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精神病妻子智障兒 “羅鍋”剃頭匠身殘志堅憑手藝撐起一個家
莉影視界
1/20 雙流彭鎮,有家百年老茶館“觀音閣”,完整的保留了文革時期的歷史痕跡。袁師傅的剃頭鋪就擺在老茶館門口。這裡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和浮躁,展現著一種清閒平淡質樸的生活方式,勾勒出一幅幾十年前老成都市井生活的獨特畫面。
2/20 剃頭鋪是由幾根木頭搭建的簡陋小棚,兩把老式的木椅,牆上一面鏡子,下面木板搭的一個小工作平臺上,雜亂擺放著推子、剪刀、毛刷、梳子等全套的老式理髮工具,另一面牆上掛著一個洗頭盛水的簡易鐵皮桶,再加上兩三張木凳,這就是剃頭鋪的全部“家當”。
3/20 剃頭的師傅叫袁明成,先天性駝背,殘聯鑑定為三級殘廢,因為駝背的原因,袁師傅看起來特別矮小,今年已經60歲。對於攝影愛好者長槍短炮的拍照袁師傅已經顯得很習慣,埋頭做自己的事,根本不受干擾。
4/20 袁師傅的兒子袁洪全,今年25歲,出生就有心智障礙,殘聯鑑定為二級殘廢。讀到小學畢業,還是不認識幾個字。父親想讓他子承父業學理髮,可兒子學了幾年才能用電推子剃頭髮,不敢拿剃頭刀,他主要做洗頭之類簡單的活。
5/20 袁師傅的妻子朱春容,今年50歲,患有嚴重的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袁師傅每天晚上都要把第二天的飯菜提前做好,到飯點時妻子和兒子熱一熱就可以吃了。
6/20 剃頭攤子擺在觀音閣老茶館的門口,每月交租金150元,包括水電。袁師傅收費十分便宜,剃髮、修面、掏耳,洗頭全套服務共十元,如果單剪只需5元。一般每天能剪十幾個人,逢趕場天生意要好些,平均下來一天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
7/20 來這裡剃頭的基本都是袁師傅的老熟人,顧客不算多,都是幾十年的“鐵粉”。鎮上的中青年都嫌這寒磣,只有老頭老太繼續支持著剃頭匠的生意。也許是習慣了袁師傅的手藝,也許是低廉的價格,但更多的是來這坐坐消磨下時間,聊聊家長裡短和陳年往事,簡陋的剃頭鋪子裡卻有著滿滿的“人情味”。
8/20 袁師傅的家離老茶館三里路,他每天早出晚歸,風裡來雨裡去,奔波顛簸在一條蜿蜒曲折的人生之路。
9/20 袁師傅每天都守著剃頭攤不敢離開,怕錯過了生意,等兒子回家吃過後再給他送飯過來。幾十年來,袁師傅都是在攤子上湊合著吃飯。
10/20 鏡子下面用木板搭的一個小工作平臺上,雜亂擺放著推子、剪刀、梳子等的老式理髮工具,還有掏耳的工具毛刷、雲刀、挖耳匙和夾子等。
11/20 原汁原味的民間傳統手藝“掏耳”,城裡的理髮店已經享受不到這待遇。袁師傅很小心地用各種掏耳工具在顧客耳裡各盡其用,看顧客臉上那享受的表情就知道有多舒坦。
12/20 袁師傅要撐起了一個家,養活有精神病的妻子和智障的兒子。為了妻兒以後的生活有保障,袁師傅給兒子買了殘保,給妻子買了社保,這樣他百年以後才會走得安心。
13/20 一家三口都是有殘疾的病人,家庭的重擔一直沉甸甸的壓在袁師傅一個人身上,對於他來說,剃頭是一門手藝,更是養家餬口的工具。
14/20 袁師傅從事剃頭這個行業已經45年,因為他先天性駝背,導致走路不方便,也不能幹繁重的農活,於是在十五歲學了剃頭。袁師傅的手長年泡在水裡,已經有些變形,可就是這雙手,飽含著生活的磨難和歲月的滄桑,支撐起了一個大寫的家。
15/20 在愈漸喧囂浮躁的當下,只有像袁師傅這樣的老手藝人,才依然保持著對老傳統最淳樸的敬重。老木凳的小抽屜裡堆放著袁師傅的寶貝,十幾個木把剃刀和磨刀石見證著歲月的流逝。
16/20 剃頭匠作為正在消失的老行當,年輕人沒有願意幹的,自己的兒子又是一個智障,後繼無人這一點,常讓袁師傅失落不已。“老手藝失傳了”,在和袁師傅的聊天中,他多次說起這句話。沒有生意的時候,他就把這些木把剃刀拿出來磨磨。
17/20 袁師傅每天都要守攤到太陽落山,一直等喝茶的人都走完,街上也沒有什麼人了,才會收攤。對他來說,多做一個生意,這生活就多了一份希望。
18/20 每天收攤都要把東西搬到茶館裡放好。兩把老木凳是袁師傅的師爺留下來的,有八十多年曆史。曾有收荒匠出三百元向袁師傅購買,可他說就是三萬也不會賣的,這可是鎮店之寶。
19/20 時過境遷,幾十年前的剃頭鋪子,早已在普通人的記憶中淡出。可袁師傅還在原地,用他的執著堅守著傳統。可以想到在將來的日子裡,袁師傅還會一直守著那簡陋的小棚子,拿著剃頭工具一直幹下去。
20/20 對於袁師傅來說,他和他的顧客都在慢慢老去,剃頭攤子也日漸殘破。年過花甲的老剃頭匠,懷著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懷,獨守著剃頭這漸行漸遠的老行當,慢慢變成了別人眼中帶著歲月滄桑的老故事。【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莉影視界】
2017-05-1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