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曉史是個詩窩窩 寫滿農民自己的詩——探訪山西詩詞第一村

曉史是個詩窩窩 寫滿農民自己的詩——探訪山西詩詞第一村


臨汾:曉史是個詩窩窩 寫滿農民自己的詩——探訪山西詩詞第一村


臨汾:曉史是個詩窩窩 寫滿農民自己的詩——探訪山西詩詞第一村


臨汾:曉史是個詩窩窩 寫滿農民自己的詩——探訪山西詩詞第一村


走進曉史村就走進了詩窩窩。

曉史位於臨汾市翼城縣南唐鄉東南隅,村子不大,名聲卻很響。因為在村禮堂大院裡,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石碑,碑上郝然刻著“全省詩詞之村”幾個大字,這碑名是山西省詩詞學會2008年命名的,碑上的字是省詩詞學會會長武正國親自題寫的。這是山西省歷史上第一塊詩詞碑,也是山西目前唯一的一塊這樣的碑,更是讓曉史村民引以為自豪的一塊石碑。這樣的石碑為何會花落曉史呢?讓我們走進曉史探個究竟。

走進村子,你會看到一塊塊圖文並茂的黑板報,黑板報上寫滿了農民自己的詩。有寫自己美好生活的,有寫農村新面貌的,有讚揚村裡好人好事的,有歌頌黨的惠民政策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侯憲紅的《農家小院》:“農家小院四分三,種了茄子又栽蒜。吃菜省錢又美化,人如畫中小神仙。”崔志明的《油路》:“千年坎坷一掃光,一路笑聲一路歌。致富有路朝前邁,何愁財神不入閣。”姚景章的《農家日子勝天庭》:“勤勞打開致富門,科技送來發財經。政策鋪就小康路,農家日子勝天庭。”還有趙軍的《孝賢一枝花》、郭炳耀的《晒公糧》、左豔玲的《誇兒》……板報前還時有村民站在那裡指指點點,對詩詞評頭論足。

走進農家文化小院,時常會趕上農家小院吟詩會,感受到農家詩意的生活。“中秋佳節心歡喜,閤家賞月設宴席。以月為題作首詩,輸了要罰酒三杯。”(作者趙廷選)“農家小院真熱鬧,看書寫詩勁頭高。學習知識求進步,農民素質漸提高。”(作者蘇平)“不誇我家蓋大廈,不誇兒女孝爹媽。只誇媳婦會寫詩,農家開出文藝花。”(作者崔志明)樸實無華的詩句,充滿詩意的農家生活,看後讓人對農村刮目相看,對農民詩人心生敬意。

這幾年,曉史村出了幾十名農民詩人,年齡最大的超過八十,年齡最小的只有十幾歲,還有幾個農民出版了個人詩集。路玉香,一個農家婦女,現已成為縣裡很有名氣的詩人、山西省作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出版了詩集《詩苑鳥語》。2015年,她的詩作《佳節祝福》在第十二屆天籟杯中華詩詞大賽評比中榮獲金獎。崔志明,一個地道的莊稼漢,也出版了詩集《田園放歌》。趙廷選出版了詩集《鄉野新蕾》。榮黛,天津知青,後來成了村裡的媳婦,寫的詩《小雨淅淅瀝瀝》,在臨汾市文聯舉辦的首屆“恆立昌杯”詩詞楹聯大賽中,榮獲自由詩一等獎。村裡還集體出版了一本《曉史村民詩選》,書中收集76位詩人300多首詩,此書填補了山西農村出版詩集的一項空白。

打開這些詩集,讀著一首首充滿生活氣息、鄉土風味濃郁的詩,令人驚歎,讓人陶醉。路玉香的《過年》:“把頭年的豐盛圓進水餃,把來年的夢想圓進年糕;喜慶和希望擰成開心的麻花,愈做愈大,更足味道。縱情的胸懷掏給春聯字條,無盡的遐想送給剪紙的剪刀;給改革的大門貼上春曉的“喜報”,給時代的窗口貼上迅猛的浪潮。把歡笑給予迎春的鞭炮,把幸福寄給吉祥的燈籠炫耀;盤盤碗碗噴出濃郁的香氣,甜美漾出酒杯把你醉倒。”李衛德《農民的秋天》:“當蘋果壓彎了枝頭,掛在胸前;當葵花笑彎了身軀,臉朝地面;當柿子羞紅了臉,如燈籠高懸;當紅薯撐裂了厚土,隆起了地埝。啊,農民的秋天好實在!……”80歲老嫗李月英的《脊樑》:“山有脊樑不塌方,龍有脊樑太空翔。人有脊樑腰桿硬,虎有脊樑敢稱王。百姓脊樑共產黨,大風大浪不迷航。”女青年石豔果《農聲詩魂》:“忙時揮汗勤躬耕,閒時拎筆寫詩文。重視文化重視農,兩朵香花並蒂紅。”

這些農民詩人的詩雖然沒有文人雅士的詩那麼高雅,但他們那或形象、或淳樸、或直白的詩句,真如《詩經》裡的《國風》,原汁原味地反映著農村的新變化、農民的新生活、農民的精神面貌。讀後會讓人明白:詩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詩,蘿蔔白菜皆有詩味。

讀了他們的詩,詩詞碑矗立曉史村就理所當然了。當年村裡立碑時,熱鬧異常。大隊在大禮堂裡舉辦了書畫展,舉辦了詩歌朗誦會,在禮堂大院裡擺了酒席。縣上、鄉里領導來了,翼城電視臺、翼城報記者來了,全鄉幾十名農民詩人來了,雲集在村大禮堂,共同慶祝了這一千載難逢的盛事。我也參加了此盛事,並賦詩一首:“詩詞碑高聳,山西第一村。泥腿步文壇,繭手揮筆鋒。村姑學詩仙,村夫效詩聖。文思心田湧,農莊蕩清風。”之後,縣、市、省媒體對此進行多次報道,原詩刊主編楊子敏和著名詩人丁芒來村參觀並予以很高的評價,還潑墨留念;2013年,光明日報記者也來採訪並在報上登載了此事。從此,農民寫詩的熱情越來越高,獲獎的人越來越多,曉史村的名氣越來越大。受其影響,南唐鄉13個村成立了農民詩書畫社,擁有農民詩人160餘名,翼城縣也有了更龐大的農民詩人隊伍。這支隊伍也成為當地文化同產業相結合的生力軍,哪裡有農業盛事,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北續桃花節,下陽櫻桃節,都有他們的詩作留香。而且,農民詩人還常受邀外出,2011年正月初十,村裡10名詩人受邀觀看山西省電視臺元宵聯歡晚會。崔志明激動地賦詩一首:“泥腿詩人登省臺,開天闢地史無前。終生難忘璀璨夜,激我揮毫寫詩篇。”

趙文臺先生正是這一盛事的推手。他是縣裡聞名的作家、書法家,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楹聯都有成就,且均有著書。1990年退休後,覺得農民物質生活富裕了,但精神生活卻很貧乏,在原駐山西省廣播電臺記者翟生祥提議下,和高培興及村退休教師李紹業、李作樑開始搞起了田園詩書畫,在村裡成立了縣第一個農民詩書畫協會,在自家掛上第一個塊“田園詩書畫小院”牌子。從此,趙文臺先生的家成了農民詩人的培訓基地,趙先生給村民講詩、改詩,組織他們朗誦詩,給他們推薦發表詩。村民的每一部詩集都凝結著他的心血。趙先生的辛苦沒有白費,他真的讓詩書畫走進農家,讓農民走進詩書畫,讓曉史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詩窩窩。

“鄉村田園詩書畫,宛若山野一叢花。根深葉茂綻新蕾,農民詩人喜愛它。”(作者趙玉芳)走進詩窩窩,你心中是否也激起了詩的浪花? (趙青 趙書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