,男兒當注壁中書”自勉。

一九八二年,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工作,一邊教書,一邊做研究,協助老師編撰多卷本《金文大字典》,直到一九八六年才重新開始寫字。這段時間,我專心致志地讀書著述,看文史哲方面的書籍,寫史學和文字學方面的文章。現在回想起來,“功夫在詩外”,涵養學問,陶冶情操,對我後來研究中國書法史,借鑑民間書法,從事變法創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大量接觸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帛書、簡牘書、碑版,尤其是金文,天天校讀剪貼,耳濡目染,雖未臨摹,但心嚮往之,對其藝術特徵瞭然於胸,以後在創作時不知不覺地奔臨筆下,有意想不到的表露。黃庭堅說:“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這話千真萬確,讀帖的實質是心摹,它與手摹相輔相成,屬於臨摹的另一種功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九八六年以後,我的取法重點發生偏移,以前愛好帖學,此後著迷碑學,犁然劃出一道分界。從帖學到碑學是個重大轉變,但我轉變得很順暢,原因有二。一是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顏真卿的點畫蒼茫渾厚,結體寬博開張,有碑版書法的大氣;米芾的結體造形生動活潑,“字不作正局”,有碑版書法的奇肆浪漫;王鐸的夭矯騰挪,酣暢奔放,有碑版書法的氣勢。所以從顏真卿、米芾和王鐸轉變到碑學,只不過是大踏步地跳躍了一下,沒有太大阻礙。二是在研究金石文字時,充分感受到了金石氣的魅力。一九七五年,我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工作,主要任務是創作行書字帖,此外還編輯了《隸書三種》,遵照老先生的指示,先用淡墨將拓片上的斑駁殘泐塗掉,將字口描繪清楚,我做得很仔細,大功告成時,發現原拓的蒼茫渾厚竟然喪失殆盡,當時很遺憾,不知所以然,也未加深究。接觸金文後,發現商周青銅器中有許多器皿是有蓋子的,器皿和器蓋上常常刻鑄著同樣的銘文,它們出於一人之手,字體書風完全相同。然而墳墓坍塌時,器皿和器蓋分離兩處,與泥土的接觸情況不同,導致鏽蝕程度不同,或者器銘清楚,蓋銘模糊,或者反是。我將這類作品蒐集起來,比較分析,發現殘泐部分調整了章法的虛實關係,增加了結體的疏密對比,豐富了點畫的粗細變化,作品不僅蒼茫渾厚,而且奇拙含蓄,視覺效果更好了。後來看到清人樑巘也這麼認為,他的《承晉齋積聞錄》說:“宋拓懷仁《聖教》鋒芒俱全,看去反似嫩,今石本模糊,鋒芒俱無,看去反覺蒼老。”“《瘞鶴銘》未經後人沖洗的原本,字雖多有殘缺,模糊不清,而本色精神可愛,其經人沖洗者,字雖較清而神氣不存矣。”我徹底明白了什麼叫“金石氣”,學習書法開始從帖學轉向碑學。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我臨摹的碑學名家首先是于右任,他的書法結體橫向取勢,寬博開張,造形左右欹側,天真爛漫,點畫圓渾蒼厚,勾挑之筆重按之後,趯然躍起,如拔山舉鼎,氣勢雄偉,章法上無一字相連,通過體勢搖曳,渾成一體,風格沉雄豪放,令我神往。經過一段時間的心摹手追,我的書法發生很大變化,從筆勢到體勢,從縱勢到橫勢,從韻味到氣勢,基本完成了從帖學到碑學的過渡。

在於右任的基礎上,我開始上溯漢魏六朝的碑版,起初看到好的就臨,汗漫拾掇,茫無指歸。以後逐漸集結為《石鼓文》、《石門頌》、《石門銘》、《四山摩崖》、《開通褒斜道刻石》以及一些比較開張的碑碣和磚文。用力最多的是摩崖作品,因為它與碑碣、墓誌和造像記相比,特別渾厚蒼茫、開張閎肆,與帖學的風格截然不同,因此最具借鑑意義。于右任的學書過程也向我昭示了這一點,他學碑從墓誌入手,用功很深,為民國幾個烈士寫的墓誌,可以與六朝墓誌亂真,但是表現在行書大作品中,線條還是太直捷太簡單,後來他轉寫碑碣摩崖,好臨《石門銘》和《廣武將軍碑》,自己說“臨寫不輟,得大受用,由此漸變作風”,風格一下子變得渾厚開張,精彩絕倫。

"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在非書法專業領域討論中,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都是被調戲的重口味,他們望著那些無知無畏的孩童,微笑嘆息,揹著罵名前行

—— 編者按

今天我們單獨說說:沃興華—— 學書自述(上篇)

學習書法已四十多年。年前為辦展覽,將歷年所積累的較滿意的作品過目一遍,回想當時的創作經歷,感想頗多。適逢《詩書畫》雜誌約稿,便將這些感想條理一下,記錄下來,沒想到下筆不能自休,結果只好一刪再刪,約束成幾個專題,取名《學書自述》以應命。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帖

小學四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家無所事事,先練鋼筆字,後學毛筆字,沒有老師,也沒有字帖,只是看看“大字報”,稍好的就憑印象背臨。進中學,跟周詒谷先生學習,開始走上正規的學書之路。第一本帖是顏真卿的《多寶塔》選字本,先鉤,再摹,後臨,一本字帖眼看著從四個角磨損,到一頁頁脫落,再到爛掉,“韋編三絕”,非常用功。接著學《勤禮碑》,學《麻姑仙壇記》等,每一種字帖都在寫像的基礎上更換。一九七三年,用顏體楷書寫了毛澤東詩一首,入選上海市書法展。以後開始學行書,選擇的字帖還是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爭座位》。當時有人說顏體行書變化多,難度大,勸我先學簡單些的,如趙孟頫,但我還是跟著感覺走。現在想來,這種選擇是對的。一個書家所寫的字,無論正草篆分,雖然點畫和結體的形式不同,但是用筆基本相同,點畫結體的造形和節奏關係一以貫之,因此從顏真卿的楷書到其行書,只不過稍加潦草而已,書寫方法用不著任何改變,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學習顏真卿書法,得到兩個好處。一是它點畫渾厚,結體寬博,風格沉雄豪放,受此影響,我以後不管臨摹什麼,法帖也好,碑版也好,不管創作時怎麼變形,平正也好,險絕也好,基本上都在顏體範圍之內,渾厚寬博與沉雄豪放成為我書法風格的基調。二是顏真卿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都在原有基礎上別開生面,這種進取精神和創作能力令我敬佩不已。長期以來,我學習書法也一直不滿足現狀,為尋找新的可能和新的形式而孜孜不倦,這種心態就來自顏真卿的薰陶。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去年,我出版了《顏真卿行書意臨》一書,其中有一段話講到顏真卿書法對我的影響:“牟宗三先生的《為學與為人》說,在知識世界的背後,有一個與學習者的生命品質相關聯的價值世界,而價值世界的建立,又與知識世界的充分展開密不可分,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真實生命才能夠有真實的結果。他還說,為學的困難在於學的東西是否搔到癢處,是否打中我們生命中的那個核心,從生命核心的地方來吸收某一方面的學問,才是真實的學問。而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最內部的地方,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表現。我覺得自己很慶幸,在價值世界尚未建立之初,憑著藝術感覺,毫不猶豫並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顏真卿書法。我更慶幸,幾十年來在學習顏真卿書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價值世界,發現了自己的生命核心,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質。”

學顏之後,轉寫米芾《蜀素帖》和《苕溪詩帖》。名家書法的風格都是傳統成分和個人意識的綜合,這種綜合落實到具體書家,每個人各有偏重,有的偏重傳統,有的偏重個性。以傳統取勝的作品,集歷代法書之大成,以前的技法彙總於此,以後的規範由此濫觴,它們左右逢源,四通八達,米字就屬於這種類型。米芾自述學書經歷說:少時學顏真卿,繼學柳公權,久之,知柳字出於歐,乃學歐,後慕褚遂良而學之最久,又學段季展,上溯二王,直追秦篆漢分,最後“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書集古法之大成,往上可以溯源到顏真卿、褚遂良、唐太宗和二王,往下可沿流至徐渭、王鐸、傅山等,學習米芾書法,不僅在掌握各種書寫技巧上可以執簡馭繁,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可以有多方面選擇,因此,米字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

米書在用筆上跳躍跌宕,強調起筆收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點畫圓渾勁利,“超邁入神,殆非側勒駑趯策掠啄磔所能束縛”,在結體上左右欹側,搖曳多姿。受米芾書法的影響,我的字在顏體渾厚寬博的基礎上,變得靈動活潑起來了。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明中期以前的書法主要是手卷,條幅也比較短。到明末,書家特別喜歡寫大作品,六尺、八尺、丈二,都不稀罕。作品風格勢暢氣旺,尤其是王鐸,點畫跌宕舒展,變化多端,結體雖然欹側不穩,但經過字與字的相互搭配,復歸平正。盡情揮灑,一切都那麼寫意,而且一切又那麼和諧,隨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終合於法度。從米芾那裡出來之後,我又一頭扎進王鐸。如果說習米芾得到了“態”,即造形的傾側變化,那麼習王鐸得到的收穫便是“氣”,即造形的連綿,通篇上下相屬,夭矯騰挪。

至一九七六年,我所臨摹的名家法書主要是以上三家,從氣象的渾厚寬博到形態的搖曳多姿,再到抒情的酣暢淋漓,一路下來,越寫越放。其間也學過歐陽詢、褚遂良、蘇軾、黃庭堅和何紹基等人,但用力不多。有些臨摹純粹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三家的風格特徵,因為周先生一再強調:任何風格都是相較存在的,它們各自的特徵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凸顯出來,就好比在化學上,要辨別一樣東西的原質,必須用它種原質去試驗其反應,然後才能從各種不同的反應上去判斷它。遵照周先生的教導,我臨帖很用心思,在寫到沒有感覺的時候,常常會去找相反風格的帖來臨摹,尋找刺激,加深理解。我認為感覺很重要,臨摹時一旦沒有反饋,不再激動,筆墨與情緒之間失去雙向互動的關係,成為一種機械動作,就會養成習氣,有害無益,不如不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直用對照的方法臨摹各種名家法書,逐漸養成了我對傳統的態度:歷史上的名家書法都是一個個風格迥別的異端,每一種出色的風格旁邊都有一種同樣出色的相反的風格存在。一正一反,書法創作的真義就是在正反兩極中游移、運動、變化。我們對名家書法應當兼收幷蓄,將它們統統拿來,然後加以融合。同時,也逐漸養成了我的創作方法,將一切都納入到構成之中,讓它們在彼此對立時,建立起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關係。當然,這一切都是後來的認識,但履霜堅冰至,由來者漸,最初都可以上溯到這樣一種臨摹方法。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這十年是我書法學習的第一個階段。跟著名家大師走,心摹手追,平靜而踏實,結果進步很快,一九七三年參加上海市書法展覽;一九七五年參加“中國現代書法展”赴日本展出,同年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任編輯,一九七六年元旦為朵雲軒門店書寫約3m×6m的巨幅毛澤東詩二首,並且應出版社要求,創作了京劇樣板戲《杜鵑山》唱詞選段的行書字帖。由於這些成績,一九八一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時,成了第一批會員。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二、碑

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恢復,我考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一九七九年報考研究生時,聽說浙江美院有書法專業,想去,但再三考慮,認為寫字是一輩子的事,可以慢慢來,而讀書必須趁早,於是選擇了本校的古文字學專業,導師是王國維先生的弟子戴家祥教授。考取之後,焚膏繼晷,窮年兀兀,除了老師規定的小楷日課之外,一般不寫大字,不搞創作,不參加書法界活動,以龔自珍“從此不揮閒翰墨,男兒當注壁中書”自勉。

一九八二年,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工作,一邊教書,一邊做研究,協助老師編撰多卷本《金文大字典》,直到一九八六年才重新開始寫字。這段時間,我專心致志地讀書著述,看文史哲方面的書籍,寫史學和文字學方面的文章。現在回想起來,“功夫在詩外”,涵養學問,陶冶情操,對我後來研究中國書法史,借鑑民間書法,從事變法創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大量接觸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帛書、簡牘書、碑版,尤其是金文,天天校讀剪貼,耳濡目染,雖未臨摹,但心嚮往之,對其藝術特徵瞭然於胸,以後在創作時不知不覺地奔臨筆下,有意想不到的表露。黃庭堅說:“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這話千真萬確,讀帖的實質是心摹,它與手摹相輔相成,屬於臨摹的另一種功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九八六年以後,我的取法重點發生偏移,以前愛好帖學,此後著迷碑學,犁然劃出一道分界。從帖學到碑學是個重大轉變,但我轉變得很順暢,原因有二。一是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顏真卿的點畫蒼茫渾厚,結體寬博開張,有碑版書法的大氣;米芾的結體造形生動活潑,“字不作正局”,有碑版書法的奇肆浪漫;王鐸的夭矯騰挪,酣暢奔放,有碑版書法的氣勢。所以從顏真卿、米芾和王鐸轉變到碑學,只不過是大踏步地跳躍了一下,沒有太大阻礙。二是在研究金石文字時,充分感受到了金石氣的魅力。一九七五年,我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工作,主要任務是創作行書字帖,此外還編輯了《隸書三種》,遵照老先生的指示,先用淡墨將拓片上的斑駁殘泐塗掉,將字口描繪清楚,我做得很仔細,大功告成時,發現原拓的蒼茫渾厚竟然喪失殆盡,當時很遺憾,不知所以然,也未加深究。接觸金文後,發現商周青銅器中有許多器皿是有蓋子的,器皿和器蓋上常常刻鑄著同樣的銘文,它們出於一人之手,字體書風完全相同。然而墳墓坍塌時,器皿和器蓋分離兩處,與泥土的接觸情況不同,導致鏽蝕程度不同,或者器銘清楚,蓋銘模糊,或者反是。我將這類作品蒐集起來,比較分析,發現殘泐部分調整了章法的虛實關係,增加了結體的疏密對比,豐富了點畫的粗細變化,作品不僅蒼茫渾厚,而且奇拙含蓄,視覺效果更好了。後來看到清人樑巘也這麼認為,他的《承晉齋積聞錄》說:“宋拓懷仁《聖教》鋒芒俱全,看去反似嫩,今石本模糊,鋒芒俱無,看去反覺蒼老。”“《瘞鶴銘》未經後人沖洗的原本,字雖多有殘缺,模糊不清,而本色精神可愛,其經人沖洗者,字雖較清而神氣不存矣。”我徹底明白了什麼叫“金石氣”,學習書法開始從帖學轉向碑學。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我臨摹的碑學名家首先是于右任,他的書法結體橫向取勢,寬博開張,造形左右欹側,天真爛漫,點畫圓渾蒼厚,勾挑之筆重按之後,趯然躍起,如拔山舉鼎,氣勢雄偉,章法上無一字相連,通過體勢搖曳,渾成一體,風格沉雄豪放,令我神往。經過一段時間的心摹手追,我的書法發生很大變化,從筆勢到體勢,從縱勢到橫勢,從韻味到氣勢,基本完成了從帖學到碑學的過渡。

在於右任的基礎上,我開始上溯漢魏六朝的碑版,起初看到好的就臨,汗漫拾掇,茫無指歸。以後逐漸集結為《石鼓文》、《石門頌》、《石門銘》、《四山摩崖》、《開通褒斜道刻石》以及一些比較開張的碑碣和磚文。用力最多的是摩崖作品,因為它與碑碣、墓誌和造像記相比,特別渾厚蒼茫、開張閎肆,與帖學的風格截然不同,因此最具借鑑意義。于右任的學書過程也向我昭示了這一點,他學碑從墓誌入手,用功很深,為民國幾個烈士寫的墓誌,可以與六朝墓誌亂真,但是表現在行書大作品中,線條還是太直捷太簡單,後來他轉寫碑碣摩崖,好臨《石門銘》和《廣武將軍碑》,自己說“臨寫不輟,得大受用,由此漸變作風”,風格一下子變得渾厚開張,精彩絕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很長一段時間,我埋頭臨摹摩崖書法,點畫、結體和章法都與以前不同了。

在點畫上,除了儘量保持中鋒之外,極力避免偃臥。我覺得要寫出高質量的點畫,用筆一定不能偃臥。寫字時,筆鋒受壓後打開,一進入行筆,因為摩擦力的作用,就會偏向與運動方向相反的一邊,筆肚接觸紙面越多,筆鋒的偏側越大,這種偏側就叫偃臥。它使書寫的沉著之力因為筆鋒的偏側而轉移為與紙面平行的力量,不能垂直作用於紙面,不能力透紙背,入木三分;而且,筆肚擦過紙面,墨色扁薄漂浮,沒有注入感。對於偃臥的毛病,古人看得很清楚,董其昌說:“發筆處便要提得起筆,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意思是儘量提起筆,讓筆尖在紙上行走,以此保證中鋒,保證點畫的清挺遒勁,這是帖學的中段行筆方法。包世臣《藝舟雙楫》說:“蓋筆向左迤後稍偃,是筆尖著紙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鋪紙上矣。石工鐫字,畫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驗而類之,則紙猶石也,筆猶鑽也,指猶錘也。……鋒既著紙,即宜轉換,於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主張將筆管朝筆畫運行的相反方向傾斜,抬起筆肚,讓筆尖受壓後強力反彈,緊緊咬住紙面逆行,確保寫出蒼茫渾厚的點畫,這是碑學的中段行筆方法。帖學和碑學的行筆方法不同,表現效果大相徑庭,但是殊途同歸,都避免了行筆過程中筆鋒偃臥的毛病。帖學提筆運行的效果是清挺遒勁,適宜於寫小字;碑學逆頂運行的效果是渾厚蒼茫,適宜於寫大字。理解和掌握這兩種方法,創作時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應變,點畫的粗與細、快與慢,力度和速度的變化,輕鬆與沉鬱的表現,全在於這兩種方法的靈活使用。

"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在非書法專業領域討論中,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都是被調戲的重口味,他們望著那些無知無畏的孩童,微笑嘆息,揹著罵名前行

—— 編者按

今天我們單獨說說:沃興華—— 學書自述(上篇)

學習書法已四十多年。年前為辦展覽,將歷年所積累的較滿意的作品過目一遍,回想當時的創作經歷,感想頗多。適逢《詩書畫》雜誌約稿,便將這些感想條理一下,記錄下來,沒想到下筆不能自休,結果只好一刪再刪,約束成幾個專題,取名《學書自述》以應命。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帖

小學四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家無所事事,先練鋼筆字,後學毛筆字,沒有老師,也沒有字帖,只是看看“大字報”,稍好的就憑印象背臨。進中學,跟周詒谷先生學習,開始走上正規的學書之路。第一本帖是顏真卿的《多寶塔》選字本,先鉤,再摹,後臨,一本字帖眼看著從四個角磨損,到一頁頁脫落,再到爛掉,“韋編三絕”,非常用功。接著學《勤禮碑》,學《麻姑仙壇記》等,每一種字帖都在寫像的基礎上更換。一九七三年,用顏體楷書寫了毛澤東詩一首,入選上海市書法展。以後開始學行書,選擇的字帖還是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爭座位》。當時有人說顏體行書變化多,難度大,勸我先學簡單些的,如趙孟頫,但我還是跟著感覺走。現在想來,這種選擇是對的。一個書家所寫的字,無論正草篆分,雖然點畫和結體的形式不同,但是用筆基本相同,點畫結體的造形和節奏關係一以貫之,因此從顏真卿的楷書到其行書,只不過稍加潦草而已,書寫方法用不著任何改變,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學習顏真卿書法,得到兩個好處。一是它點畫渾厚,結體寬博,風格沉雄豪放,受此影響,我以後不管臨摹什麼,法帖也好,碑版也好,不管創作時怎麼變形,平正也好,險絕也好,基本上都在顏體範圍之內,渾厚寬博與沉雄豪放成為我書法風格的基調。二是顏真卿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都在原有基礎上別開生面,這種進取精神和創作能力令我敬佩不已。長期以來,我學習書法也一直不滿足現狀,為尋找新的可能和新的形式而孜孜不倦,這種心態就來自顏真卿的薰陶。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去年,我出版了《顏真卿行書意臨》一書,其中有一段話講到顏真卿書法對我的影響:“牟宗三先生的《為學與為人》說,在知識世界的背後,有一個與學習者的生命品質相關聯的價值世界,而價值世界的建立,又與知識世界的充分展開密不可分,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真實生命才能夠有真實的結果。他還說,為學的困難在於學的東西是否搔到癢處,是否打中我們生命中的那個核心,從生命核心的地方來吸收某一方面的學問,才是真實的學問。而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最內部的地方,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表現。我覺得自己很慶幸,在價值世界尚未建立之初,憑著藝術感覺,毫不猶豫並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顏真卿書法。我更慶幸,幾十年來在學習顏真卿書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價值世界,發現了自己的生命核心,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質。”

學顏之後,轉寫米芾《蜀素帖》和《苕溪詩帖》。名家書法的風格都是傳統成分和個人意識的綜合,這種綜合落實到具體書家,每個人各有偏重,有的偏重傳統,有的偏重個性。以傳統取勝的作品,集歷代法書之大成,以前的技法彙總於此,以後的規範由此濫觴,它們左右逢源,四通八達,米字就屬於這種類型。米芾自述學書經歷說:少時學顏真卿,繼學柳公權,久之,知柳字出於歐,乃學歐,後慕褚遂良而學之最久,又學段季展,上溯二王,直追秦篆漢分,最後“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書集古法之大成,往上可以溯源到顏真卿、褚遂良、唐太宗和二王,往下可沿流至徐渭、王鐸、傅山等,學習米芾書法,不僅在掌握各種書寫技巧上可以執簡馭繁,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可以有多方面選擇,因此,米字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

米書在用筆上跳躍跌宕,強調起筆收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點畫圓渾勁利,“超邁入神,殆非側勒駑趯策掠啄磔所能束縛”,在結體上左右欹側,搖曳多姿。受米芾書法的影響,我的字在顏體渾厚寬博的基礎上,變得靈動活潑起來了。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明中期以前的書法主要是手卷,條幅也比較短。到明末,書家特別喜歡寫大作品,六尺、八尺、丈二,都不稀罕。作品風格勢暢氣旺,尤其是王鐸,點畫跌宕舒展,變化多端,結體雖然欹側不穩,但經過字與字的相互搭配,復歸平正。盡情揮灑,一切都那麼寫意,而且一切又那麼和諧,隨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終合於法度。從米芾那裡出來之後,我又一頭扎進王鐸。如果說習米芾得到了“態”,即造形的傾側變化,那麼習王鐸得到的收穫便是“氣”,即造形的連綿,通篇上下相屬,夭矯騰挪。

至一九七六年,我所臨摹的名家法書主要是以上三家,從氣象的渾厚寬博到形態的搖曳多姿,再到抒情的酣暢淋漓,一路下來,越寫越放。其間也學過歐陽詢、褚遂良、蘇軾、黃庭堅和何紹基等人,但用力不多。有些臨摹純粹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三家的風格特徵,因為周先生一再強調:任何風格都是相較存在的,它們各自的特徵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凸顯出來,就好比在化學上,要辨別一樣東西的原質,必須用它種原質去試驗其反應,然後才能從各種不同的反應上去判斷它。遵照周先生的教導,我臨帖很用心思,在寫到沒有感覺的時候,常常會去找相反風格的帖來臨摹,尋找刺激,加深理解。我認為感覺很重要,臨摹時一旦沒有反饋,不再激動,筆墨與情緒之間失去雙向互動的關係,成為一種機械動作,就會養成習氣,有害無益,不如不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直用對照的方法臨摹各種名家法書,逐漸養成了我對傳統的態度:歷史上的名家書法都是一個個風格迥別的異端,每一種出色的風格旁邊都有一種同樣出色的相反的風格存在。一正一反,書法創作的真義就是在正反兩極中游移、運動、變化。我們對名家書法應當兼收幷蓄,將它們統統拿來,然後加以融合。同時,也逐漸養成了我的創作方法,將一切都納入到構成之中,讓它們在彼此對立時,建立起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關係。當然,這一切都是後來的認識,但履霜堅冰至,由來者漸,最初都可以上溯到這樣一種臨摹方法。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這十年是我書法學習的第一個階段。跟著名家大師走,心摹手追,平靜而踏實,結果進步很快,一九七三年參加上海市書法展覽;一九七五年參加“中國現代書法展”赴日本展出,同年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任編輯,一九七六年元旦為朵雲軒門店書寫約3m×6m的巨幅毛澤東詩二首,並且應出版社要求,創作了京劇樣板戲《杜鵑山》唱詞選段的行書字帖。由於這些成績,一九八一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時,成了第一批會員。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二、碑

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恢復,我考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一九七九年報考研究生時,聽說浙江美院有書法專業,想去,但再三考慮,認為寫字是一輩子的事,可以慢慢來,而讀書必須趁早,於是選擇了本校的古文字學專業,導師是王國維先生的弟子戴家祥教授。考取之後,焚膏繼晷,窮年兀兀,除了老師規定的小楷日課之外,一般不寫大字,不搞創作,不參加書法界活動,以龔自珍“從此不揮閒翰墨,男兒當注壁中書”自勉。

一九八二年,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工作,一邊教書,一邊做研究,協助老師編撰多卷本《金文大字典》,直到一九八六年才重新開始寫字。這段時間,我專心致志地讀書著述,看文史哲方面的書籍,寫史學和文字學方面的文章。現在回想起來,“功夫在詩外”,涵養學問,陶冶情操,對我後來研究中國書法史,借鑑民間書法,從事變法創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大量接觸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帛書、簡牘書、碑版,尤其是金文,天天校讀剪貼,耳濡目染,雖未臨摹,但心嚮往之,對其藝術特徵瞭然於胸,以後在創作時不知不覺地奔臨筆下,有意想不到的表露。黃庭堅說:“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這話千真萬確,讀帖的實質是心摹,它與手摹相輔相成,屬於臨摹的另一種功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九八六年以後,我的取法重點發生偏移,以前愛好帖學,此後著迷碑學,犁然劃出一道分界。從帖學到碑學是個重大轉變,但我轉變得很順暢,原因有二。一是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顏真卿的點畫蒼茫渾厚,結體寬博開張,有碑版書法的大氣;米芾的結體造形生動活潑,“字不作正局”,有碑版書法的奇肆浪漫;王鐸的夭矯騰挪,酣暢奔放,有碑版書法的氣勢。所以從顏真卿、米芾和王鐸轉變到碑學,只不過是大踏步地跳躍了一下,沒有太大阻礙。二是在研究金石文字時,充分感受到了金石氣的魅力。一九七五年,我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工作,主要任務是創作行書字帖,此外還編輯了《隸書三種》,遵照老先生的指示,先用淡墨將拓片上的斑駁殘泐塗掉,將字口描繪清楚,我做得很仔細,大功告成時,發現原拓的蒼茫渾厚竟然喪失殆盡,當時很遺憾,不知所以然,也未加深究。接觸金文後,發現商周青銅器中有許多器皿是有蓋子的,器皿和器蓋上常常刻鑄著同樣的銘文,它們出於一人之手,字體書風完全相同。然而墳墓坍塌時,器皿和器蓋分離兩處,與泥土的接觸情況不同,導致鏽蝕程度不同,或者器銘清楚,蓋銘模糊,或者反是。我將這類作品蒐集起來,比較分析,發現殘泐部分調整了章法的虛實關係,增加了結體的疏密對比,豐富了點畫的粗細變化,作品不僅蒼茫渾厚,而且奇拙含蓄,視覺效果更好了。後來看到清人樑巘也這麼認為,他的《承晉齋積聞錄》說:“宋拓懷仁《聖教》鋒芒俱全,看去反似嫩,今石本模糊,鋒芒俱無,看去反覺蒼老。”“《瘞鶴銘》未經後人沖洗的原本,字雖多有殘缺,模糊不清,而本色精神可愛,其經人沖洗者,字雖較清而神氣不存矣。”我徹底明白了什麼叫“金石氣”,學習書法開始從帖學轉向碑學。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我臨摹的碑學名家首先是于右任,他的書法結體橫向取勢,寬博開張,造形左右欹側,天真爛漫,點畫圓渾蒼厚,勾挑之筆重按之後,趯然躍起,如拔山舉鼎,氣勢雄偉,章法上無一字相連,通過體勢搖曳,渾成一體,風格沉雄豪放,令我神往。經過一段時間的心摹手追,我的書法發生很大變化,從筆勢到體勢,從縱勢到橫勢,從韻味到氣勢,基本完成了從帖學到碑學的過渡。

在於右任的基礎上,我開始上溯漢魏六朝的碑版,起初看到好的就臨,汗漫拾掇,茫無指歸。以後逐漸集結為《石鼓文》、《石門頌》、《石門銘》、《四山摩崖》、《開通褒斜道刻石》以及一些比較開張的碑碣和磚文。用力最多的是摩崖作品,因為它與碑碣、墓誌和造像記相比,特別渾厚蒼茫、開張閎肆,與帖學的風格截然不同,因此最具借鑑意義。于右任的學書過程也向我昭示了這一點,他學碑從墓誌入手,用功很深,為民國幾個烈士寫的墓誌,可以與六朝墓誌亂真,但是表現在行書大作品中,線條還是太直捷太簡單,後來他轉寫碑碣摩崖,好臨《石門銘》和《廣武將軍碑》,自己說“臨寫不輟,得大受用,由此漸變作風”,風格一下子變得渾厚開張,精彩絕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很長一段時間,我埋頭臨摹摩崖書法,點畫、結體和章法都與以前不同了。

在點畫上,除了儘量保持中鋒之外,極力避免偃臥。我覺得要寫出高質量的點畫,用筆一定不能偃臥。寫字時,筆鋒受壓後打開,一進入行筆,因為摩擦力的作用,就會偏向與運動方向相反的一邊,筆肚接觸紙面越多,筆鋒的偏側越大,這種偏側就叫偃臥。它使書寫的沉著之力因為筆鋒的偏側而轉移為與紙面平行的力量,不能垂直作用於紙面,不能力透紙背,入木三分;而且,筆肚擦過紙面,墨色扁薄漂浮,沒有注入感。對於偃臥的毛病,古人看得很清楚,董其昌說:“發筆處便要提得起筆,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意思是儘量提起筆,讓筆尖在紙上行走,以此保證中鋒,保證點畫的清挺遒勁,這是帖學的中段行筆方法。包世臣《藝舟雙楫》說:“蓋筆向左迤後稍偃,是筆尖著紙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鋪紙上矣。石工鐫字,畫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驗而類之,則紙猶石也,筆猶鑽也,指猶錘也。……鋒既著紙,即宜轉換,於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主張將筆管朝筆畫運行的相反方向傾斜,抬起筆肚,讓筆尖受壓後強力反彈,緊緊咬住紙面逆行,確保寫出蒼茫渾厚的點畫,這是碑學的中段行筆方法。帖學和碑學的行筆方法不同,表現效果大相徑庭,但是殊途同歸,都避免了行筆過程中筆鋒偃臥的毛病。帖學提筆運行的效果是清挺遒勁,適宜於寫小字;碑學逆頂運行的效果是渾厚蒼茫,適宜於寫大字。理解和掌握這兩種方法,創作時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應變,點畫的粗與細、快與慢,力度和速度的變化,輕鬆與沉鬱的表現,全在於這兩種方法的靈活使用。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在結體上,我一方面特別強調橫勢,因為人們形容大的事物,手勢都是往橫裡比劃的,這樣可以表現出寬博開張,恢宏博大的氣象。另一方面像傅山說的:“凡偏旁左右,寬窄疏密,皆信手行去,一派天機”,打破偏旁概念,打破唐以後把偏旁寫得小一些、緊一些、細一些的楷法,完全根據造形需要,隨機應變,任意組合,甚至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將所謂的偏旁寫得大一些、寬一些、粗一些,這樣寫出來的字就有古拙意味了。

在章法上則反對字法。字法是將每個字當作一個整體來處理結構的方法,原則是讓各種對比關係達到一種和諧與平衡的狀態。反字法就是將每個字當作章法的局部,根據上下左右字的關係來處理結構的方法,原則是讓各種對比關係不和諧、不平衡,以開放的姿態與上下左右字相輔相成,有機地融入到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的整體中去,在保證通篇渾然一體的基礎上,讓每個字的造形偏大或者偏小,偏正或者偏側,偏收或者偏放……各有各的特徵,各有各的表現性。

"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在非書法專業領域討論中,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都是被調戲的重口味,他們望著那些無知無畏的孩童,微笑嘆息,揹著罵名前行

—— 編者按

今天我們單獨說說:沃興華—— 學書自述(上篇)

學習書法已四十多年。年前為辦展覽,將歷年所積累的較滿意的作品過目一遍,回想當時的創作經歷,感想頗多。適逢《詩書畫》雜誌約稿,便將這些感想條理一下,記錄下來,沒想到下筆不能自休,結果只好一刪再刪,約束成幾個專題,取名《學書自述》以應命。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帖

小學四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家無所事事,先練鋼筆字,後學毛筆字,沒有老師,也沒有字帖,只是看看“大字報”,稍好的就憑印象背臨。進中學,跟周詒谷先生學習,開始走上正規的學書之路。第一本帖是顏真卿的《多寶塔》選字本,先鉤,再摹,後臨,一本字帖眼看著從四個角磨損,到一頁頁脫落,再到爛掉,“韋編三絕”,非常用功。接著學《勤禮碑》,學《麻姑仙壇記》等,每一種字帖都在寫像的基礎上更換。一九七三年,用顏體楷書寫了毛澤東詩一首,入選上海市書法展。以後開始學行書,選擇的字帖還是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爭座位》。當時有人說顏體行書變化多,難度大,勸我先學簡單些的,如趙孟頫,但我還是跟著感覺走。現在想來,這種選擇是對的。一個書家所寫的字,無論正草篆分,雖然點畫和結體的形式不同,但是用筆基本相同,點畫結體的造形和節奏關係一以貫之,因此從顏真卿的楷書到其行書,只不過稍加潦草而已,書寫方法用不著任何改變,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學習顏真卿書法,得到兩個好處。一是它點畫渾厚,結體寬博,風格沉雄豪放,受此影響,我以後不管臨摹什麼,法帖也好,碑版也好,不管創作時怎麼變形,平正也好,險絕也好,基本上都在顏體範圍之內,渾厚寬博與沉雄豪放成為我書法風格的基調。二是顏真卿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都在原有基礎上別開生面,這種進取精神和創作能力令我敬佩不已。長期以來,我學習書法也一直不滿足現狀,為尋找新的可能和新的形式而孜孜不倦,這種心態就來自顏真卿的薰陶。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去年,我出版了《顏真卿行書意臨》一書,其中有一段話講到顏真卿書法對我的影響:“牟宗三先生的《為學與為人》說,在知識世界的背後,有一個與學習者的生命品質相關聯的價值世界,而價值世界的建立,又與知識世界的充分展開密不可分,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真實生命才能夠有真實的結果。他還說,為學的困難在於學的東西是否搔到癢處,是否打中我們生命中的那個核心,從生命核心的地方來吸收某一方面的學問,才是真實的學問。而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最內部的地方,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表現。我覺得自己很慶幸,在價值世界尚未建立之初,憑著藝術感覺,毫不猶豫並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顏真卿書法。我更慶幸,幾十年來在學習顏真卿書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價值世界,發現了自己的生命核心,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質。”

學顏之後,轉寫米芾《蜀素帖》和《苕溪詩帖》。名家書法的風格都是傳統成分和個人意識的綜合,這種綜合落實到具體書家,每個人各有偏重,有的偏重傳統,有的偏重個性。以傳統取勝的作品,集歷代法書之大成,以前的技法彙總於此,以後的規範由此濫觴,它們左右逢源,四通八達,米字就屬於這種類型。米芾自述學書經歷說:少時學顏真卿,繼學柳公權,久之,知柳字出於歐,乃學歐,後慕褚遂良而學之最久,又學段季展,上溯二王,直追秦篆漢分,最後“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書集古法之大成,往上可以溯源到顏真卿、褚遂良、唐太宗和二王,往下可沿流至徐渭、王鐸、傅山等,學習米芾書法,不僅在掌握各種書寫技巧上可以執簡馭繁,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可以有多方面選擇,因此,米字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

米書在用筆上跳躍跌宕,強調起筆收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點畫圓渾勁利,“超邁入神,殆非側勒駑趯策掠啄磔所能束縛”,在結體上左右欹側,搖曳多姿。受米芾書法的影響,我的字在顏體渾厚寬博的基礎上,變得靈動活潑起來了。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明中期以前的書法主要是手卷,條幅也比較短。到明末,書家特別喜歡寫大作品,六尺、八尺、丈二,都不稀罕。作品風格勢暢氣旺,尤其是王鐸,點畫跌宕舒展,變化多端,結體雖然欹側不穩,但經過字與字的相互搭配,復歸平正。盡情揮灑,一切都那麼寫意,而且一切又那麼和諧,隨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終合於法度。從米芾那裡出來之後,我又一頭扎進王鐸。如果說習米芾得到了“態”,即造形的傾側變化,那麼習王鐸得到的收穫便是“氣”,即造形的連綿,通篇上下相屬,夭矯騰挪。

至一九七六年,我所臨摹的名家法書主要是以上三家,從氣象的渾厚寬博到形態的搖曳多姿,再到抒情的酣暢淋漓,一路下來,越寫越放。其間也學過歐陽詢、褚遂良、蘇軾、黃庭堅和何紹基等人,但用力不多。有些臨摹純粹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三家的風格特徵,因為周先生一再強調:任何風格都是相較存在的,它們各自的特徵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凸顯出來,就好比在化學上,要辨別一樣東西的原質,必須用它種原質去試驗其反應,然後才能從各種不同的反應上去判斷它。遵照周先生的教導,我臨帖很用心思,在寫到沒有感覺的時候,常常會去找相反風格的帖來臨摹,尋找刺激,加深理解。我認為感覺很重要,臨摹時一旦沒有反饋,不再激動,筆墨與情緒之間失去雙向互動的關係,成為一種機械動作,就會養成習氣,有害無益,不如不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直用對照的方法臨摹各種名家法書,逐漸養成了我對傳統的態度:歷史上的名家書法都是一個個風格迥別的異端,每一種出色的風格旁邊都有一種同樣出色的相反的風格存在。一正一反,書法創作的真義就是在正反兩極中游移、運動、變化。我們對名家書法應當兼收幷蓄,將它們統統拿來,然後加以融合。同時,也逐漸養成了我的創作方法,將一切都納入到構成之中,讓它們在彼此對立時,建立起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關係。當然,這一切都是後來的認識,但履霜堅冰至,由來者漸,最初都可以上溯到這樣一種臨摹方法。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這十年是我書法學習的第一個階段。跟著名家大師走,心摹手追,平靜而踏實,結果進步很快,一九七三年參加上海市書法展覽;一九七五年參加“中國現代書法展”赴日本展出,同年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任編輯,一九七六年元旦為朵雲軒門店書寫約3m×6m的巨幅毛澤東詩二首,並且應出版社要求,創作了京劇樣板戲《杜鵑山》唱詞選段的行書字帖。由於這些成績,一九八一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時,成了第一批會員。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二、碑

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恢復,我考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一九七九年報考研究生時,聽說浙江美院有書法專業,想去,但再三考慮,認為寫字是一輩子的事,可以慢慢來,而讀書必須趁早,於是選擇了本校的古文字學專業,導師是王國維先生的弟子戴家祥教授。考取之後,焚膏繼晷,窮年兀兀,除了老師規定的小楷日課之外,一般不寫大字,不搞創作,不參加書法界活動,以龔自珍“從此不揮閒翰墨,男兒當注壁中書”自勉。

一九八二年,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工作,一邊教書,一邊做研究,協助老師編撰多卷本《金文大字典》,直到一九八六年才重新開始寫字。這段時間,我專心致志地讀書著述,看文史哲方面的書籍,寫史學和文字學方面的文章。現在回想起來,“功夫在詩外”,涵養學問,陶冶情操,對我後來研究中國書法史,借鑑民間書法,從事變法創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大量接觸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帛書、簡牘書、碑版,尤其是金文,天天校讀剪貼,耳濡目染,雖未臨摹,但心嚮往之,對其藝術特徵瞭然於胸,以後在創作時不知不覺地奔臨筆下,有意想不到的表露。黃庭堅說:“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這話千真萬確,讀帖的實質是心摹,它與手摹相輔相成,屬於臨摹的另一種功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九八六年以後,我的取法重點發生偏移,以前愛好帖學,此後著迷碑學,犁然劃出一道分界。從帖學到碑學是個重大轉變,但我轉變得很順暢,原因有二。一是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顏真卿的點畫蒼茫渾厚,結體寬博開張,有碑版書法的大氣;米芾的結體造形生動活潑,“字不作正局”,有碑版書法的奇肆浪漫;王鐸的夭矯騰挪,酣暢奔放,有碑版書法的氣勢。所以從顏真卿、米芾和王鐸轉變到碑學,只不過是大踏步地跳躍了一下,沒有太大阻礙。二是在研究金石文字時,充分感受到了金石氣的魅力。一九七五年,我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工作,主要任務是創作行書字帖,此外還編輯了《隸書三種》,遵照老先生的指示,先用淡墨將拓片上的斑駁殘泐塗掉,將字口描繪清楚,我做得很仔細,大功告成時,發現原拓的蒼茫渾厚竟然喪失殆盡,當時很遺憾,不知所以然,也未加深究。接觸金文後,發現商周青銅器中有許多器皿是有蓋子的,器皿和器蓋上常常刻鑄著同樣的銘文,它們出於一人之手,字體書風完全相同。然而墳墓坍塌時,器皿和器蓋分離兩處,與泥土的接觸情況不同,導致鏽蝕程度不同,或者器銘清楚,蓋銘模糊,或者反是。我將這類作品蒐集起來,比較分析,發現殘泐部分調整了章法的虛實關係,增加了結體的疏密對比,豐富了點畫的粗細變化,作品不僅蒼茫渾厚,而且奇拙含蓄,視覺效果更好了。後來看到清人樑巘也這麼認為,他的《承晉齋積聞錄》說:“宋拓懷仁《聖教》鋒芒俱全,看去反似嫩,今石本模糊,鋒芒俱無,看去反覺蒼老。”“《瘞鶴銘》未經後人沖洗的原本,字雖多有殘缺,模糊不清,而本色精神可愛,其經人沖洗者,字雖較清而神氣不存矣。”我徹底明白了什麼叫“金石氣”,學習書法開始從帖學轉向碑學。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我臨摹的碑學名家首先是于右任,他的書法結體橫向取勢,寬博開張,造形左右欹側,天真爛漫,點畫圓渾蒼厚,勾挑之筆重按之後,趯然躍起,如拔山舉鼎,氣勢雄偉,章法上無一字相連,通過體勢搖曳,渾成一體,風格沉雄豪放,令我神往。經過一段時間的心摹手追,我的書法發生很大變化,從筆勢到體勢,從縱勢到橫勢,從韻味到氣勢,基本完成了從帖學到碑學的過渡。

在於右任的基礎上,我開始上溯漢魏六朝的碑版,起初看到好的就臨,汗漫拾掇,茫無指歸。以後逐漸集結為《石鼓文》、《石門頌》、《石門銘》、《四山摩崖》、《開通褒斜道刻石》以及一些比較開張的碑碣和磚文。用力最多的是摩崖作品,因為它與碑碣、墓誌和造像記相比,特別渾厚蒼茫、開張閎肆,與帖學的風格截然不同,因此最具借鑑意義。于右任的學書過程也向我昭示了這一點,他學碑從墓誌入手,用功很深,為民國幾個烈士寫的墓誌,可以與六朝墓誌亂真,但是表現在行書大作品中,線條還是太直捷太簡單,後來他轉寫碑碣摩崖,好臨《石門銘》和《廣武將軍碑》,自己說“臨寫不輟,得大受用,由此漸變作風”,風格一下子變得渾厚開張,精彩絕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很長一段時間,我埋頭臨摹摩崖書法,點畫、結體和章法都與以前不同了。

在點畫上,除了儘量保持中鋒之外,極力避免偃臥。我覺得要寫出高質量的點畫,用筆一定不能偃臥。寫字時,筆鋒受壓後打開,一進入行筆,因為摩擦力的作用,就會偏向與運動方向相反的一邊,筆肚接觸紙面越多,筆鋒的偏側越大,這種偏側就叫偃臥。它使書寫的沉著之力因為筆鋒的偏側而轉移為與紙面平行的力量,不能垂直作用於紙面,不能力透紙背,入木三分;而且,筆肚擦過紙面,墨色扁薄漂浮,沒有注入感。對於偃臥的毛病,古人看得很清楚,董其昌說:“發筆處便要提得起筆,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意思是儘量提起筆,讓筆尖在紙上行走,以此保證中鋒,保證點畫的清挺遒勁,這是帖學的中段行筆方法。包世臣《藝舟雙楫》說:“蓋筆向左迤後稍偃,是筆尖著紙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鋪紙上矣。石工鐫字,畫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驗而類之,則紙猶石也,筆猶鑽也,指猶錘也。……鋒既著紙,即宜轉換,於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主張將筆管朝筆畫運行的相反方向傾斜,抬起筆肚,讓筆尖受壓後強力反彈,緊緊咬住紙面逆行,確保寫出蒼茫渾厚的點畫,這是碑學的中段行筆方法。帖學和碑學的行筆方法不同,表現效果大相徑庭,但是殊途同歸,都避免了行筆過程中筆鋒偃臥的毛病。帖學提筆運行的效果是清挺遒勁,適宜於寫小字;碑學逆頂運行的效果是渾厚蒼茫,適宜於寫大字。理解和掌握這兩種方法,創作時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應變,點畫的粗與細、快與慢,力度和速度的變化,輕鬆與沉鬱的表現,全在於這兩種方法的靈活使用。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在結體上,我一方面特別強調橫勢,因為人們形容大的事物,手勢都是往橫裡比劃的,這樣可以表現出寬博開張,恢宏博大的氣象。另一方面像傅山說的:“凡偏旁左右,寬窄疏密,皆信手行去,一派天機”,打破偏旁概念,打破唐以後把偏旁寫得小一些、緊一些、細一些的楷法,完全根據造形需要,隨機應變,任意組合,甚至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將所謂的偏旁寫得大一些、寬一些、粗一些,這樣寫出來的字就有古拙意味了。

在章法上則反對字法。字法是將每個字當作一個整體來處理結構的方法,原則是讓各種對比關係達到一種和諧與平衡的狀態。反字法就是將每個字當作章法的局部,根據上下左右字的關係來處理結構的方法,原則是讓各種對比關係不和諧、不平衡,以開放的姿態與上下左右字相輔相成,有機地融入到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的整體中去,在保證通篇渾然一體的基礎上,讓每個字的造形偏大或者偏小,偏正或者偏側,偏收或者偏放……各有各的特徵,各有各的表現性。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從一九七七到一九九五年是我學習書法的碑學期,嚴格地說從一九七七到一九八六年,主要精力全在讀書研究,沒在寫字,但是所讀之書是金石文字,耳濡目染,影響很大,因此也可以說是碑學期。一九八六年重新回到書法時,憑著以前的功力,投稿“全國第二屆中青展”,獲得了優秀作品獎,以後轉向碑學,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尤其是打破偏旁概念,反對僵化的結體方法和字法,被許多人視為“醜書”。學書歷程從原先的一帆風順變得挫折困頓起來,作品被全國展和上海展拒之門外,出版社熱情約稿的結果總是退稿,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別人說我退步了,但我並不氣餒,仍然堅持自己的探索。

三、碑帖結合

從帖到碑,這麼大一個圈子兜下來,熟悉了各種字體各種書風之後,境界提高了,認識深刻了,溫故知新,回過頭再看以往學過的各種法帖和碑版,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帖學書法從東晉到明末,經過一千多年發展,各種風格形式已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猶如一座已被充分開採後的貧礦,很難再有大的產出。清代的帖學,拜倒在吳興門庭,匍匐於香光腳下,只是苟延殘喘。即使到現代,沈尹默算得一位高手,但與前代大師的成就相比,點畫和結體並沒有大的突破。清代開始,帖學衰退,碑學興起,碑學的特徵是厚重、寬博和奇拙,鄧石如改變用筆方法,寫出空前厚重的點畫,趙之謙、康有為橫向取勢,字形變得寬博恢宏,徐生翁和于右任在重和大的基礎上,結體左右欹側,章法大小參差,風格奇拙爛漫。重、拙、大是碑學的三大內涵,它們都被表現出來之後,碑學就走向成熟。按照事物三段論式的發展規律,一正一反,接下去就是合,就是碑帖結合,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碑帖結合逐漸成為中國書法的主流。認識到這一點,我的臨摹也循此開始碑帖結合。

"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在非書法專業領域討論中,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都是被調戲的重口味,他們望著那些無知無畏的孩童,微笑嘆息,揹著罵名前行

—— 編者按

今天我們單獨說說:沃興華—— 學書自述(上篇)

學習書法已四十多年。年前為辦展覽,將歷年所積累的較滿意的作品過目一遍,回想當時的創作經歷,感想頗多。適逢《詩書畫》雜誌約稿,便將這些感想條理一下,記錄下來,沒想到下筆不能自休,結果只好一刪再刪,約束成幾個專題,取名《學書自述》以應命。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帖

小學四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家無所事事,先練鋼筆字,後學毛筆字,沒有老師,也沒有字帖,只是看看“大字報”,稍好的就憑印象背臨。進中學,跟周詒谷先生學習,開始走上正規的學書之路。第一本帖是顏真卿的《多寶塔》選字本,先鉤,再摹,後臨,一本字帖眼看著從四個角磨損,到一頁頁脫落,再到爛掉,“韋編三絕”,非常用功。接著學《勤禮碑》,學《麻姑仙壇記》等,每一種字帖都在寫像的基礎上更換。一九七三年,用顏體楷書寫了毛澤東詩一首,入選上海市書法展。以後開始學行書,選擇的字帖還是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爭座位》。當時有人說顏體行書變化多,難度大,勸我先學簡單些的,如趙孟頫,但我還是跟著感覺走。現在想來,這種選擇是對的。一個書家所寫的字,無論正草篆分,雖然點畫和結體的形式不同,但是用筆基本相同,點畫結體的造形和節奏關係一以貫之,因此從顏真卿的楷書到其行書,只不過稍加潦草而已,書寫方法用不著任何改變,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學習顏真卿書法,得到兩個好處。一是它點畫渾厚,結體寬博,風格沉雄豪放,受此影響,我以後不管臨摹什麼,法帖也好,碑版也好,不管創作時怎麼變形,平正也好,險絕也好,基本上都在顏體範圍之內,渾厚寬博與沉雄豪放成為我書法風格的基調。二是顏真卿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都在原有基礎上別開生面,這種進取精神和創作能力令我敬佩不已。長期以來,我學習書法也一直不滿足現狀,為尋找新的可能和新的形式而孜孜不倦,這種心態就來自顏真卿的薰陶。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去年,我出版了《顏真卿行書意臨》一書,其中有一段話講到顏真卿書法對我的影響:“牟宗三先生的《為學與為人》說,在知識世界的背後,有一個與學習者的生命品質相關聯的價值世界,而價值世界的建立,又與知識世界的充分展開密不可分,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真實生命才能夠有真實的結果。他還說,為學的困難在於學的東西是否搔到癢處,是否打中我們生命中的那個核心,從生命核心的地方來吸收某一方面的學問,才是真實的學問。而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最內部的地方,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表現。我覺得自己很慶幸,在價值世界尚未建立之初,憑著藝術感覺,毫不猶豫並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顏真卿書法。我更慶幸,幾十年來在學習顏真卿書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價值世界,發現了自己的生命核心,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質。”

學顏之後,轉寫米芾《蜀素帖》和《苕溪詩帖》。名家書法的風格都是傳統成分和個人意識的綜合,這種綜合落實到具體書家,每個人各有偏重,有的偏重傳統,有的偏重個性。以傳統取勝的作品,集歷代法書之大成,以前的技法彙總於此,以後的規範由此濫觴,它們左右逢源,四通八達,米字就屬於這種類型。米芾自述學書經歷說:少時學顏真卿,繼學柳公權,久之,知柳字出於歐,乃學歐,後慕褚遂良而學之最久,又學段季展,上溯二王,直追秦篆漢分,最後“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書集古法之大成,往上可以溯源到顏真卿、褚遂良、唐太宗和二王,往下可沿流至徐渭、王鐸、傅山等,學習米芾書法,不僅在掌握各種書寫技巧上可以執簡馭繁,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可以有多方面選擇,因此,米字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

米書在用筆上跳躍跌宕,強調起筆收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點畫圓渾勁利,“超邁入神,殆非側勒駑趯策掠啄磔所能束縛”,在結體上左右欹側,搖曳多姿。受米芾書法的影響,我的字在顏體渾厚寬博的基礎上,變得靈動活潑起來了。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明中期以前的書法主要是手卷,條幅也比較短。到明末,書家特別喜歡寫大作品,六尺、八尺、丈二,都不稀罕。作品風格勢暢氣旺,尤其是王鐸,點畫跌宕舒展,變化多端,結體雖然欹側不穩,但經過字與字的相互搭配,復歸平正。盡情揮灑,一切都那麼寫意,而且一切又那麼和諧,隨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終合於法度。從米芾那裡出來之後,我又一頭扎進王鐸。如果說習米芾得到了“態”,即造形的傾側變化,那麼習王鐸得到的收穫便是“氣”,即造形的連綿,通篇上下相屬,夭矯騰挪。

至一九七六年,我所臨摹的名家法書主要是以上三家,從氣象的渾厚寬博到形態的搖曳多姿,再到抒情的酣暢淋漓,一路下來,越寫越放。其間也學過歐陽詢、褚遂良、蘇軾、黃庭堅和何紹基等人,但用力不多。有些臨摹純粹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三家的風格特徵,因為周先生一再強調:任何風格都是相較存在的,它們各自的特徵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凸顯出來,就好比在化學上,要辨別一樣東西的原質,必須用它種原質去試驗其反應,然後才能從各種不同的反應上去判斷它。遵照周先生的教導,我臨帖很用心思,在寫到沒有感覺的時候,常常會去找相反風格的帖來臨摹,尋找刺激,加深理解。我認為感覺很重要,臨摹時一旦沒有反饋,不再激動,筆墨與情緒之間失去雙向互動的關係,成為一種機械動作,就會養成習氣,有害無益,不如不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直用對照的方法臨摹各種名家法書,逐漸養成了我對傳統的態度:歷史上的名家書法都是一個個風格迥別的異端,每一種出色的風格旁邊都有一種同樣出色的相反的風格存在。一正一反,書法創作的真義就是在正反兩極中游移、運動、變化。我們對名家書法應當兼收幷蓄,將它們統統拿來,然後加以融合。同時,也逐漸養成了我的創作方法,將一切都納入到構成之中,讓它們在彼此對立時,建立起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關係。當然,這一切都是後來的認識,但履霜堅冰至,由來者漸,最初都可以上溯到這樣一種臨摹方法。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這十年是我書法學習的第一個階段。跟著名家大師走,心摹手追,平靜而踏實,結果進步很快,一九七三年參加上海市書法展覽;一九七五年參加“中國現代書法展”赴日本展出,同年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任編輯,一九七六年元旦為朵雲軒門店書寫約3m×6m的巨幅毛澤東詩二首,並且應出版社要求,創作了京劇樣板戲《杜鵑山》唱詞選段的行書字帖。由於這些成績,一九八一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時,成了第一批會員。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二、碑

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恢復,我考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一九七九年報考研究生時,聽說浙江美院有書法專業,想去,但再三考慮,認為寫字是一輩子的事,可以慢慢來,而讀書必須趁早,於是選擇了本校的古文字學專業,導師是王國維先生的弟子戴家祥教授。考取之後,焚膏繼晷,窮年兀兀,除了老師規定的小楷日課之外,一般不寫大字,不搞創作,不參加書法界活動,以龔自珍“從此不揮閒翰墨,男兒當注壁中書”自勉。

一九八二年,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工作,一邊教書,一邊做研究,協助老師編撰多卷本《金文大字典》,直到一九八六年才重新開始寫字。這段時間,我專心致志地讀書著述,看文史哲方面的書籍,寫史學和文字學方面的文章。現在回想起來,“功夫在詩外”,涵養學問,陶冶情操,對我後來研究中國書法史,借鑑民間書法,從事變法創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大量接觸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帛書、簡牘書、碑版,尤其是金文,天天校讀剪貼,耳濡目染,雖未臨摹,但心嚮往之,對其藝術特徵瞭然於胸,以後在創作時不知不覺地奔臨筆下,有意想不到的表露。黃庭堅說:“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這話千真萬確,讀帖的實質是心摹,它與手摹相輔相成,屬於臨摹的另一種功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九八六年以後,我的取法重點發生偏移,以前愛好帖學,此後著迷碑學,犁然劃出一道分界。從帖學到碑學是個重大轉變,但我轉變得很順暢,原因有二。一是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顏真卿的點畫蒼茫渾厚,結體寬博開張,有碑版書法的大氣;米芾的結體造形生動活潑,“字不作正局”,有碑版書法的奇肆浪漫;王鐸的夭矯騰挪,酣暢奔放,有碑版書法的氣勢。所以從顏真卿、米芾和王鐸轉變到碑學,只不過是大踏步地跳躍了一下,沒有太大阻礙。二是在研究金石文字時,充分感受到了金石氣的魅力。一九七五年,我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工作,主要任務是創作行書字帖,此外還編輯了《隸書三種》,遵照老先生的指示,先用淡墨將拓片上的斑駁殘泐塗掉,將字口描繪清楚,我做得很仔細,大功告成時,發現原拓的蒼茫渾厚竟然喪失殆盡,當時很遺憾,不知所以然,也未加深究。接觸金文後,發現商周青銅器中有許多器皿是有蓋子的,器皿和器蓋上常常刻鑄著同樣的銘文,它們出於一人之手,字體書風完全相同。然而墳墓坍塌時,器皿和器蓋分離兩處,與泥土的接觸情況不同,導致鏽蝕程度不同,或者器銘清楚,蓋銘模糊,或者反是。我將這類作品蒐集起來,比較分析,發現殘泐部分調整了章法的虛實關係,增加了結體的疏密對比,豐富了點畫的粗細變化,作品不僅蒼茫渾厚,而且奇拙含蓄,視覺效果更好了。後來看到清人樑巘也這麼認為,他的《承晉齋積聞錄》說:“宋拓懷仁《聖教》鋒芒俱全,看去反似嫩,今石本模糊,鋒芒俱無,看去反覺蒼老。”“《瘞鶴銘》未經後人沖洗的原本,字雖多有殘缺,模糊不清,而本色精神可愛,其經人沖洗者,字雖較清而神氣不存矣。”我徹底明白了什麼叫“金石氣”,學習書法開始從帖學轉向碑學。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我臨摹的碑學名家首先是于右任,他的書法結體橫向取勢,寬博開張,造形左右欹側,天真爛漫,點畫圓渾蒼厚,勾挑之筆重按之後,趯然躍起,如拔山舉鼎,氣勢雄偉,章法上無一字相連,通過體勢搖曳,渾成一體,風格沉雄豪放,令我神往。經過一段時間的心摹手追,我的書法發生很大變化,從筆勢到體勢,從縱勢到橫勢,從韻味到氣勢,基本完成了從帖學到碑學的過渡。

在於右任的基礎上,我開始上溯漢魏六朝的碑版,起初看到好的就臨,汗漫拾掇,茫無指歸。以後逐漸集結為《石鼓文》、《石門頌》、《石門銘》、《四山摩崖》、《開通褒斜道刻石》以及一些比較開張的碑碣和磚文。用力最多的是摩崖作品,因為它與碑碣、墓誌和造像記相比,特別渾厚蒼茫、開張閎肆,與帖學的風格截然不同,因此最具借鑑意義。于右任的學書過程也向我昭示了這一點,他學碑從墓誌入手,用功很深,為民國幾個烈士寫的墓誌,可以與六朝墓誌亂真,但是表現在行書大作品中,線條還是太直捷太簡單,後來他轉寫碑碣摩崖,好臨《石門銘》和《廣武將軍碑》,自己說“臨寫不輟,得大受用,由此漸變作風”,風格一下子變得渾厚開張,精彩絕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很長一段時間,我埋頭臨摹摩崖書法,點畫、結體和章法都與以前不同了。

在點畫上,除了儘量保持中鋒之外,極力避免偃臥。我覺得要寫出高質量的點畫,用筆一定不能偃臥。寫字時,筆鋒受壓後打開,一進入行筆,因為摩擦力的作用,就會偏向與運動方向相反的一邊,筆肚接觸紙面越多,筆鋒的偏側越大,這種偏側就叫偃臥。它使書寫的沉著之力因為筆鋒的偏側而轉移為與紙面平行的力量,不能垂直作用於紙面,不能力透紙背,入木三分;而且,筆肚擦過紙面,墨色扁薄漂浮,沒有注入感。對於偃臥的毛病,古人看得很清楚,董其昌說:“發筆處便要提得起筆,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意思是儘量提起筆,讓筆尖在紙上行走,以此保證中鋒,保證點畫的清挺遒勁,這是帖學的中段行筆方法。包世臣《藝舟雙楫》說:“蓋筆向左迤後稍偃,是筆尖著紙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鋪紙上矣。石工鐫字,畫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驗而類之,則紙猶石也,筆猶鑽也,指猶錘也。……鋒既著紙,即宜轉換,於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主張將筆管朝筆畫運行的相反方向傾斜,抬起筆肚,讓筆尖受壓後強力反彈,緊緊咬住紙面逆行,確保寫出蒼茫渾厚的點畫,這是碑學的中段行筆方法。帖學和碑學的行筆方法不同,表現效果大相徑庭,但是殊途同歸,都避免了行筆過程中筆鋒偃臥的毛病。帖學提筆運行的效果是清挺遒勁,適宜於寫小字;碑學逆頂運行的效果是渾厚蒼茫,適宜於寫大字。理解和掌握這兩種方法,創作時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應變,點畫的粗與細、快與慢,力度和速度的變化,輕鬆與沉鬱的表現,全在於這兩種方法的靈活使用。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在結體上,我一方面特別強調橫勢,因為人們形容大的事物,手勢都是往橫裡比劃的,這樣可以表現出寬博開張,恢宏博大的氣象。另一方面像傅山說的:“凡偏旁左右,寬窄疏密,皆信手行去,一派天機”,打破偏旁概念,打破唐以後把偏旁寫得小一些、緊一些、細一些的楷法,完全根據造形需要,隨機應變,任意組合,甚至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將所謂的偏旁寫得大一些、寬一些、粗一些,這樣寫出來的字就有古拙意味了。

在章法上則反對字法。字法是將每個字當作一個整體來處理結構的方法,原則是讓各種對比關係達到一種和諧與平衡的狀態。反字法就是將每個字當作章法的局部,根據上下左右字的關係來處理結構的方法,原則是讓各種對比關係不和諧、不平衡,以開放的姿態與上下左右字相輔相成,有機地融入到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的整體中去,在保證通篇渾然一體的基礎上,讓每個字的造形偏大或者偏小,偏正或者偏側,偏收或者偏放……各有各的特徵,各有各的表現性。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從一九七七到一九九五年是我學習書法的碑學期,嚴格地說從一九七七到一九八六年,主要精力全在讀書研究,沒在寫字,但是所讀之書是金石文字,耳濡目染,影響很大,因此也可以說是碑學期。一九八六年重新回到書法時,憑著以前的功力,投稿“全國第二屆中青展”,獲得了優秀作品獎,以後轉向碑學,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尤其是打破偏旁概念,反對僵化的結體方法和字法,被許多人視為“醜書”。學書歷程從原先的一帆風順變得挫折困頓起來,作品被全國展和上海展拒之門外,出版社熱情約稿的結果總是退稿,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別人說我退步了,但我並不氣餒,仍然堅持自己的探索。

三、碑帖結合

從帖到碑,這麼大一個圈子兜下來,熟悉了各種字體各種書風之後,境界提高了,認識深刻了,溫故知新,回過頭再看以往學過的各種法帖和碑版,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帖學書法從東晉到明末,經過一千多年發展,各種風格形式已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猶如一座已被充分開採後的貧礦,很難再有大的產出。清代的帖學,拜倒在吳興門庭,匍匐於香光腳下,只是苟延殘喘。即使到現代,沈尹默算得一位高手,但與前代大師的成就相比,點畫和結體並沒有大的突破。清代開始,帖學衰退,碑學興起,碑學的特徵是厚重、寬博和奇拙,鄧石如改變用筆方法,寫出空前厚重的點畫,趙之謙、康有為橫向取勢,字形變得寬博恢宏,徐生翁和于右任在重和大的基礎上,結體左右欹側,章法大小參差,風格奇拙爛漫。重、拙、大是碑學的三大內涵,它們都被表現出來之後,碑學就走向成熟。按照事物三段論式的發展規律,一正一反,接下去就是合,就是碑帖結合,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碑帖結合逐漸成為中國書法的主流。認識到這一點,我的臨摹也循此開始碑帖結合。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帖學的點畫強調兩端迴環往復,牽絲映帶,中段一掠而過,寫大字時容易油滑空怯。黃庭堅看到這個毛病,指出“書家字中無筆,如禪家句中無眼”,認為“用筆不知擒縱,故字中無筆耳”。他的運筆增加了上下提按動作,線條中段出現粗細起伏變化,然而這種用筆充滿了“意造”成分,處理不好,有做作感,因此,我就用碑學的方法去臨黃庭堅的作品,頂峰逆行,輔毫逸出,線條渾厚蒼茫,同時,行筆中增加些阻拒力量,竭力與爭,手不期顫而顫,造成線條的起伏變化。用同樣的方法臨米芾作品,在起筆和收筆處減弱迴環往復的牽絲,淡化筆與筆之間的連貫,中段按筆運行,讓一根線條舒展開去,點畫特別厚重,體勢異常開張。再如,顏真卿書法本來就很渾厚,我在臨摹時,進一步強化這種意味,借鑑碑版的用筆和結體方法,減少逆入回收的動作和迴環往復的牽絲映帶,中段寫得慢些,沉著些,而且結體注重橫勢,寬博恢宏,有些轉折化圓為方,使造形更加端嚴方整。總之,用碑學的方法來臨黃字、米字和顏字,結果自然都變得蒼茫厚重,具有碑帖結合的效果了。

碑學的點畫強調中段,提按起伏,跌宕舒展,兩端則不加修飾,處理不好,會缺“筋”。李日華《竹懶書論》說:“物之有筋,所以束骨而運關節,肉不得此則痴,骨不得此則悍,凡所為柔調血脈令牽掣生態者,胥筋之用耳。”沒有筋的點畫缺少連貫,不能“運關節”,精氣神不足。而且,肥腴的話會因為不能靈動而顯得痴笨,瘦峭的話會因為沒有束骨而顯得霸悍。因此,為避免這種粗陋草率,我就用帖學的方法去臨碑版,使之細膩化,如《臨宋敬業造像》,起筆和收筆處稍帶鋒絲,體現了從筆畫到筆勢,再從筆勢到筆畫這以連續的書寫運動,並且在原先剛硬的線條中增加了靈動和嫵媚。臨金文也是同樣的例子。

用寫碑的方法臨帖,用寫帖的方法臨碑,在此基礎上,我還遵照沈曾植的主張,“古今雜形,異體同勢”,常常有意將某些碑帖的風格綜合起來。如漢代分書《禮器碑》與唐代褚遂良楷書《雁塔聖教序》,在點畫用筆的輕重快慢和結體空間的疏密大小上比較相似,我就將它們結合起來臨摹。漢代分書《西狹頌》與唐代顏真卿楷書《李玄靖碑》的點畫、結體和章法都比較相似,我也將它們結合起來臨摹。碑帖結合的臨摹使我的書法風格發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為結體造形奇特,對比關係豐富,各種字體與書體的信息量激增。

"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在非書法專業領域討論中,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都是被調戲的重口味,他們望著那些無知無畏的孩童,微笑嘆息,揹著罵名前行

—— 編者按

今天我們單獨說說:沃興華—— 學書自述(上篇)

學習書法已四十多年。年前為辦展覽,將歷年所積累的較滿意的作品過目一遍,回想當時的創作經歷,感想頗多。適逢《詩書畫》雜誌約稿,便將這些感想條理一下,記錄下來,沒想到下筆不能自休,結果只好一刪再刪,約束成幾個專題,取名《學書自述》以應命。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帖

小學四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家無所事事,先練鋼筆字,後學毛筆字,沒有老師,也沒有字帖,只是看看“大字報”,稍好的就憑印象背臨。進中學,跟周詒谷先生學習,開始走上正規的學書之路。第一本帖是顏真卿的《多寶塔》選字本,先鉤,再摹,後臨,一本字帖眼看著從四個角磨損,到一頁頁脫落,再到爛掉,“韋編三絕”,非常用功。接著學《勤禮碑》,學《麻姑仙壇記》等,每一種字帖都在寫像的基礎上更換。一九七三年,用顏體楷書寫了毛澤東詩一首,入選上海市書法展。以後開始學行書,選擇的字帖還是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爭座位》。當時有人說顏體行書變化多,難度大,勸我先學簡單些的,如趙孟頫,但我還是跟著感覺走。現在想來,這種選擇是對的。一個書家所寫的字,無論正草篆分,雖然點畫和結體的形式不同,但是用筆基本相同,點畫結體的造形和節奏關係一以貫之,因此從顏真卿的楷書到其行書,只不過稍加潦草而已,書寫方法用不著任何改變,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學習顏真卿書法,得到兩個好處。一是它點畫渾厚,結體寬博,風格沉雄豪放,受此影響,我以後不管臨摹什麼,法帖也好,碑版也好,不管創作時怎麼變形,平正也好,險絕也好,基本上都在顏體範圍之內,渾厚寬博與沉雄豪放成為我書法風格的基調。二是顏真卿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都在原有基礎上別開生面,這種進取精神和創作能力令我敬佩不已。長期以來,我學習書法也一直不滿足現狀,為尋找新的可能和新的形式而孜孜不倦,這種心態就來自顏真卿的薰陶。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去年,我出版了《顏真卿行書意臨》一書,其中有一段話講到顏真卿書法對我的影響:“牟宗三先生的《為學與為人》說,在知識世界的背後,有一個與學習者的生命品質相關聯的價值世界,而價值世界的建立,又與知識世界的充分展開密不可分,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真實生命才能夠有真實的結果。他還說,為學的困難在於學的東西是否搔到癢處,是否打中我們生命中的那個核心,從生命核心的地方來吸收某一方面的學問,才是真實的學問。而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最內部的地方,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表現。我覺得自己很慶幸,在價值世界尚未建立之初,憑著藝術感覺,毫不猶豫並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顏真卿書法。我更慶幸,幾十年來在學習顏真卿書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價值世界,發現了自己的生命核心,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質。”

學顏之後,轉寫米芾《蜀素帖》和《苕溪詩帖》。名家書法的風格都是傳統成分和個人意識的綜合,這種綜合落實到具體書家,每個人各有偏重,有的偏重傳統,有的偏重個性。以傳統取勝的作品,集歷代法書之大成,以前的技法彙總於此,以後的規範由此濫觴,它們左右逢源,四通八達,米字就屬於這種類型。米芾自述學書經歷說:少時學顏真卿,繼學柳公權,久之,知柳字出於歐,乃學歐,後慕褚遂良而學之最久,又學段季展,上溯二王,直追秦篆漢分,最後“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書集古法之大成,往上可以溯源到顏真卿、褚遂良、唐太宗和二王,往下可沿流至徐渭、王鐸、傅山等,學習米芾書法,不僅在掌握各種書寫技巧上可以執簡馭繁,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可以有多方面選擇,因此,米字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

米書在用筆上跳躍跌宕,強調起筆收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點畫圓渾勁利,“超邁入神,殆非側勒駑趯策掠啄磔所能束縛”,在結體上左右欹側,搖曳多姿。受米芾書法的影響,我的字在顏體渾厚寬博的基礎上,變得靈動活潑起來了。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明中期以前的書法主要是手卷,條幅也比較短。到明末,書家特別喜歡寫大作品,六尺、八尺、丈二,都不稀罕。作品風格勢暢氣旺,尤其是王鐸,點畫跌宕舒展,變化多端,結體雖然欹側不穩,但經過字與字的相互搭配,復歸平正。盡情揮灑,一切都那麼寫意,而且一切又那麼和諧,隨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終合於法度。從米芾那裡出來之後,我又一頭扎進王鐸。如果說習米芾得到了“態”,即造形的傾側變化,那麼習王鐸得到的收穫便是“氣”,即造形的連綿,通篇上下相屬,夭矯騰挪。

至一九七六年,我所臨摹的名家法書主要是以上三家,從氣象的渾厚寬博到形態的搖曳多姿,再到抒情的酣暢淋漓,一路下來,越寫越放。其間也學過歐陽詢、褚遂良、蘇軾、黃庭堅和何紹基等人,但用力不多。有些臨摹純粹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三家的風格特徵,因為周先生一再強調:任何風格都是相較存在的,它們各自的特徵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凸顯出來,就好比在化學上,要辨別一樣東西的原質,必須用它種原質去試驗其反應,然後才能從各種不同的反應上去判斷它。遵照周先生的教導,我臨帖很用心思,在寫到沒有感覺的時候,常常會去找相反風格的帖來臨摹,尋找刺激,加深理解。我認為感覺很重要,臨摹時一旦沒有反饋,不再激動,筆墨與情緒之間失去雙向互動的關係,成為一種機械動作,就會養成習氣,有害無益,不如不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直用對照的方法臨摹各種名家法書,逐漸養成了我對傳統的態度:歷史上的名家書法都是一個個風格迥別的異端,每一種出色的風格旁邊都有一種同樣出色的相反的風格存在。一正一反,書法創作的真義就是在正反兩極中游移、運動、變化。我們對名家書法應當兼收幷蓄,將它們統統拿來,然後加以融合。同時,也逐漸養成了我的創作方法,將一切都納入到構成之中,讓它們在彼此對立時,建立起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關係。當然,這一切都是後來的認識,但履霜堅冰至,由來者漸,最初都可以上溯到這樣一種臨摹方法。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這十年是我書法學習的第一個階段。跟著名家大師走,心摹手追,平靜而踏實,結果進步很快,一九七三年參加上海市書法展覽;一九七五年參加“中國現代書法展”赴日本展出,同年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任編輯,一九七六年元旦為朵雲軒門店書寫約3m×6m的巨幅毛澤東詩二首,並且應出版社要求,創作了京劇樣板戲《杜鵑山》唱詞選段的行書字帖。由於這些成績,一九八一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時,成了第一批會員。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二、碑

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恢復,我考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一九七九年報考研究生時,聽說浙江美院有書法專業,想去,但再三考慮,認為寫字是一輩子的事,可以慢慢來,而讀書必須趁早,於是選擇了本校的古文字學專業,導師是王國維先生的弟子戴家祥教授。考取之後,焚膏繼晷,窮年兀兀,除了老師規定的小楷日課之外,一般不寫大字,不搞創作,不參加書法界活動,以龔自珍“從此不揮閒翰墨,男兒當注壁中書”自勉。

一九八二年,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工作,一邊教書,一邊做研究,協助老師編撰多卷本《金文大字典》,直到一九八六年才重新開始寫字。這段時間,我專心致志地讀書著述,看文史哲方面的書籍,寫史學和文字學方面的文章。現在回想起來,“功夫在詩外”,涵養學問,陶冶情操,對我後來研究中國書法史,借鑑民間書法,從事變法創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大量接觸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帛書、簡牘書、碑版,尤其是金文,天天校讀剪貼,耳濡目染,雖未臨摹,但心嚮往之,對其藝術特徵瞭然於胸,以後在創作時不知不覺地奔臨筆下,有意想不到的表露。黃庭堅說:“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這話千真萬確,讀帖的實質是心摹,它與手摹相輔相成,屬於臨摹的另一種功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一九八六年以後,我的取法重點發生偏移,以前愛好帖學,此後著迷碑學,犁然劃出一道分界。從帖學到碑學是個重大轉變,但我轉變得很順暢,原因有二。一是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顏真卿的點畫蒼茫渾厚,結體寬博開張,有碑版書法的大氣;米芾的結體造形生動活潑,“字不作正局”,有碑版書法的奇肆浪漫;王鐸的夭矯騰挪,酣暢奔放,有碑版書法的氣勢。所以從顏真卿、米芾和王鐸轉變到碑學,只不過是大踏步地跳躍了一下,沒有太大阻礙。二是在研究金石文字時,充分感受到了金石氣的魅力。一九七五年,我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工作,主要任務是創作行書字帖,此外還編輯了《隸書三種》,遵照老先生的指示,先用淡墨將拓片上的斑駁殘泐塗掉,將字口描繪清楚,我做得很仔細,大功告成時,發現原拓的蒼茫渾厚竟然喪失殆盡,當時很遺憾,不知所以然,也未加深究。接觸金文後,發現商周青銅器中有許多器皿是有蓋子的,器皿和器蓋上常常刻鑄著同樣的銘文,它們出於一人之手,字體書風完全相同。然而墳墓坍塌時,器皿和器蓋分離兩處,與泥土的接觸情況不同,導致鏽蝕程度不同,或者器銘清楚,蓋銘模糊,或者反是。我將這類作品蒐集起來,比較分析,發現殘泐部分調整了章法的虛實關係,增加了結體的疏密對比,豐富了點畫的粗細變化,作品不僅蒼茫渾厚,而且奇拙含蓄,視覺效果更好了。後來看到清人樑巘也這麼認為,他的《承晉齋積聞錄》說:“宋拓懷仁《聖教》鋒芒俱全,看去反似嫩,今石本模糊,鋒芒俱無,看去反覺蒼老。”“《瘞鶴銘》未經後人沖洗的原本,字雖多有殘缺,模糊不清,而本色精神可愛,其經人沖洗者,字雖較清而神氣不存矣。”我徹底明白了什麼叫“金石氣”,學習書法開始從帖學轉向碑學。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我臨摹的碑學名家首先是于右任,他的書法結體橫向取勢,寬博開張,造形左右欹側,天真爛漫,點畫圓渾蒼厚,勾挑之筆重按之後,趯然躍起,如拔山舉鼎,氣勢雄偉,章法上無一字相連,通過體勢搖曳,渾成一體,風格沉雄豪放,令我神往。經過一段時間的心摹手追,我的書法發生很大變化,從筆勢到體勢,從縱勢到橫勢,從韻味到氣勢,基本完成了從帖學到碑學的過渡。

在於右任的基礎上,我開始上溯漢魏六朝的碑版,起初看到好的就臨,汗漫拾掇,茫無指歸。以後逐漸集結為《石鼓文》、《石門頌》、《石門銘》、《四山摩崖》、《開通褒斜道刻石》以及一些比較開張的碑碣和磚文。用力最多的是摩崖作品,因為它與碑碣、墓誌和造像記相比,特別渾厚蒼茫、開張閎肆,與帖學的風格截然不同,因此最具借鑑意義。于右任的學書過程也向我昭示了這一點,他學碑從墓誌入手,用功很深,為民國幾個烈士寫的墓誌,可以與六朝墓誌亂真,但是表現在行書大作品中,線條還是太直捷太簡單,後來他轉寫碑碣摩崖,好臨《石門銘》和《廣武將軍碑》,自己說“臨寫不輟,得大受用,由此漸變作風”,風格一下子變得渾厚開張,精彩絕倫。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很長一段時間,我埋頭臨摹摩崖書法,點畫、結體和章法都與以前不同了。

在點畫上,除了儘量保持中鋒之外,極力避免偃臥。我覺得要寫出高質量的點畫,用筆一定不能偃臥。寫字時,筆鋒受壓後打開,一進入行筆,因為摩擦力的作用,就會偏向與運動方向相反的一邊,筆肚接觸紙面越多,筆鋒的偏側越大,這種偏側就叫偃臥。它使書寫的沉著之力因為筆鋒的偏側而轉移為與紙面平行的力量,不能垂直作用於紙面,不能力透紙背,入木三分;而且,筆肚擦過紙面,墨色扁薄漂浮,沒有注入感。對於偃臥的毛病,古人看得很清楚,董其昌說:“發筆處便要提得起筆,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意思是儘量提起筆,讓筆尖在紙上行走,以此保證中鋒,保證點畫的清挺遒勁,這是帖學的中段行筆方法。包世臣《藝舟雙楫》說:“蓋筆向左迤後稍偃,是筆尖著紙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鋪紙上矣。石工鐫字,畫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驗而類之,則紙猶石也,筆猶鑽也,指猶錘也。……鋒既著紙,即宜轉換,於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主張將筆管朝筆畫運行的相反方向傾斜,抬起筆肚,讓筆尖受壓後強力反彈,緊緊咬住紙面逆行,確保寫出蒼茫渾厚的點畫,這是碑學的中段行筆方法。帖學和碑學的行筆方法不同,表現效果大相徑庭,但是殊途同歸,都避免了行筆過程中筆鋒偃臥的毛病。帖學提筆運行的效果是清挺遒勁,適宜於寫小字;碑學逆頂運行的效果是渾厚蒼茫,適宜於寫大字。理解和掌握這兩種方法,創作時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應變,點畫的粗與細、快與慢,力度和速度的變化,輕鬆與沉鬱的表現,全在於這兩種方法的靈活使用。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在結體上,我一方面特別強調橫勢,因為人們形容大的事物,手勢都是往橫裡比劃的,這樣可以表現出寬博開張,恢宏博大的氣象。另一方面像傅山說的:“凡偏旁左右,寬窄疏密,皆信手行去,一派天機”,打破偏旁概念,打破唐以後把偏旁寫得小一些、緊一些、細一些的楷法,完全根據造形需要,隨機應變,任意組合,甚至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將所謂的偏旁寫得大一些、寬一些、粗一些,這樣寫出來的字就有古拙意味了。

在章法上則反對字法。字法是將每個字當作一個整體來處理結構的方法,原則是讓各種對比關係達到一種和諧與平衡的狀態。反字法就是將每個字當作章法的局部,根據上下左右字的關係來處理結構的方法,原則是讓各種對比關係不和諧、不平衡,以開放的姿態與上下左右字相輔相成,有機地融入到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的整體中去,在保證通篇渾然一體的基礎上,讓每個字的造形偏大或者偏小,偏正或者偏側,偏收或者偏放……各有各的特徵,各有各的表現性。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從一九七七到一九九五年是我學習書法的碑學期,嚴格地說從一九七七到一九八六年,主要精力全在讀書研究,沒在寫字,但是所讀之書是金石文字,耳濡目染,影響很大,因此也可以說是碑學期。一九八六年重新回到書法時,憑著以前的功力,投稿“全國第二屆中青展”,獲得了優秀作品獎,以後轉向碑學,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尤其是打破偏旁概念,反對僵化的結體方法和字法,被許多人視為“醜書”。學書歷程從原先的一帆風順變得挫折困頓起來,作品被全國展和上海展拒之門外,出版社熱情約稿的結果總是退稿,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別人說我退步了,但我並不氣餒,仍然堅持自己的探索。

三、碑帖結合

從帖到碑,這麼大一個圈子兜下來,熟悉了各種字體各種書風之後,境界提高了,認識深刻了,溫故知新,回過頭再看以往學過的各種法帖和碑版,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帖學書法從東晉到明末,經過一千多年發展,各種風格形式已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猶如一座已被充分開採後的貧礦,很難再有大的產出。清代的帖學,拜倒在吳興門庭,匍匐於香光腳下,只是苟延殘喘。即使到現代,沈尹默算得一位高手,但與前代大師的成就相比,點畫和結體並沒有大的突破。清代開始,帖學衰退,碑學興起,碑學的特徵是厚重、寬博和奇拙,鄧石如改變用筆方法,寫出空前厚重的點畫,趙之謙、康有為橫向取勢,字形變得寬博恢宏,徐生翁和于右任在重和大的基礎上,結體左右欹側,章法大小參差,風格奇拙爛漫。重、拙、大是碑學的三大內涵,它們都被表現出來之後,碑學就走向成熟。按照事物三段論式的發展規律,一正一反,接下去就是合,就是碑帖結合,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碑帖結合逐漸成為中國書法的主流。認識到這一點,我的臨摹也循此開始碑帖結合。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帖學的點畫強調兩端迴環往復,牽絲映帶,中段一掠而過,寫大字時容易油滑空怯。黃庭堅看到這個毛病,指出“書家字中無筆,如禪家句中無眼”,認為“用筆不知擒縱,故字中無筆耳”。他的運筆增加了上下提按動作,線條中段出現粗細起伏變化,然而這種用筆充滿了“意造”成分,處理不好,有做作感,因此,我就用碑學的方法去臨黃庭堅的作品,頂峰逆行,輔毫逸出,線條渾厚蒼茫,同時,行筆中增加些阻拒力量,竭力與爭,手不期顫而顫,造成線條的起伏變化。用同樣的方法臨米芾作品,在起筆和收筆處減弱迴環往復的牽絲,淡化筆與筆之間的連貫,中段按筆運行,讓一根線條舒展開去,點畫特別厚重,體勢異常開張。再如,顏真卿書法本來就很渾厚,我在臨摹時,進一步強化這種意味,借鑑碑版的用筆和結體方法,減少逆入回收的動作和迴環往復的牽絲映帶,中段寫得慢些,沉著些,而且結體注重橫勢,寬博恢宏,有些轉折化圓為方,使造形更加端嚴方整。總之,用碑學的方法來臨黃字、米字和顏字,結果自然都變得蒼茫厚重,具有碑帖結合的效果了。

碑學的點畫強調中段,提按起伏,跌宕舒展,兩端則不加修飾,處理不好,會缺“筋”。李日華《竹懶書論》說:“物之有筋,所以束骨而運關節,肉不得此則痴,骨不得此則悍,凡所為柔調血脈令牽掣生態者,胥筋之用耳。”沒有筋的點畫缺少連貫,不能“運關節”,精氣神不足。而且,肥腴的話會因為不能靈動而顯得痴笨,瘦峭的話會因為沒有束骨而顯得霸悍。因此,為避免這種粗陋草率,我就用帖學的方法去臨碑版,使之細膩化,如《臨宋敬業造像》,起筆和收筆處稍帶鋒絲,體現了從筆畫到筆勢,再從筆勢到筆畫這以連續的書寫運動,並且在原先剛硬的線條中增加了靈動和嫵媚。臨金文也是同樣的例子。

用寫碑的方法臨帖,用寫帖的方法臨碑,在此基礎上,我還遵照沈曾植的主張,“古今雜形,異體同勢”,常常有意將某些碑帖的風格綜合起來。如漢代分書《禮器碑》與唐代褚遂良楷書《雁塔聖教序》,在點畫用筆的輕重快慢和結體空間的疏密大小上比較相似,我就將它們結合起來臨摹。漢代分書《西狹頌》與唐代顏真卿楷書《李玄靖碑》的點畫、結體和章法都比較相似,我也將它們結合起來臨摹。碑帖結合的臨摹使我的書法風格發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為結體造形奇特,對比關係豐富,各種字體與書體的信息量激增。

書法專業的重口,沃興華王鏞胡抗美曾翔石開王冬齡們揹著罵名前行

▲沃興華作品欣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