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
"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壽陽縣,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總面積2100平方公里,總人口21萬。

一、歷史沿革

1、春秋時期屬祁氏封地的東境。前514年,晉國六卿滅祁氏,分祁氏田為7縣,在今壽陽境內置馬首縣;漢代屬榆次縣地。

"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壽陽縣,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總面積2100平方公里,總人口21萬。

一、歷史沿革

1、春秋時期屬祁氏封地的東境。前514年,晉國六卿滅祁氏,分祁氏田為7縣,在今壽陽境內置馬首縣;漢代屬榆次縣地。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晉末後訛稱受陽

2、西晉太康初置壽陽縣,屬樂平郡;永嘉後省。隋開皇十年(590年)復置。

"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壽陽縣,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總面積2100平方公里,總人口21萬。

一、歷史沿革

1、春秋時期屬祁氏封地的東境。前514年,晉國六卿滅祁氏,分祁氏田為7縣,在今壽陽境內置馬首縣;漢代屬榆次縣地。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晉末後訛稱受陽

2、西晉太康初置壽陽縣,屬樂平郡;永嘉後省。隋開皇十年(590年)復置。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隋朝時的壽陽

3、唐武德三年(620年)屬受州;六年為受州治;貞觀八年(634年)受州廢,復屬幷州;十一年改為壽陽縣,開元十一年(723年)後屬太原府。五代、北宋因之。

4、金興定二年(1218年)改屬平定州,後仍屬太原府。元屬冀寧路。明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平定州。

5、1914年屬冀寧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1937年壽陽縣分為路南、路北兩縣。1948年路南、路北兩縣合併,恢復壽陽縣。

6、1949年屬榆次專區。1978年屬晉中地區。1999年屬晉中市。

"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壽陽縣,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總面積2100平方公里,總人口21萬。

一、歷史沿革

1、春秋時期屬祁氏封地的東境。前514年,晉國六卿滅祁氏,分祁氏田為7縣,在今壽陽境內置馬首縣;漢代屬榆次縣地。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晉末後訛稱受陽

2、西晉太康初置壽陽縣,屬樂平郡;永嘉後省。隋開皇十年(590年)復置。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隋朝時的壽陽

3、唐武德三年(620年)屬受州;六年為受州治;貞觀八年(634年)受州廢,復屬幷州;十一年改為壽陽縣,開元十一年(723年)後屬太原府。五代、北宋因之。

4、金興定二年(1218年)改屬平定州,後仍屬太原府。元屬冀寧路。明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平定州。

5、1914年屬冀寧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1937年壽陽縣分為路南、路北兩縣。1948年路南、路北兩縣合併,恢復壽陽縣。

6、1949年屬榆次專區。1978年屬晉中地區。1999年屬晉中市。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二、地名來歷

晉代始置壽陽縣,以縣城位於壽水之陽而命名。

壽水,今名為白馬河,其正源發源於壽陽縣西部要羅麓頡家河村,經太安驛與黑水相匯,再東南流經壽陽城南,後注入瀟河。全長86公里。《水經注》中把壽水與黑水誤為一條河來記載:“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歸一川,東流南屈,經受陽縣故城東,其水西南入洞渦水。”黑水,今稱人字河,共有三個源頭,分別發源於黑水村、馬家寨、羅家莊,均在近蔡莊與壽水相匯,即所謂“三源合舍,同歸一川”。現在壽水與黑水交匯處築有蔡莊水庫,並已闢為集度假、旅遊、休閒為一體的風景區。

"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壽陽縣,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總面積2100平方公里,總人口21萬。

一、歷史沿革

1、春秋時期屬祁氏封地的東境。前514年,晉國六卿滅祁氏,分祁氏田為7縣,在今壽陽境內置馬首縣;漢代屬榆次縣地。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晉末後訛稱受陽

2、西晉太康初置壽陽縣,屬樂平郡;永嘉後省。隋開皇十年(590年)復置。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隋朝時的壽陽

3、唐武德三年(620年)屬受州;六年為受州治;貞觀八年(634年)受州廢,復屬幷州;十一年改為壽陽縣,開元十一年(723年)後屬太原府。五代、北宋因之。

4、金興定二年(1218年)改屬平定州,後仍屬太原府。元屬冀寧路。明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平定州。

5、1914年屬冀寧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1937年壽陽縣分為路南、路北兩縣。1948年路南、路北兩縣合併,恢復壽陽縣。

6、1949年屬榆次專區。1978年屬晉中地區。1999年屬晉中市。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二、地名來歷

晉代始置壽陽縣,以縣城位於壽水之陽而命名。

壽水,今名為白馬河,其正源發源於壽陽縣西部要羅麓頡家河村,經太安驛與黑水相匯,再東南流經壽陽城南,後注入瀟河。全長86公里。《水經注》中把壽水與黑水誤為一條河來記載:“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歸一川,東流南屈,經受陽縣故城東,其水西南入洞渦水。”黑水,今稱人字河,共有三個源頭,分別發源於黑水村、馬家寨、羅家莊,均在近蔡莊與壽水相匯,即所謂“三源合舍,同歸一川”。現在壽水與黑水交匯處築有蔡莊水庫,並已闢為集度假、旅遊、休閒為一體的風景區。

山西壽陽縣----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三、訛稱受陽近200年

晉末以後,壽陽一帶戰亂頻繁,干戈不息,遂於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遷壽陽縣民至大陵城南,別置受陽縣,縣址即今文水縣的舊城莊。壽陽改為“受陽”是因當時胡漢譯言之訛而造成的。直到隋開皇十年(590年)全國統一後,才將受陽縣遷回原壽陽城。在這段戰爭時期,壽陽縣在外漂泊寄治了142年,還被少數民族誤稱“受陽”達189年,到唐貞觀十一年(637年)才終於得到正名,又稱為壽陽縣,並延續至今。

三、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在西晉末至北朝這一動亂時期,北方的郡縣隨著流民一起南遷,山西北部的郡縣也向中、南部遷徙。當時除壽陽縣遷至今文水縣境內,還有朔州和夏州所屬的7郡13縣一併僑置到壽陽縣境內。它們是:太安郡的荻那縣、捍殊縣;廣寧郡的石門縣、中川縣;神武郡的尖山縣、殊頹縣;太平郡的太平縣、太清縣、永寧縣;附北郡的附化縣、恩澤縣、五原縣、廣牧縣;還有夏州的太安郡、神武郡等等。一縣境內同時容納瞭如此眾多的州、郡、縣,亦可謂洋洋大觀。

時至今日,有些僑置郡縣名還保留在壽陽的地名中。如現在壽陽縣有太安驛和太安村,分別是朔州的太安郡和夏州太安郡的寄治地;神武村現名尖山村,是神物郡和尖山縣的寄治地;女英雄尹靈芝的故鄉太平村是太平郡的寄治地;駙馬城是附化郡的寄治地;下州村是夏州的寄治地;而朔州則是寄治於壽陽城中,這一點也從考古資料中得到證實。197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協同壽陽縣有關部門,對位於壽陽縣城南5裡的北齊貴族庫狄回洛墓進行了發掘,其墓誌稱“葬於朔州城南”,證實壽陽稱確是當時朔州的寄治地。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