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4號是位股票專家。他外表嚴肅認真,有著自己的思路,認定了某個證據是不可攻破的。但當有人提出合理懷疑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迅速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項極其優秀的品質。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4號是位股票專家。他外表嚴肅認真,有著自己的思路,認定了某個證據是不可攻破的。但當有人提出合理懷疑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迅速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項極其優秀的品質。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5號是貧民窟出身的白領。他有著自卑的一面,一開始少言寡語。實際上他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面對歧視者的異樣目光,他心中溢滿怒火,他必須站出來發聲。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4號是位股票專家。他外表嚴肅認真,有著自己的思路,認定了某個證據是不可攻破的。但當有人提出合理懷疑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迅速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項極其優秀的品質。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5號是貧民窟出身的白領。他有著自卑的一面,一開始少言寡語。實際上他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面對歧視者的異樣目光,他心中溢滿怒火,他必須站出來發聲。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6號也是白領。他對案件似乎不大專注,但卻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有人出言不遜,傲慢無禮的時候,他能果斷站出來抗爭。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4號是位股票專家。他外表嚴肅認真,有著自己的思路,認定了某個證據是不可攻破的。但當有人提出合理懷疑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迅速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項極其優秀的品質。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5號是貧民窟出身的白領。他有著自卑的一面,一開始少言寡語。實際上他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面對歧視者的異樣目光,他心中溢滿怒火,他必須站出來發聲。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6號也是白領。他對案件似乎不大專注,但卻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有人出言不遜,傲慢無禮的時候,他能果斷站出來抗爭。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7號是一個銷售員。他打算結束會議後去看球賽,嫌犯少年的生或死他一點都不關心。他自私自利,是一個反面教材,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4號是位股票專家。他外表嚴肅認真,有著自己的思路,認定了某個證據是不可攻破的。但當有人提出合理懷疑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迅速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項極其優秀的品質。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5號是貧民窟出身的白領。他有著自卑的一面,一開始少言寡語。實際上他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面對歧視者的異樣目光,他心中溢滿怒火,他必須站出來發聲。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6號也是白領。他對案件似乎不大專注,但卻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有人出言不遜,傲慢無禮的時候,他能果斷站出來抗爭。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7號是一個銷售員。他打算結束會議後去看球賽,嫌犯少年的生或死他一點都不關心。他自私自利,是一個反面教材,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是位建築師。他富有同情心,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面對眾人施壓,他能夠頂住壓力,堅持己見。他是主角,也是中樞角色,他沒有轉變,卻引發了其他人的轉變。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4號是位股票專家。他外表嚴肅認真,有著自己的思路,認定了某個證據是不可攻破的。但當有人提出合理懷疑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迅速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項極其優秀的品質。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5號是貧民窟出身的白領。他有著自卑的一面,一開始少言寡語。實際上他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面對歧視者的異樣目光,他心中溢滿怒火,他必須站出來發聲。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6號也是白領。他對案件似乎不大專注,但卻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有人出言不遜,傲慢無禮的時候,他能果斷站出來抗爭。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7號是一個銷售員。他打算結束會議後去看球賽,嫌犯少年的生或死他一點都不關心。他自私自利,是一個反面教材,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是位建築師。他富有同情心,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面對眾人施壓,他能夠頂住壓力,堅持己見。他是主角,也是中樞角色,他沒有轉變,卻引發了其他人的轉變。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9號已經退休,他是陪審團中最年長的一位。他善於察言觀色,別人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他都能明察秋毫。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4號是位股票專家。他外表嚴肅認真,有著自己的思路,認定了某個證據是不可攻破的。但當有人提出合理懷疑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迅速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項極其優秀的品質。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5號是貧民窟出身的白領。他有著自卑的一面,一開始少言寡語。實際上他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面對歧視者的異樣目光,他心中溢滿怒火,他必須站出來發聲。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6號也是白領。他對案件似乎不大專注,但卻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有人出言不遜,傲慢無禮的時候,他能果斷站出來抗爭。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7號是一個銷售員。他打算結束會議後去看球賽,嫌犯少年的生或死他一點都不關心。他自私自利,是一個反面教材,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是位建築師。他富有同情心,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面對眾人施壓,他能夠頂住壓力,堅持己見。他是主角,也是中樞角色,他沒有轉變,卻引發了其他人的轉變。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9號已經退休,他是陪審團中最年長的一位。他善於察言觀色,別人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他都能明察秋毫。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0號是位加油站老闆,種族主義者,嚴重歧視貧民窟出身的人。少年出身於貧民窟,所以他認定少年有暴力傾向,絕對就是殺人凶手。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4號是位股票專家。他外表嚴肅認真,有著自己的思路,認定了某個證據是不可攻破的。但當有人提出合理懷疑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迅速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項極其優秀的品質。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5號是貧民窟出身的白領。他有著自卑的一面,一開始少言寡語。實際上他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面對歧視者的異樣目光,他心中溢滿怒火,他必須站出來發聲。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6號也是白領。他對案件似乎不大專注,但卻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有人出言不遜,傲慢無禮的時候,他能果斷站出來抗爭。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7號是一個銷售員。他打算結束會議後去看球賽,嫌犯少年的生或死他一點都不關心。他自私自利,是一個反面教材,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是位建築師。他富有同情心,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面對眾人施壓,他能夠頂住壓力,堅持己見。他是主角,也是中樞角色,他沒有轉變,卻引發了其他人的轉變。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9號已經退休,他是陪審團中最年長的一位。他善於察言觀色,別人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他都能明察秋毫。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0號是位加油站老闆,種族主義者,嚴重歧視貧民窟出身的人。少年出身於貧民窟,所以他認定少年有暴力傾向,絕對就是殺人凶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1號是位鐘錶匠。他是一位歐洲來的移民,有著自己的處事原則,一不做二不休。他對美國司法制度有著清晰的認識,編劇借他的口說出了這種全民參與的司法體制對整個美國的重要性。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4號是位股票專家。他外表嚴肅認真,有著自己的思路,認定了某個證據是不可攻破的。但當有人提出合理懷疑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迅速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項極其優秀的品質。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5號是貧民窟出身的白領。他有著自卑的一面,一開始少言寡語。實際上他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面對歧視者的異樣目光,他心中溢滿怒火,他必須站出來發聲。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6號也是白領。他對案件似乎不大專注,但卻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有人出言不遜,傲慢無禮的時候,他能果斷站出來抗爭。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7號是一個銷售員。他打算結束會議後去看球賽,嫌犯少年的生或死他一點都不關心。他自私自利,是一個反面教材,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是位建築師。他富有同情心,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面對眾人施壓,他能夠頂住壓力,堅持己見。他是主角,也是中樞角色,他沒有轉變,卻引發了其他人的轉變。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9號已經退休,他是陪審團中最年長的一位。他善於察言觀色,別人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他都能明察秋毫。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0號是位加油站老闆,種族主義者,嚴重歧視貧民窟出身的人。少年出身於貧民窟,所以他認定少年有暴力傾向,絕對就是殺人凶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1號是位鐘錶匠。他是一位歐洲來的移民,有著自己的處事原則,一不做二不休。他對美國司法制度有著清晰的認識,編劇借他的口說出了這種全民參與的司法體制對整個美國的重要性。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2號從事廣告行業,有些小自戀。他一開始和7號是一類人,對案情漠不關心,心不在焉。不同的是,一場大雨過後,他也開始認真了起來。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4號是位股票專家。他外表嚴肅認真,有著自己的思路,認定了某個證據是不可攻破的。但當有人提出合理懷疑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迅速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項極其優秀的品質。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5號是貧民窟出身的白領。他有著自卑的一面,一開始少言寡語。實際上他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面對歧視者的異樣目光,他心中溢滿怒火,他必須站出來發聲。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6號也是白領。他對案件似乎不大專注,但卻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有人出言不遜,傲慢無禮的時候,他能果斷站出來抗爭。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7號是一個銷售員。他打算結束會議後去看球賽,嫌犯少年的生或死他一點都不關心。他自私自利,是一個反面教材,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是位建築師。他富有同情心,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面對眾人施壓,他能夠頂住壓力,堅持己見。他是主角,也是中樞角色,他沒有轉變,卻引發了其他人的轉變。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9號已經退休,他是陪審團中最年長的一位。他善於察言觀色,別人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他都能明察秋毫。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0號是位加油站老闆,種族主義者,嚴重歧視貧民窟出身的人。少年出身於貧民窟,所以他認定少年有暴力傾向,絕對就是殺人凶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1號是位鐘錶匠。他是一位歐洲來的移民,有著自己的處事原則,一不做二不休。他對美國司法制度有著清晰的認識,編劇借他的口說出了這種全民參與的司法體制對整個美國的重要性。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2號從事廣告行業,有些小自戀。他一開始和7號是一類人,對案情漠不關心,心不在焉。不同的是,一場大雨過後,他也開始認真了起來。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明顯的對比是,剛開始的同框鏡頭,觀眾大多不認得誰是誰。但在看完電影后,回頭看前面的群像鏡頭,就很可能能分辨出誰是誰。

如果全神貫注觀影的觀眾在看第二遍的時候還不是“臉盲”,那就說明電影的角色塑造就不是那麼成功。

《十二怒漢》做到了在不增加閃回片段的情況下,成功地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這對於很多編劇來說是一個“不可能任務”。

可以說,是每個角色的經歷決定了他們各自的判斷和取向。他們是不同類型的人,思考方式,看待事情的角度大都不一樣,這體現了美國民主社會的多樣性。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發出同一種聲音,而是一百個人發出一百種不同的聲音,同時又互相尊重。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4號是位股票專家。他外表嚴肅認真,有著自己的思路,認定了某個證據是不可攻破的。但當有人提出合理懷疑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迅速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項極其優秀的品質。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5號是貧民窟出身的白領。他有著自卑的一面,一開始少言寡語。實際上他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面對歧視者的異樣目光,他心中溢滿怒火,他必須站出來發聲。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6號也是白領。他對案件似乎不大專注,但卻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有人出言不遜,傲慢無禮的時候,他能果斷站出來抗爭。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7號是一個銷售員。他打算結束會議後去看球賽,嫌犯少年的生或死他一點都不關心。他自私自利,是一個反面教材,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是位建築師。他富有同情心,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面對眾人施壓,他能夠頂住壓力,堅持己見。他是主角,也是中樞角色,他沒有轉變,卻引發了其他人的轉變。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9號已經退休,他是陪審團中最年長的一位。他善於察言觀色,別人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他都能明察秋毫。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0號是位加油站老闆,種族主義者,嚴重歧視貧民窟出身的人。少年出身於貧民窟,所以他認定少年有暴力傾向,絕對就是殺人凶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1號是位鐘錶匠。他是一位歐洲來的移民,有著自己的處事原則,一不做二不休。他對美國司法制度有著清晰的認識,編劇借他的口說出了這種全民參與的司法體制對整個美國的重要性。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2號從事廣告行業,有些小自戀。他一開始和7號是一類人,對案情漠不關心,心不在焉。不同的是,一場大雨過後,他也開始認真了起來。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明顯的對比是,剛開始的同框鏡頭,觀眾大多不認得誰是誰。但在看完電影后,回頭看前面的群像鏡頭,就很可能能分辨出誰是誰。

如果全神貫注觀影的觀眾在看第二遍的時候還不是“臉盲”,那就說明電影的角色塑造就不是那麼成功。

《十二怒漢》做到了在不增加閃回片段的情況下,成功地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這對於很多編劇來說是一個“不可能任務”。

可以說,是每個角色的經歷決定了他們各自的判斷和取向。他們是不同類型的人,思考方式,看待事情的角度大都不一樣,這體現了美國民主社會的多樣性。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發出同一種聲音,而是一百個人發出一百種不同的聲音,同時又互相尊重。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案件的真相併不是《十二怒漢》的重點,所以少年到底是不是殺了人,導演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

結局只與開頭一幕做了前後呼應。

開頭仰視法庭的一幕,表現出美國司法的“高大上”形象。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4號是位股票專家。他外表嚴肅認真,有著自己的思路,認定了某個證據是不可攻破的。但當有人提出合理懷疑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迅速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項極其優秀的品質。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5號是貧民窟出身的白領。他有著自卑的一面,一開始少言寡語。實際上他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面對歧視者的異樣目光,他心中溢滿怒火,他必須站出來發聲。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6號也是白領。他對案件似乎不大專注,但卻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有人出言不遜,傲慢無禮的時候,他能果斷站出來抗爭。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7號是一個銷售員。他打算結束會議後去看球賽,嫌犯少年的生或死他一點都不關心。他自私自利,是一個反面教材,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是位建築師。他富有同情心,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面對眾人施壓,他能夠頂住壓力,堅持己見。他是主角,也是中樞角色,他沒有轉變,卻引發了其他人的轉變。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9號已經退休,他是陪審團中最年長的一位。他善於察言觀色,別人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他都能明察秋毫。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0號是位加油站老闆,種族主義者,嚴重歧視貧民窟出身的人。少年出身於貧民窟,所以他認定少年有暴力傾向,絕對就是殺人凶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1號是位鐘錶匠。他是一位歐洲來的移民,有著自己的處事原則,一不做二不休。他對美國司法制度有著清晰的認識,編劇借他的口說出了這種全民參與的司法體制對整個美國的重要性。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2號從事廣告行業,有些小自戀。他一開始和7號是一類人,對案情漠不關心,心不在焉。不同的是,一場大雨過後,他也開始認真了起來。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明顯的對比是,剛開始的同框鏡頭,觀眾大多不認得誰是誰。但在看完電影后,回頭看前面的群像鏡頭,就很可能能分辨出誰是誰。

如果全神貫注觀影的觀眾在看第二遍的時候還不是“臉盲”,那就說明電影的角色塑造就不是那麼成功。

《十二怒漢》做到了在不增加閃回片段的情況下,成功地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這對於很多編劇來說是一個“不可能任務”。

可以說,是每個角色的經歷決定了他們各自的判斷和取向。他們是不同類型的人,思考方式,看待事情的角度大都不一樣,這體現了美國民主社會的多樣性。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發出同一種聲音,而是一百個人發出一百種不同的聲音,同時又互相尊重。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案件的真相併不是《十二怒漢》的重點,所以少年到底是不是殺了人,導演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

結局只與開頭一幕做了前後呼應。

開頭仰視法庭的一幕,表現出美國司法的“高大上”形象。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全片只有兩個角色沒有任何轉變,一個是7號,一個是8號。7號一直都只是想快點結束,“有罪”和“無罪”對他來說沒有區別。

8號在最後給9號做了自我介紹,他的名字叫戴維斯。建築師的身份可能不是隨便設定的,這可能是暗示正是有像他這樣的“建築師”,美國的司法大樓才得以被搭建起來。

結局戴維斯和一眾陪審員走下樓梯,匯入人群之中,鏡頭俯視,說明他們並不是什麼大英雄,他們只不過是普通人。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4號是位股票專家。他外表嚴肅認真,有著自己的思路,認定了某個證據是不可攻破的。但當有人提出合理懷疑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迅速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項極其優秀的品質。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5號是貧民窟出身的白領。他有著自卑的一面,一開始少言寡語。實際上他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面對歧視者的異樣目光,他心中溢滿怒火,他必須站出來發聲。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6號也是白領。他對案件似乎不大專注,但卻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有人出言不遜,傲慢無禮的時候,他能果斷站出來抗爭。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7號是一個銷售員。他打算結束會議後去看球賽,嫌犯少年的生或死他一點都不關心。他自私自利,是一個反面教材,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是位建築師。他富有同情心,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面對眾人施壓,他能夠頂住壓力,堅持己見。他是主角,也是中樞角色,他沒有轉變,卻引發了其他人的轉變。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9號已經退休,他是陪審團中最年長的一位。他善於察言觀色,別人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他都能明察秋毫。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0號是位加油站老闆,種族主義者,嚴重歧視貧民窟出身的人。少年出身於貧民窟,所以他認定少年有暴力傾向,絕對就是殺人凶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1號是位鐘錶匠。他是一位歐洲來的移民,有著自己的處事原則,一不做二不休。他對美國司法制度有著清晰的認識,編劇借他的口說出了這種全民參與的司法體制對整個美國的重要性。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2號從事廣告行業,有些小自戀。他一開始和7號是一類人,對案情漠不關心,心不在焉。不同的是,一場大雨過後,他也開始認真了起來。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明顯的對比是,剛開始的同框鏡頭,觀眾大多不認得誰是誰。但在看完電影后,回頭看前面的群像鏡頭,就很可能能分辨出誰是誰。

如果全神貫注觀影的觀眾在看第二遍的時候還不是“臉盲”,那就說明電影的角色塑造就不是那麼成功。

《十二怒漢》做到了在不增加閃回片段的情況下,成功地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這對於很多編劇來說是一個“不可能任務”。

可以說,是每個角色的經歷決定了他們各自的判斷和取向。他們是不同類型的人,思考方式,看待事情的角度大都不一樣,這體現了美國民主社會的多樣性。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發出同一種聲音,而是一百個人發出一百種不同的聲音,同時又互相尊重。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案件的真相併不是《十二怒漢》的重點,所以少年到底是不是殺了人,導演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

結局只與開頭一幕做了前後呼應。

開頭仰視法庭的一幕,表現出美國司法的“高大上”形象。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全片只有兩個角色沒有任何轉變,一個是7號,一個是8號。7號一直都只是想快點結束,“有罪”和“無罪”對他來說沒有區別。

8號在最後給9號做了自我介紹,他的名字叫戴維斯。建築師的身份可能不是隨便設定的,這可能是暗示正是有像他這樣的“建築師”,美國的司法大樓才得以被搭建起來。

結局戴維斯和一眾陪審員走下樓梯,匯入人群之中,鏡頭俯視,說明他們並不是什麼大英雄,他們只不過是普通人。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他們有著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還存有人性的光輝。只是每一個人的良心的“熟睡程度”不同,被喚醒的難度也不同。

《蝙蝠俠:黑暗騎士》、《死亡詩社》等經典類似,《十二怒漢》相信人性著光輝的一面,世界上存在著蝙蝠俠、基汀老師、戴維斯這種理想主義者,為理想付出行動、堅持己見的人。

美國有這種人的存在,陪審團制度才能沿用至今。

世界有這種人,有這種電影,才更讓人去憧憬,嚮往。

"

能成為經典的電影,都應該具有多種優點,比如:

扣人心絃的劇情;

個性分明的角色;

精妙絕倫的調度;

深切著明的主題。

以上提到的,《十二怒漢》全都有。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部上映於1957年的“律政密室電影”和杜琪峰的《槍火》一樣,也是隻用了19天的拍攝時間。

這應該目前是拍出優秀電影長片的一個極限時間了,西德尼·呂美特在這個極限時間又加了一個極限,32歲首次拍電影,就拍出了柏林金熊獎作品,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處女作,之後這位導演還拍了《熱天午後》,《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高分作品,不過時間證明,他花了54年的人生都無法超越自己。

豆瓣9.4,時光網9.0,IMDb8.9,Metascore96,爛番茄100%,一眾電影網站對影片給出了一致的肯定。

這就是一部只能翻拍但無法超越的黑白經典。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十二怒漢》歌頌了美國的民主司法體制,主題上說是一部律政片。

由於陪審團制度的存在,美國公民一旦被法院選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必須履行義務,去聽審一樁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司法案件。被選中的人來自社會各界,他們可能對法律條款一竅不通,但他們必須為案件做出一個最終判決。

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所有陪審員意見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判決就不能算數。

就是因為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十二怒漢》的故事正式開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因為這是一樁殺人案,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死刑。

為了讓情節更有趣,被告被設定為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按警察的思考方式,人證物證俱在,所有證據都在說明少年確實是殺人凶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毫無爭議的結果。

按照法律的思考方式,就算如此,案件也必須走完所有司法程序。

讓德高望重的法官按照法律條文做出裁決,這應該誰都能,但是讓一幫不怎麼懂法的“群眾”最後來決定嫌疑犯的生死,非陪審團制國家的觀眾可能就不理解了。普通人大都是帶有私心和偏見,那又怎麼保證他們的判斷是公正的呢?

《十二怒漢》給出了答案。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電影沒有迴避陪審團制度的弊端,確實有著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成為了陪審員,而且還有的人擺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想著隨便表決一下就走人。

甚至還有人在開庭之前就對案件有著自己強烈的看法,不管證據是什麼,都不影響他最開始的決定。

就這麼一群不想動腦的人,他們各自所做的判斷肯定是有差錯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常識認真分析並且能帶動討論,陪審團可能就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陪審員認為大家完全沒有經過一番思考和探討就直接下了結論,直接給一個18歲少年定罪,俗話說人命關天,這麼做實在是過於草率了。

不少人都覺得,快點結束,免得浪費時間。

但其實,不經過討論就結束,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陪審團經過長時間的聽審,難道就只是根據表面的事實敷衍了事?這樣不如改名叫“陪跑團”更加合適。

8號應當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白跑一趟,而且他發現嫌犯少年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就算真的殺了人,也是情有可原,法律不外乎人情,為什麼就不能從男孩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案件,或許當中還有些隱情是警察和律師都沒發現的呢?

在8號的堅持之下,劇情一鼓作氣地進行。

通常電影會略去不必要的部分,然而在12個人陸續進入房間後,電影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開始1:1地轉動。

敢這麼做,說明故事的內容沒有一分鐘的多餘。

從8號提出“無罪”開始,電影就像是一場本是實力懸殊的對決,變成了一場全程繃緊,超級大逆轉的競技比賽。

只不過競技的方式是,吵架。

他要和11個認為“有罪”的陪審員進行“對抗”。這場鬥爭,可以看作是是維護美國司法尊嚴的一場戰鬥,是陪審團制度是否有利的一次證明。

影片略去了審訊的過程,直接來到了陪審團判決,通過陪審員們的描述,這宗少年殺人案逐漸地浮現在觀眾的眼前,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出,少年是否真的殺了父親,這個懸念被越放越大。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懸疑片。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講真,如果只是單純探案,12個陪審員最後通過各種細節找出了的真相,這部“律政懸疑片”並不一定能成為一部電影教科書。

影片被後世不斷模仿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劇情在探索案情的同時,還成功鬼斧神工地塑造了12個角色。

每個人的臺詞,動作,眼神,無不透露著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號是位學校裡的橄欖球教練,他沒有表述太多自己的觀點,不過身為會議主持人,每次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刻,他都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總是能保持一個相對冷靜理智的狀態,態度相對中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2號是位銀行從業員。外表看起來文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思路。他不敢一個人對抗多數人,等到“無罪”一方力量開始壯大的時候,他才敢提出自己的懷疑。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3號是位快遞公司老闆。他戲份僅次於8號主角的配角,非常搶戲。對於會議遲遲不能結束,他很快感到憤怒,暴躁,是一位真正的“怒漢”。這種蠻橫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不過,可恨之人,原來也有可憐之處。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4號是位股票專家。他外表嚴肅認真,有著自己的思路,認定了某個證據是不可攻破的。但當有人提出合理懷疑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迅速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項極其優秀的品質。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5號是貧民窟出身的白領。他有著自卑的一面,一開始少言寡語。實際上他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面對歧視者的異樣目光,他心中溢滿怒火,他必須站出來發聲。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6號也是白領。他對案件似乎不大專注,但卻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有人出言不遜,傲慢無禮的時候,他能果斷站出來抗爭。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7號是一個銷售員。他打算結束會議後去看球賽,嫌犯少年的生或死他一點都不關心。他自私自利,是一個反面教材,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8號是位建築師。他富有同情心,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面對眾人施壓,他能夠頂住壓力,堅持己見。他是主角,也是中樞角色,他沒有轉變,卻引發了其他人的轉變。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9號已經退休,他是陪審團中最年長的一位。他善於察言觀色,別人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他都能明察秋毫。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0號是位加油站老闆,種族主義者,嚴重歧視貧民窟出身的人。少年出身於貧民窟,所以他認定少年有暴力傾向,絕對就是殺人凶手。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1號是位鐘錶匠。他是一位歐洲來的移民,有著自己的處事原則,一不做二不休。他對美國司法制度有著清晰的認識,編劇借他的口說出了這種全民參與的司法體制對整個美國的重要性。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12號從事廣告行業,有些小自戀。他一開始和7號是一類人,對案情漠不關心,心不在焉。不同的是,一場大雨過後,他也開始認真了起來。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一個明顯的對比是,剛開始的同框鏡頭,觀眾大多不認得誰是誰。但在看完電影后,回頭看前面的群像鏡頭,就很可能能分辨出誰是誰。

如果全神貫注觀影的觀眾在看第二遍的時候還不是“臉盲”,那就說明電影的角色塑造就不是那麼成功。

《十二怒漢》做到了在不增加閃回片段的情況下,成功地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這對於很多編劇來說是一個“不可能任務”。

可以說,是每個角色的經歷決定了他們各自的判斷和取向。他們是不同類型的人,思考方式,看待事情的角度大都不一樣,這體現了美國民主社會的多樣性。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發出同一種聲音,而是一百個人發出一百種不同的聲音,同時又互相尊重。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案件的真相併不是《十二怒漢》的重點,所以少年到底是不是殺了人,導演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

結局只與開頭一幕做了前後呼應。

開頭仰視法庭的一幕,表現出美國司法的“高大上”形象。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全片只有兩個角色沒有任何轉變,一個是7號,一個是8號。7號一直都只是想快點結束,“有罪”和“無罪”對他來說沒有區別。

8號在最後給9號做了自我介紹,他的名字叫戴維斯。建築師的身份可能不是隨便設定的,這可能是暗示正是有像他這樣的“建築師”,美國的司法大樓才得以被搭建起來。

結局戴維斯和一眾陪審員走下樓梯,匯入人群之中,鏡頭俯視,說明他們並不是什麼大英雄,他們只不過是普通人。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他們有著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還存有人性的光輝。只是每一個人的良心的“熟睡程度”不同,被喚醒的難度也不同。

《蝙蝠俠:黑暗騎士》、《死亡詩社》等經典類似,《十二怒漢》相信人性著光輝的一面,世界上存在著蝙蝠俠、基汀老師、戴維斯這種理想主義者,為理想付出行動、堅持己見的人。

美國有這種人的存在,陪審團制度才能沿用至今。

世界有這種人,有這種電影,才更讓人去憧憬,嚮往。

剖析《十二怒漢》,一群法盲怎麼能裁決殺人案?

不管去到哪裡,偏見總是遮蔽了真相。——《十二怒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