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
"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臨邑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總人口54萬。中國書法之鄉。

"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臨邑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總人口54萬。中國書法之鄉。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一、歷史沿革

"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臨邑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總人口54萬。中國書法之鄉。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一、歷史沿革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臨邑縣治遷徙圖

1、今境古為犁邱地。春秋屬齊。秦置漯陰縣,治今臨邑縣南。屬平原郡。 南北朝時南朝宋,公元455年(孝建二年)將原漯陰縣和著縣(今濟陽縣境西部)部分土地合併,取漢時東郡臨邑縣(今東阿)之名,僑置臨邑縣,治所在今山東濟陽縣西南三十里孫耿鎮,屬魏郡。至此漯陰縣改成臨邑縣。

2、北周屬濟南郡。隋屬齊郡。唐屬齊州。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移今縣治。屬濟南府。元屬河間路。明、清仍屬濟南府。

3、1914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德臨道,1928年直屬省。1944年抗日民主政權建臨邑縣,屬渤海行政區二專區。

4、1949年屬濼北專區。1950年屬德州專區。1956年屬惠民專區。1958年屬聊城專區。1960年屬淄博專區。1961年復歸德州專區。1967年屬德州地區。1994年屬德州市。

二、地名來歷

"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臨邑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總人口54萬。中國書法之鄉。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一、歷史沿革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臨邑縣治遷徙圖

1、今境古為犁邱地。春秋屬齊。秦置漯陰縣,治今臨邑縣南。屬平原郡。 南北朝時南朝宋,公元455年(孝建二年)將原漯陰縣和著縣(今濟陽縣境西部)部分土地合併,取漢時東郡臨邑縣(今東阿)之名,僑置臨邑縣,治所在今山東濟陽縣西南三十里孫耿鎮,屬魏郡。至此漯陰縣改成臨邑縣。

2、北周屬濟南郡。隋屬齊郡。唐屬齊州。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移今縣治。屬濟南府。元屬河間路。明、清仍屬濟南府。

3、1914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德臨道,1928年直屬省。1944年抗日民主政權建臨邑縣,屬渤海行政區二專區。

4、1949年屬濼北專區。1950年屬德州專區。1956年屬惠民專區。1958年屬聊城專區。1960年屬淄博專區。1961年復歸德州專區。1967年屬德州地區。1994年屬德州市。

二、地名來歷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西漢置臨邑縣,治今東阿縣銅城鎮,屬東郡。北齊廢臨邑縣。

南朝宋孝建二年置縣,取漢時東郡臨邑縣(今東阿)之名,僑置臨邑縣。至此漯陰縣改成臨邑縣。

三、風景名勝

"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臨邑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總人口54萬。中國書法之鄉。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一、歷史沿革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臨邑縣治遷徙圖

1、今境古為犁邱地。春秋屬齊。秦置漯陰縣,治今臨邑縣南。屬平原郡。 南北朝時南朝宋,公元455年(孝建二年)將原漯陰縣和著縣(今濟陽縣境西部)部分土地合併,取漢時東郡臨邑縣(今東阿)之名,僑置臨邑縣,治所在今山東濟陽縣西南三十里孫耿鎮,屬魏郡。至此漯陰縣改成臨邑縣。

2、北周屬濟南郡。隋屬齊郡。唐屬齊州。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移今縣治。屬濟南府。元屬河間路。明、清仍屬濟南府。

3、1914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德臨道,1928年直屬省。1944年抗日民主政權建臨邑縣,屬渤海行政區二專區。

4、1949年屬濼北專區。1950年屬德州專區。1956年屬惠民專區。1958年屬聊城專區。1960年屬淄博專區。1961年復歸德州專區。1967年屬德州地區。1994年屬德州市。

二、地名來歷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西漢置臨邑縣,治今東阿縣銅城鎮,屬東郡。北齊廢臨邑縣。

南朝宋孝建二年置縣,取漢時東郡臨邑縣(今東阿)之名,僑置臨邑縣。至此漯陰縣改成臨邑縣。

三、風景名勝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1、禰衡公園。位於臨邑縣德平鎮境內,投資300餘萬元,佔地萬餘平方米。園內景點有禰衡紀念館、禰衡井、禰衡像、盤滸湖。

"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臨邑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總人口54萬。中國書法之鄉。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一、歷史沿革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臨邑縣治遷徙圖

1、今境古為犁邱地。春秋屬齊。秦置漯陰縣,治今臨邑縣南。屬平原郡。 南北朝時南朝宋,公元455年(孝建二年)將原漯陰縣和著縣(今濟陽縣境西部)部分土地合併,取漢時東郡臨邑縣(今東阿)之名,僑置臨邑縣,治所在今山東濟陽縣西南三十里孫耿鎮,屬魏郡。至此漯陰縣改成臨邑縣。

2、北周屬濟南郡。隋屬齊郡。唐屬齊州。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移今縣治。屬濟南府。元屬河間路。明、清仍屬濟南府。

3、1914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德臨道,1928年直屬省。1944年抗日民主政權建臨邑縣,屬渤海行政區二專區。

4、1949年屬濼北專區。1950年屬德州專區。1956年屬惠民專區。1958年屬聊城專區。1960年屬淄博專區。1961年復歸德州專區。1967年屬德州地區。1994年屬德州市。

二、地名來歷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西漢置臨邑縣,治今東阿縣銅城鎮,屬東郡。北齊廢臨邑縣。

南朝宋孝建二年置縣,取漢時東郡臨邑縣(今東阿)之名,僑置臨邑縣。至此漯陰縣改成臨邑縣。

三、風景名勝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1、禰衡公園。位於臨邑縣德平鎮境內,投資300餘萬元,佔地萬餘平方米。園內景點有禰衡紀念館、禰衡井、禰衡像、盤滸湖。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2、紅壇寺森林公園。位於臨邑縣林子鎮南部,南距濟南60公里,西距德州市50公里,2001年被省林業廳批准命名為省級紅壇寺森林公園。

"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臨邑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總人口54萬。中國書法之鄉。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一、歷史沿革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臨邑縣治遷徙圖

1、今境古為犁邱地。春秋屬齊。秦置漯陰縣,治今臨邑縣南。屬平原郡。 南北朝時南朝宋,公元455年(孝建二年)將原漯陰縣和著縣(今濟陽縣境西部)部分土地合併,取漢時東郡臨邑縣(今東阿)之名,僑置臨邑縣,治所在今山東濟陽縣西南三十里孫耿鎮,屬魏郡。至此漯陰縣改成臨邑縣。

2、北周屬濟南郡。隋屬齊郡。唐屬齊州。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移今縣治。屬濟南府。元屬河間路。明、清仍屬濟南府。

3、1914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德臨道,1928年直屬省。1944年抗日民主政權建臨邑縣,屬渤海行政區二專區。

4、1949年屬濼北專區。1950年屬德州專區。1956年屬惠民專區。1958年屬聊城專區。1960年屬淄博專區。1961年復歸德州專區。1967年屬德州地區。1994年屬德州市。

二、地名來歷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西漢置臨邑縣,治今東阿縣銅城鎮,屬東郡。北齊廢臨邑縣。

南朝宋孝建二年置縣,取漢時東郡臨邑縣(今東阿)之名,僑置臨邑縣。至此漯陰縣改成臨邑縣。

三、風景名勝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1、禰衡公園。位於臨邑縣德平鎮境內,投資300餘萬元,佔地萬餘平方米。園內景點有禰衡紀念館、禰衡井、禰衡像、盤滸湖。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2、紅壇寺森林公園。位於臨邑縣林子鎮南部,南距濟南60公里,西距德州市50公里,2001年被省林業廳批准命名為省級紅壇寺森林公園。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3、邢侗紀念館。始建於1986年,是為紀念我國明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邢子願先生修建的,紀念館位於臨邑縣城東北處,座落在邢侗公園正中,建築風格為仿明磚木結構,青磚灰瓦,繪樑彩棟,正脊兩端飾鴟尾,戧獸脊列垂獸,簷頭施圓瓦當,簷下金虯伏於棟下,玉獸蹲於戶旁,正廳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門廳三間,二十六間遊廊環接門廳廂房和正廳。

"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臨邑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總人口54萬。中國書法之鄉。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一、歷史沿革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臨邑縣治遷徙圖

1、今境古為犁邱地。春秋屬齊。秦置漯陰縣,治今臨邑縣南。屬平原郡。 南北朝時南朝宋,公元455年(孝建二年)將原漯陰縣和著縣(今濟陽縣境西部)部分土地合併,取漢時東郡臨邑縣(今東阿)之名,僑置臨邑縣,治所在今山東濟陽縣西南三十里孫耿鎮,屬魏郡。至此漯陰縣改成臨邑縣。

2、北周屬濟南郡。隋屬齊郡。唐屬齊州。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移今縣治。屬濟南府。元屬河間路。明、清仍屬濟南府。

3、1914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德臨道,1928年直屬省。1944年抗日民主政權建臨邑縣,屬渤海行政區二專區。

4、1949年屬濼北專區。1950年屬德州專區。1956年屬惠民專區。1958年屬聊城專區。1960年屬淄博專區。1961年復歸德州專區。1967年屬德州地區。1994年屬德州市。

二、地名來歷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西漢置臨邑縣,治今東阿縣銅城鎮,屬東郡。北齊廢臨邑縣。

南朝宋孝建二年置縣,取漢時東郡臨邑縣(今東阿)之名,僑置臨邑縣。至此漯陰縣改成臨邑縣。

三、風景名勝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1、禰衡公園。位於臨邑縣德平鎮境內,投資300餘萬元,佔地萬餘平方米。園內景點有禰衡紀念館、禰衡井、禰衡像、盤滸湖。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2、紅壇寺森林公園。位於臨邑縣林子鎮南部,南距濟南60公里,西距德州市50公里,2001年被省林業廳批准命名為省級紅壇寺森林公園。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3、邢侗紀念館。始建於1986年,是為紀念我國明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邢子願先生修建的,紀念館位於臨邑縣城東北處,座落在邢侗公園正中,建築風格為仿明磚木結構,青磚灰瓦,繪樑彩棟,正脊兩端飾鴟尾,戧獸脊列垂獸,簷頭施圓瓦當,簷下金虯伏於棟下,玉獸蹲於戶旁,正廳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門廳三間,二十六間遊廊環接門廳廂房和正廳。

山東德州臨邑縣----西漢時在今東阿境內,南朝時僑置

4、龍泉寺古佛。俗稱丈八佛,原在德平鎮西南隅龍泉寺內,明洪武十年(1377年)建。佛身系大理石質,高一丈八尺,雕刻精細,栩栩如生。1937年龍泉寺被日軍燒燬,丈八佛倖存,現由臨邑縣文化館珍藏。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