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釋迦牟尼 藝術 博物館 雕塑 雅昌藝術網 2017-04-15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虔生出淨世—中國古代漢傳佛教造像選萃展”展廳內景

瑞典學者喜龍仁曾將西方文藝復興時的雕塑藝術與中國的佛造像藝術相比,說“這樣的作品使我們意識到文藝復興的雕刻雖然把個性的刻畫推得那麼遠,其實那隻不過是生命淵澤之上一些浮面的漪瀾。”

心中有什麼,就會看見什麼。

2017年4月12日,首個全面展示漢傳佛造像的大型專題展“虔生出淨世—中國古代漢傳佛教造像選萃展”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西湖美術館開幕,本展亦是浙江省博物館推出的第17個民間收藏展,萃取“漢傳佛教造像藏友會”會員和民營博物館收藏的漢傳佛教造像近120件/組,涵蓋了高古金銅、元明清金銅、木雕、夾紵、石刻、玉雕等漢傳佛造像。其中,民間極少露面的高古石刻北周佛立像、大藏家鄭華星所藏“明代獅吼觀音菩薩坐像”,及大藏家蔡銘超所藏一尊羅漢皆現身,可謂蔚為大觀。

“這個展覽的水平很高,(展品)都是標準器,給藏界和學術界都樹立了一個標杆,推動了相關學術研究和民間收藏的發展。”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教授、文化部藝術評估委員會委員、佛像鑑賞專家金申評價甚高。他90年代初從國外回來後就開始注意佛像的研究,“那時候國內專業人士很少,民間收藏水平參差不齊,佛像藝術本身又包含很多因素,如佛名,產地,時代等,有時確實魚龍混雜,現在整體水平已有很高提升。我建議,各位搞收藏的朋友多去看看雅昌藝術網的雕塑版塊,東西發上去,網友的評判都是很公正的。”現如今,他很少參展,也不大做鑑定,但今日“之所以敢來,就是因為我很瞭解他們的水平,而且浙江省博物館是學術陣地,我放心。”在他眼裡,“這些佛像不僅是漂亮,有些題材很少見,造型很奇特,都很有學術價值。我覺得浙江省博物館做了一件大好事,弘揚學術,重視民間收藏,民間收藏也有正常公開展示的需要。”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虔生出淨世—中國古代漢傳佛教造像選萃展”展廳內景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虔生出淨世—中國古代漢傳佛教造像選萃展”展覽現場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虔生出淨世—中國古代漢傳佛教造像選萃展”開幕式現場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教授、文化部藝術評估委員會委員、佛像鑑賞專家金申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浙江省收藏協會佛像專業委員會主任許理鬆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金申手書“法身金像”

“我始終有個觀念:漢人玩漢傳”

原先玩瓷器與雜件的許理鬆從2005年開始轉到佛像,入手第一件就是漢傳佛造像:一尊從英國佳士得買回來的元地藏王菩薩,“我喜歡漢傳,它吸引我的是那種一尊佛像放在面前的氣場,會讓你靜心,這種佛像是幾百年香火供奉的,都帶有靈性和佛般若的光輝,漢傳任何一件佛像的開臉都是很祥和、慈悲,嘴角似笑非笑,看著很快就會安靜。所以收藏一件好的漢傳佛像,不僅能帶來心靈撫慰,更是整個身心的淨化。每個人具備虔誠心時,這世界就是清淨世界。”

他始終有個觀念:漢人玩漢傳。“佛造像是精神寄託最頂級的藝術品。漢人的傳統審美觀就是祥和、內斂、慈悲、包容,這才是真正適合漢人收藏與供奉的精美藝術品,漢傳佛像與華人有天然血緣關係,是融入血液裡的文化認同,所以接受起來接受度更高、範圍更廣。”

佛教傳入中國,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一路興衰,令人感慨。衍生之像,自然浩如煙海。因初期不重視拜物,故早期佛造“像”並無佛之形象,只以一些動植物等作為象徵,後人們逐漸意識到佛造像存在的重大意義,加之統治階層也逐漸意識到佛教教義對民眾精神控制的作用,因此得到大力提倡。其間除幾次“滅佛”運動外,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一直暢通無阻。伴隨佛教熱播,佛教藝術也在全國盛行,佛教徒們在歷史上掀起了無數次製作佛像的熱潮,早期主要是漢傳佛造像,其精神與時代基本同步,如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華貴”、宋代的“典雅秀美”等,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創造力與融合力。

東晉十六國時期,單體佛像開始廣為塑造,天才藝術家戴逵(326-396)首創中國式佛像:夾紵漆像。十六國佛像的另一個特色是以金屬大量鑄造金銅佛像,似為彰顯尊貴和金剛不壞之軀,為後人研究佛教漢傳的發展留存了實物資料。與南方建寺塑佛不同,北方盛行開窟造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石窟佛造像藝術。

北魏時佛教大盛,銅佛鑄造風靡一時。至隋唐,佛像的製作風格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變“秀骨清像”為“雍容華貴”,並更加人性化,故有“菩薩似宮娃”一說。宋代佛像開臉寫實,以世俗的審美情趣來塑造佛像,慈善的女相觀音菩薩和包容的布袋和尚造像即出現於此時。

“虔生出淨世—中國古代漢傳佛教造像選萃展”展出的近120件/組展品,時代跨度從十六國至清,基本涉獵各典型樣式,可謂從造像本身即涵蓋中國曆代漢傳佛造像史,“這種類型的展覽在國內是第一次,可能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第一次。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漢傳佛像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許理鬆告訴雅昌藝術網,“做這個展覽的主要目的就是藉此展示漢傳佛造像近兩千年的發展史,希望大家認識到漢傳佛造像較為全面的藝術面貌:一是表現載體多樣化,有石雕、金銅、木雕、泥塑、鐵等各種材質;二是表現形式多樣化,有佛、菩薩、羅漢、天王、力士、天尊、靈官、侍者、神仙人物等,把民間真正中華傳統的東西都吸納進來。”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北周 佛立像 石加彩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北周 佛立像(頭部) 石加彩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北周 釋迦、多寶二佛論法造像 石加彩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十六國 釋迦牟尼禪定像 銅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北魏 釋迦牟尼坐像 銅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東魏 觀音菩薩像 銅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六朝 力士像 銅鎏金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北齊 一佛兩弟子兩菩薩佛龕 漢白玉加彩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北周 比丘像 銅鎏金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隋 釋迦牟尼立像 銅鎏金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隋 一佛二菩薩立像 銅鎏金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隋 觀音菩薩立像 銅鎏金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隋唐 觀音菩薩立像 銅鎏金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唐 釋迦牟尼說法像 銅鎏金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唐 釋迦牟尼說法造像碑 石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唐 觀音菩薩立像 銅鎏金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唐 釋迦牟尼說法像 銅鎏金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南宋 觀音菩薩坐像 銅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宋 地藏王菩薩坐像 銅鎏金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遼 釋迦牟尼坐像 銅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五代 水月觀音像 銅漆金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元 誕生佛等身立像 銅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元末明初 脅持菩薩立像 木胎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元末明初 脅持菩薩立像 木胎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明 男相菩薩 木胎漆金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明 準提觀音 銅鎏金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清 接引佛 木胎漆金

此展早在2015年就開始籌備,那年10月,許理鬆和劉永聯合在紹興博物館舉辦了“妙相真如-中國曆代金銅佛像收藏展”,得到肯定後,許理鬆萌發了舉辦一次完整展示歷代漢傳佛造像展覽的想法。同年11月,他又在紹興籌辦了《妙相雅集---首屆漢傳造像研討會》,首次將全國各地玩漢傳佛造像的藏家們聚集在一起,“大家普遍覺得目前漢傳佛造像的宣傳相對低調,希望可以通過舉辦一場聲勢浩大的展覽來完整反映漢傳佛教的發展歷程。”至於為何選擇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他表示“浙江省博物館是向民間藏品開放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我們和浙博聯繫後,負責民間藏品展覽的鐘鳳文老師很支持,安排出了近三個月的展期。展品徵集了一年半時間,得到了很多支持,包括鄭華星、蔡銘超等大藏家,西安漢唐石刻博物館甚至拿出了一件鎮館之寶。這是一份信任,大家都覺得漢傳佛像應該得到合適的展示與宣傳。”

這次展覽,西泠拍賣有限公司為協辦單位之一,不僅為畫冊出版提供全部資金贊助,更提供庫房負責存放、保管展品。西泠拍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豐川表示這次拍賣公司與博物館攜手推進藝術“其實是西泠一直以來的學術方向,我們希望從展覽、出版、活動、學術研討等多方面推廣藝術,而不單只是拍賣。”西泠拍賣有限公司庭園造像部副經理唐偉君則表示:“元明清時期北方佔據行政中心,漢藏風格自有根基,而漢傳佛教在南方深入人心,西泠拍賣有限公司身處江南,可謂既有地域優勢又有人文底蘊。”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釋迦牟尼坐像 年代:明 質地:夾紵漆金 尺寸:高60釐米

脫胎夾紵又稱脫胎像,主要先用泥土,石膏等塑成,以大漆為粘劑,然後用苧麻布或綢布在 胚胎上逐層裱褙,待陰乾後脫去原胎,留下漆布皺形,再經過灰底、打磨、髹漆、研磨,經過乾漆夾紵工藝的處理,佛像色彩鮮豔,呈現出一種光潤亮澤的質感,並且不宜開裂,變形,能更好地保存佛像原本的神韻,細膩的紋路和流暢的衣紋。釋迦牟尼佛頭飾螺髪,排列規整,肉髻圓隆高凸,頂飾摩尼寶珠,額頭寬頤,面頰豐滿,鼻型圓潤挺拔,嘴脣微啟,面含笑意,雙耳飽滿伏貼,整個神情充滿著祥和尊貴之神韻,左手凌空於腹前施禪定印,左邊似有力量在支撐,右手施觸地印,雙腿結跏趺坐,身姿挺拔,讓軀體更顯得健碩有力,肢體的有力刻畫和袈裟的細膩柔軟,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只有比例結構精準刻畫,才會讓整體的協調性和視覺效果得到最好的表現,顯現了古代藝術家的高超水準和精湛技藝。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誕生佛等身立像 年代:元 質地:銅 尺寸:高 83 釐米

釋迦牟尼誕生的時間是公元前 565 年,中國農曆的四月初八。佛教將這一天定為“佛誕節”, 也稱“浴佛節”。佛經上說:太子降生時,天空仙樂鳴奏、花雨繽紛,諸天神拱衛。一時間宇宙大放光明,萬物欣欣向榮。天空直瀉下兩條銀鏈似的淨水,一條溫暖,一條清涼,兩位龍王親自為太子沐浴。太子剛生下來就能站立,並朝東西南北各走 7 步。太子每走一步,腳下就湧現出一朵蓮花。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表示:“地上天下,唯我獨尊。” 此尊釋迦摩尼誕生像呈童子貌,但表情肅穆沉靜,體現出佛祖與生俱來不同凡俗的氣質。光頭大耳,鼻樑高挺,雙眼眺望遠方,神情安祥恬靜。上身著披輕紗,纏繞圍於腰間,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足踏束腰仰覆式圓形蓮座,時代特徵明顯。該像身體結構比例均稱,整體刻畫高度寫實。

地藏王菩薩坐像 年代:宋 質地:銅鎏金 尺寸:高 40 釐米

地藏菩薩,亦名地藏王菩薩,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託咐,在釋 迦寂滅後未來佛彌勒降生前這一段無佛世界裡,擔當起教化六道眾生的重任,地藏菩薩在佛前發 下“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的宏大誓願,因此地藏又被稱為“大願地藏”, 顯比丘相。此地藏菩薩頭型飽滿,表情生動,豐潤雙層下巴,眉目慈祥,雙耳垂肩,自然體現祥和寧靜、不露悲喜的證道之相;肌體圓潤,內著僧衣,外著袈裟,寬袍大袖,褶紋清晰。呈舒坐姿,左手支撐身體重心,右手安於右膝之上,生動自如,採用了漢地造像的寫實性表現手法,全身衣飾繁縟得當,衣紋飄逸流暢,裝飾自然,製作工藝精湛,衣飾飄逸跌宕,宋代造像注重肢體的寫實感, 表現出造像的靈動與真實,此造像尺寸巨大,工藝精湛,反映了宋代傑出的製作工藝特色。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關羽、關平、周倉一組 年代:明 質地:木胎漆金加彩

尺寸:高 82 釐米、74 釐米、74 釐米

關公是中華民族的人倫典範和道德楷模,被儒家稱為“武聖”,道家尊稱“帝君”,佛教奉為“伽 藍菩薩”,商界奉為“武財神”,民間尊為“萬能之神”。在近兩千年的推崇與傳承,關公已從平民成為神聖,其忠義仁勇精神已成為一種信仰。歷代都有一些經典的聖像作品,但多已遺失。關平,原為冀州關家莊莊主關定之子,關羽過五關時被收為義子,從此作為關羽副將,隨關羽南征北戰,屢立功勞,逐漸成長為一員大將,曾與龐德戰平。關羽敗走麥城之際,關平跟隨,一同被捕,遭孫權殺害。周倉,原為張寶部將,張寶死後,周倉和同是黃巾軍的裴元紹率部嘯聚山林。關羽千里走單騎時,周倉和裴元紹一起歸降關羽,周倉更成為關羽貼身護衛。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 劉備攻打成都時,周倉跟隨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水淹七軍時,周倉曾生擒曹操大將龐德,關羽被孫權殺害之後,周倉殉節,墜城身亡。三尊造像 裝飾華麗,官袍採用了難度較大的漆線雕花和獨有的把金工藝。花卉圖案與流暢的衣紋完美結合,以精細的工藝表現出造像的神韻。關羽以及兩位隨將五官形象生動,威武莊嚴。肉體採用上等用料硃砂漆製作,整體刻畫得出神入化,雕刻極為細膩,實屬明代福建沙縣造像的代表之作。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地藏王菩薩坐像 年代:元 質地:銅泥金

尺寸:高 36 釐米(含座)

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鵮沙 (Ksitigarbha)。據 《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所以稱為地藏。地藏菩薩發出“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願。因此地藏又被稱為“大願地藏”,以與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相呼應。眾生只要唸誦其名號,禮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無量功德、獲得救度。菩薩現比丘相,面龐豐潤,寬額豐頤,容貌 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而略含笑意,頸部飾有蠶節紋,著天衣披袈裟,在左肩結精美袈裟環,寬袍長袖,衣料厚重,極富質感,軀體敦厚,體態勻稱,肌膚豐滿圓潤,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結說法印,雙腿呈自在輪王坐姿,左腳下垂,右腳掌放於左腿之上,通體施泥金,製作精良,保持完好。整體造型端莊,身材勻稱,服飾的衣褶流暢,凹凸有致,沿用了宋代以來高度寫實性的風格,是元代漢地造像的經典代表。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地藏王菩薩坐像 年代:元末明初 質地:銅 尺寸:高 14 釐米

呈比丘相,面相飽滿,大耳垂肩,眉有白毫,雙目俯視,神態慈祥柔和。上身著雙領式通肩袈裟,胸部配飾連珠式瓔珞,下身著高束腰長裙,與當時漢地佛造像常見裝束相符,呈半跏式自在坐,左手於腹前結禪定印,右手結說法印,座前伏有地聽,右腳自然放於地聽身上,整體造型精美。地藏菩薩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與普賢、文殊、觀音合為佛教四大菩薩,深受世人敬仰。

釋迦牟尼坐像 年代:清 質地:木胎漆金

尺寸:高 46 釐米(其中佛像 18.5 釐米)

釋迦頭頂螺發,上有肉髻,面相飽滿,雙耳垂肩,著袒右肩袈裟,下著長裙,左手託缽結禪 定印,右手結觸地印,全跏趺端坐於長方形須彌臺上。須彌臺分為三層,裝飾豪華繁瑣,上層四周雕刻卷草紋,中間為方形束腰仰覆蓮座,四面蓮座之間各雕刻雙獅,背向踞坐,雙獅之間有火焰紋,下層臺座同樣卷草紋和勾雲紋線條。佛像背部飾山石,上有祥雲冉冉升起,行雲流水般自然靈動。整體造型金碧輝煌,莊嚴肅穆,極具視覺衝擊力。

“錢塘陳彥清造”菩薩像 年代:明 質地:銅鎏金 尺寸:高 24 釐米

陳彥清,錢塘人(今杭州),元末明初活躍在錢塘,永樂時被封進京,為皇家制佛像供器,是 永宣時期制佛名家。菩薩頭戴寶冠,束髮披肩,耳邊有寶繒翻卷成U字形,耳下垂圓環,面龐方圓,額際高廣,面相慈祥,嘴角含笑,表情莊嚴,雙目低垂,身著天衣,胸飾瓔珞,肢體渾圓壯碩,帔帛順肩而下,繞臂而出,尾端飄垂於體側,雙手於胸前結說法印,並各持一莖蓮花,沿臂而上,齊肩綻放,花蕊上分別奉置經書和法輪。全跏趺端坐於蓮花臺上,蓮瓣飽滿,上下各飾連珠,蓮座後下方刻有“錢塘陳彥清造”字樣,整體造型莊嚴肅穆,是明初 造像藝術之精品。

雪山大士像 年代:元末明初 質地:銅鎏金 尺寸:高 19.5 釐米

雪山大士頭飾髮髻,中有髻珠,雙眉高起,在眉心與鼻準相連,眉毛結成卷狀,發須均不鍍 金,以凸顯黑色,顴骨聳起,面頰凹陷,脣上有髭,眉髯卷結堆積。雙耳垂肩,雙目微閉,聳肩屈肘,雙手扶右膝,支撐下顎而坐,似在坐禪思考。腰部束帶及褲角邊緣雕刻出花卉紋。下承圓形坐墊。大士容貌奇古而含蓄渾成,故趣味雋永耐人尋味,將佛家至高的「止息散心,專注一境」的禪定氣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將以往傳說中令人感到神祕的佛祖金身,具化為一個平易親切之長者的形象,既散發出宗教的莊嚴神聖,又平易近人。因年代久遠,雕像表面鍍金局部磨損,更添濃郁的歷史感。雪山大士又稱雪山童子、雪山婆羅門。其故事最早出現於南北朝傳譯到中國來的佛教經典《大般涅盤經》中: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本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但因目睹眾生疾苦,即拋棄權位入雪山苦行,靜坐思維,不避風雨, 堅持不懈達六年之久,身體也變得極度消瘦,筋骨暴露,卻終在痛苦中參透成佛。雪山大士為元、明小型雕塑常見題材,而此像不以傳統形式為依據,而是用誇張接近浪漫的手法,看似隨意,實為精益求精,該像當為銅鑄雪山大士像之翹楚。

觀音菩薩立像 年代:北周 - 隋 質地:銅鎏金 尺寸:高 18.5 釐米

觀音菩薩立像像與座相連,金與胎體結合緊密,遍佈青綠銅鏽,古樸素雅。觀音臉方圓,五 官以陰刻線突出,銳利直挺,頭戴寶冠,上有寶珠鑲嵌,繒帶並沿手臂向身體兩側垂下,沿耳後順腦側自然下垂,帔帛繞於胸前,右手似舉蓮莖,左手持淨瓶,胸腹間飾有連珠狀瓔珞,連珠粗大,給人以沉重感,瓔珞交叉垂於體前,胸前懸鈴,指向腹部,下半身瓔珞呈弧形向上拉起,身體姿態微向右傾,略具動感,從側面看腹部突出,顯得精神挺拔,表現出唐代造像風貌,但飄帶裙襬 一改之前誇張程式化之表現,整體帶有更強的寫實性,應為唐代剛柔並濟、圓滿雄健之作品。

釋迦牟尼說法像 年代:唐 質地:銅鎏金 尺寸:高 13.5 釐米

釋迦牟尼面部飽滿圓潤,髮髻高圓,不作螺發,目光低垂,彎眉直鼻,面帶笑意,左手置於 左膝上施觸地印,右手高舉胸旁施無畏印。身著袒右式袈裟,衣紋簡潔,線條流暢自然,難得的是背光仍在,頭光為蓮花紋,旁邊作鏤空卷花紋,背光外圍飾火焰紋。唐代造像較之北朝時期,漸漸向飽滿豐盈發展,面部也漸露和藹親切的微笑。這主要是因為唐代佛教造像己完全漢化,而佛教的高度發展為塑造理想化的造像創造了條件,人們對佛教教義理解更完善,影響了此時的造像藝術。同樣,世俗情懷的加入不但使造像的面部更自然,對衣紋的刻畫也更加寫實和細緻。此尊坐佛不論面部或軀體皆肌肉飽滿,充滿張力,面部肌膚質感細膩具彈性,坐姿挺直,比例勻稱,是盛唐造像之典型風格。袈裟衣紋立體,線條流轉有力,柔軟地垂落於膝前,拉出自然之線條,層層堆疊,變化豐富,厚實有力,且胎質密,與鎏金緊密結合,色澤鋥黃,銅繡自然,古樸莊嚴,為唐代金銅佛造像中之佳作。

觀音菩薩立像 年代:北齊 質地:銅鎏金 尺寸:高 11.5 釐米

觀音菩薩立像立於雙層臺座上,高發髻,頭戴花冠,面相飽滿豐腴,神態自若,臉帶笑意, 右手舉於胸前呈說法印,左手呈與願印,著通肩式天衣,衣紋平行下垂,寶曾自腦後自然飄落體側,飄帶垂於體前,袈裟呈尖錯式向兩側自然擺動,站於蓮座之上,陰刻蓮瓣於背光上,背光外圈陰刻忍冬紋,承襲了北魏太和佛背光樣式,但舟形更細長,蓮花臺座與方形臺座一體合鑄,臺座之上陰刻發願文。北魏於太和年間出現此類造型的佛像及觀音像,一直延續於南北朝時期。觀音像右手常持蓮或作說法印,另一手或持淨瓶,頸間常佩桃形項飾,以太和時期最盛,造型亦鏗鏘有力,到六世紀初景明熙平年間仍可見相同器物,但衣紋則有所變化,雕刻材質常為銅鎏金或石刻。此觀音立像開臉飽滿,整尊頎長細瘦,衣紋繁複,當為北齊精品。 發願文(銘文):“天統五年二月二日佛弟子□□□□康女為 上父母造□□像一區居□□□□願□□心”

魚籃一葉觀音 年代:明 質地:檀香木漆金 尺寸:高 19.2 釐米

相傳東海之濱的人們身居化外,不知禮儀。觀音菩薩便化作一個美麗的漁婦前來點化。菩薩 承諾誰能背誦她所教的佛經便嫁給他做妻子,結果有一個叫馬郎的漁夫如願以償,並最終得到了菩薩的點化。寓意眾生只要樹立堅定的信念,終能得到觀音菩薩的幫助。觀音像以檀香木為材,面容清秀,雙目微垂,神態安詳,頭束高發髻,髮絲刻畫入微。衣服輕薄貼身,衣褶柔美,端坐於一葉舟之上。魚籃置於觀音之左側。整體施紅色大漆,大漆之上施以金漆,是一件精美的雕塑藝術作品。

觀音菩薩立像 年代:隋 質地:銅鎏金 尺寸:高 11.5 釐米

觀音頭戴高冠,面相豐滿柔和,上身袒露,肩搭帔帛,帔帛長垂兩側,下著長裙,身飾瓔珞深垂過膝,前腹微微隆起,曲線優美有致,充分體現出女性菩薩的柔美。右手託蓮蕾,左臂自然下垂,立於覆蓮基座上。造像體量圓潤修長,瓔珞、帔帛轉折變化流轉自如,工藝刻畫細膩精湛,極富美感。

三世佛 年代:大理國 質地:銅漆金 尺寸:高 26 釐米

大理國(913~1253)相當於中原地區的五代至南宋時期,盛行佛教。大理國的疆域涵蓋了現今的雲南、貴州省,位處中國領土西南,建國者為段思平,前朝為南詔。大理國之盛世持續至 13 世紀中葉,直到元朝大蒙古國忽必烈皇帝「革囊渡江」,將之消滅。滅國之後,當地仍然由被元朝任命為大理世襲總管的段氏所管理。佛教傳入洱海地區約是在公元 8 世紀,南韶中後期十分盛行,並於大理時期達到鼎盛。不僅被推崇為國教,更因皇室信奉佛教,全民興佛。“葉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鳴鐘。伽藍殿閣三千堂,般若宮室八百處”,葉榆指的即是大理,此詩充分地描述了當時佛教的盛況。在佛教造像歷史中,宋、金、遼、大理國這兩百年,也就是10~13世紀,各地區造型較易混淆,然而大多仍以宋代之中原風格為依歸。雖然宋朝強國環伺,國力式微,但遼、金等國亦信奉佛教,因此,即便是遠在西南地區的大理,也都深受到來自中原的佛教文化所滋養,而出現近似於宋代風格的造型。佛像之製作地區不易分辨的情況, 因 1980、90 年代逐漸有許多國外博物館合併研究而改善,對於宋代、金代、遼代或大理等造像已有清楚的識別標準。在目前國內外公私收藏中,大理地區的金銅 造像多以阿嵯耶觀音、立姿觀音比較常見,這種題材比較少見,三尊一組的則更為難得。三世佛以銅為體,硃紅底漆,最後在表面施予金漆,銅胎較薄但鑄造精美。三尊共同點在於皆袒露右肩,面相雍容慈憫,手勢則各異。主尊釋迦牟尼佛身型略大於其它兩件。雖無文字紀錄佐證,推測釋尊左右可能為燃燈佛與彌勒佛,合稱“豎三世佛”。

騎吼觀音 年代:元末明初 質地:木胎漆金加彩 尺寸:高 125 釐米

騎吼觀音為觀音菩薩的化身之一,是為降伏一切龍魔所生的病苦,使三界眾生脫離苦海所化 現的觀音,具有極為威猛的力量,漢譯亦名騎吼觀音或獅子吼觀音。吼,即朝天吼,為龍生九子之一。此尊坐騎吼四足臥於地,四肢粗壯有力,肌肉感明顯,吼頭刻劃細膩飽滿,威猛雄壯。觀音頭戴寶冠,飾化佛。面相現慈悲祥和,胸前佩飾瓔珞,著天衣長裙,衣紋流暢,生動曲折,繼承了漢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劃的傳統。整體造像比例協調,造型端莊,座騎刻劃尤為突出,力量感十足。

“錢終歸是紙,佛還是佛”

“2013 年以前,市場就是追宮廷的,尤其是永樂宮廷、清代宮廷,覺得宮廷裡面的金光閃閃很漂亮,然後古董商、收藏家都重複著這樣的訊息。”以資深佛像經紀人身份活躍在收藏界,併成為多位重要佛像買家顧問的一西平措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這樣說。這個階段,佛教藝術品的拍賣規模幾乎呈幾何級擴展,在書畫、瓷器工藝品等板塊萎縮情勢下逆勢上漲,藏傳佛造像在其中鰲頭獨佔。

2012年-2016年佛教藝術品拍賣走勢

數據來源: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

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推出“佛華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銅佛收藏專拍”,囊括英國著名收藏家斯皮爾曼家族珍藏的14件明永宣時期宮廷造像,最終以3.4億港元的總成交額和92.8%的成交率贏得滿場喝彩。5件佛像單場連續刷新世界金銅佛像成交紀錄,其中一件“大明永樂年施”銘款的“鎏金釋迦牟尼佛像”(高72.5釐米)以1.166億港元成為標王,買家為廈門收藏家蔡銘超。蔡銘超本人認為這個價格“非常便宜”,並稱不會再賣出去。此項成交引發中國金銅造像第一波拍賣高潮,在次帶動下,內地拍賣行紛紛推出佛像藝術品拍賣專場。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整個藝術品市場處於盤整階段。經過2009年的休整,2010年至2011年穩中有升,2012年出現逆轉,2013年高潮再現,蘇富比香港秋拍,一尊明永樂鎏金銅佛競得2.36億港元,改寫我國單體佛像造像成交紀錄,成為新一波行情風向標。競得這尊佛像的是廣東藏家鄭華星。拍賣當天,得知鄭華星成功請得這尊佛像之後,他的夫人給他發了一條短信,“錢終歸是紙,佛還是佛。”

明永樂銅鎏金釋迦摩尼造像

自元開始,中國佛像製作的主流風格由漢式轉為藏式。這一方面是出於皇帝個人對藏傳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統治政策的影響。當時兩朝治藏的重心是宗教懷柔對策,佛像是回贈西藏上層必不可少的禮物,這些彙集全國能工巧匠,經過數十道繁雜工藝製成的皇室御製佛像,除了要吻合西藏佛像的基準外,還要以富麗堂皇的樣式顯現出皇室的派頭,再加上僅賞賜給前來朝貢的西藏各派宗教領袖,就更加昂貴,在當時已是無價之寶。到了清代,乾隆宮廷造像延續了永宣宮廷造像藝術的精髓,並創造性地發展出更加華美而具宏闊氣度的造像風格。

藏傳佛教有個重要特點,即極為重視以美術弘法,因此遺留下大量美術品,創造了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無比輝煌的篇章。信徒們用畢生財富和最好工藝打造一尊尊佛像,極為強調藝術張力和視覺衝擊力,某種程度而言,的確比漢傳佛造像的敦厚含蓄更吸引眼球。

古玩收藏家、傳統文化研究學者何朝陽曾經說:“藏地佛像的打造真的是一絲不苟,我們很難發現其中的瑕疵。雖然打造佛像的工匠也是收了僱主的錢,但他們本身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在他們看來,造像是在弘揚佛法,是一件積功德的事情。這跟今天很多工藝師打造一件工藝品是為了評大師,初衷是完全不同的。”他認為,嚴格意義而言,漢傳佛造像和藏傳佛造像是兩種不同的美:“宮廷造像法度更嚴謹,而藏地造像藝術感染力更強,更有個性。借用體操的術語來講,宮廷造像是規定動作,如何造像那是有一定法度的,只不過看誰做得更精細;而藏地造像是自選動作,帶著工匠自己對佛的理解,更自由,因而也更有創造性、藝術性,每一個佛像都讓你有新鮮感。”

因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重視藏傳佛教,皇家佛造像以藏佛為主,而收藏界歷來有皇家情結,加之清末民初,戰爭、經濟等原因導致包括佛像在內的大量文物外流,後經“文革”清洗,民間供奉的佛像遺存稀少。因此,改革開放之後,收藏圈裡偏多藏傳佛造像,市場上高價拍品頻現。

“它應該是最後的高地”

近幾年,情況有了改變:市場趨向細分,藏式佛造像熱潮隱退,漢傳佛造像高潮迭起,此外,高古造像的追捧者紛紛湧現,多樣風格正交替成為熱點。

2015年6月7日,北京保利2015春拍“自在菩提—中國金銅佛造像、唐卡”專場拍賣舉槌,共推出136件拍品,其中明星拍品元代闍羅弗多羅尊者以260萬元起拍,經過場內買家多輪競價,最終以3050萬元落槌,成交價達到3507.5萬元。此尊伐闍羅弗多羅尊者像是出自元代宮廷“梵像提舉司”的典型作品,其面部塑造以及衣飾體現出了鮮明的漢地中原風格,而蓮座的形制,尤其座緣突出的連珠紋飾則顯然是來自喜馬拉雅地區的藝術特徵。

2015年12月2日,香港佳士得2015秋拍“大俱足—經典亞洲佛教藝術”專場舉槌,共推出14件拍品,囊括中國、日本、尼泊爾等國的佛教藝術,這也是香港佳士得首次舉辦的泛亞洲佛教藝術品拍賣。其中,尼泊爾十三世紀鎏金銅釋迦牟尼佛立像以8020萬港元成交。此拍品高50.8釐米,於1985年前入藏歐洲私人基金會。

2015年12月7日,北京保利十週年秋拍“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Speelman祕藏梵像聚珍”專場舉槌,共推出朱勒斯·斯彼尓曼(Jules·Speelman)珍藏的12件佛像。其中最為火爆的就是一件十四世紀釋迦牟尼像。該拍品以估價待詢形式上拍,3800萬元起拍,9000萬元落槌,成交價高達1.035億元。

銅鎏金“十四世紀釋迦牟尼像”

此件銅鎏金“十四世紀釋迦牟尼像”重38.1千克,表現的是釋迦牟尼經過六年苦修,克服重重磨難,在菩提樹下得道時的情景。整件作品體量宏大,保存完好,表現語言飽含尼泊爾造像藝術元素,整體風格與供奉在大昭寺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非常相似。製作工藝極為精細,金水明亮飽滿,造型比例準確。保利古董珍玩部總經理李移舟在此前接受採訪時曾表示,Speelman先生06年在香港的永樂佛像專拍成功後,把中國佛像推向了一個新高度,之後他發現除了明朝有款識的宮廷造像外,有非常多的更高古的宋元造像有著很高的藝術水準,但是市場價值被低估了,他從那時開始十年收藏方向便是這類佛像。

2016年11月12日,中國嘉德秋拍“哲布尊丹巴-扎納巴扎爾”專場舉槌,本次秋拍特為蒙古17世紀銅鎏金哲布尊丹巴像·扎那巴扎爾造像設一專場,此像以諮詢價上拍,2000萬元起拍,最終以6350萬元落槌,以7302.5萬成交。這尊銅鍍金一世哲布尊丹巴像是迄今為止體量最大、造型最完美、表現題材最重要的一尊蒙古風格造像。是除蒙古國家博物館外目前國內外公私收藏中已知的蒙古造像中的絕品。此像風格是流行於清代喀爾喀蒙古地區的一種造像風格,通稱“蒙古造像風格”或“扎那巴扎爾造像風格”,在所有的藏傳佛教造像中風格最為鮮明突出。

蒙古17世紀銅鎏金哲布尊丹巴像·扎那巴扎爾造像

“這幾年漢傳佛造像在市場上開始走熱,而藏傳佛造像經過前些年的升溫後目前處於平穩期。據我所知,很多原先玩藏傳的開始轉向漢傳,因為現在藏傳市場分化的很嚴重,精品價格極高,低的就沒人要,加上這幾年經濟情況不是太好,市場走不動,而漢傳是真正沒有動過的版塊,雖然也出現過一些高價,但也僅限於高古金銅,元明清這塊是沒有炒作過的窪地。”許理鬆還認為“高古也是這幾年剛起來的版塊,這種東西,流傳下來的還有多少?而且大部分都在博物館,它應該是最後的高地。”

明銅鍍金道教水將像 成交價:8970萬元 北京東正五週年拍賣

資深藝術品鑑賞與投資顧問樑曉新亦認為,公元12世紀以前的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地區的高古作品,長期以來被忽視,應該是下一輪的投資潛力股。“宮廷造像缺乏造像藝術應有的藝術創造性與趣味性,容易流為乏味,經過了數年的市場培養,現在國內的佛教藝術收藏圈已經逐漸將眼光投向更早期的藝術作品,包括來自鍵陀羅及帕拉王朝的精美作品—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

在中國,佛像不僅是雕塑體系的傳承者,還是宗教精神的繼承者,不論漢傳或藏傳,都有不同神韻,同時也代表著各自體系的最高審美。“漢傳與藏傳應該同步發展,兩個體系各有特色,藏傳有自己的優勢,漢傳無非是齊頭趕上,我相信通過大家不懈的努力,可從各個層面:藏家、市場、社會、學術等,去了解漢傳佛造像的魅力所在。”許理鬆說。

佛造像博大精深,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民族、科技、對外關係等諸多領域。每尊造像都飽經歷史風霜,既有獨特的時代風貌,又盡顯佛造像之發展變遷。“漢傳與藏傳是兩個體系,審美觀和藝術的源流不一樣,所以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問題。”金申認為:“都各有千秋,只要做的好,都好。”

買家入手,早期不可避免以投資為目的,隨著瞭解加深,會逐漸在社會、文化大背景下全面認識佛教發展史,最後,宗教情結將戰勝一切,迴歸精神層面。

作者:鄒萍

編輯:張麗敏

放心收藏,全球見證,掃碼立即送鑑

漢傳、藏傳和犍陀羅 誰是佛造像收藏的最後高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