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盧仝飲茶後唱《七碗茶歌》竟欲乘風歸去

詩歌 盧仝 唐朝 宋朝 史家之韻 2017-05-07

本文為“史家之韻”原創,首發企鵝;歡迎關注:史家之韻。

唐朝的詩歌是文學史上的巔峰時期,而我國茶文化到唐朝時,也達到了最興盛的時期,有關唐朝詩歌與茶文化的交流,詳見筆者前日文章:盛世中的唐詩與茶文化的交流

今天本文只詳細介紹一首唐朝詩人盧仝寫的一首把飲茶行為昇華到富有哲理境界的代表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也就是人們熟悉的《七碗茶歌》,下面先請欣賞全詩:

唐朝詩人盧仝飲茶後唱《七碗茶歌》竟欲乘風歸去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唐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 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唐朝詩人盧仝飲茶後唱《七碗茶歌》竟欲乘風歸去

盧仝收到友人贈送的“陽羨茶”並品嚐後,喜悅心情難以言表,隨即寫下了這首被後代極為推崇的《七碗茶歌》,盧仝寫出了品飲“陽羨茶”後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飲之便喉潤;第二碗能掃除孤悶;第三碗便能讓詩人胸有文字五千卷,神思敏捷; 第四碗喝完,平生所遇不平之事都就拋到九霄雲外,表達了詩人超凡脫俗的寬大胸懷;第六碗喝完已通仙靈;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

盧仝用此詩製造了一個因飲茶而妙不可言的境界。茶似乎給他也給世人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盧仝一連吃了七碗茶後,飄飄欲仙,仍不忘為百姓請命,結尾處希望高高在上的達官貴人,在享受至精至好的新茶時,不要忘記茶農爬高山攀懸崖的辛苦。這種念蒼生的思想精神更使這首茶歌傳唱千古而不衰。

唐朝詩人盧仝飲茶後唱《七碗茶歌》竟欲乘風歸去

盧仝的這首《七碗茶詩》成為歷代文人雅士品茶唱和時引用的最佳經典。例如,宋代梅堯臣《嘗茶和公儀》:“莫誇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亦欲清風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 宋代蘇軾《遊諸佛會》“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元代耶律楚材《西域從王君玉乞茶》中有“盧仝七碗茶詩難得,念老三甌夢亦賒。”

當代佛教領袖趙樸初《題贈中華茶人聯誼會》中有“相酬七碗風生腋,共汲千江月照心”;趙樸初為陳彬藩先生所著《茶經新篇》題詩曰“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盧仝及其茶詩還常常被一些畫家作為題材用來繪畫。宋代劉松年繪有《盧仝烹茶圖》,明代唐寅畫有《盧仝煎茶圖》,近代吳昌碩有《品茗圖》,畫中題詩曰:“請君讀畫冒煙雨,風爐正熟盧仝茶”等。

唐朝詩人盧仝飲茶後唱《七碗茶歌》竟欲乘風歸去

附一:盧仝,(約795—835)號玉川子,是“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卻十分貧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拒絕仕途,隱居山野。以清貧耿介聞名。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徵他為諫議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惡當時朝廷的宦官專權,卑視官場齷齪,都未應命而謝絕。正如他《冬日》詩中所曰“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

附二:陽羨茶,產於江蘇宜興,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歷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