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十里 不如書聲盈耳

詩歌 蒙曼 詩經 百家講壇 中國婦女 2017-04-27

四月,春風浩蕩,春花爛漫,四月二十三日又到世界讀書日。放眼熒屏、手機、電腦,各種飄著書香的文化節目熱力霸屏,全民朗讀蔚然成風。春風十里,不如書聲盈耳。琅琅讀書聲中,人們的文化渴求,如春潮湧動,中華文化強勢迴歸方興未艾。無論是“朗讀”熱、還是“詩詞”火,激活傳統文化的DNA,澎湃熱愛文化的中國心,才能讓我們以自信和底蘊,建設真正的文化強國。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王曉豔 柳亞敏

與蒙曼談“書途同歸文化源”

文/本刊記者 王曉豔

春風十里 不如書聲盈耳

蒙曼 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等大型文化節目點評嘉賓

從十年前的百家講壇,到今天坐場各檔熱播文化節目、開辦自媒體平臺、《蒙曼品最美唐詩》音頻等,蒙曼一直致力於中國文化的推廣。不論是文化節目熱還是傳統文化迴歸潮,她都是弄潮兒。

“朗讀”,文化節目熱成文化節日

《朗讀者》的書與情,《中國詩詞大會》的詩與境,《見字如面》的信與憶,這些號準中國文化之脈的節目,一時間吹響了文化迴歸的集結號。

為什麼文化節目當下盛行,蒙曼說這不言而喻,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改革開放近四十年,走向全面“小康”的時代,更加註重文化精神塑造,文化自信成為強國的必經之路。你不能只是體量上壯大,還必須要精神上強大。從歷史上看,往往有文化底蘊才能成為強國,中國古代的大唐盛世,聲威遠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唐朝的文化處於世界先進地位,漢字、習俗、宗教對周邊地區有著深遠的影響,成為一大地緣中心,形成東亞文化圈。

十年前熱播的百家講壇還是一種我講你聽的講授形式,今天移動互聯網全媒體背景下的讀書,已經成為一種分享的、多元的、互動的生態。以前即便有很多熱愛並研習中國文化的人,也都是躲進小樓成一統,而現在讀書的大環境變了,從一個人的書齋到一群人的共享。喜歡傳統文化,喜歡讀書的人聚合在一個個平臺上,匯成洶湧的力量。文化強國的倡引,媒體的推動,傳統文化的全民熱形成浩大聲勢。

蒙曼覺得這就是大勢所趨,是中國文化自信的表現。“五四”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更多采取的是反省的態度,現在反省中有了更多的溫情,知道想要抹乾淨歷史是做不到的,也不需要那樣去做。人只有站在先人的基礎上,才能走出更驕人的高度。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真實走在了文化迴歸的路上,反思中著意創新建樹。這些文化節目熱播,開風氣先,是很有意義的,至少會帶動影響更多的人。但放進大眾的汪洋大海里,就會發現還遠不到全民讀書、人人熱衷提升文化修養的廣度。

談到文化節目引發的“朗讀熱”,蒙曼說中國人的誦讀傳統由古而來,中國最早的詩經本身就是頌唱的。靠朗讀欣賞,也靠朗讀傳播,從孔子開始中國的詩文教育,尤其是兒童教育都是要大聲讀出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多數人讀書都是默讀。

尤其中國詩詞的韻律,就是要讀出來才能特別清晰地感受和領略其妙處,引起共鳴共情。朗讀還有一個好處,你讀出來的時候是感情最充沛的,用眼睛看的時候,理智佔據大腦。比如一個數學公式,沒人以讀出來的方式看,但如果看到的是詩詞歌賦,自然地就會哼唱出來,因為要充分調動並表達自我情感,這和默默看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激活,中國人心裡都有“明月光”

古詩詞的影響如此深遠,已經變成了中華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每個中國人的心裡都有“明月光”,都有“更上一層樓”。蒙曼作為中國詩詞大會的嘉賓,她說看到節目裡出現了很多滿腹詩書的草根文化人,他們是農民,在田野裡吟唱詩歌;他們是工人,在電線杆高處工作時背誦詩詞……千萬不要覺得你離讀書很遠,我們身上有中國文化的基因。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祖先的優秀文化基因已經世世代代遺傳下來,只是因為我們曾被貧窮打翻在地,更多顯現出急功近利,而文化一度似乎成了隱性基因。其實這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本身是帶著文化底蘊的,就像心裡有一個炮引子,一點就著,或者春風一吹就燎原。

而傳統文化作為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根是很容易被認同的。我們骨子裡流著這樣的血液,從小受著這樣的薰陶。去年,本刊採訪首屆中國詩詞大會冠軍殷怡航時,她曾說從小在飯桌上和父母讀著詩長大,大學裡剛開始她在宿舍讀詩還引起側目,但到畢業時全宿舍都成了詩詞迷。武亦姝、殷怡航等才女,圈粉無數,“腹有詩書氣自華”成為新時代女性的氣質標識。

置身傳統文化,一點也不遙遠不違和。蒙曼說李白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作為中國人,平常乏了喝酒、春天到了看花,讀起來能不理解詩裡傳達的快意嗎?這些情愫就在你心裡,馬上引起共鳴,只是需要用凝練的詩詞激活一下。

微信朋友圈裡曾經發起過一個“我有一壺酒”的接龍活動,很多人寫的那些詩要是不說真會以為就是流失民間的唐詩宋詞。中國人是有詩心的,是有文脈的,一直萌芽在心,只是需要有外界力量澆灌,只要一滴水、一縷風,它就能發芽生長。

書途同歸文化同源,無論是“朗讀”熱、還是“詩詞”火,激活傳統文化的DNA,澎湃熱愛文化的中國心,才能讓我們以自信和底蘊,建設真正的文化強國。

春風十里 不如書聲盈耳

詩詞在我的成長中伏脈千里

文/陳更

陳更 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季軍,北京大學工學院博士生

知乎上曾有一個問題:“小時候背那麼多詩有什麼用?”網友菠蘿馬回答說:“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詩詞,都攜帶著作者創作時那一刻的情深,在我們此後漫長的一生中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時光流轉,文化不滅

經常有人會好奇,一個每天和數理化打交道的工科女生,為何會這樣熱愛詩詞。我想,其實一個人所熱愛的事物,不一定要和他所從事的行業相關。決定自己的精神家園——這個靈魂的棲息地是什麼模樣的,是我們自己。有人喜歡在舞蹈中體悟身心交融,有人更願意用書法修身養性,有人則通過繪畫來描摹內心……而我,愛上了詩詞,愛上吟哦朗誦詩詞時內心的平靜釋然,並在讀詩詞中,一天天成為更美好的自己。我絕不會期盼著學詩能獲得學位,為我帶來物質上的收穫,甚至是名利。詩詞讓我的生命如此豐滿,在時光流轉中,總有熨帖到心的東西永不磨滅。

我小學五年級時在《中學語文園地》的扉頁讀到一首詩《真水無香》:我去尋你 /在古老的大漠上/ 我仰望天空/ 銀河像一條幼時走過的村路 / 月亮從蓮花叢中升起 / 潔淨的天空透出我四季不停的企盼/ 雨季裡深深植下的根 / 一如對你的思念 / 淺淺地萌出了嫩嫩的芽。

乍看來像一首情詩,而批註告訴我作者是在描述一條文學之路。那時似懂非懂,只是一筆一畫地將它抄在了自己的讀書筆記上。事隔多年後,再看這首詩,便突然覺得如獲知音。每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人,不都走在這樣一條路上麼?它艱辛、漫長,讓人不知所措而又似有著無比堅定的信念,似有苦澀但心中總是溢滿了幸福感。

喜歡詩詞,似乎緣於從小對看書的痴迷。書中的溫潤如玉、嫻靜婉和女子,可以隨口吟出“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將一生的寂寥美麗比作滿地梨花,讀來似有淡淡女兒香透紙而來。於是覺得,做一個女子應該會吟詩。開始因為喜歡紅樓夢,默默記下了黛玉的詩,“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是瀟湘妃子冰雪落凡塵的寫照;“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閒拋卻為誰”,是絳珠仙草對神瑛侍者纏綿無盡之情。

後來又開始讀李清照《漱玉詞》,“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是她天真安逸的豆蔻年華;“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是她風雅多愁的青年時光;“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是她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晚景。易安居士傳世之作大約只七八十篇,但後人卻能從中看到她曲折的一生,領略“千古第一才女”的氣韻風骨。

後來大了些,經歷的事情多了,心湖裡偶爾也會泛起陣陣漣漪。讀詩,便除了領略他人悲歡離合外,又多了一層意味——在詩中尋找知音,回味自己生活的一點一滴。那些飛珠濺玉的青春回憶,懷著在別人看來無關痛癢在自己看來卻排山倒海的瑣碎,想起時往往情不能自已,想訴說時卻又不知從何說起。這些絲綢一樣起伏無邊的心事,剪不斷,理還亂,卻能被一行行詩梳理得熨帖暖心——啊,原來詩人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原來這就是當時的月亮。這些情感的濡溼常讓我感動得熱淚盈眶,流轉的時光因此而美麗溫暖。

如獲知音,詩心永存

再後來,才知道詩詞絕不僅僅只是訴說兒女情長、個人遭際。中國詩詞從《詩經》一路走來,歷經三千年的千錘百煉,到現在每一箇中國人思鄉時都會想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沒有讀過書的老婆婆也會說“新繡衣裳兩面紅,一面獅子一面龍”。所以林語堂先生說,詩詞是中國人的宗教。

在詩詞中,我看到母語語言的變遷,我看到先民智慧的結晶,我看到華夏民族的精魂。夜深如浸,蟲吟如泣。當我在燈下打開一冊詩集,那些看似平淡卻又極其驚豔的語言,或讓一段在歷史長河中微不足道的依依惜別成為千古不朽事,或又將國破家亡的血海深仇欲說還休輕輕帶過。於是你怎能不確信歷史的存在,於是你看到了那些遠比你的生命久遠得多也壯麗得多的事物,於是你明白了自己的生命是從怎樣的一條抵抗著風雪與粗礫並盪漾出絢麗浪花的河流裡延伸而來的。

“今年到時夏雲白,去年來時秋樹紅。兩度見山心有愧,皆因王事到山中。”這是白居易對山的心情,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山的忠厚相守,讓詩人於俗世奔波中得到心靈的棲息,“有愧於山”,平淡中卻有不凡絕塵而出,是香山居士對詩詞“絕假純真”的寫照。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這是李白心中的俠客,如此栩栩如生,讀來酣暢淋漓,其聲正似俠客爽朗的笑聲,盛唐的氣勢風貌,由此可見一斑。

“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心裡惦記著一個人,就彷彿處處都是他。盧仝只這淺淺一句,著一支梅花之力,卻道出了從古至今,相愛相思之人心裡的祕密。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一刻,千古文豪蘇軾,卻只得屈居一旁,光芒不及詞中的女子。在宇文柔奴心中,嶺南不是故鄉,京城也無所謂故鄉,真正的故鄉只有一個,就是她的愛人王鞏。自作清歌傳皓齒,很美;笑時猶帶嶺梅香,亦是絕美,卻不及她心中的曠達忠貞、生死相隨令人動容。這樣一個秀外慧中的女子,幸得東坡填詞相贈,否則也不會讓千年之後的讀詞人,悟出該如何對待自己的愛情。

“鬆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雲心,誰知覆霜骨。”這是吳均貧寒之中的雄心傲骨。不得志之人常有,卻又有多少能像雜草中的青松,不甘被草淹沒,懷籠雲之志,傲霜雪之骨。我常以這首詩來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不甘平庸。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生活中常有雜事紛擾,誤會、摩擦總是難免。有一天才發現,瓜田李下,君子自當主動避嫌。郭茂傅的《君子行》,讓人會心一笑之餘,體悟到生活細節之處的智慧。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是韓愈錚錚的骨氣。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林則徐在山河支離破碎之際不肯放棄的民族氣節。

“只要想到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詩人筆下生花,將讀詩人曾在後悔時說不清道不明的那份情愫,化作了滿山梅花。是啊,悟以往之不諫的那種心思,不正如滿山搖落的梅花,美成了絕唱,美得讓人心醉而無可奈何。

許多詩詞無法言說的共情與震撼,每每念起,都會如獲知音。

於無聲處,伏脈千里

這些平平仄仄的詩行,讓平平淡淡的日子也彷彿開出花來。一棹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我的生命,我的青春,都被這些詩行點綴成了一路風景。而遇見“中華好詩詞”,更如春天被一朵花喚醒,對我學習詩詞具有里程碑般的意義。一個字的讀音,一首詩背後的故事,一個詩人身後的時代,一個時代的語言,一種語言所折射出的價值觀……處處都是學問,處處都讓我看到,原來弱水三千,我所飲不足一瓢。

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的間隙曾經和一個選手聊天,說起“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他說這是他小學時背的詩。這句不經意間說出的話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相形見絀之下,我有些遺憾沒有這樣從小持之以恆的積累。但慚愧之餘,又安慰自己,總算一切都還來得及,總算還有讀詩賞詞的心境。

是的,就像在遇見合適的愛的對象之前,一定要先有愛的能力,讀詩,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讀詩的心境。愛詩的人,一定是可以安靜下來的人,一打開書就可以超然於世。他可以在“絕對孤獨”中和自己相處愉快,可以靜下來通過讀詩,審視內心;通過旁觀千百年前詩人的愛恨情仇,而更加了解當下的世界。

春風十里 不如書聲盈耳

在你我的書聲中看見月亮

文/代代

春風十里 不如書聲盈耳

代代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朗讀者》節目主持人

讀書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好運,卻能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希望你在回想過往的時候,會想起有很多感動與成長是來自朗讀,腳步不停歇,心卻不盲目,當滿地都是六便士,你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讀書路上我們並不孤單

我是一名電臺主播,痴迷於聲音的表達,也鍾愛閱讀。一份新年計劃的清單,勾起了我做一個以朗讀為主的廣播節目和微信公眾平臺的想法。我們總是列下很多新年計劃,跑步、讀書等字眼常會出現在我們的清單裡,但是好習慣的養成何其難,經常是日復一日,計劃荒廢。

多年的明星訪談節目,讓我認識了很多音樂人、演員,他們中愛讀書的人特別多,於是,我想借助明星榜樣的力量,帶動更多人愛上讀書這件成本最低但卻最美好的事情。

2016年元旦,我的明星讀書節目《朗讀者》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頻道上線播出,我的個人微信公眾平臺“代你朗讀”也應運而生。每週我都會邀請一位明星嘉賓作為朗讀者,他們是歌手、演員,或是大家熟悉的意見領袖,與讀者一起共讀一本好書, 一起養成朗讀的習慣,來告訴自己、也告訴別人,在閱讀的路上你不孤單。

值得慶幸,有了“朗讀者”這個想法後得到很多好朋友的支持,張衛健、王耀慶、好妹妹樂隊、陳明……很多大家熟知的演員歌手音樂人,都在這個平臺上和大家一同成為朗讀者。也許,有一本書影響了你,也在某個時候,影響過他們。

每個朗讀者都賦予了一本書新的色彩。我會根據書籍來尋找合適的朗讀者,也會根據朗讀明星的氣質,來和他溝通他希望朗讀的書籍。通常我不會向嘉賓提過多的要求,因為我覺得每個明星嘉賓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獨特的聲音魅力,這些書會在他們的演繹下妙聲生花,帶領我們走進一個餘味悠長的世界。

也許你看不到我們在錄製節目前的精心挑書與設計、朗讀片段的反覆確認與練習,但是相信你聽得到每一位朗讀者的真情真心。一年多過去,我已經邀請五十多位明星名人蔘與了朗讀,每一位朗讀者都對此無比鄭重其事。

比如歌手陳明剛接到要來朗讀的邀請,轉身就去書店買了準備朗讀的書《螢火蟲小巷》,認真地做起了準備;演員趙立新當時剛剛拍攝完《我不是潘金蓮》,就來做我的朗讀者,而且我們在確認書籍的時候,還廢掉了兩版稿子,最後選擇了東野圭吾的書《嫌疑人X的獻身》。以至於我現在想到書裡的主角,那個為愛情獻身的石神先生,想到的都是趙立新的臉,儘管兩個電影版本我都看過,趙立新朗讀的太出神入化了,他充滿魅力和想象的聲音把這個角色演活了。

朗讀是一種沒有門檻的美好

“代你朗讀”這個有聲版的讀書微信平臺,基本上保證每天一篇的更新,週末的推送是和嘉賓共同朗讀的經典書本。製作節目的過程很不容易,但每次看到點擊量日漸增高,參與進來的朋友越來越多,幸福感也會愈加強烈,讓我更加相信了世間最好的相遇總是和書籍有關。

讀一本書像是赴一場未知的旅行,在閱讀裡延伸出來的世界生動而神祕。

前不久,我在“代你朗讀”上開展了“借本好書給你讀”活動,我借出的第一本書就是《追風箏的人》,在我的朗讀者音頻節目中,我和“中國好聲音”的朱克及他的女兒真真一起朗讀過這本書,書中出現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為你,千千萬萬遍。”我 每一次讀這句話總有種隱隱的心疼,也許誰的生命裡都有一隻想要挽回的“風箏”,誰沒有令自己痛悔的事?誰能保證自己的心靈一直在陽光的照耀下?但重回那個被時光深埋的地點,重新面對心靈的拷問,不是每個人都有那份勇氣,即使“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如果說文字是生動的,那麼聲音就是鮮活的有溫度的。每個人的聲音不一樣,每個人的經歷也不同,聲音裡述說的故事也不同,好幾次聽到那些感人的段落,我在製作的過程中流下眼淚。

朗讀這件事沒有門檻。不管你聲音好不好聽,是不是有方言口音,都可以朗讀。因為它更看重的是書本背後的情緒表達及故事述說,不需要字正腔圓,不需要氣沉丹田的底氣,只要你給你的聲音賦予有溫度的色彩,投入到書中世界,用心朗讀,就可以做一名合格的朗讀者。

“給孩子讀首詩”,詩潤童年靜待花開

文/可可

春風十里 不如書聲盈耳

可可 微信公眾號《給孩子讀首詩》創辦者

詩歌給我們提供了另一條充滿奇遇的路,在詩中,我們感他人所感,思他人所思,因共鳴而歡欣,因感動而流淚,因互動而振奮,生命因之增添一層層年輪般的厚度。所以,當成為母親後,我們也希望孩子在詩歌的薰染下成長。

“詩”潤友情,靜待童年花開

我與同為北大校友的海慈、靜心,都曾經有過熱愛詩歌、擅長朗誦的青蔥歲月,海慈還曾經是北大朗誦協會的活躍分子。

從大學畢業後,閒暇時間裡,我們依然深愛著寫詩和讀詩,因此友誼因為詩歌從來沒有乾涸過。

我們幾個人定期聚會,內容就是分享大家最近讀到什麼好詩,也會朗讀自己最新創作的詩歌,每次聚會心潮澎湃,覺得生活異常美好。

記得在一次歡迎晚宴上,連戰先生邀請夫人為來賓表演節目,連夫人說,“我沒有什麼特長,但現在在家養育孫輩,因此我錄製了很多首古詩詞配樂吟唱,在孩子們玩耍的時候作為背景音樂放給他們聽,今天我就給大家唱兩首古詩詞吧!”

連夫人的氣質、涵養和才情,在她聲情並茂的詩詞演繹中,令在座的人無不折服與驚歎,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鳴,讓我為熱愛詩歌的理由找到了篤定的答案。

待到我們都有了孩子,我們有了一個共同的想法,就是想把自己對詩歌的熱愛傳承給孩子。於是,《給孩子讀首詩》的想法豁然清晰起來——我們希望攜手建立一個為孩子讀詩的平臺,將最寶貴的讀詩體驗傳承下來,用朗讀這種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藝術形式陪伴孩子們成長,將一顆顆稚嫩的童心浸潤在詩歌中。

海慈將這一緣分詩意地形容為“或許是早些時候夏威夷的風拂過,北大廣播臺的某一個傍晚,映在牆上的倩影,或許更早,我帶著小狼一樣的灰灰爬上黃桷古道背誦《古文觀止》的童音……”

經過久久的醞釀,兩年前,作為我們踐行慢養理念、倡導詩意生活的平臺,《給孩子讀首詩》正式上線了。每天晚上8:30,我們準時和孩子們見面,以一句“浸潤滋養,靜待花開,你好嗎?”開場,用一首配樂朗讀的詩歌和一幅由孩子或爸爸媽媽創作的畫作,陪伴孩子們度過一個個靜謐寧靜的夜晚。我們盼望著,每天一點點的滋潤,能讓孩子們在詩歌的陪伴下成長,一如我們曾經的童年。

春風十里 不如書聲盈耳

詩歌社群,親子“詩意”樂園

到今天,《給孩子讀首詩》已經陪伴幾萬孩子度過了七百多個夜晚。有很多愛詩、愛孩子的大人和充滿奇思妙想的孩子也加入《給孩子讀首詩》,給我們以支持,也為這個平臺帶來更多鮮活的力量。這其中,既有新華社的高級總編為孩子寫詩,也有數不清的爸爸媽媽甚至孩子自己來寫詩、讀詩。目前,我們最小的詩歌作者僅有三歲。孩子們在爸爸媽媽的引導下,將那些童真心靈中的稚嫩想法奶聲奶氣地表達,再由父母耐心記錄——而這,或許將是這些孩子們生命中最早的詩歌萌芽,也是《給孩子讀首詩》成長途中開出的一朵朵小花。一年多來,我們組織了許許多多繽紛多彩的親子活動:親子詩會、兒童劇目欣賞、親子瑜伽活動、“父親節”裝扮沙龍、“六一”公益嘉年華、民藝工坊……我們希望以詩歌為紐帶,讓孩子們在活動中與父母進行高質量的心靈交流。

更難能可貴的,許多大人開始放下繁雜的俗務,拿起久違的筆,重新像個孩子一樣,去與這個世界對話,將心中的情感詩意抒發。於是,2016年伊始,我們開啟了全新的“詩意生活”欄目,將和我們志趣相投的爸爸媽媽聚集,建立起一個共賞詩歌、共享生活方式的詩意社群,在繁華世界的喧囂中,開闢一塊安寧靜慢的棲居之地。

沒想到這個為孩子建立的平臺,卻受到了大人們的這般喜愛。不少沒有孩子的年輕人紛紛加入讀詩、寫詩的隊伍。他們通過朗讀、寫作,找回了自己原本擁有的純真童心,生活因此有了更加明麗的色彩。春華姐曾經是一位全職媽媽,在孩子出國讀書之後,她便開始了積極找回自我的努力,遇到《給孩子讀首詩》之後,她不僅多次成為朗讀嘉賓,還積極參加平臺組織的各種活動,她的無私、大愛、熱情,本身就像極了一首凝聚真善美的詩!

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那些曾經聽過、讀過的詩歌總會留下些深深淺淺的痕跡。那些長長短短的句子,或許將幻化成一片深沉的浩瀚星空突然映入腦海,或是幾片從心頭零落飄下的細碎花瓣,永恆地提醒著,這世界還有遠方,和值得追求的無窮無盡的美好。

春風十里 不如書聲盈耳

親子共讀,家庭幸福“聞聲而來”

口述/夏月 採寫/文雯

“小朋友,這裡是好聽、好玩的夏月故事會”,2016年2月,我們的故事在喜馬拉雅音頻平臺響起。從此,每天一個睡前故事,用聲音陪伴小朋友入眠。一年間,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小朋友“聞聲而來”。

“我有一個會讀書的媽媽”

我是一個主持人。從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畢業進入北京電視臺,一路主持《北京新聞》《北京您早》《證券無限》等新聞、財經節目。我的聲音算得上“專業”,但除了主持節目,我不知道怎樣讓聲音真正“有用”。

直到一年前,我的同事、一個六歲孩子的媽媽無意間說到:孩子每天都要聽故事,家長們雖然能夠找到海量的故事資源,但作為記者,她聽得出很多故事講得並不規範,發音不標準、斷句不準確,情感傳達不到位……“你們專業播音員,能不能也錄點故事給孩子們聽呢?”正是這不經意的一問,讓我萌生了“講故事”的念頭——如果我的聲音,除了在電視節目裡播新聞,還能給小朋友帶來快樂,這不就是聲音最大的用處嗎?“用故事讓聲音好聽、好玩、好用”,我的想法得到了兩位媒體朋友的贊同,我們一起出發,開始了愉快的“探索之旅”。

“夏月故事會”得到了很多人點贊,每一個“贊”都像一個小笑臉給我們鼓勵,讓製作好聽好玩的故事,成了每天最快樂也最享受的事情。這時候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睡前故事究竟應該誰講給孩子聽,是遠方那個聲音好聽的“夏月阿姨”,還是身邊這個發音未必標準但溫暖真實的媽媽?

我想到了我的女兒。她喜歡聽故事的幾年正是我工作最忙、壓力最大的時候。雖然我也會給她講故事,但常常一邊講一邊在心裡說:“快點睡著吧寶貝兒,拜託了!我還有好多事要做。”如今她長大了,不再需要我的故事。而我每每回憶起她的童年,總會感到些許遺憾。我知道,身心都和孩子在一起的“全然陪伴”,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愛。如果我們只給了小朋友好聽的故事,父母只是坐在孩子身邊,打開手機、點擊音頻,是不是遠遠不夠?我們能不能既給孩子講好聽好玩的故事,又不完全取代父母呢?

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中有一段話,讓我得到了啟發:“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春風十里 不如書聲盈耳

用聲音播下幸福的種子

2016年3月8日,“夏月故事會”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在“睡前故事”欄目的頁面上,除了“夏月故事盒”音頻,我們還設計了一個“媽媽故事盒”,將我們精心挑選的故事全文和配樂放在其中。這樣,媽媽們可以給小朋友聽“夏月講故事”,也可以用自己的聲音“媽媽講故事”。媽媽們說,這個內容讓她們和孩子共度的睡前時光更加溫馨而美好,這讓我們感到非常開心。

也有很多媽媽無奈地說“我聲音不好聽”。我們告訴大家:有愛的聲音就好聽,所有的媽媽都有好聲音,鼓勵她們勇敢發聲,親自給孩子講故事。為此,我們開辦了“故事媽媽”活動,邀請媽媽們來講故事,我們為媽媽的聲音剪輯配樂,並附上這位“故事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小故事和照片,展現媽媽的動人風采和快樂的親子時光,分享給更多的朋友。這個活動得到了媽媽們的熱情響應,紛紛在“夏月故事會”的平臺上分享自己的朗讀作品。

聲音聯結起孩子與父母,也聯結起孩子與文學。“體味中文之美”,我們希望讓孩子們通過朗讀去了解傳統文化和古詩詞。為此,我們錄製了《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詞》,把朗誦和吟誦結合起來,不僅讓小朋友聽,也帶小朋友讀。每晚一小時的“聲聲秀”朗讀時段,在近2000名群友的朗讀群,我和小朋友們一起朗讀現代詩、古詩詞和兒歌,小朋友們由此愛上了朗讀,也對古詩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除了能夠背誦全部古詩詞,還試著自己作曲吟誦和寫詩。每天的“聲聲秀”讓小朋友感受到中文的韻律之美、意境之美,也成了小朋友快樂分享的舞臺。

我們希望“聲音”達成的另一個願望是讓小朋友“勇於表達”。為此,在每天的朗讀中,我們不要求大家追求完美好聲音,“只要發聲你就最棒”。小朋友們在從“聽”到“讀”的過程中,看到了那個更棒的自己。

有一位小朋友,在媽媽的鼓勵下加入群裡讀詩。第一次發聲,因為語調和其他人有很大差別,我以為是小朋友的惡作劇。後來得知他是一個被稱為“星星的孩子”的自閉症兒童。他媽媽私下告訴我,每次朗讀之後,我給他點贊,都會令他大受鼓舞。從此,在每晚的一小時朗讀時段,無論多忙,只要這位小朋友勇敢朗讀,我都會認真聽完併為他喝彩點贊。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他被選為班級裡的年度“朗讀之星”,自信心和語言能力大大提升。這位小朋友的進步,帶給我如抱滿懷的喜悅。

現在,我們的朗讀群裡有近十位這樣獨特的小朋友。他們跟隨大家一起朗讀,艱難而執著,朋友們紛紛為他們鼓掌加油、給他們溫暖讚許。而他們通過每天的朗讀,一點一滴地建立了更強的自信,獲得了更大的歡愉,這讓我們看到聲音的力量,它可以推動孩子向上、向前。我們相信,給孩子朗讀、和孩子一起朗讀,就是用聲音播下幸福的種子,然後細細聆聽花開的聲音。

聲音為媒,讓家長和小朋友聚在一起,讀生動故事、誦經典詩詞,共同體會中文之美;朗讀為橋,讓父母真正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更加勇敢地展示自我。我相信,那些和父母一起讀過的詩詞和故事,將是孩子們一生中永難忘懷的溫馨回憶。日本作家鬆居直在《幸福的種子》中所描繪的那種親子共讀的幸福畫面,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生活場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