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縣五佛鄉推進黨建引領奔小康工作紀實

三農 政務監督 農業 種植業 每日甘肅網 2017-06-08

通訊員黃亞琴 本網記者張其文

初夏的五佛,棗花沁脾、稻苗油綠、油菜花開、池塘如碧,田野裡有豐收的喜悅,工地上有建設的熱潮,處處生機勃勃,美的如同一幅動人的畫卷。

在這風光迷人的畫卷中,到處湧動著脫貧攻堅、加快發展的熱潮。無論在新農宅建設點、產業培育基地,還是在扶貧重點村、貧困戶家中,到處活躍著五佛鄉黨員幹部幫扶群眾脫貧的忙碌身影,無論哪裡都能感受到黨組織的強大力量。

景泰縣五佛鄉推進黨建引領奔小康工作紀實

今年以來,景泰縣五佛鄉以“黨建引領奔小康”為抓手,以六個實字推動六大行動,突出政治引領求實效,堡壘引領重實體,人才引領增實力,服務引領用實心,信息引領突實用,為民富民得實惠,將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建強村級“主心骨”、強化示範“排頭兵”、落實主體“千斤擔”,以黨建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的成效。

抓好學習引領激活黨建扶貧“一池春水”

連日來,不管是田間地頭或農家院落,隨處可見黨員幹部開展“主題活動日”的身影:興水村針對土地開發中一些矛盾突出的情況,開展了“黨員亮身份”矛盾調處日活動;西源村結合紅色電影《黃河之水天上來》拍攝需要大量群眾演員,開展“吃水不忘挖井人”志願服務日活動,為劇組充當免費群演;冬青村針對冬青溝垃髒亂差的現象,開展“紅色冬青”環境整治日活動……據瞭解,這正是五佛鄉深化“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斷創新活動載體一個縮影。該鄉依據各村村情特色,精心設置活動主題,使“黨員活動日”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活動更加入腦、入心。

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五佛鄉突出政治引領,通過制定一套學習計劃、開通一個黨員交流平臺、開播一線遠程教育站點等“3個1”學習教育載體,健全完善長效機制,使學習教育成為黨組織和黨員長流水、不斷線的“日常保健”。至五月份,組織集中學習40餘次,中心組學習會議4次,支部委員會學習37次,開展黨員講黨課11次、專題討論14次。

同時,著力抓好“三會一課”促進制度落實,按照市委“1+11+X”模式要求,建立完善從教育管理、組織生活到民主評議、不合格黨員處置等制度體系。特別是組織黨員幹部開展自己查、群眾查、互相查、組織查“四項”對照檢查,通過召開組織生活會和開展民主評議黨員,對黨員進行黨性“體檢”,由各黨支部開出《黨性“體檢”報告單》,黨員逐項進行對照整改,進一步補足精神之鈣。

此外,該鄉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以“扶貧先扶智,扶貧要扶志”為原則,從貧困戶思想上下功夫,確保其思想先脫貧。一方面加強宣傳教育,組織駐村幫扶工作隊、包村幹部組成工作組進村入戶做思想工作,激發貧困戶的致富主動性,做好扶智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戶的培訓力度,堅持“授魚不如授漁”的原則,積極聯繫相關部門,大力開展紅棗產業、漁業養殖等各類技術培訓,讓其成為思想上的“先進人”,技術上的“明白人”。該鄉重點組織實施人才引領工程,共挖掘出鄉村人才58個,分別涉及電商、紅棗種植、蘋果種植、大棚種植、育苗、漁業養殖、養豬、中醫、戲劇、電焊等10多個行業,為貧困村培養如電商人才呂寧邦、種植人才陳懷嶽、中醫人才高彥瑜等一批技能人才。

在“兩學一做”指引下,全鄉黨員群眾思想認識明顯改善,黨性修養不斷加強,各個補足“精神鈣”,鑄好“信仰魂”,變被動為主動,從“要我學習”到“我要學習”,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積極探尋著各自的脫貧致富路。

景泰縣五佛鄉推進黨建引領奔小康工作紀實

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堡壘”效益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實踐證明,推進精準扶貧必須建強“戰鬥堡壘”。村級組織活動陣地建設是黨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需要,也是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凝聚人心、推動發展的基石。基於這一認識,五佛鄉加大村級場所建設力度,全面推行“六個一”(一徽一旗一欄一牆一中心)建設,並按照“六個配備”(黨章、黨徽、黨員證、黨員標牌、全心服務公示牌、黨員全家福)標準配備,實現了黨群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全覆蓋。

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在扶貧攻堅工作中尤顯重要。為了彰顯黨員在脫貧一線的作用,該鄉緊密結合脫貧攻堅各項工作任務,探索建立“三個走遍一個聯繫”機制,即鄉黨委書記走遍村民小組及精準扶貧戶,包村幹部走遍分片包村的農戶,鄉黨委副書記、黨建辦主任、組織幹事走遍6個支部的33個黨小組。通過黨員示範崗、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承諾踐諾、結對幫扶、志願服務等形式,激發和調動廣大黨員在脫貧攻堅中亮身份、立標杆、當先鋒、做表率,凝聚精準扶貧力量。

同時,深入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對班子軟弱、經濟薄弱、基礎脆弱的村進行整頓,選強配齊村組班子成員,不斷增強村級凝聚力和戰鬥力。以鄉鎮換屆為契機,選用一批品行好、能力強、作風正、基層經驗豐富的幹部進入鄉鎮領導班子,通過村“兩委”換屆工作,新任村黨支部書記佔30%,村主任佔60%,監委會達到100%,為脫貧攻堅注入新鮮血液。

為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提質增效,五佛鄉將各項工作梳理形成“責任清單”,制定工作臺帳,將工作責任分解到村、站所、個人。對各村重點工作成效每月進行專項督查,每半年組織縣鄉“兩代表一委員”參與評議,分三個層次進行量化打分,其中“兩代表一委員”、包村領導、村書記分值分別佔60%、30%、10%,對連續排名靠後的幹部進行懲處,對工作成效明顯的幹部給予獎勵。

培育富民產業拓寬增收“新路子”

如何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推動產業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團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五佛鄉的實踐是,推廣“黨建引領、產業富民”,全面推行“黨支部+”產業鏈黨建工作模式,提升黨組織引領發展和黨員致富帶富能力,培育壯大富民產業。

景泰縣五佛鄉推進黨建引領奔小康工作紀實

樹立特色黨建品牌效應。創新“支部+”黨建模式作為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的抓手。結合各村特點和發展實際,積極謀劃6個村特色產業發展,興水村“支部+特色小鎮”、“支部+千畝魚塘”;西源村“支部+集體經濟”、“支部+稻田養殖”;老灣村“支部+千畝苗木基地”;泰和村“支部+大水面低碳流水養殖”;冬青村“支部+優質蔬菜”;金坪村“支部+特色林果”,初步實現了“一村一品”、“村村有品”的發展目標。

壯大扶貧互助協會。在尊重農戶的主體意願的基礎上,五佛鄉引導農戶通過多種經營模式發展經濟,探索出了規模經營、合作經營等一系列模式。堅持把促進生產發展、培育特色產業放在優先扶持的範圍,把扶持重點定位在產業增效和農戶增收上,全鄉各村用於支持農業生產和培育特色產業的貸款均達到30%以上,實現了6個村全覆蓋。截至目前,共註冊資金285.8萬元,入社農戶1095戶,其中貧困戶623戶。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該鄉充分發揮各村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出“資源開發型”、“資產經營型”、“產業聯動型”、“服務創收型”等多元化發展途徑。在村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各村群眾搞產業的搞產業,搞流轉的搞流轉,有引進電商的,有入股分紅的……村集體經濟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2017年,該鄉的西源、老灣、冬青、金坪4個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將超過5萬元。至目前,五佛鄉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9.75萬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