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今年74週歲的樑秋葉老人,家住山西省襄汾縣景毛鄉北李村,是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面塑傳承人。自幼喜愛捏泥人、布藝、縫布娃娃、剪紙等手工技藝,在製作麵塑之餘,手工縫製了60餘雙嬰幼兒老虎布鞋。其製作針線細膩,不刻意追求形似,但求神似,達到形神兼備之功效,使其富有生機,傳神威風,小巧玲瓏,十分精美,讓人愛不釋手。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老虎鞋製作是民間藝術上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當地城鄉仍保留著給小孩穿老虎鞋的習俗,小孩戴虎帽、穿虎鞋、睡虎枕的歷史源遠流長。因為虎是百獸之王,人們認為穿上老虎鞋可以祛病驅邪、消災降福,強壯結實,平安吉祥,呵護孩子一生健康成長。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老虎鞋”製作起來十分繁瑣,一雙鞋需要用到多種顏色的線和20種工序,完成要花費三至五天的時間。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老虎鞋”最難繡的是“虎臉”,要把老虎那威猛勁兒繡出來。只見樑秋葉老人錢大娘拿出製作的虎臉樣板,穿上嫩綠色彩線開始繡,不一會兒就勾出了小老虎的眉毛,如波浪一般,甚是好看。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今年74歲的樑秋葉老人,自幼喜愛捏泥人、布藝、縫布娃娃、剪紙等手工技藝,也練就了一手精湛的手工活。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據樑秋葉丈夫張建中老人講,她做“老虎鞋”幾乎成了痴迷,有時睡到凌晨2、3點突然想出了一個圖案,就要立馬起床進行製作。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看著簡單的一雙的“老虎鞋”,其實製作起來非常費工費時。其由鞋底、鞋幫和鞋頭組成,經過剪、貼、插、刺、縫等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看著妻子樑秋葉辛苦製作“老虎鞋”時候,張建中老人總是送上一杯茶水給予關心愛護。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老虎鞋的歷史已無法準確考究,但縫製和穿著虎頭鞋的風俗在山西晉南至今仍流傳甚廣。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家裡的虎頭鞋越做越多,沒事的時候樑秋葉老人就把鞋擺到茶几上欣賞。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樑秋葉老人制作“老虎鞋”,從剪鞋底、縫虎眼、繡虎嘴、做虎鼻、縫合等,每個程序都是一點一點純手製作。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樑秋葉老人左手拿著布料,右手拿剪刀按照圖樣嫻熟地裁剪鞋幫子。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納鞋底是個技術活,一手拿針線,一手扶鞋底,針腳的力度和密度需要掌握一定的火候,鞋底才能美觀好看。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女兒從小也學會了“老虎鞋”製作技藝,週末不忙時也會回來幫助母親。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人們認為虎是百獸之王,嬰兒穿上老虎鞋,一切邪惡的東西都不敢靠近,它是孩子的保護神,是母親一顆愛心的藝術表現。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手工虎頭鞋先得做好鞋的大體輪廓,然後給鞋頭的虎頭縫上鼻子、耳朵、眼睛,接著再繡眉毛、粘上鬍鬚,很費工夫。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喜慶可愛的圖案,做工精細的手藝,其實就是一件藝術品,讓人喜歡的不得了。民間手工技藝縫製的老虎鞋作品,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美學價值、民俗學價值、民族文化認同價值和收藏價值。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用粗布製作成的厚片,是鞋底鞋幫的主要材料。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張建中、樑秋葉夫婦和女兒時不時在一塊探討“老虎鞋”製作技藝,提出改進意見。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經常有市民過來挑選自己喜歡的“老虎鞋”。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製作、能製作老虎鞋的人越來越少,對於現代人來說,老虎鞋已是更值得珍藏的民間手工藝品。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老屋後有一塊空地,成了張建中、樑秋葉老人的“菜園子”,種的菜自己吃不完就送鄰居分享。

山西七旬老太痴迷手繡“老虎鞋”   千針萬線傳承傳統民間技藝

樑秋葉所在的山西省襄汾縣景毛鄉北李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名村,初形成於夏代,興於戰國末期,建莊於公元前290年前後。2016年12月,進入全國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8年5月,被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中國傳統村落。

李現俊 攝影 (原創圖文 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