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青島市>城陽區 河套街道

石門山 李鼎銘 桃花源記 張宗昌 山東史志 2017-06-09

河套街道位於青島市城陽區西部。東與上馬街道接壤,西、北與膠州市營海鎮、膠東鎮毗連,南瀕膠州灣,隔海與青島市區相望,海岸線長15.95公里,總面積82.7平方公里。2005年,河套街

道辦事處轄19個社區,有居民14926戶,41062人。

河套歷史悠久。遠在4000多年前,這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商、周時期,該地屬夷地。春秋戰國時屬齊國。秦時屬即墨縣。漢時屬不其縣。隋朝至明清時屬即墨縣。新中國成立後,分別屬即墨縣、嶗山郊區(縣、區)。1994年6月,青島市區劃調整,河套鎮劃歸城陽區。2001年6月,河套撤鎮設街道,轄18個行政村。

古烽火臺遺址。古時,大沽河、膠萊河、桃源河等河流匯流入海之地稱為“匯海口”,地處匯海口東側的河套一帶稱“匯海社”,“河套村”因坐落在兩條沙河之間而得名。河套地域海岸線曲折,古為海防重地。明初,為抗擊倭寇,在此建四處烽火臺,並派兵駐防。據羅家營村羅氏家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羅氏祖從雲南安陽縣遷來建村。因村西南有一座烽火臺(俗稱“煙臺”“大塋子”),又因地處即墨縣最西南部,故村名稱“西南塋子”,後以姓冠名“羅家營”,距今已600多年。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在匯海口設千總一員,統兵駐守海防。鴉片戰爭後,由於國力衰弱,烽火臺無兵駐守,於清末坍塌。“文革”時期又有三座烽火臺被鏟為耕地,今僅有一處遺址尚存。

大澗石門山奇景。域內大澗村西北靠近桃源河處有一山縫,深邃莫測。山縫兩側為陡峭光滑的聳立崖壁,酷似一座“石門”。因石門地處大澗村地界,故稱“大澗石門山”。石門附近,怪石嶙峋,形狀各異,人們按其形狀稱為“石牛”“石馬”等。從石門山北部膠州一帶的村莊向南遙望石門山,只見石門高聳,山勢巍峨。每當要下雨時,便有云霧從石門洞中飄出。農諺有“石門山生雲,必有雨來臨”之說。民間傳說石門洞中住著神仙李靈仙,那兒也有天地人間,風調雨順,樹木蔥蘢,鳥語花香。人們男耕女織,相親相愛,到處是歡聲笑語,沒有邪惡爭鬥。洞外貧苦百姓還能時常得到洞中仙人的接濟。石門的右前方有一像“牛”的巨石,兀立於桃源河岸邊。傳說此石是神仙所飼黃牛,夜入莊稼地,因貪吃至日出不歸,被農民斷喝一聲,受驚後臥地化為“石牛”。流傳在河套一帶大澗石門山洞的故事與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述大同小異。當地人認為陶淵明所記“桃花源”就在大澗石門山洞裡。因為石門山洞前清澈潺潺的小河也名“桃源河”。

“大刀會”勇武事蹟。1927年7月,孫哥莊村民不堪忍受軍閥政府橫徵暴斂,在村民李鼎銘率領下,聯合附近村民組織起1000多人的大刀會。1928年5月,李鼎銘宣佈“寶武”年號,定1928年

為“寶武元年”。將矛頭直指軍閥政府,制定了除民團、打鹽警隊、攻取即墨城的計劃,提出“耕田農有,殺盡貪官汙吏,不劫民家,不姦淫婦女,反抗苛捐雜稅,打倒軍閥張宗昌,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在兩次攻打即墨城未果後,1928年6月,李鼎銘率領200多人,聯合膠縣大刀會,在膠縣大麻灣橋一帶設伏截擊軍閥劉珍年的輜重部隊,殺死官兵100多人,繳獲軍用物資100多。10月,大刀會攻打馬戈莊鹽警隊,殺死鹽警31人,繳獲槍支40餘條。大刀會的活動震驚了山東軍閥。不久,張宗昌派重兵燒殺洗劫了孫哥莊村,大刀會遭到殘酷鎮壓。

河套地處膠州灣北岸,盛產鮁魚、黃魚、帶魚、鱸魚、墨魚、鯝眼魚、蠔根、海蜇、蝦、蟹、蛤蜊、末貨等。16個自然村中有7個是漁業村。2005年,全辦事處完成生產總值16.08億元,稅收5495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595萬元,居民人均收入5890.10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