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柏青:書道何所依 蜀地覓野趣

書法 文物 考古 藝術 華西都市報 華西都市報 2017-10-04
冷柏青:書道何所依 蜀地覓野趣

中國書法起源於上古,又存活於當代,真正是一種活態的“文化遺產”,為此,它的發展應以“傳承”和“創新”為準則,缺一不可。“傳承”越深入、全面,“創新”就越有根基和成就。四年前,作為中國書壇青壯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冷柏青由湘入蜀,四川深厚悠久、氣勢充溢的文化底蘊讓這位書家如魚得水。在創作之餘,他還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走訪於蜀地兩漢時期的各個古遺址,在收集到不少漢磚與崖墓題記的實物與文獻資料之後,其書法面貌也變得愈發純粹與古拙。

9月30日上午,“巴蜀書畫傳承與創新工程——冷柏青書法作品展”將在四川中國書畫美術館開幕,現場將展出80幅冷柏青創作的書法力作,同時他還將自己收藏的不少漢磚和崖墓題記拓片與觀眾分享,作為一場穿越古今的書法盛宴,開展當天不僅將首發《冷柏青書法作品集》,同時由他編撰的《四川東漢崖墓題記研究》、《四川漢代磚文研究》也將在現場同時首發。

冷柏青:書道何所依 蜀地覓野趣

1 大器晚成的“叛逆者”

和很多有著家學淵源的書家不同的是,冷柏青的成功更多是來自他的勤奮以及天賦。1970年,冷柏青出生於湖南衡陽市祁東縣的一個普通家庭,“小時候我就對書法有愛好,但那時條件艱苦,無法好好學習,也沒有有字帖可以臨摹。我真正開始學書法是參加工作以後了。”

當時冷柏青單位的同事有好幾個喜歡寫書法,於是他如飢似渴地跟著他們臨帖寫字。“那時候沒什麼電視看,也沒什麼娛樂,社會學習氛圍普遍很好,很多人工作之餘都在自學,目的就是考大學,周圍也有很多人是中專生和高中學歷,但最後都考上了本科,甚至研究生。如果我不讀書寫字,那些大哥哥就會說我不上進,後來我也獲得了湖南省自學成才獎。”冷柏青向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回憶道。

冷柏青:書道何所依 蜀地覓野趣

在那個崇尚文化,渴望知識的年代,冷柏青根據自己的愛好考入中國書法函授大學。200個學生的大班,當時他的基礎算是很差的,可是通過三年的刻苦學習,畢業之後,學校只挑選了兩位優秀學生去北京參加書法展,其中一位就是冷柏青。他坦言,這件事對自己的觸動和鼓勵很大,“之後我認識到要書法能有長足進步,必須要多參加各種展覽,如果作品入選就會增加自己學書的興趣,如果落選同樣也對自己是個激勵。”

冷柏青的書風以野逸奇趣見長,他笑言:“我的作品好像從來就沒有規矩過,當時第一次去北京參展的一件龍飛鳳舞的行書作品,現在想起來還是比較幼稚。我骨子裡就有種叛逆的精神,這是天生的。不過,臨摹的時候要規規矩矩,但創作的時候就得放開,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點。”

冷柏青:書道何所依 蜀地覓野趣

2 書家中的“考古學者”

在冷柏青位於成都送仙橋旁的工作室衡廬裡,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室內隨處可見的漢磚,這些差不多有2000年曆史的磚都是冷柏青在四川各地搜尋而來,出土自西漢和東漢時期蜀地的墓葬以及城牆。享國405年的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漢代巴蜀是富庶之地,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當時蜀人流行厚葬,墓磚上的銘文和圖案也從側面呈現出那個輝煌的盛世王朝。四川漢磚上那些古樸雄健的篆隸之文,讓千年之後這位來自湖南的書法家如痴如醉。

冷柏青:書道何所依 蜀地覓野趣

在剛剛出版的《四川漢代磚文研究》後記中,冷柏青有一段自述:“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送仙橋淘到一塊漢代的文字磚,磚文書法所展現的斑駁線條之美,深深地吸引著我,我開始四處收集漢代文字磚實物和拓片。高文先生是四川研究漢代畫像磚的專家,我通過高文先生,又認識了很多藏家。短短兩年時間,我的工作室裡已經堆滿了二百餘塊漢磚實物,拓片也有了一大摞。閒餘時候,獨自撫摩欣賞,心生歡喜。”

說冷柏青是書法家中的“磚家”,一點不為過,聊起漢磚,他侃侃而談。“漢磚其實全國各地都有出土,各地特色都不一樣,四川的漢磚是野趣,大氣和浪漫,江南漢磚十分精美,陝西漢磚有廟堂之氣,它們都帶給人不一樣的美,藝術的審美本來就需要多元化和多樣化。”在冷柏青收藏的200多方漢磚中,有一部分是地名磚,這些磚大都出土於四川各地的城牆遺蹟,這些漢磚上非常清晰地寫著地名,比如“雒城”(今廣漢),“犍為”、“金堂”、“青龍”、“資中”等等,從中可以看出很多四川地名從漢代一直沿用到了今日。漢磚,不僅給冷柏青提供書法的營養,同時也成為這個湖南人瞭解四川的“地圖”。

冷柏青:書道何所依 蜀地覓野趣

除了漢磚,冷柏青對漢代四川的崖墓題記也有著精到研究,崖墓題記類似墓誌銘,大都記載這墓主人的姓名或生平。他曾一度像個考古學者般深入到樂山一帶崖墓集中的地方進行田野考察,最後成書《四川東漢崖墓題記書法研究》,此書共收錄四川地區崖墓題記原石照片和拓片百餘種,為我們展示了兩漢時期四川民間書法的大致面貌,這些照片和拓片彌足珍貴。在冷柏青眼中,無論是漢磚還是崖墓題記,都呈現了一個豐富的民間書法世界。這些出自民間無名書之手的磚文書法,與傳統出自士大夫之手的“名家書法”不同,民間書法呈現了書體演變動態過程的豐富性,因處於生髮狀態而富於生命力。

冷柏青:書道何所依 蜀地覓野趣

3 紮根四川的“變法者”

2013年,冷柏青從衡陽市畫院以人才引進的方式調入四川省詩書畫院,成為這裡的專職書法家。在成都工作、生活後,冷柏青選擇了和杜甫老先生毗鄰而居。四川省博物館、送仙橋古玩市場都離他的家和工作室不遠。閒暇時,冷柏青會時常走進博物館參觀,上送仙橋逛逛。在博物館,他領略了四川古老的文明和厚重的歷史。在送仙橋,運氣好的話,偶爾還能發現一些自己喜歡的老古董。冷柏青對老物件情有獨鍾,特別是有關書法的古物,經常會讓他興奮半天。

早年,冷柏青曾擔任衡陽市書協祕書長,連任三屆,十五年裡他策劃了不少在當代乃至全國都有影響力的書法活動。在沒調來成都之前,他曾於2007年策展“四川、湖南中青年書法家提名展”,分別在成都、長沙舉行,冷柏青和四川的緣分其實早已註定。“此前我還來成都做過好幾次學術交流,對這座城市印象非常好。四川的氣候和湖南很接近,巴蜀文化和湖湘文化也有相通之處,成都不排外,包容性很強,我來了四年竟沒有一點生疏感。”

最重要的是,在四川的這四年,冷柏青的書風也有很大改變。“湖南書家,包括以前的自己,都是寫行草居的多,攻篆隸的少,而四川的篆隸書家就要多很多了。我認為即使是追求行草書為歸旨,那還是得重視篆隸,把篆隸線條的東西用到行草中去,才會變得深厚,為寫行草而寫行草,會越寫越輕薄。我到了四川才對篆隸有了更深的認識,這主要得益於崖墓題記,此外還受到了身邊諸如像何應輝這樣的篆隸大家的影響。”

冷柏青:書道何所依 蜀地覓野趣

來了四川之後,冷柏青臨了大量來自於民間的的崖墓題記,這使得其篆隸更帶有渾然天成的高古之氣,這算是他近三十年書法之路的一次變法。他認為,兩漢時期四川的碑刻文字、崖墓題記、磚文,可以說是四川古代書法的三大寶庫。“四川古代書法資源很豐富,僅兩漢這一塊就足夠我窮其一生去學習。”他告訴記者,自己在省是書畫院的這四年,主要是在熟悉業務,還沒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他希望以這次展覽為契機,在下個十年真正地沉下來,重新梳理自己對書法的感悟,進一步夯實基礎。“我的書法之路才剛剛開始。”他謙遜地說。

冷柏青:書道何所依 蜀地覓野趣

4 無懼爭議的“創新者”

在普通人眼中,冷柏青的書法只有一個特點,就是“怪”!甚至還有人說他寫的是“醜書”。不過學術界卻有不少人力挺冷柏青,有人說,如果以現在的印刷體做參照物,那王羲之的《蘭亭序》也算是醜書。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研究者張眠溪曾評價冷柏青的書法:“從碑學當中找到的基本的風格取向,同時又吸收了帖學的連帶與流利、篆籀的方圓與意氣,因此形成了他縱橫有象、拙樸豪宕的自家面貌。”

冷柏青笑著說:“有一次我看到《今日頭條》上網友評價我的書法,大部分都是在抨擊,他們認為這種書體太過於另類和個性,我覺得很正常,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外行,作為一個書法家,要有抵抗力,好話壞話都應該能聽進去。我的書法很多都是臨摹漢磚文字和崖墓題記,很多人沒見過這樣的篆書,其實是少見多怪,如果他們看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冷柏青的豁達和大度著實讓人感到敬佩。

冷柏青:書道何所依 蜀地覓野趣

寂寞之道,冷柏青一直用這四個字勉勵自己的書法創作。前幾年,書壇颳起了一陣勢頭不小同時又頗具爭議的“流行書風”,而冷柏青被公認是流行書風的代表人物之一,對此,他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批評流行書風的多是保守人士,他們對一些創新的書法家不是很理解。頭上被扣了這個帽子,其實也無所謂,我們的書法不是你說不好就不好,而是要經得起時間考驗。書家要自己按照自己的路子走,別人叫你什麼是別人的事。”

無論是點贊亦或是爭議,冷柏青的書法的確讓人耳目一新。他說:“我當初寫毛筆字也是從漂亮和規範開始,可隨著自己的審美提高,眼界提高,現在對書法的認知也會有不同。”冷柏青認為,專業書法家要通過創新來引領時尚,決不能跟風。而這個“時尚”,其實也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珍貴遺產,只是如同佈滿塵埃的漢磚上野逸縹緲的文字,慢慢湮沒在時間長河裡。“越是創新,越是需要紮根傳統,就像蓋高樓大廈一樣,樓層越高,基礎就要越紮實,真正創新的書法家往往傳統功力都很深厚。”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冷柏青:書道何所依 蜀地覓野趣

·藝術家簡介·

冷柏青, 1970年生於湖南祁東,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碩士學位,現為四川省詩書畫院專職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協行草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文化部青聯中國書法篆刻委員會委員、南華大學客座教授。

書法作品數十次參加國際、全國重大展覽並獲獎。出版有《四川漢代磚文研究》《四川東漢崖墓題記書法研究》,《冷柏青書法作品集》等。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