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創新能力增長減緩,江蘇和廣東後來居上:創新創業領域也可能會呈現全國南北差距

本文首發於2019年5月1日期《中國戰略新興產業》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誌記者 顧彥

北京上海創新能力增長減緩,江蘇和廣東後來居上:創新創業領域也可能會呈現全國南北差距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顯示,2018年區域創新綜合能力總體格局略有變化,廣東蟬聯第一位,北京排名第二位,超越江蘇比去年上升1位,打破了過去10年創新能力分佈格局。2009年以前,全國區域創新能力第一名一直由上海、北京輪流坐莊。2009-2016年,北京、上海開始出現創新能力增長減緩的跡象,江蘇連續8年蟬聯第一。2017年和2018年,廣東超越江蘇,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兩年居於全國第一位。

創新驅動是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有觀點認為,南北方經濟差距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各省市在開放創新的賽跑中拉開了距離,在新舊動能轉換上產生了不同的節奏,

對此,多位專家告訴本刊記者,目前國內各省市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均高度重視,創新能力上南北差距尚不明顯,而是呈現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代表的東部地區發展較快,中西部地區加速追趕的局面。但隨著南北經濟差距的拉大,極化效應和虹吸效應會使資金、人才等資源加速向南方城市聚集,未來在創新創業領域也可能會呈現出南北差距。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是創新創業高地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的《2017年中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從創業來看,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和資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區域,2017年上述4個省份早期投資資金和創業投資資金數量分別達到109.5億元和1464.0億元,佔全國總量比例分別高達74.3%和72.3%;同年,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區創業投資案例數量分別為1393個、785個、554個和454個,遠高於其他省份。從創新能力來看,2017年廣東、江蘇、北京、上海、浙江的創新能力綜合指數分別為55.24、53.30、52.56、44.81和37.66,排名穩居全國前五位。

北京上海創新能力增長減緩,江蘇和廣東後來居上:創新創業領域也可能會呈現全國南北差距

深圳夜景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東部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創新創業高地。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發展研究院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副所長玄兆輝曾告訴本刊記者,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各有各的創新特點。比如,北京的創新能力強主要表現在科研創新,主要是依託於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這些機構的科研成果衍生出許多科技型小企業,後來逐漸聚集起來形成中關村,中關村做大做強之後形成了新的帶動效應;廣東的特點是開放創新,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地區,尤其是憑藉著臨近港澳的優勢,外貿經濟發達,市場活力較好;江蘇則是強在企業創新,最開始是藉助鄉鎮企業起家,後來又引進了大量科技含量比較高的外資企業,內生的創新能力比較強。

不過近年來,全國各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重慶等中西部省份正在崛起,形成新一輪創新創業新高地。

《報告》指出,從新登記企業來看,2017年河南、四川、安徽、湖北等中西部地區新登記企業數量分別為29.87萬戶、25.96萬戶、23.15萬戶和21.29萬戶,超過北京、天津等東部發達地區。從創新能力來看,2017年,重慶、湖北和安徽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能力綜合指數排名居全國前十位,四川、湖南等省份創新能力綜合指數居全國第11位和第12位,與2015年相比,排名也有較大幅度提升。

區域創新與經濟發展關係複雜

關於區域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尚無定論,二者之間的雙向關係、關聯程度和空間差異還有待進一步揭示。相關學者普遍認為,區域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錯綜複雜,存在著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耦合關係。

一方面,經濟發達的區域在聚集人才、資金等創新資源方面更有優勢,通常創新能力相對更強。“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創新驅動是一個長期的國家戰略,需要人才、資金、等多方面的投入,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需要有真金白銀的支持。”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分析師田金強告訴本刊記者,“東部沿海省市經濟發達,高校密集,很容易吸引到科技人才,形成‘孔雀東南飛’的效應。”

而且田金強認為,隨著東部地區創新資源不斷積累,對人才、資金的吸引力只會越來越強,呈現極化效應和虹吸效應,比如目前北京和上海的這種趨勢就很明顯。

另一方面,區域創新也正在助推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創新創業帶動區域經濟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深化。在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推動下,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集約發展、智慧發展已經成為區域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內涵。

例如《報告》指出,陝西省積極發展分享經濟、信息經濟、消費經濟等新業態,2017年新建眾創空間110家、孵化器60家,新增市場主體55.19萬戶,註冊資本增長71.1%。新模式新業態有力支撐區域經濟轉型發展,2017年陝西省GDP達到21898.81億元,同比增長8%,以採掘為主的能源型經濟結構正在向能源精深加工、非能產業多元化支撐轉型,能源工業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下降11.8個百分點,全省經濟正在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北京上海創新能力增長減緩,江蘇和廣東後來居上:創新創業領域也可能會呈現全國南北差距

但創新創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帶動作用不是必然會發生。河南大學區域經濟學學科教授李二玲在其論文中指出,由於二者發展速度不同步、發展領域不匹配、發展環節不耦合等問題,常常造成二者脫節。研發投入不足、研發人才缺乏會造成經濟發展水平超前於區域創新水平;而區域創新主體之間脫節、合作網絡不發育、科技成果轉化受阻又會造成區域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減弱,使得經濟發展水平滯後於區域創新能力。

李二玲指出,只有當二者耦合協調,才能相輔相成,實現雙贏。當科技創新成果順利商業化和產業化,並在產業鏈之間廣泛傳播和被有效採納,而經濟發展對創新的需求也能被快速研發和反饋,二者之間才會高度耦合。只有擁有眾多各異的創新主體、緊密互動的政產學研創新網絡和持續優良的創新環境的區域,即具有完善創新系統的區域,才能提高經濟發展水平並與之耦合,反之亦然。

粵港澳大灣區憑藉產業創新加速超越

近幾年來,隨著創新創業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發展,區域創新發展差距不斷縮小,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創新創業新格局正在形成。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顯示,2018年區域創新綜合能力總體格局略有變化,廣東蟬聯第一位,北京排名第二位,超越江蘇比去年上升1位,打破了過去10年創新能力分佈格局。

2009年以前,全國區域創新能力第一名一直由上海、北京輪流坐莊。2009-2016年,北京、上海開始出現創新能力增長減緩的跡象,江蘇連續8年蟬聯第一。2017年和2018年,廣東超越江蘇,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兩年居於全國第一位。

可以看出,與經濟增速“南塊北慢”的趨勢相似的是,創新能力發展方面,以江蘇、廣東為代表的南方也正在與其他地區拉開差距。

相比於北京和上海主要依靠密集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江蘇、廣東的創新特點在於企業創新和產業創新。“粵港澳大灣區的特點是產業鏈條非常完整,而且大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之間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分工協作的關係。比如生產一臺無人機,從研發設計,到準備零件,到批量生產,這一系列步驟可以很快在當地完成,這點優勢是上海和北京所沒有的。”田金強介紹。

北京上海創新能力增長減緩,江蘇和廣東後來居上:創新創業領域也可能會呈現全國南北差距

港珠澳大橋

田金強認為,深圳正在成為新的創新創業高地。“深圳在十幾年前就開始佈局,淘汰低端產業,並不惜重金招攬高校。目前已經坐擁騰訊、華為、中興、比亞迪、大疆、華大基因等一批科技創新型企業,吸引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等一批國內外頂級高校和科研院所落地。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未來這裡還要建成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不過,北京科研資源密集的優勢也依然明顯。田金強介紹,依託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北京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實力強勁,從發表論文數量、專利數量等指標來看,已經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應該繼續發揮這方面優勢。近年來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社會經濟環境不斷優化,也有力推動了北京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

南方經濟的比重加大也有賴於西南地區的跨越式發展。雖然目前中西部地區創新能力依然較弱,區域間存在一定差距,但西部追趕勢頭明顯。特別是湖北、陝西和四川等省份迅速崛起,科技創新水平較快速提升。

2018年的綜合創新能力排名顯示,湖北由2016年的第12位上升至第9位;陝西排名第13位,居於全國中上游水平;四川連續3年保持在全國第11位;青海進步顯著,排名上升6位,由2016年的第31名不斷上升至第23位。其他中西部地區創新發展的步伐也明顯加快。我國已形成科技創新中心、技術創新和高技術產業集聚區、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區、中西部科技創新密集區為核心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北京上海創新能力增長減緩,江蘇和廣東後來居上:創新創業領域也可能會呈現全國南北差距

編輯:艾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