呻吟語:萬物生於性,死於情

儒家 動物 孟子 朱熹 美文 GULANG孤狼嘯月 2018-12-16
呻吟語:萬物生於性,死於情

原 文 

萬物生於性,死於情。故上智去情,君子正情,眾人任情,小人肆情。夫知情之能死人也,則當遊心於淡泊無味之鄉;而於世之所欣戚趨避,漠然不以嬰其慮,則身苦而心樂,感殊而應一。其所不能逃者,與天下同其所;瞭然獨得者,與天下異。

譯 文 

萬物因性而生,為情而死。所以智慧過人者能夠控制感情,君子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感情,普通人多憑著感情做事,而小人卻放縱自己的感情。人們如果明白感情也能致人死命,就不會把心思放在那沒有真正回味的世界之中;如果對那些能使世俗人歡樂的東西加以躲避,並不把它們放在心上,那麼雖然身體受苦,但是心裡歡樂,這樣無論苦樂卻能總是保持平和的心態。之所以無法避開,其原因與天下人相同;而能夠獨自領悟,是因為與天下人不同。

解讀 

人非草木,所以不能無情。其實,草木也是有情物。出於生長的本性,才發生了出來。等到生出情義,便要進行傳花授粉,結果成實,最後也就面臨了死亡。還有些動物或者爬蟲,一當雌雄交配之後,雄性便會被雌性吃掉死去;或者是雌性生育完成之後,自己也會被子女所吞噬而死。人也是不能例外的。我們生自於自然的本性,是赤子之心。但等到我們有了感情,有了男女之愛,然後便逐步地走向了死亡。

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會善於處理自己的感情了。去掉感情,就會復歸於自己的本性,便是佛仙菩薩;糾正自己的感情,不往邪道上走,死也死得其所了,這就是君子;聽任自己的感情,到了哪兒算哪兒,死了也就死了,糊里糊塗地,這就是凡人俗子;只要有了感情就把它發揮到極點,而且沒有感情也會生出矯情造作來,虛情假意,放縱情慾,肆無忌憚,這就是小人。

君子沒有辦法擺脫世界的糾纏和誘惑,就讓自己的心靈去神遊於《逍遙遊》中所描述的那“無何有之鄉”。心靈無所牽掛,則身體隨他外界怎麼爭來鬥去,也會與我無所謂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以不變應萬變,心靈首先是自由的。身體再疲憊,但卻不會影響到心靈的健康。自己的心靈有了自己的主宰和支柱,我們生活得就會自在而不會感到痛苦了。

知道本性可以使人生,所以佛教禪宗教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明白感情可以使人死,我們也就不會隨便浪費自己的感情了。珍惜了自己的感情,才會把心靈投入到本性中去。讓心神居住在心裡,本性常在而能夠得其天年了。如果還有長生不老的話,那就是讓自己的感情泯去。

悟語 

性與情,是儒家一對很重要的哲學概念。孟子曾經說過,“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將心、性放在一起說,到宋代理學,發展出心性哲學,進而將心、性、情納入統一的理論框架。朱熹認為“心統性情”,說:“虛明不昧,便是心;此理具足於中,無少欠缺,便是性;感物而動,便是情。”因此性就是完備的心,而情則是心受外物所感而產生的變動。儒家最注重修身,而修身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不為外物所動,所以,“情”就成為有害而需去除的內容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