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期是作弊?手動模式最佳?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

作者:@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

這篇文章是三分法構圖?日落光線最美?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的續集,沒有看過上半部的,歡迎先點進去閱讀。

在攝影創作上,存在許多被普遍接受的規則,看似能帶給我們效率,給我們一個前進的方向,但是我們終究會發現,它從我們身上帶走的,遠比給我們的還要多。這些,我稱作為迷思。

不是所有規則都是迷思,但是大部份的迷思都是由某種觀察到的規律開始的,看似合理,但卻是我們攝影路上的絆腳石。

以下,我們繼續討論剩下的三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迷思五:手動模式是最佳的相機模式

在我接觸攝影的這十幾年裡面,我聽過無數次“真正專業的攝影師都是用全手動模式”的論述。繼續細問下去,得到的迴應通常是,因為全手動才能更好地掌控相機和捕捉我們想呈現的東西。

手動模式能有效掌控我們想呈現的東西,但是並不代表其它模式不能更快更有效地呈現出一樣的效果,使用半自動的模式,我能把許多測量過程交給相機,讓我能更專注於捕捉當下的畫面

有人說這就不是攝影的精神。如果我們追求的是拍攝體驗上的純粹,在乎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那自己喜歡怎麼拍就怎麼拍。

但是對於攝影,成果是我現階段追求的一大部份,我專注的是最終我想呈現出的照片,而對於過程是什麼,對我來說是種工具,是方法。就像是我打字時不會刻意關閉自動矯正或自動提示功能以追求“更專業”的打字方式一樣,我寧可選擇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成果。

你不一定要和我一樣,因為每個人攝影的目的本來就是是不一樣的,但是用某種特定的製作過程來定義藝術行為背後的精神,我覺得就是一種狹隘的立場,缺乏包容其它有可能使一張照片美好的原因

當然,這並沒有否認手動是一個很好去了解ISO、光圈、快門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而且有些情況手動的確是最好的,例如我在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關於長時間曝光攝影中的九個常見錯誤。

"

作者:@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

這篇文章是三分法構圖?日落光線最美?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的續集,沒有看過上半部的,歡迎先點進去閱讀。

在攝影創作上,存在許多被普遍接受的規則,看似能帶給我們效率,給我們一個前進的方向,但是我們終究會發現,它從我們身上帶走的,遠比給我們的還要多。這些,我稱作為迷思。

不是所有規則都是迷思,但是大部份的迷思都是由某種觀察到的規律開始的,看似合理,但卻是我們攝影路上的絆腳石。

以下,我們繼續討論剩下的三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迷思五:手動模式是最佳的相機模式

在我接觸攝影的這十幾年裡面,我聽過無數次“真正專業的攝影師都是用全手動模式”的論述。繼續細問下去,得到的迴應通常是,因為全手動才能更好地掌控相機和捕捉我們想呈現的東西。

手動模式能有效掌控我們想呈現的東西,但是並不代表其它模式不能更快更有效地呈現出一樣的效果,使用半自動的模式,我能把許多測量過程交給相機,讓我能更專注於捕捉當下的畫面

有人說這就不是攝影的精神。如果我們追求的是拍攝體驗上的純粹,在乎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那自己喜歡怎麼拍就怎麼拍。

但是對於攝影,成果是我現階段追求的一大部份,我專注的是最終我想呈現出的照片,而對於過程是什麼,對我來說是種工具,是方法。就像是我打字時不會刻意關閉自動矯正或自動提示功能以追求“更專業”的打字方式一樣,我寧可選擇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成果。

你不一定要和我一樣,因為每個人攝影的目的本來就是是不一樣的,但是用某種特定的製作過程來定義藝術行為背後的精神,我覺得就是一種狹隘的立場,缺乏包容其它有可能使一張照片美好的原因

當然,這並沒有否認手動是一個很好去了解ISO、光圈、快門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而且有些情況手動的確是最好的,例如我在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關於長時間曝光攝影中的九個常見錯誤。

後期是作弊?手動模式最佳?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迷思六:後處理是作弊

當我們刻意等待適合的畫面出現,當我們選擇用什麼鏡頭呈現這個畫面,思考如何構圖時候,我們就已經在用我們的觀點改變一個畫面。

當光線透過鏡頭的層層玻璃到達圖像傳感器上,再由傳感器的電壓幅度轉化成一串串零和一的數字時,這些數字代表的已經不是我們看到的東西,而是相機看到的東西。

出現在相機屏幕上,所謂“沒有修過”的圖片,也是相機內建的軟件對這一串數字的詮釋,你把它拿到不同相機裡,這個“原片”看起來也會不一樣。所以,什麼是原片?

就連早期的膠片攝影,無論是前期使用的膠捲種類(例如Kodak Portra 160對比Kodak Ektar 100)和濾鏡類型(例如CC05M對比CC20G),到暗房處理時所要經過的步驟,例如透過局部加光(dodging)或減光(burning)來增減照片光位與暗位的層次,都會改變一張照片洗出來的模樣。

所以還原和後期之間的界限在哪裡?真實的定義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不是在合理化後期處理,因為光是後期就有好多種不同的程度、不同的類型,我們要如何定義其中的是非?

我是想說明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我們在前期攝影的過程中,就已經加入了很多類似於“後期”所會用到的元素了,不然,為什麼我們會說:“我喜歡這款相機,因為它的顏色比較好”?

對於後期是否違背了攝影精神,我在這篇文章裡有比較深入的探討。

不過無論我們是否要後期處理我們的照片,我們都可以接著修圖這個行為來提升我們的攝影水平,大不了修了之後不要用它

比起其它視覺藝術,攝影更容易依賴於直覺,因為呈現一張照片是一個如此簡單、直接的過程,無論是經過了多少規劃,從無到有,也就是按一下快門的事兒。這意味著一張照片總是可以在隨意而不經過思考的情況下產出,因此,它也經常被這麼對待。

但是修圖給了我們一個好玩的動力,讓我們慢下來,“浪費”大把的時間研究自己拍過的東西,藉著調整那些奇形怪狀的按鈕和曲線滑桿,來探索視覺屬性和情感之間的聯繫,讓我們對攝影有更深刻的認識。

從我自己的經驗,修圖的過程讓我更珍惜自然發生的事物,因為那種自然光線的揮灑、眼神流露出的情感、詭異天氣帶出的碰撞,是很難在軟件裡被複制的。

接著修圖,我慢慢學會觀察,學會如何在攝影的當下發現故事,留意光線、顏色和線條的互動,更準確的衡量一個畫面的潛力,也瞭解到後期的侷限

我在這篇短文裡描述了我是如何藉著修圖拍攝出更好的作品。

"

作者:@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

這篇文章是三分法構圖?日落光線最美?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的續集,沒有看過上半部的,歡迎先點進去閱讀。

在攝影創作上,存在許多被普遍接受的規則,看似能帶給我們效率,給我們一個前進的方向,但是我們終究會發現,它從我們身上帶走的,遠比給我們的還要多。這些,我稱作為迷思。

不是所有規則都是迷思,但是大部份的迷思都是由某種觀察到的規律開始的,看似合理,但卻是我們攝影路上的絆腳石。

以下,我們繼續討論剩下的三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迷思五:手動模式是最佳的相機模式

在我接觸攝影的這十幾年裡面,我聽過無數次“真正專業的攝影師都是用全手動模式”的論述。繼續細問下去,得到的迴應通常是,因為全手動才能更好地掌控相機和捕捉我們想呈現的東西。

手動模式能有效掌控我們想呈現的東西,但是並不代表其它模式不能更快更有效地呈現出一樣的效果,使用半自動的模式,我能把許多測量過程交給相機,讓我能更專注於捕捉當下的畫面

有人說這就不是攝影的精神。如果我們追求的是拍攝體驗上的純粹,在乎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那自己喜歡怎麼拍就怎麼拍。

但是對於攝影,成果是我現階段追求的一大部份,我專注的是最終我想呈現出的照片,而對於過程是什麼,對我來說是種工具,是方法。就像是我打字時不會刻意關閉自動矯正或自動提示功能以追求“更專業”的打字方式一樣,我寧可選擇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成果。

你不一定要和我一樣,因為每個人攝影的目的本來就是是不一樣的,但是用某種特定的製作過程來定義藝術行為背後的精神,我覺得就是一種狹隘的立場,缺乏包容其它有可能使一張照片美好的原因

當然,這並沒有否認手動是一個很好去了解ISO、光圈、快門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而且有些情況手動的確是最好的,例如我在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關於長時間曝光攝影中的九個常見錯誤。

後期是作弊?手動模式最佳?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迷思六:後處理是作弊

當我們刻意等待適合的畫面出現,當我們選擇用什麼鏡頭呈現這個畫面,思考如何構圖時候,我們就已經在用我們的觀點改變一個畫面。

當光線透過鏡頭的層層玻璃到達圖像傳感器上,再由傳感器的電壓幅度轉化成一串串零和一的數字時,這些數字代表的已經不是我們看到的東西,而是相機看到的東西。

出現在相機屏幕上,所謂“沒有修過”的圖片,也是相機內建的軟件對這一串數字的詮釋,你把它拿到不同相機裡,這個“原片”看起來也會不一樣。所以,什麼是原片?

就連早期的膠片攝影,無論是前期使用的膠捲種類(例如Kodak Portra 160對比Kodak Ektar 100)和濾鏡類型(例如CC05M對比CC20G),到暗房處理時所要經過的步驟,例如透過局部加光(dodging)或減光(burning)來增減照片光位與暗位的層次,都會改變一張照片洗出來的模樣。

所以還原和後期之間的界限在哪裡?真實的定義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不是在合理化後期處理,因為光是後期就有好多種不同的程度、不同的類型,我們要如何定義其中的是非?

我是想說明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我們在前期攝影的過程中,就已經加入了很多類似於“後期”所會用到的元素了,不然,為什麼我們會說:“我喜歡這款相機,因為它的顏色比較好”?

對於後期是否違背了攝影精神,我在這篇文章裡有比較深入的探討。

不過無論我們是否要後期處理我們的照片,我們都可以接著修圖這個行為來提升我們的攝影水平,大不了修了之後不要用它

比起其它視覺藝術,攝影更容易依賴於直覺,因為呈現一張照片是一個如此簡單、直接的過程,無論是經過了多少規劃,從無到有,也就是按一下快門的事兒。這意味著一張照片總是可以在隨意而不經過思考的情況下產出,因此,它也經常被這麼對待。

但是修圖給了我們一個好玩的動力,讓我們慢下來,“浪費”大把的時間研究自己拍過的東西,藉著調整那些奇形怪狀的按鈕和曲線滑桿,來探索視覺屬性和情感之間的聯繫,讓我們對攝影有更深刻的認識。

從我自己的經驗,修圖的過程讓我更珍惜自然發生的事物,因為那種自然光線的揮灑、眼神流露出的情感、詭異天氣帶出的碰撞,是很難在軟件裡被複制的。

接著修圖,我慢慢學會觀察,學會如何在攝影的當下發現故事,留意光線、顏色和線條的互動,更準確的衡量一個畫面的潛力,也瞭解到後期的侷限

我在這篇短文裡描述了我是如何藉著修圖拍攝出更好的作品。

後期是作弊?手動模式最佳?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迷思七:好照片需要昂貴的裝備

好設備能讓一個懂得如何用它的人更容易在各種場景拍出好的照片,但是不能讓一個缺乏能力的人拍出更好的照片。

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曾說過一句話:“相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它後面十二英寸”。那十二英寸,指的就是相機後面的那顆大腦。

想一想,現在的許多經典照片,不都是三四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完成的嗎?那時候的相機,那時候的條件,可能連我們現在的一半都沒有,就連我們現在人手一臺的手機,都能照出許多十幾年前無法想象的照片

當然,便宜的設備是有限制的,例如經不起風吹雨打,電池撐不過幾個小時,夜晚的雜質會多一些,鏡頭的虛化有限等。但是,你如果不能想象缺少這些條件能照出好的照片,那問題真的就像是亞當斯說的,不是相機本身,是“後面的十二英寸”。

所以我很喜歡研究一些攝影師的裝備,不是因為我想擁有一樣的裝備,而是因為通常我都會發現他們的裝備其實真的很簡單,所以很勵志,會覺得自己只要努力練拍,同樣也能用自己已經有的,拍出好的東西

而事實也是如此,我發現我自己的裝備是越來越簡單,現在通常一隻手機帶出門就可以了。我在微博上分享的照片,超過三成都是iPhone6s拍的,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已經超過十年的相機,佳能5d2拍出來的。

我在這篇文章裡分享了我的攝影設備清單和每個設備的詳解和樣片。

連帶一提的是,這篇文章裡所有的照片都是我用iPhone6s拍的,沒有外接其它的裝備或app,然後導入Lightroom做後期處理。

"

作者:@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

這篇文章是三分法構圖?日落光線最美?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的續集,沒有看過上半部的,歡迎先點進去閱讀。

在攝影創作上,存在許多被普遍接受的規則,看似能帶給我們效率,給我們一個前進的方向,但是我們終究會發現,它從我們身上帶走的,遠比給我們的還要多。這些,我稱作為迷思。

不是所有規則都是迷思,但是大部份的迷思都是由某種觀察到的規律開始的,看似合理,但卻是我們攝影路上的絆腳石。

以下,我們繼續討論剩下的三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迷思五:手動模式是最佳的相機模式

在我接觸攝影的這十幾年裡面,我聽過無數次“真正專業的攝影師都是用全手動模式”的論述。繼續細問下去,得到的迴應通常是,因為全手動才能更好地掌控相機和捕捉我們想呈現的東西。

手動模式能有效掌控我們想呈現的東西,但是並不代表其它模式不能更快更有效地呈現出一樣的效果,使用半自動的模式,我能把許多測量過程交給相機,讓我能更專注於捕捉當下的畫面

有人說這就不是攝影的精神。如果我們追求的是拍攝體驗上的純粹,在乎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那自己喜歡怎麼拍就怎麼拍。

但是對於攝影,成果是我現階段追求的一大部份,我專注的是最終我想呈現出的照片,而對於過程是什麼,對我來說是種工具,是方法。就像是我打字時不會刻意關閉自動矯正或自動提示功能以追求“更專業”的打字方式一樣,我寧可選擇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成果。

你不一定要和我一樣,因為每個人攝影的目的本來就是是不一樣的,但是用某種特定的製作過程來定義藝術行為背後的精神,我覺得就是一種狹隘的立場,缺乏包容其它有可能使一張照片美好的原因

當然,這並沒有否認手動是一個很好去了解ISO、光圈、快門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而且有些情況手動的確是最好的,例如我在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關於長時間曝光攝影中的九個常見錯誤。

後期是作弊?手動模式最佳?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迷思六:後處理是作弊

當我們刻意等待適合的畫面出現,當我們選擇用什麼鏡頭呈現這個畫面,思考如何構圖時候,我們就已經在用我們的觀點改變一個畫面。

當光線透過鏡頭的層層玻璃到達圖像傳感器上,再由傳感器的電壓幅度轉化成一串串零和一的數字時,這些數字代表的已經不是我們看到的東西,而是相機看到的東西。

出現在相機屏幕上,所謂“沒有修過”的圖片,也是相機內建的軟件對這一串數字的詮釋,你把它拿到不同相機裡,這個“原片”看起來也會不一樣。所以,什麼是原片?

就連早期的膠片攝影,無論是前期使用的膠捲種類(例如Kodak Portra 160對比Kodak Ektar 100)和濾鏡類型(例如CC05M對比CC20G),到暗房處理時所要經過的步驟,例如透過局部加光(dodging)或減光(burning)來增減照片光位與暗位的層次,都會改變一張照片洗出來的模樣。

所以還原和後期之間的界限在哪裡?真實的定義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不是在合理化後期處理,因為光是後期就有好多種不同的程度、不同的類型,我們要如何定義其中的是非?

我是想說明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我們在前期攝影的過程中,就已經加入了很多類似於“後期”所會用到的元素了,不然,為什麼我們會說:“我喜歡這款相機,因為它的顏色比較好”?

對於後期是否違背了攝影精神,我在這篇文章裡有比較深入的探討。

不過無論我們是否要後期處理我們的照片,我們都可以接著修圖這個行為來提升我們的攝影水平,大不了修了之後不要用它

比起其它視覺藝術,攝影更容易依賴於直覺,因為呈現一張照片是一個如此簡單、直接的過程,無論是經過了多少規劃,從無到有,也就是按一下快門的事兒。這意味著一張照片總是可以在隨意而不經過思考的情況下產出,因此,它也經常被這麼對待。

但是修圖給了我們一個好玩的動力,讓我們慢下來,“浪費”大把的時間研究自己拍過的東西,藉著調整那些奇形怪狀的按鈕和曲線滑桿,來探索視覺屬性和情感之間的聯繫,讓我們對攝影有更深刻的認識。

從我自己的經驗,修圖的過程讓我更珍惜自然發生的事物,因為那種自然光線的揮灑、眼神流露出的情感、詭異天氣帶出的碰撞,是很難在軟件裡被複制的。

接著修圖,我慢慢學會觀察,學會如何在攝影的當下發現故事,留意光線、顏色和線條的互動,更準確的衡量一個畫面的潛力,也瞭解到後期的侷限

我在這篇短文裡描述了我是如何藉著修圖拍攝出更好的作品。

後期是作弊?手動模式最佳?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迷思七:好照片需要昂貴的裝備

好設備能讓一個懂得如何用它的人更容易在各種場景拍出好的照片,但是不能讓一個缺乏能力的人拍出更好的照片。

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曾說過一句話:“相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它後面十二英寸”。那十二英寸,指的就是相機後面的那顆大腦。

想一想,現在的許多經典照片,不都是三四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完成的嗎?那時候的相機,那時候的條件,可能連我們現在的一半都沒有,就連我們現在人手一臺的手機,都能照出許多十幾年前無法想象的照片

當然,便宜的設備是有限制的,例如經不起風吹雨打,電池撐不過幾個小時,夜晚的雜質會多一些,鏡頭的虛化有限等。但是,你如果不能想象缺少這些條件能照出好的照片,那問題真的就像是亞當斯說的,不是相機本身,是“後面的十二英寸”。

所以我很喜歡研究一些攝影師的裝備,不是因為我想擁有一樣的裝備,而是因為通常我都會發現他們的裝備其實真的很簡單,所以很勵志,會覺得自己只要努力練拍,同樣也能用自己已經有的,拍出好的東西

而事實也是如此,我發現我自己的裝備是越來越簡單,現在通常一隻手機帶出門就可以了。我在微博上分享的照片,超過三成都是iPhone6s拍的,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已經超過十年的相機,佳能5d2拍出來的。

我在這篇文章裡分享了我的攝影設備清單和每個設備的詳解和樣片。

連帶一提的是,這篇文章裡所有的照片都是我用iPhone6s拍的,沒有外接其它的裝備或app,然後導入Lightroom做後期處理。

後期是作弊?手動模式最佳?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總結

從這兩篇文章裡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雖然一開始能提供我們一個摸索的方向,當時最終會成為阻礙我們前進的障礙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話:“所謂的常識,就是人到十八歲為止所累積的各種偏見。”

這個當然不乏誇張的成份,但是其中的許多智慧,卻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也是在我們追求精進攝影的路上一個很好的指標。


"

作者:@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

這篇文章是三分法構圖?日落光線最美?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的續集,沒有看過上半部的,歡迎先點進去閱讀。

在攝影創作上,存在許多被普遍接受的規則,看似能帶給我們效率,給我們一個前進的方向,但是我們終究會發現,它從我們身上帶走的,遠比給我們的還要多。這些,我稱作為迷思。

不是所有規則都是迷思,但是大部份的迷思都是由某種觀察到的規律開始的,看似合理,但卻是我們攝影路上的絆腳石。

以下,我們繼續討論剩下的三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迷思五:手動模式是最佳的相機模式

在我接觸攝影的這十幾年裡面,我聽過無數次“真正專業的攝影師都是用全手動模式”的論述。繼續細問下去,得到的迴應通常是,因為全手動才能更好地掌控相機和捕捉我們想呈現的東西。

手動模式能有效掌控我們想呈現的東西,但是並不代表其它模式不能更快更有效地呈現出一樣的效果,使用半自動的模式,我能把許多測量過程交給相機,讓我能更專注於捕捉當下的畫面

有人說這就不是攝影的精神。如果我們追求的是拍攝體驗上的純粹,在乎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那自己喜歡怎麼拍就怎麼拍。

但是對於攝影,成果是我現階段追求的一大部份,我專注的是最終我想呈現出的照片,而對於過程是什麼,對我來說是種工具,是方法。就像是我打字時不會刻意關閉自動矯正或自動提示功能以追求“更專業”的打字方式一樣,我寧可選擇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成果。

你不一定要和我一樣,因為每個人攝影的目的本來就是是不一樣的,但是用某種特定的製作過程來定義藝術行為背後的精神,我覺得就是一種狹隘的立場,缺乏包容其它有可能使一張照片美好的原因

當然,這並沒有否認手動是一個很好去了解ISO、光圈、快門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而且有些情況手動的確是最好的,例如我在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關於長時間曝光攝影中的九個常見錯誤。

後期是作弊?手動模式最佳?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迷思六:後處理是作弊

當我們刻意等待適合的畫面出現,當我們選擇用什麼鏡頭呈現這個畫面,思考如何構圖時候,我們就已經在用我們的觀點改變一個畫面。

當光線透過鏡頭的層層玻璃到達圖像傳感器上,再由傳感器的電壓幅度轉化成一串串零和一的數字時,這些數字代表的已經不是我們看到的東西,而是相機看到的東西。

出現在相機屏幕上,所謂“沒有修過”的圖片,也是相機內建的軟件對這一串數字的詮釋,你把它拿到不同相機裡,這個“原片”看起來也會不一樣。所以,什麼是原片?

就連早期的膠片攝影,無論是前期使用的膠捲種類(例如Kodak Portra 160對比Kodak Ektar 100)和濾鏡類型(例如CC05M對比CC20G),到暗房處理時所要經過的步驟,例如透過局部加光(dodging)或減光(burning)來增減照片光位與暗位的層次,都會改變一張照片洗出來的模樣。

所以還原和後期之間的界限在哪裡?真實的定義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不是在合理化後期處理,因為光是後期就有好多種不同的程度、不同的類型,我們要如何定義其中的是非?

我是想說明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我們在前期攝影的過程中,就已經加入了很多類似於“後期”所會用到的元素了,不然,為什麼我們會說:“我喜歡這款相機,因為它的顏色比較好”?

對於後期是否違背了攝影精神,我在這篇文章裡有比較深入的探討。

不過無論我們是否要後期處理我們的照片,我們都可以接著修圖這個行為來提升我們的攝影水平,大不了修了之後不要用它

比起其它視覺藝術,攝影更容易依賴於直覺,因為呈現一張照片是一個如此簡單、直接的過程,無論是經過了多少規劃,從無到有,也就是按一下快門的事兒。這意味著一張照片總是可以在隨意而不經過思考的情況下產出,因此,它也經常被這麼對待。

但是修圖給了我們一個好玩的動力,讓我們慢下來,“浪費”大把的時間研究自己拍過的東西,藉著調整那些奇形怪狀的按鈕和曲線滑桿,來探索視覺屬性和情感之間的聯繫,讓我們對攝影有更深刻的認識。

從我自己的經驗,修圖的過程讓我更珍惜自然發生的事物,因為那種自然光線的揮灑、眼神流露出的情感、詭異天氣帶出的碰撞,是很難在軟件裡被複制的。

接著修圖,我慢慢學會觀察,學會如何在攝影的當下發現故事,留意光線、顏色和線條的互動,更準確的衡量一個畫面的潛力,也瞭解到後期的侷限

我在這篇短文裡描述了我是如何藉著修圖拍攝出更好的作品。

後期是作弊?手動模式最佳?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迷思七:好照片需要昂貴的裝備

好設備能讓一個懂得如何用它的人更容易在各種場景拍出好的照片,但是不能讓一個缺乏能力的人拍出更好的照片。

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曾說過一句話:“相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它後面十二英寸”。那十二英寸,指的就是相機後面的那顆大腦。

想一想,現在的許多經典照片,不都是三四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完成的嗎?那時候的相機,那時候的條件,可能連我們現在的一半都沒有,就連我們現在人手一臺的手機,都能照出許多十幾年前無法想象的照片

當然,便宜的設備是有限制的,例如經不起風吹雨打,電池撐不過幾個小時,夜晚的雜質會多一些,鏡頭的虛化有限等。但是,你如果不能想象缺少這些條件能照出好的照片,那問題真的就像是亞當斯說的,不是相機本身,是“後面的十二英寸”。

所以我很喜歡研究一些攝影師的裝備,不是因為我想擁有一樣的裝備,而是因為通常我都會發現他們的裝備其實真的很簡單,所以很勵志,會覺得自己只要努力練拍,同樣也能用自己已經有的,拍出好的東西

而事實也是如此,我發現我自己的裝備是越來越簡單,現在通常一隻手機帶出門就可以了。我在微博上分享的照片,超過三成都是iPhone6s拍的,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已經超過十年的相機,佳能5d2拍出來的。

我在這篇文章裡分享了我的攝影設備清單和每個設備的詳解和樣片。

連帶一提的是,這篇文章裡所有的照片都是我用iPhone6s拍的,沒有外接其它的裝備或app,然後導入Lightroom做後期處理。

後期是作弊?手動模式最佳?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總結

從這兩篇文章裡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雖然一開始能提供我們一個摸索的方向,當時最終會成為阻礙我們前進的障礙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話:“所謂的常識,就是人到十八歲為止所累積的各種偏見。”

這個當然不乏誇張的成份,但是其中的許多智慧,卻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也是在我們追求精進攝影的路上一個很好的指標。


後期是作弊?手動模式最佳?這是七個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攝影迷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