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韶關!他紮根深山11年與鱷蜥為伴,貢獻自己

鱷蜥是爬行動物中比較古老的一類,主要生活在山間溪流的積水坑中,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目前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感動韶關!他紮根深山11年與鱷蜥為伴,貢獻自己


韶關與清遠兩市四縣交界的羅坑深山中,

有一位來自廣西的80後,

研究生畢業後,

放棄奔赴大城市發展機會,

毅然決然地來到深山老林,

一頭全心全意守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一頭扎入枯燥孤寂的科研中,

一干就是11年

他的名字叫何南

現任廣東省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宣教科科長。

2017年,他榮獲第六屆“感動韶關十佳道德模範”(提名獎)。


緣起於鱷蜥,相識於羅坑

1984年出生的何南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生態學專業。200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與鱷蜥相遇,與羅坑結緣。正在攻讀碩士研究生的他,在導師的帶領下,來到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圍繞鱷蜥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三年研究生求學生涯,他深入大山與鱷蜥為伍,認真觀察研究鱷蜥的生活習性。孜孜不倦地求學與研究的同時,何南深刻認識到鱷蜥的瀕危程度與亟待保護的嚴峻現狀,在心裡種下了要利用所學專業知識保護鱷蜥野生種群的心願。

感動韶關!他紮根深山11年與鱷蜥為伴,貢獻自己


羅坑鱷蜥。

201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的何南,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到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那時起,他的身份,有了質的轉變,從一名專注科研的學生,變為一名以保護鱷蜥為己任的保護區工作人員。

轉變身份的何南,不變的是保護和研究鱷蜥的初心。進入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以來,何南始終站在鱷蜥保護的最前線,堅持每個星期到野外鱷蜥溪溝開展鱷蜥監測工作,充分收集鱷蜥棲息生活環境生態數據,掌握鱷蜥種群動態,瞭解鱷蜥生活習性,為人工繁育鱷蜥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近年來,羅坑鱷蜥人工繁育新生鱷蜥取得良好成效,在鱷蜥研究中心飼養著160多隻人工繁育的鱷蜥。何南還主持和參與多項鱷蜥科研項目,發表多篇對鱷蜥保護有重要價值的科研論文。因其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突出貢獻,2016年9月,何南被省政府授予“‘十二五’廣東省環境保護先進工作者”稱號。2017年,在第六屆“感動韶關十佳道德模範”評選中,何南被評為敬業奉獻道德模範(提名獎)。

嚴於律己,攻堅克難

來到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見到何南的時候,他剛剛和同事進行完一輪消防演練,一身迷彩服的他,看上去和剛工作沒幾年的小夥子一樣,清爽、陽光、幹練,只有晒得黝黑的皮膚默默地告訴旁人,身為一名大山中的保護區工作人員,這些年經歷了多少野外作業的風霜雪雨。

“這兩年的主要工作和過去幾年沒有太大的區別,就是開展好日常的工作,一以貫之地做好鱷蜥保護的相關科研。”何南一邊笑,一遍平淡地對記者說。

或許是常年身處深山,每日和珍稀卻柔弱的鱷蜥為伍,與很多在城市裡工作生活的人不同,在何南的身上,有一種淳樸的氣質,像山風般清涼,像山泉般清澈。

“何南作為一名年輕的80後幹部,也是我們保護區科研宣教的帶頭人,對我們保護區鱷蜥的保護、繁殖做了很多貢獻。特別是獲得道德模範(提名獎)後,何南時時刻刻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對鱷蜥的野外監測觀察抓得更加紮實。”羅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吳志峰對記者說。

在人工飼養環境下,由於水質、光照等眾多因素的影響,鱷蜥往往容易生病。由於鱷蜥是獨科獨屬獨種,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少,也缺乏近親種可以借鑑,一旦生病,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案。從2017年開始,何南申請了鱷蜥疾病研究項目,帶著科研隊伍不斷摸索研究,給鱷蜥開刀做手術,守候在病體邊觀察記錄康復情況,不敢疏忽大意。

“過去,因為疾病造成的鱷蜥死亡案例相對較多,做了這個項目以後,通過研究我們知道了如何檢疫,如何治療,現在我們這裡基本沒有一條鱷蜥是因為這個疾病而死亡的,這是一個很顯著的研究成果,也為下一步鱷蜥的野外放歸提供一個很好的屏障、依據。”談起近兩年的工作,何南對於自己的這個研究成果感到特別有成就感。

“這輩子就在這裡了”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一眨眼,何南與鱷蜥結緣整整11年,在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也有8個年頭。這11年間,何南從青澀到成熟,從一個初出社會的大男孩到一個擔當重任的成年男子。他娶了羅坑本地的一位姑娘,在羅坑完成了結婚、生子的人生大事,也讓羅坑真真正正地變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因為鱷蜥,我與羅坑結緣,因為鱷蜥,我遠離家鄉,因為鱷蜥,我未能時時在父母前盡孝,心裡也有愧疚。但是,也是因為鱷蜥,我找到了生活的樂趣,找到了未來的方向,我以能夠為生態保護事業貢獻綿薄之力而自豪。”何南說。

11年間,儘管身處大山深處,何南的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由於通訊不發達,在深山站點打個電話要四處找信號,有了信號還要保持通話姿勢,生怕動一下信號中斷。如今,這些一去不復返了。日新月異的科技與鱷蜥保護投入的不斷增加給何南的工作帶來了不少的便利。

然而,何南身上的緊迫感依舊時時刻刻存在。何南告訴記者,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基礎數據的採集,基礎數據越豐富、越紮實,得出的結論越精準。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因為論文答辯等一些客觀需要,何南手頭上的數據曾經中斷過,現在回想起來,仍然忍不住扼腕嘆息。“這些數據一斷了就再也沒有了,現在想補,也補不到了。”

“我很喜歡鱷蜥,喜歡保護它、研究它,保護這個物種對於我們整個生態環境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所以,我會繼續紮根在這裡,甚至這輩子就在這裡了。”

(來源:善美韶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