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開篇語:早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並在漫長的中華醫藥發展中形成了眾多流派,當中嶺南中醫藥尤為耀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嶺南大醫傳》,講述“南粵杏林第一家”與祖國共成長過程的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故事。6月起,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開播,廣東省中醫院官微、花城FM等平臺同期推送,敬請關注!

這是1997年7月的一天,作為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大內科副主任的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求助電話,因收治了一位嚴重心動過緩的患者,請求協助會診。

根據病情,他建議病人立刻做心臟起搏器手術。但是如果轉院,患者可能會延誤治療,且途中奔波易導致病情加重。在評估了手術條件後,他決定由自己主刀,直接在廣東省中醫院進行院內歷史上的第一臺心臟手術。

手術當天,省中醫心血管科的謝海珍和文旺秀主任進入手術室觀摩。他心想:“這大概是因為省中醫院的第一臺心臟手術,意義重大的原因吧!”。

使他沒想到的是,省中醫的老專家們,不但來觀摩手術,更重要的是來考核自己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名副其實、專業過硬的心血管專家。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開篇語:早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並在漫長的中華醫藥發展中形成了眾多流派,當中嶺南中醫藥尤為耀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嶺南大醫傳》,講述“南粵杏林第一家”與祖國共成長過程的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故事。6月起,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開播,廣東省中醫院官微、花城FM等平臺同期推送,敬請關注!

這是1997年7月的一天,作為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大內科副主任的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求助電話,因收治了一位嚴重心動過緩的患者,請求協助會診。

根據病情,他建議病人立刻做心臟起搏器手術。但是如果轉院,患者可能會延誤治療,且途中奔波易導致病情加重。在評估了手術條件後,他決定由自己主刀,直接在廣東省中醫院進行院內歷史上的第一臺心臟手術。

手術當天,省中醫心血管科的謝海珍和文旺秀主任進入手術室觀摩。他心想:“這大概是因為省中醫院的第一臺心臟手術,意義重大的原因吧!”。

使他沒想到的是,省中醫的老專家們,不但來觀摩手術,更重要的是來考核自己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名副其實、專業過硬的心血管專家。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這位被當年省中醫的老專家們重點考核的人才,正是如今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醫療總監、重症醫學大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開篇語:早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並在漫長的中華醫藥發展中形成了眾多流派,當中嶺南中醫藥尤為耀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嶺南大醫傳》,講述“南粵杏林第一家”與祖國共成長過程的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故事。6月起,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開播,廣東省中醫院官微、花城FM等平臺同期推送,敬請關注!

這是1997年7月的一天,作為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大內科副主任的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求助電話,因收治了一位嚴重心動過緩的患者,請求協助會診。

根據病情,他建議病人立刻做心臟起搏器手術。但是如果轉院,患者可能會延誤治療,且途中奔波易導致病情加重。在評估了手術條件後,他決定由自己主刀,直接在廣東省中醫院進行院內歷史上的第一臺心臟手術。

手術當天,省中醫心血管科的謝海珍和文旺秀主任進入手術室觀摩。他心想:“這大概是因為省中醫院的第一臺心臟手術,意義重大的原因吧!”。

使他沒想到的是,省中醫的老專家們,不但來觀摩手術,更重要的是來考核自己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名副其實、專業過硬的心血管專家。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這位被當年省中醫的老專家們重點考核的人才,正是如今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醫療總監、重症醫學大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人物簡介:

張敏州,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的胸痛中心醫療總監,廣州市心肌梗死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兼任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副會長、心臟介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醫師行業最高獎“第十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97年的那臺手術,是張敏州第一次深入接觸中醫院,那年,張敏州已經在享有盛譽的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工作滿20年了。但當初使張敏州當上西醫的,卻另有故事。

當年去接觸這個行業叫無奈,捧著針給年輕的女病人打針,是一件很害臊的事情。

由於歷史原因,張敏州高中畢業時,沒有高考志願只能填報服從分配。他被選送讀的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衛生學校,就是我們現在簡稱的市衛校,實習和工作後都當過男護士。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開篇語:早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並在漫長的中華醫藥發展中形成了眾多流派,當中嶺南中醫藥尤為耀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嶺南大醫傳》,講述“南粵杏林第一家”與祖國共成長過程的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故事。6月起,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開播,廣東省中醫院官微、花城FM等平臺同期推送,敬請關注!

這是1997年7月的一天,作為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大內科副主任的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求助電話,因收治了一位嚴重心動過緩的患者,請求協助會診。

根據病情,他建議病人立刻做心臟起搏器手術。但是如果轉院,患者可能會延誤治療,且途中奔波易導致病情加重。在評估了手術條件後,他決定由自己主刀,直接在廣東省中醫院進行院內歷史上的第一臺心臟手術。

手術當天,省中醫心血管科的謝海珍和文旺秀主任進入手術室觀摩。他心想:“這大概是因為省中醫院的第一臺心臟手術,意義重大的原因吧!”。

使他沒想到的是,省中醫的老專家們,不但來觀摩手術,更重要的是來考核自己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名副其實、專業過硬的心血管專家。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這位被當年省中醫的老專家們重點考核的人才,正是如今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醫療總監、重症醫學大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人物簡介:

張敏州,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的胸痛中心醫療總監,廣州市心肌梗死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兼任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副會長、心臟介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醫師行業最高獎“第十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97年的那臺手術,是張敏州第一次深入接觸中醫院,那年,張敏州已經在享有盛譽的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工作滿20年了。但當初使張敏州當上西醫的,卻另有故事。

當年去接觸這個行業叫無奈,捧著針給年輕的女病人打針,是一件很害臊的事情。

由於歷史原因,張敏州高中畢業時,沒有高考志願只能填報服從分配。他被選送讀的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衛生學校,就是我們現在簡稱的市衛校,實習和工作後都當過男護士。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大學畢業時的照片

在中山醫科大學求學中,由於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分配時張敏州被留在了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即現在的孫逸仙紀念醫院當一名婦產科醫生。一位年輕男士去當婦產科醫生,這是張敏州不願意接受的。

那時,學校給張敏州的評價是:學習成績優異、綜合能力強,到婦產科工作將來必定大有作為。然而,整個大學實習期間,男婦產科醫生的身份使張敏州很難開展專業實踐,這就使他決心要換專業。

內科,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經,腫瘤,內分泌,血液,傳染病,小兒內科等等。經過多年的歷練,慢慢張敏州開始思考要選擇哪個專科作為自己主攻方向時,發生了一件使他悲痛難忘的事。

心肌梗死,屬於心內科的專業範疇。心內科即心血管內科,是各級醫院大內科為了診療心血管疾病而設置的一個臨床科室,治療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由於父親突發心肌梗死而去世,這份撕心裂肺的傷痛促使張敏州認定了自己今後的主攻方向。

既然把心內科定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張敏州就一門心思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多年來,他一直有到歐美進修西醫學的心願,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終於等到了醫院選派人才到日本留學的機會。經過層層遴選,1990年,張敏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廣東省政府派往日本兵庫縣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

日本的學校於每年的三月份開始新的學年,至次年三月結束。而這一年,命運再次與張敏州開了個玩笑,他同樣是因為歷史原因不得不推遲了赴日留學的日期。好不容易等到10月份,終於可以出發了。日本人很注重禮儀,男士上班打領帶、穿西裝是必不可少的。直到臨行前一晚,張敏州還在為如何打領帶而發愁。

由於張敏州公派到日本留學的時間晚了半年,意味著必定要縮短留學的時間,這讓張敏州很是失望。僅僅半年的進修時間,無法深入鑽研心臟介入技術,更白白浪費了這個等待多年的進修機會。幸運的是,張敏州足夠優秀,他被批准在日本多留一年。

進修回國的張敏州醫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作為中山二院的大內科副主任,主管整個科室的醫療工作,工作強度也隨之增加。

大量的臨床一線經驗,精湛的醫療技術張敏州很快就在行內享有盛名。而那時的廣東省中醫院,為了配合現代化醫療發展,滿足廣大患者尤其是危重病人搶救的需要,急需全面提升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張敏州這位出國留學回來的西醫生,醫院裡最年輕的中層幹部,自然獲得了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性ICU的廣東省中醫院的關注。所以也有了開篇“試探醫術虛實”的那一幕。

為廣東省中醫院完成了首例心臟手術的張敏州,第二天就被省中醫的呂玉波院長約見,正式邀請他到廣東省中醫院,由他牽頭組建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

那時在中山醫附二院,張敏州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而且還有中山醫提供的良好的學術平臺,他有必要到當時只有縣級西醫院水平的省中醫去當開荒牛嗎?最終使張敏州願意接受挑戰的,是源於他與呂院長的共同理想,兩人對醫學都有著同樣完美的追求。

張敏州要到以中醫為主的廣東省中醫院,建立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的決定使家人、親友、同學以及同事們都倍感驚訝,大家都勸他三思。儘管99%的人都反對張敏州的這個決定,但他還是選擇相信自己。

1997年8月1日,張敏州以新員工的身份走進大德路111號廣東省中醫院的大門。人事科按入職順序發工號牌,張敏州將是1414號。“1414”普通話的諧音是“意思意思”,張敏州覺得自己來廣東省中醫院絕不是意思意思,而是帶著滿腔熱血而來;而“1414”粵語的諧音是“要死要死”,作為一個肩負創建ICU使命的醫生,一名心內科手術的醫生,一名搶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醫生,患者和家屬看到這個號碼,會怎麼想?張敏州請求將自己的工號稍微跳躍一下,變成1423,‘向死而生’。張敏州是要向死亡挑戰,向生命致敬!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開篇語:早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並在漫長的中華醫藥發展中形成了眾多流派,當中嶺南中醫藥尤為耀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嶺南大醫傳》,講述“南粵杏林第一家”與祖國共成長過程的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故事。6月起,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開播,廣東省中醫院官微、花城FM等平臺同期推送,敬請關注!

這是1997年7月的一天,作為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大內科副主任的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求助電話,因收治了一位嚴重心動過緩的患者,請求協助會診。

根據病情,他建議病人立刻做心臟起搏器手術。但是如果轉院,患者可能會延誤治療,且途中奔波易導致病情加重。在評估了手術條件後,他決定由自己主刀,直接在廣東省中醫院進行院內歷史上的第一臺心臟手術。

手術當天,省中醫心血管科的謝海珍和文旺秀主任進入手術室觀摩。他心想:“這大概是因為省中醫院的第一臺心臟手術,意義重大的原因吧!”。

使他沒想到的是,省中醫的老專家們,不但來觀摩手術,更重要的是來考核自己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名副其實、專業過硬的心血管專家。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這位被當年省中醫的老專家們重點考核的人才,正是如今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醫療總監、重症醫學大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人物簡介:

張敏州,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的胸痛中心醫療總監,廣州市心肌梗死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兼任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副會長、心臟介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醫師行業最高獎“第十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97年的那臺手術,是張敏州第一次深入接觸中醫院,那年,張敏州已經在享有盛譽的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工作滿20年了。但當初使張敏州當上西醫的,卻另有故事。

當年去接觸這個行業叫無奈,捧著針給年輕的女病人打針,是一件很害臊的事情。

由於歷史原因,張敏州高中畢業時,沒有高考志願只能填報服從分配。他被選送讀的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衛生學校,就是我們現在簡稱的市衛校,實習和工作後都當過男護士。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大學畢業時的照片

在中山醫科大學求學中,由於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分配時張敏州被留在了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即現在的孫逸仙紀念醫院當一名婦產科醫生。一位年輕男士去當婦產科醫生,這是張敏州不願意接受的。

那時,學校給張敏州的評價是:學習成績優異、綜合能力強,到婦產科工作將來必定大有作為。然而,整個大學實習期間,男婦產科醫生的身份使張敏州很難開展專業實踐,這就使他決心要換專業。

內科,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經,腫瘤,內分泌,血液,傳染病,小兒內科等等。經過多年的歷練,慢慢張敏州開始思考要選擇哪個專科作為自己主攻方向時,發生了一件使他悲痛難忘的事。

心肌梗死,屬於心內科的專業範疇。心內科即心血管內科,是各級醫院大內科為了診療心血管疾病而設置的一個臨床科室,治療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由於父親突發心肌梗死而去世,這份撕心裂肺的傷痛促使張敏州認定了自己今後的主攻方向。

既然把心內科定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張敏州就一門心思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多年來,他一直有到歐美進修西醫學的心願,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終於等到了醫院選派人才到日本留學的機會。經過層層遴選,1990年,張敏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廣東省政府派往日本兵庫縣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

日本的學校於每年的三月份開始新的學年,至次年三月結束。而這一年,命運再次與張敏州開了個玩笑,他同樣是因為歷史原因不得不推遲了赴日留學的日期。好不容易等到10月份,終於可以出發了。日本人很注重禮儀,男士上班打領帶、穿西裝是必不可少的。直到臨行前一晚,張敏州還在為如何打領帶而發愁。

由於張敏州公派到日本留學的時間晚了半年,意味著必定要縮短留學的時間,這讓張敏州很是失望。僅僅半年的進修時間,無法深入鑽研心臟介入技術,更白白浪費了這個等待多年的進修機會。幸運的是,張敏州足夠優秀,他被批准在日本多留一年。

進修回國的張敏州醫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作為中山二院的大內科副主任,主管整個科室的醫療工作,工作強度也隨之增加。

大量的臨床一線經驗,精湛的醫療技術張敏州很快就在行內享有盛名。而那時的廣東省中醫院,為了配合現代化醫療發展,滿足廣大患者尤其是危重病人搶救的需要,急需全面提升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張敏州這位出國留學回來的西醫生,醫院裡最年輕的中層幹部,自然獲得了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性ICU的廣東省中醫院的關注。所以也有了開篇“試探醫術虛實”的那一幕。

為廣東省中醫院完成了首例心臟手術的張敏州,第二天就被省中醫的呂玉波院長約見,正式邀請他到廣東省中醫院,由他牽頭組建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

那時在中山醫附二院,張敏州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而且還有中山醫提供的良好的學術平臺,他有必要到當時只有縣級西醫院水平的省中醫去當開荒牛嗎?最終使張敏州願意接受挑戰的,是源於他與呂院長的共同理想,兩人對醫學都有著同樣完美的追求。

張敏州要到以中醫為主的廣東省中醫院,建立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的決定使家人、親友、同學以及同事們都倍感驚訝,大家都勸他三思。儘管99%的人都反對張敏州的這個決定,但他還是選擇相信自己。

1997年8月1日,張敏州以新員工的身份走進大德路111號廣東省中醫院的大門。人事科按入職順序發工號牌,張敏州將是1414號。“1414”普通話的諧音是“意思意思”,張敏州覺得自己來廣東省中醫院絕不是意思意思,而是帶著滿腔熱血而來;而“1414”粵語的諧音是“要死要死”,作為一個肩負創建ICU使命的醫生,一名心內科手術的醫生,一名搶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醫生,患者和家屬看到這個號碼,會怎麼想?張敏州請求將自己的工號稍微跳躍一下,變成1423,‘向死而生’。張敏州是要向死亡挑戰,向生命致敬!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重症醫學科的第一張全家福

從入職省中醫的那天開始,張敏州就做好了開啟西學中用之路的準備。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把自己在西醫院掌握的知識、技術,包括科室管理經驗都引進來,結合中醫的優勢,建立一支強大的心血管救治隊伍,併成立重症醫學科。但是這一腔抱負在還未開展以前,他必需先走過一段學習和了解中醫的艱辛之路。一位學習和運用西醫思維行醫二十年的醫生突然要學習中醫,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張敏州從來不懼怕困難,他更有解決困難的能力。他入職後,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便在省中醫建成了全國首箇中醫院的重症醫學科。

懷揣夢想、心懷抱負、有活力、有幹勁的張敏州沒有浪費半點時間。他在建立重症醫學科的一年時間裡,還同時為省中醫開創了多個第一。

在1998年7月13日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正式成立的那一天,張敏州對科室的二十多名成員說:“在我手下做事會很艱辛,但未來你們每一個人都能成就一片天地。”

重症醫學科剛成立1個月,時任國家衛生部張文康部長便到廣東省中醫院視察,專門看了張敏州創建的ICU。張文康部長很高興地說:“這是我看過最好的ICU”。可是張敏州卻並不滿足於目前所取得的成績,他視角更為廣闊。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開篇語:早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並在漫長的中華醫藥發展中形成了眾多流派,當中嶺南中醫藥尤為耀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嶺南大醫傳》,講述“南粵杏林第一家”與祖國共成長過程的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故事。6月起,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開播,廣東省中醫院官微、花城FM等平臺同期推送,敬請關注!

這是1997年7月的一天,作為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大內科副主任的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求助電話,因收治了一位嚴重心動過緩的患者,請求協助會診。

根據病情,他建議病人立刻做心臟起搏器手術。但是如果轉院,患者可能會延誤治療,且途中奔波易導致病情加重。在評估了手術條件後,他決定由自己主刀,直接在廣東省中醫院進行院內歷史上的第一臺心臟手術。

手術當天,省中醫心血管科的謝海珍和文旺秀主任進入手術室觀摩。他心想:“這大概是因為省中醫院的第一臺心臟手術,意義重大的原因吧!”。

使他沒想到的是,省中醫的老專家們,不但來觀摩手術,更重要的是來考核自己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名副其實、專業過硬的心血管專家。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這位被當年省中醫的老專家們重點考核的人才,正是如今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醫療總監、重症醫學大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人物簡介:

張敏州,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的胸痛中心醫療總監,廣州市心肌梗死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兼任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副會長、心臟介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醫師行業最高獎“第十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97年的那臺手術,是張敏州第一次深入接觸中醫院,那年,張敏州已經在享有盛譽的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工作滿20年了。但當初使張敏州當上西醫的,卻另有故事。

當年去接觸這個行業叫無奈,捧著針給年輕的女病人打針,是一件很害臊的事情。

由於歷史原因,張敏州高中畢業時,沒有高考志願只能填報服從分配。他被選送讀的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衛生學校,就是我們現在簡稱的市衛校,實習和工作後都當過男護士。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大學畢業時的照片

在中山醫科大學求學中,由於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分配時張敏州被留在了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即現在的孫逸仙紀念醫院當一名婦產科醫生。一位年輕男士去當婦產科醫生,這是張敏州不願意接受的。

那時,學校給張敏州的評價是:學習成績優異、綜合能力強,到婦產科工作將來必定大有作為。然而,整個大學實習期間,男婦產科醫生的身份使張敏州很難開展專業實踐,這就使他決心要換專業。

內科,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經,腫瘤,內分泌,血液,傳染病,小兒內科等等。經過多年的歷練,慢慢張敏州開始思考要選擇哪個專科作為自己主攻方向時,發生了一件使他悲痛難忘的事。

心肌梗死,屬於心內科的專業範疇。心內科即心血管內科,是各級醫院大內科為了診療心血管疾病而設置的一個臨床科室,治療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由於父親突發心肌梗死而去世,這份撕心裂肺的傷痛促使張敏州認定了自己今後的主攻方向。

既然把心內科定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張敏州就一門心思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多年來,他一直有到歐美進修西醫學的心願,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終於等到了醫院選派人才到日本留學的機會。經過層層遴選,1990年,張敏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廣東省政府派往日本兵庫縣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

日本的學校於每年的三月份開始新的學年,至次年三月結束。而這一年,命運再次與張敏州開了個玩笑,他同樣是因為歷史原因不得不推遲了赴日留學的日期。好不容易等到10月份,終於可以出發了。日本人很注重禮儀,男士上班打領帶、穿西裝是必不可少的。直到臨行前一晚,張敏州還在為如何打領帶而發愁。

由於張敏州公派到日本留學的時間晚了半年,意味著必定要縮短留學的時間,這讓張敏州很是失望。僅僅半年的進修時間,無法深入鑽研心臟介入技術,更白白浪費了這個等待多年的進修機會。幸運的是,張敏州足夠優秀,他被批准在日本多留一年。

進修回國的張敏州醫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作為中山二院的大內科副主任,主管整個科室的醫療工作,工作強度也隨之增加。

大量的臨床一線經驗,精湛的醫療技術張敏州很快就在行內享有盛名。而那時的廣東省中醫院,為了配合現代化醫療發展,滿足廣大患者尤其是危重病人搶救的需要,急需全面提升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張敏州這位出國留學回來的西醫生,醫院裡最年輕的中層幹部,自然獲得了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性ICU的廣東省中醫院的關注。所以也有了開篇“試探醫術虛實”的那一幕。

為廣東省中醫院完成了首例心臟手術的張敏州,第二天就被省中醫的呂玉波院長約見,正式邀請他到廣東省中醫院,由他牽頭組建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

那時在中山醫附二院,張敏州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而且還有中山醫提供的良好的學術平臺,他有必要到當時只有縣級西醫院水平的省中醫去當開荒牛嗎?最終使張敏州願意接受挑戰的,是源於他與呂院長的共同理想,兩人對醫學都有著同樣完美的追求。

張敏州要到以中醫為主的廣東省中醫院,建立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的決定使家人、親友、同學以及同事們都倍感驚訝,大家都勸他三思。儘管99%的人都反對張敏州的這個決定,但他還是選擇相信自己。

1997年8月1日,張敏州以新員工的身份走進大德路111號廣東省中醫院的大門。人事科按入職順序發工號牌,張敏州將是1414號。“1414”普通話的諧音是“意思意思”,張敏州覺得自己來廣東省中醫院絕不是意思意思,而是帶著滿腔熱血而來;而“1414”粵語的諧音是“要死要死”,作為一個肩負創建ICU使命的醫生,一名心內科手術的醫生,一名搶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醫生,患者和家屬看到這個號碼,會怎麼想?張敏州請求將自己的工號稍微跳躍一下,變成1423,‘向死而生’。張敏州是要向死亡挑戰,向生命致敬!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重症醫學科的第一張全家福

從入職省中醫的那天開始,張敏州就做好了開啟西學中用之路的準備。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把自己在西醫院掌握的知識、技術,包括科室管理經驗都引進來,結合中醫的優勢,建立一支強大的心血管救治隊伍,併成立重症醫學科。但是這一腔抱負在還未開展以前,他必需先走過一段學習和了解中醫的艱辛之路。一位學習和運用西醫思維行醫二十年的醫生突然要學習中醫,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張敏州從來不懼怕困難,他更有解決困難的能力。他入職後,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便在省中醫建成了全國首箇中醫院的重症醫學科。

懷揣夢想、心懷抱負、有活力、有幹勁的張敏州沒有浪費半點時間。他在建立重症醫學科的一年時間裡,還同時為省中醫開創了多個第一。

在1998年7月13日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正式成立的那一天,張敏州對科室的二十多名成員說:“在我手下做事會很艱辛,但未來你們每一個人都能成就一片天地。”

重症醫學科剛成立1個月,時任國家衛生部張文康部長便到廣東省中醫院視察,專門看了張敏州創建的ICU。張文康部長很高興地說:“這是我看過最好的ICU”。可是張敏州卻並不滿足於目前所取得的成績,他視角更為廣闊。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指導學生

一切從零開始:從全國中醫院第一臺心臟起搏器手術、第一臺冠狀脈造影手術,到第一臺心臟支架手術、第一臺冠狀動脈搭橋術,再到第一臺先天性心臟病瓣膜修復術等等,張敏州帶著團隊夜以繼日,持之以恆地奮鬥著,逐漸受到醫院和社會的認可。2001年1月,84歲的原廣東省省長樑靈光也慕名而來,在廣東省中醫院由張敏州主刀成功接受了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出院時,老省長主動贈墨寶題字,寫下了對醫院和整個團隊的期望:“創建全國一流的ICU”。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開篇語:早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並在漫長的中華醫藥發展中形成了眾多流派,當中嶺南中醫藥尤為耀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嶺南大醫傳》,講述“南粵杏林第一家”與祖國共成長過程的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故事。6月起,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開播,廣東省中醫院官微、花城FM等平臺同期推送,敬請關注!

這是1997年7月的一天,作為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大內科副主任的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求助電話,因收治了一位嚴重心動過緩的患者,請求協助會診。

根據病情,他建議病人立刻做心臟起搏器手術。但是如果轉院,患者可能會延誤治療,且途中奔波易導致病情加重。在評估了手術條件後,他決定由自己主刀,直接在廣東省中醫院進行院內歷史上的第一臺心臟手術。

手術當天,省中醫心血管科的謝海珍和文旺秀主任進入手術室觀摩。他心想:“這大概是因為省中醫院的第一臺心臟手術,意義重大的原因吧!”。

使他沒想到的是,省中醫的老專家們,不但來觀摩手術,更重要的是來考核自己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名副其實、專業過硬的心血管專家。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這位被當年省中醫的老專家們重點考核的人才,正是如今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醫療總監、重症醫學大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人物簡介:

張敏州,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的胸痛中心醫療總監,廣州市心肌梗死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兼任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副會長、心臟介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醫師行業最高獎“第十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97年的那臺手術,是張敏州第一次深入接觸中醫院,那年,張敏州已經在享有盛譽的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工作滿20年了。但當初使張敏州當上西醫的,卻另有故事。

當年去接觸這個行業叫無奈,捧著針給年輕的女病人打針,是一件很害臊的事情。

由於歷史原因,張敏州高中畢業時,沒有高考志願只能填報服從分配。他被選送讀的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衛生學校,就是我們現在簡稱的市衛校,實習和工作後都當過男護士。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大學畢業時的照片

在中山醫科大學求學中,由於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分配時張敏州被留在了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即現在的孫逸仙紀念醫院當一名婦產科醫生。一位年輕男士去當婦產科醫生,這是張敏州不願意接受的。

那時,學校給張敏州的評價是:學習成績優異、綜合能力強,到婦產科工作將來必定大有作為。然而,整個大學實習期間,男婦產科醫生的身份使張敏州很難開展專業實踐,這就使他決心要換專業。

內科,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經,腫瘤,內分泌,血液,傳染病,小兒內科等等。經過多年的歷練,慢慢張敏州開始思考要選擇哪個專科作為自己主攻方向時,發生了一件使他悲痛難忘的事。

心肌梗死,屬於心內科的專業範疇。心內科即心血管內科,是各級醫院大內科為了診療心血管疾病而設置的一個臨床科室,治療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由於父親突發心肌梗死而去世,這份撕心裂肺的傷痛促使張敏州認定了自己今後的主攻方向。

既然把心內科定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張敏州就一門心思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多年來,他一直有到歐美進修西醫學的心願,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終於等到了醫院選派人才到日本留學的機會。經過層層遴選,1990年,張敏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廣東省政府派往日本兵庫縣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

日本的學校於每年的三月份開始新的學年,至次年三月結束。而這一年,命運再次與張敏州開了個玩笑,他同樣是因為歷史原因不得不推遲了赴日留學的日期。好不容易等到10月份,終於可以出發了。日本人很注重禮儀,男士上班打領帶、穿西裝是必不可少的。直到臨行前一晚,張敏州還在為如何打領帶而發愁。

由於張敏州公派到日本留學的時間晚了半年,意味著必定要縮短留學的時間,這讓張敏州很是失望。僅僅半年的進修時間,無法深入鑽研心臟介入技術,更白白浪費了這個等待多年的進修機會。幸運的是,張敏州足夠優秀,他被批准在日本多留一年。

進修回國的張敏州醫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作為中山二院的大內科副主任,主管整個科室的醫療工作,工作強度也隨之增加。

大量的臨床一線經驗,精湛的醫療技術張敏州很快就在行內享有盛名。而那時的廣東省中醫院,為了配合現代化醫療發展,滿足廣大患者尤其是危重病人搶救的需要,急需全面提升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張敏州這位出國留學回來的西醫生,醫院裡最年輕的中層幹部,自然獲得了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性ICU的廣東省中醫院的關注。所以也有了開篇“試探醫術虛實”的那一幕。

為廣東省中醫院完成了首例心臟手術的張敏州,第二天就被省中醫的呂玉波院長約見,正式邀請他到廣東省中醫院,由他牽頭組建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

那時在中山醫附二院,張敏州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而且還有中山醫提供的良好的學術平臺,他有必要到當時只有縣級西醫院水平的省中醫去當開荒牛嗎?最終使張敏州願意接受挑戰的,是源於他與呂院長的共同理想,兩人對醫學都有著同樣完美的追求。

張敏州要到以中醫為主的廣東省中醫院,建立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的決定使家人、親友、同學以及同事們都倍感驚訝,大家都勸他三思。儘管99%的人都反對張敏州的這個決定,但他還是選擇相信自己。

1997年8月1日,張敏州以新員工的身份走進大德路111號廣東省中醫院的大門。人事科按入職順序發工號牌,張敏州將是1414號。“1414”普通話的諧音是“意思意思”,張敏州覺得自己來廣東省中醫院絕不是意思意思,而是帶著滿腔熱血而來;而“1414”粵語的諧音是“要死要死”,作為一個肩負創建ICU使命的醫生,一名心內科手術的醫生,一名搶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醫生,患者和家屬看到這個號碼,會怎麼想?張敏州請求將自己的工號稍微跳躍一下,變成1423,‘向死而生’。張敏州是要向死亡挑戰,向生命致敬!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重症醫學科的第一張全家福

從入職省中醫的那天開始,張敏州就做好了開啟西學中用之路的準備。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把自己在西醫院掌握的知識、技術,包括科室管理經驗都引進來,結合中醫的優勢,建立一支強大的心血管救治隊伍,併成立重症醫學科。但是這一腔抱負在還未開展以前,他必需先走過一段學習和了解中醫的艱辛之路。一位學習和運用西醫思維行醫二十年的醫生突然要學習中醫,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張敏州從來不懼怕困難,他更有解決困難的能力。他入職後,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便在省中醫建成了全國首箇中醫院的重症醫學科。

懷揣夢想、心懷抱負、有活力、有幹勁的張敏州沒有浪費半點時間。他在建立重症醫學科的一年時間裡,還同時為省中醫開創了多個第一。

在1998年7月13日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正式成立的那一天,張敏州對科室的二十多名成員說:“在我手下做事會很艱辛,但未來你們每一個人都能成就一片天地。”

重症醫學科剛成立1個月,時任國家衛生部張文康部長便到廣東省中醫院視察,專門看了張敏州創建的ICU。張文康部長很高興地說:“這是我看過最好的ICU”。可是張敏州卻並不滿足於目前所取得的成績,他視角更為廣闊。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指導學生

一切從零開始:從全國中醫院第一臺心臟起搏器手術、第一臺冠狀脈造影手術,到第一臺心臟支架手術、第一臺冠狀動脈搭橋術,再到第一臺先天性心臟病瓣膜修復術等等,張敏州帶著團隊夜以繼日,持之以恆地奮鬥著,逐漸受到醫院和社會的認可。2001年1月,84歲的原廣東省省長樑靈光也慕名而來,在廣東省中醫院由張敏州主刀成功接受了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出院時,老省長主動贈墨寶題字,寫下了對醫院和整個團隊的期望:“創建全國一流的ICU”。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那個年代,整個行業對中醫院開展以現代醫療技術為主的心臟接入支架手術、心臟搭橋手術等,都有非議。中醫院到底是姓中,還是姓西?阻力很大,當年呂玉波院長還是力排眾議,堅持以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所以堅持了下來。

在國內大部分中醫院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方面,還沒有達到西醫院的水平之時,張敏州就堅持走中西醫結合之路。他一邊探索,一邊傳承。2004年,他拜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為師,潛心學習中醫基本理論,通過實踐總結國醫大師鄧鐵濤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經驗,主編出版專著《鄧鐵濤論治冠心病》,系統地整理、挖掘、傳承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同時他也拜國醫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為師,學中醫,走中西醫結合之道。這一切努力,使廣東省中醫院成為全國第一家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的中醫院。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開篇語:早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並在漫長的中華醫藥發展中形成了眾多流派,當中嶺南中醫藥尤為耀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嶺南大醫傳》,講述“南粵杏林第一家”與祖國共成長過程的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故事。6月起,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開播,廣東省中醫院官微、花城FM等平臺同期推送,敬請關注!

這是1997年7月的一天,作為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大內科副主任的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求助電話,因收治了一位嚴重心動過緩的患者,請求協助會診。

根據病情,他建議病人立刻做心臟起搏器手術。但是如果轉院,患者可能會延誤治療,且途中奔波易導致病情加重。在評估了手術條件後,他決定由自己主刀,直接在廣東省中醫院進行院內歷史上的第一臺心臟手術。

手術當天,省中醫心血管科的謝海珍和文旺秀主任進入手術室觀摩。他心想:“這大概是因為省中醫院的第一臺心臟手術,意義重大的原因吧!”。

使他沒想到的是,省中醫的老專家們,不但來觀摩手術,更重要的是來考核自己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名副其實、專業過硬的心血管專家。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這位被當年省中醫的老專家們重點考核的人才,正是如今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醫療總監、重症醫學大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人物簡介:

張敏州,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的胸痛中心醫療總監,廣州市心肌梗死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兼任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副會長、心臟介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醫師行業最高獎“第十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97年的那臺手術,是張敏州第一次深入接觸中醫院,那年,張敏州已經在享有盛譽的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工作滿20年了。但當初使張敏州當上西醫的,卻另有故事。

當年去接觸這個行業叫無奈,捧著針給年輕的女病人打針,是一件很害臊的事情。

由於歷史原因,張敏州高中畢業時,沒有高考志願只能填報服從分配。他被選送讀的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衛生學校,就是我們現在簡稱的市衛校,實習和工作後都當過男護士。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大學畢業時的照片

在中山醫科大學求學中,由於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分配時張敏州被留在了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即現在的孫逸仙紀念醫院當一名婦產科醫生。一位年輕男士去當婦產科醫生,這是張敏州不願意接受的。

那時,學校給張敏州的評價是:學習成績優異、綜合能力強,到婦產科工作將來必定大有作為。然而,整個大學實習期間,男婦產科醫生的身份使張敏州很難開展專業實踐,這就使他決心要換專業。

內科,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經,腫瘤,內分泌,血液,傳染病,小兒內科等等。經過多年的歷練,慢慢張敏州開始思考要選擇哪個專科作為自己主攻方向時,發生了一件使他悲痛難忘的事。

心肌梗死,屬於心內科的專業範疇。心內科即心血管內科,是各級醫院大內科為了診療心血管疾病而設置的一個臨床科室,治療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由於父親突發心肌梗死而去世,這份撕心裂肺的傷痛促使張敏州認定了自己今後的主攻方向。

既然把心內科定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張敏州就一門心思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多年來,他一直有到歐美進修西醫學的心願,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終於等到了醫院選派人才到日本留學的機會。經過層層遴選,1990年,張敏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廣東省政府派往日本兵庫縣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

日本的學校於每年的三月份開始新的學年,至次年三月結束。而這一年,命運再次與張敏州開了個玩笑,他同樣是因為歷史原因不得不推遲了赴日留學的日期。好不容易等到10月份,終於可以出發了。日本人很注重禮儀,男士上班打領帶、穿西裝是必不可少的。直到臨行前一晚,張敏州還在為如何打領帶而發愁。

由於張敏州公派到日本留學的時間晚了半年,意味著必定要縮短留學的時間,這讓張敏州很是失望。僅僅半年的進修時間,無法深入鑽研心臟介入技術,更白白浪費了這個等待多年的進修機會。幸運的是,張敏州足夠優秀,他被批准在日本多留一年。

進修回國的張敏州醫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作為中山二院的大內科副主任,主管整個科室的醫療工作,工作強度也隨之增加。

大量的臨床一線經驗,精湛的醫療技術張敏州很快就在行內享有盛名。而那時的廣東省中醫院,為了配合現代化醫療發展,滿足廣大患者尤其是危重病人搶救的需要,急需全面提升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張敏州這位出國留學回來的西醫生,醫院裡最年輕的中層幹部,自然獲得了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性ICU的廣東省中醫院的關注。所以也有了開篇“試探醫術虛實”的那一幕。

為廣東省中醫院完成了首例心臟手術的張敏州,第二天就被省中醫的呂玉波院長約見,正式邀請他到廣東省中醫院,由他牽頭組建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

那時在中山醫附二院,張敏州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而且還有中山醫提供的良好的學術平臺,他有必要到當時只有縣級西醫院水平的省中醫去當開荒牛嗎?最終使張敏州願意接受挑戰的,是源於他與呂院長的共同理想,兩人對醫學都有著同樣完美的追求。

張敏州要到以中醫為主的廣東省中醫院,建立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的決定使家人、親友、同學以及同事們都倍感驚訝,大家都勸他三思。儘管99%的人都反對張敏州的這個決定,但他還是選擇相信自己。

1997年8月1日,張敏州以新員工的身份走進大德路111號廣東省中醫院的大門。人事科按入職順序發工號牌,張敏州將是1414號。“1414”普通話的諧音是“意思意思”,張敏州覺得自己來廣東省中醫院絕不是意思意思,而是帶著滿腔熱血而來;而“1414”粵語的諧音是“要死要死”,作為一個肩負創建ICU使命的醫生,一名心內科手術的醫生,一名搶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醫生,患者和家屬看到這個號碼,會怎麼想?張敏州請求將自己的工號稍微跳躍一下,變成1423,‘向死而生’。張敏州是要向死亡挑戰,向生命致敬!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重症醫學科的第一張全家福

從入職省中醫的那天開始,張敏州就做好了開啟西學中用之路的準備。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把自己在西醫院掌握的知識、技術,包括科室管理經驗都引進來,結合中醫的優勢,建立一支強大的心血管救治隊伍,併成立重症醫學科。但是這一腔抱負在還未開展以前,他必需先走過一段學習和了解中醫的艱辛之路。一位學習和運用西醫思維行醫二十年的醫生突然要學習中醫,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張敏州從來不懼怕困難,他更有解決困難的能力。他入職後,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便在省中醫建成了全國首箇中醫院的重症醫學科。

懷揣夢想、心懷抱負、有活力、有幹勁的張敏州沒有浪費半點時間。他在建立重症醫學科的一年時間裡,還同時為省中醫開創了多個第一。

在1998年7月13日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正式成立的那一天,張敏州對科室的二十多名成員說:“在我手下做事會很艱辛,但未來你們每一個人都能成就一片天地。”

重症醫學科剛成立1個月,時任國家衛生部張文康部長便到廣東省中醫院視察,專門看了張敏州創建的ICU。張文康部長很高興地說:“這是我看過最好的ICU”。可是張敏州卻並不滿足於目前所取得的成績,他視角更為廣闊。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指導學生

一切從零開始:從全國中醫院第一臺心臟起搏器手術、第一臺冠狀脈造影手術,到第一臺心臟支架手術、第一臺冠狀動脈搭橋術,再到第一臺先天性心臟病瓣膜修復術等等,張敏州帶著團隊夜以繼日,持之以恆地奮鬥著,逐漸受到醫院和社會的認可。2001年1月,84歲的原廣東省省長樑靈光也慕名而來,在廣東省中醫院由張敏州主刀成功接受了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出院時,老省長主動贈墨寶題字,寫下了對醫院和整個團隊的期望:“創建全國一流的ICU”。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那個年代,整個行業對中醫院開展以現代醫療技術為主的心臟接入支架手術、心臟搭橋手術等,都有非議。中醫院到底是姓中,還是姓西?阻力很大,當年呂玉波院長還是力排眾議,堅持以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所以堅持了下來。

在國內大部分中醫院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方面,還沒有達到西醫院的水平之時,張敏州就堅持走中西醫結合之路。他一邊探索,一邊傳承。2004年,他拜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為師,潛心學習中醫基本理論,通過實踐總結國醫大師鄧鐵濤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經驗,主編出版專著《鄧鐵濤論治冠心病》,系統地整理、挖掘、傳承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同時他也拜國醫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為師,學中醫,走中西醫結合之道。這一切努力,使廣東省中醫院成為全國第一家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的中醫院。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正在進行介入手術

當時張敏州的重症醫學科是省中醫一支年輕的隊伍,張敏州不但要把這個年輕團隊建設好,還要把隊伍引領好。曾經留學日本的他深知企業文化對團隊建設的重要性。把“峰”的文化作為ICU的科室文化,意思是過了這個峰,還有下一個峰。他希望團隊的醫護人員都能團結奮進,不斷努力。今天登上這個峰,明天登上那個峰,將來一起再登更高的峰,永無止境。

在張敏州的帶領下,省中醫的重症醫學科充滿朝氣,一往無前地向建全國最好ICU的目標砥礪前行。可這時“非典”出現了,張敏州的團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真能做到勇攀高峰還是一敗塗地呢?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開篇語:早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並在漫長的中華醫藥發展中形成了眾多流派,當中嶺南中醫藥尤為耀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嶺南大醫傳》,講述“南粵杏林第一家”與祖國共成長過程的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故事。6月起,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開播,廣東省中醫院官微、花城FM等平臺同期推送,敬請關注!

這是1997年7月的一天,作為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大內科副主任的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求助電話,因收治了一位嚴重心動過緩的患者,請求協助會診。

根據病情,他建議病人立刻做心臟起搏器手術。但是如果轉院,患者可能會延誤治療,且途中奔波易導致病情加重。在評估了手術條件後,他決定由自己主刀,直接在廣東省中醫院進行院內歷史上的第一臺心臟手術。

手術當天,省中醫心血管科的謝海珍和文旺秀主任進入手術室觀摩。他心想:“這大概是因為省中醫院的第一臺心臟手術,意義重大的原因吧!”。

使他沒想到的是,省中醫的老專家們,不但來觀摩手術,更重要的是來考核自己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名副其實、專業過硬的心血管專家。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這位被當年省中醫的老專家們重點考核的人才,正是如今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醫療總監、重症醫學大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人物簡介:

張敏州,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的胸痛中心醫療總監,廣州市心肌梗死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兼任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副會長、心臟介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醫師行業最高獎“第十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97年的那臺手術,是張敏州第一次深入接觸中醫院,那年,張敏州已經在享有盛譽的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工作滿20年了。但當初使張敏州當上西醫的,卻另有故事。

當年去接觸這個行業叫無奈,捧著針給年輕的女病人打針,是一件很害臊的事情。

由於歷史原因,張敏州高中畢業時,沒有高考志願只能填報服從分配。他被選送讀的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衛生學校,就是我們現在簡稱的市衛校,實習和工作後都當過男護士。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大學畢業時的照片

在中山醫科大學求學中,由於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分配時張敏州被留在了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即現在的孫逸仙紀念醫院當一名婦產科醫生。一位年輕男士去當婦產科醫生,這是張敏州不願意接受的。

那時,學校給張敏州的評價是:學習成績優異、綜合能力強,到婦產科工作將來必定大有作為。然而,整個大學實習期間,男婦產科醫生的身份使張敏州很難開展專業實踐,這就使他決心要換專業。

內科,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經,腫瘤,內分泌,血液,傳染病,小兒內科等等。經過多年的歷練,慢慢張敏州開始思考要選擇哪個專科作為自己主攻方向時,發生了一件使他悲痛難忘的事。

心肌梗死,屬於心內科的專業範疇。心內科即心血管內科,是各級醫院大內科為了診療心血管疾病而設置的一個臨床科室,治療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由於父親突發心肌梗死而去世,這份撕心裂肺的傷痛促使張敏州認定了自己今後的主攻方向。

既然把心內科定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張敏州就一門心思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多年來,他一直有到歐美進修西醫學的心願,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終於等到了醫院選派人才到日本留學的機會。經過層層遴選,1990年,張敏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廣東省政府派往日本兵庫縣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

日本的學校於每年的三月份開始新的學年,至次年三月結束。而這一年,命運再次與張敏州開了個玩笑,他同樣是因為歷史原因不得不推遲了赴日留學的日期。好不容易等到10月份,終於可以出發了。日本人很注重禮儀,男士上班打領帶、穿西裝是必不可少的。直到臨行前一晚,張敏州還在為如何打領帶而發愁。

由於張敏州公派到日本留學的時間晚了半年,意味著必定要縮短留學的時間,這讓張敏州很是失望。僅僅半年的進修時間,無法深入鑽研心臟介入技術,更白白浪費了這個等待多年的進修機會。幸運的是,張敏州足夠優秀,他被批准在日本多留一年。

進修回國的張敏州醫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作為中山二院的大內科副主任,主管整個科室的醫療工作,工作強度也隨之增加。

大量的臨床一線經驗,精湛的醫療技術張敏州很快就在行內享有盛名。而那時的廣東省中醫院,為了配合現代化醫療發展,滿足廣大患者尤其是危重病人搶救的需要,急需全面提升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張敏州這位出國留學回來的西醫生,醫院裡最年輕的中層幹部,自然獲得了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性ICU的廣東省中醫院的關注。所以也有了開篇“試探醫術虛實”的那一幕。

為廣東省中醫院完成了首例心臟手術的張敏州,第二天就被省中醫的呂玉波院長約見,正式邀請他到廣東省中醫院,由他牽頭組建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

那時在中山醫附二院,張敏州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而且還有中山醫提供的良好的學術平臺,他有必要到當時只有縣級西醫院水平的省中醫去當開荒牛嗎?最終使張敏州願意接受挑戰的,是源於他與呂院長的共同理想,兩人對醫學都有著同樣完美的追求。

張敏州要到以中醫為主的廣東省中醫院,建立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的決定使家人、親友、同學以及同事們都倍感驚訝,大家都勸他三思。儘管99%的人都反對張敏州的這個決定,但他還是選擇相信自己。

1997年8月1日,張敏州以新員工的身份走進大德路111號廣東省中醫院的大門。人事科按入職順序發工號牌,張敏州將是1414號。“1414”普通話的諧音是“意思意思”,張敏州覺得自己來廣東省中醫院絕不是意思意思,而是帶著滿腔熱血而來;而“1414”粵語的諧音是“要死要死”,作為一個肩負創建ICU使命的醫生,一名心內科手術的醫生,一名搶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醫生,患者和家屬看到這個號碼,會怎麼想?張敏州請求將自己的工號稍微跳躍一下,變成1423,‘向死而生’。張敏州是要向死亡挑戰,向生命致敬!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重症醫學科的第一張全家福

從入職省中醫的那天開始,張敏州就做好了開啟西學中用之路的準備。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把自己在西醫院掌握的知識、技術,包括科室管理經驗都引進來,結合中醫的優勢,建立一支強大的心血管救治隊伍,併成立重症醫學科。但是這一腔抱負在還未開展以前,他必需先走過一段學習和了解中醫的艱辛之路。一位學習和運用西醫思維行醫二十年的醫生突然要學習中醫,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張敏州從來不懼怕困難,他更有解決困難的能力。他入職後,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便在省中醫建成了全國首箇中醫院的重症醫學科。

懷揣夢想、心懷抱負、有活力、有幹勁的張敏州沒有浪費半點時間。他在建立重症醫學科的一年時間裡,還同時為省中醫開創了多個第一。

在1998年7月13日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正式成立的那一天,張敏州對科室的二十多名成員說:“在我手下做事會很艱辛,但未來你們每一個人都能成就一片天地。”

重症醫學科剛成立1個月,時任國家衛生部張文康部長便到廣東省中醫院視察,專門看了張敏州創建的ICU。張文康部長很高興地說:“這是我看過最好的ICU”。可是張敏州卻並不滿足於目前所取得的成績,他視角更為廣闊。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指導學生

一切從零開始:從全國中醫院第一臺心臟起搏器手術、第一臺冠狀脈造影手術,到第一臺心臟支架手術、第一臺冠狀動脈搭橋術,再到第一臺先天性心臟病瓣膜修復術等等,張敏州帶著團隊夜以繼日,持之以恆地奮鬥著,逐漸受到醫院和社會的認可。2001年1月,84歲的原廣東省省長樑靈光也慕名而來,在廣東省中醫院由張敏州主刀成功接受了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出院時,老省長主動贈墨寶題字,寫下了對醫院和整個團隊的期望:“創建全國一流的ICU”。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那個年代,整個行業對中醫院開展以現代醫療技術為主的心臟接入支架手術、心臟搭橋手術等,都有非議。中醫院到底是姓中,還是姓西?阻力很大,當年呂玉波院長還是力排眾議,堅持以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所以堅持了下來。

在國內大部分中醫院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方面,還沒有達到西醫院的水平之時,張敏州就堅持走中西醫結合之路。他一邊探索,一邊傳承。2004年,他拜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為師,潛心學習中醫基本理論,通過實踐總結國醫大師鄧鐵濤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經驗,主編出版專著《鄧鐵濤論治冠心病》,系統地整理、挖掘、傳承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同時他也拜國醫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為師,學中醫,走中西醫結合之道。這一切努力,使廣東省中醫院成為全國第一家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的中醫院。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正在進行介入手術

當時張敏州的重症醫學科是省中醫一支年輕的隊伍,張敏州不但要把這個年輕團隊建設好,還要把隊伍引領好。曾經留學日本的他深知企業文化對團隊建設的重要性。把“峰”的文化作為ICU的科室文化,意思是過了這個峰,還有下一個峰。他希望團隊的醫護人員都能團結奮進,不斷努力。今天登上這個峰,明天登上那個峰,將來一起再登更高的峰,永無止境。

在張敏州的帶領下,省中醫的重症醫學科充滿朝氣,一往無前地向建全國最好ICU的目標砥礪前行。可這時“非典”出現了,張敏州的團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真能做到勇攀高峰還是一敗塗地呢?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嶺南大醫傳

下期精彩預告

記者:“重症科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他們的情況是不是都會比較危急?”

張敏州:“內科的冠心病發生心肌梗死他就變成重症了。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在它最重要、最關鍵的時刻,給他生命的延續的,就是我們重症科。”

記者:“ICU的護士,是不是要求他的能力要比其他科室的強?”

張敏州:“ICU的醫生和護士,他們的醫療技術、現代醫療器械的掌握度,都要比別人要高。他們快速救治的能力是很強的。我們這個部門女性的作用一定是半邊天。

記者:“對於一家中醫院來說,ICU的設立有多重要?”

張敏州:“醫院需要建立腦病的外科手術,開展器官移植,我們也積極配合這些工作。如果沒有ICU,很多工作是沒有辦法開展的。”

記者: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 黃裕鵬

編輯:查冠琳 責編:宋莉萍

(本欄目由廣東省中醫院與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共同製作)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開篇語:早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並在漫長的中華醫藥發展中形成了眾多流派,當中嶺南中醫藥尤為耀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嶺南大醫傳》,講述“南粵杏林第一家”與祖國共成長過程的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故事。6月起,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開播,廣東省中醫院官微、花城FM等平臺同期推送,敬請關注!

這是1997年7月的一天,作為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大內科副主任的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求助電話,因收治了一位嚴重心動過緩的患者,請求協助會診。

根據病情,他建議病人立刻做心臟起搏器手術。但是如果轉院,患者可能會延誤治療,且途中奔波易導致病情加重。在評估了手術條件後,他決定由自己主刀,直接在廣東省中醫院進行院內歷史上的第一臺心臟手術。

手術當天,省中醫心血管科的謝海珍和文旺秀主任進入手術室觀摩。他心想:“這大概是因為省中醫院的第一臺心臟手術,意義重大的原因吧!”。

使他沒想到的是,省中醫的老專家們,不但來觀摩手術,更重要的是來考核自己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名副其實、專業過硬的心血管專家。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這位被當年省中醫的老專家們重點考核的人才,正是如今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醫療總監、重症醫學大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人物簡介:

張敏州,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的胸痛中心醫療總監,廣州市心肌梗死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兼任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副會長、心臟介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醫師行業最高獎“第十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97年的那臺手術,是張敏州第一次深入接觸中醫院,那年,張敏州已經在享有盛譽的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工作滿20年了。但當初使張敏州當上西醫的,卻另有故事。

當年去接觸這個行業叫無奈,捧著針給年輕的女病人打針,是一件很害臊的事情。

由於歷史原因,張敏州高中畢業時,沒有高考志願只能填報服從分配。他被選送讀的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衛生學校,就是我們現在簡稱的市衛校,實習和工作後都當過男護士。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大學畢業時的照片

在中山醫科大學求學中,由於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分配時張敏州被留在了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即現在的孫逸仙紀念醫院當一名婦產科醫生。一位年輕男士去當婦產科醫生,這是張敏州不願意接受的。

那時,學校給張敏州的評價是:學習成績優異、綜合能力強,到婦產科工作將來必定大有作為。然而,整個大學實習期間,男婦產科醫生的身份使張敏州很難開展專業實踐,這就使他決心要換專業。

內科,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經,腫瘤,內分泌,血液,傳染病,小兒內科等等。經過多年的歷練,慢慢張敏州開始思考要選擇哪個專科作為自己主攻方向時,發生了一件使他悲痛難忘的事。

心肌梗死,屬於心內科的專業範疇。心內科即心血管內科,是各級醫院大內科為了診療心血管疾病而設置的一個臨床科室,治療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由於父親突發心肌梗死而去世,這份撕心裂肺的傷痛促使張敏州認定了自己今後的主攻方向。

既然把心內科定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張敏州就一門心思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多年來,他一直有到歐美進修西醫學的心願,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終於等到了醫院選派人才到日本留學的機會。經過層層遴選,1990年,張敏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廣東省政府派往日本兵庫縣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

日本的學校於每年的三月份開始新的學年,至次年三月結束。而這一年,命運再次與張敏州開了個玩笑,他同樣是因為歷史原因不得不推遲了赴日留學的日期。好不容易等到10月份,終於可以出發了。日本人很注重禮儀,男士上班打領帶、穿西裝是必不可少的。直到臨行前一晚,張敏州還在為如何打領帶而發愁。

由於張敏州公派到日本留學的時間晚了半年,意味著必定要縮短留學的時間,這讓張敏州很是失望。僅僅半年的進修時間,無法深入鑽研心臟介入技術,更白白浪費了這個等待多年的進修機會。幸運的是,張敏州足夠優秀,他被批准在日本多留一年。

進修回國的張敏州醫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作為中山二院的大內科副主任,主管整個科室的醫療工作,工作強度也隨之增加。

大量的臨床一線經驗,精湛的醫療技術張敏州很快就在行內享有盛名。而那時的廣東省中醫院,為了配合現代化醫療發展,滿足廣大患者尤其是危重病人搶救的需要,急需全面提升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張敏州這位出國留學回來的西醫生,醫院裡最年輕的中層幹部,自然獲得了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性ICU的廣東省中醫院的關注。所以也有了開篇“試探醫術虛實”的那一幕。

為廣東省中醫院完成了首例心臟手術的張敏州,第二天就被省中醫的呂玉波院長約見,正式邀請他到廣東省中醫院,由他牽頭組建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

那時在中山醫附二院,張敏州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而且還有中山醫提供的良好的學術平臺,他有必要到當時只有縣級西醫院水平的省中醫去當開荒牛嗎?最終使張敏州願意接受挑戰的,是源於他與呂院長的共同理想,兩人對醫學都有著同樣完美的追求。

張敏州要到以中醫為主的廣東省中醫院,建立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的決定使家人、親友、同學以及同事們都倍感驚訝,大家都勸他三思。儘管99%的人都反對張敏州的這個決定,但他還是選擇相信自己。

1997年8月1日,張敏州以新員工的身份走進大德路111號廣東省中醫院的大門。人事科按入職順序發工號牌,張敏州將是1414號。“1414”普通話的諧音是“意思意思”,張敏州覺得自己來廣東省中醫院絕不是意思意思,而是帶著滿腔熱血而來;而“1414”粵語的諧音是“要死要死”,作為一個肩負創建ICU使命的醫生,一名心內科手術的醫生,一名搶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醫生,患者和家屬看到這個號碼,會怎麼想?張敏州請求將自己的工號稍微跳躍一下,變成1423,‘向死而生’。張敏州是要向死亡挑戰,向生命致敬!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重症醫學科的第一張全家福

從入職省中醫的那天開始,張敏州就做好了開啟西學中用之路的準備。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把自己在西醫院掌握的知識、技術,包括科室管理經驗都引進來,結合中醫的優勢,建立一支強大的心血管救治隊伍,併成立重症醫學科。但是這一腔抱負在還未開展以前,他必需先走過一段學習和了解中醫的艱辛之路。一位學習和運用西醫思維行醫二十年的醫生突然要學習中醫,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張敏州從來不懼怕困難,他更有解決困難的能力。他入職後,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便在省中醫建成了全國首箇中醫院的重症醫學科。

懷揣夢想、心懷抱負、有活力、有幹勁的張敏州沒有浪費半點時間。他在建立重症醫學科的一年時間裡,還同時為省中醫開創了多個第一。

在1998年7月13日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正式成立的那一天,張敏州對科室的二十多名成員說:“在我手下做事會很艱辛,但未來你們每一個人都能成就一片天地。”

重症醫學科剛成立1個月,時任國家衛生部張文康部長便到廣東省中醫院視察,專門看了張敏州創建的ICU。張文康部長很高興地說:“這是我看過最好的ICU”。可是張敏州卻並不滿足於目前所取得的成績,他視角更為廣闊。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指導學生

一切從零開始:從全國中醫院第一臺心臟起搏器手術、第一臺冠狀脈造影手術,到第一臺心臟支架手術、第一臺冠狀動脈搭橋術,再到第一臺先天性心臟病瓣膜修復術等等,張敏州帶著團隊夜以繼日,持之以恆地奮鬥著,逐漸受到醫院和社會的認可。2001年1月,84歲的原廣東省省長樑靈光也慕名而來,在廣東省中醫院由張敏州主刀成功接受了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出院時,老省長主動贈墨寶題字,寫下了對醫院和整個團隊的期望:“創建全國一流的ICU”。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那個年代,整個行業對中醫院開展以現代醫療技術為主的心臟接入支架手術、心臟搭橋手術等,都有非議。中醫院到底是姓中,還是姓西?阻力很大,當年呂玉波院長還是力排眾議,堅持以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所以堅持了下來。

在國內大部分中醫院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方面,還沒有達到西醫院的水平之時,張敏州就堅持走中西醫結合之路。他一邊探索,一邊傳承。2004年,他拜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為師,潛心學習中醫基本理論,通過實踐總結國醫大師鄧鐵濤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經驗,主編出版專著《鄧鐵濤論治冠心病》,系統地整理、挖掘、傳承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同時他也拜國醫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為師,學中醫,走中西醫結合之道。這一切努力,使廣東省中醫院成為全國第一家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的中醫院。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正在進行介入手術

當時張敏州的重症醫學科是省中醫一支年輕的隊伍,張敏州不但要把這個年輕團隊建設好,還要把隊伍引領好。曾經留學日本的他深知企業文化對團隊建設的重要性。把“峰”的文化作為ICU的科室文化,意思是過了這個峰,還有下一個峰。他希望團隊的醫護人員都能團結奮進,不斷努力。今天登上這個峰,明天登上那個峰,將來一起再登更高的峰,永無止境。

在張敏州的帶領下,省中醫的重症醫學科充滿朝氣,一往無前地向建全國最好ICU的目標砥礪前行。可這時“非典”出現了,張敏州的團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真能做到勇攀高峰還是一敗塗地呢?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嶺南大醫傳

下期精彩預告

記者:“重症科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他們的情況是不是都會比較危急?”

張敏州:“內科的冠心病發生心肌梗死他就變成重症了。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在它最重要、最關鍵的時刻,給他生命的延續的,就是我們重症科。”

記者:“ICU的護士,是不是要求他的能力要比其他科室的強?”

張敏州:“ICU的醫生和護士,他們的醫療技術、現代醫療器械的掌握度,都要比別人要高。他們快速救治的能力是很強的。我們這個部門女性的作用一定是半邊天。

記者:“對於一家中醫院來說,ICU的設立有多重要?”

張敏州:“醫院需要建立腦病的外科手術,開展器官移植,我們也積極配合這些工作。如果沒有ICU,很多工作是沒有辦法開展的。”

記者: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 黃裕鵬

編輯:查冠琳 責編:宋莉萍

(本欄目由廣東省中醫院與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共同製作)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開篇語:早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並在漫長的中華醫藥發展中形成了眾多流派,當中嶺南中醫藥尤為耀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嶺南大醫傳》,講述“南粵杏林第一家”與祖國共成長過程的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故事。6月起,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開播,廣東省中醫院官微、花城FM等平臺同期推送,敬請關注!

這是1997年7月的一天,作為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大內科副主任的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求助電話,因收治了一位嚴重心動過緩的患者,請求協助會診。

根據病情,他建議病人立刻做心臟起搏器手術。但是如果轉院,患者可能會延誤治療,且途中奔波易導致病情加重。在評估了手術條件後,他決定由自己主刀,直接在廣東省中醫院進行院內歷史上的第一臺心臟手術。

手術當天,省中醫心血管科的謝海珍和文旺秀主任進入手術室觀摩。他心想:“這大概是因為省中醫院的第一臺心臟手術,意義重大的原因吧!”。

使他沒想到的是,省中醫的老專家們,不但來觀摩手術,更重要的是來考核自己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名副其實、專業過硬的心血管專家。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這位被當年省中醫的老專家們重點考核的人才,正是如今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醫療總監、重症醫學大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人物簡介:

張敏州,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的胸痛中心醫療總監,廣州市心肌梗死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兼任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副會長、心臟介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醫師行業最高獎“第十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97年的那臺手術,是張敏州第一次深入接觸中醫院,那年,張敏州已經在享有盛譽的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工作滿20年了。但當初使張敏州當上西醫的,卻另有故事。

當年去接觸這個行業叫無奈,捧著針給年輕的女病人打針,是一件很害臊的事情。

由於歷史原因,張敏州高中畢業時,沒有高考志願只能填報服從分配。他被選送讀的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衛生學校,就是我們現在簡稱的市衛校,實習和工作後都當過男護士。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大學畢業時的照片

在中山醫科大學求學中,由於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分配時張敏州被留在了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即現在的孫逸仙紀念醫院當一名婦產科醫生。一位年輕男士去當婦產科醫生,這是張敏州不願意接受的。

那時,學校給張敏州的評價是:學習成績優異、綜合能力強,到婦產科工作將來必定大有作為。然而,整個大學實習期間,男婦產科醫生的身份使張敏州很難開展專業實踐,這就使他決心要換專業。

內科,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經,腫瘤,內分泌,血液,傳染病,小兒內科等等。經過多年的歷練,慢慢張敏州開始思考要選擇哪個專科作為自己主攻方向時,發生了一件使他悲痛難忘的事。

心肌梗死,屬於心內科的專業範疇。心內科即心血管內科,是各級醫院大內科為了診療心血管疾病而設置的一個臨床科室,治療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由於父親突發心肌梗死而去世,這份撕心裂肺的傷痛促使張敏州認定了自己今後的主攻方向。

既然把心內科定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張敏州就一門心思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多年來,他一直有到歐美進修西醫學的心願,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終於等到了醫院選派人才到日本留學的機會。經過層層遴選,1990年,張敏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廣東省政府派往日本兵庫縣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

日本的學校於每年的三月份開始新的學年,至次年三月結束。而這一年,命運再次與張敏州開了個玩笑,他同樣是因為歷史原因不得不推遲了赴日留學的日期。好不容易等到10月份,終於可以出發了。日本人很注重禮儀,男士上班打領帶、穿西裝是必不可少的。直到臨行前一晚,張敏州還在為如何打領帶而發愁。

由於張敏州公派到日本留學的時間晚了半年,意味著必定要縮短留學的時間,這讓張敏州很是失望。僅僅半年的進修時間,無法深入鑽研心臟介入技術,更白白浪費了這個等待多年的進修機會。幸運的是,張敏州足夠優秀,他被批准在日本多留一年。

進修回國的張敏州醫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作為中山二院的大內科副主任,主管整個科室的醫療工作,工作強度也隨之增加。

大量的臨床一線經驗,精湛的醫療技術張敏州很快就在行內享有盛名。而那時的廣東省中醫院,為了配合現代化醫療發展,滿足廣大患者尤其是危重病人搶救的需要,急需全面提升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張敏州這位出國留學回來的西醫生,醫院裡最年輕的中層幹部,自然獲得了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性ICU的廣東省中醫院的關注。所以也有了開篇“試探醫術虛實”的那一幕。

為廣東省中醫院完成了首例心臟手術的張敏州,第二天就被省中醫的呂玉波院長約見,正式邀請他到廣東省中醫院,由他牽頭組建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

那時在中山醫附二院,張敏州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而且還有中山醫提供的良好的學術平臺,他有必要到當時只有縣級西醫院水平的省中醫去當開荒牛嗎?最終使張敏州願意接受挑戰的,是源於他與呂院長的共同理想,兩人對醫學都有著同樣完美的追求。

張敏州要到以中醫為主的廣東省中醫院,建立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的決定使家人、親友、同學以及同事們都倍感驚訝,大家都勸他三思。儘管99%的人都反對張敏州的這個決定,但他還是選擇相信自己。

1997年8月1日,張敏州以新員工的身份走進大德路111號廣東省中醫院的大門。人事科按入職順序發工號牌,張敏州將是1414號。“1414”普通話的諧音是“意思意思”,張敏州覺得自己來廣東省中醫院絕不是意思意思,而是帶著滿腔熱血而來;而“1414”粵語的諧音是“要死要死”,作為一個肩負創建ICU使命的醫生,一名心內科手術的醫生,一名搶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醫生,患者和家屬看到這個號碼,會怎麼想?張敏州請求將自己的工號稍微跳躍一下,變成1423,‘向死而生’。張敏州是要向死亡挑戰,向生命致敬!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重症醫學科的第一張全家福

從入職省中醫的那天開始,張敏州就做好了開啟西學中用之路的準備。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把自己在西醫院掌握的知識、技術,包括科室管理經驗都引進來,結合中醫的優勢,建立一支強大的心血管救治隊伍,併成立重症醫學科。但是這一腔抱負在還未開展以前,他必需先走過一段學習和了解中醫的艱辛之路。一位學習和運用西醫思維行醫二十年的醫生突然要學習中醫,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張敏州從來不懼怕困難,他更有解決困難的能力。他入職後,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便在省中醫建成了全國首箇中醫院的重症醫學科。

懷揣夢想、心懷抱負、有活力、有幹勁的張敏州沒有浪費半點時間。他在建立重症醫學科的一年時間裡,還同時為省中醫開創了多個第一。

在1998年7月13日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正式成立的那一天,張敏州對科室的二十多名成員說:“在我手下做事會很艱辛,但未來你們每一個人都能成就一片天地。”

重症醫學科剛成立1個月,時任國家衛生部張文康部長便到廣東省中醫院視察,專門看了張敏州創建的ICU。張文康部長很高興地說:“這是我看過最好的ICU”。可是張敏州卻並不滿足於目前所取得的成績,他視角更為廣闊。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指導學生

一切從零開始:從全國中醫院第一臺心臟起搏器手術、第一臺冠狀脈造影手術,到第一臺心臟支架手術、第一臺冠狀動脈搭橋術,再到第一臺先天性心臟病瓣膜修復術等等,張敏州帶著團隊夜以繼日,持之以恆地奮鬥著,逐漸受到醫院和社會的認可。2001年1月,84歲的原廣東省省長樑靈光也慕名而來,在廣東省中醫院由張敏州主刀成功接受了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出院時,老省長主動贈墨寶題字,寫下了對醫院和整個團隊的期望:“創建全國一流的ICU”。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那個年代,整個行業對中醫院開展以現代醫療技術為主的心臟接入支架手術、心臟搭橋手術等,都有非議。中醫院到底是姓中,還是姓西?阻力很大,當年呂玉波院長還是力排眾議,堅持以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所以堅持了下來。

在國內大部分中醫院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方面,還沒有達到西醫院的水平之時,張敏州就堅持走中西醫結合之路。他一邊探索,一邊傳承。2004年,他拜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為師,潛心學習中醫基本理論,通過實踐總結國醫大師鄧鐵濤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經驗,主編出版專著《鄧鐵濤論治冠心病》,系統地整理、挖掘、傳承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同時他也拜國醫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為師,學中醫,走中西醫結合之道。這一切努力,使廣東省中醫院成為全國第一家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的中醫院。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正在進行介入手術

當時張敏州的重症醫學科是省中醫一支年輕的隊伍,張敏州不但要把這個年輕團隊建設好,還要把隊伍引領好。曾經留學日本的他深知企業文化對團隊建設的重要性。把“峰”的文化作為ICU的科室文化,意思是過了這個峰,還有下一個峰。他希望團隊的醫護人員都能團結奮進,不斷努力。今天登上這個峰,明天登上那個峰,將來一起再登更高的峰,永無止境。

在張敏州的帶領下,省中醫的重症醫學科充滿朝氣,一往無前地向建全國最好ICU的目標砥礪前行。可這時“非典”出現了,張敏州的團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真能做到勇攀高峰還是一敗塗地呢?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嶺南大醫傳

下期精彩預告

記者:“重症科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他們的情況是不是都會比較危急?”

張敏州:“內科的冠心病發生心肌梗死他就變成重症了。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在它最重要、最關鍵的時刻,給他生命的延續的,就是我們重症科。”

記者:“ICU的護士,是不是要求他的能力要比其他科室的強?”

張敏州:“ICU的醫生和護士,他們的醫療技術、現代醫療器械的掌握度,都要比別人要高。他們快速救治的能力是很強的。我們這個部門女性的作用一定是半邊天。

記者:“對於一家中醫院來說,ICU的設立有多重要?”

張敏州:“醫院需要建立腦病的外科手術,開展器官移植,我們也積極配合這些工作。如果沒有ICU,很多工作是沒有辦法開展的。”

記者: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 黃裕鵬

編輯:查冠琳 責編:宋莉萍

(本欄目由廣東省中醫院與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共同製作)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點下方在看

更好看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開篇語:早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並在漫長的中華醫藥發展中形成了眾多流派,當中嶺南中醫藥尤為耀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嶺南大醫傳》,講述“南粵杏林第一家”與祖國共成長過程的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故事。6月起,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開播,廣東省中醫院官微、花城FM等平臺同期推送,敬請關注!

這是1997年7月的一天,作為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大內科副主任的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求助電話,因收治了一位嚴重心動過緩的患者,請求協助會診。

根據病情,他建議病人立刻做心臟起搏器手術。但是如果轉院,患者可能會延誤治療,且途中奔波易導致病情加重。在評估了手術條件後,他決定由自己主刀,直接在廣東省中醫院進行院內歷史上的第一臺心臟手術。

手術當天,省中醫心血管科的謝海珍和文旺秀主任進入手術室觀摩。他心想:“這大概是因為省中醫院的第一臺心臟手術,意義重大的原因吧!”。

使他沒想到的是,省中醫的老專家們,不但來觀摩手術,更重要的是來考核自己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名副其實、專業過硬的心血管專家。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這位被當年省中醫的老專家們重點考核的人才,正是如今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醫療總監、重症醫學大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人物簡介:

張敏州,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的胸痛中心醫療總監,廣州市心肌梗死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兼任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副會長、心臟介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醫師行業最高獎“第十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97年的那臺手術,是張敏州第一次深入接觸中醫院,那年,張敏州已經在享有盛譽的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工作滿20年了。但當初使張敏州當上西醫的,卻另有故事。

當年去接觸這個行業叫無奈,捧著針給年輕的女病人打針,是一件很害臊的事情。

由於歷史原因,張敏州高中畢業時,沒有高考志願只能填報服從分配。他被選送讀的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衛生學校,就是我們現在簡稱的市衛校,實習和工作後都當過男護士。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大學畢業時的照片

在中山醫科大學求學中,由於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分配時張敏州被留在了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即現在的孫逸仙紀念醫院當一名婦產科醫生。一位年輕男士去當婦產科醫生,這是張敏州不願意接受的。

那時,學校給張敏州的評價是:學習成績優異、綜合能力強,到婦產科工作將來必定大有作為。然而,整個大學實習期間,男婦產科醫生的身份使張敏州很難開展專業實踐,這就使他決心要換專業。

內科,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經,腫瘤,內分泌,血液,傳染病,小兒內科等等。經過多年的歷練,慢慢張敏州開始思考要選擇哪個專科作為自己主攻方向時,發生了一件使他悲痛難忘的事。

心肌梗死,屬於心內科的專業範疇。心內科即心血管內科,是各級醫院大內科為了診療心血管疾病而設置的一個臨床科室,治療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由於父親突發心肌梗死而去世,這份撕心裂肺的傷痛促使張敏州認定了自己今後的主攻方向。

既然把心內科定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張敏州就一門心思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多年來,他一直有到歐美進修西醫學的心願,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終於等到了醫院選派人才到日本留學的機會。經過層層遴選,1990年,張敏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廣東省政府派往日本兵庫縣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

日本的學校於每年的三月份開始新的學年,至次年三月結束。而這一年,命運再次與張敏州開了個玩笑,他同樣是因為歷史原因不得不推遲了赴日留學的日期。好不容易等到10月份,終於可以出發了。日本人很注重禮儀,男士上班打領帶、穿西裝是必不可少的。直到臨行前一晚,張敏州還在為如何打領帶而發愁。

由於張敏州公派到日本留學的時間晚了半年,意味著必定要縮短留學的時間,這讓張敏州很是失望。僅僅半年的進修時間,無法深入鑽研心臟介入技術,更白白浪費了這個等待多年的進修機會。幸運的是,張敏州足夠優秀,他被批准在日本多留一年。

進修回國的張敏州醫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作為中山二院的大內科副主任,主管整個科室的醫療工作,工作強度也隨之增加。

大量的臨床一線經驗,精湛的醫療技術張敏州很快就在行內享有盛名。而那時的廣東省中醫院,為了配合現代化醫療發展,滿足廣大患者尤其是危重病人搶救的需要,急需全面提升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張敏州這位出國留學回來的西醫生,醫院裡最年輕的中層幹部,自然獲得了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性ICU的廣東省中醫院的關注。所以也有了開篇“試探醫術虛實”的那一幕。

為廣東省中醫院完成了首例心臟手術的張敏州,第二天就被省中醫的呂玉波院長約見,正式邀請他到廣東省中醫院,由他牽頭組建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

那時在中山醫附二院,張敏州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而且還有中山醫提供的良好的學術平臺,他有必要到當時只有縣級西醫院水平的省中醫去當開荒牛嗎?最終使張敏州願意接受挑戰的,是源於他與呂院長的共同理想,兩人對醫學都有著同樣完美的追求。

張敏州要到以中醫為主的廣東省中醫院,建立一個以心血管救治為龍頭的綜合性重症醫學科的決定使家人、親友、同學以及同事們都倍感驚訝,大家都勸他三思。儘管99%的人都反對張敏州的這個決定,但他還是選擇相信自己。

1997年8月1日,張敏州以新員工的身份走進大德路111號廣東省中醫院的大門。人事科按入職順序發工號牌,張敏州將是1414號。“1414”普通話的諧音是“意思意思”,張敏州覺得自己來廣東省中醫院絕不是意思意思,而是帶著滿腔熱血而來;而“1414”粵語的諧音是“要死要死”,作為一個肩負創建ICU使命的醫生,一名心內科手術的醫生,一名搶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醫生,患者和家屬看到這個號碼,會怎麼想?張敏州請求將自己的工號稍微跳躍一下,變成1423,‘向死而生’。張敏州是要向死亡挑戰,向生命致敬!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重症醫學科的第一張全家福

從入職省中醫的那天開始,張敏州就做好了開啟西學中用之路的準備。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把自己在西醫院掌握的知識、技術,包括科室管理經驗都引進來,結合中醫的優勢,建立一支強大的心血管救治隊伍,併成立重症醫學科。但是這一腔抱負在還未開展以前,他必需先走過一段學習和了解中醫的艱辛之路。一位學習和運用西醫思維行醫二十年的醫生突然要學習中醫,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張敏州從來不懼怕困難,他更有解決困難的能力。他入職後,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便在省中醫建成了全國首箇中醫院的重症醫學科。

懷揣夢想、心懷抱負、有活力、有幹勁的張敏州沒有浪費半點時間。他在建立重症醫學科的一年時間裡,還同時為省中醫開創了多個第一。

在1998年7月13日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正式成立的那一天,張敏州對科室的二十多名成員說:“在我手下做事會很艱辛,但未來你們每一個人都能成就一片天地。”

重症醫學科剛成立1個月,時任國家衛生部張文康部長便到廣東省中醫院視察,專門看了張敏州創建的ICU。張文康部長很高興地說:“這是我看過最好的ICU”。可是張敏州卻並不滿足於目前所取得的成績,他視角更為廣闊。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指導學生

一切從零開始:從全國中醫院第一臺心臟起搏器手術、第一臺冠狀脈造影手術,到第一臺心臟支架手術、第一臺冠狀動脈搭橋術,再到第一臺先天性心臟病瓣膜修復術等等,張敏州帶著團隊夜以繼日,持之以恆地奮鬥著,逐漸受到醫院和社會的認可。2001年1月,84歲的原廣東省省長樑靈光也慕名而來,在廣東省中醫院由張敏州主刀成功接受了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出院時,老省長主動贈墨寶題字,寫下了對醫院和整個團隊的期望:“創建全國一流的ICU”。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那個年代,整個行業對中醫院開展以現代醫療技術為主的心臟接入支架手術、心臟搭橋手術等,都有非議。中醫院到底是姓中,還是姓西?阻力很大,當年呂玉波院長還是力排眾議,堅持以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所以堅持了下來。

在國內大部分中醫院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方面,還沒有達到西醫院的水平之時,張敏州就堅持走中西醫結合之路。他一邊探索,一邊傳承。2004年,他拜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為師,潛心學習中醫基本理論,通過實踐總結國醫大師鄧鐵濤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經驗,主編出版專著《鄧鐵濤論治冠心病》,系統地整理、挖掘、傳承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同時他也拜國醫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為師,學中醫,走中西醫結合之道。這一切努力,使廣東省中醫院成為全國第一家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的中醫院。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 張敏州教授正在進行介入手術

當時張敏州的重症醫學科是省中醫一支年輕的隊伍,張敏州不但要把這個年輕團隊建設好,還要把隊伍引領好。曾經留學日本的他深知企業文化對團隊建設的重要性。把“峰”的文化作為ICU的科室文化,意思是過了這個峰,還有下一個峰。他希望團隊的醫護人員都能團結奮進,不斷努力。今天登上這個峰,明天登上那個峰,將來一起再登更高的峰,永無止境。

在張敏州的帶領下,省中醫的重症醫學科充滿朝氣,一往無前地向建全國最好ICU的目標砥礪前行。可這時“非典”出現了,張敏州的團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真能做到勇攀高峰還是一敗塗地呢?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嶺南大醫傳

下期精彩預告

記者:“重症科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他們的情況是不是都會比較危急?”

張敏州:“內科的冠心病發生心肌梗死他就變成重症了。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在它最重要、最關鍵的時刻,給他生命的延續的,就是我們重症科。”

記者:“ICU的護士,是不是要求他的能力要比其他科室的強?”

張敏州:“ICU的醫生和護士,他們的醫療技術、現代醫療器械的掌握度,都要比別人要高。他們快速救治的能力是很強的。我們這個部門女性的作用一定是半邊天。

記者:“對於一家中醫院來說,ICU的設立有多重要?”

張敏州:“醫院需要建立腦病的外科手術,開展器官移植,我們也積極配合這些工作。如果沒有ICU,很多工作是沒有辦法開展的。”

記者: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 黃裕鵬

編輯:查冠琳 責編:宋莉萍

(本欄目由廣東省中醫院與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共同製作)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點下方在看

更好看

嶺南大醫傳 | 張敏州(上):敏於中西 州濟患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