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太和、金華、洋溪、柳樹等地“九宮十八廟”的前世今生

射洪太和、金華、洋溪、柳樹等地“九宮十八廟”的前世今生

文︱文小灰

在射洪的太和、金華、柳樹、洋溪、仁和等地都存在「九宮十八廟」的說法。那麼,射洪九宮十八廟就是指九座「宮」和十八座「廟」嗎?非也。



1st


歷史上,太和鎮有「五省會館在此新場立市」的說法,宮與廟,直接見證的是射洪商貿發展的過往。

關於這些廟宇,坊間歷來存在著大量鬼神與傳說,給歷史建築披上了神祕的面紗,我們今天要講的,是關於射洪九宮十八廟的前世今生,它們從哪裡來,後來又到哪裡去......


射洪太和、金華、洋溪、柳樹等地“九宮十八廟”的前世今生

▲金華鎮兜率寺


2nd

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各省大規模移民(我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入川,他們順著長江與涪江,到達了現在的射洪,後來我們叫這裡「家鄉」。

由於多年戰亂,當時射洪人口中的土著早已所剩無幾,現代居民中大都來自湖南,湖北,廣東,福建,江西,陝西等省;這其中有些移民原為商人,利用早期到射洪的同鄉關係,不斷地來射洪經營生意,並帶動同鄉到射洪發展,而接待、聯繫需要固定的場所,因此,這些「外省人」就開始集資,在射洪各地修建廟宇。

射洪太和、金華、洋溪、柳樹等地“九宮十八廟”的前世今生

※資料來源1990年《射洪縣誌》

說是寺廟,其實就是會館,或者更像是「同鄉會」,湖南湖北人修起了禹王宮,廣東人修起了南華宮,福建人修起了天上宮,江西人修起了萬壽宮,陝西人修起了三元宮,這些會館的建設,對射洪的商業繁榮、文化交流曾起過積極的作用。

這些「宮」後來成了重要的標誌性建築,比如東門橋附近「三元宮」的稱謂就延續至今;再後來,還成了現代射洪城鎮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為「宮」和「廟」對人口強大的吸引力,以它們為中心聚集的人口迅速增加,這才有了後來的城鎮。



3rd


除此之外,比「宮」更早的是城(牆)裡和城郊的諸多寺廟,包括城隍廟、川主廟、廣寒寺、蟠龍寺、大悲殿,登雲寺,雲林庵(老鴉山)、靈鷲寺等,這些「廟」和上面那些大大小小的「宮」一起,便成為了後來我們口中的「九宮十八廟」。

說是「九」宮「十八」廟,其實,這些宮殿和廟宇的數量並不是精確的27座。

九宮十八廟是這一大類建築的泛稱,有沒有這樣的稱謂,這樣的說法有沒有深入人心,大抵可以判斷這個地方過去的興盛與否,這還影響了後來的經濟發展佈局,太和,洋溪,金華,柳樹等地,至今仍是射洪境內最重要的城鎮。


射洪太和、金華、洋溪、柳樹等地“九宮十八廟”的前世今生

▲花布巷,禹王宮舊址


4th


那麼,當年走在廟宇眾多的的街頭,到底是一副怎樣的場景呢?為此,我們可從一些文獻資料中窺見一下當時的市井。

洋溪鎮周圍自然環境好,廟宇和娛樂場所多,給少年們提供玩的地方,春天可上山放風箏,河邊釣魚,夏天可去涪江游泳,秋天登高,冬可玩冰,遊寺廟。當年集市上商業繁盛,私營店鋪在經營上相互競爭,製作了許多廉價味美,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比如川北涼粉,甜糕,鍋盔,油幹,柿子餅,糖薄脆,蒸饃,鹽炕花生米,這些食品都不太貴,家中父母只隨時給少許零錢,便可享用豐盛的食品,至今回味無窮。鎮上和近郊還有許多廟會,又可隨父母和親朋去趕會,實際上是郊遊,還可以觀看酬神戲,扎劇平臺,開展宗教活動。廟會時期,遊客眾多,商貿活動也最繁榮熱鬧,至今記憶猶新。——曾祥鄒《故土與童年》



射洪太和、金華、洋溪、柳樹等地“九宮十八廟”的前世今生

▲洋溪古佛寺,保存最完好的民國建築


5th


隨著歷史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遷,後來這些地方大都被改成了辦公、辦學、辦廠的場地,脫離了本來的功能和樣貌,加上後來大規模的城鎮建設,被城市逐漸吞噬,變得越來越不被後來人所知。

目前,在極少的地方我們還能見到這些建築的殘垣,它們又成為了新的市鎮的一部分,只不過,當年的風光早已不見,大都只留下一堵堵高大堅實的牆壁、人們口中的地名和遠去的射洪故事。

射洪太和、金華、洋溪、柳樹等地“九宮十八廟”的前世今生


▲洋溪,西秦會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