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侗寨偶遇少數民族傳統染布,原來美麗的背後有喜也有驚

手工藝 烹飪技巧 攝影 旅遊 八隻牙 2017-05-04

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除了美麗的風景、特色的美食之外,還有一個比較有魅力的那就是她們的民族服飾。計劃了很久要去貴州一些少數民族的村寨看看,之所以沒有選擇大熱門的西江千戶等等之類的著名景點,主要是覺得那些太商業化的地方被包裝得太離譜,遊人也是太多,而我想要的是更貼近實際生活,更原生態的少數民族面貌,一是方便取景拍照,二是溝通起來也容易些。走進侗寨偶遇少數民族傳統染布,原來美麗的背後有喜也有驚

這些照片是黎平縣肇興侗寨拍攝的,在遊覽這個小寨子的時候,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木錘的敲擊聲,無論周到哪一條小巷總不絕於耳,尋找到聲音的來源後便有了驚喜。我問老太太,為什麼把布放到木板上用木錘敲打,老太太不會說普通話,我也聽不懂侗族話,她的孫女告訴我:“敲敲打打布就柔軟了,就不會磨疼皮膚了。有些別人家用電動的打布機,我們沒有,奶奶用木錘”。走進侗寨偶遇少數民族傳統染布,原來美麗的背後有喜也有驚

這裡人們的大多數物品都是純手工製造,紡紗、織布、染色、繡花、打首飾等等在寨子裡邊都有看到,染布的過程的確是比較繁瑣,大致分為染料製作、浸泡上色,清洗晾晒、槌打軟化、隔水蒸煮等步驟。走進侗寨偶遇少數民族傳統染布,原來美麗的背後有喜也有驚老太太們在準備織布,好多人來幫忙。走進侗寨偶遇少數民族傳統染布,原來美麗的背後有喜也有驚老太太在捶打半成品的布料。

侗寨裡隨處可見正掛著晾晒的布料,一般都是藍色和棕色,她們平時穿的衣服也就是這兩種顏色為主,還有一些黑色的。

走進侗寨偶遇少數民族傳統染布,原來美麗的背後有喜也有驚

有些寨民說,現在很多人平時都穿時裝了,特別是男人和經常勞作的年輕女人,主要是為了工作方便,換洗方便,等有慶典活動或者過年過節的時候也會穿傳統的服飾參加慶祝。走進侗寨偶遇少數民族傳統染布,原來美麗的背後有喜也有驚

藍色的布一般是用一種叫做“藍靛”草本植物泡染,聽說現在也有用合成染料的,可始終還是這種純天然的原料與方法比較好,不但色澤豔麗大方,還有著山野植物的特殊清香。“藍靛”既可用來染布,而且還是一種藥物哦。

走進侗寨偶遇少數民族傳統染布,原來美麗的背後有喜也有驚

晾晒在木房子上的半成品布料。

首先將採摘到的藍靛用水浸泡4-6天,等藍靛充分發酵變黑變爛,水也變成深藍色了,將藍靛殘渣撈出並將藍靛汁液過濾。然後把適量的生石灰與藍靛汁合到一起,攪拌至出現大量藍或藍紫色泡沫為止,靜置沉澱1-2天,然後把上端的廢水倒掉,將沉澱下來的藍靛液泥瀝除水分,製成藍靛膏。

走進侗寨偶遇少數民族傳統染布,原來美麗的背後有喜也有驚

侗族大嫂正在染布

浸染是最重要的環節,直接影響布匹成色好壞,首先取適量藍靛膏和水溶解,再加入適量的酒和在一起攪拌均勻。把白布放到液體裡反覆浸染,直到布料染色均勻,再用牛皮汁浸泡待其上光、變硬,經過數次泡染、槌打,布料變軟後,卷疊平整,用乾淨結實的布包裹住,放在特製的木桶裡,隔水蒸4-5個小時,晾晒乾了以後,再來一次仔細的槌打,直到布料色澤均勻,柔軟、平直、透亮才算真正製做成功。

走進侗寨偶遇少數民族傳統染布,原來美麗的背後有喜也有驚

棕色的布料染得就有點讓人頭暈,味道很重,我在觀看拍照短短的十幾分鍾,都有點忍不住想要逃的衝動。由於操作的老太太聽不懂也不會說普通話,後來經過打聽才知道,刷在布上的染料竟然是經過獨特方法祕製的動物血,怪不得那麼腥臭,滴在地上還有點紅紅的,不過到現在,還是沒有理清這種染料的製作方法。不過染制的過程也是大同小異,就是將製作好的染料反覆刷在布料上,晾晒乾了再刷,然後在經過浸泡、清洗,捶打、蒸煮、晾晒,重複好幾遍,直到布料色澤均勻,柔軟、平直、透亮為止才算做成。

走進侗寨偶遇少數民族傳統染布,原來美麗的背後有喜也有驚

看看桶裡的染料,隔著屏幕也還暈。

在街邊有一位大娘在繡花,地上擺著一些繡品期待出售,有人指著一片手帕問價格,大娘說小手帕的300塊,那人又指著一片30公分寬,60公分長的繡圖問,大娘說這幅圖2000塊,那人嫌貴了,想講講價。大娘解釋說,這幅繡品從畫圖、配線、繡花,差不多用了她8個月的時間,雖然不是全職製作,但是平均算下來每天也就十來塊錢的工錢。最後那人無語了,掏2000塊錢把那幅圖買走了,看來傳統手工的東西可不是工業化商品可以相比的,只要喜歡就好。走進侗寨偶遇少數民族傳統染布,原來美麗的背後有喜也有驚

老太太一邊看檔口一邊做秀品,她的阿拉斯加在旁邊陪伴著。走進侗寨偶遇少數民族傳統染布,原來美麗的背後有喜也有驚老太太已經70多歲了,依然在做繡品,看她的下針動作雖比不上年輕大嫂,但還是蠻快的。走進侗寨偶遇少數民族傳統染布,原來美麗的背後有喜也有驚夜深了,廣場漸漸安靜了下來,人們已經各自歸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