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潘建偉院士獲“物質科學獎”

【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ID:USTCIF),全球最活躍的科大校友組織,實時發佈科大要聞與校友資訊。】

9月9日,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 “未來科學大獎” 第二屆獲獎名單在北京揭曉,我校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獲得“物質科學獎”。與潘建偉院士一同獲得本年度“未來科學大獎”的還有清華大學施一公院士獲得“生命科學獎”、北京大學許晨陽教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潘建偉院士獲“物質科學獎”

潘建偉院士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獲獎理由是:獎勵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

“潘建偉和他領導的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系列量子光學方面的創新技術,包括高全同性單光子源、超高亮度多光子糾纏源、獨立光子間的量子干涉、線性光學量子邏輯操作等,利用基於光纖和可信中繼的量子密鑰分發實現城域和城際範圍的安全量子通信,利用基於衛星和自由空間平臺的量子密鑰分發實現洲際尺度的實用化的量子通信。這些發展最終將帶來一個連接中國和世界各個角落的實用量子網絡。”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丁洪在現場說。

潘建偉團隊首先於2009年在合肥、2012年在濟南使用光纖實現了城市量子通信網絡。在2016年,搭建了連接北京、濟南、合肥、上海的全長2000餘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線路,並於2017年8月30日通過技術總驗收。為了克服由於不完美的單光子源和探測器導致的安全漏洞,潘建偉團隊發展了誘騙態量子密鑰分發和基於獨立光子干涉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使得量子通信的現實應用成為可能。該團隊還率先發展了包括糾纏交換和糾纏純化、量子存儲和相位穩定方法在內的量子中繼技術,來最終取代這些可信中繼。潘建偉發展的多光子干涉在這些技術中再次發揮關鍵作用。 

2016年8月16日,潘建偉擔任首席科學家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升空。至2017年8月,潘建偉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並通過衛星中轉實現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演示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信息處理的可行性。

潘建偉曾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奧地利科學院Erich Schmid獎、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獎勵。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華裔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金。獎金來源於公共聲譽優良、社會貢獻突出且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領袖自願出資,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負責獎金的捐贈和發放。 未來科學大獎對獲獎者的國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並主要在大中華地區完成(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臺灣)。

【轉載請註明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瞭解更多,請移步官方微信(ID:USTCIF)與網站(www.ustcif.org)。】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