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員工收入究竟高不高?油田職工們是這樣回答的

“我不想幹石油了,活多、錢少。”

“幹石油有什麼不好?不是石油活多、錢少,是你吃的苦少。”

摘自一位油三代和他姥爺的對話。

文 | 可樂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都不想幹石油?

石思偉是油田的一名技術員。選擇石油專業,畢業回到油田工作似乎是石油人的成長軌跡。

“當時選擇來油田工作並沒有太猶豫,現在我們的同事很多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發小。現在很多人提起油田子弟,都覺得有些包辦的意思,但實際上像我們這一批人,大部分也是通過考試進來的。”

石油企業發展了幾十年,迎來了國企浩浩蕩蕩的改革大潮,受不了一線的苦、受不了離家遠的思念,很多初入行的石油人選擇另謀新路。但更多進入油田的年輕人還是選擇堅守。

“有時候在野外也一待好幾十天不回家。條件確實不好,尤其是沙漠風沙大的時候,一天下來都能抖下好幾斤沙子,稍不注意就要“吃土”。話說回來,哪個行業又能不吃苦呢?”

三桶油員工收入究竟高不高?油田職工們是這樣回答的

在技術員崗位,石思偉一干就是五年。最初入行,熬夜著實讓他吃了苦頭。技術員完井電測、防噴器試壓等不少活大多會在夜間進行,工作一忙完,他穿著衣服倒頭就睡。慢慢地,他也習慣了這樣夜貓子的生活,睡覺前,還會慢悠悠把剛才的工作在腦海裡過一遍,確認沒有問題後才會睡著。

“有時候也會想就這麼一頭扎進石油行業到底對不對,迷茫大概是我們這一批石油人的通病吧。我們從小一起玩的朋友也有做其它行業的,看著人家旅遊、聚會、陪孩子的時候,很多人都動過轉行的心思。多數人還是留下來了,幹一行愛一行吧。”

這一代石油人,目睹了行業的低潮期,他們怕的或許不是辛苦,而是這個行業看不到希望。

“行業不景氣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我也說不準有沒有希望。對於我們來說,石油只是一個普通的職業選擇。但是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石油行業,有人說石油人的不好,我還是要跟他爭論一番。用一句話形容這份工作的話,那我應該是又熱愛又痛苦。”

“試壓終於搞定了,可以去睡個好覺。”

“凌晨呼叫,睜開眼立刻來井上看看”

……

到現在,石思偉的朋友圈,依然經常出現凌晨三四點的動態,依然是那片井場和那身不變的紅工裝。

為什麼石油行業總被認為是“土豪”行業

80年代,中原油田大會戰,石思偉的父親石廣平跟隨家人定居在中原油田。剛到的前幾年,他們住在採油廠旁邊半磚半土的房子裡,十幾家人圍成一個院,再後來“基地”慢慢成形,有了醫院、學校、商店等比較完備的配套設施。

“我們這一代油田人實際上是趕上了石油最好的時候。老一輩給我們打下了基礎。在油田,工作穩定,物質條件也不錯,單位配備的各項福利在當時都要比地方好一些。唯一遺憾的是陪孩子的時間少了點。”

三桶油員工收入究竟高不高?油田職工們是這樣回答的

在油田,很多雙職工家庭的孩子都是“放養”,一人分配一串鑰匙,用繩繫著掛在脖子上。石油社區的生活相對封閉,孩子從小一起長大,上的是單位的子弟學校,看病去油田醫院,休息日去油田公園……在這裡,生活、社會、工作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溫情的“油田小社會”。

“經常有人說油田非常保守,但我不這麼認為。相反,我恰恰覺得油田是最早開放的。當時我們還住在老房子的時候,父親就已經有同事去國外出差。國外很多先進的石油設備就是那時候引進來的。像在生活上,我們很早就有錄音機,那時候已經開始流行鄧麗君的歌,家裡有一盤磁帶,總被我們拿來翻來覆去地聽。”

因為油田,中國一些城市更早地進入了工業文明。在這個圈子裡,從最初南腔北調的口音,到後來形成有油田特色的普通話,在社會普遍發展不高級的時候,它保障了油田職工、家屬有能力過上好的生活。 在他們眼中,當下的石油行業還有沒有希望?

“我在油田工作了將近30年,加上父輩的耳濡目染,也算是經歷了中國石油的一小半發展歷程。要說石油還有沒有希望,我的答案肯定是有。石油是國家能源的重要保障,怎麼會沒有希望呢?科學在進步,勘探技術、開採技術也慢慢提高了,這幾年頁岩氣的發展就是很好的例子。當然,我之所以這麼說,也跟我對石油有深厚的感情分不開。”

真的有人願意把生命奉獻給石油

1959年9月,鬆基3井噴出工業油流,當時正值國慶10週年大慶前夕,發現油井的小鎮由此被稱為大慶鎮。

次年,由石油系統人員、退伍解放軍戰士和專業軍官組成的四萬多石油大軍進軍東北鬆嫩平原,拉開了石油大會戰的序幕。

石廣平的父親便是在這時跟隨大部隊從玉門來到了大慶。

“父親那一代老石油人,是懷揣著為國家找石油的夢想來到的大慶。如今,老父親已經年過80,依然十分關注大慶油田的發展勢態。每逢家裡帶來油田上報紙、雜誌,老父親都會仔仔細細地閱讀。”

三桶油員工收入究竟高不高?油田職工們是這樣回答的

大慶油田大會戰誓師大會,圖片來自網絡

石廣平的手機屏保,用的是一張黑白舊照片。上面是父親當時同採油廠同事的合影,照片下方的字已經模糊地快看不清了。

“這張照片是老父親當時所在的試油隊第一次制服井噴後的合影。如果不是父親的親身經歷,我真的無法想象,在當時艱難的條件下,老一輩石油人沒有防護面具,又沒有防火衣物,他們是用自己的身體迎著油氣流往鑽臺上衝。支持不住的隊員被抬下鑽臺,其他隊員就上去替換。這張照片從我進入石油行業以來就一直保存在我的手機裡。我想用它時刻來提醒自己,向老一輩石油人的精神學習。”

我為祖國獻石油,在很多外人的眼中,或許就只是個空洞的口號,然而對於石油人尤其是老一代石油人來說,這是他們最大的精神依託。

我們無法想象的艱苦年代,他們咬著牙挺過來。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讓中國一舉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當時成為一名石油工人是十分自豪的事。

“父親跟母親結婚的時候穿的就是隊上的工衣。那時候工衣是工人身份的象徵,穿著出門走一趟不知有多少人要羨慕。後來,我們兄妹三個上了油田,父親也總教育我們,國家從家鄉把我們召集到這裡,就要對得起國家給的優厚待遇。”

一晃多年,當年老一輩石油人早已離開油田,但在他們的心裡,石油行業,依然是這個國家最有希望的行業。

第一代石油人,為祖國獻石油的精神支撐著他們。第二代石油人,充足的物質條件留住了他們,而到了現在的第三代石油人,奉獻已經不常掛在嘴邊,物質條件也不再富足。寄託缺失的一代石油人將依靠什麼在石油行業繼續走下去?

大概靠的是夢想吧!畢竟馬雲也說過: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說不定哪天油價還能再次回到一百美元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