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勝蘭:讓民族文化在創新中熠熠生輝

手工藝 刺繡 博物館 經濟 多彩貴州網 2017-04-01

從最初的一家小門店,到現在成為黔東南最大的民族工藝品公司,黔東南州九黎苗妹工藝品有限公司在不斷求新求變的過程中發展壯大,為民族旅遊商品的不斷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擺路邊攤到有自己的小店,再到現在掌管6000萬資產公司的董事長,凱里苗族婦女唐勝蘭用自己的堅韌和智慧實現了一個個身份轉變。

因為貧困,使得唐勝蘭初中輟學,不甘心回家務農的她出來擺路邊攤,慢慢地,她有了自己的小店,賣化妝品、服裝……就這樣,唐勝蘭在經濟和觀念落後的夾縫中,摸爬滾打。

唐勝蘭有著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上世紀80年代末,偶然看到雜誌上一位華僑在廣西玉林做理髮培訓的介紹,25歲的唐勝蘭揣著自己掙來的全部家當隻身前往廣西學習。唐勝蘭回來開的理髮店成了引領當地時尚的潮流。

在不斷的摸索中,唐勝蘭發現了銀飾的市場潛力。2002年,她傾注全部積蓄成立九黎苗妹公司,以苗族刺繡、服飾為主營業務。

“我們穿在身上的盛裝不僅體現了我們的美,更是民族文化的體現。對我們來說彌足珍貴,對外界也有極大的吸引力。”瞭解到黔東南銀飾在全國舉足輕重的地位,她將目光放眼到全國、甚至全世界。根據市場的需求,唐勝蘭將現代感設計融入傳統的技藝中,市場很快拓寬,產品遠銷東南亞。

在銀飾正熱銷時,唐勝蘭同時在尋求突破:“不僅讓消費者喜歡銀飾,還要讓更多人瞭解我們的文化。”

2014年,飽受爭議下,唐勝蘭果斷斥資3000萬元建設的“苗妹非遺博物館”在凱里經濟開發區開館。“很多人說我瞎折騰,但是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唐勝蘭堅定地說。

博物館依託黔東南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底蘊,把“保護和傳承優秀民族文化”視為己任,堅持“生產性保護”的理念,創造性地將博物館的收藏展示與苗族非遺技藝傳承,苗族非遺工藝品生產與銷售結合起來,創立了博物館營運的新模式。去年,博物館參觀人數達40多萬人(次)。

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創業,發展到今天集銀飾、刺繡、蠟染等民族工藝品創意研發、培訓、加工銷售、民族手工藝文化傳承與保護、旅遊、餐飲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2016年公司銷售額近4000萬元。

此外,為在“巾幗脫貧”行動中不斷拓展業務,培養手工技術人才,在省、州婦聯的支持下,公司近3年連續開展“錦繡計劃”培訓,培訓繡娘300餘人,帶動500餘農村苗族婦女增收。

“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帶動大家用雙手讓生活好起來,這是我最幸福的事兒。當然,保護好民族文化的根,才能夠讓文化枝繁葉茂,這也是我多次謝絕外來投資商合作資金的根本原因。”唐勝蘭在最後採訪中說。

【點評】

民族文化彌足珍貴,如何讓其發揚光大?唐勝蘭做了示範,堅守民族文化的根,在不斷求新求變中,將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相結合,讓民族文化在煥發生機中帶富更多群眾。(來源:貴州日報 作者:餘光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