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棉十七廠成為上海國際時尚中心 各種時尚品牌陳列'

"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 沈軼倫 選稿:吳春偉

"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 沈軼倫 選稿:吳春偉

當國棉十七廠成為上海國際時尚中心 各種時尚品牌陳列


昔日的國棉十七廠早已全廠搬遷到江蘇大豐,原址現為上海國際時尚中心。著名的鋸齒形廠房下,如今各種時尚品牌陳列,店鋪播放時代流行樂聲,入夜霓虹閃爍。

但黃寶妹又怎麼會忘記呢,她在這裡度過的近乎半個世紀。13週歲第一次坐小舢板從這裡上岸,這是她第一次遇到國棉十七廠的時刻。

1958年夏,楊樹浦路2866號,上海市國棉十七廠四車間內,一片悶熱。

一排一排機器前,紡織工人們似乎早已習慣這溼熱,對吵鬧的機器轉動聲也安之若素。她們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回走動,照顧紗錠,只是偶然看一眼車間最邊上——在車間內最邊二排車弄堂裡,燈光大亮,底下滿滿坐著一圈來自天馬電影廠攝製組的工作人員,站在工作人員中間的,正是名導謝晉。他和同事們在進行影片《黃寶妹》的拍攝。

黃寶妹是誰,是真人還是影片中人物的名字?為什麼會有一部以她的名字為主角的電影?為什麼著名導演謝晉會來拍?為什麼攝製組要到紡織廠來拍?

站在攝像機鏡頭前,時年27歲的紡織女工黃寶妹用靈活接頭的雙手給出了答案。全廠細紗車間的擋車女工中,黃寶妹紡23支紗,皮輥花(白花,是指粗紗進行細紡時,由於紗線斷頭而卷繞在皮輥或絨輥上的棉纖維)只有0.307%磅,達到全國先進水平。1953年,全國總工會第一次評選全國勞動模範,當年22歲的黃寶妹,從全上海30多萬名紡紗工人裡脫穎而出,被逐級上報,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勞模。

為了用鏡頭留住全國勞模的真人真事,謝晉導演和攝製組來到了國棉十七廠。平時一人可以照看1000個紗錠也不喊累的黃寶妹,第一次面對鏡頭,緊張到腿腳都軟。燈光下,一個鏡頭拍八九遍,人渾身不自在,走路也不會了,心裡擔心著浪費線頭、浪費膠捲,一旦到了拍攝間隙,忙著和周圍的人打招呼,唯恐別人覺得她當了主演會自大。直到謝晉導演安慰她:“不要管別人,專心拍攝。你能演好。”

如今,曾經響徹車間的機器轟鳴聲消失了,車間裡紛飛的棉絮也消失了。在車間裡忙碌走動的導演不在了。只有這部影片定格住當年紡織工人們的芳華歲月和工作場景。還有88歲的黃寶妹,她還在,她至今還會時不時回到這裡——只是昔日的國棉十七廠早已全廠搬遷到江蘇大豐,原址現為上海國際時尚中心。著名的鋸齒形廠房下,如今各種時尚品牌陳列,店鋪播放時代流行樂聲,入夜霓虹閃爍。在一些夏日的夜晚,提著購物袋的觀光者和周邊的居民扶老攜幼到時尚中心臨江的平臺上吹風乘涼。廠房的前身,此刻對遊客來說,不過是一點平添情調的傳說。

但黃寶妹又怎麼會忘記呢,她在這裡度過了近乎半個世紀。在那一年春節過後的一個凌晨,在雞鳴頭遍後,她即起床出門,從浦東家裡走到慶寧寺輪渡碼頭,坐著人力劃的小舢板橫渡黃浦江,到浦西楊浦區定海橋。幾乎在摸黑中,她上岸進廠。她剛滿13週歲,這是她第一次遇到國棉十七廠的時刻。

裕豐紗廠裡的童工

國棉十七廠的前身,其實另有一個名字。

地方誌資料顯示,這裡是日本大阪東洋紡織株式會社建立的上海工場。1914年,日商選擇楊樹浦路2866號為建廠基地,由日本人平野勇造設計,1922年動工建廠,至1935年全部竣工。這裡南依黃浦江,西臨上海最早的發電廠,工廠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8萬平方米,分南北兩部。南部的四個分廠分別建於1922年至1934年,都是鋸齒形平屋,其中除第一廠建廠較早,為磚木結構外,其餘三個廠均採用鋼架鋼柱。北部工廠又稱北廠,建於1935年,是一座兩層封閉式的廠房。底層紡紗車間是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上層織布車間是鋼柱鋼桁架式結構。車間內的管道設在天花板內和地下,屋頂的結構較特殊,屋面鋪鋼筋混凝土預製板,上面開許多采光的小天窗,天窗裝磨砂玻璃。車間的採光、通風、溫溼度由人工控制,是1949年前中國少數幾個空調車間之一。1936年,改稱裕豐紡織株式會社。

1936年,隔著黃浦江對岸,浦東的高廟鎮上,黃寶妹剛滿5歲。母親是山東人,被拐騙至上海嫁給一個病人,15歲守寡。再婚時,嫁給一個賣豆腐的窮漢,就是黃寶妹的父親。母親前前後後生了9個孩子,因為家貧,最後只存活了3個。黃寶妹成了老大。才剛懂事,她就跟著母親幹農活、做家務,後來開始跟著母親販鹽補貼家用,每天下午到海灘擔十多公斤鹽回家,第二天一早再跑上十七八里路到高廟趕早集去賣。賣掉鹽換了錢,買了一點點米,回家都給小弟弟吃,家人吃野菜和玉米粥。或者挑一捆甜蘆粟坐船去楊樹浦賣掉,回家只能吃鹽水拌飯。

但即便這樣,家人也活得膽戰心驚,唯恐家裡有人被拉走當壯丁,或者家裡的女孩在亂世裡被欺辱。1944年春節,黃寶妹和小夥伴聽聞江對面工廠招工,就報考進入裕豐,被分到細紗車間。白班從早晨6點到晚上6點,夜班從晚上6點到次日早晨6點。

新來的童工,處於食物鏈的底層。拿摩溫(工頭)手持銅管站在工人背後來回巡視,見人講話、做得不好、接頭連不上,直接上手就是一陣毆打。有一次黃寶妹被敲得太疼了,雙腳直跳,卻一聲也不敢出。拿摩溫把老鏽的機器派給黃寶妹用,但黃寶妹咬著牙去做。心裡不斷想著,為了從此能有工資交給媽媽,為了從此弟弟妹妹能吃上飽飯。

新中國第一代勞模

黃寶妹熬了下來。細紗車間棉絮飛揚,她做完自己的活後還主動幫著打掃。師傅們見她聰明機靈,便把竅門相授。別人擋270錠車,她能擋400錠車。皮輥花也比別人少。1945年抗戰勝利,裕豐由國民政府接收,改為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上海第十七紡織廠。黃寶妹高高興興地把父母從浦東接到浦西,在定海街道里一處貧民區,自建簡陋的房屋,安頓了下來。

但慶祝太平的日子沒過多久,時局再次動盪,工人們依舊過著苦日子。黃寶妹上下班時還遇到流氓尾隨。為了保護女兒,母親看準了住在一條弄堂裡的小夥子。雖是一樣一窮二白,但小夥子品貌端正。1948年,才17歲的黃寶妹結婚。在互相扶持中,一家人迎來1949年上海解放。1950年7月1日,這裡更名為國營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同年,19歲的黃寶妹生下一個孩子。她心裡很高興,因為這是一個在新社會誕生的男孩。她想著,要對新時代報恩。她把一身勁頭都撲在了工作上。

在電影《黃寶妹》中,所有的工人都是真實的“十七棉”女工,唯有在片中扮演“編劇”一角的張慶芬是職業演員,她後來記錄下這麼一個細節:

有一次,正在拍攝黃寶妹幫助小組女工們消滅紡紗白點的一場戲。根據劇本的要求,在場的女工們都要表現十分著急的神情。導演也要求黃寶妹做出非常著急的表情來。黃寶妹對導演說,這不妥當,因為在生產中遇到這種情景時,儘管內心很著急,但絕不能露在臉上;相反是要控制自己,並且要儘量安慰、鼓勵對方。

技術能手黃寶妹,巡迴在紗錠前,已有大將的沉著。但她還是會有激動到落淚的時刻。因為評上勞模,她頻頻有機會參與北京和上海的大會,她最難忘的是毛主席在上海接見她時的情形。毛主席說,紡織工人很光榮,讓全國人民有衣穿,責任很重大。為了兌現這句承諾,黃寶妹沒有離開一線。26歲那年,組織任命黃寶妹當幹部。沒幾天,她又找到上級部門要求回車間,從此她一直做到1986年55歲退休前夕。

老一代“十七棉”人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始創了以“龍頭”為商標的“龍頭細布”,馳名中外。在抗美援朝時,全廠為志願軍捐獻35.2萬元,摺合戰鬥機2.35架,為上海國有企業捐獻之最。國棉十七廠是黃寶妹,也是那一代紡織工人心中引以為豪的家。但在這個家裡42年,她幾乎從未想過,有一天工廠會搬走,市民會把廠房當作景點欣賞。

現在,黃寶妹的重孫女都要上高中了。一家四代人有時還會來國際時尚中心。站在一群逛街的人中,黃寶妹對這裡的感情最深。但她並不戀舊。退休後她為啟東、新疆等地開辦紡織廠出謀劃策,她開過公司,做過宣講員,至今還在社區忙著學習垃圾分類,時時活躍在媒體上。面對黃浦江吹來的風,她依舊像那個才過12歲就敢過江來應聘的小女孩一樣,相信新事物,相信明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