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田畫論:石濤山水藝術心路探密

石濤山水藝術心路探密

夏紹毅

【摘要】: 石濤以其獨特的畫論和極富個人情感的山水畫成為明末清初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在藝術上他主張“借古開今”,不宗一家,主張“筆墨當隨時代”進而“法自我立”,其作品衝破當時畫壇摹古的樊籬,標新立異,深受時人和後世推崇。本文試從石濤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歷以及存世遺作對其“藝術心路”進行探析。

關鍵詞:石濤;山水畫;一畫論;苦瓜和尚;

一、石濤非同尋常之人生經歷

石濤是明靖江王朱守謙十世孫,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老人、瞎尊者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石濤出身藩王后裔,明亡後,幼年的他隱姓埋名,出家為僧,法名原濟,一作元濟,半世雲遊,以賣畫為業。石濤不同於常人的身世經歷成就了其藝術的一生。

石濤少年時喜收集古書,但不認真攻讀,經人勸告後,才稍許用心,惟對書畫有興趣,又喜遊歷。21歲時,從武昌出發取道荊門,過洞庭,經長沙,後至衡陽,居住一段時間返回武昌。轉年,又經廬山入浙西,拜旅庵本月為師研修禪學,後遵師囑走出禪院以豐富閱歷。開始廣泛的社交活動,頻繁往返於南京、揚州之間,結識了社會名流屈大鈞、湯燕生及畫家漸江、程邃、戴本孝、髡殘、王概等。石濤的入世之心、功名之念也就更為強烈了,他要抓住一切機會表現自己,想方設法出人頭地,機會也果然來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康熙帝玄燁第一次南巡到南京,石濤作為本月弟子受到傳見。過了三年,康熙第二次南巡時,石濤又在揚州平山堂再次接駕。兩次接駕使石濤受寵若驚,激動萬分,感恩戴德之情溢於言表。身為佛門弟子,又是朱明王孫,竟如此地奉承討好,卑躬屈膝於滅掉祖宗社稷的世仇面前,實在是有些過頭了。

石濤的殷勤奉和,非但得不到器重,反而更遭蔑視。如在官方組織的重大繪畫項目《南巡圖》時,石濤身在京都,又活躍於王公貴卿間,卻不在招聘之列,也沒人替他說話。這時他才認識到一個會畫畫的和尚在皇帝眼中算個什麼呢,連皇帝的一條獵犬都不如。經過這次的挫折打擊,石濤多少是清醒了些,明白了些,決定改頭換面,徹底清洗一下自己的身心,脫掉袈裟,自號“大滌子”,要還自己本來面目。從藝術品性上來看,八大與漸江相近,石濤與髡殘可比。八大與漸江都有恨世情話、孤守之志,而石濤與髡殘都不失念世之想。就塵世情結來看,四位僧人都未能了斷,而石濤是最不徹底的一位。他雖然少小出家,但終其一生也不曾斷滅世情人念,也惟其如此,才使他的筆墨間始終湧動著一股激情,一種衝動。

石濤五十多年的寺院生活、佛家的清規戒律、本月的規勸教導,在這位王孫身上根本沒起到什麼作用,先天的秉性是很難改變的,畫畫在石濤看來就是一種才智的顯示和情感的抒發,怎麼稱心就怎麼畫,不關他人什麼事,更不受定法的束縛。這種治藝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與身份有關,儘管亡國喪家,遁跡空門,但這位王孫依舊有著使人而不被人使、役物而不被物役的優勢心理。他不願隨人之後,更不願受別人左右,天馬行空,我行我素,即是處世態度也是治藝準則。這種人格上的爭強好勝直接決定著創作上的好勝,他要用藝術上的特立獨行補償人生道路上背運與失敗。

二、石濤存世遺作分類

石濤的畫作風格十分多樣,“其他藝術家畢生僅一種或至多幾種風格,而石濤則多至數十種風格”。他風格的多變不僅沒有成為其弱點,反而因其成就了獨特的魅力。縱觀石濤山水畫,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縱橫類:如《山水冊十二開》、《餘杭看山圖》等作品,滿紙老筆縱橫、惡墨紛披,野戰瘋狂,有點無法無天的反叛意味。顯示出他擯棄成法,大膽創新的精神。透過那些狂放無羈的筆墨,可以領略到他創作時的狀態:情緒是激烈的,速度是急速的,一反古人那種“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恬然而理性的心境,完全進入即興式的感性狀態。

第二、密體類:如《搜盡奇峰打草稿》、《通幽》、《聽泉》等作品,構圖飽滿,氣勢渾茫,點線交織,墨氣淋漓,筆性豪放,皴法稠密。然而,繁而不亂、密而空靈,其層巒疊翠,峻崖幽谷,縱橫曲折,嵐氣瀰漫,滿紙氤氳,極盡山川變幻之形勢。

第三、疏體類:石濤的簡筆山水非常精到,無論是用筆簡化,還是畫面簡約,都給人一種氣勢開張的大境界之感。筆墨雖簡約,但意境是深邃的、幽遠的。從《唐人詩意圖》、《山水冊七開》等作品可以窺見一斑。

第四、清雅類:代表作有《山水清音》、《山窗研讀圖》等,筆墨清新健朗,章法平穩中正,設色淡雅秀潤。這類作品數量最多,也最能體現石濤山水畫藝術的總體水準。他那平樸蕭然的禪境和超凡脫俗的蒙養在這類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彰顯。

三、石濤的山水藝術心路帶給後人的啟示

第一、注重生活感受,以生活蒙養筆墨

當時的畫壇主流,是以四王為代表的復古派,整個集體似乎都處在懷古念舊的潮流中,他們迷戀古法,耽於筆墨構成,在書齋中做空頭文章,導致畫學衰退、精神式微。在這種形勢下,石濤走出南窗下,撲向大自然,借生活蒙養筆墨美性,以生活立定藝術精神,充分顯示出一個藝術家敢於反叛主流、勇於與時俱進的時代風貌。

比如石濤最擅長的“截斷式”構圖,就是來自生活中的切身體會,從而打破了傳統的程式化構圖,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這些獨具特色的圖式,充分體現了他對於自然山水的“重識與尊受”。

第二、畫道從心

石濤曰:“夫畫者,從於心也。”道出了中國藝術精神的主旨。清初畫壇,一片摹古,畫家沉醉於古人的一招一式,至於“自我”早已喪失殆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訓已然不再奉為畫學圭臬,致使畫家無“心”、筆墨無“我”。對此,石濤深惡痛絕,他強調,“夫畫者,從於心也”,心者,識也,即我之識見也。也就是說,畫是精神產物,畫應當是表述我的思想、我的精神,而不是別人的思想、別人的精神。如何使畫從於我心呢?石濤認為,首先要在生活中得到識的蒙養,即尊受,“先受而後識也”,有自己獨到的感受,才能建樹自己的識見與思想。所謂“借其識而發其所受,知其受而發其所識”,這樣,即使借鑑古人,也不會湮滅自己的真知灼見。總而言之,從於“心”,必起於“識”,而“識”存乎自然造化之中,尊“受”得“識”,有我之“識”方有我之“心”,有我之“心”,方有我之“畫”。正如石濤所說的:“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心受萬物,萬物受天,天受道,道法自然,由此,“吾道一以貫之”。反觀當下山水畫,要麼鉅細形體,如風景畫,唯物是從;要麼筆墨遊戲,標榜高逸,唯我獨尊。石濤的“從心說”,無疑是一劑專治兩極端的良方,用現在的話來講,心者,就是意境也。山水畫要有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精神,意境來自心物的融合,來自主客觀的高度統一,偏執一隅,都是盲區。

第三、富於變化,不斷完善自我

石濤的畫給我們的印象是變化多端,以至於我們很難把他的風格歸為哪一種,史論家也是一籌莫展。石濤的畫,一幅有一幅的面目,一幅有一幅的精神,極少雷同。顯然,不斷新我是石濤安身立命的根本。他從不滿足於定式,更不陷入重複自己的泥沼,他遊歷大江南北,強調尊受儲識,加上他與生俱來的反叛精神,致使他的創作也總處於不安的、激情的、生命的狀態。從他一生的創作來看,“狀態”似乎比風格的標舉更為重要,他在乎這種狀態,滿足這種狀態,愜意這種狀態。這使他的畫作常常給我們一種莫名的驚喜,恍如進入山陰道上,那奇景妙致令我們目不暇接。他的畫雖無一般意義的風格可循,但氣息卻是異常的一致。所以,儘管石濤善於變化,然而,我們仍可以一目瞭然。因此, “變”恰是石濤的藝術風格之所在。面對新的事物,須有新的思維方式,切不可被常識性、經驗式思維方式“先入為主”,從而喪失創造的潛能。

石濤的畫之所以常變常新,無非來自於鮮活的生活氣息。濃郁的山野風情激活他創作的本能,使他的畫具有活潑潑的生命力。宗炳說:“山水以形媚道。”可見,形是媚道的載體。荊浩、關同畫太行,郭熙畫西北高原,董源、巨然畫江南山水,米氏寫雨中嵐山,無不從造化中求得心源,化成心畫。石濤長期浪跡山林,體驗山水風物自有獨到會心之處,所謂《搜盡奇峰打草稿》,故而,筆下的山水富有自然之靈氣。而且,他精通佛、道義理,體察山水精神。從他的《畫語錄》中,可領略到他非凡的充滿哲學思辨的美學底蘊,他明瞭畫理,能融會貫通古今法則而不執迷、不拘泥,能化萬法於一畫之中,能攬萬匯於一心之中。觀他的作品,構思之奇譎多變,意境之深遠迷離,筆墨之超拔豪邁,畫法之變化無常,極盡山水之千情萬態,無不令人歎為觀止,難怪連復古派大師王原祁與王翠都自慚不如,不得不推石濤為“大江以南第一”。謝稚柳在《石濤畫集》序言中說:“石濤的畫法極盡創造之能事,凡筆所能體現的形態,都毫無逃遁地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同時他網羅了先進的技法,豐富了自己的藝術創造,形成了自己不平凡的、多樣化的風格。”

第四、建樹理論體系,豐富藝術素養

石濤帶給我們的啟示,不僅僅在於他不拘一格、勤於創造、不斷新我的藝術實踐,還在於他敢於思想,勇於構建自己的美學理論體系。這一點對於我們今天的畫家來講,恰恰是非常缺乏的。我認為,一個畫家如果沒有自己的一套藝術理論體系,其藝術創作必然是行之不遠的。現在的畫家多能畫一筆不錯的畫,但往往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久而久之,藝道越走越窄,精神越來越貧薄,境界也越來越式微。羅造化自然從於心畫,緣哲思而成筆底波瀾,石濤富於創新的思想理論和創作實踐,對於今天的畫壇仍具有啟發後進的無窮魅力。

他的畫論影響甚巨,三百餘年來一直被奉為畫學金箴,鮮有畫家不受其影響。而對於我們今天的畫家來講,不讀他的畫論,是一個損失,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

四、結語

石濤的畫作也並非盡善盡美,也是有不足之處的,正如俞劍華先生所言“大醇中不無小疵”。石濤出於對當時正統派師古成癖的痛絕和擺脫成法的捆束,決心反其道而行之;但有時卻失之於任性而過於放縱,其致命的弱點是全憑激情,一發不可收拾,缺乏穩定。但是當下山水畫家,為了早成功名,往往為風格而風格。於是,或過早地結殼,作繭自縛,從而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藝術生命,或自足於已有程式,故步自封,不斷地重複自己,甚至幾十年來不過是在畫一張畫而已。對此,重溫石濤的山水藝術心路,或許能給大家迷茫的藝術生涯帶來一股清風,能讓大家感悟到許多的重要啟示。

雲田畫論:石濤山水藝術心路探密

石濤《搜盡奇峰圖》故宮博物院藏b

雲田畫論:石濤山水藝術心路探密

石濤《山水冊》

雲田畫論:石濤山水藝術心路探密

清石濤《山水清音圖》上海博物館藏

雲田畫論:石濤山水藝術心路探密

石濤 《鬆蔭研讀圖》

雲田畫論:石濤山水藝術心路探密

石濤《唐人詩意圖》

雲田畫論:石濤山水藝術心路探密

石濤《松鶴隱居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