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三種技巧,不會聊天也能跟別人侃侃而談

社會 慕言慕妤 2018-12-01

對於會不會聊天這事,可以分成了兩撥人。

一種是覺得心裡願意跟別人互動交流,卻有話說不出來,從而感到很鬱悶,不知道怎麼提高說話能力的人。

另一種就是覺得自己不會說話就不會說話,愛咋地就愛咋地,抱著圈子不同不必強融的觀念,還認為為什麼要強迫自己變得會說話的人。

但不管你是真心想提高自己的說話能力,還是你只想為了應付某些不得而為之的場合,掌握以下我提供這三個說話技巧,都可以在短期內幫到你解決這個問題,讓你能夠跟別人聊起來。

掌握這三種技巧,不會聊天也能跟別人侃侃而談

提問的技巧

學會提問很重要。

有時我們跟別人交談,那個交談的對象不一定是我們完全熟悉的人;即便是朋友,倘若長久未見,他們也會經歷許多我們無從得知的新鮮事。這時通過提問這種方式,就能瞭解到對方的近況和信息。

很多人覺得跟別人在一起時無話可說,那你有試過主動去了解對方嗎?瞭解對方就需要問問題。而且提問不但能讓你瞭解到對方,還是對付冷場的一種很好的辦法。

只要你向對方拋出一些與他自身有關的問題,而他又不斷去回答你,那麼你們相處的氣氛自然會變得和藹融洽,冷場的機會也就隨之減少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提問可不是簡簡單單地隨便問出幾個問題就了事,需要用到一定的技巧,而這個技巧,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取恰當的提問方式。這個提問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問封閉式問題,一種是問開放式問題

所有非此即彼的問題,就是封閉式問題,大多隻有兩個回答給你選擇。

例如你喜歡我嗎?你愛看電影嗎?你認為這是對的嗎?你覺得這樣做好不好?甚至你家住在哪裡,你做什麼工作都是“封閉式問題”。類似的這些問題,你不是選擇A,就是選擇B,回答完就沒有其他內容了,非常封閉。

這種問題,對於延長話題或者打破冷場所起到的作用少之又少。而且問多了,還會滋生對方不耐煩的情緒,畢竟給人感覺好像是警察審問犯人那樣。千萬不要這樣做!

而開放式問題,就能夠讓對方多談自己的一些情況,而不至於一下子就沒話說。

大凡需要你作出說明或解釋的,就是開放式的問題。例如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平時你是怎麼搭配衣服的?這個遊戲好玩的地方在哪裡等等。

而“為什麼”本身就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你喜歡看電影嗎?喜歡!為什麼呢?這就是要求別人說明或解釋了。

不過,“為什麼”這三個字還是儘量少一點單獨去使用,換成“為什麼你覺得這部電影好看”這樣會更好。如果每一次對話都要問個為什麼,也會很容易讓人產生厭煩情緒的,什麼都要解釋一番,讓人煩死了。這一點要注意。

封閉式的問題,是為了瞭解對方價值觀傾向;而開放式的問題,就是為了瞭解對方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價值觀傾向。只有把這兩種提問方式交替運用,你才能對對方的為人想法有一個深入的認識,你們的對話也才不至於枯燥無聊。

掌握這三種技巧,不會聊天也能跟別人侃侃而談

搭話的技巧

有了提問作為談話的鋪墊,那麼接下來,就需要你用到“搭話”的技巧了。

聊天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不能只是單方面的進攻或者防守,對話從來都是有來有往。既然你向別人提出問題,別人回答了你,那麼你也要給別人分享自己的信息作為交換。

這個分享信息,不一定是別人主動問你,也可以是你主動搭話提供。換句話說,在兩人對話的過程中,對於某個話題你也一定要給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

你不能一直做那個發問者的角色,這很讓人厭煩的,你也要適時做一做分享者的角色。這才是正確的交流方式。

所謂搭話,就是你要適時對於別人回答說出自己的看法或故事,來延長對話的交談時間,讓交流更融洽。當然,這個談論自己,絕對不能是向對方炫耀,顯擺,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姿態述說自己的事。

例如上面看電影的例子,當別人回答了你的封閉式問題說喜歡,這時你可以繼續問一個開放式問題“你喜歡什麼樣的電影”。

完了後,你最好在這個間隙適當說出自己對此的感受。如果你也喜歡同樣類型的電影,你可以應和回答。千萬不要一開始就標榜自己看了許多電影,很厲害,大談特談;如果喜歡其他類型的電影,你也可以順著這個話題說出來。

總之,你們都是圍繞著同一個話題談話,討論。

搭話意味著你是在跟別人分享你自己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別人找你聊天,你的搭話只需談論自己就足夠了,甚至可以愛理不理,除非你對對方也感興趣.

可如果是你主動找別人聊天,那麼你的搭話,在分享完自己的想法後,就需要將話題繼續引導對方身上了,因為別人未必對你說的有太多興趣。

那什麼情況需要這麼做呢?面對你喜歡的人,或者你想多瞭解一些對方的時候,你多一點談論別人感興趣的話題,別人自然會樂意講述自己的事情,只要不過度追問某些切身的利益或者隱私,每個人都很願意談論自己。

搭話的作用,一是通過談論自己,減少經常提問題引起的煩躁,讓交流氣氛不至於陷入冷場;二是適當地談一談自己,能讓對方稍微瞭解一下你。

因為一直讓別人談自己的事,別人多多少少都會起戒心,而偶爾說一下自己的故事,別人看到你樂意分享自己,就會少了一些防備之心。

所以我才說,結合前面的提問方式,再適當地運用搭話來談一談自己,以此來建立互信的機制,然後再將話題引導對方身上,讓對方多談一下自己,不但能與對方建立更好的關係,你們的聊天也會變得很順暢。

掌握這三種技巧,不會聊天也能跟別人侃侃而談

當然,無論是提問技巧抑或是搭話技巧,都不能生搬硬套運用,用詞句式等方面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動。舉個例子。

A:咦?看你手上一直捧著這本書,你是不是很喜歡看書呢?(封閉性問題

B:還好啦!還好!

A:你這本書是屬於哲學範疇的書,看來你對哲學這方面應該很感興趣啊!(第二封閉性問題,句式不再用“是不是”,免得過度重複引起煩躁

B:一般啦!只是隨便看看而已!(對方這時還比較拘謹

A:那你平時喜歡看什麼類型的書為主呢?(開放性問題

B:其實也沒什麼特別喜歡看的書,覺得好的就買來看了!

A:那至少也是喜歡看書啊!不像我,一年都看不了幾本書,時間不是浪費在手機上就是在電視上,整個人都變得沒什麼深度了。所以我特別羨慕你們這些經常看書的人,我想你以前讀書的成績肯定很好了!(談論自己,然後將話題引導對方身上

B:也不是特別好啦,只不過從小養成了喜歡看書的習慣,一天不看的話,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

A:你都已經養成習慣了!我現在唯一養成的習慣,就是一拿起書本就打哈欠,唉!問題是,你目前的工作能讓你有這麼多時間看書嗎?(談論自己,然後提出一個封閉式問題

B:有啊!下班之後或者休息天就有時間看啦!

A:老闆不會給你們加班啊?(封閉式問題,用反問形式

B:我是做XXX的,一般情況很少會加班。

A:原來如此。我這個做XXX就不行了,幾乎每天加班,忙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了。要不是看在工資的份上,我才不會如此拼命,真羨慕你!(談自己

B:生活嘛,肯定不容易啦!(對你的話做出迴應,進入溝通狀態

接下來,我相信大家可以繼續融洽的聊下去了。基本的對話流程結構就是這樣,至於怎麼隨機應變去做,怎麼幽默搭話,熱情搭話,就因人而異了。

掌握這三種技巧,不會聊天也能跟別人侃侃而談

講述的技巧

通過搭話來談論自己,需要你用一定的講述能力。

有不少讀者問我,為什麼有些人講話很喜歡聽,有些人講話覺得很厭煩,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講述能力的體現。

我們跟別人溝通交流,不可能一直圍繞著提問——搭話——提問——搭話這種模式聊天的,在此之外,講述就是在搭話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擴充。

那些談話高手,與此同時也是講故事的高手。他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用最吸引人的方式說出來,讓人聽得津津樂道。

那這個吸引人的方式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你說的話要展示出相應的情緒!

換句話說,你的情緒一定要粘附在你要說的話上。如果你要講述開心的事,你粘附在話語上的情緒一定要愉悅,積極;如果你要講述煩惱的事,你粘附在話語上的情緒一定要困惑,苦悶。

掌握這三種技巧,不會聊天也能跟別人侃侃而談

這有什麼難度呢?我們不都是這樣嗎?

正常來說當然是這樣了,但是當我們講故事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親身處於那種境況當中,我們只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角色來敘說那件事,這時你的情緒是無法自然表現出來的,那麼要求你講述一件開心的事情時,你要講出很開心的感覺,這就不是很容易了。

講故事的高手,對於話語上的情緒轉換,從來都是隨意自如。他想表現出激動的狀態,他就可以這樣做;他想表現出傷心感覺,他也可以把話說的很傷感。

試想一下,當你講述一件災難事件時,如果你講述的情緒平靜如水,誰聽起來會感到驚心動魄呢?

我在之前文章說過,情緒會感染的。想讓你的講述更加吸引,那在你的言語上添加一些情緒吧。好的演員就是個中高手,念臺詞永遠是抑揚頓挫,充滿情緒,從來不會單調無味,一條直線。

試著練習一下講述恐怖的事情,透過你的姿體語言,神態語氣,來表現出那種恐怖的狀態,例如做出“目瞪口呆”“驚慌失措”的樣子,我相信聽話的人肯定會聽得很投入,被你的情緒一直帶著走。

當然,講述還需要一定的表達能力和知識儲備。因為你無法自如表達自己,或者生活單調乏味,腦海一片空白,我相信你也講不出什麼好的故事。

所以你就要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多看書多經歷多接觸不同的事物是最好的方法。當你的人生經歷豐富起來了,那麼配合我上面這些技巧,你的聊天肯定會更加引人入勝,從而收穫更多好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