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化德」化德縣歷史沿革(六)

時政 活力化德 2017-04-12
「印象化德」化德縣歷史沿革(六)「印象化德」化德縣歷史沿革(六)「印象化德」化德縣歷史沿革(六)

1984年2月,按照上級安排部署,化德縣進行了“社改鄉”工作,即公社改為鄉、鎮;原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鄉、鎮人民政府;原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單獨成村的生產隊改為自然村。全縣13個人民公社改為1個鎮,12個鄉,即:城關鎮、朝陽鄉、七號鄉、六支箭鄉、公臘胡洞鄉、白土卜子鄉、六十頃鄉、德善鄉、二道河鄉、達蓋灘鄉、德包圖鄉、土城子鄉、白音特拉鄉。共計163個行政村,368個自然村。

1988年,全縣各鄉鎮的行政村全部改設成村民委員會。

2000年3月24日,烏盟行政公署向自治區人民政府分別上報了關於化德縣七號鄉、朝陽鄉撤鄉建鎮的請示(見烏署發<2000 >26號、27號文件)。

2000年4月20日,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撤銷了化德縣朝陽鄉,七號鄉,改設朝陽鎮、七號鎮,轄區範圍,駐地不變。時化德縣轄區共設3個鎮,10個鄉。

與此同時,化德縣調整了十三個鄉鎮的部分村委會,全縣調整為129個村委會,368個自然村。

2001年7月9日,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見內民政批<2001>48號):撤銷二道河鄉,將該鄉整體建制併入公臘胡洞鄉,鄉政府駐地遷至牧場村。撤銷土城子鄉,將該鄉整體建制併入朝陽鎮。撤銷達蓋灘鄉,將該鄉的4個村委會(黑沙圖、畢力克、達蓋灘、德勝)劃入七號鎮,其餘3個村委會(小西溝、解放、新民)劃入六十頃鄉。

同時批准化德縣政府所在地更名為長順鎮。

經過鄉、鎮撤併,化德縣轄區為10個鄉鎮(3個鎮,7個鄉)。即:長順鎮、朝陽鎮、七號鎮、六支箭鄉、公臘胡洞鄉、白土卜子鄉、六十頃鄉、德善鄉、德包圖鄉、白音特拉鄉。

2002年5月13日,化德縣人民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盟委行署關於鄉、村機構改革精神,批覆(見化政發<2002>字第17號)了各鄉鎮對村委會進行撤併。撤併後,全縣10個鄉鎮設村民委員會93個,共368個自然村。

2006年2月14日,化德縣委、政府根據烏黨辦發<2005>115號文件《烏蘭察布市蘇木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關於化德縣鄉鎮機構改革實施方案的批覆》精神,下發了化黨發<2006>第6號文件《化德縣鄉鎮機構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制定了調整現有鄉鎮佈局意見,即按照我縣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中長期規劃,從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牧業產業化,便於服務“三農”出發,通盤考慮各鄉鎮區位優勢、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工商業發展條件、服務群眾需求及經濟發展狀況、民風民俗、歷史沿革等因素,對現有的10個鄉鎮進行整合。對區位優勢不明顯、面積小、人口少、工商業發展條件相對較差、群眾需求不足的鄉鎮進行撤併。擴大縣政府所在地長順鎮的管轄區域,擴大中心鎮規模,重新調整鄉鎮佈局,將全縣現有的10個鄉鎮撤併為5個鄉鎮,即撤銷六支箭鄉、白土卜子鄉、六十頃鄉、德善鄉、白音特拉鄉5個鄉的建制。經過調整,設3鎮2鄉,即:

1、長順鎮:由原長順鎮,原德善鄉的德善、向陽、三道溝、德義、刀拉胡洞、德勝6個村委會,原白土卜子鄉的和平、昔尼烏素2個村委會,原朝陽鎮的新富、二登圖2個村委會和十三股自然村、原白音特拉鄉的民建、永紅、白音特拉、農場、民生、卜拉烏素、興無7個村委會,原德包圖鄉的三勝、錄義2個村委會合並組建。鎮政府設原長順鎮政府所在地(確定為中心鎮)。

2、朝陽鎮:由原朝陽鎮除去新富、二登圖村委會十三股自然村、剩餘的13個村委會,原白土卜子除去和平、昔尼烏素村委會剩餘的7個村委會,原白音特拉鄉賽不冷村委會合並組建。鎮政府設在原朝陽鎮政府所在地(確定為中心鎮)。

3、七號鎮:由原七號鎮,原六十頃鄉的小西溝、新民、色慶溝、十頃地、大西溝、白頭山6個村委會組建。鎮政府設在原七號鎮政府所在地。

4、德包圖鄉:由原六支箭鄉,原德包圖鄉的多羅慶、德包圖、長春、慶樂4個村委會,原六十頃鄉的豐滿、二臺、通順、八十頃、南順5個村委會,原白音特拉鄉的氈房溝村委會合並組建,鄉政府設在原德包圖鄉政府所在地。

5、公臘胡洞鄉:由原公臘胡洞鄉,原德善鄉的農建、莫龍圖、和勝、前進4個村委會合並組建。鄉政府設在原公臘胡洞鄉政府所在地。

經過調整,化德縣共設5個鄉鎮(3鎮2鄉)即:長順鎮、朝陽鎮、七號鎮、德包圖鄉、公臘胡洞鄉。其中:長順鎮、朝陽鎮確定為中心鎮。全縣93個村委會,366個自然村(減少2個,長順鎮的十三股村併入益民社區,德包圖鄉的八一村併入八十傾村)。

(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