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大控賣房回購或難阻退市命運'

"

儘管提前發出董事長賣房回購股票的消息,但也無力挽回股價持續跌停的頹勢。9月12日早盤,*ST大控開盤瞬間股價出現大幅拉昇,但隨後便快速跳水至跌停。早盤資金幾度嘗試撬板但依舊無力迴天。截止收盤,*ST大控報收0.79元。至此,*ST大控已經連續16個交易日股價低於1元。按照每日5%的漲跌幅限制計算,未來4個交易日*ST大控即使日日漲停,股價也無法攀回1元以上。

而在本週三晚上,觸及“面值退市”紅線的*ST印紀才發出公告,稱週四開市起停牌,等待深交所作出是否退市的決定。截至昨日,A股市場還有*ST華業、*ST神城、*ST歐浦等3只仙股,最新收盤價均跌破了1元/股。

撰文信息時報記者樑詩柳

董事長試圖賣房自救

昨日開盤瞬間,*ST大控快速拉昇,股價一度大漲3.6%衝至0.86元。但隨後便急轉掉頭直至跌停。早盤資金幾度嘗試撬開跌停但難挽頹勢,最終午後封死跌停收報0.79元。盤面上,*ST大控仍有31.73萬手跌停賣單。至此,*ST大控已經連續16天股價低於1元。按照5%漲跌幅限制,未來4個交易日即使*ST大控每天都能實現漲停,股價也回不到1元以上。換句話說,*ST大控提前確定會觸及“面值退市”紅線。

大概是知道昨日股價走勢將確定公司生死存亡,9月11日晚間,*ST大控發出了一份增持公告,稱董事長林大光打算賣房增持公司股份。根據公告,林大光未持有公司股份,此次擬增持金額在5000萬~2億元之間,將自9月12日起6個月內完成。而增持資金來源於自有或自籌資金。公告稱,林大光擁有位於深圳前海的多套房產,將通過處置部分房產及抵押貸款方式籌資增持股票。

事實上,林大光屬於臨危受命,在今年7月前任董事長樑軍因身體原因辭職後才走馬上任。今年1月,一則責令改正措施公告曝光了*ST大控資金管理混亂、關聯方佔用大額非經營性資金的問題。證監會大連監管局下發的這份責令公告顯示,*ST大控全資子公司在2016年與大通銅業簽訂了《電解銅買賣合同》,先後預付大通銅業貨款17.46億元,但事實上2017年以來該合同一直未全面實際履行。與此同時,*ST大控還在2017年年報中,披露大通銅業向公司歸還5億元預付賬款。但證監會大連監管局指出,這5億元預付賬款實際沒有償還公司。另外,*ST大控通過大通銅業代付了8.04億收購資產款項,但大通銅業尚未實際支付該收購資金,為此形成關聯方佔用非經營性資金佔用。今年5月31日,因*ST大控涉嫌信息披露違規違法,收到證監會立案調查通知。7月26日,上交所發佈紀律處分決定,對公司、關聯方大通銅業、實控人代威、前董事長樑軍及有關責任人予以公開譴責,並認定實控人代威10年內不適合擔任上市公司董事。

*ST印紀也有保殼“小動作”

而在本週三晚間,大概率為第四隻面值退市股的*ST印紀發出了停牌公告,表示公司股價已經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面值,公司將停牌等待待深交所作出是否退市的決定。

公開資料顯示,*ST印紀於2014年11月借殼高金食品登錄深交所,曾先後投資、製作或發行了《鋼鐵俠3》、《終結者2:審判日》、《北平無戰事》等多部知名電視劇電影作品。2015年~2017年,*ST印紀分別實現了淨利潤5.74億、7.31億、7.69億。在業績的支撐下,*ST印紀市值一度超過400億元,遠超華誼兄弟、光線傳媒。但2018年之後,由於市場環境影響及流動資金緊張(新片審批、融資困難),*ST印紀業務發展低於預期,疊加債務危機持續發酵,當年歸母淨利潤鉅虧17.86億元。今年上半年,*ST印紀歸母淨利潤虧損達到9200.46萬元。

無獨有偶,*ST印紀也曾在生死關頭做出“小動作”祈求保殼,但卻引來了深交所的關注函。在本月8日,*ST印紀董事長吳冰一行曾接受媒體採訪(每日經濟新聞),介紹了公司為避免終止上市所採取的措施及可操作性。同時吳冰也否認了“跑路”的說法,表示出席了與四川證監局和深交所的談話。但深交所隨即發出質疑。在相關的關注函中,深交所要求*ST印紀說明董事長出席與四川證監局和深交所談話的時間、地點、方式及談話具體內容。除此以外,針對採訪中曾說到的避免退市所採取的措施,深交所也要求*ST印紀,逐一說明相關措施是否合法合規,是否具有實質性進展,是否切實可行。

記者查閱相關報道中,*ST印紀董事長吳冰所說的避免退市措施是破產和解。但按照規定,上市公司的破產和解需要政府主管機構的批准和認可,同時也需要多數債權人同意和解協議。

記者統計發現,截至9月12日,還有*ST華業、*ST神城、*ST歐浦等3只股票收盤價跌破1元/股。此外,*ST保千、*ST凱迪、*ST龐大等個股收盤價遊離在1.1元/股之下。梳理可知,這些仙股或準仙股大都存在主業經驗不善、債務纏身、財報被非標甚至公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等問題。目前,*ST華業也向法院遞交破產和解申請材料,期盼公司有涅槃重生的機會。

投資者逐漸迴歸理性

目前來看,一旦觸及“面值退市”紅線,結局無一例外都是慘淡離場。但由反覆炒作到“小動作”無效,折射出A股市場的投資風向已經悄然生變。記者以面值退市第一股中弘股份為例,2018年8月15日,中弘股份股票收盤價首次低於1元。隨後在與加多寶重組羅生門事件的發酵下,加上知名遊資加入炒作,中弘股份僥倖結束了連續15個交易日股價低於1元的窘境,在2018年9月5日收盤再度攀回“1元”關口。但好景不長,由於2018年9月13日至10月18日公司收盤價均低於1元,中弘股份難逃退市的厄運。

雷根集團總經理李金龍接受信息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投資者經歷過之前的低股價退市階段炒作後,可能並未獲利或獲利不多,加上監管層讓問題股堅決退場的態度,也讓*ST印紀等問題股的股價表現更加理性。“而且回購之類的手段即使能提振股價,但只是治標,核心還是應該讓公眾投資者認同公司的股價。”李金龍表示。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分析師楊德龍也表示,面值退市股沒有被炒作,反映了投資者逐步認識到“末日瘋狂”都是沒有意義的,反而很有可能血本無歸。楊德龍表示,之前也有投資者抱著等待問題股重新上市大賺一筆的心態,但這很顯然很難。因為股價能否持續上漲,要看公司基本面釋放的信號。

來源: 信息時報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