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百柱宮

任超 攝

二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歐亞大陸西部的頭一個世界性大帝國。在它之前,有幾個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赫梯,也都當過地區性大國。這些大國,西方統統叫“帝國”(empire)。但“帝國”和“帝國”不一樣。波斯帝國囊括和兼併了中近東所有地區性大國,是這一地區所有帝國的集大成者。

西方人講國家,現代國家(nation)之前,有許多不同叫法。聚落考古,部落長老管轄下,一村就是一國。這種似國非國的東西,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 Service)發明一個詞,叫Chiefdom(酋邦)。Chiefdom最原始。比它高級一點,希臘人,海上殖民,把漁村建成小城,一城一國,叫polis(城邦),也是蕞爾小邦。State,規模大一點,用我們的眼光看,也只是州郡規模。即使立個王,叫kingdom(王國),也比較小。他們的王,不一定是周天子那樣的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實是emperor(帝)。

西人所謂Empire,往往是鬆散的聯合體。他們特別喜歡講聯合,喜歡把許多小國united一下,拼在一起,大一統下保持小獨立。外交,要拼湊同盟。打仗,要拼湊聯軍。比如現在的美國和英國,就都是聯合體。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英國是“不列顛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s)。“二戰”後,所謂聯合國,也是United Nations。就連馬克思都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把共產主義叫“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他們的歷史傳統。

希臘,亞歷山大之前,根本沒有大帝國。所謂“帝國”只是個盟主。比如公元前454年,雅典稱雄,西人也叫empire。這樣的盟主,按咱們的說法,頂多是個“霸”,充其量只是地區性霸權,跟秦漢帝國根本沒法比。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百柱宮

任超 攝

二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歐亞大陸西部的頭一個世界性大帝國。在它之前,有幾個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赫梯,也都當過地區性大國。這些大國,西方統統叫“帝國”(empire)。但“帝國”和“帝國”不一樣。波斯帝國囊括和兼併了中近東所有地區性大國,是這一地區所有帝國的集大成者。

西方人講國家,現代國家(nation)之前,有許多不同叫法。聚落考古,部落長老管轄下,一村就是一國。這種似國非國的東西,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 Service)發明一個詞,叫Chiefdom(酋邦)。Chiefdom最原始。比它高級一點,希臘人,海上殖民,把漁村建成小城,一城一國,叫polis(城邦),也是蕞爾小邦。State,規模大一點,用我們的眼光看,也只是州郡規模。即使立個王,叫kingdom(王國),也比較小。他們的王,不一定是周天子那樣的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實是emperor(帝)。

西人所謂Empire,往往是鬆散的聯合體。他們特別喜歡講聯合,喜歡把許多小國united一下,拼在一起,大一統下保持小獨立。外交,要拼湊同盟。打仗,要拼湊聯軍。比如現在的美國和英國,就都是聯合體。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英國是“不列顛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s)。“二戰”後,所謂聯合國,也是United Nations。就連馬克思都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把共產主義叫“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他們的歷史傳統。

希臘,亞歷山大之前,根本沒有大帝國。所謂“帝國”只是個盟主。比如公元前454年,雅典稱雄,西人也叫empire。這樣的盟主,按咱們的說法,頂多是個“霸”,充其量只是地區性霸權,跟秦漢帝國根本沒法比。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五都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西起愛琴海,東至印度河,北起阿姆河流域,南至波斯灣,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崛起於伊朗高原,本來是個以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的國家,但它滅四大帝國(米底、迦勒底、呂底亞和埃及),建二十八行省,卻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向四面八方傳遞這些文書,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宗教,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不僅金銀珠寶、瓷器絲綢,貴重商品,互通有無,動植物也有很多交換。比如獅子初入中國,就是從伊朗進口。波斯是著名的宗教集散地。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火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幾乎都是從波斯傳入,或以波斯為中介。波斯語不僅是伊朗地區的語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兩河流域已經有點遠,希臘就更遠,羅馬還在希臘以西,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百柱宮

任超 攝

二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歐亞大陸西部的頭一個世界性大帝國。在它之前,有幾個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赫梯,也都當過地區性大國。這些大國,西方統統叫“帝國”(empire)。但“帝國”和“帝國”不一樣。波斯帝國囊括和兼併了中近東所有地區性大國,是這一地區所有帝國的集大成者。

西方人講國家,現代國家(nation)之前,有許多不同叫法。聚落考古,部落長老管轄下,一村就是一國。這種似國非國的東西,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 Service)發明一個詞,叫Chiefdom(酋邦)。Chiefdom最原始。比它高級一點,希臘人,海上殖民,把漁村建成小城,一城一國,叫polis(城邦),也是蕞爾小邦。State,規模大一點,用我們的眼光看,也只是州郡規模。即使立個王,叫kingdom(王國),也比較小。他們的王,不一定是周天子那樣的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實是emperor(帝)。

西人所謂Empire,往往是鬆散的聯合體。他們特別喜歡講聯合,喜歡把許多小國united一下,拼在一起,大一統下保持小獨立。外交,要拼湊同盟。打仗,要拼湊聯軍。比如現在的美國和英國,就都是聯合體。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英國是“不列顛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s)。“二戰”後,所謂聯合國,也是United Nations。就連馬克思都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把共產主義叫“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他們的歷史傳統。

希臘,亞歷山大之前,根本沒有大帝國。所謂“帝國”只是個盟主。比如公元前454年,雅典稱雄,西人也叫empire。這樣的盟主,按咱們的說法,頂多是個“霸”,充其量只是地區性霸權,跟秦漢帝國根本沒法比。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五都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西起愛琴海,東至印度河,北起阿姆河流域,南至波斯灣,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崛起於伊朗高原,本來是個以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的國家,但它滅四大帝國(米底、迦勒底、呂底亞和埃及),建二十八行省,卻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向四面八方傳遞這些文書,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宗教,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不僅金銀珠寶、瓷器絲綢,貴重商品,互通有無,動植物也有很多交換。比如獅子初入中國,就是從伊朗進口。波斯是著名的宗教集散地。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火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幾乎都是從波斯傳入,或以波斯為中介。波斯語不僅是伊朗地區的語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兩河流域已經有點遠,希臘就更遠,羅馬還在希臘以西,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蘇薩釉磚畫:獅怪 盧浮宮

李零 攝

三 對錶

比較,最簡單的辦法是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同一時間下發生了什麼,就像旅館大堂,總檯背後,牆上掛好多鍾,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按同一時間對錶。

統一時間表是個非常現代的概念,一個支撐世界歷史的概念。我們只要打開電視機,馬上就會感受到“天涯共此時”。比如美軍入侵伊拉克、薩達姆被絞死、卡扎菲被虐殺、本·拉登被擊斃,就是有目共睹,無數雙眼睛同時看。

古代沒有電視機,但統一時間表的概念,即使在古代,也不是完全沒有。

春秋戰國,天下四分五裂,空間是分裂的,時間也是分裂的。孟子說,晉有《乘》,楚有《檮杌》,魯有《春秋》(《孟子·離婁下》)。當時的各國都是各寫各的歷史,互相參照的紀事有一點,但沒有統一的歷史。

秦漢統一天下,才有可能編統一的歷史。如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以《秦紀》為主,把各國史料湊一塊兒,編《十二諸侯年表》和《六國年表》。這種年表是幹什麼用?就是為了給歷史“對錶”。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百柱宮

任超 攝

二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歐亞大陸西部的頭一個世界性大帝國。在它之前,有幾個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赫梯,也都當過地區性大國。這些大國,西方統統叫“帝國”(empire)。但“帝國”和“帝國”不一樣。波斯帝國囊括和兼併了中近東所有地區性大國,是這一地區所有帝國的集大成者。

西方人講國家,現代國家(nation)之前,有許多不同叫法。聚落考古,部落長老管轄下,一村就是一國。這種似國非國的東西,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 Service)發明一個詞,叫Chiefdom(酋邦)。Chiefdom最原始。比它高級一點,希臘人,海上殖民,把漁村建成小城,一城一國,叫polis(城邦),也是蕞爾小邦。State,規模大一點,用我們的眼光看,也只是州郡規模。即使立個王,叫kingdom(王國),也比較小。他們的王,不一定是周天子那樣的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實是emperor(帝)。

西人所謂Empire,往往是鬆散的聯合體。他們特別喜歡講聯合,喜歡把許多小國united一下,拼在一起,大一統下保持小獨立。外交,要拼湊同盟。打仗,要拼湊聯軍。比如現在的美國和英國,就都是聯合體。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英國是“不列顛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s)。“二戰”後,所謂聯合國,也是United Nations。就連馬克思都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把共產主義叫“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他們的歷史傳統。

希臘,亞歷山大之前,根本沒有大帝國。所謂“帝國”只是個盟主。比如公元前454年,雅典稱雄,西人也叫empire。這樣的盟主,按咱們的說法,頂多是個“霸”,充其量只是地區性霸權,跟秦漢帝國根本沒法比。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五都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西起愛琴海,東至印度河,北起阿姆河流域,南至波斯灣,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崛起於伊朗高原,本來是個以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的國家,但它滅四大帝國(米底、迦勒底、呂底亞和埃及),建二十八行省,卻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向四面八方傳遞這些文書,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宗教,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不僅金銀珠寶、瓷器絲綢,貴重商品,互通有無,動植物也有很多交換。比如獅子初入中國,就是從伊朗進口。波斯是著名的宗教集散地。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火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幾乎都是從波斯傳入,或以波斯為中介。波斯語不僅是伊朗地區的語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兩河流域已經有點遠,希臘就更遠,羅馬還在希臘以西,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蘇薩釉磚畫:獅怪 盧浮宮

李零 攝

三 對錶

比較,最簡單的辦法是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同一時間下發生了什麼,就像旅館大堂,總檯背後,牆上掛好多鍾,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按同一時間對錶。

統一時間表是個非常現代的概念,一個支撐世界歷史的概念。我們只要打開電視機,馬上就會感受到“天涯共此時”。比如美軍入侵伊拉克、薩達姆被絞死、卡扎菲被虐殺、本·拉登被擊斃,就是有目共睹,無數雙眼睛同時看。

古代沒有電視機,但統一時間表的概念,即使在古代,也不是完全沒有。

春秋戰國,天下四分五裂,空間是分裂的,時間也是分裂的。孟子說,晉有《乘》,楚有《檮杌》,魯有《春秋》(《孟子·離婁下》)。當時的各國都是各寫各的歷史,互相參照的紀事有一點,但沒有統一的歷史。

秦漢統一天下,才有可能編統一的歷史。如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以《秦紀》為主,把各國史料湊一塊兒,編《十二諸侯年表》和《六國年表》。這種年表是幹什麼用?就是為了給歷史“對錶”。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萬國門銘文

李零 攝

四 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

《紅樓夢》第二十四回有句話,叫“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這話很有哲理,可以反映“先進”和“後進”的語義悖論:先進者可能代表落後,後進者可能代表先進。邁輩兒的事常有。

中國人,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人與人相見都是以輩分相稱。歲數小,不等於輩分小;歲數大,也不等於輩分大。賈芸比寶玉歲數大,但輩分小,見了寶玉得叫叔叔,這話是賈芸拍馬屁,故意說給寶玉聽。它的意思是,你別看躺在搖籃裡(或坐在嬰兒車裡)的小孩歲數小,可沒準他是爺爺輩的;你別看彎腰駝背拄柺棍的老頭歲數大,可沒準他是孫子輩的。

以前,黑格爾講歷史,就碰到過這類問題。他明明知道,埃及、巴比倫、波斯,還有中國和印度,歷史很悠久,但他說,非洲是正題,亞洲是反題,歐洲是合題,東方古國資格雖老,卻是“早熟的嬰兒”,相反,希臘、羅馬才算“正常的嬰兒”,歷史的歸宿是歐洲。

這種說法不但對馬克思有影響,對現在也有影響。比如顧準先生,熟讀馬列,他講國家形態,大一統的波斯帝國是低級形態,小國寡民的雅典城邦反而是高級形態,就屬這一類。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百柱宮

任超 攝

二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歐亞大陸西部的頭一個世界性大帝國。在它之前,有幾個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赫梯,也都當過地區性大國。這些大國,西方統統叫“帝國”(empire)。但“帝國”和“帝國”不一樣。波斯帝國囊括和兼併了中近東所有地區性大國,是這一地區所有帝國的集大成者。

西方人講國家,現代國家(nation)之前,有許多不同叫法。聚落考古,部落長老管轄下,一村就是一國。這種似國非國的東西,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 Service)發明一個詞,叫Chiefdom(酋邦)。Chiefdom最原始。比它高級一點,希臘人,海上殖民,把漁村建成小城,一城一國,叫polis(城邦),也是蕞爾小邦。State,規模大一點,用我們的眼光看,也只是州郡規模。即使立個王,叫kingdom(王國),也比較小。他們的王,不一定是周天子那樣的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實是emperor(帝)。

西人所謂Empire,往往是鬆散的聯合體。他們特別喜歡講聯合,喜歡把許多小國united一下,拼在一起,大一統下保持小獨立。外交,要拼湊同盟。打仗,要拼湊聯軍。比如現在的美國和英國,就都是聯合體。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英國是“不列顛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s)。“二戰”後,所謂聯合國,也是United Nations。就連馬克思都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把共產主義叫“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他們的歷史傳統。

希臘,亞歷山大之前,根本沒有大帝國。所謂“帝國”只是個盟主。比如公元前454年,雅典稱雄,西人也叫empire。這樣的盟主,按咱們的說法,頂多是個“霸”,充其量只是地區性霸權,跟秦漢帝國根本沒法比。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五都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西起愛琴海,東至印度河,北起阿姆河流域,南至波斯灣,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崛起於伊朗高原,本來是個以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的國家,但它滅四大帝國(米底、迦勒底、呂底亞和埃及),建二十八行省,卻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向四面八方傳遞這些文書,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宗教,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不僅金銀珠寶、瓷器絲綢,貴重商品,互通有無,動植物也有很多交換。比如獅子初入中國,就是從伊朗進口。波斯是著名的宗教集散地。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火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幾乎都是從波斯傳入,或以波斯為中介。波斯語不僅是伊朗地區的語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兩河流域已經有點遠,希臘就更遠,羅馬還在希臘以西,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蘇薩釉磚畫:獅怪 盧浮宮

李零 攝

三 對錶

比較,最簡單的辦法是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同一時間下發生了什麼,就像旅館大堂,總檯背後,牆上掛好多鍾,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按同一時間對錶。

統一時間表是個非常現代的概念,一個支撐世界歷史的概念。我們只要打開電視機,馬上就會感受到“天涯共此時”。比如美軍入侵伊拉克、薩達姆被絞死、卡扎菲被虐殺、本·拉登被擊斃,就是有目共睹,無數雙眼睛同時看。

古代沒有電視機,但統一時間表的概念,即使在古代,也不是完全沒有。

春秋戰國,天下四分五裂,空間是分裂的,時間也是分裂的。孟子說,晉有《乘》,楚有《檮杌》,魯有《春秋》(《孟子·離婁下》)。當時的各國都是各寫各的歷史,互相參照的紀事有一點,但沒有統一的歷史。

秦漢統一天下,才有可能編統一的歷史。如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以《秦紀》為主,把各國史料湊一塊兒,編《十二諸侯年表》和《六國年表》。這種年表是幹什麼用?就是為了給歷史“對錶”。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萬國門銘文

李零 攝

四 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

《紅樓夢》第二十四回有句話,叫“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這話很有哲理,可以反映“先進”和“後進”的語義悖論:先進者可能代表落後,後進者可能代表先進。邁輩兒的事常有。

中國人,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人與人相見都是以輩分相稱。歲數小,不等於輩分小;歲數大,也不等於輩分大。賈芸比寶玉歲數大,但輩分小,見了寶玉得叫叔叔,這話是賈芸拍馬屁,故意說給寶玉聽。它的意思是,你別看躺在搖籃裡(或坐在嬰兒車裡)的小孩歲數小,可沒準他是爺爺輩的;你別看彎腰駝背拄柺棍的老頭歲數大,可沒準他是孫子輩的。

以前,黑格爾講歷史,就碰到過這類問題。他明明知道,埃及、巴比倫、波斯,還有中國和印度,歷史很悠久,但他說,非洲是正題,亞洲是反題,歐洲是合題,東方古國資格雖老,卻是“早熟的嬰兒”,相反,希臘、羅馬才算“正常的嬰兒”,歷史的歸宿是歐洲。

這種說法不但對馬克思有影響,對現在也有影響。比如顧準先生,熟讀馬列,他講國家形態,大一統的波斯帝國是低級形態,小國寡民的雅典城邦反而是高級形態,就屬這一類。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漢謨拉比法典

中國史學界有所謂“早熟”“停滯”和“萌芽”說,“早熟”也好,“停滯”也好,“萌芽”也好,所有時間錯位,都是拿現代歐洲做統一標尺,一把尺子量天下。早了不行,晚了不是。這種比較方法,其實很有問題。

五 龜兔賽跑

百米短跑,掐表很重要。衝刺時刻,只有視頻慢放,才能看清楚。

歷史學,時間當然是要素。但現代以前,什麼都看時間表,其實很有問題。當時,山海遙隔,不一定有傳播。有傳播,也有時間差,一差不定多少年。有些傳播是直接傳播,有些傳播是接力傳播,傳播路線不止一條,年代早的不一定早,年代晚的不一定晚。地理大發現時,五大洲差別很大,哪怕現在,差別也很大。國與國,沒法比。人與人,也沒法比。有人說,窮人沒有歷史,有,速度也很慢,令人有一日三秋之嘆。

歷史是馬拉松。現在,歐美跑在前面,把所有文明古國全都甩在後面,好像差距大得不得了。其實,這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撐死了也就500年。研究地質,萬年只是最小的計算單位。研究考古,舊石器時代有300萬年,新石器時代有1萬年,有史時期有6000年。現在這點事,無論跟哪段比,都很短很短。人類文明史,前面一大段,很長,好像馬拉松,領跑的根本不是歐洲。龜兔賽跑,歐洲是龜,兔子睡著了,讓龜跑到了前面。

賽跑,有快有慢,根本沒有同步性,十個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要比,只能一節一節分開比,前後比,左右比。統一時間表,除了“掐表”,沒有太大意義。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百柱宮

任超 攝

二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歐亞大陸西部的頭一個世界性大帝國。在它之前,有幾個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赫梯,也都當過地區性大國。這些大國,西方統統叫“帝國”(empire)。但“帝國”和“帝國”不一樣。波斯帝國囊括和兼併了中近東所有地區性大國,是這一地區所有帝國的集大成者。

西方人講國家,現代國家(nation)之前,有許多不同叫法。聚落考古,部落長老管轄下,一村就是一國。這種似國非國的東西,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 Service)發明一個詞,叫Chiefdom(酋邦)。Chiefdom最原始。比它高級一點,希臘人,海上殖民,把漁村建成小城,一城一國,叫polis(城邦),也是蕞爾小邦。State,規模大一點,用我們的眼光看,也只是州郡規模。即使立個王,叫kingdom(王國),也比較小。他們的王,不一定是周天子那樣的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實是emperor(帝)。

西人所謂Empire,往往是鬆散的聯合體。他們特別喜歡講聯合,喜歡把許多小國united一下,拼在一起,大一統下保持小獨立。外交,要拼湊同盟。打仗,要拼湊聯軍。比如現在的美國和英國,就都是聯合體。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英國是“不列顛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s)。“二戰”後,所謂聯合國,也是United Nations。就連馬克思都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把共產主義叫“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他們的歷史傳統。

希臘,亞歷山大之前,根本沒有大帝國。所謂“帝國”只是個盟主。比如公元前454年,雅典稱雄,西人也叫empire。這樣的盟主,按咱們的說法,頂多是個“霸”,充其量只是地區性霸權,跟秦漢帝國根本沒法比。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五都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西起愛琴海,東至印度河,北起阿姆河流域,南至波斯灣,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崛起於伊朗高原,本來是個以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的國家,但它滅四大帝國(米底、迦勒底、呂底亞和埃及),建二十八行省,卻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向四面八方傳遞這些文書,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宗教,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不僅金銀珠寶、瓷器絲綢,貴重商品,互通有無,動植物也有很多交換。比如獅子初入中國,就是從伊朗進口。波斯是著名的宗教集散地。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火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幾乎都是從波斯傳入,或以波斯為中介。波斯語不僅是伊朗地區的語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兩河流域已經有點遠,希臘就更遠,羅馬還在希臘以西,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蘇薩釉磚畫:獅怪 盧浮宮

李零 攝

三 對錶

比較,最簡單的辦法是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同一時間下發生了什麼,就像旅館大堂,總檯背後,牆上掛好多鍾,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按同一時間對錶。

統一時間表是個非常現代的概念,一個支撐世界歷史的概念。我們只要打開電視機,馬上就會感受到“天涯共此時”。比如美軍入侵伊拉克、薩達姆被絞死、卡扎菲被虐殺、本·拉登被擊斃,就是有目共睹,無數雙眼睛同時看。

古代沒有電視機,但統一時間表的概念,即使在古代,也不是完全沒有。

春秋戰國,天下四分五裂,空間是分裂的,時間也是分裂的。孟子說,晉有《乘》,楚有《檮杌》,魯有《春秋》(《孟子·離婁下》)。當時的各國都是各寫各的歷史,互相參照的紀事有一點,但沒有統一的歷史。

秦漢統一天下,才有可能編統一的歷史。如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以《秦紀》為主,把各國史料湊一塊兒,編《十二諸侯年表》和《六國年表》。這種年表是幹什麼用?就是為了給歷史“對錶”。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萬國門銘文

李零 攝

四 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

《紅樓夢》第二十四回有句話,叫“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這話很有哲理,可以反映“先進”和“後進”的語義悖論:先進者可能代表落後,後進者可能代表先進。邁輩兒的事常有。

中國人,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人與人相見都是以輩分相稱。歲數小,不等於輩分小;歲數大,也不等於輩分大。賈芸比寶玉歲數大,但輩分小,見了寶玉得叫叔叔,這話是賈芸拍馬屁,故意說給寶玉聽。它的意思是,你別看躺在搖籃裡(或坐在嬰兒車裡)的小孩歲數小,可沒準他是爺爺輩的;你別看彎腰駝背拄柺棍的老頭歲數大,可沒準他是孫子輩的。

以前,黑格爾講歷史,就碰到過這類問題。他明明知道,埃及、巴比倫、波斯,還有中國和印度,歷史很悠久,但他說,非洲是正題,亞洲是反題,歐洲是合題,東方古國資格雖老,卻是“早熟的嬰兒”,相反,希臘、羅馬才算“正常的嬰兒”,歷史的歸宿是歐洲。

這種說法不但對馬克思有影響,對現在也有影響。比如顧準先生,熟讀馬列,他講國家形態,大一統的波斯帝國是低級形態,小國寡民的雅典城邦反而是高級形態,就屬這一類。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漢謨拉比法典

中國史學界有所謂“早熟”“停滯”和“萌芽”說,“早熟”也好,“停滯”也好,“萌芽”也好,所有時間錯位,都是拿現代歐洲做統一標尺,一把尺子量天下。早了不行,晚了不是。這種比較方法,其實很有問題。

五 龜兔賽跑

百米短跑,掐表很重要。衝刺時刻,只有視頻慢放,才能看清楚。

歷史學,時間當然是要素。但現代以前,什麼都看時間表,其實很有問題。當時,山海遙隔,不一定有傳播。有傳播,也有時間差,一差不定多少年。有些傳播是直接傳播,有些傳播是接力傳播,傳播路線不止一條,年代早的不一定早,年代晚的不一定晚。地理大發現時,五大洲差別很大,哪怕現在,差別也很大。國與國,沒法比。人與人,也沒法比。有人說,窮人沒有歷史,有,速度也很慢,令人有一日三秋之嘆。

歷史是馬拉松。現在,歐美跑在前面,把所有文明古國全都甩在後面,好像差距大得不得了。其實,這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撐死了也就500年。研究地質,萬年只是最小的計算單位。研究考古,舊石器時代有300萬年,新石器時代有1萬年,有史時期有6000年。現在這點事,無論跟哪段比,都很短很短。人類文明史,前面一大段,很長,好像馬拉松,領跑的根本不是歐洲。龜兔賽跑,歐洲是龜,兔子睡著了,讓龜跑到了前面。

賽跑,有快有慢,根本沒有同步性,十個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要比,只能一節一節分開比,前後比,左右比。統一時間表,除了“掐表”,沒有太大意義。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左:福建晉江市草菴遺址

右:草菴摩尼光明佛像

樑鑑 攝

六 希臘化時代

波斯帝國的歷史只有220年,後面還有很長的延續,伊斯蘭化以前的歷史,塞琉古加帕提亞加薩珊波斯,將近1000年。它東邊連著中國史和中亞史,西邊連著希臘史和羅馬史(包括拜占庭史)。如果要講統一時間表,秦漢只能跟帕提亞比。

最近,倪克魯(Lukas Nickel)有篇文章,認為秦俑坑出土的人像雕塑可能受亞歷山大東征和希臘化影響。事情真是這樣嗎?恐怕值得討論。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Age),是德國曆史學家德羅伊森(Johann GustavDroysen, 1808—1884)的發明。他是亞歷山大的崇拜者。這一概念通常指公元前323—前30年。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公元前323 年是亞歷山大的卒年。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一分為三,托勒密王朝(前305—前30年)佔埃及,塞琉古王朝(前312—前64年)佔波斯(小亞細亞東部、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安提柯王朝(前306—前168年)佔馬其頓。公元前30年是這些王國全部滅亡的年代。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有人說,希臘化是古代的“全球化”,未免誇大。

第一,希臘化早於亞歷山大。希臘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上千個殖民城邦。希臘文明是以克里特、邁錫尼為源頭,向四外擴散。東邊是小亞細亞半島,南邊是北非沿岸,西邊是亞平寧半島,北邊是馬其頓、色雷斯,影響主要在地中海東部,特別是愛琴海沿岸。這四部分,小亞細亞半島西岸的愛奧尼亞等國是希臘世界最文明也最富裕的地區,它們是波斯帝國的行省。觀波斯波利斯阿帕丹的臺階浮雕,你可以看得很清楚,當時的希臘化,其實是波斯化的一部分。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百柱宮

任超 攝

二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歐亞大陸西部的頭一個世界性大帝國。在它之前,有幾個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赫梯,也都當過地區性大國。這些大國,西方統統叫“帝國”(empire)。但“帝國”和“帝國”不一樣。波斯帝國囊括和兼併了中近東所有地區性大國,是這一地區所有帝國的集大成者。

西方人講國家,現代國家(nation)之前,有許多不同叫法。聚落考古,部落長老管轄下,一村就是一國。這種似國非國的東西,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 Service)發明一個詞,叫Chiefdom(酋邦)。Chiefdom最原始。比它高級一點,希臘人,海上殖民,把漁村建成小城,一城一國,叫polis(城邦),也是蕞爾小邦。State,規模大一點,用我們的眼光看,也只是州郡規模。即使立個王,叫kingdom(王國),也比較小。他們的王,不一定是周天子那樣的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實是emperor(帝)。

西人所謂Empire,往往是鬆散的聯合體。他們特別喜歡講聯合,喜歡把許多小國united一下,拼在一起,大一統下保持小獨立。外交,要拼湊同盟。打仗,要拼湊聯軍。比如現在的美國和英國,就都是聯合體。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英國是“不列顛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s)。“二戰”後,所謂聯合國,也是United Nations。就連馬克思都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把共產主義叫“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他們的歷史傳統。

希臘,亞歷山大之前,根本沒有大帝國。所謂“帝國”只是個盟主。比如公元前454年,雅典稱雄,西人也叫empire。這樣的盟主,按咱們的說法,頂多是個“霸”,充其量只是地區性霸權,跟秦漢帝國根本沒法比。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五都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西起愛琴海,東至印度河,北起阿姆河流域,南至波斯灣,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崛起於伊朗高原,本來是個以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的國家,但它滅四大帝國(米底、迦勒底、呂底亞和埃及),建二十八行省,卻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向四面八方傳遞這些文書,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宗教,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不僅金銀珠寶、瓷器絲綢,貴重商品,互通有無,動植物也有很多交換。比如獅子初入中國,就是從伊朗進口。波斯是著名的宗教集散地。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火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幾乎都是從波斯傳入,或以波斯為中介。波斯語不僅是伊朗地區的語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兩河流域已經有點遠,希臘就更遠,羅馬還在希臘以西,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蘇薩釉磚畫:獅怪 盧浮宮

李零 攝

三 對錶

比較,最簡單的辦法是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同一時間下發生了什麼,就像旅館大堂,總檯背後,牆上掛好多鍾,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按同一時間對錶。

統一時間表是個非常現代的概念,一個支撐世界歷史的概念。我們只要打開電視機,馬上就會感受到“天涯共此時”。比如美軍入侵伊拉克、薩達姆被絞死、卡扎菲被虐殺、本·拉登被擊斃,就是有目共睹,無數雙眼睛同時看。

古代沒有電視機,但統一時間表的概念,即使在古代,也不是完全沒有。

春秋戰國,天下四分五裂,空間是分裂的,時間也是分裂的。孟子說,晉有《乘》,楚有《檮杌》,魯有《春秋》(《孟子·離婁下》)。當時的各國都是各寫各的歷史,互相參照的紀事有一點,但沒有統一的歷史。

秦漢統一天下,才有可能編統一的歷史。如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以《秦紀》為主,把各國史料湊一塊兒,編《十二諸侯年表》和《六國年表》。這種年表是幹什麼用?就是為了給歷史“對錶”。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萬國門銘文

李零 攝

四 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

《紅樓夢》第二十四回有句話,叫“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這話很有哲理,可以反映“先進”和“後進”的語義悖論:先進者可能代表落後,後進者可能代表先進。邁輩兒的事常有。

中國人,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人與人相見都是以輩分相稱。歲數小,不等於輩分小;歲數大,也不等於輩分大。賈芸比寶玉歲數大,但輩分小,見了寶玉得叫叔叔,這話是賈芸拍馬屁,故意說給寶玉聽。它的意思是,你別看躺在搖籃裡(或坐在嬰兒車裡)的小孩歲數小,可沒準他是爺爺輩的;你別看彎腰駝背拄柺棍的老頭歲數大,可沒準他是孫子輩的。

以前,黑格爾講歷史,就碰到過這類問題。他明明知道,埃及、巴比倫、波斯,還有中國和印度,歷史很悠久,但他說,非洲是正題,亞洲是反題,歐洲是合題,東方古國資格雖老,卻是“早熟的嬰兒”,相反,希臘、羅馬才算“正常的嬰兒”,歷史的歸宿是歐洲。

這種說法不但對馬克思有影響,對現在也有影響。比如顧準先生,熟讀馬列,他講國家形態,大一統的波斯帝國是低級形態,小國寡民的雅典城邦反而是高級形態,就屬這一類。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漢謨拉比法典

中國史學界有所謂“早熟”“停滯”和“萌芽”說,“早熟”也好,“停滯”也好,“萌芽”也好,所有時間錯位,都是拿現代歐洲做統一標尺,一把尺子量天下。早了不行,晚了不是。這種比較方法,其實很有問題。

五 龜兔賽跑

百米短跑,掐表很重要。衝刺時刻,只有視頻慢放,才能看清楚。

歷史學,時間當然是要素。但現代以前,什麼都看時間表,其實很有問題。當時,山海遙隔,不一定有傳播。有傳播,也有時間差,一差不定多少年。有些傳播是直接傳播,有些傳播是接力傳播,傳播路線不止一條,年代早的不一定早,年代晚的不一定晚。地理大發現時,五大洲差別很大,哪怕現在,差別也很大。國與國,沒法比。人與人,也沒法比。有人說,窮人沒有歷史,有,速度也很慢,令人有一日三秋之嘆。

歷史是馬拉松。現在,歐美跑在前面,把所有文明古國全都甩在後面,好像差距大得不得了。其實,這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撐死了也就500年。研究地質,萬年只是最小的計算單位。研究考古,舊石器時代有300萬年,新石器時代有1萬年,有史時期有6000年。現在這點事,無論跟哪段比,都很短很短。人類文明史,前面一大段,很長,好像馬拉松,領跑的根本不是歐洲。龜兔賽跑,歐洲是龜,兔子睡著了,讓龜跑到了前面。

賽跑,有快有慢,根本沒有同步性,十個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要比,只能一節一節分開比,前後比,左右比。統一時間表,除了“掐表”,沒有太大意義。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左:福建晉江市草菴遺址

右:草菴摩尼光明佛像

樑鑑 攝

六 希臘化時代

波斯帝國的歷史只有220年,後面還有很長的延續,伊斯蘭化以前的歷史,塞琉古加帕提亞加薩珊波斯,將近1000年。它東邊連著中國史和中亞史,西邊連著希臘史和羅馬史(包括拜占庭史)。如果要講統一時間表,秦漢只能跟帕提亞比。

最近,倪克魯(Lukas Nickel)有篇文章,認為秦俑坑出土的人像雕塑可能受亞歷山大東征和希臘化影響。事情真是這樣嗎?恐怕值得討論。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Age),是德國曆史學家德羅伊森(Johann GustavDroysen, 1808—1884)的發明。他是亞歷山大的崇拜者。這一概念通常指公元前323—前30年。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公元前323 年是亞歷山大的卒年。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一分為三,托勒密王朝(前305—前30年)佔埃及,塞琉古王朝(前312—前64年)佔波斯(小亞細亞東部、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安提柯王朝(前306—前168年)佔馬其頓。公元前30年是這些王國全部滅亡的年代。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有人說,希臘化是古代的“全球化”,未免誇大。

第一,希臘化早於亞歷山大。希臘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上千個殖民城邦。希臘文明是以克里特、邁錫尼為源頭,向四外擴散。東邊是小亞細亞半島,南邊是北非沿岸,西邊是亞平寧半島,北邊是馬其頓、色雷斯,影響主要在地中海東部,特別是愛琴海沿岸。這四部分,小亞細亞半島西岸的愛奧尼亞等國是希臘世界最文明也最富裕的地區,它們是波斯帝國的行省。觀波斯波利斯阿帕丹的臺階浮雕,你可以看得很清楚,當時的希臘化,其實是波斯化的一部分。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阿帕丹東階:揹負寶座者

任超 攝

第二,希臘化的影響主要在沿海,而非內陸。它對羅馬影響大,對埃及影響大,對小亞細亞半島西部影響大,但對波斯帝國的核心區,影響不怎麼大。亞歷山大徵波斯,只是軍事上的成功,他也好,他的部將也好,都很難消化這個龐大帝國。在行政管理上,它幾乎原封不動接收波斯制度。波斯人一直保存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正像俗話所說,征服者經常是被征服者。亞歷山大死後,只有76年,帕提亞就崛起於伊朗高原。塞琉古的勢力不斷西退,最後侷限於敘利亞一帶。波斯還是波斯。

第三,希臘和波斯的鬥爭是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希臘化王國,在空間上是夾處於羅馬和帕提亞之間,在時間上是個過渡期,前面是波斯時代,後面是羅馬時代。這一時期是分裂時期,各國興滅,沒有統一時間。安提柯王朝亡於公元前168年,最早。托勒密王朝亡於公元前30年,最晚。公元前247年,帕提亞從伊朗高原的西北崛起,不斷從希臘人手裡收復波斯帝國的失地,先與塞琉古王朝爭雄,後與羅馬爭雄。羅馬是希臘的繼承人,帕提亞是波斯的繼承人,真正的鬥爭是在羅馬和帕提亞之間。

第四,希臘化王國,除上面提到的三大王國,還有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帕加馬(前281—前133年),黑海東南的本都(前4世紀末—前62年),以及帕提亞以西的大夏(前3世紀下半葉—前122年)。人們經常拿犍陀羅藝術當希臘化的標本。希臘藝術擅長表現人體和衣褶,希臘化時期,對埃及和印度有影響。佛教有立像傳統,這種影響很突出。但帕提亞崛起,切斷了塞琉古與這一地區的聯繫,這種藝術只是地區性的孤例。佛教藝術從大夏傳入中國,不是直接傳播,而是間接傳播。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百柱宮

任超 攝

二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歐亞大陸西部的頭一個世界性大帝國。在它之前,有幾個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赫梯,也都當過地區性大國。這些大國,西方統統叫“帝國”(empire)。但“帝國”和“帝國”不一樣。波斯帝國囊括和兼併了中近東所有地區性大國,是這一地區所有帝國的集大成者。

西方人講國家,現代國家(nation)之前,有許多不同叫法。聚落考古,部落長老管轄下,一村就是一國。這種似國非國的東西,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 Service)發明一個詞,叫Chiefdom(酋邦)。Chiefdom最原始。比它高級一點,希臘人,海上殖民,把漁村建成小城,一城一國,叫polis(城邦),也是蕞爾小邦。State,規模大一點,用我們的眼光看,也只是州郡規模。即使立個王,叫kingdom(王國),也比較小。他們的王,不一定是周天子那樣的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實是emperor(帝)。

西人所謂Empire,往往是鬆散的聯合體。他們特別喜歡講聯合,喜歡把許多小國united一下,拼在一起,大一統下保持小獨立。外交,要拼湊同盟。打仗,要拼湊聯軍。比如現在的美國和英國,就都是聯合體。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英國是“不列顛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s)。“二戰”後,所謂聯合國,也是United Nations。就連馬克思都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把共產主義叫“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他們的歷史傳統。

希臘,亞歷山大之前,根本沒有大帝國。所謂“帝國”只是個盟主。比如公元前454年,雅典稱雄,西人也叫empire。這樣的盟主,按咱們的說法,頂多是個“霸”,充其量只是地區性霸權,跟秦漢帝國根本沒法比。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五都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西起愛琴海,東至印度河,北起阿姆河流域,南至波斯灣,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崛起於伊朗高原,本來是個以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的國家,但它滅四大帝國(米底、迦勒底、呂底亞和埃及),建二十八行省,卻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向四面八方傳遞這些文書,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宗教,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不僅金銀珠寶、瓷器絲綢,貴重商品,互通有無,動植物也有很多交換。比如獅子初入中國,就是從伊朗進口。波斯是著名的宗教集散地。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火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幾乎都是從波斯傳入,或以波斯為中介。波斯語不僅是伊朗地區的語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兩河流域已經有點遠,希臘就更遠,羅馬還在希臘以西,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蘇薩釉磚畫:獅怪 盧浮宮

李零 攝

三 對錶

比較,最簡單的辦法是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同一時間下發生了什麼,就像旅館大堂,總檯背後,牆上掛好多鍾,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按同一時間對錶。

統一時間表是個非常現代的概念,一個支撐世界歷史的概念。我們只要打開電視機,馬上就會感受到“天涯共此時”。比如美軍入侵伊拉克、薩達姆被絞死、卡扎菲被虐殺、本·拉登被擊斃,就是有目共睹,無數雙眼睛同時看。

古代沒有電視機,但統一時間表的概念,即使在古代,也不是完全沒有。

春秋戰國,天下四分五裂,空間是分裂的,時間也是分裂的。孟子說,晉有《乘》,楚有《檮杌》,魯有《春秋》(《孟子·離婁下》)。當時的各國都是各寫各的歷史,互相參照的紀事有一點,但沒有統一的歷史。

秦漢統一天下,才有可能編統一的歷史。如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以《秦紀》為主,把各國史料湊一塊兒,編《十二諸侯年表》和《六國年表》。這種年表是幹什麼用?就是為了給歷史“對錶”。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萬國門銘文

李零 攝

四 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

《紅樓夢》第二十四回有句話,叫“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這話很有哲理,可以反映“先進”和“後進”的語義悖論:先進者可能代表落後,後進者可能代表先進。邁輩兒的事常有。

中國人,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人與人相見都是以輩分相稱。歲數小,不等於輩分小;歲數大,也不等於輩分大。賈芸比寶玉歲數大,但輩分小,見了寶玉得叫叔叔,這話是賈芸拍馬屁,故意說給寶玉聽。它的意思是,你別看躺在搖籃裡(或坐在嬰兒車裡)的小孩歲數小,可沒準他是爺爺輩的;你別看彎腰駝背拄柺棍的老頭歲數大,可沒準他是孫子輩的。

以前,黑格爾講歷史,就碰到過這類問題。他明明知道,埃及、巴比倫、波斯,還有中國和印度,歷史很悠久,但他說,非洲是正題,亞洲是反題,歐洲是合題,東方古國資格雖老,卻是“早熟的嬰兒”,相反,希臘、羅馬才算“正常的嬰兒”,歷史的歸宿是歐洲。

這種說法不但對馬克思有影響,對現在也有影響。比如顧準先生,熟讀馬列,他講國家形態,大一統的波斯帝國是低級形態,小國寡民的雅典城邦反而是高級形態,就屬這一類。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漢謨拉比法典

中國史學界有所謂“早熟”“停滯”和“萌芽”說,“早熟”也好,“停滯”也好,“萌芽”也好,所有時間錯位,都是拿現代歐洲做統一標尺,一把尺子量天下。早了不行,晚了不是。這種比較方法,其實很有問題。

五 龜兔賽跑

百米短跑,掐表很重要。衝刺時刻,只有視頻慢放,才能看清楚。

歷史學,時間當然是要素。但現代以前,什麼都看時間表,其實很有問題。當時,山海遙隔,不一定有傳播。有傳播,也有時間差,一差不定多少年。有些傳播是直接傳播,有些傳播是接力傳播,傳播路線不止一條,年代早的不一定早,年代晚的不一定晚。地理大發現時,五大洲差別很大,哪怕現在,差別也很大。國與國,沒法比。人與人,也沒法比。有人說,窮人沒有歷史,有,速度也很慢,令人有一日三秋之嘆。

歷史是馬拉松。現在,歐美跑在前面,把所有文明古國全都甩在後面,好像差距大得不得了。其實,這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撐死了也就500年。研究地質,萬年只是最小的計算單位。研究考古,舊石器時代有300萬年,新石器時代有1萬年,有史時期有6000年。現在這點事,無論跟哪段比,都很短很短。人類文明史,前面一大段,很長,好像馬拉松,領跑的根本不是歐洲。龜兔賽跑,歐洲是龜,兔子睡著了,讓龜跑到了前面。

賽跑,有快有慢,根本沒有同步性,十個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要比,只能一節一節分開比,前後比,左右比。統一時間表,除了“掐表”,沒有太大意義。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左:福建晉江市草菴遺址

右:草菴摩尼光明佛像

樑鑑 攝

六 希臘化時代

波斯帝國的歷史只有220年,後面還有很長的延續,伊斯蘭化以前的歷史,塞琉古加帕提亞加薩珊波斯,將近1000年。它東邊連著中國史和中亞史,西邊連著希臘史和羅馬史(包括拜占庭史)。如果要講統一時間表,秦漢只能跟帕提亞比。

最近,倪克魯(Lukas Nickel)有篇文章,認為秦俑坑出土的人像雕塑可能受亞歷山大東征和希臘化影響。事情真是這樣嗎?恐怕值得討論。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Age),是德國曆史學家德羅伊森(Johann GustavDroysen, 1808—1884)的發明。他是亞歷山大的崇拜者。這一概念通常指公元前323—前30年。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公元前323 年是亞歷山大的卒年。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一分為三,托勒密王朝(前305—前30年)佔埃及,塞琉古王朝(前312—前64年)佔波斯(小亞細亞東部、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安提柯王朝(前306—前168年)佔馬其頓。公元前30年是這些王國全部滅亡的年代。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有人說,希臘化是古代的“全球化”,未免誇大。

第一,希臘化早於亞歷山大。希臘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上千個殖民城邦。希臘文明是以克里特、邁錫尼為源頭,向四外擴散。東邊是小亞細亞半島,南邊是北非沿岸,西邊是亞平寧半島,北邊是馬其頓、色雷斯,影響主要在地中海東部,特別是愛琴海沿岸。這四部分,小亞細亞半島西岸的愛奧尼亞等國是希臘世界最文明也最富裕的地區,它們是波斯帝國的行省。觀波斯波利斯阿帕丹的臺階浮雕,你可以看得很清楚,當時的希臘化,其實是波斯化的一部分。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阿帕丹東階:揹負寶座者

任超 攝

第二,希臘化的影響主要在沿海,而非內陸。它對羅馬影響大,對埃及影響大,對小亞細亞半島西部影響大,但對波斯帝國的核心區,影響不怎麼大。亞歷山大徵波斯,只是軍事上的成功,他也好,他的部將也好,都很難消化這個龐大帝國。在行政管理上,它幾乎原封不動接收波斯制度。波斯人一直保存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正像俗話所說,征服者經常是被征服者。亞歷山大死後,只有76年,帕提亞就崛起於伊朗高原。塞琉古的勢力不斷西退,最後侷限於敘利亞一帶。波斯還是波斯。

第三,希臘和波斯的鬥爭是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希臘化王國,在空間上是夾處於羅馬和帕提亞之間,在時間上是個過渡期,前面是波斯時代,後面是羅馬時代。這一時期是分裂時期,各國興滅,沒有統一時間。安提柯王朝亡於公元前168年,最早。托勒密王朝亡於公元前30年,最晚。公元前247年,帕提亞從伊朗高原的西北崛起,不斷從希臘人手裡收復波斯帝國的失地,先與塞琉古王朝爭雄,後與羅馬爭雄。羅馬是希臘的繼承人,帕提亞是波斯的繼承人,真正的鬥爭是在羅馬和帕提亞之間。

第四,希臘化王國,除上面提到的三大王國,還有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帕加馬(前281—前133年),黑海東南的本都(前4世紀末—前62年),以及帕提亞以西的大夏(前3世紀下半葉—前122年)。人們經常拿犍陀羅藝術當希臘化的標本。希臘藝術擅長表現人體和衣褶,希臘化時期,對埃及和印度有影響。佛教有立像傳統,這種影響很突出。但帕提亞崛起,切斷了塞琉古與這一地區的聯繫,這種藝術只是地區性的孤例。佛教藝術從大夏傳入中國,不是直接傳播,而是間接傳播。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上:埃及墓碑上的雙翼日盤

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 樑鑑 攝

下:亞述石刻上的雙翼日盤

不列顛博物館

我想,從總體上看,秦漢帝國並不屬於希臘化的範圍。中國的“西化”,更為長期,更為主要,恐怕還是跟伊朗有關。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百柱宮

任超 攝

二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歐亞大陸西部的頭一個世界性大帝國。在它之前,有幾個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赫梯,也都當過地區性大國。這些大國,西方統統叫“帝國”(empire)。但“帝國”和“帝國”不一樣。波斯帝國囊括和兼併了中近東所有地區性大國,是這一地區所有帝國的集大成者。

西方人講國家,現代國家(nation)之前,有許多不同叫法。聚落考古,部落長老管轄下,一村就是一國。這種似國非國的東西,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 Service)發明一個詞,叫Chiefdom(酋邦)。Chiefdom最原始。比它高級一點,希臘人,海上殖民,把漁村建成小城,一城一國,叫polis(城邦),也是蕞爾小邦。State,規模大一點,用我們的眼光看,也只是州郡規模。即使立個王,叫kingdom(王國),也比較小。他們的王,不一定是周天子那樣的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實是emperor(帝)。

西人所謂Empire,往往是鬆散的聯合體。他們特別喜歡講聯合,喜歡把許多小國united一下,拼在一起,大一統下保持小獨立。外交,要拼湊同盟。打仗,要拼湊聯軍。比如現在的美國和英國,就都是聯合體。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英國是“不列顛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s)。“二戰”後,所謂聯合國,也是United Nations。就連馬克思都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把共產主義叫“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他們的歷史傳統。

希臘,亞歷山大之前,根本沒有大帝國。所謂“帝國”只是個盟主。比如公元前454年,雅典稱雄,西人也叫empire。這樣的盟主,按咱們的說法,頂多是個“霸”,充其量只是地區性霸權,跟秦漢帝國根本沒法比。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五都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西起愛琴海,東至印度河,北起阿姆河流域,南至波斯灣,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崛起於伊朗高原,本來是個以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的國家,但它滅四大帝國(米底、迦勒底、呂底亞和埃及),建二十八行省,卻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向四面八方傳遞這些文書,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宗教,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不僅金銀珠寶、瓷器絲綢,貴重商品,互通有無,動植物也有很多交換。比如獅子初入中國,就是從伊朗進口。波斯是著名的宗教集散地。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火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幾乎都是從波斯傳入,或以波斯為中介。波斯語不僅是伊朗地區的語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兩河流域已經有點遠,希臘就更遠,羅馬還在希臘以西,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蘇薩釉磚畫:獅怪 盧浮宮

李零 攝

三 對錶

比較,最簡單的辦法是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同一時間下發生了什麼,就像旅館大堂,總檯背後,牆上掛好多鍾,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按同一時間對錶。

統一時間表是個非常現代的概念,一個支撐世界歷史的概念。我們只要打開電視機,馬上就會感受到“天涯共此時”。比如美軍入侵伊拉克、薩達姆被絞死、卡扎菲被虐殺、本·拉登被擊斃,就是有目共睹,無數雙眼睛同時看。

古代沒有電視機,但統一時間表的概念,即使在古代,也不是完全沒有。

春秋戰國,天下四分五裂,空間是分裂的,時間也是分裂的。孟子說,晉有《乘》,楚有《檮杌》,魯有《春秋》(《孟子·離婁下》)。當時的各國都是各寫各的歷史,互相參照的紀事有一點,但沒有統一的歷史。

秦漢統一天下,才有可能編統一的歷史。如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以《秦紀》為主,把各國史料湊一塊兒,編《十二諸侯年表》和《六國年表》。這種年表是幹什麼用?就是為了給歷史“對錶”。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萬國門銘文

李零 攝

四 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

《紅樓夢》第二十四回有句話,叫“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這話很有哲理,可以反映“先進”和“後進”的語義悖論:先進者可能代表落後,後進者可能代表先進。邁輩兒的事常有。

中國人,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人與人相見都是以輩分相稱。歲數小,不等於輩分小;歲數大,也不等於輩分大。賈芸比寶玉歲數大,但輩分小,見了寶玉得叫叔叔,這話是賈芸拍馬屁,故意說給寶玉聽。它的意思是,你別看躺在搖籃裡(或坐在嬰兒車裡)的小孩歲數小,可沒準他是爺爺輩的;你別看彎腰駝背拄柺棍的老頭歲數大,可沒準他是孫子輩的。

以前,黑格爾講歷史,就碰到過這類問題。他明明知道,埃及、巴比倫、波斯,還有中國和印度,歷史很悠久,但他說,非洲是正題,亞洲是反題,歐洲是合題,東方古國資格雖老,卻是“早熟的嬰兒”,相反,希臘、羅馬才算“正常的嬰兒”,歷史的歸宿是歐洲。

這種說法不但對馬克思有影響,對現在也有影響。比如顧準先生,熟讀馬列,他講國家形態,大一統的波斯帝國是低級形態,小國寡民的雅典城邦反而是高級形態,就屬這一類。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漢謨拉比法典

中國史學界有所謂“早熟”“停滯”和“萌芽”說,“早熟”也好,“停滯”也好,“萌芽”也好,所有時間錯位,都是拿現代歐洲做統一標尺,一把尺子量天下。早了不行,晚了不是。這種比較方法,其實很有問題。

五 龜兔賽跑

百米短跑,掐表很重要。衝刺時刻,只有視頻慢放,才能看清楚。

歷史學,時間當然是要素。但現代以前,什麼都看時間表,其實很有問題。當時,山海遙隔,不一定有傳播。有傳播,也有時間差,一差不定多少年。有些傳播是直接傳播,有些傳播是接力傳播,傳播路線不止一條,年代早的不一定早,年代晚的不一定晚。地理大發現時,五大洲差別很大,哪怕現在,差別也很大。國與國,沒法比。人與人,也沒法比。有人說,窮人沒有歷史,有,速度也很慢,令人有一日三秋之嘆。

歷史是馬拉松。現在,歐美跑在前面,把所有文明古國全都甩在後面,好像差距大得不得了。其實,這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撐死了也就500年。研究地質,萬年只是最小的計算單位。研究考古,舊石器時代有300萬年,新石器時代有1萬年,有史時期有6000年。現在這點事,無論跟哪段比,都很短很短。人類文明史,前面一大段,很長,好像馬拉松,領跑的根本不是歐洲。龜兔賽跑,歐洲是龜,兔子睡著了,讓龜跑到了前面。

賽跑,有快有慢,根本沒有同步性,十個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要比,只能一節一節分開比,前後比,左右比。統一時間表,除了“掐表”,沒有太大意義。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左:福建晉江市草菴遺址

右:草菴摩尼光明佛像

樑鑑 攝

六 希臘化時代

波斯帝國的歷史只有220年,後面還有很長的延續,伊斯蘭化以前的歷史,塞琉古加帕提亞加薩珊波斯,將近1000年。它東邊連著中國史和中亞史,西邊連著希臘史和羅馬史(包括拜占庭史)。如果要講統一時間表,秦漢只能跟帕提亞比。

最近,倪克魯(Lukas Nickel)有篇文章,認為秦俑坑出土的人像雕塑可能受亞歷山大東征和希臘化影響。事情真是這樣嗎?恐怕值得討論。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Age),是德國曆史學家德羅伊森(Johann GustavDroysen, 1808—1884)的發明。他是亞歷山大的崇拜者。這一概念通常指公元前323—前30年。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公元前323 年是亞歷山大的卒年。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一分為三,托勒密王朝(前305—前30年)佔埃及,塞琉古王朝(前312—前64年)佔波斯(小亞細亞東部、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安提柯王朝(前306—前168年)佔馬其頓。公元前30年是這些王國全部滅亡的年代。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有人說,希臘化是古代的“全球化”,未免誇大。

第一,希臘化早於亞歷山大。希臘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上千個殖民城邦。希臘文明是以克里特、邁錫尼為源頭,向四外擴散。東邊是小亞細亞半島,南邊是北非沿岸,西邊是亞平寧半島,北邊是馬其頓、色雷斯,影響主要在地中海東部,特別是愛琴海沿岸。這四部分,小亞細亞半島西岸的愛奧尼亞等國是希臘世界最文明也最富裕的地區,它們是波斯帝國的行省。觀波斯波利斯阿帕丹的臺階浮雕,你可以看得很清楚,當時的希臘化,其實是波斯化的一部分。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阿帕丹東階:揹負寶座者

任超 攝

第二,希臘化的影響主要在沿海,而非內陸。它對羅馬影響大,對埃及影響大,對小亞細亞半島西部影響大,但對波斯帝國的核心區,影響不怎麼大。亞歷山大徵波斯,只是軍事上的成功,他也好,他的部將也好,都很難消化這個龐大帝國。在行政管理上,它幾乎原封不動接收波斯制度。波斯人一直保存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正像俗話所說,征服者經常是被征服者。亞歷山大死後,只有76年,帕提亞就崛起於伊朗高原。塞琉古的勢力不斷西退,最後侷限於敘利亞一帶。波斯還是波斯。

第三,希臘和波斯的鬥爭是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希臘化王國,在空間上是夾處於羅馬和帕提亞之間,在時間上是個過渡期,前面是波斯時代,後面是羅馬時代。這一時期是分裂時期,各國興滅,沒有統一時間。安提柯王朝亡於公元前168年,最早。托勒密王朝亡於公元前30年,最晚。公元前247年,帕提亞從伊朗高原的西北崛起,不斷從希臘人手裡收復波斯帝國的失地,先與塞琉古王朝爭雄,後與羅馬爭雄。羅馬是希臘的繼承人,帕提亞是波斯的繼承人,真正的鬥爭是在羅馬和帕提亞之間。

第四,希臘化王國,除上面提到的三大王國,還有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帕加馬(前281—前133年),黑海東南的本都(前4世紀末—前62年),以及帕提亞以西的大夏(前3世紀下半葉—前122年)。人們經常拿犍陀羅藝術當希臘化的標本。希臘藝術擅長表現人體和衣褶,希臘化時期,對埃及和印度有影響。佛教有立像傳統,這種影響很突出。但帕提亞崛起,切斷了塞琉古與這一地區的聯繫,這種藝術只是地區性的孤例。佛教藝術從大夏傳入中國,不是直接傳播,而是間接傳播。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上:埃及墓碑上的雙翼日盤

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 樑鑑 攝

下:亞述石刻上的雙翼日盤

不列顛博物館

我想,從總體上看,秦漢帝國並不屬於希臘化的範圍。中國的“西化”,更為長期,更為主要,恐怕還是跟伊朗有關。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百柱宮

任超 攝

二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歐亞大陸西部的頭一個世界性大帝國。在它之前,有幾個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赫梯,也都當過地區性大國。這些大國,西方統統叫“帝國”(empire)。但“帝國”和“帝國”不一樣。波斯帝國囊括和兼併了中近東所有地區性大國,是這一地區所有帝國的集大成者。

西方人講國家,現代國家(nation)之前,有許多不同叫法。聚落考古,部落長老管轄下,一村就是一國。這種似國非國的東西,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 Service)發明一個詞,叫Chiefdom(酋邦)。Chiefdom最原始。比它高級一點,希臘人,海上殖民,把漁村建成小城,一城一國,叫polis(城邦),也是蕞爾小邦。State,規模大一點,用我們的眼光看,也只是州郡規模。即使立個王,叫kingdom(王國),也比較小。他們的王,不一定是周天子那樣的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實是emperor(帝)。

西人所謂Empire,往往是鬆散的聯合體。他們特別喜歡講聯合,喜歡把許多小國united一下,拼在一起,大一統下保持小獨立。外交,要拼湊同盟。打仗,要拼湊聯軍。比如現在的美國和英國,就都是聯合體。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英國是“不列顛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s)。“二戰”後,所謂聯合國,也是United Nations。就連馬克思都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把共產主義叫“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他們的歷史傳統。

希臘,亞歷山大之前,根本沒有大帝國。所謂“帝國”只是個盟主。比如公元前454年,雅典稱雄,西人也叫empire。這樣的盟主,按咱們的說法,頂多是個“霸”,充其量只是地區性霸權,跟秦漢帝國根本沒法比。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五都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西起愛琴海,東至印度河,北起阿姆河流域,南至波斯灣,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崛起於伊朗高原,本來是個以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的國家,但它滅四大帝國(米底、迦勒底、呂底亞和埃及),建二十八行省,卻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向四面八方傳遞這些文書,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宗教,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不僅金銀珠寶、瓷器絲綢,貴重商品,互通有無,動植物也有很多交換。比如獅子初入中國,就是從伊朗進口。波斯是著名的宗教集散地。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火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幾乎都是從波斯傳入,或以波斯為中介。波斯語不僅是伊朗地區的語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兩河流域已經有點遠,希臘就更遠,羅馬還在希臘以西,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蘇薩釉磚畫:獅怪 盧浮宮

李零 攝

三 對錶

比較,最簡單的辦法是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同一時間下發生了什麼,就像旅館大堂,總檯背後,牆上掛好多鍾,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按同一時間對錶。

統一時間表是個非常現代的概念,一個支撐世界歷史的概念。我們只要打開電視機,馬上就會感受到“天涯共此時”。比如美軍入侵伊拉克、薩達姆被絞死、卡扎菲被虐殺、本·拉登被擊斃,就是有目共睹,無數雙眼睛同時看。

古代沒有電視機,但統一時間表的概念,即使在古代,也不是完全沒有。

春秋戰國,天下四分五裂,空間是分裂的,時間也是分裂的。孟子說,晉有《乘》,楚有《檮杌》,魯有《春秋》(《孟子·離婁下》)。當時的各國都是各寫各的歷史,互相參照的紀事有一點,但沒有統一的歷史。

秦漢統一天下,才有可能編統一的歷史。如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以《秦紀》為主,把各國史料湊一塊兒,編《十二諸侯年表》和《六國年表》。這種年表是幹什麼用?就是為了給歷史“對錶”。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萬國門銘文

李零 攝

四 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

《紅樓夢》第二十四回有句話,叫“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這話很有哲理,可以反映“先進”和“後進”的語義悖論:先進者可能代表落後,後進者可能代表先進。邁輩兒的事常有。

中國人,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人與人相見都是以輩分相稱。歲數小,不等於輩分小;歲數大,也不等於輩分大。賈芸比寶玉歲數大,但輩分小,見了寶玉得叫叔叔,這話是賈芸拍馬屁,故意說給寶玉聽。它的意思是,你別看躺在搖籃裡(或坐在嬰兒車裡)的小孩歲數小,可沒準他是爺爺輩的;你別看彎腰駝背拄柺棍的老頭歲數大,可沒準他是孫子輩的。

以前,黑格爾講歷史,就碰到過這類問題。他明明知道,埃及、巴比倫、波斯,還有中國和印度,歷史很悠久,但他說,非洲是正題,亞洲是反題,歐洲是合題,東方古國資格雖老,卻是“早熟的嬰兒”,相反,希臘、羅馬才算“正常的嬰兒”,歷史的歸宿是歐洲。

這種說法不但對馬克思有影響,對現在也有影響。比如顧準先生,熟讀馬列,他講國家形態,大一統的波斯帝國是低級形態,小國寡民的雅典城邦反而是高級形態,就屬這一類。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漢謨拉比法典

中國史學界有所謂“早熟”“停滯”和“萌芽”說,“早熟”也好,“停滯”也好,“萌芽”也好,所有時間錯位,都是拿現代歐洲做統一標尺,一把尺子量天下。早了不行,晚了不是。這種比較方法,其實很有問題。

五 龜兔賽跑

百米短跑,掐表很重要。衝刺時刻,只有視頻慢放,才能看清楚。

歷史學,時間當然是要素。但現代以前,什麼都看時間表,其實很有問題。當時,山海遙隔,不一定有傳播。有傳播,也有時間差,一差不定多少年。有些傳播是直接傳播,有些傳播是接力傳播,傳播路線不止一條,年代早的不一定早,年代晚的不一定晚。地理大發現時,五大洲差別很大,哪怕現在,差別也很大。國與國,沒法比。人與人,也沒法比。有人說,窮人沒有歷史,有,速度也很慢,令人有一日三秋之嘆。

歷史是馬拉松。現在,歐美跑在前面,把所有文明古國全都甩在後面,好像差距大得不得了。其實,這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撐死了也就500年。研究地質,萬年只是最小的計算單位。研究考古,舊石器時代有300萬年,新石器時代有1萬年,有史時期有6000年。現在這點事,無論跟哪段比,都很短很短。人類文明史,前面一大段,很長,好像馬拉松,領跑的根本不是歐洲。龜兔賽跑,歐洲是龜,兔子睡著了,讓龜跑到了前面。

賽跑,有快有慢,根本沒有同步性,十個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要比,只能一節一節分開比,前後比,左右比。統一時間表,除了“掐表”,沒有太大意義。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左:福建晉江市草菴遺址

右:草菴摩尼光明佛像

樑鑑 攝

六 希臘化時代

波斯帝國的歷史只有220年,後面還有很長的延續,伊斯蘭化以前的歷史,塞琉古加帕提亞加薩珊波斯,將近1000年。它東邊連著中國史和中亞史,西邊連著希臘史和羅馬史(包括拜占庭史)。如果要講統一時間表,秦漢只能跟帕提亞比。

最近,倪克魯(Lukas Nickel)有篇文章,認為秦俑坑出土的人像雕塑可能受亞歷山大東征和希臘化影響。事情真是這樣嗎?恐怕值得討論。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Age),是德國曆史學家德羅伊森(Johann GustavDroysen, 1808—1884)的發明。他是亞歷山大的崇拜者。這一概念通常指公元前323—前30年。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公元前323 年是亞歷山大的卒年。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一分為三,托勒密王朝(前305—前30年)佔埃及,塞琉古王朝(前312—前64年)佔波斯(小亞細亞東部、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安提柯王朝(前306—前168年)佔馬其頓。公元前30年是這些王國全部滅亡的年代。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有人說,希臘化是古代的“全球化”,未免誇大。

第一,希臘化早於亞歷山大。希臘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上千個殖民城邦。希臘文明是以克里特、邁錫尼為源頭,向四外擴散。東邊是小亞細亞半島,南邊是北非沿岸,西邊是亞平寧半島,北邊是馬其頓、色雷斯,影響主要在地中海東部,特別是愛琴海沿岸。這四部分,小亞細亞半島西岸的愛奧尼亞等國是希臘世界最文明也最富裕的地區,它們是波斯帝國的行省。觀波斯波利斯阿帕丹的臺階浮雕,你可以看得很清楚,當時的希臘化,其實是波斯化的一部分。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阿帕丹東階:揹負寶座者

任超 攝

第二,希臘化的影響主要在沿海,而非內陸。它對羅馬影響大,對埃及影響大,對小亞細亞半島西部影響大,但對波斯帝國的核心區,影響不怎麼大。亞歷山大徵波斯,只是軍事上的成功,他也好,他的部將也好,都很難消化這個龐大帝國。在行政管理上,它幾乎原封不動接收波斯制度。波斯人一直保存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正像俗話所說,征服者經常是被征服者。亞歷山大死後,只有76年,帕提亞就崛起於伊朗高原。塞琉古的勢力不斷西退,最後侷限於敘利亞一帶。波斯還是波斯。

第三,希臘和波斯的鬥爭是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希臘化王國,在空間上是夾處於羅馬和帕提亞之間,在時間上是個過渡期,前面是波斯時代,後面是羅馬時代。這一時期是分裂時期,各國興滅,沒有統一時間。安提柯王朝亡於公元前168年,最早。托勒密王朝亡於公元前30年,最晚。公元前247年,帕提亞從伊朗高原的西北崛起,不斷從希臘人手裡收復波斯帝國的失地,先與塞琉古王朝爭雄,後與羅馬爭雄。羅馬是希臘的繼承人,帕提亞是波斯的繼承人,真正的鬥爭是在羅馬和帕提亞之間。

第四,希臘化王國,除上面提到的三大王國,還有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帕加馬(前281—前133年),黑海東南的本都(前4世紀末—前62年),以及帕提亞以西的大夏(前3世紀下半葉—前122年)。人們經常拿犍陀羅藝術當希臘化的標本。希臘藝術擅長表現人體和衣褶,希臘化時期,對埃及和印度有影響。佛教有立像傳統,這種影響很突出。但帕提亞崛起,切斷了塞琉古與這一地區的聯繫,這種藝術只是地區性的孤例。佛教藝術從大夏傳入中國,不是直接傳播,而是間接傳播。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上:埃及墓碑上的雙翼日盤

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 樑鑑 攝

下:亞述石刻上的雙翼日盤

不列顛博物館

我想,從總體上看,秦漢帝國並不屬於希臘化的範圍。中國的“西化”,更為長期,更為主要,恐怕還是跟伊朗有關。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筆記(上下)

李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10(即出)

ISBN:9787108066954 定價:298.00元

波斯,古代世界的中心,與秦漢並立的強大帝國,中西交流的關鍵樞紐。繼《我們的中國》之後,李零教授用“我們”的眼光審視東西之爭和世界歷史,精彩大片再現帝國餘暉。

  • 用中國的眼光看波斯

伊朗,舊稱波斯。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

在所有早期帝國中,伊朗的三大帝國與秦漢隋唐時期的中國最相似,在絲綢之路東西交往的歷史上,中國與伊朗關係最密切。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滅四大帝國,建二十八行省,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中國古代的“西化”,更為長期,更為主要,恐怕還是跟伊朗有關。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 用東方的視角看西方

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

傳統歐洲史學,一直是從希臘史料和希臘視角解讀波斯帝國史。這個單向視角一直影響著現代歐洲,影響著他們的文化立場和文化心理,也影響著這一強勢話語支配下的世界。

希波戰爭是個古典對立:希臘代表歐洲,代表西方,象徵自由;波斯代表亞洲,代表東方,象徵專制。

20世紀80年代,大家以為,歐洲先進,全靠民主,民主的搖籃是希臘,民主的基因在雅典。這很符合那個時代的思潮,但跟實際歷史對不上號。希臘是在現代背景下被發現,被解讀,被美化。

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心情,我們的想法,正在一步步發生變化。我們對西方的歷史,對我們的歷史,認識也很不一樣。

於是我想,我應找點書讀,寫點筆記,換個角度看波斯,也換個角度看希臘:

希臘只是地中海沿岸的一批蕞爾小邦,不是統一的政治實體。

希臘沒有統一的政制,曾經有六種政體,君主制—貴族制—共和制是一系,僭主制—寡頭制—民主制是一系。前者是貴族政治,後者是富人政治,都不是平民政治。

希臘統治者用民主制反對僭主制,求助於下層民眾,是出於不得已。所謂民主,只是擴大選舉範圍,尋求民意支持罷了。當家做主的還是富貴人家。

希臘城邦都是小國,小國難免受控於大國。波斯境內的希臘城邦,早先最發達。希波戰爭,雅典入侵在前,波斯報復在後。波斯用武力征服,遭受挫折,但用金錢收買,效果顯著。

國家形態的演進,總是由小到大,走向世界化。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的巔峰。羅馬學馬其頓,馬其頓學波斯。希臘城邦並非國家進化的高端,而是國家進化的低端。

  • 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讀伊朗史,你會發現,你是在讀世界史。

伊朗史,西邊牽著近東史和歐洲史,西南牽著南亞史,東北牽著中亞史和東亞史。

它的歷史分兩大段,一段是前伊斯蘭時代,一段是伊斯蘭時代。

這兩段歷史都是世界史。

第一段是伊朗文明融入中東文明的階段。波斯帝國時期,伊朗是整個中東文明的集大成者。所謂希臘化並未在伊朗站住腳,而主要是從海上往西傳、往南傳,影響主要在地中海沿岸。伊朗和伊朗以東,主要是騎馬人的天下。世界歷史的東西對抗,一直在這兩極之間。

第二段是伊朗文明融入伊斯蘭文明的階段。這一階段,伊朗先後被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征服。但蒙古人來如流水去如風,真正留下的伊斯蘭文化是阿拉伯文化、突厥文化和波斯文化。波斯文化在這個文化大融合的時代仍扮演著重要角色。

伊朗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的鑰匙。

目次

自序

前言

上篇參考書

下篇參考書

上篇:歷史—地理

第一章 波斯十三王

第二章 波斯五都

第三章 波斯行省

第四章 波斯驛道

附: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

第五章 波斯疆域

第六章 統一文字

第七章 統一法律

第八章 統一度量衡

第九章 統一貨幣與稅收

第十章 統一宗教

討論一 《歷史》中的歷史

討論二 大波斯為什麼敗於小希臘

下篇:考古—藝術

第十一章 波斯王宮

第十二章 波斯王陵

第十三章 波斯石刻

附:阿契美尼德時期的寶座

第十四章 波斯釉磚畫和金銀器

第十五章 波斯藝術中的動物

第十六章 德國日記

第十七章 美國日記

第十八章 法國日記

第十九章 伊朗訪古記(上)

第二十章 伊朗訪古記(下)

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

附錄二 幾本與現代伊朗史有關的書

| 擴 | 展 | 閱 | 讀 |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百柱宮

任超 攝

二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歐亞大陸西部的頭一個世界性大帝國。在它之前,有幾個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赫梯,也都當過地區性大國。這些大國,西方統統叫“帝國”(empire)。但“帝國”和“帝國”不一樣。波斯帝國囊括和兼併了中近東所有地區性大國,是這一地區所有帝國的集大成者。

西方人講國家,現代國家(nation)之前,有許多不同叫法。聚落考古,部落長老管轄下,一村就是一國。這種似國非國的東西,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 Service)發明一個詞,叫Chiefdom(酋邦)。Chiefdom最原始。比它高級一點,希臘人,海上殖民,把漁村建成小城,一城一國,叫polis(城邦),也是蕞爾小邦。State,規模大一點,用我們的眼光看,也只是州郡規模。即使立個王,叫kingdom(王國),也比較小。他們的王,不一定是周天子那樣的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實是emperor(帝)。

西人所謂Empire,往往是鬆散的聯合體。他們特別喜歡講聯合,喜歡把許多小國united一下,拼在一起,大一統下保持小獨立。外交,要拼湊同盟。打仗,要拼湊聯軍。比如現在的美國和英國,就都是聯合體。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英國是“不列顛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s)。“二戰”後,所謂聯合國,也是United Nations。就連馬克思都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把共產主義叫“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他們的歷史傳統。

希臘,亞歷山大之前,根本沒有大帝國。所謂“帝國”只是個盟主。比如公元前454年,雅典稱雄,西人也叫empire。這樣的盟主,按咱們的說法,頂多是個“霸”,充其量只是地區性霸權,跟秦漢帝國根本沒法比。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五都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西起愛琴海,東至印度河,北起阿姆河流域,南至波斯灣,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崛起於伊朗高原,本來是個以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的國家,但它滅四大帝國(米底、迦勒底、呂底亞和埃及),建二十八行省,卻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向四面八方傳遞這些文書,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宗教,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不僅金銀珠寶、瓷器絲綢,貴重商品,互通有無,動植物也有很多交換。比如獅子初入中國,就是從伊朗進口。波斯是著名的宗教集散地。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火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幾乎都是從波斯傳入,或以波斯為中介。波斯語不僅是伊朗地區的語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兩河流域已經有點遠,希臘就更遠,羅馬還在希臘以西,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蘇薩釉磚畫:獅怪 盧浮宮

李零 攝

三 對錶

比較,最簡單的辦法是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同一時間下發生了什麼,就像旅館大堂,總檯背後,牆上掛好多鍾,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按同一時間對錶。

統一時間表是個非常現代的概念,一個支撐世界歷史的概念。我們只要打開電視機,馬上就會感受到“天涯共此時”。比如美軍入侵伊拉克、薩達姆被絞死、卡扎菲被虐殺、本·拉登被擊斃,就是有目共睹,無數雙眼睛同時看。

古代沒有電視機,但統一時間表的概念,即使在古代,也不是完全沒有。

春秋戰國,天下四分五裂,空間是分裂的,時間也是分裂的。孟子說,晉有《乘》,楚有《檮杌》,魯有《春秋》(《孟子·離婁下》)。當時的各國都是各寫各的歷史,互相參照的紀事有一點,但沒有統一的歷史。

秦漢統一天下,才有可能編統一的歷史。如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以《秦紀》為主,把各國史料湊一塊兒,編《十二諸侯年表》和《六國年表》。這種年表是幹什麼用?就是為了給歷史“對錶”。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萬國門銘文

李零 攝

四 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

《紅樓夢》第二十四回有句話,叫“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這話很有哲理,可以反映“先進”和“後進”的語義悖論:先進者可能代表落後,後進者可能代表先進。邁輩兒的事常有。

中國人,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人與人相見都是以輩分相稱。歲數小,不等於輩分小;歲數大,也不等於輩分大。賈芸比寶玉歲數大,但輩分小,見了寶玉得叫叔叔,這話是賈芸拍馬屁,故意說給寶玉聽。它的意思是,你別看躺在搖籃裡(或坐在嬰兒車裡)的小孩歲數小,可沒準他是爺爺輩的;你別看彎腰駝背拄柺棍的老頭歲數大,可沒準他是孫子輩的。

以前,黑格爾講歷史,就碰到過這類問題。他明明知道,埃及、巴比倫、波斯,還有中國和印度,歷史很悠久,但他說,非洲是正題,亞洲是反題,歐洲是合題,東方古國資格雖老,卻是“早熟的嬰兒”,相反,希臘、羅馬才算“正常的嬰兒”,歷史的歸宿是歐洲。

這種說法不但對馬克思有影響,對現在也有影響。比如顧準先生,熟讀馬列,他講國家形態,大一統的波斯帝國是低級形態,小國寡民的雅典城邦反而是高級形態,就屬這一類。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漢謨拉比法典

中國史學界有所謂“早熟”“停滯”和“萌芽”說,“早熟”也好,“停滯”也好,“萌芽”也好,所有時間錯位,都是拿現代歐洲做統一標尺,一把尺子量天下。早了不行,晚了不是。這種比較方法,其實很有問題。

五 龜兔賽跑

百米短跑,掐表很重要。衝刺時刻,只有視頻慢放,才能看清楚。

歷史學,時間當然是要素。但現代以前,什麼都看時間表,其實很有問題。當時,山海遙隔,不一定有傳播。有傳播,也有時間差,一差不定多少年。有些傳播是直接傳播,有些傳播是接力傳播,傳播路線不止一條,年代早的不一定早,年代晚的不一定晚。地理大發現時,五大洲差別很大,哪怕現在,差別也很大。國與國,沒法比。人與人,也沒法比。有人說,窮人沒有歷史,有,速度也很慢,令人有一日三秋之嘆。

歷史是馬拉松。現在,歐美跑在前面,把所有文明古國全都甩在後面,好像差距大得不得了。其實,這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撐死了也就500年。研究地質,萬年只是最小的計算單位。研究考古,舊石器時代有300萬年,新石器時代有1萬年,有史時期有6000年。現在這點事,無論跟哪段比,都很短很短。人類文明史,前面一大段,很長,好像馬拉松,領跑的根本不是歐洲。龜兔賽跑,歐洲是龜,兔子睡著了,讓龜跑到了前面。

賽跑,有快有慢,根本沒有同步性,十個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要比,只能一節一節分開比,前後比,左右比。統一時間表,除了“掐表”,沒有太大意義。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左:福建晉江市草菴遺址

右:草菴摩尼光明佛像

樑鑑 攝

六 希臘化時代

波斯帝國的歷史只有220年,後面還有很長的延續,伊斯蘭化以前的歷史,塞琉古加帕提亞加薩珊波斯,將近1000年。它東邊連著中國史和中亞史,西邊連著希臘史和羅馬史(包括拜占庭史)。如果要講統一時間表,秦漢只能跟帕提亞比。

最近,倪克魯(Lukas Nickel)有篇文章,認為秦俑坑出土的人像雕塑可能受亞歷山大東征和希臘化影響。事情真是這樣嗎?恐怕值得討論。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Age),是德國曆史學家德羅伊森(Johann GustavDroysen, 1808—1884)的發明。他是亞歷山大的崇拜者。這一概念通常指公元前323—前30年。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公元前323 年是亞歷山大的卒年。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一分為三,托勒密王朝(前305—前30年)佔埃及,塞琉古王朝(前312—前64年)佔波斯(小亞細亞東部、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安提柯王朝(前306—前168年)佔馬其頓。公元前30年是這些王國全部滅亡的年代。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有人說,希臘化是古代的“全球化”,未免誇大。

第一,希臘化早於亞歷山大。希臘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上千個殖民城邦。希臘文明是以克里特、邁錫尼為源頭,向四外擴散。東邊是小亞細亞半島,南邊是北非沿岸,西邊是亞平寧半島,北邊是馬其頓、色雷斯,影響主要在地中海東部,特別是愛琴海沿岸。這四部分,小亞細亞半島西岸的愛奧尼亞等國是希臘世界最文明也最富裕的地區,它們是波斯帝國的行省。觀波斯波利斯阿帕丹的臺階浮雕,你可以看得很清楚,當時的希臘化,其實是波斯化的一部分。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阿帕丹東階:揹負寶座者

任超 攝

第二,希臘化的影響主要在沿海,而非內陸。它對羅馬影響大,對埃及影響大,對小亞細亞半島西部影響大,但對波斯帝國的核心區,影響不怎麼大。亞歷山大徵波斯,只是軍事上的成功,他也好,他的部將也好,都很難消化這個龐大帝國。在行政管理上,它幾乎原封不動接收波斯制度。波斯人一直保存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正像俗話所說,征服者經常是被征服者。亞歷山大死後,只有76年,帕提亞就崛起於伊朗高原。塞琉古的勢力不斷西退,最後侷限於敘利亞一帶。波斯還是波斯。

第三,希臘和波斯的鬥爭是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希臘化王國,在空間上是夾處於羅馬和帕提亞之間,在時間上是個過渡期,前面是波斯時代,後面是羅馬時代。這一時期是分裂時期,各國興滅,沒有統一時間。安提柯王朝亡於公元前168年,最早。托勒密王朝亡於公元前30年,最晚。公元前247年,帕提亞從伊朗高原的西北崛起,不斷從希臘人手裡收復波斯帝國的失地,先與塞琉古王朝爭雄,後與羅馬爭雄。羅馬是希臘的繼承人,帕提亞是波斯的繼承人,真正的鬥爭是在羅馬和帕提亞之間。

第四,希臘化王國,除上面提到的三大王國,還有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帕加馬(前281—前133年),黑海東南的本都(前4世紀末—前62年),以及帕提亞以西的大夏(前3世紀下半葉—前122年)。人們經常拿犍陀羅藝術當希臘化的標本。希臘藝術擅長表現人體和衣褶,希臘化時期,對埃及和印度有影響。佛教有立像傳統,這種影響很突出。但帕提亞崛起,切斷了塞琉古與這一地區的聯繫,這種藝術只是地區性的孤例。佛教藝術從大夏傳入中國,不是直接傳播,而是間接傳播。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上:埃及墓碑上的雙翼日盤

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 樑鑑 攝

下:亞述石刻上的雙翼日盤

不列顛博物館

我想,從總體上看,秦漢帝國並不屬於希臘化的範圍。中國的“西化”,更為長期,更為主要,恐怕還是跟伊朗有關。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筆記(上下)

李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10(即出)

ISBN:9787108066954 定價:298.00元

波斯,古代世界的中心,與秦漢並立的強大帝國,中西交流的關鍵樞紐。繼《我們的中國》之後,李零教授用“我們”的眼光審視東西之爭和世界歷史,精彩大片再現帝國餘暉。

  • 用中國的眼光看波斯

伊朗,舊稱波斯。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

在所有早期帝國中,伊朗的三大帝國與秦漢隋唐時期的中國最相似,在絲綢之路東西交往的歷史上,中國與伊朗關係最密切。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滅四大帝國,建二十八行省,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中國古代的“西化”,更為長期,更為主要,恐怕還是跟伊朗有關。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 用東方的視角看西方

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

傳統歐洲史學,一直是從希臘史料和希臘視角解讀波斯帝國史。這個單向視角一直影響著現代歐洲,影響著他們的文化立場和文化心理,也影響著這一強勢話語支配下的世界。

希波戰爭是個古典對立:希臘代表歐洲,代表西方,象徵自由;波斯代表亞洲,代表東方,象徵專制。

20世紀80年代,大家以為,歐洲先進,全靠民主,民主的搖籃是希臘,民主的基因在雅典。這很符合那個時代的思潮,但跟實際歷史對不上號。希臘是在現代背景下被發現,被解讀,被美化。

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心情,我們的想法,正在一步步發生變化。我們對西方的歷史,對我們的歷史,認識也很不一樣。

於是我想,我應找點書讀,寫點筆記,換個角度看波斯,也換個角度看希臘:

希臘只是地中海沿岸的一批蕞爾小邦,不是統一的政治實體。

希臘沒有統一的政制,曾經有六種政體,君主制—貴族制—共和制是一系,僭主制—寡頭制—民主制是一系。前者是貴族政治,後者是富人政治,都不是平民政治。

希臘統治者用民主制反對僭主制,求助於下層民眾,是出於不得已。所謂民主,只是擴大選舉範圍,尋求民意支持罷了。當家做主的還是富貴人家。

希臘城邦都是小國,小國難免受控於大國。波斯境內的希臘城邦,早先最發達。希波戰爭,雅典入侵在前,波斯報復在後。波斯用武力征服,遭受挫折,但用金錢收買,效果顯著。

國家形態的演進,總是由小到大,走向世界化。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的巔峰。羅馬學馬其頓,馬其頓學波斯。希臘城邦並非國家進化的高端,而是國家進化的低端。

  • 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讀伊朗史,你會發現,你是在讀世界史。

伊朗史,西邊牽著近東史和歐洲史,西南牽著南亞史,東北牽著中亞史和東亞史。

它的歷史分兩大段,一段是前伊斯蘭時代,一段是伊斯蘭時代。

這兩段歷史都是世界史。

第一段是伊朗文明融入中東文明的階段。波斯帝國時期,伊朗是整個中東文明的集大成者。所謂希臘化並未在伊朗站住腳,而主要是從海上往西傳、往南傳,影響主要在地中海沿岸。伊朗和伊朗以東,主要是騎馬人的天下。世界歷史的東西對抗,一直在這兩極之間。

第二段是伊朗文明融入伊斯蘭文明的階段。這一階段,伊朗先後被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征服。但蒙古人來如流水去如風,真正留下的伊斯蘭文化是阿拉伯文化、突厥文化和波斯文化。波斯文化在這個文化大融合的時代仍扮演著重要角色。

伊朗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的鑰匙。

目次

自序

前言

上篇參考書

下篇參考書

上篇:歷史—地理

第一章 波斯十三王

第二章 波斯五都

第三章 波斯行省

第四章 波斯驛道

附: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

第五章 波斯疆域

第六章 統一文字

第七章 統一法律

第八章 統一度量衡

第九章 統一貨幣與稅收

第十章 統一宗教

討論一 《歷史》中的歷史

討論二 大波斯為什麼敗於小希臘

下篇:考古—藝術

第十一章 波斯王宮

第十二章 波斯王陵

第十三章 波斯石刻

附:阿契美尼德時期的寶座

第十四章 波斯釉磚畫和金銀器

第十五章 波斯藝術中的動物

第十六章 德國日記

第十七章 美國日記

第十八章 法國日記

第十九章 伊朗訪古記(上)

第二十章 伊朗訪古記(下)

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

附錄二 幾本與現代伊朗史有關的書

| 擴 | 展 | 閱 | 讀 |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我們的中國(全四冊)

李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6

ISBN: 9787108055576 定價: 298.00元

北京大學李零教授,多年來實地考察中國大地上重要的城址、戰場、祭祀和思想史遺蹟,在旅行日記和考察記的基礎上,寫作《我們的中國》。書中從禹貢九州,講到周秦的兩次大一統;從尋訪孔子和秦始皇、漢武帝的足跡,到中國的山水形勝、嶽鎮海瀆;最後還論述了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地理問題。經由此書,中國自上古以來的人文和精神世界,有了一個大地上的維度。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百柱宮

任超 攝

二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歐亞大陸西部的頭一個世界性大帝國。在它之前,有幾個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赫梯,也都當過地區性大國。這些大國,西方統統叫“帝國”(empire)。但“帝國”和“帝國”不一樣。波斯帝國囊括和兼併了中近東所有地區性大國,是這一地區所有帝國的集大成者。

西方人講國家,現代國家(nation)之前,有許多不同叫法。聚落考古,部落長老管轄下,一村就是一國。這種似國非國的東西,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 Service)發明一個詞,叫Chiefdom(酋邦)。Chiefdom最原始。比它高級一點,希臘人,海上殖民,把漁村建成小城,一城一國,叫polis(城邦),也是蕞爾小邦。State,規模大一點,用我們的眼光看,也只是州郡規模。即使立個王,叫kingdom(王國),也比較小。他們的王,不一定是周天子那樣的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實是emperor(帝)。

西人所謂Empire,往往是鬆散的聯合體。他們特別喜歡講聯合,喜歡把許多小國united一下,拼在一起,大一統下保持小獨立。外交,要拼湊同盟。打仗,要拼湊聯軍。比如現在的美國和英國,就都是聯合體。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英國是“不列顛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s)。“二戰”後,所謂聯合國,也是United Nations。就連馬克思都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把共產主義叫“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他們的歷史傳統。

希臘,亞歷山大之前,根本沒有大帝國。所謂“帝國”只是個盟主。比如公元前454年,雅典稱雄,西人也叫empire。這樣的盟主,按咱們的說法,頂多是個“霸”,充其量只是地區性霸權,跟秦漢帝國根本沒法比。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五都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西起愛琴海,東至印度河,北起阿姆河流域,南至波斯灣,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崛起於伊朗高原,本來是個以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的國家,但它滅四大帝國(米底、迦勒底、呂底亞和埃及),建二十八行省,卻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向四面八方傳遞這些文書,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宗教,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不僅金銀珠寶、瓷器絲綢,貴重商品,互通有無,動植物也有很多交換。比如獅子初入中國,就是從伊朗進口。波斯是著名的宗教集散地。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火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幾乎都是從波斯傳入,或以波斯為中介。波斯語不僅是伊朗地區的語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兩河流域已經有點遠,希臘就更遠,羅馬還在希臘以西,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蘇薩釉磚畫:獅怪 盧浮宮

李零 攝

三 對錶

比較,最簡單的辦法是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同一時間下發生了什麼,就像旅館大堂,總檯背後,牆上掛好多鍾,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按同一時間對錶。

統一時間表是個非常現代的概念,一個支撐世界歷史的概念。我們只要打開電視機,馬上就會感受到“天涯共此時”。比如美軍入侵伊拉克、薩達姆被絞死、卡扎菲被虐殺、本·拉登被擊斃,就是有目共睹,無數雙眼睛同時看。

古代沒有電視機,但統一時間表的概念,即使在古代,也不是完全沒有。

春秋戰國,天下四分五裂,空間是分裂的,時間也是分裂的。孟子說,晉有《乘》,楚有《檮杌》,魯有《春秋》(《孟子·離婁下》)。當時的各國都是各寫各的歷史,互相參照的紀事有一點,但沒有統一的歷史。

秦漢統一天下,才有可能編統一的歷史。如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以《秦紀》為主,把各國史料湊一塊兒,編《十二諸侯年表》和《六國年表》。這種年表是幹什麼用?就是為了給歷史“對錶”。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萬國門銘文

李零 攝

四 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

《紅樓夢》第二十四回有句話,叫“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這話很有哲理,可以反映“先進”和“後進”的語義悖論:先進者可能代表落後,後進者可能代表先進。邁輩兒的事常有。

中國人,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人與人相見都是以輩分相稱。歲數小,不等於輩分小;歲數大,也不等於輩分大。賈芸比寶玉歲數大,但輩分小,見了寶玉得叫叔叔,這話是賈芸拍馬屁,故意說給寶玉聽。它的意思是,你別看躺在搖籃裡(或坐在嬰兒車裡)的小孩歲數小,可沒準他是爺爺輩的;你別看彎腰駝背拄柺棍的老頭歲數大,可沒準他是孫子輩的。

以前,黑格爾講歷史,就碰到過這類問題。他明明知道,埃及、巴比倫、波斯,還有中國和印度,歷史很悠久,但他說,非洲是正題,亞洲是反題,歐洲是合題,東方古國資格雖老,卻是“早熟的嬰兒”,相反,希臘、羅馬才算“正常的嬰兒”,歷史的歸宿是歐洲。

這種說法不但對馬克思有影響,對現在也有影響。比如顧準先生,熟讀馬列,他講國家形態,大一統的波斯帝國是低級形態,小國寡民的雅典城邦反而是高級形態,就屬這一類。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漢謨拉比法典

中國史學界有所謂“早熟”“停滯”和“萌芽”說,“早熟”也好,“停滯”也好,“萌芽”也好,所有時間錯位,都是拿現代歐洲做統一標尺,一把尺子量天下。早了不行,晚了不是。這種比較方法,其實很有問題。

五 龜兔賽跑

百米短跑,掐表很重要。衝刺時刻,只有視頻慢放,才能看清楚。

歷史學,時間當然是要素。但現代以前,什麼都看時間表,其實很有問題。當時,山海遙隔,不一定有傳播。有傳播,也有時間差,一差不定多少年。有些傳播是直接傳播,有些傳播是接力傳播,傳播路線不止一條,年代早的不一定早,年代晚的不一定晚。地理大發現時,五大洲差別很大,哪怕現在,差別也很大。國與國,沒法比。人與人,也沒法比。有人說,窮人沒有歷史,有,速度也很慢,令人有一日三秋之嘆。

歷史是馬拉松。現在,歐美跑在前面,把所有文明古國全都甩在後面,好像差距大得不得了。其實,這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撐死了也就500年。研究地質,萬年只是最小的計算單位。研究考古,舊石器時代有300萬年,新石器時代有1萬年,有史時期有6000年。現在這點事,無論跟哪段比,都很短很短。人類文明史,前面一大段,很長,好像馬拉松,領跑的根本不是歐洲。龜兔賽跑,歐洲是龜,兔子睡著了,讓龜跑到了前面。

賽跑,有快有慢,根本沒有同步性,十個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要比,只能一節一節分開比,前後比,左右比。統一時間表,除了“掐表”,沒有太大意義。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左:福建晉江市草菴遺址

右:草菴摩尼光明佛像

樑鑑 攝

六 希臘化時代

波斯帝國的歷史只有220年,後面還有很長的延續,伊斯蘭化以前的歷史,塞琉古加帕提亞加薩珊波斯,將近1000年。它東邊連著中國史和中亞史,西邊連著希臘史和羅馬史(包括拜占庭史)。如果要講統一時間表,秦漢只能跟帕提亞比。

最近,倪克魯(Lukas Nickel)有篇文章,認為秦俑坑出土的人像雕塑可能受亞歷山大東征和希臘化影響。事情真是這樣嗎?恐怕值得討論。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Age),是德國曆史學家德羅伊森(Johann GustavDroysen, 1808—1884)的發明。他是亞歷山大的崇拜者。這一概念通常指公元前323—前30年。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公元前323 年是亞歷山大的卒年。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一分為三,托勒密王朝(前305—前30年)佔埃及,塞琉古王朝(前312—前64年)佔波斯(小亞細亞東部、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安提柯王朝(前306—前168年)佔馬其頓。公元前30年是這些王國全部滅亡的年代。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有人說,希臘化是古代的“全球化”,未免誇大。

第一,希臘化早於亞歷山大。希臘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上千個殖民城邦。希臘文明是以克里特、邁錫尼為源頭,向四外擴散。東邊是小亞細亞半島,南邊是北非沿岸,西邊是亞平寧半島,北邊是馬其頓、色雷斯,影響主要在地中海東部,特別是愛琴海沿岸。這四部分,小亞細亞半島西岸的愛奧尼亞等國是希臘世界最文明也最富裕的地區,它們是波斯帝國的行省。觀波斯波利斯阿帕丹的臺階浮雕,你可以看得很清楚,當時的希臘化,其實是波斯化的一部分。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阿帕丹東階:揹負寶座者

任超 攝

第二,希臘化的影響主要在沿海,而非內陸。它對羅馬影響大,對埃及影響大,對小亞細亞半島西部影響大,但對波斯帝國的核心區,影響不怎麼大。亞歷山大徵波斯,只是軍事上的成功,他也好,他的部將也好,都很難消化這個龐大帝國。在行政管理上,它幾乎原封不動接收波斯制度。波斯人一直保存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正像俗話所說,征服者經常是被征服者。亞歷山大死後,只有76年,帕提亞就崛起於伊朗高原。塞琉古的勢力不斷西退,最後侷限於敘利亞一帶。波斯還是波斯。

第三,希臘和波斯的鬥爭是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希臘化王國,在空間上是夾處於羅馬和帕提亞之間,在時間上是個過渡期,前面是波斯時代,後面是羅馬時代。這一時期是分裂時期,各國興滅,沒有統一時間。安提柯王朝亡於公元前168年,最早。托勒密王朝亡於公元前30年,最晚。公元前247年,帕提亞從伊朗高原的西北崛起,不斷從希臘人手裡收復波斯帝國的失地,先與塞琉古王朝爭雄,後與羅馬爭雄。羅馬是希臘的繼承人,帕提亞是波斯的繼承人,真正的鬥爭是在羅馬和帕提亞之間。

第四,希臘化王國,除上面提到的三大王國,還有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帕加馬(前281—前133年),黑海東南的本都(前4世紀末—前62年),以及帕提亞以西的大夏(前3世紀下半葉—前122年)。人們經常拿犍陀羅藝術當希臘化的標本。希臘藝術擅長表現人體和衣褶,希臘化時期,對埃及和印度有影響。佛教有立像傳統,這種影響很突出。但帕提亞崛起,切斷了塞琉古與這一地區的聯繫,這種藝術只是地區性的孤例。佛教藝術從大夏傳入中國,不是直接傳播,而是間接傳播。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上:埃及墓碑上的雙翼日盤

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 樑鑑 攝

下:亞述石刻上的雙翼日盤

不列顛博物館

我想,從總體上看,秦漢帝國並不屬於希臘化的範圍。中國的“西化”,更為長期,更為主要,恐怕還是跟伊朗有關。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筆記(上下)

李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10(即出)

ISBN:9787108066954 定價:298.00元

波斯,古代世界的中心,與秦漢並立的強大帝國,中西交流的關鍵樞紐。繼《我們的中國》之後,李零教授用“我們”的眼光審視東西之爭和世界歷史,精彩大片再現帝國餘暉。

  • 用中國的眼光看波斯

伊朗,舊稱波斯。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

在所有早期帝國中,伊朗的三大帝國與秦漢隋唐時期的中國最相似,在絲綢之路東西交往的歷史上,中國與伊朗關係最密切。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滅四大帝國,建二十八行省,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中國古代的“西化”,更為長期,更為主要,恐怕還是跟伊朗有關。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 用東方的視角看西方

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

傳統歐洲史學,一直是從希臘史料和希臘視角解讀波斯帝國史。這個單向視角一直影響著現代歐洲,影響著他們的文化立場和文化心理,也影響著這一強勢話語支配下的世界。

希波戰爭是個古典對立:希臘代表歐洲,代表西方,象徵自由;波斯代表亞洲,代表東方,象徵專制。

20世紀80年代,大家以為,歐洲先進,全靠民主,民主的搖籃是希臘,民主的基因在雅典。這很符合那個時代的思潮,但跟實際歷史對不上號。希臘是在現代背景下被發現,被解讀,被美化。

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心情,我們的想法,正在一步步發生變化。我們對西方的歷史,對我們的歷史,認識也很不一樣。

於是我想,我應找點書讀,寫點筆記,換個角度看波斯,也換個角度看希臘:

希臘只是地中海沿岸的一批蕞爾小邦,不是統一的政治實體。

希臘沒有統一的政制,曾經有六種政體,君主制—貴族制—共和制是一系,僭主制—寡頭制—民主制是一系。前者是貴族政治,後者是富人政治,都不是平民政治。

希臘統治者用民主制反對僭主制,求助於下層民眾,是出於不得已。所謂民主,只是擴大選舉範圍,尋求民意支持罷了。當家做主的還是富貴人家。

希臘城邦都是小國,小國難免受控於大國。波斯境內的希臘城邦,早先最發達。希波戰爭,雅典入侵在前,波斯報復在後。波斯用武力征服,遭受挫折,但用金錢收買,效果顯著。

國家形態的演進,總是由小到大,走向世界化。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的巔峰。羅馬學馬其頓,馬其頓學波斯。希臘城邦並非國家進化的高端,而是國家進化的低端。

  • 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讀伊朗史,你會發現,你是在讀世界史。

伊朗史,西邊牽著近東史和歐洲史,西南牽著南亞史,東北牽著中亞史和東亞史。

它的歷史分兩大段,一段是前伊斯蘭時代,一段是伊斯蘭時代。

這兩段歷史都是世界史。

第一段是伊朗文明融入中東文明的階段。波斯帝國時期,伊朗是整個中東文明的集大成者。所謂希臘化並未在伊朗站住腳,而主要是從海上往西傳、往南傳,影響主要在地中海沿岸。伊朗和伊朗以東,主要是騎馬人的天下。世界歷史的東西對抗,一直在這兩極之間。

第二段是伊朗文明融入伊斯蘭文明的階段。這一階段,伊朗先後被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征服。但蒙古人來如流水去如風,真正留下的伊斯蘭文化是阿拉伯文化、突厥文化和波斯文化。波斯文化在這個文化大融合的時代仍扮演著重要角色。

伊朗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的鑰匙。

目次

自序

前言

上篇參考書

下篇參考書

上篇:歷史—地理

第一章 波斯十三王

第二章 波斯五都

第三章 波斯行省

第四章 波斯驛道

附: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

第五章 波斯疆域

第六章 統一文字

第七章 統一法律

第八章 統一度量衡

第九章 統一貨幣與稅收

第十章 統一宗教

討論一 《歷史》中的歷史

討論二 大波斯為什麼敗於小希臘

下篇:考古—藝術

第十一章 波斯王宮

第十二章 波斯王陵

第十三章 波斯石刻

附:阿契美尼德時期的寶座

第十四章 波斯釉磚畫和金銀器

第十五章 波斯藝術中的動物

第十六章 德國日記

第十七章 美國日記

第十八章 法國日記

第十九章 伊朗訪古記(上)

第二十章 伊朗訪古記(下)

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

附錄二 幾本與現代伊朗史有關的書

| 擴 | 展 | 閱 | 讀 |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我們的中國(全四冊)

李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6

ISBN: 9787108055576 定價: 298.00元

北京大學李零教授,多年來實地考察中國大地上重要的城址、戰場、祭祀和思想史遺蹟,在旅行日記和考察記的基礎上,寫作《我們的中國》。書中從禹貢九州,講到周秦的兩次大一統;從尋訪孔子和秦始皇、漢武帝的足跡,到中國的山水形勝、嶽鎮海瀆;最後還論述了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地理問題。經由此書,中國自上古以來的人文和精神世界,有了一個大地上的維度。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我們的經典(全四冊)

李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3-12

ISBN: 9787108046253 定價: 198.00

《論語》《老子》《孫子》《周易》,現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國古典智慧的四部書。這一套“我們的經典”,它代表了當代學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繼承“五四”的傳統,超越了儒家、儒教的限制,拓寬到“子學”和更廣泛的思想天地,既有治道(儒家和道家),也有方技和數術(兵家和《周易》)。我們應以這四本書為基礎,不帶偏見地全面汲取中國文化的精華,不搞獨尊儒術,對百家平等看待。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百柱宮

任超 攝

二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歐亞大陸西部的頭一個世界性大帝國。在它之前,有幾個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赫梯,也都當過地區性大國。這些大國,西方統統叫“帝國”(empire)。但“帝國”和“帝國”不一樣。波斯帝國囊括和兼併了中近東所有地區性大國,是這一地區所有帝國的集大成者。

西方人講國家,現代國家(nation)之前,有許多不同叫法。聚落考古,部落長老管轄下,一村就是一國。這種似國非國的東西,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 Service)發明一個詞,叫Chiefdom(酋邦)。Chiefdom最原始。比它高級一點,希臘人,海上殖民,把漁村建成小城,一城一國,叫polis(城邦),也是蕞爾小邦。State,規模大一點,用我們的眼光看,也只是州郡規模。即使立個王,叫kingdom(王國),也比較小。他們的王,不一定是周天子那樣的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實是emperor(帝)。

西人所謂Empire,往往是鬆散的聯合體。他們特別喜歡講聯合,喜歡把許多小國united一下,拼在一起,大一統下保持小獨立。外交,要拼湊同盟。打仗,要拼湊聯軍。比如現在的美國和英國,就都是聯合體。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英國是“不列顛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s)。“二戰”後,所謂聯合國,也是United Nations。就連馬克思都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把共產主義叫“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他們的歷史傳統。

希臘,亞歷山大之前,根本沒有大帝國。所謂“帝國”只是個盟主。比如公元前454年,雅典稱雄,西人也叫empire。這樣的盟主,按咱們的說法,頂多是個“霸”,充其量只是地區性霸權,跟秦漢帝國根本沒法比。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五都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西起愛琴海,東至印度河,北起阿姆河流域,南至波斯灣,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崛起於伊朗高原,本來是個以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的國家,但它滅四大帝國(米底、迦勒底、呂底亞和埃及),建二十八行省,卻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向四面八方傳遞這些文書,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宗教,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不僅金銀珠寶、瓷器絲綢,貴重商品,互通有無,動植物也有很多交換。比如獅子初入中國,就是從伊朗進口。波斯是著名的宗教集散地。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火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幾乎都是從波斯傳入,或以波斯為中介。波斯語不僅是伊朗地區的語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兩河流域已經有點遠,希臘就更遠,羅馬還在希臘以西,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蘇薩釉磚畫:獅怪 盧浮宮

李零 攝

三 對錶

比較,最簡單的辦法是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同一時間下發生了什麼,就像旅館大堂,總檯背後,牆上掛好多鍾,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按同一時間對錶。

統一時間表是個非常現代的概念,一個支撐世界歷史的概念。我們只要打開電視機,馬上就會感受到“天涯共此時”。比如美軍入侵伊拉克、薩達姆被絞死、卡扎菲被虐殺、本·拉登被擊斃,就是有目共睹,無數雙眼睛同時看。

古代沒有電視機,但統一時間表的概念,即使在古代,也不是完全沒有。

春秋戰國,天下四分五裂,空間是分裂的,時間也是分裂的。孟子說,晉有《乘》,楚有《檮杌》,魯有《春秋》(《孟子·離婁下》)。當時的各國都是各寫各的歷史,互相參照的紀事有一點,但沒有統一的歷史。

秦漢統一天下,才有可能編統一的歷史。如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以《秦紀》為主,把各國史料湊一塊兒,編《十二諸侯年表》和《六國年表》。這種年表是幹什麼用?就是為了給歷史“對錶”。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萬國門銘文

李零 攝

四 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

《紅樓夢》第二十四回有句話,叫“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這話很有哲理,可以反映“先進”和“後進”的語義悖論:先進者可能代表落後,後進者可能代表先進。邁輩兒的事常有。

中國人,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人與人相見都是以輩分相稱。歲數小,不等於輩分小;歲數大,也不等於輩分大。賈芸比寶玉歲數大,但輩分小,見了寶玉得叫叔叔,這話是賈芸拍馬屁,故意說給寶玉聽。它的意思是,你別看躺在搖籃裡(或坐在嬰兒車裡)的小孩歲數小,可沒準他是爺爺輩的;你別看彎腰駝背拄柺棍的老頭歲數大,可沒準他是孫子輩的。

以前,黑格爾講歷史,就碰到過這類問題。他明明知道,埃及、巴比倫、波斯,還有中國和印度,歷史很悠久,但他說,非洲是正題,亞洲是反題,歐洲是合題,東方古國資格雖老,卻是“早熟的嬰兒”,相反,希臘、羅馬才算“正常的嬰兒”,歷史的歸宿是歐洲。

這種說法不但對馬克思有影響,對現在也有影響。比如顧準先生,熟讀馬列,他講國家形態,大一統的波斯帝國是低級形態,小國寡民的雅典城邦反而是高級形態,就屬這一類。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漢謨拉比法典

中國史學界有所謂“早熟”“停滯”和“萌芽”說,“早熟”也好,“停滯”也好,“萌芽”也好,所有時間錯位,都是拿現代歐洲做統一標尺,一把尺子量天下。早了不行,晚了不是。這種比較方法,其實很有問題。

五 龜兔賽跑

百米短跑,掐表很重要。衝刺時刻,只有視頻慢放,才能看清楚。

歷史學,時間當然是要素。但現代以前,什麼都看時間表,其實很有問題。當時,山海遙隔,不一定有傳播。有傳播,也有時間差,一差不定多少年。有些傳播是直接傳播,有些傳播是接力傳播,傳播路線不止一條,年代早的不一定早,年代晚的不一定晚。地理大發現時,五大洲差別很大,哪怕現在,差別也很大。國與國,沒法比。人與人,也沒法比。有人說,窮人沒有歷史,有,速度也很慢,令人有一日三秋之嘆。

歷史是馬拉松。現在,歐美跑在前面,把所有文明古國全都甩在後面,好像差距大得不得了。其實,這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撐死了也就500年。研究地質,萬年只是最小的計算單位。研究考古,舊石器時代有300萬年,新石器時代有1萬年,有史時期有6000年。現在這點事,無論跟哪段比,都很短很短。人類文明史,前面一大段,很長,好像馬拉松,領跑的根本不是歐洲。龜兔賽跑,歐洲是龜,兔子睡著了,讓龜跑到了前面。

賽跑,有快有慢,根本沒有同步性,十個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要比,只能一節一節分開比,前後比,左右比。統一時間表,除了“掐表”,沒有太大意義。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左:福建晉江市草菴遺址

右:草菴摩尼光明佛像

樑鑑 攝

六 希臘化時代

波斯帝國的歷史只有220年,後面還有很長的延續,伊斯蘭化以前的歷史,塞琉古加帕提亞加薩珊波斯,將近1000年。它東邊連著中國史和中亞史,西邊連著希臘史和羅馬史(包括拜占庭史)。如果要講統一時間表,秦漢只能跟帕提亞比。

最近,倪克魯(Lukas Nickel)有篇文章,認為秦俑坑出土的人像雕塑可能受亞歷山大東征和希臘化影響。事情真是這樣嗎?恐怕值得討論。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Age),是德國曆史學家德羅伊森(Johann GustavDroysen, 1808—1884)的發明。他是亞歷山大的崇拜者。這一概念通常指公元前323—前30年。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公元前323 年是亞歷山大的卒年。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一分為三,托勒密王朝(前305—前30年)佔埃及,塞琉古王朝(前312—前64年)佔波斯(小亞細亞東部、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安提柯王朝(前306—前168年)佔馬其頓。公元前30年是這些王國全部滅亡的年代。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有人說,希臘化是古代的“全球化”,未免誇大。

第一,希臘化早於亞歷山大。希臘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上千個殖民城邦。希臘文明是以克里特、邁錫尼為源頭,向四外擴散。東邊是小亞細亞半島,南邊是北非沿岸,西邊是亞平寧半島,北邊是馬其頓、色雷斯,影響主要在地中海東部,特別是愛琴海沿岸。這四部分,小亞細亞半島西岸的愛奧尼亞等國是希臘世界最文明也最富裕的地區,它們是波斯帝國的行省。觀波斯波利斯阿帕丹的臺階浮雕,你可以看得很清楚,當時的希臘化,其實是波斯化的一部分。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阿帕丹東階:揹負寶座者

任超 攝

第二,希臘化的影響主要在沿海,而非內陸。它對羅馬影響大,對埃及影響大,對小亞細亞半島西部影響大,但對波斯帝國的核心區,影響不怎麼大。亞歷山大徵波斯,只是軍事上的成功,他也好,他的部將也好,都很難消化這個龐大帝國。在行政管理上,它幾乎原封不動接收波斯制度。波斯人一直保存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正像俗話所說,征服者經常是被征服者。亞歷山大死後,只有76年,帕提亞就崛起於伊朗高原。塞琉古的勢力不斷西退,最後侷限於敘利亞一帶。波斯還是波斯。

第三,希臘和波斯的鬥爭是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希臘化王國,在空間上是夾處於羅馬和帕提亞之間,在時間上是個過渡期,前面是波斯時代,後面是羅馬時代。這一時期是分裂時期,各國興滅,沒有統一時間。安提柯王朝亡於公元前168年,最早。托勒密王朝亡於公元前30年,最晚。公元前247年,帕提亞從伊朗高原的西北崛起,不斷從希臘人手裡收復波斯帝國的失地,先與塞琉古王朝爭雄,後與羅馬爭雄。羅馬是希臘的繼承人,帕提亞是波斯的繼承人,真正的鬥爭是在羅馬和帕提亞之間。

第四,希臘化王國,除上面提到的三大王國,還有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帕加馬(前281—前133年),黑海東南的本都(前4世紀末—前62年),以及帕提亞以西的大夏(前3世紀下半葉—前122年)。人們經常拿犍陀羅藝術當希臘化的標本。希臘藝術擅長表現人體和衣褶,希臘化時期,對埃及和印度有影響。佛教有立像傳統,這種影響很突出。但帕提亞崛起,切斷了塞琉古與這一地區的聯繫,這種藝術只是地區性的孤例。佛教藝術從大夏傳入中國,不是直接傳播,而是間接傳播。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上:埃及墓碑上的雙翼日盤

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 樑鑑 攝

下:亞述石刻上的雙翼日盤

不列顛博物館

我想,從總體上看,秦漢帝國並不屬於希臘化的範圍。中國的“西化”,更為長期,更為主要,恐怕還是跟伊朗有關。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筆記(上下)

李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10(即出)

ISBN:9787108066954 定價:298.00元

波斯,古代世界的中心,與秦漢並立的強大帝國,中西交流的關鍵樞紐。繼《我們的中國》之後,李零教授用“我們”的眼光審視東西之爭和世界歷史,精彩大片再現帝國餘暉。

  • 用中國的眼光看波斯

伊朗,舊稱波斯。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

在所有早期帝國中,伊朗的三大帝國與秦漢隋唐時期的中國最相似,在絲綢之路東西交往的歷史上,中國與伊朗關係最密切。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滅四大帝國,建二十八行省,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中國古代的“西化”,更為長期,更為主要,恐怕還是跟伊朗有關。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 用東方的視角看西方

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

傳統歐洲史學,一直是從希臘史料和希臘視角解讀波斯帝國史。這個單向視角一直影響著現代歐洲,影響著他們的文化立場和文化心理,也影響著這一強勢話語支配下的世界。

希波戰爭是個古典對立:希臘代表歐洲,代表西方,象徵自由;波斯代表亞洲,代表東方,象徵專制。

20世紀80年代,大家以為,歐洲先進,全靠民主,民主的搖籃是希臘,民主的基因在雅典。這很符合那個時代的思潮,但跟實際歷史對不上號。希臘是在現代背景下被發現,被解讀,被美化。

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心情,我們的想法,正在一步步發生變化。我們對西方的歷史,對我們的歷史,認識也很不一樣。

於是我想,我應找點書讀,寫點筆記,換個角度看波斯,也換個角度看希臘:

希臘只是地中海沿岸的一批蕞爾小邦,不是統一的政治實體。

希臘沒有統一的政制,曾經有六種政體,君主制—貴族制—共和制是一系,僭主制—寡頭制—民主制是一系。前者是貴族政治,後者是富人政治,都不是平民政治。

希臘統治者用民主制反對僭主制,求助於下層民眾,是出於不得已。所謂民主,只是擴大選舉範圍,尋求民意支持罷了。當家做主的還是富貴人家。

希臘城邦都是小國,小國難免受控於大國。波斯境內的希臘城邦,早先最發達。希波戰爭,雅典入侵在前,波斯報復在後。波斯用武力征服,遭受挫折,但用金錢收買,效果顯著。

國家形態的演進,總是由小到大,走向世界化。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的巔峰。羅馬學馬其頓,馬其頓學波斯。希臘城邦並非國家進化的高端,而是國家進化的低端。

  • 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讀伊朗史,你會發現,你是在讀世界史。

伊朗史,西邊牽著近東史和歐洲史,西南牽著南亞史,東北牽著中亞史和東亞史。

它的歷史分兩大段,一段是前伊斯蘭時代,一段是伊斯蘭時代。

這兩段歷史都是世界史。

第一段是伊朗文明融入中東文明的階段。波斯帝國時期,伊朗是整個中東文明的集大成者。所謂希臘化並未在伊朗站住腳,而主要是從海上往西傳、往南傳,影響主要在地中海沿岸。伊朗和伊朗以東,主要是騎馬人的天下。世界歷史的東西對抗,一直在這兩極之間。

第二段是伊朗文明融入伊斯蘭文明的階段。這一階段,伊朗先後被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征服。但蒙古人來如流水去如風,真正留下的伊斯蘭文化是阿拉伯文化、突厥文化和波斯文化。波斯文化在這個文化大融合的時代仍扮演著重要角色。

伊朗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的鑰匙。

目次

自序

前言

上篇參考書

下篇參考書

上篇:歷史—地理

第一章 波斯十三王

第二章 波斯五都

第三章 波斯行省

第四章 波斯驛道

附: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

第五章 波斯疆域

第六章 統一文字

第七章 統一法律

第八章 統一度量衡

第九章 統一貨幣與稅收

第十章 統一宗教

討論一 《歷史》中的歷史

討論二 大波斯為什麼敗於小希臘

下篇:考古—藝術

第十一章 波斯王宮

第十二章 波斯王陵

第十三章 波斯石刻

附:阿契美尼德時期的寶座

第十四章 波斯釉磚畫和金銀器

第十五章 波斯藝術中的動物

第十六章 德國日記

第十七章 美國日記

第十八章 法國日記

第十九章 伊朗訪古記(上)

第二十章 伊朗訪古記(下)

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

附錄二 幾本與現代伊朗史有關的書

| 擴 | 展 | 閱 | 讀 |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我們的中國(全四冊)

李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6

ISBN: 9787108055576 定價: 298.00元

北京大學李零教授,多年來實地考察中國大地上重要的城址、戰場、祭祀和思想史遺蹟,在旅行日記和考察記的基礎上,寫作《我們的中國》。書中從禹貢九州,講到周秦的兩次大一統;從尋訪孔子和秦始皇、漢武帝的足跡,到中國的山水形勝、嶽鎮海瀆;最後還論述了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地理問題。經由此書,中國自上古以來的人文和精神世界,有了一個大地上的維度。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我們的經典(全四冊)

李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3-12

ISBN: 9787108046253 定價: 198.00

《論語》《老子》《孫子》《周易》,現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國古典智慧的四部書。這一套“我們的經典”,它代表了當代學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繼承“五四”的傳統,超越了儒家、儒教的限制,拓寬到“子學”和更廣泛的思想天地,既有治道(儒家和道家),也有方技和數術(兵家和《周易》)。我們應以這四本書為基礎,不帶偏見地全面汲取中國文化的精華,不搞獨尊儒術,對百家平等看待。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萬變:李零考古藝術史文集

李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10

ISBN: 9787108053503 定價:128.00

收入李零先生2008—2014年發表的考古與藝術史領域的文章22篇,涉及古代器物、建築磚瓦、雕刻繪畫、藝術中的動物形象等主題。這些文章集中體現了李零教授獨特的關注點和研究取向,一是做有別於傳統學術視野的中國研究,比如說鼎、冰鑑、古代婦女用品、角帽等;一是做世界視野下的中國研究,比如銀豆、船葬、說馬、國際動物等,皆由考古遺物、遺蹟入手,結合歷史學、藝術史與古文獻學,或探究其淵源流變,或尋繹外來文化與古代中國文化的交流與相互影響,在考古與藝術史之間自如遊走。

━━━━━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伊朗,舊稱波斯。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從古典時代起,波斯一直被歐洲人當作某種符號,象徵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看看兩邊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彼此有什麼來往。

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中國有句老話,“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讀伊朗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在心頭。伊朗史太長,我想從中間選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閱讀對象,先從這一段讀起。

——李 零

*文章系李零教授新著《波斯筆記(上下)》(三聯書店 2019-6即出)“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 任超 攝

說比較研究文 | 李零

與其拿羅馬帝國比,不如拿波斯帝國比

歷史研究,比較很重要。

2007年4月—2008年9月,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舉辦過一個系列講座,主題是“古羅馬與秦漢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乎”,每次活動定一個具體問題,請中法兩國的學者進行對話,中國學者談秦漢,法國學者談羅馬。這些討論後來收進《法國漢學》第十四輯。有幾次討論,我是評議人。受法國遠東學院北京站委託,我把我的評論湊一塊兒,經過改寫,當該書代序。我說,我們是代表古人在這裡對話,這是一場“時空遙隔的對話”,討論是開放的,結論可能是相及,也可能是不相及。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藝術活動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過一個“秦漢—羅馬展”,湊巧呼應了上述討論。兩邊的文物在北京見面,比較更直觀。歐亞大陸,中國在東,羅馬在西,時間差不多,有四百多年重合,兩邊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確實應該比一比。一樣很重要,不一樣也很重要。我看過展覽,印象是差別很大,彼此是否有交流,不太明顯。有一位參與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國學者跟我說,他想展示的恰好就是不一樣。

羅馬對歐洲意味著什麼?我用三句話概括,“羅馬是古典歐洲的巔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源頭,近代歐洲統一之夢的寄託”。文藝復興,歐洲人認祖歸宗,把希臘當源頭,這是從羅馬繼續往前追。其實,希臘是羅馬的源頭,不是歐洲的源頭。羅馬才是歐洲的源頭。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就是為了接續香火。

歐洲,特點是小國林立,文化多元,自治傳統強,除了信基督教,什麼都不統一。唯一統一過一段,只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希臘城邦是蕞爾小邦,成天窩裡鬥,談不上大一統;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後只有七年),亞歷山大一死,馬上土崩瓦解。羅馬之後更沒有大一統。歐洲人要拿他們的歷史跟中國比,只能拿羅馬比。比如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和呂敏(Marianne Bujard)教授總結的12條,就對理解彼此很有啟發。這麼比,我理解。但最近我有個想法,很強烈,咱們與其拿羅馬帝國跟秦漢帝國比,還不如拿波斯帝國跟秦漢帝國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百柱宮

任超 攝

二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歐亞大陸西部的頭一個世界性大帝國。在它之前,有幾個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赫梯,也都當過地區性大國。這些大國,西方統統叫“帝國”(empire)。但“帝國”和“帝國”不一樣。波斯帝國囊括和兼併了中近東所有地區性大國,是這一地區所有帝國的集大成者。

西方人講國家,現代國家(nation)之前,有許多不同叫法。聚落考古,部落長老管轄下,一村就是一國。這種似國非國的東西,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 Service)發明一個詞,叫Chiefdom(酋邦)。Chiefdom最原始。比它高級一點,希臘人,海上殖民,把漁村建成小城,一城一國,叫polis(城邦),也是蕞爾小邦。State,規模大一點,用我們的眼光看,也只是州郡規模。即使立個王,叫kingdom(王國),也比較小。他們的王,不一定是周天子那樣的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實是emperor(帝)。

西人所謂Empire,往往是鬆散的聯合體。他們特別喜歡講聯合,喜歡把許多小國united一下,拼在一起,大一統下保持小獨立。外交,要拼湊同盟。打仗,要拼湊聯軍。比如現在的美國和英國,就都是聯合體。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英國是“不列顛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s)。“二戰”後,所謂聯合國,也是United Nations。就連馬克思都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把共產主義叫“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他們的歷史傳統。

希臘,亞歷山大之前,根本沒有大帝國。所謂“帝國”只是個盟主。比如公元前454年,雅典稱雄,西人也叫empire。這樣的盟主,按咱們的說法,頂多是個“霸”,充其量只是地區性霸權,跟秦漢帝國根本沒法比。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五都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西起愛琴海,東至印度河,北起阿姆河流域,南至波斯灣,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崛起於伊朗高原,本來是個以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的國家,但它滅四大帝國(米底、迦勒底、呂底亞和埃及),建二十八行省,卻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它以統一的文字抄寫官方文書,以統一的驛道連接它的五大首都和各個行省,向四面八方傳遞這些文書,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宗教,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不僅金銀珠寶、瓷器絲綢,貴重商品,互通有無,動植物也有很多交換。比如獅子初入中國,就是從伊朗進口。波斯是著名的宗教集散地。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火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幾乎都是從波斯傳入,或以波斯為中介。波斯語不僅是伊朗地區的語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歷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為遠端,兩河流域已經有點遠,希臘就更遠,羅馬還在希臘以西,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蘇薩釉磚畫:獅怪 盧浮宮

李零 攝

三 對錶

比較,最簡單的辦法是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同一時間下發生了什麼,就像旅館大堂,總檯背後,牆上掛好多鍾,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按同一時間對錶。

統一時間表是個非常現代的概念,一個支撐世界歷史的概念。我們只要打開電視機,馬上就會感受到“天涯共此時”。比如美軍入侵伊拉克、薩達姆被絞死、卡扎菲被虐殺、本·拉登被擊斃,就是有目共睹,無數雙眼睛同時看。

古代沒有電視機,但統一時間表的概念,即使在古代,也不是完全沒有。

春秋戰國,天下四分五裂,空間是分裂的,時間也是分裂的。孟子說,晉有《乘》,楚有《檮杌》,魯有《春秋》(《孟子·離婁下》)。當時的各國都是各寫各的歷史,互相參照的紀事有一點,但沒有統一的歷史。

秦漢統一天下,才有可能編統一的歷史。如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以《秦紀》為主,把各國史料湊一塊兒,編《十二諸侯年表》和《六國年表》。這種年表是幹什麼用?就是為了給歷史“對錶”。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萬國門銘文

李零 攝

四 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

《紅樓夢》第二十四回有句話,叫“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這話很有哲理,可以反映“先進”和“後進”的語義悖論:先進者可能代表落後,後進者可能代表先進。邁輩兒的事常有。

中國人,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人與人相見都是以輩分相稱。歲數小,不等於輩分小;歲數大,也不等於輩分大。賈芸比寶玉歲數大,但輩分小,見了寶玉得叫叔叔,這話是賈芸拍馬屁,故意說給寶玉聽。它的意思是,你別看躺在搖籃裡(或坐在嬰兒車裡)的小孩歲數小,可沒準他是爺爺輩的;你別看彎腰駝背拄柺棍的老頭歲數大,可沒準他是孫子輩的。

以前,黑格爾講歷史,就碰到過這類問題。他明明知道,埃及、巴比倫、波斯,還有中國和印度,歷史很悠久,但他說,非洲是正題,亞洲是反題,歐洲是合題,東方古國資格雖老,卻是“早熟的嬰兒”,相反,希臘、羅馬才算“正常的嬰兒”,歷史的歸宿是歐洲。

這種說法不但對馬克思有影響,對現在也有影響。比如顧準先生,熟讀馬列,他講國家形態,大一統的波斯帝國是低級形態,小國寡民的雅典城邦反而是高級形態,就屬這一類。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漢謨拉比法典

中國史學界有所謂“早熟”“停滯”和“萌芽”說,“早熟”也好,“停滯”也好,“萌芽”也好,所有時間錯位,都是拿現代歐洲做統一標尺,一把尺子量天下。早了不行,晚了不是。這種比較方法,其實很有問題。

五 龜兔賽跑

百米短跑,掐表很重要。衝刺時刻,只有視頻慢放,才能看清楚。

歷史學,時間當然是要素。但現代以前,什麼都看時間表,其實很有問題。當時,山海遙隔,不一定有傳播。有傳播,也有時間差,一差不定多少年。有些傳播是直接傳播,有些傳播是接力傳播,傳播路線不止一條,年代早的不一定早,年代晚的不一定晚。地理大發現時,五大洲差別很大,哪怕現在,差別也很大。國與國,沒法比。人與人,也沒法比。有人說,窮人沒有歷史,有,速度也很慢,令人有一日三秋之嘆。

歷史是馬拉松。現在,歐美跑在前面,把所有文明古國全都甩在後面,好像差距大得不得了。其實,這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撐死了也就500年。研究地質,萬年只是最小的計算單位。研究考古,舊石器時代有300萬年,新石器時代有1萬年,有史時期有6000年。現在這點事,無論跟哪段比,都很短很短。人類文明史,前面一大段,很長,好像馬拉松,領跑的根本不是歐洲。龜兔賽跑,歐洲是龜,兔子睡著了,讓龜跑到了前面。

賽跑,有快有慢,根本沒有同步性,十個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要比,只能一節一節分開比,前後比,左右比。統一時間表,除了“掐表”,沒有太大意義。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左:福建晉江市草菴遺址

右:草菴摩尼光明佛像

樑鑑 攝

六 希臘化時代

波斯帝國的歷史只有220年,後面還有很長的延續,伊斯蘭化以前的歷史,塞琉古加帕提亞加薩珊波斯,將近1000年。它東邊連著中國史和中亞史,西邊連著希臘史和羅馬史(包括拜占庭史)。如果要講統一時間表,秦漢只能跟帕提亞比。

最近,倪克魯(Lukas Nickel)有篇文章,認為秦俑坑出土的人像雕塑可能受亞歷山大東征和希臘化影響。事情真是這樣嗎?恐怕值得討論。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Age),是德國曆史學家德羅伊森(Johann GustavDroysen, 1808—1884)的發明。他是亞歷山大的崇拜者。這一概念通常指公元前323—前30年。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公元前323 年是亞歷山大的卒年。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一分為三,托勒密王朝(前305—前30年)佔埃及,塞琉古王朝(前312—前64年)佔波斯(小亞細亞東部、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安提柯王朝(前306—前168年)佔馬其頓。公元前30年是這些王國全部滅亡的年代。它要強調的是希臘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有人說,希臘化是古代的“全球化”,未免誇大。

第一,希臘化早於亞歷山大。希臘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上千個殖民城邦。希臘文明是以克里特、邁錫尼為源頭,向四外擴散。東邊是小亞細亞半島,南邊是北非沿岸,西邊是亞平寧半島,北邊是馬其頓、色雷斯,影響主要在地中海東部,特別是愛琴海沿岸。這四部分,小亞細亞半島西岸的愛奧尼亞等國是希臘世界最文明也最富裕的地區,它們是波斯帝國的行省。觀波斯波利斯阿帕丹的臺階浮雕,你可以看得很清楚,當時的希臘化,其實是波斯化的一部分。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波利斯阿帕丹東階:揹負寶座者

任超 攝

第二,希臘化的影響主要在沿海,而非內陸。它對羅馬影響大,對埃及影響大,對小亞細亞半島西部影響大,但對波斯帝國的核心區,影響不怎麼大。亞歷山大徵波斯,只是軍事上的成功,他也好,他的部將也好,都很難消化這個龐大帝國。在行政管理上,它幾乎原封不動接收波斯制度。波斯人一直保存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正像俗話所說,征服者經常是被征服者。亞歷山大死後,只有76年,帕提亞就崛起於伊朗高原。塞琉古的勢力不斷西退,最後侷限於敘利亞一帶。波斯還是波斯。

第三,希臘和波斯的鬥爭是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希臘化王國,在空間上是夾處於羅馬和帕提亞之間,在時間上是個過渡期,前面是波斯時代,後面是羅馬時代。這一時期是分裂時期,各國興滅,沒有統一時間。安提柯王朝亡於公元前168年,最早。托勒密王朝亡於公元前30年,最晚。公元前247年,帕提亞從伊朗高原的西北崛起,不斷從希臘人手裡收復波斯帝國的失地,先與塞琉古王朝爭雄,後與羅馬爭雄。羅馬是希臘的繼承人,帕提亞是波斯的繼承人,真正的鬥爭是在羅馬和帕提亞之間。

第四,希臘化王國,除上面提到的三大王國,還有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帕加馬(前281—前133年),黑海東南的本都(前4世紀末—前62年),以及帕提亞以西的大夏(前3世紀下半葉—前122年)。人們經常拿犍陀羅藝術當希臘化的標本。希臘藝術擅長表現人體和衣褶,希臘化時期,對埃及和印度有影響。佛教有立像傳統,這種影響很突出。但帕提亞崛起,切斷了塞琉古與這一地區的聯繫,這種藝術只是地區性的孤例。佛教藝術從大夏傳入中國,不是直接傳播,而是間接傳播。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上:埃及墓碑上的雙翼日盤

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 樑鑑 攝

下:亞述石刻上的雙翼日盤

不列顛博物館

我想,從總體上看,秦漢帝國並不屬於希臘化的範圍。中國的“西化”,更為長期,更為主要,恐怕還是跟伊朗有關。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波斯筆記(上下)

李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10(即出)

ISBN:9787108066954 定價:298.00元

波斯,古代世界的中心,與秦漢並立的強大帝國,中西交流的關鍵樞紐。繼《我們的中國》之後,李零教授用“我們”的眼光審視東西之爭和世界歷史,精彩大片再現帝國餘暉。

  • 用中國的眼光看波斯

伊朗,舊稱波斯。

我想用中國眼光讀一點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國比一比。

在所有早期帝國中,伊朗的三大帝國與秦漢隋唐時期的中國最相似,在絲綢之路東西交往的歷史上,中國與伊朗關係最密切。

秦漢帝國,在東亞地區是世界性的大帝國。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可以同它相比。

第一是大。它的疆域,橫跨三洲五海,面積估計約500—600萬平方公里。它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

第二是統一。波斯滅四大帝國,建二十八行省,把農耕、遊牧、航海眾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族納入同一片國土;與秦漢帝國相似,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

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中國和波斯,自古往來,史不絕書。中國古代的“西化”,更為長期,更為主要,恐怕還是跟伊朗有關。即使中國和羅馬有來往,也繞不過伊朗。

  • 用東方的視角看西方

希羅多德講“歷史”,講的是波斯故事,但聽眾是希臘人,聞希臘勝則喜,聞波斯勝則泣。

傳統歐洲史學,一直是從希臘史料和希臘視角解讀波斯帝國史。這個單向視角一直影響著現代歐洲,影響著他們的文化立場和文化心理,也影響著這一強勢話語支配下的世界。

希波戰爭是個古典對立:希臘代表歐洲,代表西方,象徵自由;波斯代表亞洲,代表東方,象徵專制。

20世紀80年代,大家以為,歐洲先進,全靠民主,民主的搖籃是希臘,民主的基因在雅典。這很符合那個時代的思潮,但跟實際歷史對不上號。希臘是在現代背景下被發現,被解讀,被美化。

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心情,我們的想法,正在一步步發生變化。我們對西方的歷史,對我們的歷史,認識也很不一樣。

於是我想,我應找點書讀,寫點筆記,換個角度看波斯,也換個角度看希臘:

希臘只是地中海沿岸的一批蕞爾小邦,不是統一的政治實體。

希臘沒有統一的政制,曾經有六種政體,君主制—貴族制—共和制是一系,僭主制—寡頭制—民主制是一系。前者是貴族政治,後者是富人政治,都不是平民政治。

希臘統治者用民主制反對僭主制,求助於下層民眾,是出於不得已。所謂民主,只是擴大選舉範圍,尋求民意支持罷了。當家做主的還是富貴人家。

希臘城邦都是小國,小國難免受控於大國。波斯境內的希臘城邦,早先最發達。希波戰爭,雅典入侵在前,波斯報復在後。波斯用武力征服,遭受挫折,但用金錢收買,效果顯著。

國家形態的演進,總是由小到大,走向世界化。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的巔峰。羅馬學馬其頓,馬其頓學波斯。希臘城邦並非國家進化的高端,而是國家進化的低端。

  • 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讀伊朗史,你會發現,你是在讀世界史。

伊朗史,西邊牽著近東史和歐洲史,西南牽著南亞史,東北牽著中亞史和東亞史。

它的歷史分兩大段,一段是前伊斯蘭時代,一段是伊斯蘭時代。

這兩段歷史都是世界史。

第一段是伊朗文明融入中東文明的階段。波斯帝國時期,伊朗是整個中東文明的集大成者。所謂希臘化並未在伊朗站住腳,而主要是從海上往西傳、往南傳,影響主要在地中海沿岸。伊朗和伊朗以東,主要是騎馬人的天下。世界歷史的東西對抗,一直在這兩極之間。

第二段是伊朗文明融入伊斯蘭文明的階段。這一階段,伊朗先後被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征服。但蒙古人來如流水去如風,真正留下的伊斯蘭文化是阿拉伯文化、突厥文化和波斯文化。波斯文化在這個文化大融合的時代仍扮演著重要角色。

伊朗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的鑰匙。

目次

自序

前言

上篇參考書

下篇參考書

上篇:歷史—地理

第一章 波斯十三王

第二章 波斯五都

第三章 波斯行省

第四章 波斯驛道

附: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

第五章 波斯疆域

第六章 統一文字

第七章 統一法律

第八章 統一度量衡

第九章 統一貨幣與稅收

第十章 統一宗教

討論一 《歷史》中的歷史

討論二 大波斯為什麼敗於小希臘

下篇:考古—藝術

第十一章 波斯王宮

第十二章 波斯王陵

第十三章 波斯石刻

附:阿契美尼德時期的寶座

第十四章 波斯釉磚畫和金銀器

第十五章 波斯藝術中的動物

第十六章 德國日記

第十七章 美國日記

第十八章 法國日記

第十九章 伊朗訪古記(上)

第二十章 伊朗訪古記(下)

附錄一 說比較研究

附錄二 幾本與現代伊朗史有關的書

| 擴 | 展 | 閱 | 讀 |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我們的中國(全四冊)

李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6

ISBN: 9787108055576 定價: 298.00元

北京大學李零教授,多年來實地考察中國大地上重要的城址、戰場、祭祀和思想史遺蹟,在旅行日記和考察記的基礎上,寫作《我們的中國》。書中從禹貢九州,講到周秦的兩次大一統;從尋訪孔子和秦始皇、漢武帝的足跡,到中國的山水形勝、嶽鎮海瀆;最後還論述了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地理問題。經由此書,中國自上古以來的人文和精神世界,有了一個大地上的維度。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我們的經典(全四冊)

李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3-12

ISBN: 9787108046253 定價: 198.00

《論語》《老子》《孫子》《周易》,現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國古典智慧的四部書。這一套“我們的經典”,它代表了當代學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繼承“五四”的傳統,超越了儒家、儒教的限制,拓寬到“子學”和更廣泛的思想天地,既有治道(儒家和道家),也有方技和數術(兵家和《周易》)。我們應以這四本書為基礎,不帶偏見地全面汲取中國文化的精華,不搞獨尊儒術,對百家平等看待。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萬變:李零考古藝術史文集

李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10

ISBN: 9787108053503 定價:128.00

收入李零先生2008—2014年發表的考古與藝術史領域的文章22篇,涉及古代器物、建築磚瓦、雕刻繪畫、藝術中的動物形象等主題。這些文章集中體現了李零教授獨特的關注點和研究取向,一是做有別於傳統學術視野的中國研究,比如說鼎、冰鑑、古代婦女用品、角帽等;一是做世界視野下的中國研究,比如銀豆、船葬、說馬、國際動物等,皆由考古遺物、遺蹟入手,結合歷史學、藝術史與古文獻學,或探究其淵源流變,或尋繹外來文化與古代中國文化的交流與相互影響,在考古與藝術史之間自如遊走。

━━━━━

李零:在波斯打開世界歷史之門

三聯書訊 | 2019年8月

—END—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

回覆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覆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