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帝國的雞血女王蘇芒,一定也經歷過這些……'

"

提起時尚雜誌,第一閃現我腦海的不是vogue,不是ELLA,而是時尚集團,是蘇芒。


"

提起時尚雜誌,第一閃現我腦海的不是vogue,不是ELLA,而是時尚集團,是蘇芒。


時尚帝國的雞血女王蘇芒,一定也經歷過這些……


想起每期對她卷首語的期待,想起她對時尚的尊重和深愛,跟著她的文字去感受這個行業的光鮮與艱辛,光榮與夢想,感受時代賦予時尚的淚與愛。

想起她筆下“最壞的時代,和最好的時代”,想起她身上的時尚精神和時尚信仰。

最近在書店站著看完了一本書《在不安的世界裡安靜地活》。

這是我看過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如此剖析時尚雜誌的書,真實,犀利,直接,甚至都忍不住數次淚盈眼眶。作者林欣結合自身多年時尚編輯的經驗和在時尚圈的真實經歷,呈現出了一個真實、殘酷,光鮮也充滿無盡爾虞我詐的時尚圈。

主人公林墨在《女友》《知音》等女性情感雜誌大紅大火,在所有人不曉得時尚為何物,渴望安穩,渴望鐵飯碗的年代,毅然辭去了大飯店公關這一穩定、高薪,體面的工作,加入了當時只有七八個人組成的,位於北京火車站旁破落的水泥樓裡的《時尚》雜誌社。

看到這樣的開始,便想到了蘇芒曾經說過的,最初的《時尚》雜誌也是位於北京的某條衚衕,她騎著自行車到處拉廣告的日子。

進入剛剛起步的《風尚》雜誌,林墨做過接線員,銷售助理,最後成為正式銷售,從賽特商場的第一單廣告、第一單國際奢侈男裝的廣告到第一個百萬大單……與奢侈化妝品牌的合作,一步步成為雜誌的廣告達人,深諳雜誌的銷售運營,終於被推上《風尚》集團的總經理。在那個外國人對中國市場充滿好奇,不斷試水的年代,《風尚》雜誌以最前瞻的眼光選擇與國外雜誌合作,獲得國外版權,打開知名度。從最初在北京火車站站旁邊破落的水泥樓搬到了5A級寫字樓,從不起眼的山寨雜誌到中國一流的時尚大刊。

有時候不得不感慨,到底是時代成就了個人?還是個人成就了時代?

沒有前瞻性的劉長波最終選擇離開《風尚》,獨自創立了本土時尚小刊,最終淹沒在了時代的洪流中額,而當新媒體崛起,林墨等人已經開始在手機裡尋找機會的時候,劉長波投身門戶網站,還信誓旦旦這必定是個不錯的機會。作為旁觀者,我們不得不為劉長波惋惜,惋惜他沒有前瞻性錯過了雜誌最好的時代,沒有大的格局,而總比時代發展慢半拍。

而在《風尚》集團,習慣勾心鬥角的張濤,一次次地挖林墨的牆角,搶單、搶客戶,最終甚至出賣了一起出生入死的社長。

雖然最終他如願以償,成為《風尚》新的接班人,然而也沒能避免時代的洪流,最終仍要淹沒於紙媒逐步走下坡路的命運中。

而睿智如林墨等人,是這個時代裡“活得最明白的人”,儘管已經43歲,但是相信,她仍能在新媒體的江湖再次風生水起,激起千層浪。

一本翔實記錄雜誌運營、察言觀色,與客戶相處,職場原則等等的書,它不是一本雞湯勵志書,更不是職場教科書,有完整的故事,有曲折的情節,跟著書走過了20年,彷彿自己也經歷了那個人馬倥傯的時代。有生不逢時的無奈,有時代更迭的感慨,這就是時尚的江湖,一個看似光鮮亮麗,燦爛輝煌的,實則卻暗湧著利益糾葛與重重危機的江湖。

記得大學時代,學校的閱覽室裡有一排全是時尚雜誌,那麼厚一本,卻從未觸碰,總感覺,自己將來是要做新聞的,似乎這輩子都不會和時尚搭上邊。

大二那年,擔任學校雙選會的志願者。記得特別清楚,有家上海時尚雜誌的展位,大半天過去了,竟沒有一人投簡歷。

大三下學期,在外實習了大半年的學長學姐們回校做最後的論文答辯,在最後一次的黨員會議上,與好久不見的學姐閒聊。

“你工作定了嗎?”

“還沒找呢!”

“你想做什麼工作呀?”

“我挺想做時尚雜誌的。”

大學時代,所以同學都擠破頭想去電視臺實習,向南方的社會、民生類報紙投簡歷,那時候的我們,意識中似乎畢業之後的出路,就應該是電視臺或者報紙。

終於等到畢業,堅持著考研的我漸漸與好多同學斷了聯絡。後來輾轉中得知,有位很勇敢的女孩獨身到廣州的一家知名報紙申請實習的機會,因表現優秀,畢業之後,被推薦至《鳳凰週刊》,這是我意識中第一次對雜誌有種特別的感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開始喜歡上廣州的幾本雜誌,或許如果不回到那個三線小城,不會因為生計所迫而進入那家企業內刊,又陰錯陽差進入了省內還算知名的商業雜誌,或許,我人生的方向也就不會因此打開。

在那家做商業雜誌的傳媒公司,我獨自負責城市生活版塊的選題、策劃、撰寫。無論專題還是人物專訪,做得多了便有了熱情。公司裡堆滿了各種國內知名時尚雜誌,第一次捧起《時尚芭莎》《時尚先生》《智族》,第一次看到蘇芒的卷首語,第一次感受到時尚可以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

一年前,當我最終決定離開那個三線小城,隻身踏上了去北京火車。

那晚,和好友約在世貿天階的港麗餐廳吃飯。

那是我第一次去世貿天階,聽說劉嘉玲投資的餐廳就在那裡。

震撼我的並不是華燈初上,世貿天階的繁華與熱鬧,也不是茫茫人海中旁若無人,擁抱接吻的小男女,也不是頭頂如夢似幻,不斷變換的圖案,也不是大城市的聲色犬馬和霓虹閃爍。

而是那座叫做“時尚大廈”的建築,那個我只能在蘇芒的文字裡看到,只能在雜誌裡感受到的地方。

第一次看到《時尚芭莎》《時尚先生》《羅博報告》等等時尚雜誌擠滿了櫥窗,第一次看到活的時尚大廈。我知道,這就是蘇芒常在雜誌卷首語裡提到她常常加班到深夜的地方,或許彼時她就在裡面。

看著那幢充斥著著名利場和聲色犬馬的建築,我拍下照片,寫下一條朋友圈: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一年後 當我看到這本書,才恍然大悟,我終究生不逢時,錯過了那個最艱辛、最痛苦,也最閃亮,最美好,最有希望的年代。

在新舊媒體迭代如此迅捷的年代,眼看著紙媒一家家倒下。而誰最有前瞻的眼光,最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握這個時代的航向,誰才會是最後的贏家。

同書中的林墨一樣,雖然最終是被迫離開風尚集團,然而又何嘗不是大勢所趨?新媒體崛起的時代,最終林墨還是華麗轉身,搖搖手中的手機,告訴背後的張濤:我的未來在這裡。

從23歲奮鬥到43歲,林墨可謂經歷了時尚江湖最人馬倥傯的時代,無論是金錢還是地位,她早已賺的盆滿缽溢,她的離開,與其說被現實和時代的推動倒不如是歷史的必然,也是自然而然。

現在《時尚先生》出品人兼總編輯李海鵬離職加入韓寒的亭東影業;被寄厚望蘇芒接班人的於戈也離開創辦新媒體公號“於小戈”。

時尚行業的轉型就像一個時代的風向標,推動著這個浮華浮躁的世界不斷前進,不斷轉變,也推動著曾經熱愛時尚、追尋時尚,有時尚信仰的一群人不斷刷新世界觀。也打碎了夢想著成為一名時尚雜誌編輯的我的最後期望。

有時候想想,與其說想成為時尚編輯,不如說是嚮往極了時尚編輯身上我行我素,步調鏗鏘,蔑視一切的自信和氣場。

不記得曾在哪裡看到過一句話:要黑白分明,才對的起自己當初奮不顧身躍入荊棘的熱血和初心。

我想,我仍會抱著這份熱血和初心,純粹之心,努力在自己認為對的方向走下去,開創屬於自己的江湖。

我想我仍然會再次寫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著名節目主持人、樂蜂網創始人李靜對本書的感受,非常有同感,放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安靜》裡的女人就是我們自己:渴望愛又渴望獨立,渴望成功又渴望安穩,必要時有不顧一切的勇氣同時又有患得患失的軟弱,相信所有善念又敏感地抵禦著惡意。

現在是女人最好的時候。從來沒有一個時代,能給予女人如此廣闊且豐盛的選擇,來自我提升、自我實現、自我超越。

然而,在不安的世界需要安靜的活,尤其是女人。安靜不是怯懦,不是事不關己的旁觀,不是孤芳自賞,而是獨立清醒,不隨波逐流,不搖擺不定,在花團錦簇五光十色的浮華中,堅守自己的價值與原則,以輕盈的姿態抵禦腐蝕的洪流,呵護自己與夢想,還懂得在轉身之前送一份拈花微笑的淡定給自己與他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