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藝節十二星②丨為找尋黎明前的“曙光”,他凌晨四點遊蕩在外灘

在被反覆“稱頌”擁有“老照片質感”和“電影大片即視感”的紅色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幕後,隱藏著一個運光大師,他就是該劇的燈光設計——任冬生。昨晚,“電波”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大戲亮相,無論是為製造不同時空的同臺,對舞臺的巧妙切割;或是為烘托諜戰波譎雲詭的氛圍,燈光都似一隻看不見卻無處不在的手,將整臺劇目的視覺呈現調至最佳。

十二藝節十二星②丨為找尋黎明前的“曙光”,他凌晨四點遊蕩在外灘

圖說:任冬生 採訪對象供圖

時間倒回到開場前兩小時,任冬生一如既往地忙碌於臺前臺後,調試電腦燈的位置,把控光的效果是否達到預期,幾乎每場演出開臺前,他都是那個壓陣的人。因為對於一部舞臺作品而言,燈光是“最後工序”。

在“電波”被搬上舞臺前,年輕的總編導給到任冬生兩個關鍵詞“老照片質感”和“上海味道”。為找到這種“質感”和“味道”,常年生活在北京的任冬升開始留意收集老上海的照片,貼滿一屋子,也會翻看以前的老電影,感受黑白屏幕上不時閃現的粗顆粒質感。

十二藝節十二星②丨為找尋黎明前的“曙光”,他凌晨四點遊蕩在外灘

圖說: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更多時候,他會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遊走,虹口區擁有紅色記憶的紀念館,徐彙區鋪滿梧桐樹葉的老法租界,黃浦區的石庫門房子。任冬生說,最難找的是“黎明前的曙光”,“舞劇是以李白烈士為原型改編的,他犧牲在上海解放的‘前夜’,所以在劇中多處運用到了一種類似‘晨曦’般的光。在戰鬥進入最黑暗的時刻,在英雄們一個個倒下的時刻,你留心去看,舞臺上總會出現這種光,給予人們生的希望。”

為了找到這“曙光”,很多次,輾轉反側的任冬生會在凌晨四五點時,獨自遊蕩在外灘,仔細觀察天色的變化,看整個上海是怎樣慢慢亮起來。他也會聆聽外灘的晨鐘而出神,把自己放到劇中的情境裡,去找感覺。

當然,找到心目中理想的燈光效果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便是埋首劇場進行數百次的實驗。舞劇中有一幕“李俠”被特務追捕的戲,黑衣人打著黑傘在暴雨中疾行,雨嘩嘩地落在傘面,泛出幽冷的光,但這光止步於此,你並看不見傘下的臉。這就是“運光”的落點和分寸,有時需精確到0.1釐米。

十二藝節十二星②丨為找尋黎明前的“曙光”,他凌晨四點遊蕩在外灘

圖說:任冬生(中)和導演 採訪對象供圖

因為是中國首部諜戰題材的舞劇,那些隱藏在平靜表面下的細節,需要演員用眼神和小動作讓觀眾明瞭,而燈光是他們的最佳掩護。就像藉著燈光的魔術師在觀眾眼前變戲法一般,“電波”也藉著燈光讓觀眾見識了地下工作者的戰鬥環境。

在這部幾乎沒有實景道具的舞劇中,燈光對舞臺的巧妙切割劃分了時空,讓畫面如電影鏡頭般隨意切換。譬如在“老裁縫”暴露被槍殺後,李俠如福爾摩斯般還原犯罪現場,找到上線留下的寶貴的情報。與此同時,妻子“蘭芬”識破了冒名頂替的“車伕”……一聲槍響,兩邊同時收光,敘述戛然而止。

燈光是所有環節都完成後的“最後一環”,燈光設計需要記下所有人和物在舞臺上出入的時間點,為他們裝扮、替他們“掩蓋”,讓他們真正融入到劇中。燈光,是為圖片上色的人,也是幫照片打柔光的人。舞臺玩到最高級,他們通常都是導演最信任的人,一如張藝謀難得玩一把舞臺實驗劇《對話寓言2047》,會記得把任冬生拉在身邊一併接受採訪。(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十二藝節十二星②丨為找尋黎明前的“曙光”,他凌晨四點遊蕩在外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