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屏:人是生產力的主宰和操控者|社會科學報

社會科學 農業 亞當·斯密 三農 社會科學報 2017-05-03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韓東屏:人是生產力的主宰和操控者|社會科學報

作者語

原文:《生產製度也是生產力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

作者: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東屏

如果歷史是被制度決定的,那麼制度又是被什麼決定的?

生產製度的作用

術語“生產力”(指物質生產力),作為一個由“生產”與“力”構成的組合詞,應該就如亞當·斯密所言,指“生產的能力”。不過,定義不能到此為止,關鍵是其中還應含有對“生產”的解釋。如果“生產”可以理解為人通過勞動作用於外在物質對象而取得所欲之物的活動,那麼生產力的定義就是人通過勞動作用於外在物質對象而取得所欲之物的活動能力。

韓東屏:人是生產力的主宰和操控者|社會科學報

生產力作為取得人類物質需求品的活動能力,離不開兩個實體性的存在者,這就是生產主體和生產客體。生產主體即生產者,是具有一定生產技能的人。生產客體即生產資料。這二者必須相互結合起來才能開始進行生產併產出東西,成為現實的生產力。馬克思已意識到了這一點:“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四卷)可惜馬克思沒有進一步探究:二者怎樣結合以及能將這二者結合到一起的究竟是什麼?在我看來,它不是別的,正是制度。確切說,是制度中的生產製度將這二者結合到一起的。

在人與物即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上,生產製度有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由誰支配的規定,也有誰有資格使用生產資料進行生產和怎麼使用生產資料進行生產的規定,於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才得以結合而形成現實的生產力或“活的生產力”。而這種結合的實質,就是生產者按照生產製度的規定使用生產資料並取得產品的活動。這種活動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就是生產過程;這種活動因為總是按照一定的制度要求進行的,所以必然會形成某種固定的活動模式,這就是生產方式;而這種活動的結果,即單位時間的產量,就是這種活動能力即生產力的體現。

由此可知,生產、生產過程、生產方式和生產力這四者,雖名稱不同,其實都是同一個東西。因此,沒有生產製度,就不可能有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就不可能有現實的生產活動、現實的生產過程、現實的生產方式和現實的生產力。生產製度並不是也從來不是在生產、生產過程、生產方式和生產力之外,而是在它們之內;生產、生產過程、生產方式和生產力不僅必然要包括生產者和生產資料這兩個有形的實體性要素,還必然要包括生產製度這個無形的非實體性要素。

韓東屏:人是生產力的主宰和操控者|社會科學報

由於人的生產總是在社會中進行的,並且需要分工合作,所以生產力所包含的生產製度,不僅要規定人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而且同時還要規定生產中人與人的結合方式,即生產中的人們如何相互對待、如何分工合作、如何處理相互關係及利益關係等。這一點馬克思當年也意識到了:“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同自然界發生關係。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繫和關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只是他也沒有在此繼續深究。這就說明,生產製度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有關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規定,一是有關生產中人與人結合的規定,或說生產者與生產者結合的規定。這後一種規定使生產力具有了社會性,成為社會生產力。

正因為沒有生產製度就不會有活的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所以生產製度和生產者、生產資料一樣,也是生產力的內在必要構成要素,而生產力的完整定義也應補充為:人按一定規則通過勞動作用於外在物質對象而取得所欲之物的活動能力。

生產製度的地位

我以為,構成生產力的三要素是生產者、生產資料和生產製度。生產製度不但是生產力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而且在構成生產力的三大要素中,還是決定性因素。

韓東屏:人是生產力的主宰和操控者|社會科學報

第一,就生產力三要素之間的關係而言,生產製度始終處於支配地位,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則處於被支配地位或從屬地位。事實很清楚,是生產製度規定生產者和生產資料,而不是生產者或生產資料規定生產製度。確切說,是各個生產者按生產製度的規定生產、分工、合作,而不是生產製度按各個生產者的意願來制定或改變;是生產製度規定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由誰支配,由誰使用,由誰保管,由誰處置,由誰轉移,而不是生產資料自動形成這些規定。

第二,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生產製度也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為重要的要素。

生產力的實質性發展,是指生產力在效率或效益上的提升。這種發展需要通過提高生產者、生產資料和生產製度的品質來實現。但是,這三個要素作為影響整體生產力的三個變項,其地位和作用並不相同,其中只有生產製度是決定性變項,而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則都是從屬性變項。

歷史經驗證明,在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的狀況已定的情況下,社會制度安排者可以制定不同的生產製度,並以此確定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和生產中人與人的結合方式,只不過由此形成的生產力在效果上會大不相同。有的生產製度導致社會生產效率低、效益差;有的生產製度則能提高甚至大幅度提高整個社會生產水平,並使社會生產力得到持續發展。這說明就生產力而言,選擇或設計制定什麼樣的生產製度,在任何時代都是一件最為重要的事情。幾乎在任何時候,生產製度都存在被繼續改進或完善的可能,因而如果我們想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就隨時可以、也永遠可以從改善生產製度入手。

韓東屏:人是生產力的主宰和操控者|社會科學報

同時歷史的經驗也證明,在生產製度不變的情況下,單純從生產者或生產資料方面提高社會生產水平力,則難有大的起色。在生產者方面,其品質的提升表現為兩點:一是其生產技能的提高;二是其生產積極性的提高。生產資料的品質的提高也體現為兩點:一是生產工具的改善;二是生產原料之品質的提高。這些提高都有提高生產效率或效益的作用。但是,在生產製度未發生變化的前提下,其實無論是生產者方面還是生產資料方面的品質,都不會有大的改觀。

雖然在理論上說,從生產者方面或生產資料方面也能提升社會生產力的質量,但如果生產製度不變或不做相應的調整,這種提升作用就極其有限,或者只是產生了提升的可能性,或者只是在個別地方或某個局部有少量的提升。因為在生產製度不變的前提下,不僅生產者或生產資料本身難以出現普遍的實質性改變,而且生產中人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和人與人的結合方式也不會發生任何普遍的變化,所以生產力的總體水平也就不會有明顯的變化。而生產製度的改變則不同,它不僅能改變自身,而且由於它本身就包含有關於生產的各個方面的規定,既有分工協作的規定、生產管理的規定、生產資料的規定、產權的規定、產品歸屬的規定、產品交換的規定、產品收益分配的規定,也可以有生產人員培訓的規定和生產技術研發的規定,所以,生產製度本身的改變對生產力的改變註定是多方面的改變,它不僅能改變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和生產中人與人的結合方式,也能改變生產者的生產技能和生產積極性,還能改變生產資料的品質。並且,生產製度也正是通過這三種形式的改變,最終實現了對生產力總體水平的改變。這就是說,生產製度的改變必然能引發生產者或生產資料的改變,不管這種改變是提高還是降低生產者或生產資料的質量,而生產者或生產資料的改變則都不是必然會引發生產製度的改變,充其量只是為改變生產製度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或條件。

人是生產力的主宰

既然生產製度是生產力中的決定性因素,而任何制度又都只能是由人來制定的,這就意味著,生產力不再是超然於人之上並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神祕之物。

韓東屏:人是生產力的主宰和操控者|社會科學報

儘管一個社會的生產力,是先於每個生產者乃至所有個人而存在,且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既得力量。但是,對於社會制度安排者來說,這個先於他(們)而存在的既得力量,卻並不是不以其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可以隨時隨其意志而轉移的。這就是,社會的生產製度是由社會制度安排者制定的,社會制度安排者就可以通過變更既有生產製度來改變生產力的狀況,調控生產力的走勢走向。因為如前所述,生產製度的改變,不僅可以改變生產中人與人、人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也可以改變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的品質,從而改變社會生產力的整體效果。既然如此,人就是生產力的主宰。這不僅體現為人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的使用者,更主要的是體現為人是生產製度的設計者和安排者。

由此可知,制度決定生產力的觀點,表面上是“唯制度論的生產力理論”,其實是“唯人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它所彰顯和確證的是這個命題:人是生產力的主宰和操控者。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56期第5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微信號:shehuikexuebao

社會科學報官網:http://www.shekebao.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