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九宮十八廟

本文刊於《巴蜀史志》2017年第6期

九宮十八廟起源何時無從考查。傳大多數建於唐、宋、明。到清代宮廟活動頻繁,對遂寧人文、經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民國時期逐漸衰退,部分宮廟被機關、團體、學校、軍隊、工廠佔用。新中國成立後破除封建迷信,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和近年來進行市政建設、街道改造,宮廟幾乎無存,僅剩半個天上宮。

1

九 宮

天上宮天上宮,福建會館,供天空祖母(玉皇的母親),是遂寧九宮十八廟最具代表性的宮廟建築。按樑上記載,興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木質結構,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佔地面積約4320平方米。位於天上街至政府東街之間,坐北面南,一進四重,雙重四合院佈局。

遂寧九宮十八廟

遂寧天上宮(作者供圖)

現存半個天上宮的建築有山門、正殿、兩邊書廂樓,組成四合院,中有大壩,能容納近兩千人觀賞戲曲演出。山門帶戲樓,門面三重簷,簷下施裝飾斗拱;戲臺面為單簷,簷下施裝飾斗拱,整個房蓋為歇山式。面闊五開間,寬26米,進深三開間13米;前面為山門,後面作戲樓。正殿寬敞高朗,面闊五間寬26米,進深三間10米,通高9.8米,用立柱32根,穿鬥式樑架,單簷懸山式房頂,筒瓦覆蓋。勾頭滴水圖案繁多,前簷下施裝飾龍鳳昂頭如意斗拱51朵,昂為龍(鳳)頭,古樸大方。兩側書樓相連,面闊九間33米,進深3.3米,捲棚頂,兩層,上層外用木欄杆,呈萬字格花紋,十分美觀。山門外八字封火牆,用磚雕鑲嵌成三層三邊樓閣式半邊塔,塔高8.5米,呈三邊造形,一座名“乃文”,一座名“乃武”。原各層均供一尊圓雕神像,2011年移建在今天上宮南側。

天上宮建築富麗堂皇,雄偉壯觀,以雕刻精美著稱,木雕為主,併兼有石雕、磚雕。山門前的門坊上雕25幅戲劇故事圖,造型優美,人物栩栩如生。山門後簷坊上雕四龍兩鳳圖,刻技精妙,匠心獨運。正殿兩邊稍間石壁上也有戲劇故事浮雕。正殿稍間正樑上題:“大清咸豐元年辛亥春二月二十六日閩省建立”。從題記看,天上宮系福建人來遂寧後修建的會館。

民國時期該宮作土布市場及川中師管區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曾為遂寧縣工商聯、縣稅務局、縣人民政府招待所、縣防疫站、縣針織三廠先後佔用。20世紀80年代縣防疫站、縣衛生局佔用後(北)半部分四合院,約1000餘平方米拆除,建成辦公和宿舍大樓。縣針織三廠佔用前(南)半部分,在“破舊”“立新”中,對建築物上的雕刻藝術,用石灰塗抹後寫上毛主席語錄,1987年移交給市博物館、市文物管理所使用。隨後於2001年遷往西山北路611號至今。

文昌宮文昌(倉)宮,讀書人會所,供倉頡夫子牌位。位於遂寧城區天上街21號,坐北向南。據1929年編修的《遂寧縣誌》記載:“文昌宮原在文廟左,其後歲久傾圮。清乾隆三年,邑令田朝鼎徙建城內萬壽寺(宮)左,美侖美奐,廟貌聿新。乾隆十七年,復經前任劉桐(移天上街)重修。乾隆四十八年,士人等又修兩廊,以為當道盥洗更衣之所,壯麗深嚴,亦遂邑之大觀也。”

文昌宮原門前有磚砌雍壁,左側有一後院,內建戲樓,檯面為單簷,簷下施裝飾斗拱。但戲樓面積不大,只能供少數人看戲,殿後有九層高的魁星樓,1940年因傾斜被拆除四層。正殿修建有迎官廳,後建圍牆,牆兩頭建門進出。後來拆除改建。

文昌宮側迎官廳,俗呼為皇城,供有皇帝萬歲牌位,民國初在兵亂中拆去。宮內曾隨時宣讀聖諭,後改修茶館,名為“甘露飲”,又改為“一滴甘”,後來改作它用。

此建築前後兩殿,均為木結構,單簷歇山式屋頂,抬樑式樑架。前殿面闊四間寬14.9米,進深二間8.2米。後殿面闊五間寬19.8米,進深三間10米,通高9.8米。二殿各種裝飾構件保存較完整,青石柱礎上均雕龍紋,前後簷撐木、垂花等裝飾構件上雕刻的花鳥技藝精湛,栩栩如生。建築面積約800餘平方米。

民國時期曾作徵收局遂寧田糧管理處,後被商會等部門佔用,1920年曾在此辦過小學。1960年正殿曾作絲廠宿舍,後又作市棉紡織廠宿舍。左面小院為中國民盟遂寧縣委員會住址,九十年代賣給市棉紡織廠作招待所。部分建築1988年被市中區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後拆除。

萬壽宮萬壽宮,江西會館,供李老君(李聃)。位於順南街92號,坐南朝北,擴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21),系木結構。原有建築一進三重,為雙重四合院佈局,前面山門即戲樓,為單簷歇山式,樓前有一大壩,壩後有兩重大殿,左右兩側配廂房,總建築面積800餘平方米,佔地面積900餘平方米。

民國時期為地方保安司令部駐地,1950年為城區人民政府駐地,後為綿陽地區川劇二團,現為遂寧市藝校使用。20世紀90年代初被市藝校全部拆毀,改建成辦公宿舍大樓。後將正殿移遷成渝岔路口磚廠後山建成道觀——萬壽宮。

九華宮九華宮,供九天玄女娘娘(九華仙子)。位於遂寧城內順南街萬壽宮東側,坐南向北,建於清乾隆年間,有殿宇兩重,正殿系木質結構單簷歇山式房頂,小青瓦覆蓋,穿鬥式樑架,二穿用五柱,面闊三間寬15米,進深四間10米。兩殿共有建築面積300餘平方米。後來改建作小學教學用房,現為汽車四十隊職工宿舍。

玄天宮玄天宮,浙江會館,供玄天上帝,法名真武祖師。位於遂寧城內順南街,與萬壽宮相對,坐北面南,建於清乾隆年間。由山門(戲樓)、前殿、後殿、廂房及書樓組成四合院格局。共有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

民國時期為紅十字會使用,後又為絲、煙市場,現為順南街小學,全部改建為樓房。

禹王宮禹王宮,湖南會館,供大禹王。位於城區米市街西頭,坐西向東,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系石木結構,一進三重,呈目字形四合院佈局,建築面積約1600平方米。原廟前大門為三開間,柱為青峽石,方形邊寬約0.7米,高約7米,正門上書“禹王宮”三字;左門上書“繼往”,右門上書“開來”。門上龍鳳板均用青峽石板製作而成,上刊刻文字、圖案。

民國時期曾一度被李家鈺駐軍設為軍工廠,後設米糧市場、明恥中學校舍。新中國成立後,山門、前殿被拆除,修建成遂寧軍分區大禮堂,後殿及其它附屬建築為縣糧食局使用。

帝主宮帝(地)主宮,陝西會館,供土地神。位於遂寧城內小西街,坐北面南,建於清乾隆年間,整座宮由前殿、正殿、後殿、廂房組成四合院。正殿單簷歇山式屋頂,抬樑式樑架,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立柱用材粗壯;雀替、襯枋、駝峰全部鏤空雕刻,既承重力,又作裝飾;橫樑、挑枋作彩繪;門窗採用格扇門,格心作縷空透明菱花圖案。殿宇之間有寬敞大壩,右側與南華宮的圍牆相連,總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

民國時期團管區、城區鎮公所駐於此宮,20世紀60年代為城關民辦中學校舍,後為市房管處和南強稅務所使用,八十年代初期全部改建為樓房。

南華宮南華宮,廣東會館,供南華真人。位於遂寧城內小西街,坐北面南,與帝主宮毗鄰,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為木結構建築,一進四重,四合院佈局。後殿、中殿均為單簷歇山式,中殿面闊五間20.5米,進深三間11米,通高8.7米。其構建精巧,具有典型的清代四川建築風格。宮內額枋、隨樑、駝峰、雀替等,施彩繪,鏤刻花草,均精繪細刻,造型生動。現存建築面積399平方米,佔地800平方米。

民國時期為團管區司令部,後由中國銀行佔用。新中國成立後,為遂寧專區人民醫院宿舍(現市中心人民醫院)。

三元宮三元宮,廣西會館,位於遂寧城區北辰街92號,坐東面西,一進三重,四合院佈局。建於清道光年間,木質結構,山門齊北辰街面,後有大殿、後殿,兩側廂房、書樓相連。

民國時期部分被李家鈺改造為一樓一底磚木結構的樓房,正面五間,兩邊走樓各七間,設邊防軍司令部於此。後為私立明恥初級中學用,1950年為遂寧高級中學校舍,1957年設遂寧紡織廠籌建處,因失火部分被燒,現已全部蓋成樓房作遂寧錦華紡織公司職工宿舍。

2

十八廟

旌忠廟旌忠廟,又名忠臣廟。位於遂寧城北裕豐街,為紀念五代後唐名將武信軍節度使夏魯奇駐守遂寧忠烈殉節而建。夏魯奇,字邦傑,山東青州人;驍勇過人,屢立戰功,賜絹千匹,授河陽忠武節度。後唐明宗時,興師伐荊南,又任副招討使、武信軍芝嬖使,授鎮遂州(今遂寧)。天成四年(929),東川(南充)節度使董璋與西川(成都)節度使孟知祥合謀反唐,叛軍號稱十萬之師,長興元年(930)10月,攻打遂州,形勢緊急逼人。夏魯奇卻只有步騎五千,屬將兩員,經浴血奮戰三個多月,於次年正月戰死於南津橋外。明宗聞訊,慟哭哀其死,厚給其家,賜贈太師齊國公。後人感其忠烈,堪稱哀世麟鳳,為其建廟,於春秋祭祀。

夏魯奇殉難後,正值戰亂之季,遂寧人民為了紀念他只建一祠治後圃。至北宋徽宗時,知州李駒出治遂州,恭謁祠下,痛魯奇之死,誓為其百世揚名,遂奏請建廟。政和元年(1111)九月,帝賜“忠節”廟號,旋即於涪江之濱動工修建。廟成,宣和四年(1123)又奏請徽宗敕賜“旌忠廟”為額。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涪江大洪泛濫,廟宇被衝,垣牆傾圮。寧宗嘉定三年(1210),又易地城北重建,仲冬落成。重建之旌忠廟佔地寬10丈,深20丈。據碑文記載:“前瞰通衢,面勢穩壯,後枕群峰,氣象蔥鬱,棟宇雄麗,簷甍翬飛,其址埴埴,其廡翼翼”。廟兩側均有石碑,惜碑碣早毀,僅存志書碑文。

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七月,京兆王侯脫脫來遂駐守,見廟歷歲失修,甍樑朽腐,於是“首割己俸,偕僚佐議,撤其故壞而一新之。”次年,士民欣助。從至正十一年(1351)到十三年(1353)大修告竣。

清道光十二年(1832)又在原地重建祠廟,坐西向東,一進三重殿,為木質結構,單簷歇山式頂,山門高大雄偉,門臨裕豐街,門內有萬年戲樓,左右兩側為走廊,正中為忠臣殿,組成四合院佈局。忠臣殿內正中造夏魯奇巨型坐像一尊,兩側配有副將兩員,像右側有元碑一座。該殿為木結構單簷歇山式屋頂,抬樑式樑架,六架椽屋前後乳栿剳牽用四柱,四闊三間寬13.5米,進深三間13.5米,通高9米,簷高4.6米,用料粗大,柱礎石質,分別呈圓形、六稜形,雕刻精細。旌忠廟在1920年實業局佔用,1930年後殿作小學校址,前殿作棉花市場。該殿一直保存到八十年代中期才被市中區(現船山區)文教局拆除,修建裕豐街小學教學大樓。

藥王廟藥王廟,供藥王孫思邈。位於遂寧城內高升街33號,坐北面南,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為一進三重,由戲樓、殿堂、配殿、書樓組成四合院。正殿為單簷歇式建築,木結構,用材粗壯,面闊五間。雕樑畫柱,十分美觀,建築規模較大,總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靠高升街小學的圍牆用灰色片磚砌成,採用一橫一豎中間空的方式建封火牆。其餘建築早年改建。

該廟內塑有七仙聖母神像,是遂寧制絲業七仙聖母會的集會處。民國時期被陳鴻文師部佔用,後為城區糧站徵收處。1950年後作糧食局門市部和倉庫,後又為城區糧站二門市部。現被拆除建成樓房。

城隍廟城隍廟,供城隍。位於遂寧城內順城街,改建於明景泰四年(1453),清道光年間進行維修。該廟坐北向南,依中軸線,自南而北,一進三重,兩邊配廂房及十二殿,四合院格局,中軸線上分別有戲樓、前殿、後殿,系木結構建築。

泥塑、彩繪為廟內一大特色,柱礎鐫淺浮雕紋飾,前殿明間柱礎的浮雕雲龍紋精細,額、枋、雀、替等構件均施彩繪。整個建築佈局合理,結構謹嚴,構築精巧,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

該廟在較長時期為城內縫紉、蠶絲、木、石、泥、解、箱、鏡諸多行業的集會場所。民國時期為遂寧地方法院使用,後由遂寧縣公安局、縣中隊使用,現全部拆除,改修成樓房。

財神廟財神廟,供財神趙公明。位於遂寧城內順城街中,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坐西向東,系木結構建築。該廟原有戲樓,正殿、後殿,兩側有書樓及廂房,戲樓與正殿之間有一壩,正殿為單簷歇山式頂,穿鬥式樑架,面闊五開間;房上覆蓋小青瓦。總建築面積約600餘平方米。

廟內有李老君神像,是遂寧銅鐵鑄造、銀樓和沙罐、骨角等燒製行業的老君會祭祀場地。

該廟在民國時期已拆除,改為磚木結構的一樓一底房屋,作縣參議會辦公室和理化實驗室。新中國成立後,為縣招待所使用,九十年代初已全部拆除,重建樓房。

文成廟 文成廟,供文成公主。在文成街中段,坐東向西,青瓦平房3間。五十年代作織布加工房,後改建居民住宅。

川主廟 川主廟,供李冰父子。位於遂寧城關德勝上街,改建於清光緒年間,系木結構建築,有山門,進門為戲樓。過樓下為一敞壩,可容幾百人看戲。此廟有前殿、中殿、後殿、廂房。前殿:單簷歇山式房頂,穿鬥式樑架,五穿十一柱,面闊五間寬20米,進深9米,柱徑0.45米。中殿:單簷歇山式房頂,抬樑式樑架,六椽栿用四柱,面闊五間寬24.6米,明間5.4米,次間4.8米,梢間4.8米,進深11.5米,簷高5米,通高7.5米。整座寺廟各殿堂的雀替、蜀柱、窗花雕刻精美,圖案生動形象,樑上有題記。山門早年被改建。

該廟原為勞動人民紀念治水專家李冰父子所建,主像供的是李二郎。兩側供有不少的木雕神像,均作彩繪,穿袍帶。民國時期為當地駐軍被服廠和軍糧倉庫,1949年曾一度為民辦小學校舍。後來移交給綿陽專區第二醫院和南強供銷社使用。總建築面積632.98平方米,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殿宇寬敞古樸典雅,具有清代地方建築之風味,保存比較完整,是研究遂寧地區清末建築的實物證據。1987年12月市中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拆除,改建樓房。

文廟 文廟,供孔夫子。位於城南文星街(現遂州南路),坐西向東。建於唐貞元間(785—805),廢於五代孟知祥戰亂之年。宋慶曆四年(1044)改建於城東,又為洪水衝頹。宋嘉泰初(1201)遷建於書檯山下唐九宗書院舊址內,為古遂邑辦學之所。明嘉靖八年(1529)改稱為先師廟。清代稱文廟,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加修繕,此時已頗具規模。清同治九年(1870)又擴建。

據《縣誌》載,明清文廟規模較大,結構完整,廟前有“萬仞宮牆”,牆內有櫺星門,門之右為聖域,左為賢關,皆有耳門。左耳門側有待祀所,右耳門側有更衣所,是主祭官在此待祀侯祭、更衣沐浴的地方。不到數步又有一池,其水不深,叫泮水,上有三座小型拱橋,在潼川府中試的秀才,必從此橋步過參聖,即“身入賞門(學宮),泮水生香”了。在戟門兩邊,左有鄉宦祠,右有鄉聖祠。戟門匾下門上書“聖諭”“大學之道”全章,傳系朱熹所寫。戟門後便是春秋祭祀人員行禮的地方。離大成殿約10米,中間是空壩,四周有石欄走道,走道有長廊,東為東廡,西為西廡,內供牌位,即四配十哲,然後至大成殿。另有明倫堂、崇聖祠、尊經閣等。殿宇歷代皆有增修。

大成殿重修於清同治九年,系木結構建築,抬樑式樑架,面闊五間寬27米,進深四間19米,通高10.8米,素面臺基高1米。總佔地面積約2200平方米,建築面積525平方米。原前面臨街處,立有張鵬翮題額的木質牌坊一座,東面是“扶搖直上”,西面是“龍翔鳳翥”。現已無存。早年為遂寧縣立中學使用,後為遂寧一中校址。1987年市中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拆除,建成樓房作教學用。

杜康廟杜康廟,供杜康。位於縣城文星街中段(今遂州南路),與東嶽廟毗鄰,建於清道光年間,一進二重,四合院格局,大小規模與東嶽廟相似。杜康是釀造(酒、醋、醬油、醪糟等)業的祖先,該業組建杜康會,此處為聚會場所。早年被改建,現為川中油礦辦公大樓。

三官廟三官廟,供三官大帝。位於城區文星下街(今遂州南路),建於清道光年間,坐西向東。原建築為一進二重,封閉式四合院,建築面積約300多平方米。因洪汛移至油房上街金玉街口,只有兩間門面,供武聖(關羽)、武顯(潮神伍子胥)、武穆(岳飛)。系遂寧度量衡器製造業的工匠祭祖集會之地,早年拆毀。

東嶽廟東嶽廟,供東嶽神黃飛虎。位於遂寧城南凱旋路,坐北面南,建於清道光年間,木質結構,一進兩重,四合院格局,山門、正殿和兩側配殿。民國時期該廟曾為邊防軍的炸藥廠,以後曾慶康在此辦蜀豐紗廠,解放前交與李天成。1950年後為幹部訓練班使用,現為川中石油礦區使用,已全部拆毀改建為辦公大樓。

五顯廟五顯廟,供武聖人(伍子胥,亦稱伍員)。位於城內大十字(大南街口與大東街口相交處),建於清道光年間,系木質結構建築,殿堂一座,一樓一底,面向大南街。民國時期改作商店使用,解放後為服裝門市部,現已拆除改建。

龍王廟龍王廟,供海龍王。位於城區天上街41號,建於清乾隆年間,坐北向南,一進四重,層層遞進,前為山門,中為前殿,後系正殿,兩側作為和尚或道士用房,各殿之間均有天井壩子,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山門系木質結構建築,單簷歇山式頂,抬樑式樑架,門架椽屋,前後乳栿剳牽用四柱,面闊三開間,進深三開間。枋、樑、雀替均作彩繪。

該廟於1926年為明星電燈公司使用,在此設有小型火力發電機,只供少數人用。1955年後曾一度為手管局使用。1986年後殿遷至靈泉寺上廟,作復修觀音殿用。前殿早年被改建。八十年代末被全部拆除,修建成市鄉鎮企業局辦公樓和宿舍。

葛公廟葛公廟,亦稱梅葛廟,供葛仙翁(染料發明者)。位於遂寧城內政府西街73號,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坐北向南。一進三重,主要建築有山門戲樓、正殿、後殿,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層層遞進,兩側排有書樓、廂房,主次分明,左右對稱,典型川中清式建築風格。廟內有大黃葛樹兩棵,將前院大壩覆蓋。

梅葛廟是該行的會所聚會之處。在民國時期為縣衛生院使用,1950年後為縣招待所、武裝部等單位使用。1980年後全部拆毀,修建成武裝部大樓。寺廟正名為軒葛廟,俗呼葛公廟,原廟內主像供有軒轅、葛洪等。葛洪座像後面塑有梅杏樹,因葛洪坐在梅樹下修道,梅杏落在衣衫上染成了梅紅色,啟發了葛洪以植物根果等發明染料。後人奉葛洪為“葛仙”,又叫“葛仙翁”。故遂寧染整業敬“葛仙”為祖師。

蕭曹廟蕭曹廟,供蕭何、曹參。位於原遂寧縣衙正堂,建於清康熙年間,坐北面南,俗稱“衙神祠”。內塑蕭何、曹參像,龕前塑一臥伏猛虎。以漢高祖“約法三章”定律,含有懲戒作奸犯科者之意;又以《禮記》“苛政猛於虎”句,警示執法者。廟前建有聖諭坊一座,上書“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蘊含深義。該廟後移至西門外。現白雀寺至山鳳寺之間,在石板大路西邊建一小廟。有青瓦房三間,塑有肖、曹二像。此係磨面業行會聚會之地。此建築早年全部拆毀。

桓侯廟桓侯廟,亦稱張爺廟,供張飛。位於遂寧百福街北口。建於清乾隆年間,坐東向西,一進二重,雙重四合院;由門樓聯與戲臺、正殿,兩側配書樓。門樓為單簷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後為戲臺。整個建築面積約佔800平方米。張飛是屠夫敬奉的祖師,故屠宰業組建張爺會在此集會。民國時期,地方戲班作過戲園基地,後改為電影院,幾經重修,現全部拆毀。

四聖廟四聖(省)廟,亦稱紫雲宮,位於遂寧城東清平街對解放路之處,建於清道光年間,原有大殿兩重,戲樓一座及廂房,走廊組成雙重四合院佈局,總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此宮廟俗稱“四省廟”,實為“鄂、湘、贛、皖”四省人來遂經商修建的會館,內供奉鎮江爺像,匾書“紫雲宮”。民國時為搬運公會使用,現為市食品公司改建成宿舍大樓。

老關廟老關廟,亦名武聖廟,供關聖人關羽。位於遂寧城東油房下街,始建年代無考,復建於清光緒初年,坐西面東,為一進兩重,原有山門(戲樓)、正殿、廂房。山門、正殿均為單簷歇山式房頂,穿鬥式樑架。面闊三開間,直稜式門窗,樑柱施彩繪,柱礎用石質抱鼓型,整座寺廟建築面積約360平方米。早年將兩側廂房拆除,解放後山門由人民政府劃撥給行政拘留所使用,正殿為果品公司佔用。現已全部改建。

該廟臨涪江西岸,為防水患,於清道光年間又在城內順南街緊鄰玄天宮建一座武廟,稱為新關廟,坐北面南,是一座由山門、正殿、廂房組合成典型的清代四合院建築。故遂寧城內有兩座關廟。

民國時期為縣紅十字會使用,20世紀80年代與玄天宮一併拆除,由順南街小學校修建成教學大樓。

楊泗廟楊泗廟,供楊泗(城隍菩薩的岳丈)。位於遂寧城東門下碼頭楊泗廟前街,坐西向東,原有戲樓、正殿和兩側廂房構成一座一進兩重四合院建築。正殿為單簷懸山式房頂,抬樑式架樑,四步架六椽栿用四柱,前簷配有廊柱四根,面闊五間16.6米,進深8米,明間5米,次間2.9米,通高6.7米。兩側廂房為單簷懸山式房頂,穿鬥式樑架,三穿用九柱,面闊五間,進深7.25米,通高5米。共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整個建築結構謹嚴,構築精巧,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

廟內塑有黃道婆——機仙聖母神像,是遂寧紡織業的集會場地。

民國時期此廟為駐軍佔作白藥廠,後來廠遷出後為百姓住宅,1950年後人民政府劃撥作民辦小學校舍。

遂寧九宮十八廟在表現公共用途及民間形式方面,既遵守傳統法規,又能結合地方風俗,並豐富了民俗文化氣息,對社會治安、經濟商貿、文明禮貌、人際和諧都是有利的。

(載《巴蜀史志》2017年第6期,總第214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