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有一人,忠肝義膽,武藝高強,被稱為“熊虎之將,萬人之敵”。在演義小說中,他熟讀春秋,心存大義,在汜水關前溫酒斬將,虎牢關下力敵呂布;於萬軍之中斬顏良、誅文丑;身在曹營心在漢,一人一騎,過五關、斬六將,歷經千里,只為回到兄弟身邊;在樊城定計設謀,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幾欲遷都。

這個集高尚人格和絕世武藝於一身的人,在後世被各個朝代封侯封王,其地位上也是水漲船高,逐漸神化,幾與聖人孔子並列,被尊為”武聖“,“關夫子”,在明清時期更是成聖成帝,被加封為“關聖帝君”,他就是三國時期五虎大將之首,關羽,關雲長。

穿越到三國的一把刀,助一人成聖成帝

▲關羽,字雲長,三國時期名將,在後世被譽為“武聖”。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手持青龍偃月刀,胯下一匹嘶風赤兔馬,真是威風凜凜,無人可當。這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威力無比,關羽憑藉此刀斬將無數,不少武藝高強的武將都敗於青龍刀下,所以後世也稱青龍偃月刀為“關王刀”。關羽因青龍偃月刀而得以斬將成名,而青龍偃月刀也因主人揚名天下,可見青龍偃月刀和關羽是被互相視為象徵,缺一不可。

穿越到三國的一把刀,助一人成聖成帝

▲關羽手中的青龍偃月刀是縱橫三國亂世的一代神刀。

關羽的傳說很多,青龍刀的傳說也不少。據傳青龍刀是三國時期的第一鐵匠製作打造,在即將鑄造完工時,突然刀放毫光,天地變色,有一青龍路經此處,被刀光所斬,從空中滴下1780滴鮮血,浸染了刀頭,一代神器青龍偃月刀終於煉成。當地術士與關羽言明,此刀凶戾,有青龍冤魂不散,需要用其殺1780人之數,方可消散怨氣。——後來,關羽使此刀殺1300人,斬首480人。

穿越到三國的一把刀,助一人成聖成帝

▲刀頭與柄連接處有龍形吐口是青龍偃月刀的特色之一。

青龍偃月刀固然威名赫赫,但卻是一個“穿越”而來的兵器,在三國時期,是沒有這樣形制的大刀的,這種大刀在北宋才出現。北宋的《武經總要》中將其列為"刀八色"之一,但因太過笨重難以施展且造價昂貴,其用途更多是用於演武、陣列和操練時顯示軍威,或是作為侍衛和鹵簿的儀仗兵器,在軍隊戰場上並不普及。

在正史上,關羽也沒有過使用青龍刀的記載。《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由此可見,關羽在萬軍之中斬顏良是用“刺”的,那麼武器應屬槍矛類,後面的“斬其首還”應該是用的是當時漢代流行的環首刀,畢竟青龍刀這種大刀又重又長,在戰場上不僅難以和槍矛一起攜帶,而且也不方便斬首。所以歷史上的關羽極大可能是手持馬槊,腰佩漢環首刀的形象。

穿越到三國的一把刀,助一人成聖成帝

▲現代製作的環首刀樣式,環首直刃,古色古香。

那麼為什麼後世之人會將青龍偃月刀安排在關羽手上大顯神威呢?這就要提到一個和關羽一樣忠君愛國的名將——岳飛了。

岳飛是南宋有名的將領,他曾畫關羽像,此畫被人刻於石上,現存於龍門文物研究所。畫中的關羽赤面長鬚,身著甲冑,橫馬持刀,回頭顧望,好一派神人氣度。這就是關羽使青龍偃月刀說法的最早起源,並且在1909年,考古學家發掘了一座宋金時代的佛塔,其中出土的文物裡有一副關羽的畫像,其形象與岳飛畫中的一致,上面書寫“義勇武安王”,這正是當時宋徽宗趙佶賜給關羽的封號。

到了元代,關羽用刀的說法逐漸傳播開來。在元朝十分熱門的元雜劇中,元戲劇家關漢卿就大筆一揮,讓青龍偃月刀成了關羽的標配武器,凡是有關羽的戲,青龍偃月刀都是常伴他的左右。如《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一作中,關漢卿第一次把關羽和青龍偃月刀形影不離的經典形象呈現在大眾眼前,為“武聖”用青龍刀打下了基礎,在之後的《三國志平話》中,關羽也便躍馬揚刀,與劉備、張飛一起“三英戰呂布”了。元人郝經的《重建廟記》也寫道“躍馬斬將萬眾中,侯印賜金還自封。橫刀拜書去曹公,千古凜凜國士風。”

穿越到三國的一把刀,助一人成聖成帝

▲關羽“關聖帝君”的稱號全名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受關漢卿以及元代一眾作品的影響,當時的關羽神像已經都變成了手持青龍刀的形象,這樣的形象也漸漸被大眾所熟知。在明代的成書的《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也是將關羽描繪成了胯下赤兔寶馬,手拿青龍大刀的形象,更為他增添了”溫酒斬華雄“,“刀挑錦袍”,“單刀赴會”等英雄事蹟。

關羽死後的殊榮是自古以來任何名將都無法相比的,死後千餘年,他成了忠義的化身,一步步成王、成神、成聖,被各朝各代的君王民眾所尊崇,而且直到現在仍有人會在家裡擺關羽像,拜關公,這也許就是對他一生功績和崇高人格的最好證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