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再走長征路系列報道:郴州汝城縣百姓講述“半條被子”“一張借據”革命往事

“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提到的紅軍長征故事。故事發生地就在郴州汝城文明瑤族鄉沙洲村。

6月27日—28日,瀟湘晨報記者隨“記者再走長征路”採訪團來到汝城縣,聽當地老百姓回憶“半條被子”“一張借據”等在紅軍長征路上發生在當地的革命往事。

早在1934年紅軍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中央紅軍經過汝城,行程180多公里,足跡遍及當地200多個村莊,留下了一段段“軍愛民,民擁軍”的歷史佳話。而如今,長征時期傳承下來的這種精神也化作了當地精準扶貧,踐行群眾路線的不竭動力。

6月27日上午,在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在徐解秀老人生前居住的老宅子中,徐解秀老人最小的兒子,今年81歲的老人朱中雄坐在堂屋中,堂屋的牆壁上掛著徐解秀老人的遺像。

朱中雄如今早已不住在老宅子內,但是時不時會回到這裡,給到訪的遊客講述那段母親生前一直牽掛的往事。

記者再走長征路系列報道:郴州汝城縣百姓講述“半條被子”“一張借據”革命往事

6月14日,汝城縣沙洲村廣場上的“半條被子”雕塑。圖/新華社

三個女紅軍與半條棉被

1934年11月,紅軍過境汝城時曾在這裡駐紮,朱家住宅旁邊便是中國工農紅軍總衛生部的駐地。當時朱家不大的宅子內,一共住了4戶人家,徐解秀夫婦帶著朱中雄的哥哥住在這裡。

徐解秀生前回憶,當時紅軍來時,由於反動派的汙名化宣傳,當地老百姓都躲了起來,她因纏著小腳行動不便,又帶著孩子,還是留在了家中。

徐解秀看到的紅軍沒有擾民,反而還主動幫她幹些活,其中就有三個年輕的女紅軍。白天,三個女紅軍和她一起幹活,還幫她帶孩子,向她解釋紅軍是給窮苦大眾打天下的部隊,晚上,徐解秀則邀請三個女紅軍和她一起睡在她狹小的廂房內。

三個女紅軍只在這裡待了三天,徐解秀卻和她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在離開時,三個女紅軍看著徐解秀家境貧寒,連禦寒的被子都沒有,要將自己的行軍被送給她,而徐解秀也再三推辭。

其中一個女紅軍突然說要借一把剪刀,徐解秀沒有多想找來剪刀後,這位女紅軍將這床被子剪成了兩半,將其中一半交到徐解秀手中。

“她們和我說,等解放勝利了,我們再送一床新被子給你。”徐解秀生前回憶當時的場景道。

而經此一別,她卻再也沒有見過這三位女紅軍。朱中雄說,他們很小就聽到母親講到這個故事,老人上了年紀之後,還經常一個人跑到村口的一座橋上,期待三位女紅軍的歸來,直到1991年去世。

“她們應該是犧牲了,不然,她們一定會來看望我母親的。”朱中雄說,這成了母親去世前最大的遺憾。

記者再走長征路系列報道:郴州汝城縣百姓講述“半條被子”“一張借據”革命往事

6月27日,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徐解秀的曾孫女朱淑華在“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擔任講解員。

發展紅色旅遊,村莊大變樣

作為“半條被子”故事的發生地,沙洲村近年來依託紅色資源優勢,村支兩委充分發動村民參與,初步形成了居住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村民生活富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新瑤村雛形。

2010年,沙洲村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省級生態村,2016年參與了“湖南省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選……

汝城縣以“半條被子”故事為主線,大力開展紅色旅遊景區建設,景區規劃總面積3.2平方公里。全村現有耕地340畝,人均耕地面積0.66畝,水晶梨、柚子等特優水果2000餘畝,村民人均純收入8000元……

6月27日,記者在現場看到,順著寬闊的大馬路,一撥撥遊客湧向了這裡。僅沙洲村專題陳列館,高峰期一天就要接待數千人……

以前外出打工的本地居民很多都回到了家鄉,其中就包括徐解秀老人的曾孫女朱淑華。

以前她是一名幼師,現在在家鄉的陳列館擔任講解員。她的堂妹也在擔任講解員,她的兩個伯伯和叔叔在景區擔任保安。

講述曾祖母守望紅軍歸來的故事時,朱淑華眼中再次泛起淚光。當記者問到,如果有機會會向那三個女紅軍說些什麼時,朱淑華答道:“我想告訴她們,我們現在過得很好。”

紅色記憶 一張八十多年前的借據

汝城縣黨史研究室主任傅造林介紹,1934年,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紅軍第六軍團、中央紅軍分別自江西遂川和崇義經過汝城,行程180多公里。著名的“紅軍借據”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

1934年11月6日,紅軍長征先遣部隊到達汝城延壽鄉,在學校、村宗祠旁紮營寨。看到紅軍嚴重缺糧,村民胡四德發動族人為紅軍籌措糧食、生豬和雞。

在紅軍部隊離開時,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司務長葉祖令對胡四德稱,因紅軍籌款困難,一時拿不出錢來,便找來紙張,給胡四德寫下一張借條,並告訴他,“將來全國會解放,到時候拿上它可以找當地政府兌換”。胡四德直到去世也沒有說起此事。

1996年春天的一天,汝城縣延壽瑤族鄉官亨村村民胡運海,準備新修一個新灶時,在牆縫內發現了一個鐵盒,裡面是一張發黃的毛邊紙,上面寫著“借據”二字。

這張借據上寫著“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穀壹佰零伍擔牲豬叄頭重量伍佰零叄斤雞壹拾貳只重量肆拾貳斤”,落款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具借人葉祖令公元一九三四年冬”。

借據發現的次年,中共道縣縣委、縣政府為兌現紅軍的承諾,舉行了借據兌換儀式,向胡四德的唯一繼承人胡運海歸還了1.5萬元人民幣。如今,這張借條原件也被珍藏在道縣檔案館內,成為當地百姓擁護紅軍的最好見證。

6月27日,在官亨村的胡氏祠堂內,村支書胡炳燈說,當時籌措的口糧是村上集體的財產,雖然這張借條直到1997年才實質性地兌現,但是一代一代共產黨人帶領當地經濟發展,讓當地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兌現。

村民聲音 全縣踐行群眾路線有了不竭動力

“半條被子”的故事反映了紅軍長征時期“軍愛民,民擁軍”的精神,這種精神也成為了當地踐行群眾路線的不竭動力。

比如,在汝城縣大坪鎮,該鎮在全縣首創“日訪夜談促脫貧”活動,“日訪”重點了解農戶個性問題,“夜訪”突出關注涉及大部分村民利益的共性問題,鎮村幹部、工作隊利用“夜閒”時間走村入戶,在每個自然村召集群眾開夜談會。所有幹部手機號碼全部公示,24小時不關機。

同時,還開展了“幹部認親戚”活動,鎮村幹部每人包乾50-90農戶家庭,將全鎮10173戶農戶分戶到人,結對認親後,每月走訪“親戚”至少一次。

6月28日,在大坪鎮堆山村盧家灣,當地村民正在組織拆除組上的危舊房屋,並計劃恢復為耕地,進行風光田園化計劃。計劃的實施,得益於該鎮鎮長何志成在一次夜訪時聽到的村民建議。

何志成說,汝城是革命老區,也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長征時期這裡發生了“半條被子”等故事,而這種精神的傳承,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有了新的意義,成了當地幹部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不竭動力。

瀟湘晨報記者曹偉郴州汝城報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