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海上風電 I:潮止海裝船

潛在的商業利益帶來巨大的誘惑,但盛況背後的凋敝又時刻提醒他們,要抑制擴張的衝動。

(文 / 羅玲豔 編輯 / 粟靈 攝影 / 譚文強)

​6月27日晚7點,“海龍興業”號海裝船在服役第71天,首次迎來高光時刻。

一個直徑155米、重達200多噸的葉輪,隨著海裝船吊臂的起吊,緩緩上升到100多米高空。三個小時後,在一片歡呼聲中,葉輪與機艙完成精準對接。

這是廣東陽江海域首臺風機成功吊裝。

在去年的海上風電核准潮中,陽江以不少於8.4GW的核準量,佔據廣東近半壁江山,甚至超過海上風電第一大省江蘇全年核准量。

核准潮引發建設熱潮,但這股熱潮很快在現實中碰壁。

就在“海龍興業”號施工的中廣核陽江南鵬島海上風電場,“華天龍”號不久前才遲遲歸隊。此前,同一片海域內,這艘“亞洲第一吊”還轉輾於三峽新能源和中節能的海上風電場。

海裝船不足,正成為當下制約海上風電大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目前,全國海上風電開工規模已達7.5GW。這需要40艘基礎施工船和50艘專業風機安裝船來支撐。”一位龍源振華內部人士告訴「角馬能源」。

但當前國內已投入使用的專業海上風電安裝平臺僅有不到30艘。這導致蓄勢待發的中國海上風電產業不得不暗踩剎車,快步慢跑。

缺口難填


海上烏雲密佈,周華指揮著一艘海上風電運維船在陽江海域行進。

南方夏季持續暴雨,並沒有阻礙這位海上風電運維界老將進軍廣東的腳步。他站在駕駛室遠眺,目光所及,五艘海上風電施工船正在夜以繼日地趕工。

周華所執掌的南通風電運維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四年前。

彼時,隨著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持續下滑,造船業陷入寒冬。但海上風電利好政策,讓他嗅到機會。

此前一年,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這個海上風電最核心的電價政策,推動海上風電市場逐步開啟。


決戰海上風電 I:潮止海裝船

製圖/張逸鋒


於是,周華將海上風電運維船設計建造等確定為公司的主營業務。運維船主要負責海上風電安裝施工運維和後期運營中的運維等工作。

電價政策明確後,中船重工、振華重工等造船巨頭開始設計建造海上風電專業施工船。

而在這個時間節點前後,線纜巨頭中天科技、開發商中廣核等也先後投身造船行列。全球第一大風電開發商龍源電力,則牽手振華重工成立龍源振華。

2016年後,一批船隻先後交付,國內風電安裝平臺達到20餘艘。

周華很快將版圖從大本營江蘇擴張到沿海各地。2016年,國家能源局印發《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將江蘇、廣東、福建、浙江列為海上風電建設的四個重點省份。

截至當年年底,中國建成海上風電裝機容量1480MW,先行者江蘇高達1120MW。其餘三省奮起直追,周華手中的運維船一時間行情見漲。

熱潮在今年持續升溫。一個月前,國家首次調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這是平價上網時代來臨的信號。為了搶在2021年前併網以獲得0.85元/千瓦時的電價,大規模海上風電項目陸續開工。

但海上風電搶裝潮中,造船業卻保持謹慎。據「角馬能源」不完全統計,當前國內在建海上風電安裝船僅有12艘左右,加上現有船隻,距離需求量仍相差甚遠。

“沒有事先拿到租約的話,根本不敢造船。”周華說。

他告訴「角馬能源」,一艘專業的海上風電施工船最少需要2億元的建造成本,一艘運維船的建造成本大約為500萬元。

近年來,海上風電進入大兆瓦風機時代,不同省份對單機容量提出不同要求,這無形中限制了施工船的適用範圍,也加速著施工船的更新迭代。

此外,不同海域的自然條件對施工船要求各異。東北海域的安裝船在基本施工能力之外,還需具備破冰能力。而南方海域也有其各自不同的施工環境。

一條船適用的海域有限,在沒有簽訂租約的情況下,貿然造船,可能難逃堆放碼頭的命運。

事實上,儘管佈局海上風電的造船企業正受到熱捧,但整個造船業至今仍未走出長達十年的行業寒冬。早年“大躍進”引發的後遺症,為當下熱潮提供前車之鑑。

2008年之前,造船業曾經歷爆發式增長。金融危機後,形勢急轉直下。

據中船工業經濟研究中心統計,2007年到2018年3月,全球活躍船廠數量從900多家下降到354家。曾經的中國第一大民營船企熔盛重工也一度瀕臨破產。

危機中,更多深層次問題暴露。除了產能過剩,這個資金密集型產業在早年埋下的民間借貸風險不斷被引爆。

如今審視海上風電熱潮,劫後餘生的造船公司不難發現,這個在政策窗口期被迅速推高的行業,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前景似乎並不明朗。


前路何方?


當陽江海域開工一年半多的四個風電項目還在緩慢推進時,近2000公里外,龍源江蘇大豐H7海上風電場最後一臺風機成功併網。

這個擁有80颱風機、裝機容量為200MW的項目交付建設週期用時不超過11個月。這刷新了中國海上風電場建設紀錄。

這一紀錄的創造者正是龍源振華和海洋水建。在這11個月期間,該項目所在的江蘇海域,有效作業窗口期僅有160天左右。

上述龍源振華內部人士介紹,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因為龍源振華和海洋水建均擁有可自控船機資源,且具備豐富施工經驗。

江蘇是中國最早發展海上風電的省份之一。2010年9月,龍源電力在江蘇如東建成第一個32MW海上(潮間帶)風電場。

該項目施工過程中,時任龍源江蘇公司總經理張鋼另有一番思慮。

經過反覆調研論證,他向上級建議,與專業海裝船製造企業振華重工合作,成立合資公司。

當年6月,龍源振華在江蘇南通成立。此後近十年裡,龍源振華不斷突破施工難題,成為國內海上風電領域擁有專業施工設備最多、最先進的施工企業。

到2018年底,龍源振華承接海上風電工程共55項,總工程容量166萬千瓦。

決戰海上風電 I:潮止海裝船

製圖/張逸鋒


但並非所有企業都具備如此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資源積累。一些跨界的海上施工船舶,登上海上風電發展的歷史舞臺。

前文提到的“華天龍”號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12年前,這艘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亞洲最大打撈起重船,在陽江海域成功完成“南海一號”南宋古船整體打撈任務。

此後,“華天龍”號活躍在中國海上油氣田開發和海上打撈救助領域。

如今,這艘廣州打撈局主作業船又出現在陽江海域,奔波於數個海上風電項目施工現場,在這個新的領域繼續書寫傳奇。

事實上,歐洲海上風電行業在起步之初也曾面臨缺船困境。與中國一樣,這個裝機總容量已達到18.5GW的市場,早年施工船大多來自海洋油氣工業和海上施工行業。

不過,歐洲市場發展節奏較為穩健。一位歐洲海上風電領域專家告訴「角馬能源」,截至目前,歐洲擁有的海上風電施工船僅有20餘艘,但現在的歐洲並不存在缺船困境。

“歐洲不會出現像中國一樣一窩蜂上的情況。在項目開工前,施工方會提前預定或設計建造所需船舶。”他說。

相比歐洲,如今的中國市場卻是另一番景象。為搶在2021年前併網,國內海上風電開工項目扎堆,供應鏈全面吃緊。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今年,相對優質的船機租賃價格上浮70%—100%,施工單位將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

身處當下海上風電熱潮,造船公司無時無刻不在理性與慾望的權衡中煎熬。潛在的商業利益帶來巨大的誘惑,但盛況背後的凋敝又時刻提醒著他們,要抑制擴張的衝動。

造船業與海上風電行業的博弈仍在繼續。


決戰海上風電 I:潮止海裝船



決戰海上風電 I:潮止海裝船

推 / 薦 / 閱 / 讀


決戰海上風電 I:潮止海裝船


決戰海上風電 I:潮止海裝船


決戰海上風電 I:潮止海裝船


決戰海上風電 I:潮止海裝船


決戰海上風電 I:潮止海裝船


決戰海上風電 I:潮止海裝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