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前的今天,這艘船下水開創中國自行設計建造萬噸船的先河


59年前的今天,這艘船下水開創中國自行設計建造萬噸船的先河

59年前的今天,1960年4月15日,我國自行設計、自己建造、全部材料和設備都是國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在江南造船廠提前下水。它標誌著上海造船工業的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我國造船史上增添了新的光輝的一頁。

總長161.4米、載重量1.3488萬噸的“東風”號從投料到下水,只用了88天時間,比原定計劃提前11天,其中船臺週期只用了49天時間,創造了我國造船史上的奇蹟。“東風”號的命名,正是響應毛澤東提出的“東風壓倒西風”。

由於配套設備絕大部分都須我國自行研製,“東風”號在下水後開始了長達5年多漫長的“內部建造”過程。其間,江南造船廠先後進行了300多項重大技術革新,改進了180餘件設計和工藝。與此同時,全國18個部、16個省市的291家兄弟工廠、學校,克服了技術、材料設備和人力上的困難,先後為“東風”號提供了2600多項器材設備,其中包括40多種試製的船用產品。

1965年12月,“東風”號正式出海試航。在10余天的海上試航中,“東風”號雖曾兩次遭遇9級強風,但最終還是圓滿地完成了主機、通訊導航、航速、迴轉、慣性等50多個項目的試驗,它的快速性、裝載量、鋼材消耗量和機艙長度等指標都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江南造船建造真正的自主品牌

1958年,中國自行設計、自己製造萬噸遠洋船,被列為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一。

一機部第九局第二產品設計室,於1958年初,著手設計,僅3個半月就完成了整個施工設計圖紙。比過去5000噸貨輪的設計週期縮短了3/4以上。

為提高載重量,節約鋼材,冶金部鋼鐵研究院與鞍山鋼鐵公司聯合試製,軋出船用高強度低合金鋼材,為該船的船體建造提供了條件。

年末,交通部遠洋運輸局根據設計圖紙,委託一機部第九局所屬江南造船廠承造,雙方於1959年1月正式簽訂協議。

江南造船廠修造過許多船,但建造國內自行設計的萬噸船還是第一次,根據當時的設備、技術狀況,困難是很多的。

1959年初,萬噸船正式投料開工。第一道工序放樣就遇到放樣樓場地不夠長,無法進行線型放樣的難題。放樣工人們經過研究,採用按比例縮小3/4的方法,解決了場地問題,並採用了線型活絡多用樣板,替代單用樣板,效率成倍提高,結果用12天時間完成原計劃15天的放樣下料任務。在進入船體裝配之前,工程技術人員參閱了數百份圖紙資料,研究學習蘇聯的造船裝配方法和大連造船廠的三島式建造法,使萬噸船底板一上船臺,即可分三路同時施工,從而大大加快裝配速度。從1960年1月起,全船一百多個分段相繼上船臺進行合攏。

萬噸船有3根人字桅杆,每根高20餘米,重20餘噸。當時江南造船廠最大的吊運設備是40噸高架吊車,高架吊車高度只有30米,實際只能吊28米,而桅杆和船臺以及船體甲板加起來的高度超過30餘米,因此吊裝人字桅杆成了重大技術難題。經過工人、幹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結果運用平衡木的原理,把桅杆吊到甲板上,然後在底腳處燒“馬”穩住,再用捲揚機慢慢地拉直豎起來,一次吊裝成功。

正當萬噸船開工建造之時,中共上海市委號召全市職工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活動。造船安裝工人通過技術革新,提前完成萬噸船主機軸系拉線、照光、安裝任務;電氣工人安裝成航海儀器電羅經;塢吊工人創造了以砂箱代替楞木的下水新方法,改進了新船下水工藝。據統計:江南造船廠圍繞萬噸船生產技術關鍵,實現了300多項重大技術革新,改進設計和工藝180餘件,大大促進了造船速度,提高了產品質量。

萬噸船主要結構的焊縫優質率達到98%以上,節約鋼材43.5噸,船殼建造成本降低5.5%。

1960年4月15日,江南造船廠為我國自行設計、自己建造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東風”號舉行下水盛典,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陳丕顯參加了下水典禮。在新船下水典禮上,交通部上海海運局局長李維中,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命名該船為“東風”號。1960年第三季度,進入設備安裝階段,至年底完成全部工作量的50%。至此,由於配套設備的影響,設備安裝工作無法繼續進行而陷於停頓。

“東風”號是全國大協作的產物

59年前的今天,這艘船下水開創中國自行設計建造萬噸船的先河

船用高強度低碳合金鋼材,是冶金部鋼鐵研究所與鞍山鋼鐵公司共同研究成功,由鞍鋼生產的。

船用主機是上海滬東造船廠試製的中國第一臺8820匹馬力的低速柴油機。

船用電羅經是上海航海儀器廠試製的中國第一套電羅經。

其它船用輔機、儀表儀器等配套設備的協作單位涉及全國18個部、16個省市所屬的291工廠和院校,這些協作單位為“東風”號提供了2600多項器材和設備,其中包括40餘項新試製的船用產品。“東風”號下水後進行設備安裝階段,至年底,已完成全部工作量的50%。

但是,由於配套設備的影響,設備安裝工作無法繼續進行而陷於停頓。

1962年8月,國家科委在北京召開交通部、三機部等有關單位參加的聯席會議,就“東風”號試製的設計、設備配套等問題作了研討。會議決定適當降低原設計的技術經濟指標,配套設備以國產為主,適當採用少量的國外產品。

經國家科委審查決定,立即著手修改技術設計,成立技術鑑定工作組、設備配套工作組和8820匹馬力柴油機技術工作組。

1964年7月,施工設計已基本完成,配套設備已大部分落實,得到了全國18個部、16個省和市所屬的291家工廠協作配套,提供了2600多項器材和設備。

其中包括40餘種新試製的船用產品。從而又繼續施工。

1965年6月,滬東造船廠製造的主機船用低速柴油機到廠。該機重達400餘噸,工廠不具備整機吊裝的條件,採用將主機分解為三大部件,在吊杆船前艙加壓載水,將東風號稍加橫傾的吊裝方案,完成了主機吊裝任務。8月,機艙輔機和設備進行繫泊試驗。10月,主機以及附屬輔機和設備,在碼頭試驗提交完畢。各種製冷機以及附屬輔機和設備也結束了繫泊試驗。

1965年竣工交船開創中國自行設計建造萬噸級船的先河

59年前的今天,這艘船下水開創中國自行設計建造萬噸船的先河

1965年11月5~15日,“東風”號船在長江口進行了輕載試航。技術鑑定工作組主持了這次試航,各專業組和主機技術工作組隨船參加試航。

12月11日和13日,“東風”號技術鑑定工作組召開了工作會議。對重載試航前的準備工作進行了檢查,認為輕載試航階段所發現的各項缺陷已消除,船的技術狀態已具備了重載試航的條件。

12月14日,“東風”號在長江口試驗導航儀器,15日離長江口北上,16日下午到達青島。在青島載貨9806噸,油684噸,淡水1184噸,吃水平均為8.46米,排水量為17082噸,符合重載試航要求。

在國家驗收委員會成員、交通部副部長彭德清和六機部副部長劉星的主持下,“東風”號於20日晨八時離開青島港出海進行各種試驗,至28日各項試驗全部結束,返回上海卸貨。試航中曾二次遇到九級強風,但仍全部完成了國家鑑定大綱所規定的試驗項目和輕載試航遺留補充試驗項目,船的航速達17.3節,超過設計要求的16.65節。

該船主要尺度與性能:“東風”號的船型為單螺旋槳,雙層縱通甲板,長艏樓,艏柱前傾,艉部巡洋艦式,具有中部機艙中部甲板室,有高裕幹舷的鋼質柴油機遠洋貨船。總長161.4米,設計水線長152.5米,二柱間長147.2米,型寬20.2米,型深12.4,設計吃水8.46米,排水量17182噸,載重量11642噸,載貨量10000噸,每小時航速度17.3海里,能在海上連續航行40晝夜,遠航至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東風”號為載運一般貨物的遠洋乾貨船,船上設有878立方米的冷藏艙及1145立方米的液貨艙,能載運少量的冷藏貨及液貨。同時,在貨艙內設有止移板設備,必要時可以載運散運穀物。在第二、三艙設有60噸重型吊杆1根,可以吊裝重物。在第一貨艙設有防爆措施,可以裝運一般易燃易爆物品。

該船的船體採用了國產的高強度低合金鋼結構材料,主機採用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臺8820匹船用重型低速柴油機。裝置了比較新型的廢氣鍋爐供汽的蒸汽透平發電機組,通訊導航設備和艙室空氣調節裝置等。

“東風”號經技術鑑定工作組鑑定後認為,通過輕載試航和重載試航的各種試驗,它的設計和製造是成功的,主要性能及質量是優良的。

1965年12月31日,“東風”號竣工交船,翌年,經國家船舶檢驗局檢驗,它的快速性、裝載量、鋼材消耗量和機艙長度等指標都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東風”號建成後,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和海內外各界人士的熱情祝賀。1966年5月6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陪同外賓到“東風”號參觀。

美國黑人領袖羅伯特•威廉參觀後激動地說;“這艘中國自己造的船,不僅是一個巨大的物質成就,而且通過它還可以看到中國人民的創造精神和能力。”一位非洲朋友讚歎道:“在用毛澤東思想武裝的中國工人面前,無論多大的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江南造船廠圍繞著“東風”號萬噸輪建造過程的關鍵技術,實施了300多項重大技術革新,改進設計和工藝180多項。“東風”號的設計和建造,對中國船舶設計、建造工藝水平,以及船舶設備的配套生產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很大的促進,為中國批量建造萬噸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中國自行設計建造萬噸級船舶的先河,給造船工業帶來勃勃生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