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于樞行書贈筆工範君用冊(全)(原來流傳都少一頁)

書法 鮮于樞 元朝 藝術 朱權 東海書畫 2018-12-01

鮮于樞(1246-1302),元代著名書法家。字伯機,晚年營室名"困學之齋", 自號困學山民,又號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興府(今張家口涿鹿縣),生於汴梁(今河南開封)。漢族,大都(今北京)人,一說漁陽(今天津薊州區)人,先後寓居揚州、杭州。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元世祖至元年間以才選為浙東宣慰司經歷,後改浙東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好詩歌與古董,文名顯於當時,書法成就最著。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於"詞林英傑"一百五十人之中。《新元史》有傳。

鮮于樞行書贈筆工範君用冊(全)(原來流傳都少一頁)

《贈筆工範君用冊》是鮮于樞《論元人筆工冊》的論述。元代時,封建統治者認為制筆技術是“雕蟲小技”,制筆工又被稱為是微不足道的匠人,加上戰亂頻繁,致使大量筆工南流,筆業製作中心從宣州轉移到浙江吳興,昔日宣筆的煊赫地位逐漸被浙江湖州、嘉興一帶所制的“湖筆”取代。湖筆以山羊毛、黃鼠狼毛為原料,稱為"羊毫”與“狼毫”,素有“湖筆甲天下”之美譽,歷代被充為貢品。湖州制筆更遵循筆之“四德”,以“尖、齊、圓、健”為縛筆之法度成規。元代著名筆工範君用、溤應科、張進中等都善制筆,深得書家推崇。

鮮于樞行書贈筆工範君用冊(全)(原來流傳都少一頁)

“百工之技唯制筆難得,其人何哉,蓋他藝易通,而書法難通也。”可見元代文人更重擇筆。其中讚譽範君用制筆書寫自如,“轉側向背甚可人意”,範君用制筆,隨之價境百倍,書家對其制筆極為珍視,故湖筆名重於世。溤應科的筆、趙孟畹淖幀⑶〉幕揮為“湖州三絕”

鮮于樞行書贈筆工範君用冊(全)(原來流傳都少一頁)

鮮于樞行書贈筆工範君用冊(全)(原來流傳都少一頁)

鮮于樞行書贈筆工範君用冊(全)(原來流傳都少一頁)

鮮于樞行書贈筆工範君用冊(全)(原來流傳都少一頁)

鮮于樞行書贈筆工範君用冊(全)(原來流傳都少一頁)

百工之技,唯制筆難得其人,何哉?蓋他藝易通而書法難通也。

故間有能者,父不能傳之於其子,況師弟子乎!中統初,有筆

工劉遠、李思溫者,擅名當世。初則道行京師,久則名聞天下。

一時善書者非二家之筆不錄也。以故售者日多,手不能辦,乃

聚群工,俾以良材,授以己意 並造以應之。既而售者復加於前、

悉收他筆,易其籤題以應之。如此數年,無復劉李之筆矣!餘

始來杭,有馮應科者、制筆頗工。三數年之間,技日益進,價

日益增,至一筆讎他筆之價五倍。既為厚利 所誘,遂取劉、李

之下策行之,其價自若也、不知者尚用其名耳。餘為此技遂絕

,今復有範君用者,持子昂贈跋一卷來見,且贈餘所制筆一十

枝。膠而試之,誠如子昂所稱,雖馮應科盛年所制,不能過也

。範生乞言,遂以此技難工及劉、李、馮三人者得於天敗於利

之說以告之,庶其自愛,以成一世之名雲。大德辛丑五月旦日

,困學民鮮于樞信筆書。

紙本 縱33.9釐米 橫14.3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