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作者:石靜專

舒城縣城的寺廟有一兩千年曆史。早在漢明帝年間始建,唐、宋大興。直到明、清和民國初年曆代都興建、重建、擴建和補修。寺廟林立,文化遺產極其豐富。延至民國廿七年(1938年)仍保存者約十餘處寺廟,其後又大半毀於戰火。現按儒、佛、回教及其它宗教等分述於後。

一、儒教

文廟,又稱聖廟、夫子廟,位於雲路街(今龍舒路)。建於何年不詳。

文獻記載,梁武帝天監四年(505),立州、郡學建孔子廟,唐代貞觀年間(627—649),下旨各州縣建學宮。據縣誌載:原文廟,宋末(1256)毀於兵亂。元代延佑乙卯(1315),重建;天曆己巳(1329),改建明倫堂。明代洪武戊申(1368),建雲路街;正統丙辰(1436),修文宮,建文昌、鄉賢二祠;成化丙申(1476),重建明倫堂;弘治乙丑(1505),重建大成殿和周圍房屋、院牆,立科貢二碑;壬辰(1532),建敬一亭、啟聖祠為學宮;戊辰(1548),建尊經閣;萬曆已卯(1579),建崇功、尚德二祠;壬寅(1602),建文昌閣;天啟癸亥(1623),建奎星樓。至明末清初,雖屢遭兵毀,但經過迭修重建仍保持原貌。清咸豐癸丑(1853)11月毀於太平軍,經過同治九年(1870)知縣王昌南重建如舊;光緒13年(1887),擴建為學宮。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元舒城縣重建明倫堂記(來源 | 《趙紹祖金石學三種》)

學宮為讀書人祭奉孔夫子的廟宇,位於雲路街。全廟有三路三廂,後路是“崇聖祠”,中路是“大成殿”,前路是“大成門”,大成門前是泮池石橋。整個建築為紅磚瓦房。正殿中立有雕刻精製的木質“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位”的牌位,殿桌上祭具齊全;其它旁殿,分層擺列七十二賢人及三千弟子的牌位。廟內有鐘鼓樓、狀元橋、泮水池等建築。正門前兩側樹立三丈多高雄偉壯觀的兩座木質牌樓,兩座牌樓旁均立有丈餘高的石碑,上書聖旨“大小文武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正門對面有一廣場,廣場盡頭有一座大紅牆,上書“萬仞宮牆”四個正楷大字。每年孔子誕辰,均要殺豬宰羊在聖廟進行公祭。聖廟右邊有一座“明倫堂”,大門是卷椽樓閣式建築,名為“奎心閣”。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2019年5月,舒城縣明倫堂舊址(攝影 | 束文傑)

民國二十年(1931),改建體育場,為群眾性集會場所。1946年,聖廟為安徽省立師範學校校址。1949年建國後,為縣糧食局所用,其它房屋都已改建,唯明倫堂尚存。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舒城縣文廟遺蹟,今縣糧食局大院(攝影 | 束文傑)

二、佛教

1、城隍廟:是封建時代縣城的主廟。根據道教所傳“隍”是守護城池的神。城隍廟早在三國東吳赤烏二年(239)始建於蕪湖和北齊天保元年(550)始建於河南省信陽縣南。唐代以來,各郡、縣陸續建城隍廟。後唐清泰元年(934),封城隍為王。宋以後奉祀城隍的習俗更為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1570),又正式規定各府州縣的城隍廟祭祀,舒城縣城內的城隍廟是明永樂癸未(1403)知縣程善建,嘉靖甲午(1534)知縣桂懋實擴建。地址在城東文峰塔西(今縣委黨校一帶)。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上世紀八十年代,舒城縣城隍廟西大殿舊址(來源 | 《舒城縣文物志》),今已不存

全廟有三路一廂,前路門兩側有大型泥塑門神站像,中路正殿供奉木製城隍菩薩的坐像。城隍菩薩頭戴烏紗帽,身穿紅色滾龍袍,腳穿長筒靴,一手拿毛筆,一手拿紙扇,四肢關節可活動;腹部有一方孔,內裝紅綠綢布條花線絨,表示五臟俱全。供臺上除各種祭器外,還有石硯和算盤各一,是一般寺廟所沒有的。後路設有的小佛堂,兩頭為僧人住房。該廟除收日常香火錢及送在各家米行掛的“百家香口袋”收米糧外,並有廟產地租收入。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民國時期,舒城縣政府(來源 | 國家圖書館)

抗日戰爭後期,該廟為國民黨縣政府佔用,1949年年初至1958年前,縣委機關和縣人民政府機關佔用,後為縣文化館、圖書館佔用。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舒城縣城隍廟遺蹟,今文化廣場(來源 | 地球在線)

2、觀音寺:始建於何年無考。據城關居民吳建南迴憶:在抗戰前,廟堂神龕兩面楹聯各十一個字:左聯是“迎佛西天漢明帝重修聖典”,右聯是“駕臨東土宋神宗大啟法門”。如考證,最少也有近千年歷史。東漢明帝(永平)是57年至75年,北宋神宗(熙寧)是1068年至1077年。地址在縣城西側城牆拐角處。全廟瓦房三間,加上圍牆門樓。正屋中佛殿供奉約一市尺高的白玉石觀音菩薩站像,左右兩邊各有一白玉石陪像,是舊時百姓最尊崇的菩薩。常年香火不斷。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舒城縣觀音寺遺蹟,今舒城縣茶廠(攝影 | 向東視線)

民國二十年(1931)左右,由佛教徒鮑安科等人在此廟左隔壁新建五間正殿、兩座廂房的觀音寺,原廟址作為遷來的城隍廟廟址。新建觀音寺大殿塑了釋迦、觀音、如來三尊大佛,正門前簷牆上書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正楷大字,右邊修一塔形惜字爐。門前廣場是每年會期、燒孤衣、旱年祈雨的場所。該廟是當時城內較大廟宇,1946年改為舒城師範附小學校,觀音寺僧人和財物併入隔壁城隍廟內。建國後,建設舒城茶廠,兩廟均在廠區範圍內,作為宿舍。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舒城縣城隍廟遺蹟,今啟德文化院(攝影 | 束文傑)

3、鍾馗廟:始建於何年無考。位於小洪水巷內,只有三間正屋和圍牆門樓。正屋中有鍾馗泥塑站像。抗日戰爭後已斷香火,為一王姓老夫婦所住。建國後,為舒城師範學校校址,現由舒城第二中學使用。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舒城縣鍾馗廟、仙姑廟遺蹟,今舒師附小(來源 | 舒師附小)

4、仙姑廟:始建於何年無考。位於小洪水巷內,有三間正屋和圍牆門樓。供奉仙姑女神的泥塑像及牌位。抗日戰爭後,已斷香火,為方姓住宅。建國後,為舒城師範學校校址,現由舒城第二中學使用。

5、七勤仙廟:始建於何年無考。在小東門外,有正殿三間和小院門樓。正屋供奉七仙泥塑像及牌位。抗日戰爭前,已無香火。石代中在此設館教學,後為民居。抗戰後,為黃姓油坊所用,現由縣藥材公司使用。

6、大士庵:民國二十年(1931)左右,“三番”頭子胡亞東(幹汊河人)等領首捐建。位於水巷口小園上。有五間正屋,供觀音大士泥塑像和兩尊陪佛像。建成不久,抗戰爆發,被群眾拆毀。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水巷口(來源 | 網絡圖片)

7、石猴廟:始建於何年無考。傳說,此地為元末辛卯(1351)毀於兵燹的古廟址。民國初年,群眾掘土發現一猴形大石,引起遠近燒香者絡繹不絕,女素家夏明珍看管收香錢,先搭棚後建草房三間為廟。廟址在縣城西門外回龍橋西,抗日戰爭中毀壞。

8、蓮花庵:始建於何年無考。位於碼頭街黃泥巷大圩埂邊。有正屋五間,四周為竹林。庵門前有龍井一口,為教徒誦經取水敬神之處。正殿供奉觀音菩薩,旁殿有“百子堂”。民國二十年(1931)時,香火興旺,有尼姑三人。後因無香火,尼姑從事種菜謀生,現廟址已不存。

9、道姑廟:傳說,民國初年,城內有位修行的張道姑,死後坐了花缸,屍體不化。託夢給小道姑(在家吃素,終身不嫁的姑娘)請為她修廟。後經教徒張漢三讓出私人草房三間為廟,殿中供奉張道姑的肉身塑像牌位。廟址在西門內鹼棚,建國後拆毀。

三、行業廟宇

1、魯班廟:始建於何年無考。為泥水、木業工人供奉其祖師魯班所建,位於文峰塔旁,有三間正房及小院門樓。供有魯班大師之牌位。每年會期和節日進行公祭。抗日戰爭後,為國民黨縣政府佔用。原址在今縣電影院內。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舒城縣魯班廟遺蹟,舒城電影院(來源 | 向東視線)

2、三皇廟:此廟是祀燧人、伏曦、神農三皇之神,舊在縣署西南。元末丁末(1367),燹毀。明洪武癸丑(1373),知縣員義重修,後毀。清代初年,移建在古樓街東(即考棚巷內,今龍舒路東段),移建年月不詳。此廟後來為成衣、絲織業工人供奉祖師的廟宇。有三間正屋和小院門樓。供奉燧人、伏曦、神農三皇牌位。每年會期舉行公祭。抗日戰爭後,已成為劉姓住宅。建國後,改建為舒城電燈廠,原址在今縣郵電局內。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舒城縣三皇廟舊址(來源 | 《舒城縣郵電志》),今已不存

四、回教

清真寺:明洪武五年(1372),河南省民權、開封和安徽省壽縣、肥西等地少數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民,因逃荒、經商、行醫來到舒城。並在城關龍舒路東首(縣圖書館附近)建立清真寺,後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約1736至1741年),建於甘蔗巷內,為回教教堂。有三間正廳,另有阿訇住房十多間。大門樓上書“清真寺”三個大字。正廳上方掛有迴文圖。每逢禮拜,回教徒來此做禮拜。抗日戰爭後,回民已無此習慣。現該寺仍存,為阿訇住宅。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舒城縣清真寺舊址(攝影 | 老鼠),今已不存

五、教會

1、天主堂:在南關內大西門祝謝巷。前在光緒中,在城內南隅亦設過天主堂。現在的天主堂是清光緒28年(1902),由西班牙人天主教神父通過中國教友,在西門祝謝巷內所建。有主教堂、修女堂。主教堂有五間大禮拜堂、更衣室和一座五間帶地下室的三層西式樓房。另有十二間房的教會小學一所,及其它用房計四十餘間。內有果園、竹園、池塘、井亭等。禮拜堂內,臺上供聖母塑像,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金屬像等,四周牆壁懸掛十二塊玻璃框,內裝耶穌各種畫像,佈置富麗堂皇。臺下有四十多條跪凳,給教徒做禮拜及聖誕節活動之用。教堂院內有鐘塔,每日三次鳴鐘,教徒在家中聞鐘聲即做祈禱。舒城天主堂由西班牙神父主持,其中以神父家弟祿主持時間最長,達三十年之久。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西大街(來源 | 網絡圖片)

1951年,教會實行三自革新愛國運動。1953年,家弟祿因有破壞活動及歷史罪惡,被人民政府驅逐出境。據教會表冊查考,1938年以前,本縣約有七八十戶人家、三百多人是天主教徒。天主堂還有二百多石地租收入。建國後,教會小學改為私立信義小學,繼改為振邦小學分校。1950年,為縣立城西小學。1951年,更名為舒城縣和平街第二小學,現為城關鎮第一小學。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舒城縣天主堂遺蹟,城關第一小學(來源 | 網絡圖片)

2、福音堂:即耶穌堂,前在城內南隅設過天主堂。清光緒27年(1901),由英、美傳教士在縣城北門玉帶河至懷古巷之間,修建的一所基督教堂。禮拜堂瓦房六間,講臺上正面書寫耶穌名言,四周牆上張貼各種彩色福音掛圖。臺後有一洗禮池,是新參加教徒洗禮的地方。在禮拜堂內,左右各擺十條長凳,做禮拜時,男女教友分坐兩邊唱“讚美詩”,進行祈禱。禮拜堂右側有一座二層小洋樓,為外國牧師及其家屬住所。此房抗日戰爭時毀壞,戰後又重建。另有一小禮拜堂,是專為兒童設立的主日學班。抗戰開始,外國牧師回國,由中國牧師蕭鑑衡等主持。建國後,舒城縣文化館設立於此,現為舒城棉紡針織廠廠址。

安徽舒城:老城庵堂寺廟今何在?一堂一木急需被保護!

福音堂古樹全景(攝影 | 束文傑)

編者結語

從1949年舒城解放,到今年2019年,剛好整整七十年。本文作者石靜專先生是民國時期及解放初期舒城縣教育界知名人士,見證了舒城縣城從抗戰後期到解放以後的發展和變遷。本文原題為《城內庵堂寺廟考》,刊載於1994年出版的《舒城文史資料》第二輯。城關發展至今,歷經幾次大規模舊城改造後,老城內古建舊址大多已不存。目前與本文相關的遺址,僅留下了明倫堂一間瓦房和福音堂一顆古樹,後者已加欄杆保護,前者前景未卜,還望有關部門給予重視,給這座千年古城留下最後的念想。

延伸閱讀

安徽舒城:網友發現“明倫堂”舊址,古文廟建築群唯一尚存部分!

安徽舒城:“明倫堂”舊址調查新進展,文廟建築群遭遇三次毀壞!

安徽舒城:探祕明倫堂舊址,深藏機關大院,牆壁上佈滿爬牆虎!

安徽舒城:百年明倫堂風雨飄搖,二十年前遭撤文保牌!

安徽舒城:龍頭塔旁原有三百年扁柏,鼓樓長街深藏異國古樹!

安徽舒城:繁華鼓樓街 竟隱藏百年前英國人種植古樹!你知道嗎?


  • 作者:石靜專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