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

如來佛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他坐化成佛之前在人世間走過了八十一年的人生歷程,唐僧取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應該與此頗有聯繫。

"

如來佛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他坐化成佛之前在人世間走過了八十一年的人生歷程,唐僧取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應該與此頗有聯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其實並不是姓名,而是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就像我們的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一樣。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東南部)的藍毗尼,和中國的第一聖人孔子是同時代人。

那個時候,印度稱為天竺,按地理方位分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部分,迦毗羅衛國乃是中天竺的一個小國,附屬於天竺十六強國之一的僑薩羅國。

"

如來佛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他坐化成佛之前在人世間走過了八十一年的人生歷程,唐僧取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應該與此頗有聯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其實並不是姓名,而是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就像我們的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一樣。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東南部)的藍毗尼,和中國的第一聖人孔子是同時代人。

那個時候,印度稱為天竺,按地理方位分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部分,迦毗羅衛國乃是中天竺的一個小國,附屬於天竺十六強國之一的僑薩羅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喬達摩·悉達多不是一個一般的國民,他乃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而且是將來的王位繼承人,悉達多意味著“一切達成,國富民強”,包含著他的父親淨飯王對他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按照普遍的說法,喬達摩是悉達多王子的姓氏,蘊涵著安靜多思的意義,這和王子的品性恰好吻合,天衣無縫。

悉達多王子的性格和他幼年的經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王子出生才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永遠離他而去了,他是在乳母和父王另一個妃子(據說是悉達多王子的姨媽)的養育下長大成人的。雖然王宮的生活十分富足,乳母和養母對他也非常關愛,襁褓中就失去母愛的特殊經歷還是給王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如來佛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他坐化成佛之前在人世間走過了八十一年的人生歷程,唐僧取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應該與此頗有聯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其實並不是姓名,而是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就像我們的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一樣。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東南部)的藍毗尼,和中國的第一聖人孔子是同時代人。

那個時候,印度稱為天竺,按地理方位分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部分,迦毗羅衛國乃是中天竺的一個小國,附屬於天竺十六強國之一的僑薩羅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喬達摩·悉達多不是一個一般的國民,他乃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而且是將來的王位繼承人,悉達多意味著“一切達成,國富民強”,包含著他的父親淨飯王對他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按照普遍的說法,喬達摩是悉達多王子的姓氏,蘊涵著安靜多思的意義,這和王子的品性恰好吻合,天衣無縫。

悉達多王子的性格和他幼年的經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王子出生才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永遠離他而去了,他是在乳母和父王另一個妃子(據說是悉達多王子的姨媽)的養育下長大成人的。雖然王宮的生活十分富足,乳母和養母對他也非常關愛,襁褓中就失去母愛的特殊經歷還是給王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在年幼時即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第一次獨自在樹下坐禪時,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初禪之境;他在隨父去城外參加農耕祭典時,見到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深感眾生相殘,苦難深重。

王子七歲時開始接受宗教、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學習,十六歲時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生有一子名羅睺羅,但不管是傳統宗教,還是治國之術,還是家庭生活,都不能使他從對生老病死的憂慮中獲得徹底解脫。

"

如來佛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他坐化成佛之前在人世間走過了八十一年的人生歷程,唐僧取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應該與此頗有聯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其實並不是姓名,而是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就像我們的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一樣。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東南部)的藍毗尼,和中國的第一聖人孔子是同時代人。

那個時候,印度稱為天竺,按地理方位分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部分,迦毗羅衛國乃是中天竺的一個小國,附屬於天竺十六強國之一的僑薩羅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喬達摩·悉達多不是一個一般的國民,他乃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而且是將來的王位繼承人,悉達多意味著“一切達成,國富民強”,包含著他的父親淨飯王對他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按照普遍的說法,喬達摩是悉達多王子的姓氏,蘊涵著安靜多思的意義,這和王子的品性恰好吻合,天衣無縫。

悉達多王子的性格和他幼年的經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王子出生才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永遠離他而去了,他是在乳母和父王另一個妃子(據說是悉達多王子的姨媽)的養育下長大成人的。雖然王宮的生活十分富足,乳母和養母對他也非常關愛,襁褓中就失去母愛的特殊經歷還是給王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在年幼時即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第一次獨自在樹下坐禪時,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初禪之境;他在隨父去城外參加農耕祭典時,見到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深感眾生相殘,苦難深重。

王子七歲時開始接受宗教、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學習,十六歲時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生有一子名羅睺羅,但不管是傳統宗教,還是治國之術,還是家庭生活,都不能使他從對生老病死的憂慮中獲得徹底解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公元前537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29歲的悉達多王子乘車到城外散心,沿途之上他先後看到了衰弱的老翁、痛苦的病人、送葬的隊伍,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著人生之苦,淚水不覺奪眶而出,正在悉達多王子為生老病死的苦難而心神不安時,一個步履輕鬆、神色淡泊的沙門(即出家的僧人)出現了。注視著沙門飄然遠去的背影,悉達多王子感覺醍醐灌頂,心中豁然開朗,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

當天子夜時分,悉達多王子悄悄離開王宮,沐浴著清涼的月色來到了阿那瑪河畔,他用聖潔的雪水剃掉了頭髮鬍鬚,接著摘掉了身上的每一件飾物,然後對著王宮的方向揮一揮衣袖,毅然決然地邁開大步向遠方走去。

"

如來佛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他坐化成佛之前在人世間走過了八十一年的人生歷程,唐僧取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應該與此頗有聯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其實並不是姓名,而是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就像我們的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一樣。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東南部)的藍毗尼,和中國的第一聖人孔子是同時代人。

那個時候,印度稱為天竺,按地理方位分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部分,迦毗羅衛國乃是中天竺的一個小國,附屬於天竺十六強國之一的僑薩羅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喬達摩·悉達多不是一個一般的國民,他乃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而且是將來的王位繼承人,悉達多意味著“一切達成,國富民強”,包含著他的父親淨飯王對他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按照普遍的說法,喬達摩是悉達多王子的姓氏,蘊涵著安靜多思的意義,這和王子的品性恰好吻合,天衣無縫。

悉達多王子的性格和他幼年的經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王子出生才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永遠離他而去了,他是在乳母和父王另一個妃子(據說是悉達多王子的姨媽)的養育下長大成人的。雖然王宮的生活十分富足,乳母和養母對他也非常關愛,襁褓中就失去母愛的特殊經歷還是給王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在年幼時即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第一次獨自在樹下坐禪時,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初禪之境;他在隨父去城外參加農耕祭典時,見到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深感眾生相殘,苦難深重。

王子七歲時開始接受宗教、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學習,十六歲時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生有一子名羅睺羅,但不管是傳統宗教,還是治國之術,還是家庭生活,都不能使他從對生老病死的憂慮中獲得徹底解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公元前537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29歲的悉達多王子乘車到城外散心,沿途之上他先後看到了衰弱的老翁、痛苦的病人、送葬的隊伍,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著人生之苦,淚水不覺奪眶而出,正在悉達多王子為生老病死的苦難而心神不安時,一個步履輕鬆、神色淡泊的沙門(即出家的僧人)出現了。注視著沙門飄然遠去的背影,悉達多王子感覺醍醐灌頂,心中豁然開朗,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

當天子夜時分,悉達多王子悄悄離開王宮,沐浴著清涼的月色來到了阿那瑪河畔,他用聖潔的雪水剃掉了頭髮鬍鬚,接著摘掉了身上的每一件飾物,然後對著王宮的方向揮一揮衣袖,毅然決然地邁開大步向遠方走去。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出家為僧了,從現在起我們可以稱他為釋迦牟尼了。

釋迦牟尼沿阿那瑪河而下來到恆河邊,然後隨著東流的恆河來到了當時的文化中心------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開始了一邊化緣一邊求學的僧侶生涯。

當時大天竺地區流行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僧侶是憑藉特權接受信眾的供養,過著高高在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釋迦牟尼選擇了剃髮修行和託缽化緣,這意味著他站到了婆羅門教的對立面,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佛教就在此時紮下了它的第一縷根脈……

釋迦牟尼先跟隨阿羅陀迦蘭學習,達到了“無所有處定”的禪境,又從學於鬱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

筆者對於佛學當然也是門外漢,但這兩個禪境讓筆者想起了從我的一個大學老師那兒聽到的幾句話:

大一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時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時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時不知道自己知道。

當然還有六祖慧能那兩首偈子詩,其一曰: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閒時勤拂掃,莫使惹塵埃。

"

如來佛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他坐化成佛之前在人世間走過了八十一年的人生歷程,唐僧取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應該與此頗有聯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其實並不是姓名,而是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就像我們的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一樣。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東南部)的藍毗尼,和中國的第一聖人孔子是同時代人。

那個時候,印度稱為天竺,按地理方位分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部分,迦毗羅衛國乃是中天竺的一個小國,附屬於天竺十六強國之一的僑薩羅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喬達摩·悉達多不是一個一般的國民,他乃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而且是將來的王位繼承人,悉達多意味著“一切達成,國富民強”,包含著他的父親淨飯王對他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按照普遍的說法,喬達摩是悉達多王子的姓氏,蘊涵著安靜多思的意義,這和王子的品性恰好吻合,天衣無縫。

悉達多王子的性格和他幼年的經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王子出生才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永遠離他而去了,他是在乳母和父王另一個妃子(據說是悉達多王子的姨媽)的養育下長大成人的。雖然王宮的生活十分富足,乳母和養母對他也非常關愛,襁褓中就失去母愛的特殊經歷還是給王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在年幼時即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第一次獨自在樹下坐禪時,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初禪之境;他在隨父去城外參加農耕祭典時,見到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深感眾生相殘,苦難深重。

王子七歲時開始接受宗教、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學習,十六歲時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生有一子名羅睺羅,但不管是傳統宗教,還是治國之術,還是家庭生活,都不能使他從對生老病死的憂慮中獲得徹底解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公元前537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29歲的悉達多王子乘車到城外散心,沿途之上他先後看到了衰弱的老翁、痛苦的病人、送葬的隊伍,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著人生之苦,淚水不覺奪眶而出,正在悉達多王子為生老病死的苦難而心神不安時,一個步履輕鬆、神色淡泊的沙門(即出家的僧人)出現了。注視著沙門飄然遠去的背影,悉達多王子感覺醍醐灌頂,心中豁然開朗,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

當天子夜時分,悉達多王子悄悄離開王宮,沐浴著清涼的月色來到了阿那瑪河畔,他用聖潔的雪水剃掉了頭髮鬍鬚,接著摘掉了身上的每一件飾物,然後對著王宮的方向揮一揮衣袖,毅然決然地邁開大步向遠方走去。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出家為僧了,從現在起我們可以稱他為釋迦牟尼了。

釋迦牟尼沿阿那瑪河而下來到恆河邊,然後隨著東流的恆河來到了當時的文化中心------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開始了一邊化緣一邊求學的僧侶生涯。

當時大天竺地區流行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僧侶是憑藉特權接受信眾的供養,過著高高在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釋迦牟尼選擇了剃髮修行和託缽化緣,這意味著他站到了婆羅門教的對立面,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佛教就在此時紮下了它的第一縷根脈……

釋迦牟尼先跟隨阿羅陀迦蘭學習,達到了“無所有處定”的禪境,又從學於鬱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

筆者對於佛學當然也是門外漢,但這兩個禪境讓筆者想起了從我的一個大學老師那兒聽到的幾句話:

大一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時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時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時不知道自己知道。

當然還有六祖慧能那兩首偈子詩,其一曰: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閒時勤拂掃,莫使惹塵埃。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其二曰: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

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摩揭陀國的遊歷令釋迦牟尼學業大進,但他心中依然存在著對於生老病死的憂慮,為了能夠真正達到“原本無一物”那樣的境界,釋迦牟尼選擇了苦行作為進一步修行的方式。

釋迦牟尼苦行的地方在在尼連禪河(今印度帕爾吉河,恆河支流)畔的樹林中,他以樹皮為衣,以牛糞為床,生活條件比臥薪嚐膽的勾踐還要艱苦。開始時他每天只吃一餐,後來七天才進一餐。

六年後,釋迦牟尼已是身形消瘦,猶如枯木,但他仍然沒有找到解脫之道,彼情彼境之下,他決定放棄苦行,另覓蹊徑。

釋迦牟尼離開牛糞床,脫去樹皮衣,在尼連禪河中洗淨了自己的身體,之後他接受了一個牧女施捨的乳糜,慢慢恢復了健康。釋迦牟尼想要回到他苦行之前的生活,於是渡過尼連禪河,來到對岸伽耶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市)外,這時,他感到有點疲倦,就在路邊的一棵菩提樹下坐下來,一邊休息,一邊冥想。

"

如來佛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他坐化成佛之前在人世間走過了八十一年的人生歷程,唐僧取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應該與此頗有聯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其實並不是姓名,而是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就像我們的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一樣。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東南部)的藍毗尼,和中國的第一聖人孔子是同時代人。

那個時候,印度稱為天竺,按地理方位分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部分,迦毗羅衛國乃是中天竺的一個小國,附屬於天竺十六強國之一的僑薩羅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喬達摩·悉達多不是一個一般的國民,他乃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而且是將來的王位繼承人,悉達多意味著“一切達成,國富民強”,包含著他的父親淨飯王對他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按照普遍的說法,喬達摩是悉達多王子的姓氏,蘊涵著安靜多思的意義,這和王子的品性恰好吻合,天衣無縫。

悉達多王子的性格和他幼年的經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王子出生才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永遠離他而去了,他是在乳母和父王另一個妃子(據說是悉達多王子的姨媽)的養育下長大成人的。雖然王宮的生活十分富足,乳母和養母對他也非常關愛,襁褓中就失去母愛的特殊經歷還是給王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在年幼時即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第一次獨自在樹下坐禪時,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初禪之境;他在隨父去城外參加農耕祭典時,見到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深感眾生相殘,苦難深重。

王子七歲時開始接受宗教、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學習,十六歲時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生有一子名羅睺羅,但不管是傳統宗教,還是治國之術,還是家庭生活,都不能使他從對生老病死的憂慮中獲得徹底解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公元前537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29歲的悉達多王子乘車到城外散心,沿途之上他先後看到了衰弱的老翁、痛苦的病人、送葬的隊伍,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著人生之苦,淚水不覺奪眶而出,正在悉達多王子為生老病死的苦難而心神不安時,一個步履輕鬆、神色淡泊的沙門(即出家的僧人)出現了。注視著沙門飄然遠去的背影,悉達多王子感覺醍醐灌頂,心中豁然開朗,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

當天子夜時分,悉達多王子悄悄離開王宮,沐浴著清涼的月色來到了阿那瑪河畔,他用聖潔的雪水剃掉了頭髮鬍鬚,接著摘掉了身上的每一件飾物,然後對著王宮的方向揮一揮衣袖,毅然決然地邁開大步向遠方走去。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出家為僧了,從現在起我們可以稱他為釋迦牟尼了。

釋迦牟尼沿阿那瑪河而下來到恆河邊,然後隨著東流的恆河來到了當時的文化中心------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開始了一邊化緣一邊求學的僧侶生涯。

當時大天竺地區流行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僧侶是憑藉特權接受信眾的供養,過著高高在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釋迦牟尼選擇了剃髮修行和託缽化緣,這意味著他站到了婆羅門教的對立面,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佛教就在此時紮下了它的第一縷根脈……

釋迦牟尼先跟隨阿羅陀迦蘭學習,達到了“無所有處定”的禪境,又從學於鬱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

筆者對於佛學當然也是門外漢,但這兩個禪境讓筆者想起了從我的一個大學老師那兒聽到的幾句話:

大一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時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時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時不知道自己知道。

當然還有六祖慧能那兩首偈子詩,其一曰: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閒時勤拂掃,莫使惹塵埃。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其二曰: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

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摩揭陀國的遊歷令釋迦牟尼學業大進,但他心中依然存在著對於生老病死的憂慮,為了能夠真正達到“原本無一物”那樣的境界,釋迦牟尼選擇了苦行作為進一步修行的方式。

釋迦牟尼苦行的地方在在尼連禪河(今印度帕爾吉河,恆河支流)畔的樹林中,他以樹皮為衣,以牛糞為床,生活條件比臥薪嚐膽的勾踐還要艱苦。開始時他每天只吃一餐,後來七天才進一餐。

六年後,釋迦牟尼已是身形消瘦,猶如枯木,但他仍然沒有找到解脫之道,彼情彼境之下,他決定放棄苦行,另覓蹊徑。

釋迦牟尼離開牛糞床,脫去樹皮衣,在尼連禪河中洗淨了自己的身體,之後他接受了一個牧女施捨的乳糜,慢慢恢復了健康。釋迦牟尼想要回到他苦行之前的生活,於是渡過尼連禪河,來到對岸伽耶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市)外,這時,他感到有點疲倦,就在路邊的一棵菩提樹下坐下來,一邊休息,一邊冥想。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我們不知道三十五歲的釋迦牟尼在伽耶城外的菩提樹下想了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次冥想讓他頓悟了,他確信自己已經洞明瞭生老病死四苦的本源,貪、瞋、痴三毒等煩惱不會再起於他的心頭,這標誌著他已得道成佛,佛者,大覺大悟之智者也。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這樣誕生了,那顆菩提樹也因此成了佛教的聖物之一。

按照筆者的猜想,結束苦行後,釋迦牟尼身體極度虛弱,沐浴時幾乎用盡了所有的力氣,當他奄奄一息地躺在河邊草地上時,一個美女用乳糜(即牛奶粥)把他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死過一次的人更容易看透生死,參破人生,何況釋迦牟尼是一個經歷過六年苦行的智者呢?這才有了他伽耶城外菩提樹下的頓悟。

釋迦牟尼頓悟得道後,立即趕往婆羅奈(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市)城郊的鹿野苑,他找到當年隨他一道出家的五個侍從,並向他們宣講佛法。釋迦牟尼認為只有“中道”才是解脫的正道,修道者要避免極端苦行,也要反對性情縱慾,並且從不同角度講了三遍,阿若陳如等五人由此信仰了佛教教義,成為釋迦牟尼的首批信徒,稱為“五比丘”。

釋迦牟尼一天的活動很有規律------黎明起床,坐禪靜思;近中午時外出乞食;午飯後在一靜寂處坐禪沉思;黃昏為弟子宣法,或向俗人傳教。

在婆羅奈一帶的傳經佈教獲得成功之後,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們離開鹿野苑,走進更廣闊的天地,將佛教的種子撒向大天竺的四面八方……

釋迦牟尼的弟子很快發展到五百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十大弟子。大迦葉和阿難陀即《西遊記》中的尊者迦葉和阿儺,目犍連即和觀音、文殊、普賢並稱的地藏菩薩,也就是戲曲舞臺上的孝子目連。

"

如來佛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他坐化成佛之前在人世間走過了八十一年的人生歷程,唐僧取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應該與此頗有聯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其實並不是姓名,而是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就像我們的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一樣。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東南部)的藍毗尼,和中國的第一聖人孔子是同時代人。

那個時候,印度稱為天竺,按地理方位分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部分,迦毗羅衛國乃是中天竺的一個小國,附屬於天竺十六強國之一的僑薩羅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喬達摩·悉達多不是一個一般的國民,他乃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而且是將來的王位繼承人,悉達多意味著“一切達成,國富民強”,包含著他的父親淨飯王對他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按照普遍的說法,喬達摩是悉達多王子的姓氏,蘊涵著安靜多思的意義,這和王子的品性恰好吻合,天衣無縫。

悉達多王子的性格和他幼年的經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王子出生才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永遠離他而去了,他是在乳母和父王另一個妃子(據說是悉達多王子的姨媽)的養育下長大成人的。雖然王宮的生活十分富足,乳母和養母對他也非常關愛,襁褓中就失去母愛的特殊經歷還是給王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在年幼時即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第一次獨自在樹下坐禪時,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初禪之境;他在隨父去城外參加農耕祭典時,見到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深感眾生相殘,苦難深重。

王子七歲時開始接受宗教、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學習,十六歲時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生有一子名羅睺羅,但不管是傳統宗教,還是治國之術,還是家庭生活,都不能使他從對生老病死的憂慮中獲得徹底解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公元前537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29歲的悉達多王子乘車到城外散心,沿途之上他先後看到了衰弱的老翁、痛苦的病人、送葬的隊伍,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著人生之苦,淚水不覺奪眶而出,正在悉達多王子為生老病死的苦難而心神不安時,一個步履輕鬆、神色淡泊的沙門(即出家的僧人)出現了。注視著沙門飄然遠去的背影,悉達多王子感覺醍醐灌頂,心中豁然開朗,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

當天子夜時分,悉達多王子悄悄離開王宮,沐浴著清涼的月色來到了阿那瑪河畔,他用聖潔的雪水剃掉了頭髮鬍鬚,接著摘掉了身上的每一件飾物,然後對著王宮的方向揮一揮衣袖,毅然決然地邁開大步向遠方走去。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出家為僧了,從現在起我們可以稱他為釋迦牟尼了。

釋迦牟尼沿阿那瑪河而下來到恆河邊,然後隨著東流的恆河來到了當時的文化中心------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開始了一邊化緣一邊求學的僧侶生涯。

當時大天竺地區流行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僧侶是憑藉特權接受信眾的供養,過著高高在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釋迦牟尼選擇了剃髮修行和託缽化緣,這意味著他站到了婆羅門教的對立面,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佛教就在此時紮下了它的第一縷根脈……

釋迦牟尼先跟隨阿羅陀迦蘭學習,達到了“無所有處定”的禪境,又從學於鬱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

筆者對於佛學當然也是門外漢,但這兩個禪境讓筆者想起了從我的一個大學老師那兒聽到的幾句話:

大一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時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時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時不知道自己知道。

當然還有六祖慧能那兩首偈子詩,其一曰: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閒時勤拂掃,莫使惹塵埃。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其二曰: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

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摩揭陀國的遊歷令釋迦牟尼學業大進,但他心中依然存在著對於生老病死的憂慮,為了能夠真正達到“原本無一物”那樣的境界,釋迦牟尼選擇了苦行作為進一步修行的方式。

釋迦牟尼苦行的地方在在尼連禪河(今印度帕爾吉河,恆河支流)畔的樹林中,他以樹皮為衣,以牛糞為床,生活條件比臥薪嚐膽的勾踐還要艱苦。開始時他每天只吃一餐,後來七天才進一餐。

六年後,釋迦牟尼已是身形消瘦,猶如枯木,但他仍然沒有找到解脫之道,彼情彼境之下,他決定放棄苦行,另覓蹊徑。

釋迦牟尼離開牛糞床,脫去樹皮衣,在尼連禪河中洗淨了自己的身體,之後他接受了一個牧女施捨的乳糜,慢慢恢復了健康。釋迦牟尼想要回到他苦行之前的生活,於是渡過尼連禪河,來到對岸伽耶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市)外,這時,他感到有點疲倦,就在路邊的一棵菩提樹下坐下來,一邊休息,一邊冥想。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我們不知道三十五歲的釋迦牟尼在伽耶城外的菩提樹下想了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次冥想讓他頓悟了,他確信自己已經洞明瞭生老病死四苦的本源,貪、瞋、痴三毒等煩惱不會再起於他的心頭,這標誌著他已得道成佛,佛者,大覺大悟之智者也。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這樣誕生了,那顆菩提樹也因此成了佛教的聖物之一。

按照筆者的猜想,結束苦行後,釋迦牟尼身體極度虛弱,沐浴時幾乎用盡了所有的力氣,當他奄奄一息地躺在河邊草地上時,一個美女用乳糜(即牛奶粥)把他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死過一次的人更容易看透生死,參破人生,何況釋迦牟尼是一個經歷過六年苦行的智者呢?這才有了他伽耶城外菩提樹下的頓悟。

釋迦牟尼頓悟得道後,立即趕往婆羅奈(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市)城郊的鹿野苑,他找到當年隨他一道出家的五個侍從,並向他們宣講佛法。釋迦牟尼認為只有“中道”才是解脫的正道,修道者要避免極端苦行,也要反對性情縱慾,並且從不同角度講了三遍,阿若陳如等五人由此信仰了佛教教義,成為釋迦牟尼的首批信徒,稱為“五比丘”。

釋迦牟尼一天的活動很有規律------黎明起床,坐禪靜思;近中午時外出乞食;午飯後在一靜寂處坐禪沉思;黃昏為弟子宣法,或向俗人傳教。

在婆羅奈一帶的傳經佈教獲得成功之後,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們離開鹿野苑,走進更廣闊的天地,將佛教的種子撒向大天竺的四面八方……

釋迦牟尼的弟子很快發展到五百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十大弟子。大迦葉和阿難陀即《西遊記》中的尊者迦葉和阿儺,目犍連即和觀音、文殊、普賢並稱的地藏菩薩,也就是戲曲舞臺上的孝子目連。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值得一提的是,釋迦牟尼的家人對於佛教的發展和傳播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兒子羅睺羅、親弟弟難陀、堂弟阿難陀、阿那律和提婆達朵都先後加入佛教,成了釋迦牟尼的弟子,而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佛教給予了大力支持。

就像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時代一樣,釋迦牟尼那個時期的古印度流行著各種各樣的修行學說,國王和富商經常組織各種規模的辯論會,讓不同學說的沙門各抒己見、一決高下,而釋迦牟尼幾乎每次都能在辯論中佔據上風,光榮勝出,於是他的聲名越來越響,很多國王都已見到他為榮,有的國王還成了他的信徒,比如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

"

如來佛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他坐化成佛之前在人世間走過了八十一年的人生歷程,唐僧取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應該與此頗有聯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其實並不是姓名,而是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就像我們的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一樣。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東南部)的藍毗尼,和中國的第一聖人孔子是同時代人。

那個時候,印度稱為天竺,按地理方位分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部分,迦毗羅衛國乃是中天竺的一個小國,附屬於天竺十六強國之一的僑薩羅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喬達摩·悉達多不是一個一般的國民,他乃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而且是將來的王位繼承人,悉達多意味著“一切達成,國富民強”,包含著他的父親淨飯王對他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按照普遍的說法,喬達摩是悉達多王子的姓氏,蘊涵著安靜多思的意義,這和王子的品性恰好吻合,天衣無縫。

悉達多王子的性格和他幼年的經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王子出生才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永遠離他而去了,他是在乳母和父王另一個妃子(據說是悉達多王子的姨媽)的養育下長大成人的。雖然王宮的生活十分富足,乳母和養母對他也非常關愛,襁褓中就失去母愛的特殊經歷還是給王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在年幼時即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第一次獨自在樹下坐禪時,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初禪之境;他在隨父去城外參加農耕祭典時,見到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深感眾生相殘,苦難深重。

王子七歲時開始接受宗教、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學習,十六歲時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生有一子名羅睺羅,但不管是傳統宗教,還是治國之術,還是家庭生活,都不能使他從對生老病死的憂慮中獲得徹底解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公元前537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29歲的悉達多王子乘車到城外散心,沿途之上他先後看到了衰弱的老翁、痛苦的病人、送葬的隊伍,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著人生之苦,淚水不覺奪眶而出,正在悉達多王子為生老病死的苦難而心神不安時,一個步履輕鬆、神色淡泊的沙門(即出家的僧人)出現了。注視著沙門飄然遠去的背影,悉達多王子感覺醍醐灌頂,心中豁然開朗,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

當天子夜時分,悉達多王子悄悄離開王宮,沐浴著清涼的月色來到了阿那瑪河畔,他用聖潔的雪水剃掉了頭髮鬍鬚,接著摘掉了身上的每一件飾物,然後對著王宮的方向揮一揮衣袖,毅然決然地邁開大步向遠方走去。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出家為僧了,從現在起我們可以稱他為釋迦牟尼了。

釋迦牟尼沿阿那瑪河而下來到恆河邊,然後隨著東流的恆河來到了當時的文化中心------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開始了一邊化緣一邊求學的僧侶生涯。

當時大天竺地區流行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僧侶是憑藉特權接受信眾的供養,過著高高在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釋迦牟尼選擇了剃髮修行和託缽化緣,這意味著他站到了婆羅門教的對立面,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佛教就在此時紮下了它的第一縷根脈……

釋迦牟尼先跟隨阿羅陀迦蘭學習,達到了“無所有處定”的禪境,又從學於鬱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

筆者對於佛學當然也是門外漢,但這兩個禪境讓筆者想起了從我的一個大學老師那兒聽到的幾句話:

大一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時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時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時不知道自己知道。

當然還有六祖慧能那兩首偈子詩,其一曰: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閒時勤拂掃,莫使惹塵埃。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其二曰: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

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摩揭陀國的遊歷令釋迦牟尼學業大進,但他心中依然存在著對於生老病死的憂慮,為了能夠真正達到“原本無一物”那樣的境界,釋迦牟尼選擇了苦行作為進一步修行的方式。

釋迦牟尼苦行的地方在在尼連禪河(今印度帕爾吉河,恆河支流)畔的樹林中,他以樹皮為衣,以牛糞為床,生活條件比臥薪嚐膽的勾踐還要艱苦。開始時他每天只吃一餐,後來七天才進一餐。

六年後,釋迦牟尼已是身形消瘦,猶如枯木,但他仍然沒有找到解脫之道,彼情彼境之下,他決定放棄苦行,另覓蹊徑。

釋迦牟尼離開牛糞床,脫去樹皮衣,在尼連禪河中洗淨了自己的身體,之後他接受了一個牧女施捨的乳糜,慢慢恢復了健康。釋迦牟尼想要回到他苦行之前的生活,於是渡過尼連禪河,來到對岸伽耶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市)外,這時,他感到有點疲倦,就在路邊的一棵菩提樹下坐下來,一邊休息,一邊冥想。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我們不知道三十五歲的釋迦牟尼在伽耶城外的菩提樹下想了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次冥想讓他頓悟了,他確信自己已經洞明瞭生老病死四苦的本源,貪、瞋、痴三毒等煩惱不會再起於他的心頭,這標誌著他已得道成佛,佛者,大覺大悟之智者也。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這樣誕生了,那顆菩提樹也因此成了佛教的聖物之一。

按照筆者的猜想,結束苦行後,釋迦牟尼身體極度虛弱,沐浴時幾乎用盡了所有的力氣,當他奄奄一息地躺在河邊草地上時,一個美女用乳糜(即牛奶粥)把他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死過一次的人更容易看透生死,參破人生,何況釋迦牟尼是一個經歷過六年苦行的智者呢?這才有了他伽耶城外菩提樹下的頓悟。

釋迦牟尼頓悟得道後,立即趕往婆羅奈(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市)城郊的鹿野苑,他找到當年隨他一道出家的五個侍從,並向他們宣講佛法。釋迦牟尼認為只有“中道”才是解脫的正道,修道者要避免極端苦行,也要反對性情縱慾,並且從不同角度講了三遍,阿若陳如等五人由此信仰了佛教教義,成為釋迦牟尼的首批信徒,稱為“五比丘”。

釋迦牟尼一天的活動很有規律------黎明起床,坐禪靜思;近中午時外出乞食;午飯後在一靜寂處坐禪沉思;黃昏為弟子宣法,或向俗人傳教。

在婆羅奈一帶的傳經佈教獲得成功之後,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們離開鹿野苑,走進更廣闊的天地,將佛教的種子撒向大天竺的四面八方……

釋迦牟尼的弟子很快發展到五百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十大弟子。大迦葉和阿難陀即《西遊記》中的尊者迦葉和阿儺,目犍連即和觀音、文殊、普賢並稱的地藏菩薩,也就是戲曲舞臺上的孝子目連。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值得一提的是,釋迦牟尼的家人對於佛教的發展和傳播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兒子羅睺羅、親弟弟難陀、堂弟阿難陀、阿那律和提婆達朵都先後加入佛教,成了釋迦牟尼的弟子,而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佛教給予了大力支持。

就像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時代一樣,釋迦牟尼那個時期的古印度流行著各種各樣的修行學說,國王和富商經常組織各種規模的辯論會,讓不同學說的沙門各抒己見、一決高下,而釋迦牟尼幾乎每次都能在辯論中佔據上風,光榮勝出,於是他的聲名越來越響,很多國王都已見到他為榮,有的國王還成了他的信徒,比如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但是,當釋迦牟尼來到僑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時,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和風險。

其中最典型的是孫陀利被殺事件,而且此事應該和《西遊記》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孫陀利是一個風月場的女人,卻糊里糊塗地捲入了教派之爭並且因此送掉了性命。

佛教在拘薩羅國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別的教派,特別是婆羅門教怒火中燒,想盡辦法要除掉佛教的傳教僧團。在這種情況下,孫陀利成了邪魔外道手中的害人工具。

在外教邪惡分子的操作下,孫陀利利用她的美色去誘惑佛教僧團中的比丘。儘管孫陀利把自己打扮得極其妖豔,但佛教僧團的比丘都像唐僧一樣嚴持戒律,不為所動,沒有一個人有逾規越矩之舉。

後來,孫陀利使出了非常惡毒的一招,她假裝自己懷孕了,並且到處去哭訴,說她肚子裡的孩子是佛教僧團中的比丘侮辱她後留下的。謠言最終傳入了拘薩羅國王宮,最後連國王波斯匿王也知道了,國王立即下令嚴查此事。

"

如來佛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他坐化成佛之前在人世間走過了八十一年的人生歷程,唐僧取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應該與此頗有聯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其實並不是姓名,而是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就像我們的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一樣。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東南部)的藍毗尼,和中國的第一聖人孔子是同時代人。

那個時候,印度稱為天竺,按地理方位分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部分,迦毗羅衛國乃是中天竺的一個小國,附屬於天竺十六強國之一的僑薩羅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喬達摩·悉達多不是一個一般的國民,他乃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而且是將來的王位繼承人,悉達多意味著“一切達成,國富民強”,包含著他的父親淨飯王對他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按照普遍的說法,喬達摩是悉達多王子的姓氏,蘊涵著安靜多思的意義,這和王子的品性恰好吻合,天衣無縫。

悉達多王子的性格和他幼年的經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王子出生才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永遠離他而去了,他是在乳母和父王另一個妃子(據說是悉達多王子的姨媽)的養育下長大成人的。雖然王宮的生活十分富足,乳母和養母對他也非常關愛,襁褓中就失去母愛的特殊經歷還是給王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在年幼時即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第一次獨自在樹下坐禪時,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初禪之境;他在隨父去城外參加農耕祭典時,見到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深感眾生相殘,苦難深重。

王子七歲時開始接受宗教、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學習,十六歲時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生有一子名羅睺羅,但不管是傳統宗教,還是治國之術,還是家庭生活,都不能使他從對生老病死的憂慮中獲得徹底解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公元前537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29歲的悉達多王子乘車到城外散心,沿途之上他先後看到了衰弱的老翁、痛苦的病人、送葬的隊伍,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著人生之苦,淚水不覺奪眶而出,正在悉達多王子為生老病死的苦難而心神不安時,一個步履輕鬆、神色淡泊的沙門(即出家的僧人)出現了。注視著沙門飄然遠去的背影,悉達多王子感覺醍醐灌頂,心中豁然開朗,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

當天子夜時分,悉達多王子悄悄離開王宮,沐浴著清涼的月色來到了阿那瑪河畔,他用聖潔的雪水剃掉了頭髮鬍鬚,接著摘掉了身上的每一件飾物,然後對著王宮的方向揮一揮衣袖,毅然決然地邁開大步向遠方走去。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出家為僧了,從現在起我們可以稱他為釋迦牟尼了。

釋迦牟尼沿阿那瑪河而下來到恆河邊,然後隨著東流的恆河來到了當時的文化中心------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開始了一邊化緣一邊求學的僧侶生涯。

當時大天竺地區流行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僧侶是憑藉特權接受信眾的供養,過著高高在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釋迦牟尼選擇了剃髮修行和託缽化緣,這意味著他站到了婆羅門教的對立面,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佛教就在此時紮下了它的第一縷根脈……

釋迦牟尼先跟隨阿羅陀迦蘭學習,達到了“無所有處定”的禪境,又從學於鬱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

筆者對於佛學當然也是門外漢,但這兩個禪境讓筆者想起了從我的一個大學老師那兒聽到的幾句話:

大一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時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時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時不知道自己知道。

當然還有六祖慧能那兩首偈子詩,其一曰: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閒時勤拂掃,莫使惹塵埃。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其二曰: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

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摩揭陀國的遊歷令釋迦牟尼學業大進,但他心中依然存在著對於生老病死的憂慮,為了能夠真正達到“原本無一物”那樣的境界,釋迦牟尼選擇了苦行作為進一步修行的方式。

釋迦牟尼苦行的地方在在尼連禪河(今印度帕爾吉河,恆河支流)畔的樹林中,他以樹皮為衣,以牛糞為床,生活條件比臥薪嚐膽的勾踐還要艱苦。開始時他每天只吃一餐,後來七天才進一餐。

六年後,釋迦牟尼已是身形消瘦,猶如枯木,但他仍然沒有找到解脫之道,彼情彼境之下,他決定放棄苦行,另覓蹊徑。

釋迦牟尼離開牛糞床,脫去樹皮衣,在尼連禪河中洗淨了自己的身體,之後他接受了一個牧女施捨的乳糜,慢慢恢復了健康。釋迦牟尼想要回到他苦行之前的生活,於是渡過尼連禪河,來到對岸伽耶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市)外,這時,他感到有點疲倦,就在路邊的一棵菩提樹下坐下來,一邊休息,一邊冥想。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我們不知道三十五歲的釋迦牟尼在伽耶城外的菩提樹下想了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次冥想讓他頓悟了,他確信自己已經洞明瞭生老病死四苦的本源,貪、瞋、痴三毒等煩惱不會再起於他的心頭,這標誌著他已得道成佛,佛者,大覺大悟之智者也。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這樣誕生了,那顆菩提樹也因此成了佛教的聖物之一。

按照筆者的猜想,結束苦行後,釋迦牟尼身體極度虛弱,沐浴時幾乎用盡了所有的力氣,當他奄奄一息地躺在河邊草地上時,一個美女用乳糜(即牛奶粥)把他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死過一次的人更容易看透生死,參破人生,何況釋迦牟尼是一個經歷過六年苦行的智者呢?這才有了他伽耶城外菩提樹下的頓悟。

釋迦牟尼頓悟得道後,立即趕往婆羅奈(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市)城郊的鹿野苑,他找到當年隨他一道出家的五個侍從,並向他們宣講佛法。釋迦牟尼認為只有“中道”才是解脫的正道,修道者要避免極端苦行,也要反對性情縱慾,並且從不同角度講了三遍,阿若陳如等五人由此信仰了佛教教義,成為釋迦牟尼的首批信徒,稱為“五比丘”。

釋迦牟尼一天的活動很有規律------黎明起床,坐禪靜思;近中午時外出乞食;午飯後在一靜寂處坐禪沉思;黃昏為弟子宣法,或向俗人傳教。

在婆羅奈一帶的傳經佈教獲得成功之後,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們離開鹿野苑,走進更廣闊的天地,將佛教的種子撒向大天竺的四面八方……

釋迦牟尼的弟子很快發展到五百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十大弟子。大迦葉和阿難陀即《西遊記》中的尊者迦葉和阿儺,目犍連即和觀音、文殊、普賢並稱的地藏菩薩,也就是戲曲舞臺上的孝子目連。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值得一提的是,釋迦牟尼的家人對於佛教的發展和傳播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兒子羅睺羅、親弟弟難陀、堂弟阿難陀、阿那律和提婆達朵都先後加入佛教,成了釋迦牟尼的弟子,而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佛教給予了大力支持。

就像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時代一樣,釋迦牟尼那個時期的古印度流行著各種各樣的修行學說,國王和富商經常組織各種規模的辯論會,讓不同學說的沙門各抒己見、一決高下,而釋迦牟尼幾乎每次都能在辯論中佔據上風,光榮勝出,於是他的聲名越來越響,很多國王都已見到他為榮,有的國王還成了他的信徒,比如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但是,當釋迦牟尼來到僑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時,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和風險。

其中最典型的是孫陀利被殺事件,而且此事應該和《西遊記》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孫陀利是一個風月場的女人,卻糊里糊塗地捲入了教派之爭並且因此送掉了性命。

佛教在拘薩羅國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別的教派,特別是婆羅門教怒火中燒,想盡辦法要除掉佛教的傳教僧團。在這種情況下,孫陀利成了邪魔外道手中的害人工具。

在外教邪惡分子的操作下,孫陀利利用她的美色去誘惑佛教僧團中的比丘。儘管孫陀利把自己打扮得極其妖豔,但佛教僧團的比丘都像唐僧一樣嚴持戒律,不為所動,沒有一個人有逾規越矩之舉。

後來,孫陀利使出了非常惡毒的一招,她假裝自己懷孕了,並且到處去哭訴,說她肚子裡的孩子是佛教僧團中的比丘侮辱她後留下的。謠言最終傳入了拘薩羅國王宮,最後連國王波斯匿王也知道了,國王立即下令嚴查此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外教邪惡分子害怕真相敗露,他們一不做、二不休,暗中殺死了孫陀利,然後又大肆誣陷佛教僧團的人殺死孫陀利消滅證據。

事態愈演愈烈,國王派人徹查這樁命案,最後真相大白,惡人受到懲罰,佛教威名更著。

孫陀利被殺事件讓波斯匿王對佛教和釋迦牟尼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他和釋迦牟尼做了一次長談之後皈依了佛教,成了和頻婆娑羅王齊名的支持佛教的兩大國王之一。

就像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天竺列國時代也充斥著強國蠶食弱國,大國鯨吞小國的現象,波斯匿王的兒子毗琉璃王在位的時候,拘薩羅國對釋迦牟尼的祖國迦毗羅衛國發起了進攻。釋迦牟尼竭盡全力勸阻毗琉璃王的侵略行徑,但最終沒能用佛教經義攔住拘薩羅國軍隊踏上他的祖國的土地。

公元前五世紀初葉(公元前500年至470年),迦毗羅衛國被毗琉璃王滅亡,而毗琉璃王不久就在慶功宴上死於狂風暴雨,這也成了佛教因果報應說的典型案例。

歷史的車輪不知不覺已經駛入了公元前486年,這是釋迦牟尼在人間的第八十一個年頭,就像孔子感嘆“久矣不復夢見周公”一樣,釋迦牟尼也在大限來臨之前發出了這樣的慨嘆:“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齡已八十矣。阿儺,猶如舊車輛之整修,尚依革紐相助,勉強而行。”

"

如來佛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他坐化成佛之前在人世間走過了八十一年的人生歷程,唐僧取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應該與此頗有聯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其實並不是姓名,而是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就像我們的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一樣。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東南部)的藍毗尼,和中國的第一聖人孔子是同時代人。

那個時候,印度稱為天竺,按地理方位分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部分,迦毗羅衛國乃是中天竺的一個小國,附屬於天竺十六強國之一的僑薩羅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喬達摩·悉達多不是一個一般的國民,他乃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而且是將來的王位繼承人,悉達多意味著“一切達成,國富民強”,包含著他的父親淨飯王對他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按照普遍的說法,喬達摩是悉達多王子的姓氏,蘊涵著安靜多思的意義,這和王子的品性恰好吻合,天衣無縫。

悉達多王子的性格和他幼年的經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王子出生才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永遠離他而去了,他是在乳母和父王另一個妃子(據說是悉達多王子的姨媽)的養育下長大成人的。雖然王宮的生活十分富足,乳母和養母對他也非常關愛,襁褓中就失去母愛的特殊經歷還是給王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在年幼時即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第一次獨自在樹下坐禪時,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初禪之境;他在隨父去城外參加農耕祭典時,見到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深感眾生相殘,苦難深重。

王子七歲時開始接受宗教、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學習,十六歲時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生有一子名羅睺羅,但不管是傳統宗教,還是治國之術,還是家庭生活,都不能使他從對生老病死的憂慮中獲得徹底解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公元前537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29歲的悉達多王子乘車到城外散心,沿途之上他先後看到了衰弱的老翁、痛苦的病人、送葬的隊伍,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著人生之苦,淚水不覺奪眶而出,正在悉達多王子為生老病死的苦難而心神不安時,一個步履輕鬆、神色淡泊的沙門(即出家的僧人)出現了。注視著沙門飄然遠去的背影,悉達多王子感覺醍醐灌頂,心中豁然開朗,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

當天子夜時分,悉達多王子悄悄離開王宮,沐浴著清涼的月色來到了阿那瑪河畔,他用聖潔的雪水剃掉了頭髮鬍鬚,接著摘掉了身上的每一件飾物,然後對著王宮的方向揮一揮衣袖,毅然決然地邁開大步向遠方走去。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出家為僧了,從現在起我們可以稱他為釋迦牟尼了。

釋迦牟尼沿阿那瑪河而下來到恆河邊,然後隨著東流的恆河來到了當時的文化中心------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開始了一邊化緣一邊求學的僧侶生涯。

當時大天竺地區流行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僧侶是憑藉特權接受信眾的供養,過著高高在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釋迦牟尼選擇了剃髮修行和託缽化緣,這意味著他站到了婆羅門教的對立面,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佛教就在此時紮下了它的第一縷根脈……

釋迦牟尼先跟隨阿羅陀迦蘭學習,達到了“無所有處定”的禪境,又從學於鬱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

筆者對於佛學當然也是門外漢,但這兩個禪境讓筆者想起了從我的一個大學老師那兒聽到的幾句話:

大一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時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時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時不知道自己知道。

當然還有六祖慧能那兩首偈子詩,其一曰: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閒時勤拂掃,莫使惹塵埃。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其二曰: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

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摩揭陀國的遊歷令釋迦牟尼學業大進,但他心中依然存在著對於生老病死的憂慮,為了能夠真正達到“原本無一物”那樣的境界,釋迦牟尼選擇了苦行作為進一步修行的方式。

釋迦牟尼苦行的地方在在尼連禪河(今印度帕爾吉河,恆河支流)畔的樹林中,他以樹皮為衣,以牛糞為床,生活條件比臥薪嚐膽的勾踐還要艱苦。開始時他每天只吃一餐,後來七天才進一餐。

六年後,釋迦牟尼已是身形消瘦,猶如枯木,但他仍然沒有找到解脫之道,彼情彼境之下,他決定放棄苦行,另覓蹊徑。

釋迦牟尼離開牛糞床,脫去樹皮衣,在尼連禪河中洗淨了自己的身體,之後他接受了一個牧女施捨的乳糜,慢慢恢復了健康。釋迦牟尼想要回到他苦行之前的生活,於是渡過尼連禪河,來到對岸伽耶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市)外,這時,他感到有點疲倦,就在路邊的一棵菩提樹下坐下來,一邊休息,一邊冥想。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我們不知道三十五歲的釋迦牟尼在伽耶城外的菩提樹下想了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次冥想讓他頓悟了,他確信自己已經洞明瞭生老病死四苦的本源,貪、瞋、痴三毒等煩惱不會再起於他的心頭,這標誌著他已得道成佛,佛者,大覺大悟之智者也。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這樣誕生了,那顆菩提樹也因此成了佛教的聖物之一。

按照筆者的猜想,結束苦行後,釋迦牟尼身體極度虛弱,沐浴時幾乎用盡了所有的力氣,當他奄奄一息地躺在河邊草地上時,一個美女用乳糜(即牛奶粥)把他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死過一次的人更容易看透生死,參破人生,何況釋迦牟尼是一個經歷過六年苦行的智者呢?這才有了他伽耶城外菩提樹下的頓悟。

釋迦牟尼頓悟得道後,立即趕往婆羅奈(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市)城郊的鹿野苑,他找到當年隨他一道出家的五個侍從,並向他們宣講佛法。釋迦牟尼認為只有“中道”才是解脫的正道,修道者要避免極端苦行,也要反對性情縱慾,並且從不同角度講了三遍,阿若陳如等五人由此信仰了佛教教義,成為釋迦牟尼的首批信徒,稱為“五比丘”。

釋迦牟尼一天的活動很有規律------黎明起床,坐禪靜思;近中午時外出乞食;午飯後在一靜寂處坐禪沉思;黃昏為弟子宣法,或向俗人傳教。

在婆羅奈一帶的傳經佈教獲得成功之後,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們離開鹿野苑,走進更廣闊的天地,將佛教的種子撒向大天竺的四面八方……

釋迦牟尼的弟子很快發展到五百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十大弟子。大迦葉和阿難陀即《西遊記》中的尊者迦葉和阿儺,目犍連即和觀音、文殊、普賢並稱的地藏菩薩,也就是戲曲舞臺上的孝子目連。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值得一提的是,釋迦牟尼的家人對於佛教的發展和傳播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兒子羅睺羅、親弟弟難陀、堂弟阿難陀、阿那律和提婆達朵都先後加入佛教,成了釋迦牟尼的弟子,而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佛教給予了大力支持。

就像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時代一樣,釋迦牟尼那個時期的古印度流行著各種各樣的修行學說,國王和富商經常組織各種規模的辯論會,讓不同學說的沙門各抒己見、一決高下,而釋迦牟尼幾乎每次都能在辯論中佔據上風,光榮勝出,於是他的聲名越來越響,很多國王都已見到他為榮,有的國王還成了他的信徒,比如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但是,當釋迦牟尼來到僑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時,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和風險。

其中最典型的是孫陀利被殺事件,而且此事應該和《西遊記》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孫陀利是一個風月場的女人,卻糊里糊塗地捲入了教派之爭並且因此送掉了性命。

佛教在拘薩羅國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別的教派,特別是婆羅門教怒火中燒,想盡辦法要除掉佛教的傳教僧團。在這種情況下,孫陀利成了邪魔外道手中的害人工具。

在外教邪惡分子的操作下,孫陀利利用她的美色去誘惑佛教僧團中的比丘。儘管孫陀利把自己打扮得極其妖豔,但佛教僧團的比丘都像唐僧一樣嚴持戒律,不為所動,沒有一個人有逾規越矩之舉。

後來,孫陀利使出了非常惡毒的一招,她假裝自己懷孕了,並且到處去哭訴,說她肚子裡的孩子是佛教僧團中的比丘侮辱她後留下的。謠言最終傳入了拘薩羅國王宮,最後連國王波斯匿王也知道了,國王立即下令嚴查此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外教邪惡分子害怕真相敗露,他們一不做、二不休,暗中殺死了孫陀利,然後又大肆誣陷佛教僧團的人殺死孫陀利消滅證據。

事態愈演愈烈,國王派人徹查這樁命案,最後真相大白,惡人受到懲罰,佛教威名更著。

孫陀利被殺事件讓波斯匿王對佛教和釋迦牟尼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他和釋迦牟尼做了一次長談之後皈依了佛教,成了和頻婆娑羅王齊名的支持佛教的兩大國王之一。

就像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天竺列國時代也充斥著強國蠶食弱國,大國鯨吞小國的現象,波斯匿王的兒子毗琉璃王在位的時候,拘薩羅國對釋迦牟尼的祖國迦毗羅衛國發起了進攻。釋迦牟尼竭盡全力勸阻毗琉璃王的侵略行徑,但最終沒能用佛教經義攔住拘薩羅國軍隊踏上他的祖國的土地。

公元前五世紀初葉(公元前500年至470年),迦毗羅衛國被毗琉璃王滅亡,而毗琉璃王不久就在慶功宴上死於狂風暴雨,這也成了佛教因果報應說的典型案例。

歷史的車輪不知不覺已經駛入了公元前486年,這是釋迦牟尼在人間的第八十一個年頭,就像孔子感嘆“久矣不復夢見周公”一樣,釋迦牟尼也在大限來臨之前發出了這樣的慨嘆:“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齡已八十矣。阿儺,猶如舊車輛之整修,尚依革紐相助,勉強而行。”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當時住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外的靈鷲山,即《西遊記》中的靈山。既然覺得自己即將不久於人世時,他決定返回日夜懷想的故土迦毗羅衛國,遺憾的是,他在迴歸故鄉的途中逝世了。

"

如來佛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他坐化成佛之前在人世間走過了八十一年的人生歷程,唐僧取經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應該與此頗有聯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其實並不是姓名,而是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就像我們的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一樣。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東南部)的藍毗尼,和中國的第一聖人孔子是同時代人。

那個時候,印度稱為天竺,按地理方位分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部分,迦毗羅衛國乃是中天竺的一個小國,附屬於天竺十六強國之一的僑薩羅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喬達摩·悉達多不是一個一般的國民,他乃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而且是將來的王位繼承人,悉達多意味著“一切達成,國富民強”,包含著他的父親淨飯王對他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按照普遍的說法,喬達摩是悉達多王子的姓氏,蘊涵著安靜多思的意義,這和王子的品性恰好吻合,天衣無縫。

悉達多王子的性格和他幼年的經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王子出生才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永遠離他而去了,他是在乳母和父王另一個妃子(據說是悉達多王子的姨媽)的養育下長大成人的。雖然王宮的生活十分富足,乳母和養母對他也非常關愛,襁褓中就失去母愛的特殊經歷還是給王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在年幼時即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第一次獨自在樹下坐禪時,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初禪之境;他在隨父去城外參加農耕祭典時,見到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深感眾生相殘,苦難深重。

王子七歲時開始接受宗教、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學習,十六歲時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生有一子名羅睺羅,但不管是傳統宗教,還是治國之術,還是家庭生活,都不能使他從對生老病死的憂慮中獲得徹底解脫。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公元前537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29歲的悉達多王子乘車到城外散心,沿途之上他先後看到了衰弱的老翁、痛苦的病人、送葬的隊伍,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著人生之苦,淚水不覺奪眶而出,正在悉達多王子為生老病死的苦難而心神不安時,一個步履輕鬆、神色淡泊的沙門(即出家的僧人)出現了。注視著沙門飄然遠去的背影,悉達多王子感覺醍醐灌頂,心中豁然開朗,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

當天子夜時分,悉達多王子悄悄離開王宮,沐浴著清涼的月色來到了阿那瑪河畔,他用聖潔的雪水剃掉了頭髮鬍鬚,接著摘掉了身上的每一件飾物,然後對著王宮的方向揮一揮衣袖,毅然決然地邁開大步向遠方走去。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悉達多王子出家為僧了,從現在起我們可以稱他為釋迦牟尼了。

釋迦牟尼沿阿那瑪河而下來到恆河邊,然後隨著東流的恆河來到了當時的文化中心------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開始了一邊化緣一邊求學的僧侶生涯。

當時大天竺地區流行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僧侶是憑藉特權接受信眾的供養,過著高高在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釋迦牟尼選擇了剃髮修行和託缽化緣,這意味著他站到了婆羅門教的對立面,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佛教就在此時紮下了它的第一縷根脈……

釋迦牟尼先跟隨阿羅陀迦蘭學習,達到了“無所有處定”的禪境,又從學於鬱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

筆者對於佛學當然也是門外漢,但這兩個禪境讓筆者想起了從我的一個大學老師那兒聽到的幾句話:

大一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時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時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時不知道自己知道。

當然還有六祖慧能那兩首偈子詩,其一曰: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閒時勤拂掃,莫使惹塵埃。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其二曰: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

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摩揭陀國的遊歷令釋迦牟尼學業大進,但他心中依然存在著對於生老病死的憂慮,為了能夠真正達到“原本無一物”那樣的境界,釋迦牟尼選擇了苦行作為進一步修行的方式。

釋迦牟尼苦行的地方在在尼連禪河(今印度帕爾吉河,恆河支流)畔的樹林中,他以樹皮為衣,以牛糞為床,生活條件比臥薪嚐膽的勾踐還要艱苦。開始時他每天只吃一餐,後來七天才進一餐。

六年後,釋迦牟尼已是身形消瘦,猶如枯木,但他仍然沒有找到解脫之道,彼情彼境之下,他決定放棄苦行,另覓蹊徑。

釋迦牟尼離開牛糞床,脫去樹皮衣,在尼連禪河中洗淨了自己的身體,之後他接受了一個牧女施捨的乳糜,慢慢恢復了健康。釋迦牟尼想要回到他苦行之前的生活,於是渡過尼連禪河,來到對岸伽耶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市)外,這時,他感到有點疲倦,就在路邊的一棵菩提樹下坐下來,一邊休息,一邊冥想。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我們不知道三十五歲的釋迦牟尼在伽耶城外的菩提樹下想了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次冥想讓他頓悟了,他確信自己已經洞明瞭生老病死四苦的本源,貪、瞋、痴三毒等煩惱不會再起於他的心頭,這標誌著他已得道成佛,佛者,大覺大悟之智者也。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這樣誕生了,那顆菩提樹也因此成了佛教的聖物之一。

按照筆者的猜想,結束苦行後,釋迦牟尼身體極度虛弱,沐浴時幾乎用盡了所有的力氣,當他奄奄一息地躺在河邊草地上時,一個美女用乳糜(即牛奶粥)把他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死過一次的人更容易看透生死,參破人生,何況釋迦牟尼是一個經歷過六年苦行的智者呢?這才有了他伽耶城外菩提樹下的頓悟。

釋迦牟尼頓悟得道後,立即趕往婆羅奈(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市)城郊的鹿野苑,他找到當年隨他一道出家的五個侍從,並向他們宣講佛法。釋迦牟尼認為只有“中道”才是解脫的正道,修道者要避免極端苦行,也要反對性情縱慾,並且從不同角度講了三遍,阿若陳如等五人由此信仰了佛教教義,成為釋迦牟尼的首批信徒,稱為“五比丘”。

釋迦牟尼一天的活動很有規律------黎明起床,坐禪靜思;近中午時外出乞食;午飯後在一靜寂處坐禪沉思;黃昏為弟子宣法,或向俗人傳教。

在婆羅奈一帶的傳經佈教獲得成功之後,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們離開鹿野苑,走進更廣闊的天地,將佛教的種子撒向大天竺的四面八方……

釋迦牟尼的弟子很快發展到五百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十大弟子。大迦葉和阿難陀即《西遊記》中的尊者迦葉和阿儺,目犍連即和觀音、文殊、普賢並稱的地藏菩薩,也就是戲曲舞臺上的孝子目連。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值得一提的是,釋迦牟尼的家人對於佛教的發展和傳播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兒子羅睺羅、親弟弟難陀、堂弟阿難陀、阿那律和提婆達朵都先後加入佛教,成了釋迦牟尼的弟子,而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佛教給予了大力支持。

就像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時代一樣,釋迦牟尼那個時期的古印度流行著各種各樣的修行學說,國王和富商經常組織各種規模的辯論會,讓不同學說的沙門各抒己見、一決高下,而釋迦牟尼幾乎每次都能在辯論中佔據上風,光榮勝出,於是他的聲名越來越響,很多國王都已見到他為榮,有的國王還成了他的信徒,比如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但是,當釋迦牟尼來到僑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時,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和風險。

其中最典型的是孫陀利被殺事件,而且此事應該和《西遊記》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孫陀利是一個風月場的女人,卻糊里糊塗地捲入了教派之爭並且因此送掉了性命。

佛教在拘薩羅國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別的教派,特別是婆羅門教怒火中燒,想盡辦法要除掉佛教的傳教僧團。在這種情況下,孫陀利成了邪魔外道手中的害人工具。

在外教邪惡分子的操作下,孫陀利利用她的美色去誘惑佛教僧團中的比丘。儘管孫陀利把自己打扮得極其妖豔,但佛教僧團的比丘都像唐僧一樣嚴持戒律,不為所動,沒有一個人有逾規越矩之舉。

後來,孫陀利使出了非常惡毒的一招,她假裝自己懷孕了,並且到處去哭訴,說她肚子裡的孩子是佛教僧團中的比丘侮辱她後留下的。謠言最終傳入了拘薩羅國王宮,最後連國王波斯匿王也知道了,國王立即下令嚴查此事。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外教邪惡分子害怕真相敗露,他們一不做、二不休,暗中殺死了孫陀利,然後又大肆誣陷佛教僧團的人殺死孫陀利消滅證據。

事態愈演愈烈,國王派人徹查這樁命案,最後真相大白,惡人受到懲罰,佛教威名更著。

孫陀利被殺事件讓波斯匿王對佛教和釋迦牟尼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他和釋迦牟尼做了一次長談之後皈依了佛教,成了和頻婆娑羅王齊名的支持佛教的兩大國王之一。

就像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天竺列國時代也充斥著強國蠶食弱國,大國鯨吞小國的現象,波斯匿王的兒子毗琉璃王在位的時候,拘薩羅國對釋迦牟尼的祖國迦毗羅衛國發起了進攻。釋迦牟尼竭盡全力勸阻毗琉璃王的侵略行徑,但最終沒能用佛教經義攔住拘薩羅國軍隊踏上他的祖國的土地。

公元前五世紀初葉(公元前500年至470年),迦毗羅衛國被毗琉璃王滅亡,而毗琉璃王不久就在慶功宴上死於狂風暴雨,這也成了佛教因果報應說的典型案例。

歷史的車輪不知不覺已經駛入了公元前486年,這是釋迦牟尼在人間的第八十一個年頭,就像孔子感嘆“久矣不復夢見周公”一樣,釋迦牟尼也在大限來臨之前發出了這樣的慨嘆:“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齡已八十矣。阿儺,猶如舊車輛之整修,尚依革紐相助,勉強而行。”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當時住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外的靈鷲山,即《西遊記》中的靈山。既然覺得自己即將不久於人世時,他決定返回日夜懷想的故土迦毗羅衛國,遺憾的是,他在迴歸故鄉的途中逝世了。

釋迦牟尼在人間:二十九歲頓悟,八十一歲昇天成佛

釋迦牟尼的遺體火化後,他的弟子們在灰燼中找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肩胛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周圍各國遣使前來迎取佛祖釋迦牟尼的遺骨,八份舍利分別由八國迎回,盛裝遺骨的瓶子則由佛祖大弟子大迦葉帶回供奉,遲到的孔雀國(即後世孔雀王朝的前身)使者見遺骨已被分完,便帶走了骨灰,於是,天竺地區出現了十座紀念佛祖釋迦牟尼的白塔:八座佛骨舍利塔、一座骨灰塔、一座瓶塔。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憶江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