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老上海|圖蟲創意

上海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城市,幾乎每個族群都能在上海找到自己的落腳點。上海閔行區居住著大批來滬工作、生活、求學的韓國人,長寧區是上海日本人最集中的區域,在浦東金橋有歐美人集聚最密集的高端社區。

作為一位關注印度,滿世界尋找印度足跡的頭條作者,我多次遊訪馬來西亞、新家坡、香港的印度人社區(小印度),去探尋印度族群海外生活的文化特色。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生活在新家坡的印度人|Tulsi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新家坡小印度|Tulsi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新家坡印度文化中心|Tulsi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馬來西亞吉隆坡小印度|Tulsi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吉隆坡小印度街景|Tulsi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香港重慶大廈又稱香港小印度|Tulsi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重慶大廈內部|Tulsi

這些年,伴隨著中國和印度的貿易互通,來中國淘金的印度人也越來越多,浙江義烏、廣東深圳、廣東湛江都有了印度人集聚的“小印度”。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在義烏經商的印度人|網絡

據印度領事館公佈的在滬印度人數據,目前上海大約有6000左右的印度人,這個數字並不算少。

來到義烏或者廣東的印度人,他們主要是商人,比較容易從抱團的商業夥伴發展出族群社區,來到上海的印度人從事的職業比較雜,有從事IT行業,同時也有印度外派公司職員、投資人、商人、老師、印度餐廳老闆、廚師、服務員、學生等等。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生活在上海的印度人|Tulsi

雖然總人數不算少,但職業大不相通,住得也比較分散,或許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現在的上海並沒有形成“小印度”,據印度領館資料,浦東張江、浦東外高橋、長寧虹橋、閔行七寶等區域,住有較多的印度人,但除了印度餐廳比較多見外,並沒有其他明顯的社群生活特徵。

不過,有趣的是,在上海的歷史上卻是出現過印度社區群居生活記錄的。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執勤的錫克交通管理員|historic-shanghai.com

大約是一年前,在一個專門做外國人上海旅遊的英文公眾號上,我讀到了一篇關於上海印度錫克廟舊址的文章,文章介紹了上海虹口區東寶興路附近一處建於20世紀初的印度錫克廟舊址以及虹口的印度人社區。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公眾號截圖

這個舊址,我一直都想去看看。拖了一年,終於找到時間,在一個週六下午,我搭乘地鐵去赴了這個“一年之約”。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上海3號線地鐵|Tulsi

這處印度錫克廟舊址位於東寶興路326號。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東寶興路326號|Tulsi

地鐵3號線東寶興站2號口出來,正對面走過斑馬線,100多米就能到。舊址在四川北路街道社區醫院的正後方,從醫院左側的小區旋轉門進去,就能看與周邊民居建築格格不入的,磚紅色兩層復古樓房。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藏在社區裡的錫克廟舊址|Tulsi

樓房在社區醫院正後方的院子內,除了建築本身,周邊沒有任何標識標明這是處具有100年曆史的舊址。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從圍牆外看錫克廟|Tulsi

據《上海租界志》記錄,1843年上海開埠,建立了英租界,印度人開始來到上海,聚居於現今的黃浦區廣西北路,他們大多數是來自印度旁遮普省信奉錫克教的錫克人,因此廣西北路也曾稱為錫克路。

1863年英美租界合併,建立公共租界,錫克人遂遷居虹口,今東寶興路一帶。為了維護租界的治安,租界當局於1883年開始從印度大量招募巡捕和司閽(門衛保安),他們都為信奉錫克教的錫克族人,身材高大,面孔黝黑,頭纏紅布,制服與西捕相似,俗稱‘紅頭阿三’。”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錫克人執勤舊照|historic-shanghai.com

1884年,16名印度錫克人供職於戈登路(今江寧路)的巡捕房,到1934年,在滬的錫克人達到了634人。

1902年,上海的印度籍巡捕與司閽超過100人,他們要求租界當局為他們建立錫克教謁師所(錫克教寺廟)。

1906年租界工部局在東寶興路買地,又請了美國建築師設計寺廟。1907年7月4日動工奠基, 8月,特地從印度聘請了一名錫克教佈道師為印捕佈道,1908年3月謁師所竣工,錫克巡捕開始了規律的宗教崇拜生活。舊址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錫克寺廟舊址仰視圖|Tulsi

走進舊址院內,看到的是院中鬱鬱蔥蔥的枇杷樹、金桔樹,院內還停有三輪車、自行車、摩托車,晒衣繩劃分了這裡的天空,我去時正是雨天,沒有衣物晒在外面,一個老式痰盂放寺廟的階梯上,院內還搭建了一處小屋,從窗戶往裡看,是浴室。

屋內隱約傳來電視的聲音,如果不說是錫克廟舊址,這裡儼然就是一副上海老城區民居的模樣。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舊址小院|Tulsi

紅房子的門開著,我走了進去。寺廟的大堂已經被木板隔成了“T”字型,“一”的部分是廚房,“丨”是過道,過道兩邊和過道盡頭都是狹窄的單間民居,過道上擺著鞋架,晒著毛巾,一共有7戶人家住在這裡。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半圓拱形大門|Tulsi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舊址內公共廚房區域|Tulsi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寺廟大堂用複合板改建成了數個小房間|Tulsi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過道上的鞋架|Tulsi

剛落成的錫克廟可不是這個模樣。

原先的東寶興路錫克廟是一幢兩層磚木結構樓房,由紅磚和人造石砌成,屋頂鋪蓋油毛氈和波形鐵皮,入口處建有2米寬的19級臺階,上為拱圈大門。底層是長15米,闊9米的會議室兼作餐廳,南端有2個小接待室。樓上是謁師所,圓拱形屋頂。南端有四間小房,供佈道師生活起居。錫克廟內部簡單樸素,沒有繪像和其它裝飾品,只在中央用繩索圍成方形的祭臺,佈道師坐在祭臺中央,邊搖鈴,邊朗誦《元經》,教徒們環坐在祭臺四周,聆聽佈道師誦經。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錫克廟後側|Tulsi

錫克廟位於民居中,周邊社區來來往往的人對這棟龐大的紅色建築已經習以為常。我在東寶興路上隨便攔了一位大爺,問他知道不知道這裡有座印度錫克廟。

大爺在東寶興路一帶住了30多年,他說,這棟紅色建築確實不一樣,周邊的社區翻新過幾回,前頭的社區醫院也是近年新修的。唯有這裡,從他搬到虹口開始,就是那個樣子。他知道這裡曾是印度人的社區,但並不清楚,這裡曾是錫克教的廟宇。

對於這棟建築,大爺只是笑笑說,每天經過這條路,看到這棟風格奇特的建築,也算是這麼多年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吧!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經過舊址的當地居民|Tulsi

東寶興路地鐵站出來,有一片停車場,兩位中年管理員,一邊管理著停車場,一邊充當城市指引員,問起是否知道這裡有一個印度錫克廟舊址,兩人都搖搖頭,“這麼多年,從來沒聽過有什麼錫克廟在這裡。”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地鐵站前的停車場|Tulsi

這就是印度錫克廟舊址的現狀呀!雖然被記錄為歷史建築舊址,但相比相距不遠的猶太人紀念館、猶太人舊居,錫克廟可以說是無人問津。

住在錫克廟舊址裡的住戶大爺說,“有還是有一些遊客來的,大部分是印度人。國人也有來,一年總共也就那麼幾個。”

我可能是今年的第二位訪客,在我之前上海新民晚報的記者,為了寫一位為上海文化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印度專家,來過這裡。

這位專家也不得不提,他叫畢韋西·穆克基 Bivash Mukherjee,是上海日報特聘的創刊印度專家,2018年他獲得了上海市“白玉蘭榮譽獎”,他為上海文化事業做出的貢獻得到了上海市的認可。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Bivash Mukherjee|新民晚報

Bivash在上海生活了20年,他在上海走街穿巷時,發現了虹口區錫克廟,並將自己的見聞和歷史記載編寫成了一篇文章。文章在印度人圈子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尤其是錫克人,都非常希望實地到訪他們祖輩生活過的地方,親自追憶往日的上海情緣。

或許往日的錫克廟也是人來人往,誦經聲不斷,印度社區也如今日世界各地任何一處印度社區一樣,色彩繽紛、人流攢動、熙熙攘攘。

但今日的錫克廟一帶是十分冷清的,舊址也已隱於上海的都市之中,上海有太多的優秀建築、太多的文化古蹟、太多可逛可玩的地方,印度錫克廟舊址立在其中沒有什麼特別顯眼的地方,能吸挑剔的遊客們前往。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錫克廟半圓拱大門|Tulsi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靠近高架橋的錫克寺廟|Tulsi

舊址裡的生活條件也可以用惡劣來形容了。自20世紀60年代就住在這的住戶說,“煤氣是近幾年才通的,院子裡的衛生間也是他們自己搭建的,房子裡潮溼油漬斑斑,離地鐵高架橋不過數米的距離,地鐵開過,窗戶都在震動。她的朋友打趣說她住在洋房別墅裡,只有他們才知道這裡條件有多艱苦。有點錢的,早都搬到外面樓房去了,沒錢的才留在這裡。”

舊址對面嘉傑國際廣場房價已經賣到7萬多一平米,就是舊址周邊的老小區房價也在5、6萬。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舊址對面的高樓|Tulsi

日軍佔領租界時期,大量的印籍巡捕、看守、司閽被解僱失業,在滬印度僑民生活陷入困境。有些人離滬回國,有些人轉業牧場,經營乳品。1949年5月上海解放,解放軍接管了上海的警察局和監獄,此時已經沒有印籍巡捕和看守了,上海印度僑民僅有200餘人,江寧路、黃陂北路、舟山路的錫克教謁師所先後關閉。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資助印度僑民離滬去香港謀生,留存上海不足20人。1962年10月,市政府再次資助留滬印僑去香港。東寶興路錫克教謁師所因無教徒禮拜也停止宗教活動。

租界當局共為印度錫克族群建設了4處錫克寺廟,分別位於東寶興路、江寧路、黃陂北路、舟山路。相比來說,前兩者較大,後兩者比較小。隨著時間的變遷,這4處印度寺廟,並環繞著寺廟的印度人社區都沒有被很好的保留下來,上兩個世紀的印度族群生活足跡幾乎完全淡出了上海。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錫克廟建築側邊門|Tulsi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在院子裡打理枇杷樹的住戶大爺|Tulsi

親歷大上海動盪年代的印度人,在登上離港的輪船時,或許早已預料到“舊上海小印度”的蕭條。現在生活在上海的印度人早已是他們祖輩總人數的100多倍,知道這段歷史的印度人,可能也曾在某天想過重建一個上海印度社區。

藏在上海老城區的印度人社區舊址,牽出一段被遺忘的租界歷史

悠閒生活的居民|Tulsi

就像長寧的日本社區,閔行的韓國社區,我們很難說,將來的某一天,或許就是在虹口,一個飄散著香料味,四處可見神像,擁擠熙攘的小印度就會在這裡組建起來。

不必擔心多元文化會擠佔了上海的本土特色,海派的精彩之處就在於她的多元和包容,只要你有能力,這裡就能有你的一番天地。


作者:Tulsi

環遊世界,偏愛印度

不要單把喜歡掛嘴上,我更愛你的實際行動!

動動你的小手指,關注“Tulsi話印度”

在這裡認識印度,訴說印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