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顧昭明 閻躍勇

"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顧昭明 閻躍勇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學習。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山西是個好地方。古往今來,三晉大地和山西兒女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和傳承,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繼承和弘揚老區優良傳統,堅持用革命精神滋養激勵廣大黨員、幹部。”

在三晉大地上,申紀蘭就是這樣一位踐行、詮釋、弘揚太行精神的傑出代表。

一身深藍色粗布衣服、一頭剛蓋住耳朵的短髮,在1975年剪掉長辮子之後,四十多年來她一直保持著這種在農村最常見的打扮。

她一直不曾離開勞動,即便今年已90歲高齡,還是一有空就下地幹活。“要和鄉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上。”她說,這是她的初心。

她先後13次見到毛主席,周總理在西花廳專門宴請過她,鄧小平同志稱讚過她,江澤民同志稱她“鳳毛麟角”,胡錦濤同志叫她“申大姐”,習近平同志親自到西溝看望她。在今年全國人代會召開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專程趕赴西溝,同她就發揮代表作用、脫貧攻堅等作了深入交流。

作為新中國的婦女代表,她到丹麥哥本哈根參加過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她赴蘇聯見過斯大林;美國著名記者斯特朗採訪過她;蘇聯青年英雄卓婭的母親給她寫過信。

……

她就是申紀蘭,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順縣龍鎮(今龍溪鎮)楊威村,1934年隨改嫁的母親來到平順縣青羊鎮山南底村,1946年秋嫁到了西溝沙地棧村,從此西溝的印記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身上。她是全國唯一的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全國勞動模範、道德模範,還是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表彰的改革先鋒。尤其令人感佩不已的是,截至2019年,她不僅連續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而且已連續53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且從未缺席過一次會議,由此成為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史上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25歲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到現在,申紀蘭用了整整65年的時間見證了中國民主法治的進程,詮釋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實質蘊涵,她也被譽為中國民主法治歷程跨時代的座標、中國人大制度的“常青樹”。

首提“男女同工同酬”

男性和女性是歷史文明的共同締造者,在社會地位上應該是平等的。但是,漫長的封建社會,“三從四德”一直是束縛女性的精神枷鎖。這種落後觀念剝奪了婦女的自由,打壓著婦女的社會地位,讓中國婦女不能和男人一樣被平等對待。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使得大多數婦女不會為自己的地位而抗爭。如今,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婦女在各行各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誰又能想到,打破這幾千年堅冰的,竟是太行山深處的這個普通農家婦女。

在平順縣,有一句流傳甚久的說法——“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每次提到這個老說法的時候,申紀蘭都很生氣,“舊社會呀,不把婦女當人。婦女只能到院裡頭,男人就高一步了,能到縣裡頭。你說這話能有道理嗎?我就不服氣。”

"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顧昭明 閻躍勇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學習。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山西是個好地方。古往今來,三晉大地和山西兒女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和傳承,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繼承和弘揚老區優良傳統,堅持用革命精神滋養激勵廣大黨員、幹部。”

在三晉大地上,申紀蘭就是這樣一位踐行、詮釋、弘揚太行精神的傑出代表。

一身深藍色粗布衣服、一頭剛蓋住耳朵的短髮,在1975年剪掉長辮子之後,四十多年來她一直保持著這種在農村最常見的打扮。

她一直不曾離開勞動,即便今年已90歲高齡,還是一有空就下地幹活。“要和鄉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上。”她說,這是她的初心。

她先後13次見到毛主席,周總理在西花廳專門宴請過她,鄧小平同志稱讚過她,江澤民同志稱她“鳳毛麟角”,胡錦濤同志叫她“申大姐”,習近平同志親自到西溝看望她。在今年全國人代會召開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專程趕赴西溝,同她就發揮代表作用、脫貧攻堅等作了深入交流。

作為新中國的婦女代表,她到丹麥哥本哈根參加過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她赴蘇聯見過斯大林;美國著名記者斯特朗採訪過她;蘇聯青年英雄卓婭的母親給她寫過信。

……

她就是申紀蘭,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順縣龍鎮(今龍溪鎮)楊威村,1934年隨改嫁的母親來到平順縣青羊鎮山南底村,1946年秋嫁到了西溝沙地棧村,從此西溝的印記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身上。她是全國唯一的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全國勞動模範、道德模範,還是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表彰的改革先鋒。尤其令人感佩不已的是,截至2019年,她不僅連續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而且已連續53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且從未缺席過一次會議,由此成為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史上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25歲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到現在,申紀蘭用了整整65年的時間見證了中國民主法治的進程,詮釋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實質蘊涵,她也被譽為中國民主法治歷程跨時代的座標、中國人大制度的“常青樹”。

首提“男女同工同酬”

男性和女性是歷史文明的共同締造者,在社會地位上應該是平等的。但是,漫長的封建社會,“三從四德”一直是束縛女性的精神枷鎖。這種落後觀念剝奪了婦女的自由,打壓著婦女的社會地位,讓中國婦女不能和男人一樣被平等對待。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使得大多數婦女不會為自己的地位而抗爭。如今,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婦女在各行各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誰又能想到,打破這幾千年堅冰的,竟是太行山深處的這個普通農家婦女。

在平順縣,有一句流傳甚久的說法——“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每次提到這個老說法的時候,申紀蘭都很生氣,“舊社會呀,不把婦女當人。婦女只能到院裡頭,男人就高一步了,能到縣裡頭。你說這話能有道理嗎?我就不服氣。”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參加植樹勞動。

1951年,西溝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申紀蘭被選為副社長。當時社裡勞動力短缺,社長李順達鼓勵申紀蘭發動婦女下地勞動。

“動員婦女真難呀!”回想剛開始那段時間,申紀蘭非常感慨。那年才20歲出頭的她,很快召開了農業社婦女大會,動員村裡婦女下地幹活。可是到會的還不到一半人,就連那些過去婦救會裡的很多積極分子都打了退堂鼓。不僅男人們不支持,就連婦女們也覺得出來勞動不如在家看孩子做飯,工作進行得很艱難。申紀蘭只好挨家挨戶去說服。

突破口的打開,始於一位叫李二妞的婦女的思想轉變。

李二妞是村裡出了名的“不出門”,對村裡的事情也不關心。要是能讓李二妞下地,其他人的工作就好做了。想到這兒,申紀蘭起身去了李二妞家。

剛開始,對於申紀蘭要自己下地這件事,李二妞很抗拒:“你進步,你去下地。我活了半輩子,死了就是一輩子,解放不解放吧,無所謂。”

申紀蘭急了:“他爹(李二妞丈夫)瞧不起你,你能怨誰?你要勞動了,就能掙上工分,多勞動多掙工分,想換件新衣裳就換,不用靠他爹!”

第二天,被說動的李二妞真的扛著鋤頭下地了。原來婦女們都不相信她能來,一看連她都來了,全村婦女也就都下地了。

然而,即便人都來了,積極性還是不高。

“我黑來(方言:夜裡)就想,婦女們不想出來,除了男人們阻攔之外,覺得掙不了幾個工分也是個重要原因。”當時,婦女都下地了,可是掙的工分還是“老5分”。那時候10分算一個勞動力,兩個婦女只能算一個男勞力,所以婦女只能記5分,這種性別歧視的不公平的計分方式,讓婦女們沒什麼幹活的勁頭。

只有男女同工同酬,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申紀蘭決定在村裡組織婦女和男人比賽。“理不辯不明!同工同酬為個甚?是說婦女有能力,也能幹男人的活兒!要想掙10個工分,就要跟男人們比一比,跟他們幹一樣的活,看誰幹得好!”

男女勞力各要了一塊同樣大小的地,比誰能先撒完肥,並且撒得又快又好。在申紀蘭的帶領下,婦女們先把地劃成行,然後一行一行地撒肥,撒進去的肥料又勻又實。不到晌午,婦女們就幹完了自己的活兒。第一次,婦女們文新:掙到了10個工分,和男人一樣多。

就這樣,男女同工同酬,在這個太行山腳下的小山村裡率先實行。申紀蘭由此成為中國男女同工同酬的發起者和受益者,這也成為申紀蘭政治生活的起點,成為我國各行各業男女同工同酬的發端。對於新中國而言,男女同工同酬,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只有在經濟地位上實現與男人的平等,婦女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能真正提高。男女同工同酬,在禁錮中國婦女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上撕開了巨大的裂縫。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記者藍邨的長篇通訊《“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李順達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婦女爭取同工同酬的經過》,文章寫到:“經過去年一年來的鬥爭,婦女們無論在社會上或家庭裡的地位都大大的改變了。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的婦女幹部已由3人增加到8人。大家都很關心婦女。男社員們說:‘財旺還得人旺,婦女們要注意身體,不要累壞了。’社內的生產已按男女的特長和體力的強弱作了科學分工。”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發表以後,申紀蘭的故事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各省黨報紛紛予以轉載,男女同工同酬開始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得到廣泛關注,並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通過《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明確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概念,制定了男女勞動力應該按照工作質量和數量實行同樣報酬的原則。1954年9月20日,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中國憲法,其中第九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1955年,《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出版,毛澤東給其中三篇文章加了按語,推進了男女同工同酬進程。1956年6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其中第二條明確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其中第五十三條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男女同工同酬。”至此,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6個字被明確寫進了我國的根本大法。

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成為終身信仰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維護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權威和尊嚴、充分行使代表權利是人大代表的莊嚴使命。

曾經有人問申紀蘭:“你這一生要用兩個字來形容,是什麼?”

“忠誠。”

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是人大代表申紀蘭一生堅守的政治品格,也是她的初心。

2009年5月,習近平到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看望申紀蘭,並與老黨員、老勞模和村民代表等座談。習近平指出,申紀蘭的勞模精神,需要好好總結和發揚。“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這是習近平對申紀蘭代表的評價。

提起總書記,申紀蘭總是很激動:“習近平總書記是個好書記,是為人民服務的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抓艱苦奮鬥,支持群眾,愛護群眾,要在中國消除貧困。作為一個農民,我對他的政策非常擁護。”

說到最讓申紀蘭激動難忘的事,當然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的入黨介紹人是黨支部書記李順達和組織委員宋金山,是他們培養我入了黨。”申紀蘭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得解放,這個國家才到了人民手裡,讓普通百姓有了說話的權利,有了當家作主的機會。“我就是共產黨解放了的,是共產黨培養起來的,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我早就想參加共產黨,當上共產黨員,這可實現我的目標了。共產黨員是光榮的,共產黨員的責任也是重大的,我一定要跟著黨,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把西溝建設好。把生命交給黨,就是聽黨話,永不叛黨,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沒有在舊社會生活過的人,很難理解申紀蘭對黨和國家的感情,也很難想到我們這個國家是怎樣走過來的。“我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我當這個幹部,就得為黨為國家為人民服務。我還是那句話,你要有私心,就不要當幹部;你要當一名共產黨員,就要為人民服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唯一標準就是你乾的事情,哪個對,哪個不對,才能總結出你自己這一生到底是甚人,為人民,還是為自己,一心向黨,還是私心太重,最後的結果就在這個上邊哩。”這,正是申紀蘭能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65年風雨同行、相隨相伴的重要思想基礎。

如今,儘管申紀蘭已經90歲高齡,但仍然每天收看新聞聯播,時刻關注著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踐行著一名老黨員、老代表、老勞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面對記者,她說的最多的就是:共產黨好,習近平總書記英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今天。共產黨員,就應該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

進入新時代,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親歷者、見證者,申紀蘭認為:“人大代表就得代表人民。從人民代表大會來說,是一個時期跟一個時期不一樣,一次比一次更加完善。現在進入了新時代,就是要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緊跟黨中央,擼起袖子加油幹,爭取早日實現中國夢!”

回顧自己的難忘經歷,申紀蘭感慨萬千:“從1949年到現在,新中國就成立70年了,共產黨領導這麼大一個國家,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真是不容易啊!我是個沒多少文化知識的人,勞動給了我巨大的榮譽。黨培養了我,人民信任我,老書記李順達帶著我,西溝百姓支持我,我走到了今天。共產黨把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帶向富強,多難呀!不論是作為一個黨員,還是一個普通農民,我堅信,只有相信共產黨,擁護共產黨,中國才能走向繁榮富強!”

樸實的話語,就如她穿在身上的那件深藍色粗布衣服,貼身、貼心、管用!

人大代表要為人民說話

全國人大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他們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中國人民解放軍等選舉單位選舉產生。有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有專業技術人員代表,有黨政領導幹部代表,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代表,有港澳臺代表,也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宗教和文藝團體代表等。在上述代表中,婦女代表、少數民族代表都佔有一定的比例。可以說,全國人大代表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來自各條戰線,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參與行使最高國家權力,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當年,申紀蘭是以農民代表的身份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得知自己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時候,申紀蘭還有點不敢相信。第一次從平順縣去北京開人代會,鄉里給她找了頭毛驢,一路“顛”到長治,又從長治倒“班車”去太谷,再從太谷坐火車到太原,輾轉到北京,600多公里的路,耗時4天多。

"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顧昭明 閻躍勇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學習。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山西是個好地方。古往今來,三晉大地和山西兒女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和傳承,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繼承和弘揚老區優良傳統,堅持用革命精神滋養激勵廣大黨員、幹部。”

在三晉大地上,申紀蘭就是這樣一位踐行、詮釋、弘揚太行精神的傑出代表。

一身深藍色粗布衣服、一頭剛蓋住耳朵的短髮,在1975年剪掉長辮子之後,四十多年來她一直保持著這種在農村最常見的打扮。

她一直不曾離開勞動,即便今年已90歲高齡,還是一有空就下地幹活。“要和鄉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上。”她說,這是她的初心。

她先後13次見到毛主席,周總理在西花廳專門宴請過她,鄧小平同志稱讚過她,江澤民同志稱她“鳳毛麟角”,胡錦濤同志叫她“申大姐”,習近平同志親自到西溝看望她。在今年全國人代會召開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專程趕赴西溝,同她就發揮代表作用、脫貧攻堅等作了深入交流。

作為新中國的婦女代表,她到丹麥哥本哈根參加過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她赴蘇聯見過斯大林;美國著名記者斯特朗採訪過她;蘇聯青年英雄卓婭的母親給她寫過信。

……

她就是申紀蘭,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順縣龍鎮(今龍溪鎮)楊威村,1934年隨改嫁的母親來到平順縣青羊鎮山南底村,1946年秋嫁到了西溝沙地棧村,從此西溝的印記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身上。她是全國唯一的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全國勞動模範、道德模範,還是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表彰的改革先鋒。尤其令人感佩不已的是,截至2019年,她不僅連續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而且已連續53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且從未缺席過一次會議,由此成為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史上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25歲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到現在,申紀蘭用了整整65年的時間見證了中國民主法治的進程,詮釋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實質蘊涵,她也被譽為中國民主法治歷程跨時代的座標、中國人大制度的“常青樹”。

首提“男女同工同酬”

男性和女性是歷史文明的共同締造者,在社會地位上應該是平等的。但是,漫長的封建社會,“三從四德”一直是束縛女性的精神枷鎖。這種落後觀念剝奪了婦女的自由,打壓著婦女的社會地位,讓中國婦女不能和男人一樣被平等對待。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使得大多數婦女不會為自己的地位而抗爭。如今,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婦女在各行各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誰又能想到,打破這幾千年堅冰的,竟是太行山深處的這個普通農家婦女。

在平順縣,有一句流傳甚久的說法——“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每次提到這個老說法的時候,申紀蘭都很生氣,“舊社會呀,不把婦女當人。婦女只能到院裡頭,男人就高一步了,能到縣裡頭。你說這話能有道理嗎?我就不服氣。”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參加植樹勞動。

1951年,西溝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申紀蘭被選為副社長。當時社裡勞動力短缺,社長李順達鼓勵申紀蘭發動婦女下地勞動。

“動員婦女真難呀!”回想剛開始那段時間,申紀蘭非常感慨。那年才20歲出頭的她,很快召開了農業社婦女大會,動員村裡婦女下地幹活。可是到會的還不到一半人,就連那些過去婦救會裡的很多積極分子都打了退堂鼓。不僅男人們不支持,就連婦女們也覺得出來勞動不如在家看孩子做飯,工作進行得很艱難。申紀蘭只好挨家挨戶去說服。

突破口的打開,始於一位叫李二妞的婦女的思想轉變。

李二妞是村裡出了名的“不出門”,對村裡的事情也不關心。要是能讓李二妞下地,其他人的工作就好做了。想到這兒,申紀蘭起身去了李二妞家。

剛開始,對於申紀蘭要自己下地這件事,李二妞很抗拒:“你進步,你去下地。我活了半輩子,死了就是一輩子,解放不解放吧,無所謂。”

申紀蘭急了:“他爹(李二妞丈夫)瞧不起你,你能怨誰?你要勞動了,就能掙上工分,多勞動多掙工分,想換件新衣裳就換,不用靠他爹!”

第二天,被說動的李二妞真的扛著鋤頭下地了。原來婦女們都不相信她能來,一看連她都來了,全村婦女也就都下地了。

然而,即便人都來了,積極性還是不高。

“我黑來(方言:夜裡)就想,婦女們不想出來,除了男人們阻攔之外,覺得掙不了幾個工分也是個重要原因。”當時,婦女都下地了,可是掙的工分還是“老5分”。那時候10分算一個勞動力,兩個婦女只能算一個男勞力,所以婦女只能記5分,這種性別歧視的不公平的計分方式,讓婦女們沒什麼幹活的勁頭。

只有男女同工同酬,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申紀蘭決定在村裡組織婦女和男人比賽。“理不辯不明!同工同酬為個甚?是說婦女有能力,也能幹男人的活兒!要想掙10個工分,就要跟男人們比一比,跟他們幹一樣的活,看誰幹得好!”

男女勞力各要了一塊同樣大小的地,比誰能先撒完肥,並且撒得又快又好。在申紀蘭的帶領下,婦女們先把地劃成行,然後一行一行地撒肥,撒進去的肥料又勻又實。不到晌午,婦女們就幹完了自己的活兒。第一次,婦女們文新:掙到了10個工分,和男人一樣多。

就這樣,男女同工同酬,在這個太行山腳下的小山村裡率先實行。申紀蘭由此成為中國男女同工同酬的發起者和受益者,這也成為申紀蘭政治生活的起點,成為我國各行各業男女同工同酬的發端。對於新中國而言,男女同工同酬,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只有在經濟地位上實現與男人的平等,婦女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能真正提高。男女同工同酬,在禁錮中國婦女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上撕開了巨大的裂縫。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記者藍邨的長篇通訊《“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李順達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婦女爭取同工同酬的經過》,文章寫到:“經過去年一年來的鬥爭,婦女們無論在社會上或家庭裡的地位都大大的改變了。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的婦女幹部已由3人增加到8人。大家都很關心婦女。男社員們說:‘財旺還得人旺,婦女們要注意身體,不要累壞了。’社內的生產已按男女的特長和體力的強弱作了科學分工。”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發表以後,申紀蘭的故事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各省黨報紛紛予以轉載,男女同工同酬開始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得到廣泛關注,並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通過《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明確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概念,制定了男女勞動力應該按照工作質量和數量實行同樣報酬的原則。1954年9月20日,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中國憲法,其中第九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1955年,《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出版,毛澤東給其中三篇文章加了按語,推進了男女同工同酬進程。1956年6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其中第二條明確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其中第五十三條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男女同工同酬。”至此,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6個字被明確寫進了我國的根本大法。

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成為終身信仰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維護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權威和尊嚴、充分行使代表權利是人大代表的莊嚴使命。

曾經有人問申紀蘭:“你這一生要用兩個字來形容,是什麼?”

“忠誠。”

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是人大代表申紀蘭一生堅守的政治品格,也是她的初心。

2009年5月,習近平到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看望申紀蘭,並與老黨員、老勞模和村民代表等座談。習近平指出,申紀蘭的勞模精神,需要好好總結和發揚。“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這是習近平對申紀蘭代表的評價。

提起總書記,申紀蘭總是很激動:“習近平總書記是個好書記,是為人民服務的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抓艱苦奮鬥,支持群眾,愛護群眾,要在中國消除貧困。作為一個農民,我對他的政策非常擁護。”

說到最讓申紀蘭激動難忘的事,當然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的入黨介紹人是黨支部書記李順達和組織委員宋金山,是他們培養我入了黨。”申紀蘭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得解放,這個國家才到了人民手裡,讓普通百姓有了說話的權利,有了當家作主的機會。“我就是共產黨解放了的,是共產黨培養起來的,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我早就想參加共產黨,當上共產黨員,這可實現我的目標了。共產黨員是光榮的,共產黨員的責任也是重大的,我一定要跟著黨,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把西溝建設好。把生命交給黨,就是聽黨話,永不叛黨,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沒有在舊社會生活過的人,很難理解申紀蘭對黨和國家的感情,也很難想到我們這個國家是怎樣走過來的。“我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我當這個幹部,就得為黨為國家為人民服務。我還是那句話,你要有私心,就不要當幹部;你要當一名共產黨員,就要為人民服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唯一標準就是你乾的事情,哪個對,哪個不對,才能總結出你自己這一生到底是甚人,為人民,還是為自己,一心向黨,還是私心太重,最後的結果就在這個上邊哩。”這,正是申紀蘭能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65年風雨同行、相隨相伴的重要思想基礎。

如今,儘管申紀蘭已經90歲高齡,但仍然每天收看新聞聯播,時刻關注著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踐行著一名老黨員、老代表、老勞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面對記者,她說的最多的就是:共產黨好,習近平總書記英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今天。共產黨員,就應該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

進入新時代,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親歷者、見證者,申紀蘭認為:“人大代表就得代表人民。從人民代表大會來說,是一個時期跟一個時期不一樣,一次比一次更加完善。現在進入了新時代,就是要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緊跟黨中央,擼起袖子加油幹,爭取早日實現中國夢!”

回顧自己的難忘經歷,申紀蘭感慨萬千:“從1949年到現在,新中國就成立70年了,共產黨領導這麼大一個國家,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真是不容易啊!我是個沒多少文化知識的人,勞動給了我巨大的榮譽。黨培養了我,人民信任我,老書記李順達帶著我,西溝百姓支持我,我走到了今天。共產黨把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帶向富強,多難呀!不論是作為一個黨員,還是一個普通農民,我堅信,只有相信共產黨,擁護共產黨,中國才能走向繁榮富強!”

樸實的話語,就如她穿在身上的那件深藍色粗布衣服,貼身、貼心、管用!

人大代表要為人民說話

全國人大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他們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中國人民解放軍等選舉單位選舉產生。有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有專業技術人員代表,有黨政領導幹部代表,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代表,有港澳臺代表,也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宗教和文藝團體代表等。在上述代表中,婦女代表、少數民族代表都佔有一定的比例。可以說,全國人大代表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來自各條戰線,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參與行使最高國家權力,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當年,申紀蘭是以農民代表的身份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得知自己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時候,申紀蘭還有點不敢相信。第一次從平順縣去北京開人代會,鄉里給她找了頭毛驢,一路“顛”到長治,又從長治倒“班車”去太谷,再從太谷坐火車到太原,輾轉到北京,600多公里的路,耗時4天多。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全國人代會上審議發言。

六十多年來,平順到北京的路,她每年都要走,春夏秋冬、來來回回。她也越來越堅定:“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我來自農村,首先就要代表農民的利益。”“符合農民利益、內心擁護的我就贊成,這就是我的原則。”

什麼是內心擁護的事?申紀蘭毫不猶豫,“我始終是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更多的是考慮農業、農村、農民的利益”。

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申紀蘭為了完成鄉親們的囑託,忠實地代表他們的訴求,就是一定要履行好“把毛主席選上去”的神聖使命,她不負眾望。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國家“一五”計劃草案,申紀蘭說,這個計劃規定的方針、任務和政策都是正確的,投資比例和各項指標都是切合實際的和合理的。這次會議還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這是全國人大歷史上第一次審議和批准重大建設項目,意義重大。西溝村十年九旱,深受缺水之困的申紀蘭積極參與審議:“黃河問題是全國人民關心的,根治黃河是一件大事,政府有關部門和全國人民,特別是黃河流域的人民,要努力保證工程按計劃實現。”

1960年3月,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為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而奮鬥的決議時,申紀蘭發言:“把農業搞好,是國民經濟的一個主要部分。無糧就亂、無糧就慌,沒了糧就沒了主張。所以這個綱要我完全擁護。”

1964年12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周恩來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說:“總理在具體說明我國自力更生進行經濟建設的成就時,列舉了昔陽縣大寨大隊的例子,我有切身感受。我覺得總理無論說成績還是擺問題都很客觀,我贊同這個報告。”

1979年6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的報告時,申紀蘭發言:“把全國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轉變。”

1987年4月,六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關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的決定時,申紀蘭說,中國有三分之二人口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對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具有重要意義。

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表示,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穩定和發展的基礎,任何時候都要十分重視農業,下大力氣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反分裂國家法,申紀蘭說:“臺灣是我們的領土,中國的領土誰也不能分割。”

……

“這兩年年過得晚,人代會和過年時間捱得近。”因此,過年期間申紀蘭也沒閒著,加班加點準備議案、建議。她的議案、建議多年來一直關注著農村,從“村村都要通水泥路”到“修建公路不能侵佔耕地”,從“搞好山區水利建設”到“老區如何致富”,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到“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農村幹部選舉”到“貧困地區旅遊開發”……一條條來自農村、來自基層,凝聚她心血的議案、建議,不斷得到採納和兌現。我們埋首中央檔案館和山西人大資料室,仔細搜尋查閱她在歷屆歷次全國人代會上所提的議案、建議,令我們非常吃驚。據不完全統計,從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來,由申紀蘭領銜或附議的議案、建議有420餘件,每一件議案、建議都是沉甸甸的。

1980年,申紀蘭針對農村教育質量偏低的現狀,向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建議,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1988年,申紀蘭繼續關注農村教育,向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貧困山區辦學難的問題亟待解決”的建議。

1993年,申紀蘭向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建議,要珍文新:惜和愛護每一寸土地。1999年,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建議,要採取傾斜政策發展貧困山區教育事業。

2001年,出於對山區群眾出行問題的關注,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建議,希望政府關注山區交通建設。會後,交通部相關人員立即深入太行山區,調查部署修路事宜。“目前,太行山區已村村通水泥路、通班車。”申紀蘭如是說。

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申紀蘭圍繞農村越來越多的土地糾紛問題,領銜提交了關於保護耕地的議案。她說:“建設新農村不能光佔地,一味蓋新房,太浪費。一句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侵佔耕地。”

2010年,申紀蘭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建議,加大保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力度。

2013年,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西代表團開放日,申紀蘭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我國交通發展取得的成績。“過去上北京開會單程得走四五天,現在通了動車,當天就能打來回,我們的‘中國速度’太快了。”申紀蘭的發言一結束,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2018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就加大對老區公路建設項目支持力度等問題提出具體建議。“新時代我有一個‘文明夢’,希望通過發揚我們黨的艱苦奮鬥好傳統、好作風,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推進好,讓西溝美起來、富起來,讓中國的農村一天更比一天好!”申紀蘭這樣說道。

……

從當初的“不識字”,到現在輕鬆讀報、調研視察、提出議案、建議,人大代表這個身份倒逼申紀蘭不斷進步,她真不容易啊!

65年來,她見證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不斷髮展與完善。“我當人大代表,首先就是要了解群眾想什麼,然後我就反映什麼。為人民代言,給人民辦事,就是我的職責。”申紀蘭是這樣說的,也始終是這樣做的。

我根在農村,我離不開西溝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據統計,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口一直佔到80%以上,農業、農村、農民始終是黨中央關注的重大問題。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開始發佈《第一號文件》,現在已成為中共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佈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19年又連續十六年發佈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973年,農民出身的申紀蘭擔任了山西省婦聯主任。

省委給她準備了一套住房,她不僅沒有要,而且把原先住的宿舍也騰出來,在辦公室裡放了一張床,就住在辦公室,每天早上還為大家擦桌子掃地打開水。

很快,人事部門工作人員來找申紀蘭,要為她轉戶口。因為不轉戶口,許多國家幹部的待遇就不好落實。“一聽說是要給我轉戶口,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戶口一轉,我就再也不能算是西溝人了。我從西溝才走到北京,和毛主席握了手。現在讓我離開西溝,我這個勞模還算是勞模嗎?”

人事部門工作人員左一趟右一趟來催,申紀蘭一時沒了主意,就向婦聯請了假,決定回西溝一趟,想給自己找出個答案來。

離家將近半年了,走時地還沒種,可眼下莊稼都快能收割了。滿山的樹,滿溝的莊稼,“站在村口,我眼淚都落下來了。”

聽說申紀蘭回來了,大半個村的人都跑來看她。她在西溝住了幾天,主意就定下來:“我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不是西溝離不開我,是我自己離不開西溝。”

回到太原後,初心不改的申紀蘭就向省委提出回西溝的要求,請省委批准。“我的戶口在西溝,我的職業是農民。我向周總理保證過,要把西溝的荒山都綠化了。離開西溝,我還咋綠化荒山?我是太陽底下晒出來的,不是辦公室裡坐出來的。這裡已有這麼多幹部,我不想再添人,給國家增加負擔了。”

省委最後考慮到申紀蘭的實際情況,同意了她回西溝的申請。人可以回到西溝,但職務仍然是省婦聯主任,仍要主持省婦聯的工作。

申紀蘭當時就向省委提出六個請求: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拿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工作關係、不脫離農村。“我在西溝勞動,這些都不需要。省婦聯的日常工作可由一位副主任主持,除非需要我做的事,我就來,沒事我就在西溝勞動。”

10年後,申紀蘭辭去了省婦聯主任的職務,回到了西溝。“因為我們這裡還不富裕,我應該跟群眾戰鬥在一起。”

"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顧昭明 閻躍勇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學習。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山西是個好地方。古往今來,三晉大地和山西兒女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和傳承,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繼承和弘揚老區優良傳統,堅持用革命精神滋養激勵廣大黨員、幹部。”

在三晉大地上,申紀蘭就是這樣一位踐行、詮釋、弘揚太行精神的傑出代表。

一身深藍色粗布衣服、一頭剛蓋住耳朵的短髮,在1975年剪掉長辮子之後,四十多年來她一直保持著這種在農村最常見的打扮。

她一直不曾離開勞動,即便今年已90歲高齡,還是一有空就下地幹活。“要和鄉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上。”她說,這是她的初心。

她先後13次見到毛主席,周總理在西花廳專門宴請過她,鄧小平同志稱讚過她,江澤民同志稱她“鳳毛麟角”,胡錦濤同志叫她“申大姐”,習近平同志親自到西溝看望她。在今年全國人代會召開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專程趕赴西溝,同她就發揮代表作用、脫貧攻堅等作了深入交流。

作為新中國的婦女代表,她到丹麥哥本哈根參加過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她赴蘇聯見過斯大林;美國著名記者斯特朗採訪過她;蘇聯青年英雄卓婭的母親給她寫過信。

……

她就是申紀蘭,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順縣龍鎮(今龍溪鎮)楊威村,1934年隨改嫁的母親來到平順縣青羊鎮山南底村,1946年秋嫁到了西溝沙地棧村,從此西溝的印記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身上。她是全國唯一的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全國勞動模範、道德模範,還是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表彰的改革先鋒。尤其令人感佩不已的是,截至2019年,她不僅連續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而且已連續53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且從未缺席過一次會議,由此成為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史上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25歲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到現在,申紀蘭用了整整65年的時間見證了中國民主法治的進程,詮釋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實質蘊涵,她也被譽為中國民主法治歷程跨時代的座標、中國人大制度的“常青樹”。

首提“男女同工同酬”

男性和女性是歷史文明的共同締造者,在社會地位上應該是平等的。但是,漫長的封建社會,“三從四德”一直是束縛女性的精神枷鎖。這種落後觀念剝奪了婦女的自由,打壓著婦女的社會地位,讓中國婦女不能和男人一樣被平等對待。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使得大多數婦女不會為自己的地位而抗爭。如今,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婦女在各行各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誰又能想到,打破這幾千年堅冰的,竟是太行山深處的這個普通農家婦女。

在平順縣,有一句流傳甚久的說法——“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每次提到這個老說法的時候,申紀蘭都很生氣,“舊社會呀,不把婦女當人。婦女只能到院裡頭,男人就高一步了,能到縣裡頭。你說這話能有道理嗎?我就不服氣。”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參加植樹勞動。

1951年,西溝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申紀蘭被選為副社長。當時社裡勞動力短缺,社長李順達鼓勵申紀蘭發動婦女下地勞動。

“動員婦女真難呀!”回想剛開始那段時間,申紀蘭非常感慨。那年才20歲出頭的她,很快召開了農業社婦女大會,動員村裡婦女下地幹活。可是到會的還不到一半人,就連那些過去婦救會裡的很多積極分子都打了退堂鼓。不僅男人們不支持,就連婦女們也覺得出來勞動不如在家看孩子做飯,工作進行得很艱難。申紀蘭只好挨家挨戶去說服。

突破口的打開,始於一位叫李二妞的婦女的思想轉變。

李二妞是村裡出了名的“不出門”,對村裡的事情也不關心。要是能讓李二妞下地,其他人的工作就好做了。想到這兒,申紀蘭起身去了李二妞家。

剛開始,對於申紀蘭要自己下地這件事,李二妞很抗拒:“你進步,你去下地。我活了半輩子,死了就是一輩子,解放不解放吧,無所謂。”

申紀蘭急了:“他爹(李二妞丈夫)瞧不起你,你能怨誰?你要勞動了,就能掙上工分,多勞動多掙工分,想換件新衣裳就換,不用靠他爹!”

第二天,被說動的李二妞真的扛著鋤頭下地了。原來婦女們都不相信她能來,一看連她都來了,全村婦女也就都下地了。

然而,即便人都來了,積極性還是不高。

“我黑來(方言:夜裡)就想,婦女們不想出來,除了男人們阻攔之外,覺得掙不了幾個工分也是個重要原因。”當時,婦女都下地了,可是掙的工分還是“老5分”。那時候10分算一個勞動力,兩個婦女只能算一個男勞力,所以婦女只能記5分,這種性別歧視的不公平的計分方式,讓婦女們沒什麼幹活的勁頭。

只有男女同工同酬,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申紀蘭決定在村裡組織婦女和男人比賽。“理不辯不明!同工同酬為個甚?是說婦女有能力,也能幹男人的活兒!要想掙10個工分,就要跟男人們比一比,跟他們幹一樣的活,看誰幹得好!”

男女勞力各要了一塊同樣大小的地,比誰能先撒完肥,並且撒得又快又好。在申紀蘭的帶領下,婦女們先把地劃成行,然後一行一行地撒肥,撒進去的肥料又勻又實。不到晌午,婦女們就幹完了自己的活兒。第一次,婦女們文新:掙到了10個工分,和男人一樣多。

就這樣,男女同工同酬,在這個太行山腳下的小山村裡率先實行。申紀蘭由此成為中國男女同工同酬的發起者和受益者,這也成為申紀蘭政治生活的起點,成為我國各行各業男女同工同酬的發端。對於新中國而言,男女同工同酬,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只有在經濟地位上實現與男人的平等,婦女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能真正提高。男女同工同酬,在禁錮中國婦女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上撕開了巨大的裂縫。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記者藍邨的長篇通訊《“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李順達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婦女爭取同工同酬的經過》,文章寫到:“經過去年一年來的鬥爭,婦女們無論在社會上或家庭裡的地位都大大的改變了。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的婦女幹部已由3人增加到8人。大家都很關心婦女。男社員們說:‘財旺還得人旺,婦女們要注意身體,不要累壞了。’社內的生產已按男女的特長和體力的強弱作了科學分工。”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發表以後,申紀蘭的故事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各省黨報紛紛予以轉載,男女同工同酬開始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得到廣泛關注,並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通過《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明確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概念,制定了男女勞動力應該按照工作質量和數量實行同樣報酬的原則。1954年9月20日,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中國憲法,其中第九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1955年,《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出版,毛澤東給其中三篇文章加了按語,推進了男女同工同酬進程。1956年6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其中第二條明確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其中第五十三條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男女同工同酬。”至此,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6個字被明確寫進了我國的根本大法。

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成為終身信仰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維護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權威和尊嚴、充分行使代表權利是人大代表的莊嚴使命。

曾經有人問申紀蘭:“你這一生要用兩個字來形容,是什麼?”

“忠誠。”

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是人大代表申紀蘭一生堅守的政治品格,也是她的初心。

2009年5月,習近平到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看望申紀蘭,並與老黨員、老勞模和村民代表等座談。習近平指出,申紀蘭的勞模精神,需要好好總結和發揚。“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這是習近平對申紀蘭代表的評價。

提起總書記,申紀蘭總是很激動:“習近平總書記是個好書記,是為人民服務的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抓艱苦奮鬥,支持群眾,愛護群眾,要在中國消除貧困。作為一個農民,我對他的政策非常擁護。”

說到最讓申紀蘭激動難忘的事,當然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的入黨介紹人是黨支部書記李順達和組織委員宋金山,是他們培養我入了黨。”申紀蘭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得解放,這個國家才到了人民手裡,讓普通百姓有了說話的權利,有了當家作主的機會。“我就是共產黨解放了的,是共產黨培養起來的,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我早就想參加共產黨,當上共產黨員,這可實現我的目標了。共產黨員是光榮的,共產黨員的責任也是重大的,我一定要跟著黨,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把西溝建設好。把生命交給黨,就是聽黨話,永不叛黨,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沒有在舊社會生活過的人,很難理解申紀蘭對黨和國家的感情,也很難想到我們這個國家是怎樣走過來的。“我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我當這個幹部,就得為黨為國家為人民服務。我還是那句話,你要有私心,就不要當幹部;你要當一名共產黨員,就要為人民服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唯一標準就是你乾的事情,哪個對,哪個不對,才能總結出你自己這一生到底是甚人,為人民,還是為自己,一心向黨,還是私心太重,最後的結果就在這個上邊哩。”這,正是申紀蘭能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65年風雨同行、相隨相伴的重要思想基礎。

如今,儘管申紀蘭已經90歲高齡,但仍然每天收看新聞聯播,時刻關注著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踐行著一名老黨員、老代表、老勞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面對記者,她說的最多的就是:共產黨好,習近平總書記英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今天。共產黨員,就應該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

進入新時代,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親歷者、見證者,申紀蘭認為:“人大代表就得代表人民。從人民代表大會來說,是一個時期跟一個時期不一樣,一次比一次更加完善。現在進入了新時代,就是要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緊跟黨中央,擼起袖子加油幹,爭取早日實現中國夢!”

回顧自己的難忘經歷,申紀蘭感慨萬千:“從1949年到現在,新中國就成立70年了,共產黨領導這麼大一個國家,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真是不容易啊!我是個沒多少文化知識的人,勞動給了我巨大的榮譽。黨培養了我,人民信任我,老書記李順達帶著我,西溝百姓支持我,我走到了今天。共產黨把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帶向富強,多難呀!不論是作為一個黨員,還是一個普通農民,我堅信,只有相信共產黨,擁護共產黨,中國才能走向繁榮富強!”

樸實的話語,就如她穿在身上的那件深藍色粗布衣服,貼身、貼心、管用!

人大代表要為人民說話

全國人大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他們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中國人民解放軍等選舉單位選舉產生。有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有專業技術人員代表,有黨政領導幹部代表,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代表,有港澳臺代表,也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宗教和文藝團體代表等。在上述代表中,婦女代表、少數民族代表都佔有一定的比例。可以說,全國人大代表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來自各條戰線,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參與行使最高國家權力,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當年,申紀蘭是以農民代表的身份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得知自己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時候,申紀蘭還有點不敢相信。第一次從平順縣去北京開人代會,鄉里給她找了頭毛驢,一路“顛”到長治,又從長治倒“班車”去太谷,再從太谷坐火車到太原,輾轉到北京,600多公里的路,耗時4天多。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全國人代會上審議發言。

六十多年來,平順到北京的路,她每年都要走,春夏秋冬、來來回回。她也越來越堅定:“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我來自農村,首先就要代表農民的利益。”“符合農民利益、內心擁護的我就贊成,這就是我的原則。”

什麼是內心擁護的事?申紀蘭毫不猶豫,“我始終是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更多的是考慮農業、農村、農民的利益”。

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申紀蘭為了完成鄉親們的囑託,忠實地代表他們的訴求,就是一定要履行好“把毛主席選上去”的神聖使命,她不負眾望。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國家“一五”計劃草案,申紀蘭說,這個計劃規定的方針、任務和政策都是正確的,投資比例和各項指標都是切合實際的和合理的。這次會議還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這是全國人大歷史上第一次審議和批准重大建設項目,意義重大。西溝村十年九旱,深受缺水之困的申紀蘭積極參與審議:“黃河問題是全國人民關心的,根治黃河是一件大事,政府有關部門和全國人民,特別是黃河流域的人民,要努力保證工程按計劃實現。”

1960年3月,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為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而奮鬥的決議時,申紀蘭發言:“把農業搞好,是國民經濟的一個主要部分。無糧就亂、無糧就慌,沒了糧就沒了主張。所以這個綱要我完全擁護。”

1964年12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周恩來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說:“總理在具體說明我國自力更生進行經濟建設的成就時,列舉了昔陽縣大寨大隊的例子,我有切身感受。我覺得總理無論說成績還是擺問題都很客觀,我贊同這個報告。”

1979年6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的報告時,申紀蘭發言:“把全國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轉變。”

1987年4月,六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關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的決定時,申紀蘭說,中國有三分之二人口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對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具有重要意義。

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表示,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穩定和發展的基礎,任何時候都要十分重視農業,下大力氣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反分裂國家法,申紀蘭說:“臺灣是我們的領土,中國的領土誰也不能分割。”

……

“這兩年年過得晚,人代會和過年時間捱得近。”因此,過年期間申紀蘭也沒閒著,加班加點準備議案、建議。她的議案、建議多年來一直關注著農村,從“村村都要通水泥路”到“修建公路不能侵佔耕地”,從“搞好山區水利建設”到“老區如何致富”,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到“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農村幹部選舉”到“貧困地區旅遊開發”……一條條來自農村、來自基層,凝聚她心血的議案、建議,不斷得到採納和兌現。我們埋首中央檔案館和山西人大資料室,仔細搜尋查閱她在歷屆歷次全國人代會上所提的議案、建議,令我們非常吃驚。據不完全統計,從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來,由申紀蘭領銜或附議的議案、建議有420餘件,每一件議案、建議都是沉甸甸的。

1980年,申紀蘭針對農村教育質量偏低的現狀,向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建議,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1988年,申紀蘭繼續關注農村教育,向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貧困山區辦學難的問題亟待解決”的建議。

1993年,申紀蘭向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建議,要珍文新:惜和愛護每一寸土地。1999年,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建議,要採取傾斜政策發展貧困山區教育事業。

2001年,出於對山區群眾出行問題的關注,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建議,希望政府關注山區交通建設。會後,交通部相關人員立即深入太行山區,調查部署修路事宜。“目前,太行山區已村村通水泥路、通班車。”申紀蘭如是說。

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申紀蘭圍繞農村越來越多的土地糾紛問題,領銜提交了關於保護耕地的議案。她說:“建設新農村不能光佔地,一味蓋新房,太浪費。一句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侵佔耕地。”

2010年,申紀蘭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建議,加大保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力度。

2013年,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西代表團開放日,申紀蘭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我國交通發展取得的成績。“過去上北京開會單程得走四五天,現在通了動車,當天就能打來回,我們的‘中國速度’太快了。”申紀蘭的發言一結束,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2018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就加大對老區公路建設項目支持力度等問題提出具體建議。“新時代我有一個‘文明夢’,希望通過發揚我們黨的艱苦奮鬥好傳統、好作風,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推進好,讓西溝美起來、富起來,讓中國的農村一天更比一天好!”申紀蘭這樣說道。

……

從當初的“不識字”,到現在輕鬆讀報、調研視察、提出議案、建議,人大代表這個身份倒逼申紀蘭不斷進步,她真不容易啊!

65年來,她見證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不斷髮展與完善。“我當人大代表,首先就是要了解群眾想什麼,然後我就反映什麼。為人民代言,給人民辦事,就是我的職責。”申紀蘭是這樣說的,也始終是這樣做的。

我根在農村,我離不開西溝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據統計,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口一直佔到80%以上,農業、農村、農民始終是黨中央關注的重大問題。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開始發佈《第一號文件》,現在已成為中共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佈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19年又連續十六年發佈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973年,農民出身的申紀蘭擔任了山西省婦聯主任。

省委給她準備了一套住房,她不僅沒有要,而且把原先住的宿舍也騰出來,在辦公室裡放了一張床,就住在辦公室,每天早上還為大家擦桌子掃地打開水。

很快,人事部門工作人員來找申紀蘭,要為她轉戶口。因為不轉戶口,許多國家幹部的待遇就不好落實。“一聽說是要給我轉戶口,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戶口一轉,我就再也不能算是西溝人了。我從西溝才走到北京,和毛主席握了手。現在讓我離開西溝,我這個勞模還算是勞模嗎?”

人事部門工作人員左一趟右一趟來催,申紀蘭一時沒了主意,就向婦聯請了假,決定回西溝一趟,想給自己找出個答案來。

離家將近半年了,走時地還沒種,可眼下莊稼都快能收割了。滿山的樹,滿溝的莊稼,“站在村口,我眼淚都落下來了。”

聽說申紀蘭回來了,大半個村的人都跑來看她。她在西溝住了幾天,主意就定下來:“我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不是西溝離不開我,是我自己離不開西溝。”

回到太原後,初心不改的申紀蘭就向省委提出回西溝的要求,請省委批准。“我的戶口在西溝,我的職業是農民。我向周總理保證過,要把西溝的荒山都綠化了。離開西溝,我還咋綠化荒山?我是太陽底下晒出來的,不是辦公室裡坐出來的。這裡已有這麼多幹部,我不想再添人,給國家增加負擔了。”

省委最後考慮到申紀蘭的實際情況,同意了她回西溝的申請。人可以回到西溝,但職務仍然是省婦聯主任,仍要主持省婦聯的工作。

申紀蘭當時就向省委提出六個請求: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拿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工作關係、不脫離農村。“我在西溝勞動,這些都不需要。省婦聯的日常工作可由一位副主任主持,除非需要我做的事,我就來,沒事我就在西溝勞動。”

10年後,申紀蘭辭去了省婦聯主任的職務,回到了西溝。“因為我們這裡還不富裕,我應該跟群眾戰鬥在一起。”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調研農產品銷售情況。

西溝村地處太行幹石山區,山連山,溝套溝,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大幕,面對波瀾壯闊的市場經濟大潮,申紀蘭打破多年“吃大鍋飯”的歷史,帶頭在西溝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執行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大膽改革,最大程度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申紀蘭去改革開放步伐較快的南方鄉鎮考察,回來後她提出“無工不富”,並利用西溝村本地優勢,先後辦起了鐵合金廠、石料廠等,村辦企業讓這個“旱澇風雹年年有,莊稼十年九不收”的貧困村不僅能“靠山吃山”,還走出了大山。

這些年,西溝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得很好,站在半山腰上,就能看到山下一排排的大棚,還引入了“太子龍”服裝廠加工車間,形成了以核桃露、小雜糧為主的綠色產業,和以“紀蘭”“西溝”為品牌的紅色旅遊產業。核桃露廠用她的名字命名,企業商量給她一點“冠名費”,也被她嚴詞拒絕了。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在發言中談變化、話收穫,向與會代表展示了一份家鄉的“成績單”。她說,平順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全縣17萬人,5萬多是貧困人口。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全縣幹部群眾一心一意跟黨走,凝心聚力促發展,在脫貧攻堅戰中不斷傳來一個個好消息。如今,縣裡搞起了旅遊,種起了中藥材,引進了風力發電,還村村通了水泥路,建成高速,有了鐵路。村裡有信心,大幹兩年,摘掉貧困帽。“西溝村的發展也是一年一個樣,特別是開發紅色旅遊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左右,現在西溝人吃得好、穿得暖,住進了新房,看病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日子越來越好。一想到能親眼看到小康社會實現,我就很激動、很高興!”申紀蘭說,她經歷過吃不飽的日子,知道這一切來之不易,西溝能有今天的發展,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得益於脫貧攻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大變化,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出來的。

如今,申紀蘭依舊身體力行:參加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她想著合作社怎麼聯合起來,讓長治的土特產走出大山;參加全國百佳名村走進振興村活動,她和來自全國的名村代表聊天,汲取先進農村的經驗,看能否找到新的突破口……“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不掉隊!”申紀蘭的話語擲地有聲。

作者手記:在申紀蘭家裡,有兩面照片牆,在那些照片裡,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偉大曆程和宏偉圖景徐徐展開。看著定格在照片中的歷史,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民當家作主那震撼人心的澎湃力量,那是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屬於中國人民民主法治的力量。

太行浩氣傳千古。2009年5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時,對太行精神作出了最新的詮釋:“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忠誠;堅持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錘鍊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守黨的政治本色,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在山西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惠寧指出:山西人民素來就有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敢於勝利的決心和勇氣,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也一定會作出新的重要貢獻。紀蘭精神、太行精神是山西精神的集中體現。省長樓陽生也充滿深情地說,紀蘭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我們要大力弘揚紀蘭精神,艱苦奮鬥,真抓實幹。

紀蘭精神、太行精神又與“延安精神”、“紅船精神”一脈相承,是“延安精神”、“紅船精神”在山西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傳承。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全國人大成立65週年,我們再次將鏡頭對準申紀蘭,就是要不斷挖掘和深耕其深刻意義,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紀蘭精神、太行精神為山西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範區,打造能源革命排頭兵,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全力爭取“兩轉”基礎上的全面拓展新局面,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山西篇章提供重要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

(作者:顧昭明 山西財經大學二級教授、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祕書長;閻躍勇 人民代表報社記者)

"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顧昭明 閻躍勇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學習。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山西是個好地方。古往今來,三晉大地和山西兒女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和傳承,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繼承和弘揚老區優良傳統,堅持用革命精神滋養激勵廣大黨員、幹部。”

在三晉大地上,申紀蘭就是這樣一位踐行、詮釋、弘揚太行精神的傑出代表。

一身深藍色粗布衣服、一頭剛蓋住耳朵的短髮,在1975年剪掉長辮子之後,四十多年來她一直保持著這種在農村最常見的打扮。

她一直不曾離開勞動,即便今年已90歲高齡,還是一有空就下地幹活。“要和鄉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上。”她說,這是她的初心。

她先後13次見到毛主席,周總理在西花廳專門宴請過她,鄧小平同志稱讚過她,江澤民同志稱她“鳳毛麟角”,胡錦濤同志叫她“申大姐”,習近平同志親自到西溝看望她。在今年全國人代會召開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專程趕赴西溝,同她就發揮代表作用、脫貧攻堅等作了深入交流。

作為新中國的婦女代表,她到丹麥哥本哈根參加過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她赴蘇聯見過斯大林;美國著名記者斯特朗採訪過她;蘇聯青年英雄卓婭的母親給她寫過信。

……

她就是申紀蘭,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順縣龍鎮(今龍溪鎮)楊威村,1934年隨改嫁的母親來到平順縣青羊鎮山南底村,1946年秋嫁到了西溝沙地棧村,從此西溝的印記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身上。她是全國唯一的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全國勞動模範、道德模範,還是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表彰的改革先鋒。尤其令人感佩不已的是,截至2019年,她不僅連續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而且已連續53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且從未缺席過一次會議,由此成為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史上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25歲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到現在,申紀蘭用了整整65年的時間見證了中國民主法治的進程,詮釋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實質蘊涵,她也被譽為中國民主法治歷程跨時代的座標、中國人大制度的“常青樹”。

首提“男女同工同酬”

男性和女性是歷史文明的共同締造者,在社會地位上應該是平等的。但是,漫長的封建社會,“三從四德”一直是束縛女性的精神枷鎖。這種落後觀念剝奪了婦女的自由,打壓著婦女的社會地位,讓中國婦女不能和男人一樣被平等對待。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使得大多數婦女不會為自己的地位而抗爭。如今,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婦女在各行各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誰又能想到,打破這幾千年堅冰的,竟是太行山深處的這個普通農家婦女。

在平順縣,有一句流傳甚久的說法——“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每次提到這個老說法的時候,申紀蘭都很生氣,“舊社會呀,不把婦女當人。婦女只能到院裡頭,男人就高一步了,能到縣裡頭。你說這話能有道理嗎?我就不服氣。”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參加植樹勞動。

1951年,西溝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申紀蘭被選為副社長。當時社裡勞動力短缺,社長李順達鼓勵申紀蘭發動婦女下地勞動。

“動員婦女真難呀!”回想剛開始那段時間,申紀蘭非常感慨。那年才20歲出頭的她,很快召開了農業社婦女大會,動員村裡婦女下地幹活。可是到會的還不到一半人,就連那些過去婦救會裡的很多積極分子都打了退堂鼓。不僅男人們不支持,就連婦女們也覺得出來勞動不如在家看孩子做飯,工作進行得很艱難。申紀蘭只好挨家挨戶去說服。

突破口的打開,始於一位叫李二妞的婦女的思想轉變。

李二妞是村裡出了名的“不出門”,對村裡的事情也不關心。要是能讓李二妞下地,其他人的工作就好做了。想到這兒,申紀蘭起身去了李二妞家。

剛開始,對於申紀蘭要自己下地這件事,李二妞很抗拒:“你進步,你去下地。我活了半輩子,死了就是一輩子,解放不解放吧,無所謂。”

申紀蘭急了:“他爹(李二妞丈夫)瞧不起你,你能怨誰?你要勞動了,就能掙上工分,多勞動多掙工分,想換件新衣裳就換,不用靠他爹!”

第二天,被說動的李二妞真的扛著鋤頭下地了。原來婦女們都不相信她能來,一看連她都來了,全村婦女也就都下地了。

然而,即便人都來了,積極性還是不高。

“我黑來(方言:夜裡)就想,婦女們不想出來,除了男人們阻攔之外,覺得掙不了幾個工分也是個重要原因。”當時,婦女都下地了,可是掙的工分還是“老5分”。那時候10分算一個勞動力,兩個婦女只能算一個男勞力,所以婦女只能記5分,這種性別歧視的不公平的計分方式,讓婦女們沒什麼幹活的勁頭。

只有男女同工同酬,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申紀蘭決定在村裡組織婦女和男人比賽。“理不辯不明!同工同酬為個甚?是說婦女有能力,也能幹男人的活兒!要想掙10個工分,就要跟男人們比一比,跟他們幹一樣的活,看誰幹得好!”

男女勞力各要了一塊同樣大小的地,比誰能先撒完肥,並且撒得又快又好。在申紀蘭的帶領下,婦女們先把地劃成行,然後一行一行地撒肥,撒進去的肥料又勻又實。不到晌午,婦女們就幹完了自己的活兒。第一次,婦女們文新:掙到了10個工分,和男人一樣多。

就這樣,男女同工同酬,在這個太行山腳下的小山村裡率先實行。申紀蘭由此成為中國男女同工同酬的發起者和受益者,這也成為申紀蘭政治生活的起點,成為我國各行各業男女同工同酬的發端。對於新中國而言,男女同工同酬,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只有在經濟地位上實現與男人的平等,婦女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能真正提高。男女同工同酬,在禁錮中國婦女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上撕開了巨大的裂縫。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記者藍邨的長篇通訊《“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李順達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婦女爭取同工同酬的經過》,文章寫到:“經過去年一年來的鬥爭,婦女們無論在社會上或家庭裡的地位都大大的改變了。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的婦女幹部已由3人增加到8人。大家都很關心婦女。男社員們說:‘財旺還得人旺,婦女們要注意身體,不要累壞了。’社內的生產已按男女的特長和體力的強弱作了科學分工。”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發表以後,申紀蘭的故事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各省黨報紛紛予以轉載,男女同工同酬開始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得到廣泛關注,並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通過《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明確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概念,制定了男女勞動力應該按照工作質量和數量實行同樣報酬的原則。1954年9月20日,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中國憲法,其中第九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1955年,《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出版,毛澤東給其中三篇文章加了按語,推進了男女同工同酬進程。1956年6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其中第二條明確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其中第五十三條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男女同工同酬。”至此,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6個字被明確寫進了我國的根本大法。

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成為終身信仰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維護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權威和尊嚴、充分行使代表權利是人大代表的莊嚴使命。

曾經有人問申紀蘭:“你這一生要用兩個字來形容,是什麼?”

“忠誠。”

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是人大代表申紀蘭一生堅守的政治品格,也是她的初心。

2009年5月,習近平到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看望申紀蘭,並與老黨員、老勞模和村民代表等座談。習近平指出,申紀蘭的勞模精神,需要好好總結和發揚。“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這是習近平對申紀蘭代表的評價。

提起總書記,申紀蘭總是很激動:“習近平總書記是個好書記,是為人民服務的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抓艱苦奮鬥,支持群眾,愛護群眾,要在中國消除貧困。作為一個農民,我對他的政策非常擁護。”

說到最讓申紀蘭激動難忘的事,當然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的入黨介紹人是黨支部書記李順達和組織委員宋金山,是他們培養我入了黨。”申紀蘭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得解放,這個國家才到了人民手裡,讓普通百姓有了說話的權利,有了當家作主的機會。“我就是共產黨解放了的,是共產黨培養起來的,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我早就想參加共產黨,當上共產黨員,這可實現我的目標了。共產黨員是光榮的,共產黨員的責任也是重大的,我一定要跟著黨,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把西溝建設好。把生命交給黨,就是聽黨話,永不叛黨,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沒有在舊社會生活過的人,很難理解申紀蘭對黨和國家的感情,也很難想到我們這個國家是怎樣走過來的。“我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我當這個幹部,就得為黨為國家為人民服務。我還是那句話,你要有私心,就不要當幹部;你要當一名共產黨員,就要為人民服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唯一標準就是你乾的事情,哪個對,哪個不對,才能總結出你自己這一生到底是甚人,為人民,還是為自己,一心向黨,還是私心太重,最後的結果就在這個上邊哩。”這,正是申紀蘭能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65年風雨同行、相隨相伴的重要思想基礎。

如今,儘管申紀蘭已經90歲高齡,但仍然每天收看新聞聯播,時刻關注著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踐行著一名老黨員、老代表、老勞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面對記者,她說的最多的就是:共產黨好,習近平總書記英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今天。共產黨員,就應該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

進入新時代,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親歷者、見證者,申紀蘭認為:“人大代表就得代表人民。從人民代表大會來說,是一個時期跟一個時期不一樣,一次比一次更加完善。現在進入了新時代,就是要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緊跟黨中央,擼起袖子加油幹,爭取早日實現中國夢!”

回顧自己的難忘經歷,申紀蘭感慨萬千:“從1949年到現在,新中國就成立70年了,共產黨領導這麼大一個國家,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真是不容易啊!我是個沒多少文化知識的人,勞動給了我巨大的榮譽。黨培養了我,人民信任我,老書記李順達帶著我,西溝百姓支持我,我走到了今天。共產黨把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帶向富強,多難呀!不論是作為一個黨員,還是一個普通農民,我堅信,只有相信共產黨,擁護共產黨,中國才能走向繁榮富強!”

樸實的話語,就如她穿在身上的那件深藍色粗布衣服,貼身、貼心、管用!

人大代表要為人民說話

全國人大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他們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中國人民解放軍等選舉單位選舉產生。有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有專業技術人員代表,有黨政領導幹部代表,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代表,有港澳臺代表,也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宗教和文藝團體代表等。在上述代表中,婦女代表、少數民族代表都佔有一定的比例。可以說,全國人大代表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來自各條戰線,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參與行使最高國家權力,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當年,申紀蘭是以農民代表的身份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得知自己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時候,申紀蘭還有點不敢相信。第一次從平順縣去北京開人代會,鄉里給她找了頭毛驢,一路“顛”到長治,又從長治倒“班車”去太谷,再從太谷坐火車到太原,輾轉到北京,600多公里的路,耗時4天多。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全國人代會上審議發言。

六十多年來,平順到北京的路,她每年都要走,春夏秋冬、來來回回。她也越來越堅定:“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我來自農村,首先就要代表農民的利益。”“符合農民利益、內心擁護的我就贊成,這就是我的原則。”

什麼是內心擁護的事?申紀蘭毫不猶豫,“我始終是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更多的是考慮農業、農村、農民的利益”。

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申紀蘭為了完成鄉親們的囑託,忠實地代表他們的訴求,就是一定要履行好“把毛主席選上去”的神聖使命,她不負眾望。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國家“一五”計劃草案,申紀蘭說,這個計劃規定的方針、任務和政策都是正確的,投資比例和各項指標都是切合實際的和合理的。這次會議還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這是全國人大歷史上第一次審議和批准重大建設項目,意義重大。西溝村十年九旱,深受缺水之困的申紀蘭積極參與審議:“黃河問題是全國人民關心的,根治黃河是一件大事,政府有關部門和全國人民,特別是黃河流域的人民,要努力保證工程按計劃實現。”

1960年3月,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為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而奮鬥的決議時,申紀蘭發言:“把農業搞好,是國民經濟的一個主要部分。無糧就亂、無糧就慌,沒了糧就沒了主張。所以這個綱要我完全擁護。”

1964年12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周恩來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說:“總理在具體說明我國自力更生進行經濟建設的成就時,列舉了昔陽縣大寨大隊的例子,我有切身感受。我覺得總理無論說成績還是擺問題都很客觀,我贊同這個報告。”

1979年6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的報告時,申紀蘭發言:“把全國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轉變。”

1987年4月,六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關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的決定時,申紀蘭說,中國有三分之二人口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對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具有重要意義。

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表示,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穩定和發展的基礎,任何時候都要十分重視農業,下大力氣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反分裂國家法,申紀蘭說:“臺灣是我們的領土,中國的領土誰也不能分割。”

……

“這兩年年過得晚,人代會和過年時間捱得近。”因此,過年期間申紀蘭也沒閒著,加班加點準備議案、建議。她的議案、建議多年來一直關注著農村,從“村村都要通水泥路”到“修建公路不能侵佔耕地”,從“搞好山區水利建設”到“老區如何致富”,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到“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農村幹部選舉”到“貧困地區旅遊開發”……一條條來自農村、來自基層,凝聚她心血的議案、建議,不斷得到採納和兌現。我們埋首中央檔案館和山西人大資料室,仔細搜尋查閱她在歷屆歷次全國人代會上所提的議案、建議,令我們非常吃驚。據不完全統計,從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來,由申紀蘭領銜或附議的議案、建議有420餘件,每一件議案、建議都是沉甸甸的。

1980年,申紀蘭針對農村教育質量偏低的現狀,向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建議,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1988年,申紀蘭繼續關注農村教育,向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貧困山區辦學難的問題亟待解決”的建議。

1993年,申紀蘭向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建議,要珍文新:惜和愛護每一寸土地。1999年,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建議,要採取傾斜政策發展貧困山區教育事業。

2001年,出於對山區群眾出行問題的關注,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建議,希望政府關注山區交通建設。會後,交通部相關人員立即深入太行山區,調查部署修路事宜。“目前,太行山區已村村通水泥路、通班車。”申紀蘭如是說。

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申紀蘭圍繞農村越來越多的土地糾紛問題,領銜提交了關於保護耕地的議案。她說:“建設新農村不能光佔地,一味蓋新房,太浪費。一句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侵佔耕地。”

2010年,申紀蘭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建議,加大保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力度。

2013年,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西代表團開放日,申紀蘭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我國交通發展取得的成績。“過去上北京開會單程得走四五天,現在通了動車,當天就能打來回,我們的‘中國速度’太快了。”申紀蘭的發言一結束,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2018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就加大對老區公路建設項目支持力度等問題提出具體建議。“新時代我有一個‘文明夢’,希望通過發揚我們黨的艱苦奮鬥好傳統、好作風,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推進好,讓西溝美起來、富起來,讓中國的農村一天更比一天好!”申紀蘭這樣說道。

……

從當初的“不識字”,到現在輕鬆讀報、調研視察、提出議案、建議,人大代表這個身份倒逼申紀蘭不斷進步,她真不容易啊!

65年來,她見證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不斷髮展與完善。“我當人大代表,首先就是要了解群眾想什麼,然後我就反映什麼。為人民代言,給人民辦事,就是我的職責。”申紀蘭是這樣說的,也始終是這樣做的。

我根在農村,我離不開西溝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據統計,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口一直佔到80%以上,農業、農村、農民始終是黨中央關注的重大問題。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開始發佈《第一號文件》,現在已成為中共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佈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19年又連續十六年發佈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973年,農民出身的申紀蘭擔任了山西省婦聯主任。

省委給她準備了一套住房,她不僅沒有要,而且把原先住的宿舍也騰出來,在辦公室裡放了一張床,就住在辦公室,每天早上還為大家擦桌子掃地打開水。

很快,人事部門工作人員來找申紀蘭,要為她轉戶口。因為不轉戶口,許多國家幹部的待遇就不好落實。“一聽說是要給我轉戶口,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戶口一轉,我就再也不能算是西溝人了。我從西溝才走到北京,和毛主席握了手。現在讓我離開西溝,我這個勞模還算是勞模嗎?”

人事部門工作人員左一趟右一趟來催,申紀蘭一時沒了主意,就向婦聯請了假,決定回西溝一趟,想給自己找出個答案來。

離家將近半年了,走時地還沒種,可眼下莊稼都快能收割了。滿山的樹,滿溝的莊稼,“站在村口,我眼淚都落下來了。”

聽說申紀蘭回來了,大半個村的人都跑來看她。她在西溝住了幾天,主意就定下來:“我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不是西溝離不開我,是我自己離不開西溝。”

回到太原後,初心不改的申紀蘭就向省委提出回西溝的要求,請省委批准。“我的戶口在西溝,我的職業是農民。我向周總理保證過,要把西溝的荒山都綠化了。離開西溝,我還咋綠化荒山?我是太陽底下晒出來的,不是辦公室裡坐出來的。這裡已有這麼多幹部,我不想再添人,給國家增加負擔了。”

省委最後考慮到申紀蘭的實際情況,同意了她回西溝的申請。人可以回到西溝,但職務仍然是省婦聯主任,仍要主持省婦聯的工作。

申紀蘭當時就向省委提出六個請求: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拿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工作關係、不脫離農村。“我在西溝勞動,這些都不需要。省婦聯的日常工作可由一位副主任主持,除非需要我做的事,我就來,沒事我就在西溝勞動。”

10年後,申紀蘭辭去了省婦聯主任的職務,回到了西溝。“因為我們這裡還不富裕,我應該跟群眾戰鬥在一起。”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調研農產品銷售情況。

西溝村地處太行幹石山區,山連山,溝套溝,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大幕,面對波瀾壯闊的市場經濟大潮,申紀蘭打破多年“吃大鍋飯”的歷史,帶頭在西溝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執行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大膽改革,最大程度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申紀蘭去改革開放步伐較快的南方鄉鎮考察,回來後她提出“無工不富”,並利用西溝村本地優勢,先後辦起了鐵合金廠、石料廠等,村辦企業讓這個“旱澇風雹年年有,莊稼十年九不收”的貧困村不僅能“靠山吃山”,還走出了大山。

這些年,西溝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得很好,站在半山腰上,就能看到山下一排排的大棚,還引入了“太子龍”服裝廠加工車間,形成了以核桃露、小雜糧為主的綠色產業,和以“紀蘭”“西溝”為品牌的紅色旅遊產業。核桃露廠用她的名字命名,企業商量給她一點“冠名費”,也被她嚴詞拒絕了。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在發言中談變化、話收穫,向與會代表展示了一份家鄉的“成績單”。她說,平順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全縣17萬人,5萬多是貧困人口。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全縣幹部群眾一心一意跟黨走,凝心聚力促發展,在脫貧攻堅戰中不斷傳來一個個好消息。如今,縣裡搞起了旅遊,種起了中藥材,引進了風力發電,還村村通了水泥路,建成高速,有了鐵路。村裡有信心,大幹兩年,摘掉貧困帽。“西溝村的發展也是一年一個樣,特別是開發紅色旅遊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左右,現在西溝人吃得好、穿得暖,住進了新房,看病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日子越來越好。一想到能親眼看到小康社會實現,我就很激動、很高興!”申紀蘭說,她經歷過吃不飽的日子,知道這一切來之不易,西溝能有今天的發展,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得益於脫貧攻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大變化,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出來的。

如今,申紀蘭依舊身體力行:參加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她想著合作社怎麼聯合起來,讓長治的土特產走出大山;參加全國百佳名村走進振興村活動,她和來自全國的名村代表聊天,汲取先進農村的經驗,看能否找到新的突破口……“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不掉隊!”申紀蘭的話語擲地有聲。

作者手記:在申紀蘭家裡,有兩面照片牆,在那些照片裡,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偉大曆程和宏偉圖景徐徐展開。看著定格在照片中的歷史,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民當家作主那震撼人心的澎湃力量,那是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屬於中國人民民主法治的力量。

太行浩氣傳千古。2009年5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時,對太行精神作出了最新的詮釋:“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忠誠;堅持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錘鍊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守黨的政治本色,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在山西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惠寧指出:山西人民素來就有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敢於勝利的決心和勇氣,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也一定會作出新的重要貢獻。紀蘭精神、太行精神是山西精神的集中體現。省長樓陽生也充滿深情地說,紀蘭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我們要大力弘揚紀蘭精神,艱苦奮鬥,真抓實幹。

紀蘭精神、太行精神又與“延安精神”、“紅船精神”一脈相承,是“延安精神”、“紅船精神”在山西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傳承。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全國人大成立65週年,我們再次將鏡頭對準申紀蘭,就是要不斷挖掘和深耕其深刻意義,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紀蘭精神、太行精神為山西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範區,打造能源革命排頭兵,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全力爭取“兩轉”基礎上的全面拓展新局面,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山西篇章提供重要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

(作者:顧昭明 山西財經大學二級教授、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祕書長;閻躍勇 人民代表報社記者)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來源:人民代表報)

"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顧昭明 閻躍勇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學習。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山西是個好地方。古往今來,三晉大地和山西兒女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和傳承,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繼承和弘揚老區優良傳統,堅持用革命精神滋養激勵廣大黨員、幹部。”

在三晉大地上,申紀蘭就是這樣一位踐行、詮釋、弘揚太行精神的傑出代表。

一身深藍色粗布衣服、一頭剛蓋住耳朵的短髮,在1975年剪掉長辮子之後,四十多年來她一直保持著這種在農村最常見的打扮。

她一直不曾離開勞動,即便今年已90歲高齡,還是一有空就下地幹活。“要和鄉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上。”她說,這是她的初心。

她先後13次見到毛主席,周總理在西花廳專門宴請過她,鄧小平同志稱讚過她,江澤民同志稱她“鳳毛麟角”,胡錦濤同志叫她“申大姐”,習近平同志親自到西溝看望她。在今年全國人代會召開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專程趕赴西溝,同她就發揮代表作用、脫貧攻堅等作了深入交流。

作為新中國的婦女代表,她到丹麥哥本哈根參加過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她赴蘇聯見過斯大林;美國著名記者斯特朗採訪過她;蘇聯青年英雄卓婭的母親給她寫過信。

……

她就是申紀蘭,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順縣龍鎮(今龍溪鎮)楊威村,1934年隨改嫁的母親來到平順縣青羊鎮山南底村,1946年秋嫁到了西溝沙地棧村,從此西溝的印記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身上。她是全國唯一的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全國勞動模範、道德模範,還是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表彰的改革先鋒。尤其令人感佩不已的是,截至2019年,她不僅連續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而且已連續53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且從未缺席過一次會議,由此成為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史上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25歲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到現在,申紀蘭用了整整65年的時間見證了中國民主法治的進程,詮釋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實質蘊涵,她也被譽為中國民主法治歷程跨時代的座標、中國人大制度的“常青樹”。

首提“男女同工同酬”

男性和女性是歷史文明的共同締造者,在社會地位上應該是平等的。但是,漫長的封建社會,“三從四德”一直是束縛女性的精神枷鎖。這種落後觀念剝奪了婦女的自由,打壓著婦女的社會地位,讓中國婦女不能和男人一樣被平等對待。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使得大多數婦女不會為自己的地位而抗爭。如今,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婦女在各行各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誰又能想到,打破這幾千年堅冰的,竟是太行山深處的這個普通農家婦女。

在平順縣,有一句流傳甚久的說法——“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每次提到這個老說法的時候,申紀蘭都很生氣,“舊社會呀,不把婦女當人。婦女只能到院裡頭,男人就高一步了,能到縣裡頭。你說這話能有道理嗎?我就不服氣。”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參加植樹勞動。

1951年,西溝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申紀蘭被選為副社長。當時社裡勞動力短缺,社長李順達鼓勵申紀蘭發動婦女下地勞動。

“動員婦女真難呀!”回想剛開始那段時間,申紀蘭非常感慨。那年才20歲出頭的她,很快召開了農業社婦女大會,動員村裡婦女下地幹活。可是到會的還不到一半人,就連那些過去婦救會裡的很多積極分子都打了退堂鼓。不僅男人們不支持,就連婦女們也覺得出來勞動不如在家看孩子做飯,工作進行得很艱難。申紀蘭只好挨家挨戶去說服。

突破口的打開,始於一位叫李二妞的婦女的思想轉變。

李二妞是村裡出了名的“不出門”,對村裡的事情也不關心。要是能讓李二妞下地,其他人的工作就好做了。想到這兒,申紀蘭起身去了李二妞家。

剛開始,對於申紀蘭要自己下地這件事,李二妞很抗拒:“你進步,你去下地。我活了半輩子,死了就是一輩子,解放不解放吧,無所謂。”

申紀蘭急了:“他爹(李二妞丈夫)瞧不起你,你能怨誰?你要勞動了,就能掙上工分,多勞動多掙工分,想換件新衣裳就換,不用靠他爹!”

第二天,被說動的李二妞真的扛著鋤頭下地了。原來婦女們都不相信她能來,一看連她都來了,全村婦女也就都下地了。

然而,即便人都來了,積極性還是不高。

“我黑來(方言:夜裡)就想,婦女們不想出來,除了男人們阻攔之外,覺得掙不了幾個工分也是個重要原因。”當時,婦女都下地了,可是掙的工分還是“老5分”。那時候10分算一個勞動力,兩個婦女只能算一個男勞力,所以婦女只能記5分,這種性別歧視的不公平的計分方式,讓婦女們沒什麼幹活的勁頭。

只有男女同工同酬,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申紀蘭決定在村裡組織婦女和男人比賽。“理不辯不明!同工同酬為個甚?是說婦女有能力,也能幹男人的活兒!要想掙10個工分,就要跟男人們比一比,跟他們幹一樣的活,看誰幹得好!”

男女勞力各要了一塊同樣大小的地,比誰能先撒完肥,並且撒得又快又好。在申紀蘭的帶領下,婦女們先把地劃成行,然後一行一行地撒肥,撒進去的肥料又勻又實。不到晌午,婦女們就幹完了自己的活兒。第一次,婦女們文新:掙到了10個工分,和男人一樣多。

就這樣,男女同工同酬,在這個太行山腳下的小山村裡率先實行。申紀蘭由此成為中國男女同工同酬的發起者和受益者,這也成為申紀蘭政治生活的起點,成為我國各行各業男女同工同酬的發端。對於新中國而言,男女同工同酬,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只有在經濟地位上實現與男人的平等,婦女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能真正提高。男女同工同酬,在禁錮中國婦女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上撕開了巨大的裂縫。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記者藍邨的長篇通訊《“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李順達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婦女爭取同工同酬的經過》,文章寫到:“經過去年一年來的鬥爭,婦女們無論在社會上或家庭裡的地位都大大的改變了。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的婦女幹部已由3人增加到8人。大家都很關心婦女。男社員們說:‘財旺還得人旺,婦女們要注意身體,不要累壞了。’社內的生產已按男女的特長和體力的強弱作了科學分工。”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發表以後,申紀蘭的故事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各省黨報紛紛予以轉載,男女同工同酬開始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得到廣泛關注,並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通過《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明確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概念,制定了男女勞動力應該按照工作質量和數量實行同樣報酬的原則。1954年9月20日,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中國憲法,其中第九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1955年,《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出版,毛澤東給其中三篇文章加了按語,推進了男女同工同酬進程。1956年6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其中第二條明確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其中第五十三條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男女同工同酬。”至此,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6個字被明確寫進了我國的根本大法。

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成為終身信仰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維護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權威和尊嚴、充分行使代表權利是人大代表的莊嚴使命。

曾經有人問申紀蘭:“你這一生要用兩個字來形容,是什麼?”

“忠誠。”

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是人大代表申紀蘭一生堅守的政治品格,也是她的初心。

2009年5月,習近平到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看望申紀蘭,並與老黨員、老勞模和村民代表等座談。習近平指出,申紀蘭的勞模精神,需要好好總結和發揚。“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這是習近平對申紀蘭代表的評價。

提起總書記,申紀蘭總是很激動:“習近平總書記是個好書記,是為人民服務的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抓艱苦奮鬥,支持群眾,愛護群眾,要在中國消除貧困。作為一個農民,我對他的政策非常擁護。”

說到最讓申紀蘭激動難忘的事,當然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的入黨介紹人是黨支部書記李順達和組織委員宋金山,是他們培養我入了黨。”申紀蘭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得解放,這個國家才到了人民手裡,讓普通百姓有了說話的權利,有了當家作主的機會。“我就是共產黨解放了的,是共產黨培養起來的,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我早就想參加共產黨,當上共產黨員,這可實現我的目標了。共產黨員是光榮的,共產黨員的責任也是重大的,我一定要跟著黨,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把西溝建設好。把生命交給黨,就是聽黨話,永不叛黨,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沒有在舊社會生活過的人,很難理解申紀蘭對黨和國家的感情,也很難想到我們這個國家是怎樣走過來的。“我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我當這個幹部,就得為黨為國家為人民服務。我還是那句話,你要有私心,就不要當幹部;你要當一名共產黨員,就要為人民服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唯一標準就是你乾的事情,哪個對,哪個不對,才能總結出你自己這一生到底是甚人,為人民,還是為自己,一心向黨,還是私心太重,最後的結果就在這個上邊哩。”這,正是申紀蘭能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65年風雨同行、相隨相伴的重要思想基礎。

如今,儘管申紀蘭已經90歲高齡,但仍然每天收看新聞聯播,時刻關注著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踐行著一名老黨員、老代表、老勞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面對記者,她說的最多的就是:共產黨好,習近平總書記英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今天。共產黨員,就應該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

進入新時代,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親歷者、見證者,申紀蘭認為:“人大代表就得代表人民。從人民代表大會來說,是一個時期跟一個時期不一樣,一次比一次更加完善。現在進入了新時代,就是要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緊跟黨中央,擼起袖子加油幹,爭取早日實現中國夢!”

回顧自己的難忘經歷,申紀蘭感慨萬千:“從1949年到現在,新中國就成立70年了,共產黨領導這麼大一個國家,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真是不容易啊!我是個沒多少文化知識的人,勞動給了我巨大的榮譽。黨培養了我,人民信任我,老書記李順達帶著我,西溝百姓支持我,我走到了今天。共產黨把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帶向富強,多難呀!不論是作為一個黨員,還是一個普通農民,我堅信,只有相信共產黨,擁護共產黨,中國才能走向繁榮富強!”

樸實的話語,就如她穿在身上的那件深藍色粗布衣服,貼身、貼心、管用!

人大代表要為人民說話

全國人大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他們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中國人民解放軍等選舉單位選舉產生。有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有專業技術人員代表,有黨政領導幹部代表,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代表,有港澳臺代表,也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宗教和文藝團體代表等。在上述代表中,婦女代表、少數民族代表都佔有一定的比例。可以說,全國人大代表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來自各條戰線,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參與行使最高國家權力,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當年,申紀蘭是以農民代表的身份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得知自己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時候,申紀蘭還有點不敢相信。第一次從平順縣去北京開人代會,鄉里給她找了頭毛驢,一路“顛”到長治,又從長治倒“班車”去太谷,再從太谷坐火車到太原,輾轉到北京,600多公里的路,耗時4天多。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全國人代會上審議發言。

六十多年來,平順到北京的路,她每年都要走,春夏秋冬、來來回回。她也越來越堅定:“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我來自農村,首先就要代表農民的利益。”“符合農民利益、內心擁護的我就贊成,這就是我的原則。”

什麼是內心擁護的事?申紀蘭毫不猶豫,“我始終是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更多的是考慮農業、農村、農民的利益”。

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申紀蘭為了完成鄉親們的囑託,忠實地代表他們的訴求,就是一定要履行好“把毛主席選上去”的神聖使命,她不負眾望。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國家“一五”計劃草案,申紀蘭說,這個計劃規定的方針、任務和政策都是正確的,投資比例和各項指標都是切合實際的和合理的。這次會議還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這是全國人大歷史上第一次審議和批准重大建設項目,意義重大。西溝村十年九旱,深受缺水之困的申紀蘭積極參與審議:“黃河問題是全國人民關心的,根治黃河是一件大事,政府有關部門和全國人民,特別是黃河流域的人民,要努力保證工程按計劃實現。”

1960年3月,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為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而奮鬥的決議時,申紀蘭發言:“把農業搞好,是國民經濟的一個主要部分。無糧就亂、無糧就慌,沒了糧就沒了主張。所以這個綱要我完全擁護。”

1964年12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周恩來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說:“總理在具體說明我國自力更生進行經濟建設的成就時,列舉了昔陽縣大寨大隊的例子,我有切身感受。我覺得總理無論說成績還是擺問題都很客觀,我贊同這個報告。”

1979年6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的報告時,申紀蘭發言:“把全國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轉變。”

1987年4月,六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關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的決定時,申紀蘭說,中國有三分之二人口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對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具有重要意義。

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表示,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穩定和發展的基礎,任何時候都要十分重視農業,下大力氣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反分裂國家法,申紀蘭說:“臺灣是我們的領土,中國的領土誰也不能分割。”

……

“這兩年年過得晚,人代會和過年時間捱得近。”因此,過年期間申紀蘭也沒閒著,加班加點準備議案、建議。她的議案、建議多年來一直關注著農村,從“村村都要通水泥路”到“修建公路不能侵佔耕地”,從“搞好山區水利建設”到“老區如何致富”,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到“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農村幹部選舉”到“貧困地區旅遊開發”……一條條來自農村、來自基層,凝聚她心血的議案、建議,不斷得到採納和兌現。我們埋首中央檔案館和山西人大資料室,仔細搜尋查閱她在歷屆歷次全國人代會上所提的議案、建議,令我們非常吃驚。據不完全統計,從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來,由申紀蘭領銜或附議的議案、建議有420餘件,每一件議案、建議都是沉甸甸的。

1980年,申紀蘭針對農村教育質量偏低的現狀,向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建議,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1988年,申紀蘭繼續關注農村教育,向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貧困山區辦學難的問題亟待解決”的建議。

1993年,申紀蘭向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建議,要珍文新:惜和愛護每一寸土地。1999年,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建議,要採取傾斜政策發展貧困山區教育事業。

2001年,出於對山區群眾出行問題的關注,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建議,希望政府關注山區交通建設。會後,交通部相關人員立即深入太行山區,調查部署修路事宜。“目前,太行山區已村村通水泥路、通班車。”申紀蘭如是說。

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申紀蘭圍繞農村越來越多的土地糾紛問題,領銜提交了關於保護耕地的議案。她說:“建設新農村不能光佔地,一味蓋新房,太浪費。一句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侵佔耕地。”

2010年,申紀蘭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建議,加大保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力度。

2013年,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西代表團開放日,申紀蘭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我國交通發展取得的成績。“過去上北京開會單程得走四五天,現在通了動車,當天就能打來回,我們的‘中國速度’太快了。”申紀蘭的發言一結束,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2018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就加大對老區公路建設項目支持力度等問題提出具體建議。“新時代我有一個‘文明夢’,希望通過發揚我們黨的艱苦奮鬥好傳統、好作風,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推進好,讓西溝美起來、富起來,讓中國的農村一天更比一天好!”申紀蘭這樣說道。

……

從當初的“不識字”,到現在輕鬆讀報、調研視察、提出議案、建議,人大代表這個身份倒逼申紀蘭不斷進步,她真不容易啊!

65年來,她見證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不斷髮展與完善。“我當人大代表,首先就是要了解群眾想什麼,然後我就反映什麼。為人民代言,給人民辦事,就是我的職責。”申紀蘭是這樣說的,也始終是這樣做的。

我根在農村,我離不開西溝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據統計,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口一直佔到80%以上,農業、農村、農民始終是黨中央關注的重大問題。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開始發佈《第一號文件》,現在已成為中共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佈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19年又連續十六年發佈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973年,農民出身的申紀蘭擔任了山西省婦聯主任。

省委給她準備了一套住房,她不僅沒有要,而且把原先住的宿舍也騰出來,在辦公室裡放了一張床,就住在辦公室,每天早上還為大家擦桌子掃地打開水。

很快,人事部門工作人員來找申紀蘭,要為她轉戶口。因為不轉戶口,許多國家幹部的待遇就不好落實。“一聽說是要給我轉戶口,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戶口一轉,我就再也不能算是西溝人了。我從西溝才走到北京,和毛主席握了手。現在讓我離開西溝,我這個勞模還算是勞模嗎?”

人事部門工作人員左一趟右一趟來催,申紀蘭一時沒了主意,就向婦聯請了假,決定回西溝一趟,想給自己找出個答案來。

離家將近半年了,走時地還沒種,可眼下莊稼都快能收割了。滿山的樹,滿溝的莊稼,“站在村口,我眼淚都落下來了。”

聽說申紀蘭回來了,大半個村的人都跑來看她。她在西溝住了幾天,主意就定下來:“我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不是西溝離不開我,是我自己離不開西溝。”

回到太原後,初心不改的申紀蘭就向省委提出回西溝的要求,請省委批准。“我的戶口在西溝,我的職業是農民。我向周總理保證過,要把西溝的荒山都綠化了。離開西溝,我還咋綠化荒山?我是太陽底下晒出來的,不是辦公室裡坐出來的。這裡已有這麼多幹部,我不想再添人,給國家增加負擔了。”

省委最後考慮到申紀蘭的實際情況,同意了她回西溝的申請。人可以回到西溝,但職務仍然是省婦聯主任,仍要主持省婦聯的工作。

申紀蘭當時就向省委提出六個請求: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拿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工作關係、不脫離農村。“我在西溝勞動,這些都不需要。省婦聯的日常工作可由一位副主任主持,除非需要我做的事,我就來,沒事我就在西溝勞動。”

10年後,申紀蘭辭去了省婦聯主任的職務,回到了西溝。“因為我們這裡還不富裕,我應該跟群眾戰鬥在一起。”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調研農產品銷售情況。

西溝村地處太行幹石山區,山連山,溝套溝,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大幕,面對波瀾壯闊的市場經濟大潮,申紀蘭打破多年“吃大鍋飯”的歷史,帶頭在西溝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執行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大膽改革,最大程度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申紀蘭去改革開放步伐較快的南方鄉鎮考察,回來後她提出“無工不富”,並利用西溝村本地優勢,先後辦起了鐵合金廠、石料廠等,村辦企業讓這個“旱澇風雹年年有,莊稼十年九不收”的貧困村不僅能“靠山吃山”,還走出了大山。

這些年,西溝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得很好,站在半山腰上,就能看到山下一排排的大棚,還引入了“太子龍”服裝廠加工車間,形成了以核桃露、小雜糧為主的綠色產業,和以“紀蘭”“西溝”為品牌的紅色旅遊產業。核桃露廠用她的名字命名,企業商量給她一點“冠名費”,也被她嚴詞拒絕了。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在發言中談變化、話收穫,向與會代表展示了一份家鄉的“成績單”。她說,平順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全縣17萬人,5萬多是貧困人口。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全縣幹部群眾一心一意跟黨走,凝心聚力促發展,在脫貧攻堅戰中不斷傳來一個個好消息。如今,縣裡搞起了旅遊,種起了中藥材,引進了風力發電,還村村通了水泥路,建成高速,有了鐵路。村裡有信心,大幹兩年,摘掉貧困帽。“西溝村的發展也是一年一個樣,特別是開發紅色旅遊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左右,現在西溝人吃得好、穿得暖,住進了新房,看病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日子越來越好。一想到能親眼看到小康社會實現,我就很激動、很高興!”申紀蘭說,她經歷過吃不飽的日子,知道這一切來之不易,西溝能有今天的發展,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得益於脫貧攻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大變化,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出來的。

如今,申紀蘭依舊身體力行:參加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她想著合作社怎麼聯合起來,讓長治的土特產走出大山;參加全國百佳名村走進振興村活動,她和來自全國的名村代表聊天,汲取先進農村的經驗,看能否找到新的突破口……“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不掉隊!”申紀蘭的話語擲地有聲。

作者手記:在申紀蘭家裡,有兩面照片牆,在那些照片裡,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偉大曆程和宏偉圖景徐徐展開。看著定格在照片中的歷史,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民當家作主那震撼人心的澎湃力量,那是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屬於中國人民民主法治的力量。

太行浩氣傳千古。2009年5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時,對太行精神作出了最新的詮釋:“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忠誠;堅持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錘鍊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守黨的政治本色,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在山西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惠寧指出:山西人民素來就有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敢於勝利的決心和勇氣,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也一定會作出新的重要貢獻。紀蘭精神、太行精神是山西精神的集中體現。省長樓陽生也充滿深情地說,紀蘭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我們要大力弘揚紀蘭精神,艱苦奮鬥,真抓實幹。

紀蘭精神、太行精神又與“延安精神”、“紅船精神”一脈相承,是“延安精神”、“紅船精神”在山西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傳承。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全國人大成立65週年,我們再次將鏡頭對準申紀蘭,就是要不斷挖掘和深耕其深刻意義,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紀蘭精神、太行精神為山西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範區,打造能源革命排頭兵,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全力爭取“兩轉”基礎上的全面拓展新局面,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山西篇章提供重要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

(作者:顧昭明 山西財經大學二級教授、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祕書長;閻躍勇 人民代表報社記者)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來源:人民代表報)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顧昭明 閻躍勇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學習。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山西是個好地方。古往今來,三晉大地和山西兒女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和傳承,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繼承和弘揚老區優良傳統,堅持用革命精神滋養激勵廣大黨員、幹部。”

在三晉大地上,申紀蘭就是這樣一位踐行、詮釋、弘揚太行精神的傑出代表。

一身深藍色粗布衣服、一頭剛蓋住耳朵的短髮,在1975年剪掉長辮子之後,四十多年來她一直保持著這種在農村最常見的打扮。

她一直不曾離開勞動,即便今年已90歲高齡,還是一有空就下地幹活。“要和鄉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上。”她說,這是她的初心。

她先後13次見到毛主席,周總理在西花廳專門宴請過她,鄧小平同志稱讚過她,江澤民同志稱她“鳳毛麟角”,胡錦濤同志叫她“申大姐”,習近平同志親自到西溝看望她。在今年全國人代會召開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專程趕赴西溝,同她就發揮代表作用、脫貧攻堅等作了深入交流。

作為新中國的婦女代表,她到丹麥哥本哈根參加過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她赴蘇聯見過斯大林;美國著名記者斯特朗採訪過她;蘇聯青年英雄卓婭的母親給她寫過信。

……

她就是申紀蘭,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順縣龍鎮(今龍溪鎮)楊威村,1934年隨改嫁的母親來到平順縣青羊鎮山南底村,1946年秋嫁到了西溝沙地棧村,從此西溝的印記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身上。她是全國唯一的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全國勞動模範、道德模範,還是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表彰的改革先鋒。尤其令人感佩不已的是,截至2019年,她不僅連續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而且已連續53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且從未缺席過一次會議,由此成為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史上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25歲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到現在,申紀蘭用了整整65年的時間見證了中國民主法治的進程,詮釋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實質蘊涵,她也被譽為中國民主法治歷程跨時代的座標、中國人大制度的“常青樹”。

首提“男女同工同酬”

男性和女性是歷史文明的共同締造者,在社會地位上應該是平等的。但是,漫長的封建社會,“三從四德”一直是束縛女性的精神枷鎖。這種落後觀念剝奪了婦女的自由,打壓著婦女的社會地位,讓中國婦女不能和男人一樣被平等對待。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使得大多數婦女不會為自己的地位而抗爭。如今,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婦女在各行各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誰又能想到,打破這幾千年堅冰的,竟是太行山深處的這個普通農家婦女。

在平順縣,有一句流傳甚久的說法——“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每次提到這個老說法的時候,申紀蘭都很生氣,“舊社會呀,不把婦女當人。婦女只能到院裡頭,男人就高一步了,能到縣裡頭。你說這話能有道理嗎?我就不服氣。”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參加植樹勞動。

1951年,西溝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申紀蘭被選為副社長。當時社裡勞動力短缺,社長李順達鼓勵申紀蘭發動婦女下地勞動。

“動員婦女真難呀!”回想剛開始那段時間,申紀蘭非常感慨。那年才20歲出頭的她,很快召開了農業社婦女大會,動員村裡婦女下地幹活。可是到會的還不到一半人,就連那些過去婦救會裡的很多積極分子都打了退堂鼓。不僅男人們不支持,就連婦女們也覺得出來勞動不如在家看孩子做飯,工作進行得很艱難。申紀蘭只好挨家挨戶去說服。

突破口的打開,始於一位叫李二妞的婦女的思想轉變。

李二妞是村裡出了名的“不出門”,對村裡的事情也不關心。要是能讓李二妞下地,其他人的工作就好做了。想到這兒,申紀蘭起身去了李二妞家。

剛開始,對於申紀蘭要自己下地這件事,李二妞很抗拒:“你進步,你去下地。我活了半輩子,死了就是一輩子,解放不解放吧,無所謂。”

申紀蘭急了:“他爹(李二妞丈夫)瞧不起你,你能怨誰?你要勞動了,就能掙上工分,多勞動多掙工分,想換件新衣裳就換,不用靠他爹!”

第二天,被說動的李二妞真的扛著鋤頭下地了。原來婦女們都不相信她能來,一看連她都來了,全村婦女也就都下地了。

然而,即便人都來了,積極性還是不高。

“我黑來(方言:夜裡)就想,婦女們不想出來,除了男人們阻攔之外,覺得掙不了幾個工分也是個重要原因。”當時,婦女都下地了,可是掙的工分還是“老5分”。那時候10分算一個勞動力,兩個婦女只能算一個男勞力,所以婦女只能記5分,這種性別歧視的不公平的計分方式,讓婦女們沒什麼幹活的勁頭。

只有男女同工同酬,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申紀蘭決定在村裡組織婦女和男人比賽。“理不辯不明!同工同酬為個甚?是說婦女有能力,也能幹男人的活兒!要想掙10個工分,就要跟男人們比一比,跟他們幹一樣的活,看誰幹得好!”

男女勞力各要了一塊同樣大小的地,比誰能先撒完肥,並且撒得又快又好。在申紀蘭的帶領下,婦女們先把地劃成行,然後一行一行地撒肥,撒進去的肥料又勻又實。不到晌午,婦女們就幹完了自己的活兒。第一次,婦女們文新:掙到了10個工分,和男人一樣多。

就這樣,男女同工同酬,在這個太行山腳下的小山村裡率先實行。申紀蘭由此成為中國男女同工同酬的發起者和受益者,這也成為申紀蘭政治生活的起點,成為我國各行各業男女同工同酬的發端。對於新中國而言,男女同工同酬,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只有在經濟地位上實現與男人的平等,婦女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能真正提高。男女同工同酬,在禁錮中國婦女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上撕開了巨大的裂縫。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記者藍邨的長篇通訊《“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李順達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婦女爭取同工同酬的經過》,文章寫到:“經過去年一年來的鬥爭,婦女們無論在社會上或家庭裡的地位都大大的改變了。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的婦女幹部已由3人增加到8人。大家都很關心婦女。男社員們說:‘財旺還得人旺,婦女們要注意身體,不要累壞了。’社內的生產已按男女的特長和體力的強弱作了科學分工。”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發表以後,申紀蘭的故事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各省黨報紛紛予以轉載,男女同工同酬開始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得到廣泛關注,並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通過《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明確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概念,制定了男女勞動力應該按照工作質量和數量實行同樣報酬的原則。1954年9月20日,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中國憲法,其中第九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1955年,《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出版,毛澤東給其中三篇文章加了按語,推進了男女同工同酬進程。1956年6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其中第二條明確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其中第五十三條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男女同工同酬。”至此,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6個字被明確寫進了我國的根本大法。

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成為終身信仰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維護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權威和尊嚴、充分行使代表權利是人大代表的莊嚴使命。

曾經有人問申紀蘭:“你這一生要用兩個字來形容,是什麼?”

“忠誠。”

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是人大代表申紀蘭一生堅守的政治品格,也是她的初心。

2009年5月,習近平到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看望申紀蘭,並與老黨員、老勞模和村民代表等座談。習近平指出,申紀蘭的勞模精神,需要好好總結和發揚。“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這是習近平對申紀蘭代表的評價。

提起總書記,申紀蘭總是很激動:“習近平總書記是個好書記,是為人民服務的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抓艱苦奮鬥,支持群眾,愛護群眾,要在中國消除貧困。作為一個農民,我對他的政策非常擁護。”

說到最讓申紀蘭激動難忘的事,當然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的入黨介紹人是黨支部書記李順達和組織委員宋金山,是他們培養我入了黨。”申紀蘭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得解放,這個國家才到了人民手裡,讓普通百姓有了說話的權利,有了當家作主的機會。“我就是共產黨解放了的,是共產黨培養起來的,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我早就想參加共產黨,當上共產黨員,這可實現我的目標了。共產黨員是光榮的,共產黨員的責任也是重大的,我一定要跟著黨,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把西溝建設好。把生命交給黨,就是聽黨話,永不叛黨,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沒有在舊社會生活過的人,很難理解申紀蘭對黨和國家的感情,也很難想到我們這個國家是怎樣走過來的。“我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我當這個幹部,就得為黨為國家為人民服務。我還是那句話,你要有私心,就不要當幹部;你要當一名共產黨員,就要為人民服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唯一標準就是你乾的事情,哪個對,哪個不對,才能總結出你自己這一生到底是甚人,為人民,還是為自己,一心向黨,還是私心太重,最後的結果就在這個上邊哩。”這,正是申紀蘭能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65年風雨同行、相隨相伴的重要思想基礎。

如今,儘管申紀蘭已經90歲高齡,但仍然每天收看新聞聯播,時刻關注著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踐行著一名老黨員、老代表、老勞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面對記者,她說的最多的就是:共產黨好,習近平總書記英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今天。共產黨員,就應該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

進入新時代,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親歷者、見證者,申紀蘭認為:“人大代表就得代表人民。從人民代表大會來說,是一個時期跟一個時期不一樣,一次比一次更加完善。現在進入了新時代,就是要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緊跟黨中央,擼起袖子加油幹,爭取早日實現中國夢!”

回顧自己的難忘經歷,申紀蘭感慨萬千:“從1949年到現在,新中國就成立70年了,共產黨領導這麼大一個國家,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真是不容易啊!我是個沒多少文化知識的人,勞動給了我巨大的榮譽。黨培養了我,人民信任我,老書記李順達帶著我,西溝百姓支持我,我走到了今天。共產黨把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帶向富強,多難呀!不論是作為一個黨員,還是一個普通農民,我堅信,只有相信共產黨,擁護共產黨,中國才能走向繁榮富強!”

樸實的話語,就如她穿在身上的那件深藍色粗布衣服,貼身、貼心、管用!

人大代表要為人民說話

全國人大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他們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中國人民解放軍等選舉單位選舉產生。有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有專業技術人員代表,有黨政領導幹部代表,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代表,有港澳臺代表,也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宗教和文藝團體代表等。在上述代表中,婦女代表、少數民族代表都佔有一定的比例。可以說,全國人大代表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來自各條戰線,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參與行使最高國家權力,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當年,申紀蘭是以農民代表的身份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得知自己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時候,申紀蘭還有點不敢相信。第一次從平順縣去北京開人代會,鄉里給她找了頭毛驢,一路“顛”到長治,又從長治倒“班車”去太谷,再從太谷坐火車到太原,輾轉到北京,600多公里的路,耗時4天多。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全國人代會上審議發言。

六十多年來,平順到北京的路,她每年都要走,春夏秋冬、來來回回。她也越來越堅定:“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我來自農村,首先就要代表農民的利益。”“符合農民利益、內心擁護的我就贊成,這就是我的原則。”

什麼是內心擁護的事?申紀蘭毫不猶豫,“我始終是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更多的是考慮農業、農村、農民的利益”。

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申紀蘭為了完成鄉親們的囑託,忠實地代表他們的訴求,就是一定要履行好“把毛主席選上去”的神聖使命,她不負眾望。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國家“一五”計劃草案,申紀蘭說,這個計劃規定的方針、任務和政策都是正確的,投資比例和各項指標都是切合實際的和合理的。這次會議還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這是全國人大歷史上第一次審議和批准重大建設項目,意義重大。西溝村十年九旱,深受缺水之困的申紀蘭積極參與審議:“黃河問題是全國人民關心的,根治黃河是一件大事,政府有關部門和全國人民,特別是黃河流域的人民,要努力保證工程按計劃實現。”

1960年3月,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為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而奮鬥的決議時,申紀蘭發言:“把農業搞好,是國民經濟的一個主要部分。無糧就亂、無糧就慌,沒了糧就沒了主張。所以這個綱要我完全擁護。”

1964年12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周恩來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說:“總理在具體說明我國自力更生進行經濟建設的成就時,列舉了昔陽縣大寨大隊的例子,我有切身感受。我覺得總理無論說成績還是擺問題都很客觀,我贊同這個報告。”

1979年6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的報告時,申紀蘭發言:“把全國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轉變。”

1987年4月,六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關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的決定時,申紀蘭說,中國有三分之二人口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對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具有重要意義。

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表示,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穩定和發展的基礎,任何時候都要十分重視農業,下大力氣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反分裂國家法,申紀蘭說:“臺灣是我們的領土,中國的領土誰也不能分割。”

……

“這兩年年過得晚,人代會和過年時間捱得近。”因此,過年期間申紀蘭也沒閒著,加班加點準備議案、建議。她的議案、建議多年來一直關注著農村,從“村村都要通水泥路”到“修建公路不能侵佔耕地”,從“搞好山區水利建設”到“老區如何致富”,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到“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農村幹部選舉”到“貧困地區旅遊開發”……一條條來自農村、來自基層,凝聚她心血的議案、建議,不斷得到採納和兌現。我們埋首中央檔案館和山西人大資料室,仔細搜尋查閱她在歷屆歷次全國人代會上所提的議案、建議,令我們非常吃驚。據不完全統計,從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來,由申紀蘭領銜或附議的議案、建議有420餘件,每一件議案、建議都是沉甸甸的。

1980年,申紀蘭針對農村教育質量偏低的現狀,向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建議,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1988年,申紀蘭繼續關注農村教育,向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貧困山區辦學難的問題亟待解決”的建議。

1993年,申紀蘭向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建議,要珍文新:惜和愛護每一寸土地。1999年,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建議,要採取傾斜政策發展貧困山區教育事業。

2001年,出於對山區群眾出行問題的關注,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建議,希望政府關注山區交通建設。會後,交通部相關人員立即深入太行山區,調查部署修路事宜。“目前,太行山區已村村通水泥路、通班車。”申紀蘭如是說。

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申紀蘭圍繞農村越來越多的土地糾紛問題,領銜提交了關於保護耕地的議案。她說:“建設新農村不能光佔地,一味蓋新房,太浪費。一句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侵佔耕地。”

2010年,申紀蘭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建議,加大保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力度。

2013年,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西代表團開放日,申紀蘭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我國交通發展取得的成績。“過去上北京開會單程得走四五天,現在通了動車,當天就能打來回,我們的‘中國速度’太快了。”申紀蘭的發言一結束,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2018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就加大對老區公路建設項目支持力度等問題提出具體建議。“新時代我有一個‘文明夢’,希望通過發揚我們黨的艱苦奮鬥好傳統、好作風,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推進好,讓西溝美起來、富起來,讓中國的農村一天更比一天好!”申紀蘭這樣說道。

……

從當初的“不識字”,到現在輕鬆讀報、調研視察、提出議案、建議,人大代表這個身份倒逼申紀蘭不斷進步,她真不容易啊!

65年來,她見證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不斷髮展與完善。“我當人大代表,首先就是要了解群眾想什麼,然後我就反映什麼。為人民代言,給人民辦事,就是我的職責。”申紀蘭是這樣說的,也始終是這樣做的。

我根在農村,我離不開西溝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據統計,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口一直佔到80%以上,農業、農村、農民始終是黨中央關注的重大問題。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開始發佈《第一號文件》,現在已成為中共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佈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19年又連續十六年發佈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973年,農民出身的申紀蘭擔任了山西省婦聯主任。

省委給她準備了一套住房,她不僅沒有要,而且把原先住的宿舍也騰出來,在辦公室裡放了一張床,就住在辦公室,每天早上還為大家擦桌子掃地打開水。

很快,人事部門工作人員來找申紀蘭,要為她轉戶口。因為不轉戶口,許多國家幹部的待遇就不好落實。“一聽說是要給我轉戶口,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戶口一轉,我就再也不能算是西溝人了。我從西溝才走到北京,和毛主席握了手。現在讓我離開西溝,我這個勞模還算是勞模嗎?”

人事部門工作人員左一趟右一趟來催,申紀蘭一時沒了主意,就向婦聯請了假,決定回西溝一趟,想給自己找出個答案來。

離家將近半年了,走時地還沒種,可眼下莊稼都快能收割了。滿山的樹,滿溝的莊稼,“站在村口,我眼淚都落下來了。”

聽說申紀蘭回來了,大半個村的人都跑來看她。她在西溝住了幾天,主意就定下來:“我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不是西溝離不開我,是我自己離不開西溝。”

回到太原後,初心不改的申紀蘭就向省委提出回西溝的要求,請省委批准。“我的戶口在西溝,我的職業是農民。我向周總理保證過,要把西溝的荒山都綠化了。離開西溝,我還咋綠化荒山?我是太陽底下晒出來的,不是辦公室裡坐出來的。這裡已有這麼多幹部,我不想再添人,給國家增加負擔了。”

省委最後考慮到申紀蘭的實際情況,同意了她回西溝的申請。人可以回到西溝,但職務仍然是省婦聯主任,仍要主持省婦聯的工作。

申紀蘭當時就向省委提出六個請求: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拿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工作關係、不脫離農村。“我在西溝勞動,這些都不需要。省婦聯的日常工作可由一位副主任主持,除非需要我做的事,我就來,沒事我就在西溝勞動。”

10年後,申紀蘭辭去了省婦聯主任的職務,回到了西溝。“因為我們這裡還不富裕,我應該跟群眾戰鬥在一起。”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調研農產品銷售情況。

西溝村地處太行幹石山區,山連山,溝套溝,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大幕,面對波瀾壯闊的市場經濟大潮,申紀蘭打破多年“吃大鍋飯”的歷史,帶頭在西溝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執行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大膽改革,最大程度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申紀蘭去改革開放步伐較快的南方鄉鎮考察,回來後她提出“無工不富”,並利用西溝村本地優勢,先後辦起了鐵合金廠、石料廠等,村辦企業讓這個“旱澇風雹年年有,莊稼十年九不收”的貧困村不僅能“靠山吃山”,還走出了大山。

這些年,西溝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得很好,站在半山腰上,就能看到山下一排排的大棚,還引入了“太子龍”服裝廠加工車間,形成了以核桃露、小雜糧為主的綠色產業,和以“紀蘭”“西溝”為品牌的紅色旅遊產業。核桃露廠用她的名字命名,企業商量給她一點“冠名費”,也被她嚴詞拒絕了。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在發言中談變化、話收穫,向與會代表展示了一份家鄉的“成績單”。她說,平順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全縣17萬人,5萬多是貧困人口。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全縣幹部群眾一心一意跟黨走,凝心聚力促發展,在脫貧攻堅戰中不斷傳來一個個好消息。如今,縣裡搞起了旅遊,種起了中藥材,引進了風力發電,還村村通了水泥路,建成高速,有了鐵路。村裡有信心,大幹兩年,摘掉貧困帽。“西溝村的發展也是一年一個樣,特別是開發紅色旅遊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左右,現在西溝人吃得好、穿得暖,住進了新房,看病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日子越來越好。一想到能親眼看到小康社會實現,我就很激動、很高興!”申紀蘭說,她經歷過吃不飽的日子,知道這一切來之不易,西溝能有今天的發展,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得益於脫貧攻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大變化,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出來的。

如今,申紀蘭依舊身體力行:參加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她想著合作社怎麼聯合起來,讓長治的土特產走出大山;參加全國百佳名村走進振興村活動,她和來自全國的名村代表聊天,汲取先進農村的經驗,看能否找到新的突破口……“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不掉隊!”申紀蘭的話語擲地有聲。

作者手記:在申紀蘭家裡,有兩面照片牆,在那些照片裡,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偉大曆程和宏偉圖景徐徐展開。看著定格在照片中的歷史,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民當家作主那震撼人心的澎湃力量,那是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屬於中國人民民主法治的力量。

太行浩氣傳千古。2009年5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時,對太行精神作出了最新的詮釋:“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忠誠;堅持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錘鍊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守黨的政治本色,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在山西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惠寧指出:山西人民素來就有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敢於勝利的決心和勇氣,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也一定會作出新的重要貢獻。紀蘭精神、太行精神是山西精神的集中體現。省長樓陽生也充滿深情地說,紀蘭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我們要大力弘揚紀蘭精神,艱苦奮鬥,真抓實幹。

紀蘭精神、太行精神又與“延安精神”、“紅船精神”一脈相承,是“延安精神”、“紅船精神”在山西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傳承。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全國人大成立65週年,我們再次將鏡頭對準申紀蘭,就是要不斷挖掘和深耕其深刻意義,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紀蘭精神、太行精神為山西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範區,打造能源革命排頭兵,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全力爭取“兩轉”基礎上的全面拓展新局面,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山西篇章提供重要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

(作者:顧昭明 山西財經大學二級教授、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祕書長;閻躍勇 人民代表報社記者)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來源:人民代表報)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顧昭明 閻躍勇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學習。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山西是個好地方。古往今來,三晉大地和山西兒女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和傳承,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繼承和弘揚老區優良傳統,堅持用革命精神滋養激勵廣大黨員、幹部。”

在三晉大地上,申紀蘭就是這樣一位踐行、詮釋、弘揚太行精神的傑出代表。

一身深藍色粗布衣服、一頭剛蓋住耳朵的短髮,在1975年剪掉長辮子之後,四十多年來她一直保持著這種在農村最常見的打扮。

她一直不曾離開勞動,即便今年已90歲高齡,還是一有空就下地幹活。“要和鄉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上。”她說,這是她的初心。

她先後13次見到毛主席,周總理在西花廳專門宴請過她,鄧小平同志稱讚過她,江澤民同志稱她“鳳毛麟角”,胡錦濤同志叫她“申大姐”,習近平同志親自到西溝看望她。在今年全國人代會召開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專程趕赴西溝,同她就發揮代表作用、脫貧攻堅等作了深入交流。

作為新中國的婦女代表,她到丹麥哥本哈根參加過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她赴蘇聯見過斯大林;美國著名記者斯特朗採訪過她;蘇聯青年英雄卓婭的母親給她寫過信。

……

她就是申紀蘭,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順縣龍鎮(今龍溪鎮)楊威村,1934年隨改嫁的母親來到平順縣青羊鎮山南底村,1946年秋嫁到了西溝沙地棧村,從此西溝的印記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身上。她是全國唯一的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全國勞動模範、道德模範,還是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表彰的改革先鋒。尤其令人感佩不已的是,截至2019年,她不僅連續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而且已連續53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且從未缺席過一次會議,由此成為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史上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25歲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到現在,申紀蘭用了整整65年的時間見證了中國民主法治的進程,詮釋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實質蘊涵,她也被譽為中國民主法治歷程跨時代的座標、中國人大制度的“常青樹”。

首提“男女同工同酬”

男性和女性是歷史文明的共同締造者,在社會地位上應該是平等的。但是,漫長的封建社會,“三從四德”一直是束縛女性的精神枷鎖。這種落後觀念剝奪了婦女的自由,打壓著婦女的社會地位,讓中國婦女不能和男人一樣被平等對待。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使得大多數婦女不會為自己的地位而抗爭。如今,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婦女在各行各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誰又能想到,打破這幾千年堅冰的,竟是太行山深處的這個普通農家婦女。

在平順縣,有一句流傳甚久的說法——“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每次提到這個老說法的時候,申紀蘭都很生氣,“舊社會呀,不把婦女當人。婦女只能到院裡頭,男人就高一步了,能到縣裡頭。你說這話能有道理嗎?我就不服氣。”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參加植樹勞動。

1951年,西溝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申紀蘭被選為副社長。當時社裡勞動力短缺,社長李順達鼓勵申紀蘭發動婦女下地勞動。

“動員婦女真難呀!”回想剛開始那段時間,申紀蘭非常感慨。那年才20歲出頭的她,很快召開了農業社婦女大會,動員村裡婦女下地幹活。可是到會的還不到一半人,就連那些過去婦救會裡的很多積極分子都打了退堂鼓。不僅男人們不支持,就連婦女們也覺得出來勞動不如在家看孩子做飯,工作進行得很艱難。申紀蘭只好挨家挨戶去說服。

突破口的打開,始於一位叫李二妞的婦女的思想轉變。

李二妞是村裡出了名的“不出門”,對村裡的事情也不關心。要是能讓李二妞下地,其他人的工作就好做了。想到這兒,申紀蘭起身去了李二妞家。

剛開始,對於申紀蘭要自己下地這件事,李二妞很抗拒:“你進步,你去下地。我活了半輩子,死了就是一輩子,解放不解放吧,無所謂。”

申紀蘭急了:“他爹(李二妞丈夫)瞧不起你,你能怨誰?你要勞動了,就能掙上工分,多勞動多掙工分,想換件新衣裳就換,不用靠他爹!”

第二天,被說動的李二妞真的扛著鋤頭下地了。原來婦女們都不相信她能來,一看連她都來了,全村婦女也就都下地了。

然而,即便人都來了,積極性還是不高。

“我黑來(方言:夜裡)就想,婦女們不想出來,除了男人們阻攔之外,覺得掙不了幾個工分也是個重要原因。”當時,婦女都下地了,可是掙的工分還是“老5分”。那時候10分算一個勞動力,兩個婦女只能算一個男勞力,所以婦女只能記5分,這種性別歧視的不公平的計分方式,讓婦女們沒什麼幹活的勁頭。

只有男女同工同酬,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申紀蘭決定在村裡組織婦女和男人比賽。“理不辯不明!同工同酬為個甚?是說婦女有能力,也能幹男人的活兒!要想掙10個工分,就要跟男人們比一比,跟他們幹一樣的活,看誰幹得好!”

男女勞力各要了一塊同樣大小的地,比誰能先撒完肥,並且撒得又快又好。在申紀蘭的帶領下,婦女們先把地劃成行,然後一行一行地撒肥,撒進去的肥料又勻又實。不到晌午,婦女們就幹完了自己的活兒。第一次,婦女們文新:掙到了10個工分,和男人一樣多。

就這樣,男女同工同酬,在這個太行山腳下的小山村裡率先實行。申紀蘭由此成為中國男女同工同酬的發起者和受益者,這也成為申紀蘭政治生活的起點,成為我國各行各業男女同工同酬的發端。對於新中國而言,男女同工同酬,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只有在經濟地位上實現與男人的平等,婦女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能真正提高。男女同工同酬,在禁錮中國婦女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上撕開了巨大的裂縫。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記者藍邨的長篇通訊《“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李順達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婦女爭取同工同酬的經過》,文章寫到:“經過去年一年來的鬥爭,婦女們無論在社會上或家庭裡的地位都大大的改變了。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的婦女幹部已由3人增加到8人。大家都很關心婦女。男社員們說:‘財旺還得人旺,婦女們要注意身體,不要累壞了。’社內的生產已按男女的特長和體力的強弱作了科學分工。”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發表以後,申紀蘭的故事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各省黨報紛紛予以轉載,男女同工同酬開始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得到廣泛關注,並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通過《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明確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概念,制定了男女勞動力應該按照工作質量和數量實行同樣報酬的原則。1954年9月20日,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中國憲法,其中第九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1955年,《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出版,毛澤東給其中三篇文章加了按語,推進了男女同工同酬進程。1956年6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其中第二條明確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其中第五十三條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男女同工同酬。”至此,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6個字被明確寫進了我國的根本大法。

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成為終身信仰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維護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權威和尊嚴、充分行使代表權利是人大代表的莊嚴使命。

曾經有人問申紀蘭:“你這一生要用兩個字來形容,是什麼?”

“忠誠。”

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是人大代表申紀蘭一生堅守的政治品格,也是她的初心。

2009年5月,習近平到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看望申紀蘭,並與老黨員、老勞模和村民代表等座談。習近平指出,申紀蘭的勞模精神,需要好好總結和發揚。“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這是習近平對申紀蘭代表的評價。

提起總書記,申紀蘭總是很激動:“習近平總書記是個好書記,是為人民服務的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抓艱苦奮鬥,支持群眾,愛護群眾,要在中國消除貧困。作為一個農民,我對他的政策非常擁護。”

說到最讓申紀蘭激動難忘的事,當然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的入黨介紹人是黨支部書記李順達和組織委員宋金山,是他們培養我入了黨。”申紀蘭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得解放,這個國家才到了人民手裡,讓普通百姓有了說話的權利,有了當家作主的機會。“我就是共產黨解放了的,是共產黨培養起來的,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我早就想參加共產黨,當上共產黨員,這可實現我的目標了。共產黨員是光榮的,共產黨員的責任也是重大的,我一定要跟著黨,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把西溝建設好。把生命交給黨,就是聽黨話,永不叛黨,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沒有在舊社會生活過的人,很難理解申紀蘭對黨和國家的感情,也很難想到我們這個國家是怎樣走過來的。“我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我當這個幹部,就得為黨為國家為人民服務。我還是那句話,你要有私心,就不要當幹部;你要當一名共產黨員,就要為人民服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唯一標準就是你乾的事情,哪個對,哪個不對,才能總結出你自己這一生到底是甚人,為人民,還是為自己,一心向黨,還是私心太重,最後的結果就在這個上邊哩。”這,正是申紀蘭能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65年風雨同行、相隨相伴的重要思想基礎。

如今,儘管申紀蘭已經90歲高齡,但仍然每天收看新聞聯播,時刻關注著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踐行著一名老黨員、老代表、老勞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面對記者,她說的最多的就是:共產黨好,習近平總書記英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今天。共產黨員,就應該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

進入新時代,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親歷者、見證者,申紀蘭認為:“人大代表就得代表人民。從人民代表大會來說,是一個時期跟一個時期不一樣,一次比一次更加完善。現在進入了新時代,就是要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緊跟黨中央,擼起袖子加油幹,爭取早日實現中國夢!”

回顧自己的難忘經歷,申紀蘭感慨萬千:“從1949年到現在,新中國就成立70年了,共產黨領導這麼大一個國家,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真是不容易啊!我是個沒多少文化知識的人,勞動給了我巨大的榮譽。黨培養了我,人民信任我,老書記李順達帶著我,西溝百姓支持我,我走到了今天。共產黨把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帶向富強,多難呀!不論是作為一個黨員,還是一個普通農民,我堅信,只有相信共產黨,擁護共產黨,中國才能走向繁榮富強!”

樸實的話語,就如她穿在身上的那件深藍色粗布衣服,貼身、貼心、管用!

人大代表要為人民說話

全國人大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他們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中國人民解放軍等選舉單位選舉產生。有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有專業技術人員代表,有黨政領導幹部代表,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代表,有港澳臺代表,也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宗教和文藝團體代表等。在上述代表中,婦女代表、少數民族代表都佔有一定的比例。可以說,全國人大代表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來自各條戰線,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參與行使最高國家權力,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當年,申紀蘭是以農民代表的身份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得知自己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時候,申紀蘭還有點不敢相信。第一次從平順縣去北京開人代會,鄉里給她找了頭毛驢,一路“顛”到長治,又從長治倒“班車”去太谷,再從太谷坐火車到太原,輾轉到北京,600多公里的路,耗時4天多。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全國人代會上審議發言。

六十多年來,平順到北京的路,她每年都要走,春夏秋冬、來來回回。她也越來越堅定:“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我來自農村,首先就要代表農民的利益。”“符合農民利益、內心擁護的我就贊成,這就是我的原則。”

什麼是內心擁護的事?申紀蘭毫不猶豫,“我始終是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更多的是考慮農業、農村、農民的利益”。

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申紀蘭為了完成鄉親們的囑託,忠實地代表他們的訴求,就是一定要履行好“把毛主席選上去”的神聖使命,她不負眾望。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國家“一五”計劃草案,申紀蘭說,這個計劃規定的方針、任務和政策都是正確的,投資比例和各項指標都是切合實際的和合理的。這次會議還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這是全國人大歷史上第一次審議和批准重大建設項目,意義重大。西溝村十年九旱,深受缺水之困的申紀蘭積極參與審議:“黃河問題是全國人民關心的,根治黃河是一件大事,政府有關部門和全國人民,特別是黃河流域的人民,要努力保證工程按計劃實現。”

1960年3月,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為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而奮鬥的決議時,申紀蘭發言:“把農業搞好,是國民經濟的一個主要部分。無糧就亂、無糧就慌,沒了糧就沒了主張。所以這個綱要我完全擁護。”

1964年12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周恩來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說:“總理在具體說明我國自力更生進行經濟建設的成就時,列舉了昔陽縣大寨大隊的例子,我有切身感受。我覺得總理無論說成績還是擺問題都很客觀,我贊同這個報告。”

1979年6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的報告時,申紀蘭發言:“把全國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轉變。”

1987年4月,六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關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的決定時,申紀蘭說,中國有三分之二人口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對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具有重要意義。

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表示,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穩定和發展的基礎,任何時候都要十分重視農業,下大力氣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反分裂國家法,申紀蘭說:“臺灣是我們的領土,中國的領土誰也不能分割。”

……

“這兩年年過得晚,人代會和過年時間捱得近。”因此,過年期間申紀蘭也沒閒著,加班加點準備議案、建議。她的議案、建議多年來一直關注著農村,從“村村都要通水泥路”到“修建公路不能侵佔耕地”,從“搞好山區水利建設”到“老區如何致富”,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到“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農村幹部選舉”到“貧困地區旅遊開發”……一條條來自農村、來自基層,凝聚她心血的議案、建議,不斷得到採納和兌現。我們埋首中央檔案館和山西人大資料室,仔細搜尋查閱她在歷屆歷次全國人代會上所提的議案、建議,令我們非常吃驚。據不完全統計,從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來,由申紀蘭領銜或附議的議案、建議有420餘件,每一件議案、建議都是沉甸甸的。

1980年,申紀蘭針對農村教育質量偏低的現狀,向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建議,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1988年,申紀蘭繼續關注農村教育,向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貧困山區辦學難的問題亟待解決”的建議。

1993年,申紀蘭向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建議,要珍文新:惜和愛護每一寸土地。1999年,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建議,要採取傾斜政策發展貧困山區教育事業。

2001年,出於對山區群眾出行問題的關注,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建議,希望政府關注山區交通建設。會後,交通部相關人員立即深入太行山區,調查部署修路事宜。“目前,太行山區已村村通水泥路、通班車。”申紀蘭如是說。

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申紀蘭圍繞農村越來越多的土地糾紛問題,領銜提交了關於保護耕地的議案。她說:“建設新農村不能光佔地,一味蓋新房,太浪費。一句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侵佔耕地。”

2010年,申紀蘭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建議,加大保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力度。

2013年,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西代表團開放日,申紀蘭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我國交通發展取得的成績。“過去上北京開會單程得走四五天,現在通了動車,當天就能打來回,我們的‘中國速度’太快了。”申紀蘭的發言一結束,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2018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就加大對老區公路建設項目支持力度等問題提出具體建議。“新時代我有一個‘文明夢’,希望通過發揚我們黨的艱苦奮鬥好傳統、好作風,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推進好,讓西溝美起來、富起來,讓中國的農村一天更比一天好!”申紀蘭這樣說道。

……

從當初的“不識字”,到現在輕鬆讀報、調研視察、提出議案、建議,人大代表這個身份倒逼申紀蘭不斷進步,她真不容易啊!

65年來,她見證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不斷髮展與完善。“我當人大代表,首先就是要了解群眾想什麼,然後我就反映什麼。為人民代言,給人民辦事,就是我的職責。”申紀蘭是這樣說的,也始終是這樣做的。

我根在農村,我離不開西溝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據統計,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口一直佔到80%以上,農業、農村、農民始終是黨中央關注的重大問題。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開始發佈《第一號文件》,現在已成為中共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佈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19年又連續十六年發佈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973年,農民出身的申紀蘭擔任了山西省婦聯主任。

省委給她準備了一套住房,她不僅沒有要,而且把原先住的宿舍也騰出來,在辦公室裡放了一張床,就住在辦公室,每天早上還為大家擦桌子掃地打開水。

很快,人事部門工作人員來找申紀蘭,要為她轉戶口。因為不轉戶口,許多國家幹部的待遇就不好落實。“一聽說是要給我轉戶口,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戶口一轉,我就再也不能算是西溝人了。我從西溝才走到北京,和毛主席握了手。現在讓我離開西溝,我這個勞模還算是勞模嗎?”

人事部門工作人員左一趟右一趟來催,申紀蘭一時沒了主意,就向婦聯請了假,決定回西溝一趟,想給自己找出個答案來。

離家將近半年了,走時地還沒種,可眼下莊稼都快能收割了。滿山的樹,滿溝的莊稼,“站在村口,我眼淚都落下來了。”

聽說申紀蘭回來了,大半個村的人都跑來看她。她在西溝住了幾天,主意就定下來:“我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不是西溝離不開我,是我自己離不開西溝。”

回到太原後,初心不改的申紀蘭就向省委提出回西溝的要求,請省委批准。“我的戶口在西溝,我的職業是農民。我向周總理保證過,要把西溝的荒山都綠化了。離開西溝,我還咋綠化荒山?我是太陽底下晒出來的,不是辦公室裡坐出來的。這裡已有這麼多幹部,我不想再添人,給國家增加負擔了。”

省委最後考慮到申紀蘭的實際情況,同意了她回西溝的申請。人可以回到西溝,但職務仍然是省婦聯主任,仍要主持省婦聯的工作。

申紀蘭當時就向省委提出六個請求: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拿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工作關係、不脫離農村。“我在西溝勞動,這些都不需要。省婦聯的日常工作可由一位副主任主持,除非需要我做的事,我就來,沒事我就在西溝勞動。”

10年後,申紀蘭辭去了省婦聯主任的職務,回到了西溝。“因為我們這裡還不富裕,我應該跟群眾戰鬥在一起。”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調研農產品銷售情況。

西溝村地處太行幹石山區,山連山,溝套溝,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大幕,面對波瀾壯闊的市場經濟大潮,申紀蘭打破多年“吃大鍋飯”的歷史,帶頭在西溝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執行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大膽改革,最大程度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申紀蘭去改革開放步伐較快的南方鄉鎮考察,回來後她提出“無工不富”,並利用西溝村本地優勢,先後辦起了鐵合金廠、石料廠等,村辦企業讓這個“旱澇風雹年年有,莊稼十年九不收”的貧困村不僅能“靠山吃山”,還走出了大山。

這些年,西溝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得很好,站在半山腰上,就能看到山下一排排的大棚,還引入了“太子龍”服裝廠加工車間,形成了以核桃露、小雜糧為主的綠色產業,和以“紀蘭”“西溝”為品牌的紅色旅遊產業。核桃露廠用她的名字命名,企業商量給她一點“冠名費”,也被她嚴詞拒絕了。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在發言中談變化、話收穫,向與會代表展示了一份家鄉的“成績單”。她說,平順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全縣17萬人,5萬多是貧困人口。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全縣幹部群眾一心一意跟黨走,凝心聚力促發展,在脫貧攻堅戰中不斷傳來一個個好消息。如今,縣裡搞起了旅遊,種起了中藥材,引進了風力發電,還村村通了水泥路,建成高速,有了鐵路。村裡有信心,大幹兩年,摘掉貧困帽。“西溝村的發展也是一年一個樣,特別是開發紅色旅遊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左右,現在西溝人吃得好、穿得暖,住進了新房,看病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日子越來越好。一想到能親眼看到小康社會實現,我就很激動、很高興!”申紀蘭說,她經歷過吃不飽的日子,知道這一切來之不易,西溝能有今天的發展,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得益於脫貧攻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大變化,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出來的。

如今,申紀蘭依舊身體力行:參加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她想著合作社怎麼聯合起來,讓長治的土特產走出大山;參加全國百佳名村走進振興村活動,她和來自全國的名村代表聊天,汲取先進農村的經驗,看能否找到新的突破口……“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不掉隊!”申紀蘭的話語擲地有聲。

作者手記:在申紀蘭家裡,有兩面照片牆,在那些照片裡,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偉大曆程和宏偉圖景徐徐展開。看著定格在照片中的歷史,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民當家作主那震撼人心的澎湃力量,那是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屬於中國人民民主法治的力量。

太行浩氣傳千古。2009年5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時,對太行精神作出了最新的詮釋:“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忠誠;堅持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錘鍊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守黨的政治本色,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在山西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惠寧指出:山西人民素來就有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敢於勝利的決心和勇氣,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也一定會作出新的重要貢獻。紀蘭精神、太行精神是山西精神的集中體現。省長樓陽生也充滿深情地說,紀蘭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我們要大力弘揚紀蘭精神,艱苦奮鬥,真抓實幹。

紀蘭精神、太行精神又與“延安精神”、“紅船精神”一脈相承,是“延安精神”、“紅船精神”在山西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傳承。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全國人大成立65週年,我們再次將鏡頭對準申紀蘭,就是要不斷挖掘和深耕其深刻意義,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紀蘭精神、太行精神為山西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範區,打造能源革命排頭兵,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全力爭取“兩轉”基礎上的全面拓展新局面,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山西篇章提供重要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

(作者:顧昭明 山西財經大學二級教授、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祕書長;閻躍勇 人民代表報社記者)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來源:人民代表報)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顧昭明 閻躍勇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學習。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山西是個好地方。古往今來,三晉大地和山西兒女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和傳承,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繼承和弘揚老區優良傳統,堅持用革命精神滋養激勵廣大黨員、幹部。”

在三晉大地上,申紀蘭就是這樣一位踐行、詮釋、弘揚太行精神的傑出代表。

一身深藍色粗布衣服、一頭剛蓋住耳朵的短髮,在1975年剪掉長辮子之後,四十多年來她一直保持著這種在農村最常見的打扮。

她一直不曾離開勞動,即便今年已90歲高齡,還是一有空就下地幹活。“要和鄉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上。”她說,這是她的初心。

她先後13次見到毛主席,周總理在西花廳專門宴請過她,鄧小平同志稱讚過她,江澤民同志稱她“鳳毛麟角”,胡錦濤同志叫她“申大姐”,習近平同志親自到西溝看望她。在今年全國人代會召開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專程趕赴西溝,同她就發揮代表作用、脫貧攻堅等作了深入交流。

作為新中國的婦女代表,她到丹麥哥本哈根參加過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她赴蘇聯見過斯大林;美國著名記者斯特朗採訪過她;蘇聯青年英雄卓婭的母親給她寫過信。

……

她就是申紀蘭,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順縣龍鎮(今龍溪鎮)楊威村,1934年隨改嫁的母親來到平順縣青羊鎮山南底村,1946年秋嫁到了西溝沙地棧村,從此西溝的印記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身上。她是全國唯一的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全國勞動模範、道德模範,還是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表彰的改革先鋒。尤其令人感佩不已的是,截至2019年,她不僅連續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而且已連續53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且從未缺席過一次會議,由此成為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史上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25歲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到現在,申紀蘭用了整整65年的時間見證了中國民主法治的進程,詮釋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實質蘊涵,她也被譽為中國民主法治歷程跨時代的座標、中國人大制度的“常青樹”。

首提“男女同工同酬”

男性和女性是歷史文明的共同締造者,在社會地位上應該是平等的。但是,漫長的封建社會,“三從四德”一直是束縛女性的精神枷鎖。這種落後觀念剝奪了婦女的自由,打壓著婦女的社會地位,讓中國婦女不能和男人一樣被平等對待。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使得大多數婦女不會為自己的地位而抗爭。如今,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婦女在各行各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誰又能想到,打破這幾千年堅冰的,竟是太行山深處的這個普通農家婦女。

在平順縣,有一句流傳甚久的說法——“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每次提到這個老說法的時候,申紀蘭都很生氣,“舊社會呀,不把婦女當人。婦女只能到院裡頭,男人就高一步了,能到縣裡頭。你說這話能有道理嗎?我就不服氣。”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參加植樹勞動。

1951年,西溝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申紀蘭被選為副社長。當時社裡勞動力短缺,社長李順達鼓勵申紀蘭發動婦女下地勞動。

“動員婦女真難呀!”回想剛開始那段時間,申紀蘭非常感慨。那年才20歲出頭的她,很快召開了農業社婦女大會,動員村裡婦女下地幹活。可是到會的還不到一半人,就連那些過去婦救會裡的很多積極分子都打了退堂鼓。不僅男人們不支持,就連婦女們也覺得出來勞動不如在家看孩子做飯,工作進行得很艱難。申紀蘭只好挨家挨戶去說服。

突破口的打開,始於一位叫李二妞的婦女的思想轉變。

李二妞是村裡出了名的“不出門”,對村裡的事情也不關心。要是能讓李二妞下地,其他人的工作就好做了。想到這兒,申紀蘭起身去了李二妞家。

剛開始,對於申紀蘭要自己下地這件事,李二妞很抗拒:“你進步,你去下地。我活了半輩子,死了就是一輩子,解放不解放吧,無所謂。”

申紀蘭急了:“他爹(李二妞丈夫)瞧不起你,你能怨誰?你要勞動了,就能掙上工分,多勞動多掙工分,想換件新衣裳就換,不用靠他爹!”

第二天,被說動的李二妞真的扛著鋤頭下地了。原來婦女們都不相信她能來,一看連她都來了,全村婦女也就都下地了。

然而,即便人都來了,積極性還是不高。

“我黑來(方言:夜裡)就想,婦女們不想出來,除了男人們阻攔之外,覺得掙不了幾個工分也是個重要原因。”當時,婦女都下地了,可是掙的工分還是“老5分”。那時候10分算一個勞動力,兩個婦女只能算一個男勞力,所以婦女只能記5分,這種性別歧視的不公平的計分方式,讓婦女們沒什麼幹活的勁頭。

只有男女同工同酬,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申紀蘭決定在村裡組織婦女和男人比賽。“理不辯不明!同工同酬為個甚?是說婦女有能力,也能幹男人的活兒!要想掙10個工分,就要跟男人們比一比,跟他們幹一樣的活,看誰幹得好!”

男女勞力各要了一塊同樣大小的地,比誰能先撒完肥,並且撒得又快又好。在申紀蘭的帶領下,婦女們先把地劃成行,然後一行一行地撒肥,撒進去的肥料又勻又實。不到晌午,婦女們就幹完了自己的活兒。第一次,婦女們文新:掙到了10個工分,和男人一樣多。

就這樣,男女同工同酬,在這個太行山腳下的小山村裡率先實行。申紀蘭由此成為中國男女同工同酬的發起者和受益者,這也成為申紀蘭政治生活的起點,成為我國各行各業男女同工同酬的發端。對於新中國而言,男女同工同酬,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只有在經濟地位上實現與男人的平等,婦女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能真正提高。男女同工同酬,在禁錮中國婦女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上撕開了巨大的裂縫。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記者藍邨的長篇通訊《“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李順達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婦女爭取同工同酬的經過》,文章寫到:“經過去年一年來的鬥爭,婦女們無論在社會上或家庭裡的地位都大大的改變了。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的婦女幹部已由3人增加到8人。大家都很關心婦女。男社員們說:‘財旺還得人旺,婦女們要注意身體,不要累壞了。’社內的生產已按男女的特長和體力的強弱作了科學分工。”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發表以後,申紀蘭的故事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各省黨報紛紛予以轉載,男女同工同酬開始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得到廣泛關注,並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通過《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明確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概念,制定了男女勞動力應該按照工作質量和數量實行同樣報酬的原則。1954年9月20日,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中國憲法,其中第九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1955年,《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出版,毛澤東給其中三篇文章加了按語,推進了男女同工同酬進程。1956年6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其中第二條明確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其中第五十三條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男女同工同酬。”至此,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6個字被明確寫進了我國的根本大法。

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成為終身信仰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維護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權威和尊嚴、充分行使代表權利是人大代表的莊嚴使命。

曾經有人問申紀蘭:“你這一生要用兩個字來形容,是什麼?”

“忠誠。”

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是人大代表申紀蘭一生堅守的政治品格,也是她的初心。

2009年5月,習近平到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看望申紀蘭,並與老黨員、老勞模和村民代表等座談。習近平指出,申紀蘭的勞模精神,需要好好總結和發揚。“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這是習近平對申紀蘭代表的評價。

提起總書記,申紀蘭總是很激動:“習近平總書記是個好書記,是為人民服務的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抓艱苦奮鬥,支持群眾,愛護群眾,要在中國消除貧困。作為一個農民,我對他的政策非常擁護。”

說到最讓申紀蘭激動難忘的事,當然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的入黨介紹人是黨支部書記李順達和組織委員宋金山,是他們培養我入了黨。”申紀蘭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得解放,這個國家才到了人民手裡,讓普通百姓有了說話的權利,有了當家作主的機會。“我就是共產黨解放了的,是共產黨培養起來的,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我早就想參加共產黨,當上共產黨員,這可實現我的目標了。共產黨員是光榮的,共產黨員的責任也是重大的,我一定要跟著黨,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把西溝建設好。把生命交給黨,就是聽黨話,永不叛黨,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沒有在舊社會生活過的人,很難理解申紀蘭對黨和國家的感情,也很難想到我們這個國家是怎樣走過來的。“我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我當這個幹部,就得為黨為國家為人民服務。我還是那句話,你要有私心,就不要當幹部;你要當一名共產黨員,就要為人民服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唯一標準就是你乾的事情,哪個對,哪個不對,才能總結出你自己這一生到底是甚人,為人民,還是為自己,一心向黨,還是私心太重,最後的結果就在這個上邊哩。”這,正是申紀蘭能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65年風雨同行、相隨相伴的重要思想基礎。

如今,儘管申紀蘭已經90歲高齡,但仍然每天收看新聞聯播,時刻關注著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踐行著一名老黨員、老代表、老勞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面對記者,她說的最多的就是:共產黨好,習近平總書記英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今天。共產黨員,就應該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

進入新時代,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親歷者、見證者,申紀蘭認為:“人大代表就得代表人民。從人民代表大會來說,是一個時期跟一個時期不一樣,一次比一次更加完善。現在進入了新時代,就是要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緊跟黨中央,擼起袖子加油幹,爭取早日實現中國夢!”

回顧自己的難忘經歷,申紀蘭感慨萬千:“從1949年到現在,新中國就成立70年了,共產黨領導這麼大一個國家,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真是不容易啊!我是個沒多少文化知識的人,勞動給了我巨大的榮譽。黨培養了我,人民信任我,老書記李順達帶著我,西溝百姓支持我,我走到了今天。共產黨把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帶向富強,多難呀!不論是作為一個黨員,還是一個普通農民,我堅信,只有相信共產黨,擁護共產黨,中國才能走向繁榮富強!”

樸實的話語,就如她穿在身上的那件深藍色粗布衣服,貼身、貼心、管用!

人大代表要為人民說話

全國人大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他們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中國人民解放軍等選舉單位選舉產生。有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有專業技術人員代表,有黨政領導幹部代表,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代表,有港澳臺代表,也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宗教和文藝團體代表等。在上述代表中,婦女代表、少數民族代表都佔有一定的比例。可以說,全國人大代表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來自各條戰線,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參與行使最高國家權力,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當年,申紀蘭是以農民代表的身份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得知自己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時候,申紀蘭還有點不敢相信。第一次從平順縣去北京開人代會,鄉里給她找了頭毛驢,一路“顛”到長治,又從長治倒“班車”去太谷,再從太谷坐火車到太原,輾轉到北京,600多公里的路,耗時4天多。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全國人代會上審議發言。

六十多年來,平順到北京的路,她每年都要走,春夏秋冬、來來回回。她也越來越堅定:“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我來自農村,首先就要代表農民的利益。”“符合農民利益、內心擁護的我就贊成,這就是我的原則。”

什麼是內心擁護的事?申紀蘭毫不猶豫,“我始終是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更多的是考慮農業、農村、農民的利益”。

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申紀蘭為了完成鄉親們的囑託,忠實地代表他們的訴求,就是一定要履行好“把毛主席選上去”的神聖使命,她不負眾望。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國家“一五”計劃草案,申紀蘭說,這個計劃規定的方針、任務和政策都是正確的,投資比例和各項指標都是切合實際的和合理的。這次會議還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這是全國人大歷史上第一次審議和批准重大建設項目,意義重大。西溝村十年九旱,深受缺水之困的申紀蘭積極參與審議:“黃河問題是全國人民關心的,根治黃河是一件大事,政府有關部門和全國人民,特別是黃河流域的人民,要努力保證工程按計劃實現。”

1960年3月,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為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而奮鬥的決議時,申紀蘭發言:“把農業搞好,是國民經濟的一個主要部分。無糧就亂、無糧就慌,沒了糧就沒了主張。所以這個綱要我完全擁護。”

1964年12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周恩來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說:“總理在具體說明我國自力更生進行經濟建設的成就時,列舉了昔陽縣大寨大隊的例子,我有切身感受。我覺得總理無論說成績還是擺問題都很客觀,我贊同這個報告。”

1979年6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的報告時,申紀蘭發言:“把全國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轉變。”

1987年4月,六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關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的決定時,申紀蘭說,中國有三分之二人口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對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具有重要意義。

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表示,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穩定和發展的基礎,任何時候都要十分重視農業,下大力氣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反分裂國家法,申紀蘭說:“臺灣是我們的領土,中國的領土誰也不能分割。”

……

“這兩年年過得晚,人代會和過年時間捱得近。”因此,過年期間申紀蘭也沒閒著,加班加點準備議案、建議。她的議案、建議多年來一直關注著農村,從“村村都要通水泥路”到“修建公路不能侵佔耕地”,從“搞好山區水利建設”到“老區如何致富”,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到“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農村幹部選舉”到“貧困地區旅遊開發”……一條條來自農村、來自基層,凝聚她心血的議案、建議,不斷得到採納和兌現。我們埋首中央檔案館和山西人大資料室,仔細搜尋查閱她在歷屆歷次全國人代會上所提的議案、建議,令我們非常吃驚。據不完全統計,從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來,由申紀蘭領銜或附議的議案、建議有420餘件,每一件議案、建議都是沉甸甸的。

1980年,申紀蘭針對農村教育質量偏低的現狀,向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建議,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1988年,申紀蘭繼續關注農村教育,向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貧困山區辦學難的問題亟待解決”的建議。

1993年,申紀蘭向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建議,要珍文新:惜和愛護每一寸土地。1999年,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建議,要採取傾斜政策發展貧困山區教育事業。

2001年,出於對山區群眾出行問題的關注,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建議,希望政府關注山區交通建設。會後,交通部相關人員立即深入太行山區,調查部署修路事宜。“目前,太行山區已村村通水泥路、通班車。”申紀蘭如是說。

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申紀蘭圍繞農村越來越多的土地糾紛問題,領銜提交了關於保護耕地的議案。她說:“建設新農村不能光佔地,一味蓋新房,太浪費。一句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侵佔耕地。”

2010年,申紀蘭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建議,加大保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力度。

2013年,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西代表團開放日,申紀蘭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我國交通發展取得的成績。“過去上北京開會單程得走四五天,現在通了動車,當天就能打來回,我們的‘中國速度’太快了。”申紀蘭的發言一結束,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2018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就加大對老區公路建設項目支持力度等問題提出具體建議。“新時代我有一個‘文明夢’,希望通過發揚我們黨的艱苦奮鬥好傳統、好作風,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推進好,讓西溝美起來、富起來,讓中國的農村一天更比一天好!”申紀蘭這樣說道。

……

從當初的“不識字”,到現在輕鬆讀報、調研視察、提出議案、建議,人大代表這個身份倒逼申紀蘭不斷進步,她真不容易啊!

65年來,她見證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不斷髮展與完善。“我當人大代表,首先就是要了解群眾想什麼,然後我就反映什麼。為人民代言,給人民辦事,就是我的職責。”申紀蘭是這樣說的,也始終是這樣做的。

我根在農村,我離不開西溝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據統計,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口一直佔到80%以上,農業、農村、農民始終是黨中央關注的重大問題。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開始發佈《第一號文件》,現在已成為中共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佈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19年又連續十六年發佈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973年,農民出身的申紀蘭擔任了山西省婦聯主任。

省委給她準備了一套住房,她不僅沒有要,而且把原先住的宿舍也騰出來,在辦公室裡放了一張床,就住在辦公室,每天早上還為大家擦桌子掃地打開水。

很快,人事部門工作人員來找申紀蘭,要為她轉戶口。因為不轉戶口,許多國家幹部的待遇就不好落實。“一聽說是要給我轉戶口,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戶口一轉,我就再也不能算是西溝人了。我從西溝才走到北京,和毛主席握了手。現在讓我離開西溝,我這個勞模還算是勞模嗎?”

人事部門工作人員左一趟右一趟來催,申紀蘭一時沒了主意,就向婦聯請了假,決定回西溝一趟,想給自己找出個答案來。

離家將近半年了,走時地還沒種,可眼下莊稼都快能收割了。滿山的樹,滿溝的莊稼,“站在村口,我眼淚都落下來了。”

聽說申紀蘭回來了,大半個村的人都跑來看她。她在西溝住了幾天,主意就定下來:“我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不是西溝離不開我,是我自己離不開西溝。”

回到太原後,初心不改的申紀蘭就向省委提出回西溝的要求,請省委批准。“我的戶口在西溝,我的職業是農民。我向周總理保證過,要把西溝的荒山都綠化了。離開西溝,我還咋綠化荒山?我是太陽底下晒出來的,不是辦公室裡坐出來的。這裡已有這麼多幹部,我不想再添人,給國家增加負擔了。”

省委最後考慮到申紀蘭的實際情況,同意了她回西溝的申請。人可以回到西溝,但職務仍然是省婦聯主任,仍要主持省婦聯的工作。

申紀蘭當時就向省委提出六個請求: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拿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工作關係、不脫離農村。“我在西溝勞動,這些都不需要。省婦聯的日常工作可由一位副主任主持,除非需要我做的事,我就來,沒事我就在西溝勞動。”

10年後,申紀蘭辭去了省婦聯主任的職務,回到了西溝。“因為我們這裡還不富裕,我應該跟群眾戰鬥在一起。”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調研農產品銷售情況。

西溝村地處太行幹石山區,山連山,溝套溝,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大幕,面對波瀾壯闊的市場經濟大潮,申紀蘭打破多年“吃大鍋飯”的歷史,帶頭在西溝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執行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大膽改革,最大程度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申紀蘭去改革開放步伐較快的南方鄉鎮考察,回來後她提出“無工不富”,並利用西溝村本地優勢,先後辦起了鐵合金廠、石料廠等,村辦企業讓這個“旱澇風雹年年有,莊稼十年九不收”的貧困村不僅能“靠山吃山”,還走出了大山。

這些年,西溝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得很好,站在半山腰上,就能看到山下一排排的大棚,還引入了“太子龍”服裝廠加工車間,形成了以核桃露、小雜糧為主的綠色產業,和以“紀蘭”“西溝”為品牌的紅色旅遊產業。核桃露廠用她的名字命名,企業商量給她一點“冠名費”,也被她嚴詞拒絕了。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在發言中談變化、話收穫,向與會代表展示了一份家鄉的“成績單”。她說,平順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全縣17萬人,5萬多是貧困人口。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全縣幹部群眾一心一意跟黨走,凝心聚力促發展,在脫貧攻堅戰中不斷傳來一個個好消息。如今,縣裡搞起了旅遊,種起了中藥材,引進了風力發電,還村村通了水泥路,建成高速,有了鐵路。村裡有信心,大幹兩年,摘掉貧困帽。“西溝村的發展也是一年一個樣,特別是開發紅色旅遊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左右,現在西溝人吃得好、穿得暖,住進了新房,看病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日子越來越好。一想到能親眼看到小康社會實現,我就很激動、很高興!”申紀蘭說,她經歷過吃不飽的日子,知道這一切來之不易,西溝能有今天的發展,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得益於脫貧攻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大變化,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出來的。

如今,申紀蘭依舊身體力行:參加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她想著合作社怎麼聯合起來,讓長治的土特產走出大山;參加全國百佳名村走進振興村活動,她和來自全國的名村代表聊天,汲取先進農村的經驗,看能否找到新的突破口……“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不掉隊!”申紀蘭的話語擲地有聲。

作者手記:在申紀蘭家裡,有兩面照片牆,在那些照片裡,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偉大曆程和宏偉圖景徐徐展開。看著定格在照片中的歷史,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民當家作主那震撼人心的澎湃力量,那是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屬於中國人民民主法治的力量。

太行浩氣傳千古。2009年5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時,對太行精神作出了最新的詮釋:“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忠誠;堅持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錘鍊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守黨的政治本色,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在山西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惠寧指出:山西人民素來就有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敢於勝利的決心和勇氣,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也一定會作出新的重要貢獻。紀蘭精神、太行精神是山西精神的集中體現。省長樓陽生也充滿深情地說,紀蘭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我們要大力弘揚紀蘭精神,艱苦奮鬥,真抓實幹。

紀蘭精神、太行精神又與“延安精神”、“紅船精神”一脈相承,是“延安精神”、“紅船精神”在山西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傳承。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全國人大成立65週年,我們再次將鏡頭對準申紀蘭,就是要不斷挖掘和深耕其深刻意義,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紀蘭精神、太行精神為山西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範區,打造能源革命排頭兵,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全力爭取“兩轉”基礎上的全面拓展新局面,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山西篇章提供重要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

(作者:顧昭明 山西財經大學二級教授、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祕書長;閻躍勇 人民代表報社記者)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來源:人民代表報)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顧昭明 閻躍勇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學習。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山西是個好地方。古往今來,三晉大地和山西兒女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和傳承,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繼承和弘揚老區優良傳統,堅持用革命精神滋養激勵廣大黨員、幹部。”

在三晉大地上,申紀蘭就是這樣一位踐行、詮釋、弘揚太行精神的傑出代表。

一身深藍色粗布衣服、一頭剛蓋住耳朵的短髮,在1975年剪掉長辮子之後,四十多年來她一直保持著這種在農村最常見的打扮。

她一直不曾離開勞動,即便今年已90歲高齡,還是一有空就下地幹活。“要和鄉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上。”她說,這是她的初心。

她先後13次見到毛主席,周總理在西花廳專門宴請過她,鄧小平同志稱讚過她,江澤民同志稱她“鳳毛麟角”,胡錦濤同志叫她“申大姐”,習近平同志親自到西溝看望她。在今年全國人代會召開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專程趕赴西溝,同她就發揮代表作用、脫貧攻堅等作了深入交流。

作為新中國的婦女代表,她到丹麥哥本哈根參加過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她赴蘇聯見過斯大林;美國著名記者斯特朗採訪過她;蘇聯青年英雄卓婭的母親給她寫過信。

……

她就是申紀蘭,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順縣龍鎮(今龍溪鎮)楊威村,1934年隨改嫁的母親來到平順縣青羊鎮山南底村,1946年秋嫁到了西溝沙地棧村,從此西溝的印記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身上。她是全國唯一的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全國勞動模範、道德模範,還是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表彰的改革先鋒。尤其令人感佩不已的是,截至2019年,她不僅連續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而且已連續53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且從未缺席過一次會議,由此成為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史上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25歲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到現在,申紀蘭用了整整65年的時間見證了中國民主法治的進程,詮釋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實質蘊涵,她也被譽為中國民主法治歷程跨時代的座標、中國人大制度的“常青樹”。

首提“男女同工同酬”

男性和女性是歷史文明的共同締造者,在社會地位上應該是平等的。但是,漫長的封建社會,“三從四德”一直是束縛女性的精神枷鎖。這種落後觀念剝奪了婦女的自由,打壓著婦女的社會地位,讓中國婦女不能和男人一樣被平等對待。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使得大多數婦女不會為自己的地位而抗爭。如今,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婦女在各行各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誰又能想到,打破這幾千年堅冰的,竟是太行山深處的這個普通農家婦女。

在平順縣,有一句流傳甚久的說法——“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每次提到這個老說法的時候,申紀蘭都很生氣,“舊社會呀,不把婦女當人。婦女只能到院裡頭,男人就高一步了,能到縣裡頭。你說這話能有道理嗎?我就不服氣。”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參加植樹勞動。

1951年,西溝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申紀蘭被選為副社長。當時社裡勞動力短缺,社長李順達鼓勵申紀蘭發動婦女下地勞動。

“動員婦女真難呀!”回想剛開始那段時間,申紀蘭非常感慨。那年才20歲出頭的她,很快召開了農業社婦女大會,動員村裡婦女下地幹活。可是到會的還不到一半人,就連那些過去婦救會裡的很多積極分子都打了退堂鼓。不僅男人們不支持,就連婦女們也覺得出來勞動不如在家看孩子做飯,工作進行得很艱難。申紀蘭只好挨家挨戶去說服。

突破口的打開,始於一位叫李二妞的婦女的思想轉變。

李二妞是村裡出了名的“不出門”,對村裡的事情也不關心。要是能讓李二妞下地,其他人的工作就好做了。想到這兒,申紀蘭起身去了李二妞家。

剛開始,對於申紀蘭要自己下地這件事,李二妞很抗拒:“你進步,你去下地。我活了半輩子,死了就是一輩子,解放不解放吧,無所謂。”

申紀蘭急了:“他爹(李二妞丈夫)瞧不起你,你能怨誰?你要勞動了,就能掙上工分,多勞動多掙工分,想換件新衣裳就換,不用靠他爹!”

第二天,被說動的李二妞真的扛著鋤頭下地了。原來婦女們都不相信她能來,一看連她都來了,全村婦女也就都下地了。

然而,即便人都來了,積極性還是不高。

“我黑來(方言:夜裡)就想,婦女們不想出來,除了男人們阻攔之外,覺得掙不了幾個工分也是個重要原因。”當時,婦女都下地了,可是掙的工分還是“老5分”。那時候10分算一個勞動力,兩個婦女只能算一個男勞力,所以婦女只能記5分,這種性別歧視的不公平的計分方式,讓婦女們沒什麼幹活的勁頭。

只有男女同工同酬,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申紀蘭決定在村裡組織婦女和男人比賽。“理不辯不明!同工同酬為個甚?是說婦女有能力,也能幹男人的活兒!要想掙10個工分,就要跟男人們比一比,跟他們幹一樣的活,看誰幹得好!”

男女勞力各要了一塊同樣大小的地,比誰能先撒完肥,並且撒得又快又好。在申紀蘭的帶領下,婦女們先把地劃成行,然後一行一行地撒肥,撒進去的肥料又勻又實。不到晌午,婦女們就幹完了自己的活兒。第一次,婦女們文新:掙到了10個工分,和男人一樣多。

就這樣,男女同工同酬,在這個太行山腳下的小山村裡率先實行。申紀蘭由此成為中國男女同工同酬的發起者和受益者,這也成為申紀蘭政治生活的起點,成為我國各行各業男女同工同酬的發端。對於新中國而言,男女同工同酬,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只有在經濟地位上實現與男人的平等,婦女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能真正提高。男女同工同酬,在禁錮中國婦女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上撕開了巨大的裂縫。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記者藍邨的長篇通訊《“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李順達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婦女爭取同工同酬的經過》,文章寫到:“經過去年一年來的鬥爭,婦女們無論在社會上或家庭裡的地位都大大的改變了。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的婦女幹部已由3人增加到8人。大家都很關心婦女。男社員們說:‘財旺還得人旺,婦女們要注意身體,不要累壞了。’社內的生產已按男女的特長和體力的強弱作了科學分工。”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發表以後,申紀蘭的故事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各省黨報紛紛予以轉載,男女同工同酬開始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得到廣泛關注,並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通過《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明確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概念,制定了男女勞動力應該按照工作質量和數量實行同樣報酬的原則。1954年9月20日,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中國憲法,其中第九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1955年,《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出版,毛澤東給其中三篇文章加了按語,推進了男女同工同酬進程。1956年6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其中第二條明確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其中第五十三條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男女同工同酬。”至此,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6個字被明確寫進了我國的根本大法。

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成為終身信仰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維護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權威和尊嚴、充分行使代表權利是人大代表的莊嚴使命。

曾經有人問申紀蘭:“你這一生要用兩個字來形容,是什麼?”

“忠誠。”

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是人大代表申紀蘭一生堅守的政治品格,也是她的初心。

2009年5月,習近平到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看望申紀蘭,並與老黨員、老勞模和村民代表等座談。習近平指出,申紀蘭的勞模精神,需要好好總結和發揚。“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這是習近平對申紀蘭代表的評價。

提起總書記,申紀蘭總是很激動:“習近平總書記是個好書記,是為人民服務的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抓艱苦奮鬥,支持群眾,愛護群眾,要在中國消除貧困。作為一個農民,我對他的政策非常擁護。”

說到最讓申紀蘭激動難忘的事,當然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的入黨介紹人是黨支部書記李順達和組織委員宋金山,是他們培養我入了黨。”申紀蘭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得解放,這個國家才到了人民手裡,讓普通百姓有了說話的權利,有了當家作主的機會。“我就是共產黨解放了的,是共產黨培養起來的,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我早就想參加共產黨,當上共產黨員,這可實現我的目標了。共產黨員是光榮的,共產黨員的責任也是重大的,我一定要跟著黨,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把西溝建設好。把生命交給黨,就是聽黨話,永不叛黨,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沒有在舊社會生活過的人,很難理解申紀蘭對黨和國家的感情,也很難想到我們這個國家是怎樣走過來的。“我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我當這個幹部,就得為黨為國家為人民服務。我還是那句話,你要有私心,就不要當幹部;你要當一名共產黨員,就要為人民服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唯一標準就是你乾的事情,哪個對,哪個不對,才能總結出你自己這一生到底是甚人,為人民,還是為自己,一心向黨,還是私心太重,最後的結果就在這個上邊哩。”這,正是申紀蘭能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65年風雨同行、相隨相伴的重要思想基礎。

如今,儘管申紀蘭已經90歲高齡,但仍然每天收看新聞聯播,時刻關注著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踐行著一名老黨員、老代表、老勞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面對記者,她說的最多的就是:共產黨好,習近平總書記英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今天。共產黨員,就應該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

進入新時代,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親歷者、見證者,申紀蘭認為:“人大代表就得代表人民。從人民代表大會來說,是一個時期跟一個時期不一樣,一次比一次更加完善。現在進入了新時代,就是要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緊跟黨中央,擼起袖子加油幹,爭取早日實現中國夢!”

回顧自己的難忘經歷,申紀蘭感慨萬千:“從1949年到現在,新中國就成立70年了,共產黨領導這麼大一個國家,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真是不容易啊!我是個沒多少文化知識的人,勞動給了我巨大的榮譽。黨培養了我,人民信任我,老書記李順達帶著我,西溝百姓支持我,我走到了今天。共產黨把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帶向富強,多難呀!不論是作為一個黨員,還是一個普通農民,我堅信,只有相信共產黨,擁護共產黨,中國才能走向繁榮富強!”

樸實的話語,就如她穿在身上的那件深藍色粗布衣服,貼身、貼心、管用!

人大代表要為人民說話

全國人大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他們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中國人民解放軍等選舉單位選舉產生。有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有專業技術人員代表,有黨政領導幹部代表,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代表,有港澳臺代表,也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宗教和文藝團體代表等。在上述代表中,婦女代表、少數民族代表都佔有一定的比例。可以說,全國人大代表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來自各條戰線,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參與行使最高國家權力,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當年,申紀蘭是以農民代表的身份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得知自己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時候,申紀蘭還有點不敢相信。第一次從平順縣去北京開人代會,鄉里給她找了頭毛驢,一路“顛”到長治,又從長治倒“班車”去太谷,再從太谷坐火車到太原,輾轉到北京,600多公里的路,耗時4天多。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在全國人代會上審議發言。

六十多年來,平順到北京的路,她每年都要走,春夏秋冬、來來回回。她也越來越堅定:“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我來自農村,首先就要代表農民的利益。”“符合農民利益、內心擁護的我就贊成,這就是我的原則。”

什麼是內心擁護的事?申紀蘭毫不猶豫,“我始終是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更多的是考慮農業、農村、農民的利益”。

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申紀蘭為了完成鄉親們的囑託,忠實地代表他們的訴求,就是一定要履行好“把毛主席選上去”的神聖使命,她不負眾望。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國家“一五”計劃草案,申紀蘭說,這個計劃規定的方針、任務和政策都是正確的,投資比例和各項指標都是切合實際的和合理的。這次會議還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這是全國人大歷史上第一次審議和批准重大建設項目,意義重大。西溝村十年九旱,深受缺水之困的申紀蘭積極參與審議:“黃河問題是全國人民關心的,根治黃河是一件大事,政府有關部門和全國人民,特別是黃河流域的人民,要努力保證工程按計劃實現。”

1960年3月,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為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而奮鬥的決議時,申紀蘭發言:“把農業搞好,是國民經濟的一個主要部分。無糧就亂、無糧就慌,沒了糧就沒了主張。所以這個綱要我完全擁護。”

1964年12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周恩來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說:“總理在具體說明我國自力更生進行經濟建設的成就時,列舉了昔陽縣大寨大隊的例子,我有切身感受。我覺得總理無論說成績還是擺問題都很客觀,我贊同這個報告。”

1979年6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關於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的報告時,申紀蘭發言:“把全國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轉變。”

1987年4月,六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關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的決定時,申紀蘭說,中國有三分之二人口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對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具有重要意義。

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申紀蘭表示,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穩定和發展的基礎,任何時候都要十分重視農業,下大力氣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反分裂國家法,申紀蘭說:“臺灣是我們的領土,中國的領土誰也不能分割。”

……

“這兩年年過得晚,人代會和過年時間捱得近。”因此,過年期間申紀蘭也沒閒著,加班加點準備議案、建議。她的議案、建議多年來一直關注著農村,從“村村都要通水泥路”到“修建公路不能侵佔耕地”,從“搞好山區水利建設”到“老區如何致富”,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到“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農村幹部選舉”到“貧困地區旅遊開發”……一條條來自農村、來自基層,凝聚她心血的議案、建議,不斷得到採納和兌現。我們埋首中央檔案館和山西人大資料室,仔細搜尋查閱她在歷屆歷次全國人代會上所提的議案、建議,令我們非常吃驚。據不完全統計,從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來,由申紀蘭領銜或附議的議案、建議有420餘件,每一件議案、建議都是沉甸甸的。

1980年,申紀蘭針對農村教育質量偏低的現狀,向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建議,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1988年,申紀蘭繼續關注農村教育,向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貧困山區辦學難的問題亟待解決”的建議。

1993年,申紀蘭向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建議,要珍文新:惜和愛護每一寸土地。1999年,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建議,要採取傾斜政策發展貧困山區教育事業。

2001年,出於對山區群眾出行問題的關注,申紀蘭向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建議,希望政府關注山區交通建設。會後,交通部相關人員立即深入太行山區,調查部署修路事宜。“目前,太行山區已村村通水泥路、通班車。”申紀蘭如是說。

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申紀蘭圍繞農村越來越多的土地糾紛問題,領銜提交了關於保護耕地的議案。她說:“建設新農村不能光佔地,一味蓋新房,太浪費。一句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侵佔耕地。”

2010年,申紀蘭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建議,加大保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力度。

2013年,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西代表團開放日,申紀蘭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我國交通發展取得的成績。“過去上北京開會單程得走四五天,現在通了動車,當天就能打來回,我們的‘中國速度’太快了。”申紀蘭的發言一結束,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2018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就加大對老區公路建設項目支持力度等問題提出具體建議。“新時代我有一個‘文明夢’,希望通過發揚我們黨的艱苦奮鬥好傳統、好作風,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推進好,讓西溝美起來、富起來,讓中國的農村一天更比一天好!”申紀蘭這樣說道。

……

從當初的“不識字”,到現在輕鬆讀報、調研視察、提出議案、建議,人大代表這個身份倒逼申紀蘭不斷進步,她真不容易啊!

65年來,她見證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不斷髮展與完善。“我當人大代表,首先就是要了解群眾想什麼,然後我就反映什麼。為人民代言,給人民辦事,就是我的職責。”申紀蘭是這樣說的,也始終是這樣做的。

我根在農村,我離不開西溝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據統計,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口一直佔到80%以上,農業、農村、農民始終是黨中央關注的重大問題。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開始發佈《第一號文件》,現在已成為中共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佈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19年又連續十六年發佈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973年,農民出身的申紀蘭擔任了山西省婦聯主任。

省委給她準備了一套住房,她不僅沒有要,而且把原先住的宿舍也騰出來,在辦公室裡放了一張床,就住在辦公室,每天早上還為大家擦桌子掃地打開水。

很快,人事部門工作人員來找申紀蘭,要為她轉戶口。因為不轉戶口,許多國家幹部的待遇就不好落實。“一聽說是要給我轉戶口,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戶口一轉,我就再也不能算是西溝人了。我從西溝才走到北京,和毛主席握了手。現在讓我離開西溝,我這個勞模還算是勞模嗎?”

人事部門工作人員左一趟右一趟來催,申紀蘭一時沒了主意,就向婦聯請了假,決定回西溝一趟,想給自己找出個答案來。

離家將近半年了,走時地還沒種,可眼下莊稼都快能收割了。滿山的樹,滿溝的莊稼,“站在村口,我眼淚都落下來了。”

聽說申紀蘭回來了,大半個村的人都跑來看她。她在西溝住了幾天,主意就定下來:“我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不是西溝離不開我,是我自己離不開西溝。”

回到太原後,初心不改的申紀蘭就向省委提出回西溝的要求,請省委批准。“我的戶口在西溝,我的職業是農民。我向周總理保證過,要把西溝的荒山都綠化了。離開西溝,我還咋綠化荒山?我是太陽底下晒出來的,不是辦公室裡坐出來的。這裡已有這麼多幹部,我不想再添人,給國家增加負擔了。”

省委最後考慮到申紀蘭的實際情況,同意了她回西溝的申請。人可以回到西溝,但職務仍然是省婦聯主任,仍要主持省婦聯的工作。

申紀蘭當時就向省委提出六個請求: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拿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工作關係、不脫離農村。“我在西溝勞動,這些都不需要。省婦聯的日常工作可由一位副主任主持,除非需要我做的事,我就來,沒事我就在西溝勞動。”

10年後,申紀蘭辭去了省婦聯主任的職務,回到了西溝。“因為我們這裡還不富裕,我應該跟群眾戰鬥在一起。”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申紀蘭代表調研農產品銷售情況。

西溝村地處太行幹石山區,山連山,溝套溝,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大幕,面對波瀾壯闊的市場經濟大潮,申紀蘭打破多年“吃大鍋飯”的歷史,帶頭在西溝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執行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大膽改革,最大程度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申紀蘭去改革開放步伐較快的南方鄉鎮考察,回來後她提出“無工不富”,並利用西溝村本地優勢,先後辦起了鐵合金廠、石料廠等,村辦企業讓這個“旱澇風雹年年有,莊稼十年九不收”的貧困村不僅能“靠山吃山”,還走出了大山。

這些年,西溝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得很好,站在半山腰上,就能看到山下一排排的大棚,還引入了“太子龍”服裝廠加工車間,形成了以核桃露、小雜糧為主的綠色產業,和以“紀蘭”“西溝”為品牌的紅色旅遊產業。核桃露廠用她的名字命名,企業商量給她一點“冠名費”,也被她嚴詞拒絕了。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申紀蘭在發言中談變化、話收穫,向與會代表展示了一份家鄉的“成績單”。她說,平順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全縣17萬人,5萬多是貧困人口。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全縣幹部群眾一心一意跟黨走,凝心聚力促發展,在脫貧攻堅戰中不斷傳來一個個好消息。如今,縣裡搞起了旅遊,種起了中藥材,引進了風力發電,還村村通了水泥路,建成高速,有了鐵路。村裡有信心,大幹兩年,摘掉貧困帽。“西溝村的發展也是一年一個樣,特別是開發紅色旅遊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左右,現在西溝人吃得好、穿得暖,住進了新房,看病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日子越來越好。一想到能親眼看到小康社會實現,我就很激動、很高興!”申紀蘭說,她經歷過吃不飽的日子,知道這一切來之不易,西溝能有今天的發展,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得益於脫貧攻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大變化,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出來的。

如今,申紀蘭依舊身體力行:參加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她想著合作社怎麼聯合起來,讓長治的土特產走出大山;參加全國百佳名村走進振興村活動,她和來自全國的名村代表聊天,汲取先進農村的經驗,看能否找到新的突破口……“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不掉隊!”申紀蘭的話語擲地有聲。

作者手記:在申紀蘭家裡,有兩面照片牆,在那些照片裡,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偉大曆程和宏偉圖景徐徐展開。看著定格在照片中的歷史,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民當家作主那震撼人心的澎湃力量,那是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屬於中國人民民主法治的力量。

太行浩氣傳千古。2009年5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時,對太行精神作出了最新的詮釋:“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忠誠;堅持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錘鍊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守黨的政治本色,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在山西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惠寧指出:山西人民素來就有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敢於勝利的決心和勇氣,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也一定會作出新的重要貢獻。紀蘭精神、太行精神是山西精神的集中體現。省長樓陽生也充滿深情地說,紀蘭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我們要大力弘揚紀蘭精神,艱苦奮鬥,真抓實幹。

紀蘭精神、太行精神又與“延安精神”、“紅船精神”一脈相承,是“延安精神”、“紅船精神”在山西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傳承。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全國人大成立65週年,我們再次將鏡頭對準申紀蘭,就是要不斷挖掘和深耕其深刻意義,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紀蘭精神、太行精神為山西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範區,打造能源革命排頭兵,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全力爭取“兩轉”基礎上的全面拓展新局面,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山西篇章提供重要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

(作者:顧昭明 山西財經大學二級教授、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祕書長;閻躍勇 人民代表報社記者)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來源:人民代表報)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不忘初心 肩負使命——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之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