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才”之道(上篇)丨聽,騰訊副總裁張立軍、青年作曲家龔天鵬的“上海故事”

如果要為近兩年中國的城市發展撰寫歷史的話,那麼,城市之間關於人才的競爭一定值得記上一筆。對於上海來說,究竟什麼樣的人才是這座城市需要的?又該如何吸引他們?

為此,我們採訪了一些選擇上海、留在上海的人才,他們之中,有見證上海團隊十年發展之路的騰訊副總裁張立軍,有在上海找到自己的青年音樂家龔天鵬,有數度轉型的生物醫藥研發人員杜治強,還有剛剛回國的人工智能首席創新官呂昊……

透過他們的故事,或許我們能夠得到答案——能否吸引人才,歸根結底是城市的競爭力的高低。做攬天下之英才的“吸鐵石”固然重要,如何成為對人才有持續吸附和培養能力的“永磁體”,或許更是應當長久思考的命題。

上海“招才”之道(上篇)丨聽,騰訊副總裁張立軍、青年作曲家龔天鵬的“上海故事”

柳友娟 製圖

這裡和別的城市不太一樣

很少有人像張立軍這樣,與上海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不是通過地標、街景、美食完成,甚至不是通過友人介紹,而是由這座城市的管理者構建起來的——“上海的領導和別的城市的領導不太一樣。”而這,也成為他對上海最直接、最深刻的第一印象。

2008年3月7日,時任騰訊研發管理部負責人的張立軍突然接到公司總辦通知,上海世博會網上世博項目需要一個既精於技術、熟知市場,又具備良好溝通協調能力的人來牽頭負責,而他是公司認定的最佳人選。為了趕上4月初在巴黎舉行的發佈會,他們必須在一個月內把技術規範做出來。

上海“招才”之道(上篇)丨聽,騰訊副總裁張立軍、青年作曲家龔天鵬的“上海故事”

張立軍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時間緊迫,張立軍立刻買了第二天一早的機票從深圳飛往上海。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在上海一干就幹到了今天。

回憶起當年在上海的那一個月,張立軍形容“日子像打仗一樣”。每天白天要去世博局開會,晚上回到賓館還要帶著團隊熬夜整理材料。兩點一線連軸轉,雖說是第一次在上海待這麼長時間,張立軍卻從未去過別的地方,甚至沒有時間跟工作夥伴以外的人接觸。他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所有感知全都來自於每天一起開會、研討、推進工作的政府機構和人員。

“最深的感受是務實,即使是很高級別的領導,對技術細節的深度關注仍舊超出我們的想象;還有就是高效,每天加班研討其實是件辛苦差事,但上海的職能部門始終保持很快的響應速度,如果稍微拖沓一點,這樣的任務量我們是不可能完成的。”張立軍感慨,這是當初上海最吸引他、最讓他有信心留在這裡幹事創業的所在。

在此後的半年多時間裡,張立軍過著往返於深圳和上海的雙城生活,他每週五乘最晚的一班飛機回到深圳的家裡過週末,每週一再坐最早的一班飛機到上海工作。

上海“招才”之道(上篇)丨聽,騰訊副總裁張立軍、青年作曲家龔天鵬的“上海故事”

張立軍和兒子

有人說,網上世博作為當年世博會最重要的突破和創新之一,不但點亮了世博會,也證明了張立軍。從2008年底開始擔任騰訊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的他,終於把家也搬到了上海。

對於許多像張立軍這樣的高級管理人才來說,上海的某些特質的確具有其他城市難以比擬的優勢——國際化程度較高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接軌國際的先進理念,對契約精神的尊重、對公平秩序的維護、相對透明高效的政府職能機構以及完備的生活服務保障……都成為他們青睞上海的理由。張立軍告訴記者,他們曾經統計過上海分公司內部的中高級管理人才,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把家安在了上海。

十年間,在這座城市,張立軍一路成長為騰訊副總裁、上海十大IT青年和上海市領軍人才。他帶領的團隊也從百餘人的上海分公司發展為4500人的華東總部,承載著吸納國際高端人才的職能。在享受上海魅力對其招賢納才便利的同時,他依然感受到了這項工作的挑戰——上海生活成本較高,人才薪酬個稅返還力度比不上其他一些城市,對於人才的認定還不夠靈活等等。

上海“招才”之道(上篇)丨聽,騰訊副總裁張立軍、青年作曲家龔天鵬的“上海故事”

越是頭部企業越是需要吸納大量的國際一流人才。但在國外,很多人加入互聯網行業時學歷並不高,甚至一些人大學還沒畢業就輟學出去創業了,他們的專業水準在整個行業都處於尖端位置,可因為學歷不高,到上海卻面臨人才評定標準的禁錮。“高端人才不等於高學歷人才。我們的人才認定手段應該更加靈活,標準也應該像上海這座城市本身一樣包容、多元。”張立軍道出了自己的期待。

吸引人才離不開文化的滋養

走進武定西路上海愛樂樂團的那幢著名的小樓,踏著木質臺階拾級而上,與歷史建築特有的吱呀聲一同傳入耳畔的,是三樓創作室裡流淌出的激揚的鋼琴聲——自2014年歸國後,青年作曲家龔天鵬在這裡度過了無數個創作的日夜。

回國之前,關於這位“90後”音樂家的“傳說”已經開始流傳:1992年出生於南京,不久便顯現出其在音樂上的天賦異稟,8歲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小,9歲考入世界王牌音樂學府——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預科部,被評委稱作“十年未遇的天才”“第二個郎朗”。16歲那年,龔天鵬內心的創作慾望被汶川地震激活,一發不可收,他決定遵從自己的初心,“叛逆”地放棄成為一名職業演奏家的“康莊大道”,轉而投向音樂創作。

上海“招才”之道(上篇)丨聽,騰訊副總裁張立軍、青年作曲家龔天鵬的“上海故事”

12歲的龔天鵬

“這個世界已經不缺優秀的演奏家了,卻需要更多優秀的中國作品,這是我們這一代音樂人的責任。”龔天鵬如是說。

大三那年,在一場歸國演出的後臺,龔天鵬認識了上海愛樂樂團副團長、常任指揮張亮。2013年5月10日,龔天鵬的第一場個人作品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廳演出。一年後,他正式加盟上海愛樂。

上海“招才”之道(上篇)丨聽,騰訊副總裁張立軍、青年作曲家龔天鵬的“上海故事”

“駐團作曲家”的身份讓龔天鵬欣喜不已,這樣的機會和發展空間在世界範圍也是罕有的。在國外,即使是最一流的樂團也極少有駐團作曲家這樣的職位,一場音樂會能夠演奏一兩首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已屬難得。而在上海愛樂,龔天鵬的本職工作就是一年創作一場音樂會。

“這太幸福了!不但有人演奏你的作品,還有固定工資和生活補貼,更提供給你專業上無條件的支持。”龔天鵬說,“這裡是真正長遠地去培養、去打造一個音樂家,而不是用完你的作品、合作完一個項目就完了,這是特別打動我的地方。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這樣的理念都是超前的。”

上海愛樂給了龔天鵬機會和舞臺,而上海則讓他“找到了自己”。

縱觀歷史,大凡能夠成為經典一流的藝術作品,從本質上講都是因為觸及了人性本身。在龔天鵬看來,上海開放多元、包羅萬象的城市氣質與他個人是“心意相通”的。在上海,他不用一下飛機就開始思考“遊戲規則”的玩法,也鮮少有“圈子”“流派”的桎梏,更不用僅僅簡單地趕潮流。“只有到了上海,我不覺得自己是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哧溜’一下就滑進了自己的生活和藝術世界,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在龔天鵬看來,一座城市對人才是否具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座城市的文化涵養。

上海“招才”之道(上篇)丨聽,騰訊副總裁張立軍、青年作曲家龔天鵬的“上海故事”

龔天鵬與指揮家張亮

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大都市,一定同時具有“碼頭”和“源頭”的特質,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不但為鳥兒提供飛得出去的土壤,更要能吸引飛出去的和在外面的鳥兒回來築巢。”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雷冊淵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

除特別標註外,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