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榮成 建築 大天鵝 設計 天鵝 山東 西伯利亞 Wallpaper卷宗 2019-08-15
"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剖面圖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剖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展廳中的六角鋼柱

在幾乎完全閉合的木質折面牆體中,僅有的一處開口,邀請著來訪者進入其中。科普館的門廳與接待區是一個對稱而帶著些許迷宮意味的空間。整個房間呈正六邊形,六邊形房間中心的六邊形鋼柱柱礎上則矗立著一根鋼木混合的六邊形柱子,從六邊形柱的頂端,3 組細高的木樑沿著等角度的 6 個方向伸展,構成了一個與房間的六邊形牆體相交錯的三角形網格。在六邊形房間的角點,等腰 Y 字形的開口引導著來訪者進入到下一個六邊形的房間。儘管六邊形牆體被開口所消減,但六邊形的幾何網格卻通過木質地面上的深色金屬板被暗示。

從門廳一側進入展區和科普遊覽區,來訪者很快便會意識到大天鵝館上層主體空間的奧祕:它被兩套互相疊加的勻質、完美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精確地掌控著。每一個正六邊形房間聯著天井、郵政服務、導覽等不同功能,而位於每個六邊形房間中的六邊形鋼木細柱則由細高木樑承載成一個架設於六邊形房間之上的三角網格結構。兩套幾何系統的交錯使得牆體和屋架之間形成了縫隙,併為內向的房間提供了充足的採光,而屋架的延續則使得內向的房間形成向外綿延的視覺之感,激發著來訪者在這一六邊形“迷宮”中不斷遊走,直至重新回到視野開闊的緣側空間。如同一個緊湊、密實的蜂巢結構一般,牆體和屋架系統共同編織出了一段連續、動態的空間體驗。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剖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展廳中的六角鋼柱

在幾乎完全閉合的木質折面牆體中,僅有的一處開口,邀請著來訪者進入其中。科普館的門廳與接待區是一個對稱而帶著些許迷宮意味的空間。整個房間呈正六邊形,六邊形房間中心的六邊形鋼柱柱礎上則矗立著一根鋼木混合的六邊形柱子,從六邊形柱的頂端,3 組細高的木樑沿著等角度的 6 個方向伸展,構成了一個與房間的六邊形牆體相交錯的三角形網格。在六邊形房間的角點,等腰 Y 字形的開口引導著來訪者進入到下一個六邊形的房間。儘管六邊形牆體被開口所消減,但六邊形的幾何網格卻通過木質地面上的深色金屬板被暗示。

從門廳一側進入展區和科普遊覽區,來訪者很快便會意識到大天鵝館上層主體空間的奧祕:它被兩套互相疊加的勻質、完美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精確地掌控著。每一個正六邊形房間聯著天井、郵政服務、導覽等不同功能,而位於每個六邊形房間中的六邊形鋼木細柱則由細高木樑承載成一個架設於六邊形房間之上的三角網格結構。兩套幾何系統的交錯使得牆體和屋架之間形成了縫隙,併為內向的房間提供了充足的採光,而屋架的延續則使得內向的房間形成向外綿延的視覺之感,激發著來訪者在這一六邊形“迷宮”中不斷遊走,直至重新回到視野開闊的緣側空間。如同一個緊湊、密實的蜂巢結構一般,牆體和屋架系統共同編織出了一段連續、動態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剖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展廳中的六角鋼柱

在幾乎完全閉合的木質折面牆體中,僅有的一處開口,邀請著來訪者進入其中。科普館的門廳與接待區是一個對稱而帶著些許迷宮意味的空間。整個房間呈正六邊形,六邊形房間中心的六邊形鋼柱柱礎上則矗立著一根鋼木混合的六邊形柱子,從六邊形柱的頂端,3 組細高的木樑沿著等角度的 6 個方向伸展,構成了一個與房間的六邊形牆體相交錯的三角形網格。在六邊形房間的角點,等腰 Y 字形的開口引導著來訪者進入到下一個六邊形的房間。儘管六邊形牆體被開口所消減,但六邊形的幾何網格卻通過木質地面上的深色金屬板被暗示。

從門廳一側進入展區和科普遊覽區,來訪者很快便會意識到大天鵝館上層主體空間的奧祕:它被兩套互相疊加的勻質、完美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精確地掌控著。每一個正六邊形房間聯著天井、郵政服務、導覽等不同功能,而位於每個六邊形房間中的六邊形鋼木細柱則由細高木樑承載成一個架設於六邊形房間之上的三角網格結構。兩套幾何系統的交錯使得牆體和屋架之間形成了縫隙,併為內向的房間提供了充足的採光,而屋架的延續則使得內向的房間形成向外綿延的視覺之感,激發著來訪者在這一六邊形“迷宮”中不斷遊走,直至重新回到視野開闊的緣側空間。如同一個緊湊、密實的蜂巢結構一般,牆體和屋架系統共同編織出了一段連續、動態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左圖:大天鵝科普館自下而上的結構漸變

右圖:眺望天鵝湖溼地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剖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展廳中的六角鋼柱

在幾乎完全閉合的木質折面牆體中,僅有的一處開口,邀請著來訪者進入其中。科普館的門廳與接待區是一個對稱而帶著些許迷宮意味的空間。整個房間呈正六邊形,六邊形房間中心的六邊形鋼柱柱礎上則矗立著一根鋼木混合的六邊形柱子,從六邊形柱的頂端,3 組細高的木樑沿著等角度的 6 個方向伸展,構成了一個與房間的六邊形牆體相交錯的三角形網格。在六邊形房間的角點,等腰 Y 字形的開口引導著來訪者進入到下一個六邊形的房間。儘管六邊形牆體被開口所消減,但六邊形的幾何網格卻通過木質地面上的深色金屬板被暗示。

從門廳一側進入展區和科普遊覽區,來訪者很快便會意識到大天鵝館上層主體空間的奧祕:它被兩套互相疊加的勻質、完美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精確地掌控著。每一個正六邊形房間聯著天井、郵政服務、導覽等不同功能,而位於每個六邊形房間中的六邊形鋼木細柱則由細高木樑承載成一個架設於六邊形房間之上的三角網格結構。兩套幾何系統的交錯使得牆體和屋架之間形成了縫隙,併為內向的房間提供了充足的採光,而屋架的延續則使得內向的房間形成向外綿延的視覺之感,激發著來訪者在這一六邊形“迷宮”中不斷遊走,直至重新回到視野開闊的緣側空間。如同一個緊湊、密實的蜂巢結構一般,牆體和屋架系統共同編織出了一段連續、動態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左圖:大天鵝科普館自下而上的結構漸變

右圖:眺望天鵝湖溼地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剖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展廳中的六角鋼柱

在幾乎完全閉合的木質折面牆體中,僅有的一處開口,邀請著來訪者進入其中。科普館的門廳與接待區是一個對稱而帶著些許迷宮意味的空間。整個房間呈正六邊形,六邊形房間中心的六邊形鋼柱柱礎上則矗立著一根鋼木混合的六邊形柱子,從六邊形柱的頂端,3 組細高的木樑沿著等角度的 6 個方向伸展,構成了一個與房間的六邊形牆體相交錯的三角形網格。在六邊形房間的角點,等腰 Y 字形的開口引導著來訪者進入到下一個六邊形的房間。儘管六邊形牆體被開口所消減,但六邊形的幾何網格卻通過木質地面上的深色金屬板被暗示。

從門廳一側進入展區和科普遊覽區,來訪者很快便會意識到大天鵝館上層主體空間的奧祕:它被兩套互相疊加的勻質、完美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精確地掌控著。每一個正六邊形房間聯著天井、郵政服務、導覽等不同功能,而位於每個六邊形房間中的六邊形鋼木細柱則由細高木樑承載成一個架設於六邊形房間之上的三角網格結構。兩套幾何系統的交錯使得牆體和屋架之間形成了縫隙,併為內向的房間提供了充足的採光,而屋架的延續則使得內向的房間形成向外綿延的視覺之感,激發著來訪者在這一六邊形“迷宮”中不斷遊走,直至重新回到視野開闊的緣側空間。如同一個緊湊、密實的蜂巢結構一般,牆體和屋架系統共同編織出了一段連續、動態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左圖:大天鵝科普館自下而上的結構漸變

右圖:眺望天鵝湖溼地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懸浮的建築空間

下圖:入口門廊夜景

與一般位於自然地景之中的建築試圖最大化地納入周邊的優美景色不同,在大天鵝科普館的六邊形房間中,來訪者的視線被刻意地封閉於其中,僅僅通過幾處天窗的設置將天空和光線汲入空間之中。這一做法一方面源自科普館作為一個展示空間的功能性需求,一方面也形成了內和外、封閉與開放的富有張力的空間體驗。在六邊形網格的中央,設有兩處通高天井,兩部樓梯將人們徐徐引至地面層,去一探屬於大天鵝的空間。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剖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展廳中的六角鋼柱

在幾乎完全閉合的木質折面牆體中,僅有的一處開口,邀請著來訪者進入其中。科普館的門廳與接待區是一個對稱而帶著些許迷宮意味的空間。整個房間呈正六邊形,六邊形房間中心的六邊形鋼柱柱礎上則矗立著一根鋼木混合的六邊形柱子,從六邊形柱的頂端,3 組細高的木樑沿著等角度的 6 個方向伸展,構成了一個與房間的六邊形牆體相交錯的三角形網格。在六邊形房間的角點,等腰 Y 字形的開口引導著來訪者進入到下一個六邊形的房間。儘管六邊形牆體被開口所消減,但六邊形的幾何網格卻通過木質地面上的深色金屬板被暗示。

從門廳一側進入展區和科普遊覽區,來訪者很快便會意識到大天鵝館上層主體空間的奧祕:它被兩套互相疊加的勻質、完美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精確地掌控著。每一個正六邊形房間聯著天井、郵政服務、導覽等不同功能,而位於每個六邊形房間中的六邊形鋼木細柱則由細高木樑承載成一個架設於六邊形房間之上的三角網格結構。兩套幾何系統的交錯使得牆體和屋架之間形成了縫隙,併為內向的房間提供了充足的採光,而屋架的延續則使得內向的房間形成向外綿延的視覺之感,激發著來訪者在這一六邊形“迷宮”中不斷遊走,直至重新回到視野開闊的緣側空間。如同一個緊湊、密實的蜂巢結構一般,牆體和屋架系統共同編織出了一段連續、動態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左圖:大天鵝科普館自下而上的結構漸變

右圖:眺望天鵝湖溼地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懸浮的建築空間

下圖:入口門廊夜景

與一般位於自然地景之中的建築試圖最大化地納入周邊的優美景色不同,在大天鵝科普館的六邊形房間中,來訪者的視線被刻意地封閉於其中,僅僅通過幾處天窗的設置將天空和光線汲入空間之中。這一做法一方面源自科普館作為一個展示空間的功能性需求,一方面也形成了內和外、封閉與開放的富有張力的空間體驗。在六邊形網格的中央,設有兩處通高天井,兩部樓梯將人們徐徐引至地面層,去一探屬於大天鵝的空間。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與規則、精確的上層主體空間相比,低矮的底層架空空間第一眼似乎顯得有些令人琢磨不透。儘管上層空間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被投射至混凝土樓板的淺樑之中,但如蘆葦般纖細而微微傾斜的細柱呈現出一種更為隨意和自由的空間效果。

除去局部的功能性房間,大天鵝科普館的底層空間幾乎完全開放。儘管混凝土樓板的三角形網格淺樑為如何設計這一架空層的結構提供著線索,然而,無論是建築師或是結構師,均不希望架空層依然被這一嚴格的幾何秩序所控制。相反的,這一低矮的空間應該是無方向性的、漫步式的,並且需要最大程度地弱化支撐結構,來實現上層主體部分的懸浮感。在一番探索後,結構工程師張準提出了鋼列細柱的創新性解決方案。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剖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展廳中的六角鋼柱

在幾乎完全閉合的木質折面牆體中,僅有的一處開口,邀請著來訪者進入其中。科普館的門廳與接待區是一個對稱而帶著些許迷宮意味的空間。整個房間呈正六邊形,六邊形房間中心的六邊形鋼柱柱礎上則矗立著一根鋼木混合的六邊形柱子,從六邊形柱的頂端,3 組細高的木樑沿著等角度的 6 個方向伸展,構成了一個與房間的六邊形牆體相交錯的三角形網格。在六邊形房間的角點,等腰 Y 字形的開口引導著來訪者進入到下一個六邊形的房間。儘管六邊形牆體被開口所消減,但六邊形的幾何網格卻通過木質地面上的深色金屬板被暗示。

從門廳一側進入展區和科普遊覽區,來訪者很快便會意識到大天鵝館上層主體空間的奧祕:它被兩套互相疊加的勻質、完美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精確地掌控著。每一個正六邊形房間聯著天井、郵政服務、導覽等不同功能,而位於每個六邊形房間中的六邊形鋼木細柱則由細高木樑承載成一個架設於六邊形房間之上的三角網格結構。兩套幾何系統的交錯使得牆體和屋架之間形成了縫隙,併為內向的房間提供了充足的採光,而屋架的延續則使得內向的房間形成向外綿延的視覺之感,激發著來訪者在這一六邊形“迷宮”中不斷遊走,直至重新回到視野開闊的緣側空間。如同一個緊湊、密實的蜂巢結構一般,牆體和屋架系統共同編織出了一段連續、動態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左圖:大天鵝科普館自下而上的結構漸變

右圖:眺望天鵝湖溼地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懸浮的建築空間

下圖:入口門廊夜景

與一般位於自然地景之中的建築試圖最大化地納入周邊的優美景色不同,在大天鵝科普館的六邊形房間中,來訪者的視線被刻意地封閉於其中,僅僅通過幾處天窗的設置將天空和光線汲入空間之中。這一做法一方面源自科普館作為一個展示空間的功能性需求,一方面也形成了內和外、封閉與開放的富有張力的空間體驗。在六邊形網格的中央,設有兩處通高天井,兩部樓梯將人們徐徐引至地面層,去一探屬於大天鵝的空間。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與規則、精確的上層主體空間相比,低矮的底層架空空間第一眼似乎顯得有些令人琢磨不透。儘管上層空間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被投射至混凝土樓板的淺樑之中,但如蘆葦般纖細而微微傾斜的細柱呈現出一種更為隨意和自由的空間效果。

除去局部的功能性房間,大天鵝科普館的底層空間幾乎完全開放。儘管混凝土樓板的三角形網格淺樑為如何設計這一架空層的結構提供著線索,然而,無論是建築師或是結構師,均不希望架空層依然被這一嚴格的幾何秩序所控制。相反的,這一低矮的空間應該是無方向性的、漫步式的,並且需要最大程度地弱化支撐結構,來實現上層主體部分的懸浮感。在一番探索後,結構工程師張準提出了鋼列細柱的創新性解決方案。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總平面圖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剖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展廳中的六角鋼柱

在幾乎完全閉合的木質折面牆體中,僅有的一處開口,邀請著來訪者進入其中。科普館的門廳與接待區是一個對稱而帶著些許迷宮意味的空間。整個房間呈正六邊形,六邊形房間中心的六邊形鋼柱柱礎上則矗立著一根鋼木混合的六邊形柱子,從六邊形柱的頂端,3 組細高的木樑沿著等角度的 6 個方向伸展,構成了一個與房間的六邊形牆體相交錯的三角形網格。在六邊形房間的角點,等腰 Y 字形的開口引導著來訪者進入到下一個六邊形的房間。儘管六邊形牆體被開口所消減,但六邊形的幾何網格卻通過木質地面上的深色金屬板被暗示。

從門廳一側進入展區和科普遊覽區,來訪者很快便會意識到大天鵝館上層主體空間的奧祕:它被兩套互相疊加的勻質、完美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精確地掌控著。每一個正六邊形房間聯著天井、郵政服務、導覽等不同功能,而位於每個六邊形房間中的六邊形鋼木細柱則由細高木樑承載成一個架設於六邊形房間之上的三角網格結構。兩套幾何系統的交錯使得牆體和屋架之間形成了縫隙,併為內向的房間提供了充足的採光,而屋架的延續則使得內向的房間形成向外綿延的視覺之感,激發著來訪者在這一六邊形“迷宮”中不斷遊走,直至重新回到視野開闊的緣側空間。如同一個緊湊、密實的蜂巢結構一般,牆體和屋架系統共同編織出了一段連續、動態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左圖:大天鵝科普館自下而上的結構漸變

右圖:眺望天鵝湖溼地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懸浮的建築空間

下圖:入口門廊夜景

與一般位於自然地景之中的建築試圖最大化地納入周邊的優美景色不同,在大天鵝科普館的六邊形房間中,來訪者的視線被刻意地封閉於其中,僅僅通過幾處天窗的設置將天空和光線汲入空間之中。這一做法一方面源自科普館作為一個展示空間的功能性需求,一方面也形成了內和外、封閉與開放的富有張力的空間體驗。在六邊形網格的中央,設有兩處通高天井,兩部樓梯將人們徐徐引至地面層,去一探屬於大天鵝的空間。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與規則、精確的上層主體空間相比,低矮的底層架空空間第一眼似乎顯得有些令人琢磨不透。儘管上層空間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被投射至混凝土樓板的淺樑之中,但如蘆葦般纖細而微微傾斜的細柱呈現出一種更為隨意和自由的空間效果。

除去局部的功能性房間,大天鵝科普館的底層空間幾乎完全開放。儘管混凝土樓板的三角形網格淺樑為如何設計這一架空層的結構提供著線索,然而,無論是建築師或是結構師,均不希望架空層依然被這一嚴格的幾何秩序所控制。相反的,這一低矮的空間應該是無方向性的、漫步式的,並且需要最大程度地弱化支撐結構,來實現上層主體部分的懸浮感。在一番探索後,結構工程師張準提出了鋼列細柱的創新性解決方案。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總平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剖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展廳中的六角鋼柱

在幾乎完全閉合的木質折面牆體中,僅有的一處開口,邀請著來訪者進入其中。科普館的門廳與接待區是一個對稱而帶著些許迷宮意味的空間。整個房間呈正六邊形,六邊形房間中心的六邊形鋼柱柱礎上則矗立著一根鋼木混合的六邊形柱子,從六邊形柱的頂端,3 組細高的木樑沿著等角度的 6 個方向伸展,構成了一個與房間的六邊形牆體相交錯的三角形網格。在六邊形房間的角點,等腰 Y 字形的開口引導著來訪者進入到下一個六邊形的房間。儘管六邊形牆體被開口所消減,但六邊形的幾何網格卻通過木質地面上的深色金屬板被暗示。

從門廳一側進入展區和科普遊覽區,來訪者很快便會意識到大天鵝館上層主體空間的奧祕:它被兩套互相疊加的勻質、完美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精確地掌控著。每一個正六邊形房間聯著天井、郵政服務、導覽等不同功能,而位於每個六邊形房間中的六邊形鋼木細柱則由細高木樑承載成一個架設於六邊形房間之上的三角網格結構。兩套幾何系統的交錯使得牆體和屋架之間形成了縫隙,併為內向的房間提供了充足的採光,而屋架的延續則使得內向的房間形成向外綿延的視覺之感,激發著來訪者在這一六邊形“迷宮”中不斷遊走,直至重新回到視野開闊的緣側空間。如同一個緊湊、密實的蜂巢結構一般,牆體和屋架系統共同編織出了一段連續、動態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左圖:大天鵝科普館自下而上的結構漸變

右圖:眺望天鵝湖溼地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懸浮的建築空間

下圖:入口門廊夜景

與一般位於自然地景之中的建築試圖最大化地納入周邊的優美景色不同,在大天鵝科普館的六邊形房間中,來訪者的視線被刻意地封閉於其中,僅僅通過幾處天窗的設置將天空和光線汲入空間之中。這一做法一方面源自科普館作為一個展示空間的功能性需求,一方面也形成了內和外、封閉與開放的富有張力的空間體驗。在六邊形網格的中央,設有兩處通高天井,兩部樓梯將人們徐徐引至地面層,去一探屬於大天鵝的空間。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與規則、精確的上層主體空間相比,低矮的底層架空空間第一眼似乎顯得有些令人琢磨不透。儘管上層空間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被投射至混凝土樓板的淺樑之中,但如蘆葦般纖細而微微傾斜的細柱呈現出一種更為隨意和自由的空間效果。

除去局部的功能性房間,大天鵝科普館的底層空間幾乎完全開放。儘管混凝土樓板的三角形網格淺樑為如何設計這一架空層的結構提供著線索,然而,無論是建築師或是結構師,均不希望架空層依然被這一嚴格的幾何秩序所控制。相反的,這一低矮的空間應該是無方向性的、漫步式的,並且需要最大程度地弱化支撐結構,來實現上層主體部分的懸浮感。在一番探索後,結構工程師張準提出了鋼列細柱的創新性解決方案。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總平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大天鵝科普館一層平面圖

下圖:大天鵝科普館二層平面圖

細柱空間是張準在近年來的結構實踐中的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從與大舍建築合作的花草亭開始,再到例園茶室、雲廬、柔物、China House Vision 亼屮囗展亭,張準通過對細柱的截面和佈局的推敲,和建築師共同在項目中呈現出一種看似不可思議的懸浮感與纖細感。然而,與此前項目中細柱各自為陣的規則佈局不同,大天鵝科普館的細柱空間的突破源自對規律性的突破和對重力傳遞的重新思考。

在這一層高僅為 2.2 米的空間中,每一組列柱由一系列在豎直方向上有著微小傾斜角度的、截面僅為 6 釐米的纖細鋼柱構成。雖然看似毫無規律,它們的傾斜或是豎直實際上恰恰迴應著重力的內在傳遞規律。為了使得列柱受力均衡,防止屈曲,每組細柱均由一系列實心鋼柱和空心鋼柱構成,前者承擔了主要的豎向力,而橫向力則由所有的細柱共同分擔。對於重力的思考不僅侷限於此。為了使得柱列中的內力分佈均勻,結構師在施工時採取了內力調整的做法,即通過特殊的節點設計使得局部的細柱在施工過程中暫不受力,而直到結構整體完工後,再承受重力,從而完成對荷載傳遞的調整。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剖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展廳中的六角鋼柱

在幾乎完全閉合的木質折面牆體中,僅有的一處開口,邀請著來訪者進入其中。科普館的門廳與接待區是一個對稱而帶著些許迷宮意味的空間。整個房間呈正六邊形,六邊形房間中心的六邊形鋼柱柱礎上則矗立著一根鋼木混合的六邊形柱子,從六邊形柱的頂端,3 組細高的木樑沿著等角度的 6 個方向伸展,構成了一個與房間的六邊形牆體相交錯的三角形網格。在六邊形房間的角點,等腰 Y 字形的開口引導著來訪者進入到下一個六邊形的房間。儘管六邊形牆體被開口所消減,但六邊形的幾何網格卻通過木質地面上的深色金屬板被暗示。

從門廳一側進入展區和科普遊覽區,來訪者很快便會意識到大天鵝館上層主體空間的奧祕:它被兩套互相疊加的勻質、完美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精確地掌控著。每一個正六邊形房間聯著天井、郵政服務、導覽等不同功能,而位於每個六邊形房間中的六邊形鋼木細柱則由細高木樑承載成一個架設於六邊形房間之上的三角網格結構。兩套幾何系統的交錯使得牆體和屋架之間形成了縫隙,併為內向的房間提供了充足的採光,而屋架的延續則使得內向的房間形成向外綿延的視覺之感,激發著來訪者在這一六邊形“迷宮”中不斷遊走,直至重新回到視野開闊的緣側空間。如同一個緊湊、密實的蜂巢結構一般,牆體和屋架系統共同編織出了一段連續、動態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左圖:大天鵝科普館自下而上的結構漸變

右圖:眺望天鵝湖溼地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懸浮的建築空間

下圖:入口門廊夜景

與一般位於自然地景之中的建築試圖最大化地納入周邊的優美景色不同,在大天鵝科普館的六邊形房間中,來訪者的視線被刻意地封閉於其中,僅僅通過幾處天窗的設置將天空和光線汲入空間之中。這一做法一方面源自科普館作為一個展示空間的功能性需求,一方面也形成了內和外、封閉與開放的富有張力的空間體驗。在六邊形網格的中央,設有兩處通高天井,兩部樓梯將人們徐徐引至地面層,去一探屬於大天鵝的空間。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與規則、精確的上層主體空間相比,低矮的底層架空空間第一眼似乎顯得有些令人琢磨不透。儘管上層空間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被投射至混凝土樓板的淺樑之中,但如蘆葦般纖細而微微傾斜的細柱呈現出一種更為隨意和自由的空間效果。

除去局部的功能性房間,大天鵝科普館的底層空間幾乎完全開放。儘管混凝土樓板的三角形網格淺樑為如何設計這一架空層的結構提供著線索,然而,無論是建築師或是結構師,均不希望架空層依然被這一嚴格的幾何秩序所控制。相反的,這一低矮的空間應該是無方向性的、漫步式的,並且需要最大程度地弱化支撐結構,來實現上層主體部分的懸浮感。在一番探索後,結構工程師張準提出了鋼列細柱的創新性解決方案。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總平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大天鵝科普館一層平面圖

下圖:大天鵝科普館二層平面圖

細柱空間是張準在近年來的結構實踐中的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從與大舍建築合作的花草亭開始,再到例園茶室、雲廬、柔物、China House Vision 亼屮囗展亭,張準通過對細柱的截面和佈局的推敲,和建築師共同在項目中呈現出一種看似不可思議的懸浮感與纖細感。然而,與此前項目中細柱各自為陣的規則佈局不同,大天鵝科普館的細柱空間的突破源自對規律性的突破和對重力傳遞的重新思考。

在這一層高僅為 2.2 米的空間中,每一組列柱由一系列在豎直方向上有著微小傾斜角度的、截面僅為 6 釐米的纖細鋼柱構成。雖然看似毫無規律,它們的傾斜或是豎直實際上恰恰迴應著重力的內在傳遞規律。為了使得列柱受力均衡,防止屈曲,每組細柱均由一系列實心鋼柱和空心鋼柱構成,前者承擔了主要的豎向力,而橫向力則由所有的細柱共同分擔。對於重力的思考不僅侷限於此。為了使得柱列中的內力分佈均勻,結構師在施工時採取了內力調整的做法,即通過特殊的節點設計使得局部的細柱在施工過程中暫不受力,而直到結構整體完工後,再承受重力,從而完成對荷載傳遞的調整。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貫穿中庭的獨柱結構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剖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展廳中的六角鋼柱

在幾乎完全閉合的木質折面牆體中,僅有的一處開口,邀請著來訪者進入其中。科普館的門廳與接待區是一個對稱而帶著些許迷宮意味的空間。整個房間呈正六邊形,六邊形房間中心的六邊形鋼柱柱礎上則矗立著一根鋼木混合的六邊形柱子,從六邊形柱的頂端,3 組細高的木樑沿著等角度的 6 個方向伸展,構成了一個與房間的六邊形牆體相交錯的三角形網格。在六邊形房間的角點,等腰 Y 字形的開口引導著來訪者進入到下一個六邊形的房間。儘管六邊形牆體被開口所消減,但六邊形的幾何網格卻通過木質地面上的深色金屬板被暗示。

從門廳一側進入展區和科普遊覽區,來訪者很快便會意識到大天鵝館上層主體空間的奧祕:它被兩套互相疊加的勻質、完美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精確地掌控著。每一個正六邊形房間聯著天井、郵政服務、導覽等不同功能,而位於每個六邊形房間中的六邊形鋼木細柱則由細高木樑承載成一個架設於六邊形房間之上的三角網格結構。兩套幾何系統的交錯使得牆體和屋架之間形成了縫隙,併為內向的房間提供了充足的採光,而屋架的延續則使得內向的房間形成向外綿延的視覺之感,激發著來訪者在這一六邊形“迷宮”中不斷遊走,直至重新回到視野開闊的緣側空間。如同一個緊湊、密實的蜂巢結構一般,牆體和屋架系統共同編織出了一段連續、動態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左圖:大天鵝科普館自下而上的結構漸變

右圖:眺望天鵝湖溼地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懸浮的建築空間

下圖:入口門廊夜景

與一般位於自然地景之中的建築試圖最大化地納入周邊的優美景色不同,在大天鵝科普館的六邊形房間中,來訪者的視線被刻意地封閉於其中,僅僅通過幾處天窗的設置將天空和光線汲入空間之中。這一做法一方面源自科普館作為一個展示空間的功能性需求,一方面也形成了內和外、封閉與開放的富有張力的空間體驗。在六邊形網格的中央,設有兩處通高天井,兩部樓梯將人們徐徐引至地面層,去一探屬於大天鵝的空間。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與規則、精確的上層主體空間相比,低矮的底層架空空間第一眼似乎顯得有些令人琢磨不透。儘管上層空間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被投射至混凝土樓板的淺樑之中,但如蘆葦般纖細而微微傾斜的細柱呈現出一種更為隨意和自由的空間效果。

除去局部的功能性房間,大天鵝科普館的底層空間幾乎完全開放。儘管混凝土樓板的三角形網格淺樑為如何設計這一架空層的結構提供著線索,然而,無論是建築師或是結構師,均不希望架空層依然被這一嚴格的幾何秩序所控制。相反的,這一低矮的空間應該是無方向性的、漫步式的,並且需要最大程度地弱化支撐結構,來實現上層主體部分的懸浮感。在一番探索後,結構工程師張準提出了鋼列細柱的創新性解決方案。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總平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大天鵝科普館一層平面圖

下圖:大天鵝科普館二層平面圖

細柱空間是張準在近年來的結構實踐中的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從與大舍建築合作的花草亭開始,再到例園茶室、雲廬、柔物、China House Vision 亼屮囗展亭,張準通過對細柱的截面和佈局的推敲,和建築師共同在項目中呈現出一種看似不可思議的懸浮感與纖細感。然而,與此前項目中細柱各自為陣的規則佈局不同,大天鵝科普館的細柱空間的突破源自對規律性的突破和對重力傳遞的重新思考。

在這一層高僅為 2.2 米的空間中,每一組列柱由一系列在豎直方向上有著微小傾斜角度的、截面僅為 6 釐米的纖細鋼柱構成。雖然看似毫無規律,它們的傾斜或是豎直實際上恰恰迴應著重力的內在傳遞規律。為了使得列柱受力均衡,防止屈曲,每組細柱均由一系列實心鋼柱和空心鋼柱構成,前者承擔了主要的豎向力,而橫向力則由所有的細柱共同分擔。對於重力的思考不僅侷限於此。為了使得柱列中的內力分佈均勻,結構師在施工時採取了內力調整的做法,即通過特殊的節點設計使得局部的細柱在施工過程中暫不受力,而直到結構整體完工後,再承受重力,從而完成對荷載傳遞的調整。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貫穿中庭的獨柱結構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結構限定與風景

最終成形的每組細柱柱列長度不一,根據上層結構的荷載需要被沿著混凝土樓板的三角形網格參差佈置。這一佈局使得架空空間具有了更大的靈活度,它們或是形成具有導向性的流動空間,或是形成具有圍合感的簷廊空間。突破常規的結構設計讓人聯想到結構師 Cecil Balmond 對於異規結構的探索。如果說上層鋼木結構通過規則幾何形態塑造出一個來訪者需要逐步探索的空間,那麼下層的異於常規的結構則恰恰呼應著大天鵝在此的自在活動。略略傾斜的細柱如同場地中隨風飄動的蘆葦一般,纖長輕巧地支撐起上層的規則空間。獨具匠心的結構體系使得這座小建築需要通過特別的結構評審。所幸,山東省的建設部門為其特地召開了由具有豐富經驗的結構專家組成的評審會。在經過一些優化後,它被得以順利實施,而這一獨創的結構體系也被參與評審的結構大師汪大綏形容為”蘆葦上的建築”。

在灘塗之上,從纖細的鋼柱到粗獷的混凝土樓板,再到上層精巧的木質結構,大天鵝科普館的空間與結構迴應著人工的和自然的水平分層。通過荷載與重力,兩者被聯結成為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它既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與瞭解大天鵝的機會,又維繫著一處大天鵝能夠自在生活的場所。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剖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展廳中的六角鋼柱

在幾乎完全閉合的木質折面牆體中,僅有的一處開口,邀請著來訪者進入其中。科普館的門廳與接待區是一個對稱而帶著些許迷宮意味的空間。整個房間呈正六邊形,六邊形房間中心的六邊形鋼柱柱礎上則矗立著一根鋼木混合的六邊形柱子,從六邊形柱的頂端,3 組細高的木樑沿著等角度的 6 個方向伸展,構成了一個與房間的六邊形牆體相交錯的三角形網格。在六邊形房間的角點,等腰 Y 字形的開口引導著來訪者進入到下一個六邊形的房間。儘管六邊形牆體被開口所消減,但六邊形的幾何網格卻通過木質地面上的深色金屬板被暗示。

從門廳一側進入展區和科普遊覽區,來訪者很快便會意識到大天鵝館上層主體空間的奧祕:它被兩套互相疊加的勻質、完美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精確地掌控著。每一個正六邊形房間聯著天井、郵政服務、導覽等不同功能,而位於每個六邊形房間中的六邊形鋼木細柱則由細高木樑承載成一個架設於六邊形房間之上的三角網格結構。兩套幾何系統的交錯使得牆體和屋架之間形成了縫隙,併為內向的房間提供了充足的採光,而屋架的延續則使得內向的房間形成向外綿延的視覺之感,激發著來訪者在這一六邊形“迷宮”中不斷遊走,直至重新回到視野開闊的緣側空間。如同一個緊湊、密實的蜂巢結構一般,牆體和屋架系統共同編織出了一段連續、動態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左圖:大天鵝科普館自下而上的結構漸變

右圖:眺望天鵝湖溼地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懸浮的建築空間

下圖:入口門廊夜景

與一般位於自然地景之中的建築試圖最大化地納入周邊的優美景色不同,在大天鵝科普館的六邊形房間中,來訪者的視線被刻意地封閉於其中,僅僅通過幾處天窗的設置將天空和光線汲入空間之中。這一做法一方面源自科普館作為一個展示空間的功能性需求,一方面也形成了內和外、封閉與開放的富有張力的空間體驗。在六邊形網格的中央,設有兩處通高天井,兩部樓梯將人們徐徐引至地面層,去一探屬於大天鵝的空間。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與規則、精確的上層主體空間相比,低矮的底層架空空間第一眼似乎顯得有些令人琢磨不透。儘管上層空間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被投射至混凝土樓板的淺樑之中,但如蘆葦般纖細而微微傾斜的細柱呈現出一種更為隨意和自由的空間效果。

除去局部的功能性房間,大天鵝科普館的底層空間幾乎完全開放。儘管混凝土樓板的三角形網格淺樑為如何設計這一架空層的結構提供著線索,然而,無論是建築師或是結構師,均不希望架空層依然被這一嚴格的幾何秩序所控制。相反的,這一低矮的空間應該是無方向性的、漫步式的,並且需要最大程度地弱化支撐結構,來實現上層主體部分的懸浮感。在一番探索後,結構工程師張準提出了鋼列細柱的創新性解決方案。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總平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大天鵝科普館一層平面圖

下圖:大天鵝科普館二層平面圖

細柱空間是張準在近年來的結構實踐中的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從與大舍建築合作的花草亭開始,再到例園茶室、雲廬、柔物、China House Vision 亼屮囗展亭,張準通過對細柱的截面和佈局的推敲,和建築師共同在項目中呈現出一種看似不可思議的懸浮感與纖細感。然而,與此前項目中細柱各自為陣的規則佈局不同,大天鵝科普館的細柱空間的突破源自對規律性的突破和對重力傳遞的重新思考。

在這一層高僅為 2.2 米的空間中,每一組列柱由一系列在豎直方向上有著微小傾斜角度的、截面僅為 6 釐米的纖細鋼柱構成。雖然看似毫無規律,它們的傾斜或是豎直實際上恰恰迴應著重力的內在傳遞規律。為了使得列柱受力均衡,防止屈曲,每組細柱均由一系列實心鋼柱和空心鋼柱構成,前者承擔了主要的豎向力,而橫向力則由所有的細柱共同分擔。對於重力的思考不僅侷限於此。為了使得柱列中的內力分佈均勻,結構師在施工時採取了內力調整的做法,即通過特殊的節點設計使得局部的細柱在施工過程中暫不受力,而直到結構整體完工後,再承受重力,從而完成對荷載傳遞的調整。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貫穿中庭的獨柱結構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結構限定與風景

最終成形的每組細柱柱列長度不一,根據上層結構的荷載需要被沿著混凝土樓板的三角形網格參差佈置。這一佈局使得架空空間具有了更大的靈活度,它們或是形成具有導向性的流動空間,或是形成具有圍合感的簷廊空間。突破常規的結構設計讓人聯想到結構師 Cecil Balmond 對於異規結構的探索。如果說上層鋼木結構通過規則幾何形態塑造出一個來訪者需要逐步探索的空間,那麼下層的異於常規的結構則恰恰呼應著大天鵝在此的自在活動。略略傾斜的細柱如同場地中隨風飄動的蘆葦一般,纖長輕巧地支撐起上層的規則空間。獨具匠心的結構體系使得這座小建築需要通過特別的結構評審。所幸,山東省的建設部門為其特地召開了由具有豐富經驗的結構專家組成的評審會。在經過一些優化後,它被得以順利實施,而這一獨創的結構體系也被參與評審的結構大師汪大綏形容為”蘆葦上的建築”。

在灘塗之上,從纖細的鋼柱到粗獷的混凝土樓板,再到上層精巧的木質結構,大天鵝科普館的空間與結構迴應著人工的和自然的水平分層。通過荷載與重力,兩者被聯結成為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它既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與瞭解大天鵝的機會,又維繫著一處大天鵝能夠自在生活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在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灣岬海岸的獨特地貌和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這座小城帶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位於這座城市邊緣的湖泊與溼地帶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每年冬天,數以萬計的大天鵝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來此越冬。在碧波浩蕩的天鵝湖中,成群結隊的天鵝自在遊弋,追逐戲水,凌空翱翔。早在 2000 年,山東省便建立起了總面積約為 10,500 公頃的榮成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天鵝在中國的“冬季之家”,榮成天鵝湖自然吸引著諸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北立面夜景

作為大天鵝自然保護區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若本建築工作室新近完成的榮成大天鵝科普館位於天鵝湖一側,倚靠茂密的黑松林,面朝開闊的溼地與水域。憑藉著主持建築師李立和項目結構工程師張準的精巧構思和悉心合作,這座大天鵝科普館如天鵝優雅的身姿一般,輕巧地架於溼地之上,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和深度瞭解大天鵝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一道微曲的棧道越過一片水面,通向榮成大天鵝科普館。這座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的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仿若一座水榭,凌空翩然立於水邊。在設計伊始的基地參訪中,建築師李立了解到當地居民與大天鵝之間的諸多動人故事。最為打動他的一點是居民們為了不驚擾到大天鵝,毅然放棄了每年春節鞭炮鑼鼓、熱鬧慶祝的習俗。由此,新建築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融於自然也成為了建築師的設計出發點。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引橋鋼列柱

下圖:外廊與環境的對話

對大天鵝來說,這片保護區如同一個冬季的暫時的家,它們在此自由漫步,結伴嬉戲,而新建築則更像是一個後來之客,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這種自在的氛圍。因此,將建築的主體部分架空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它使得來訪者佔據的空間脫離開大天鵝日常活動的高度,後者則依然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場地中漫步穿行。架空的做法呼應著中國傳統建築臨水之時的處理策略,而大天鵝科普館與傳統空間類型之間的關聯不止於此。一系列鋼木細柱支撐起了大天鵝科普館的屋架。木質屋架之下,圍合牆體向內側退進,形成了整個建築面向周遭風景開放的簷廊空間。柱子、屋架與圍合牆體之間的清晰關係呈現出些許傳統寺廟建築中的金廂鬥底槽的意味。與金廂鬥底槽所形成的祭拜空間和佛像空間相比,大天鵝科普館卻利用類似的佈局構成了一種反轉:封閉的展示空間和望向風景的空間並不如前者一般指向內部,反而朝向外部開放。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結構層疊與水中倒影

下圖:從鋼、混凝土到木結構的轉換

在平面類型的反轉之外,大天鵝科普館也重新思考著架空建築的豎向結構體系。無論在東亞傳統建築或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架空往往意味著一個統一、連續的豎向結構邏輯,即架空層和其上的結構體系往往在垂直方向上互為延續,傳遞荷載。在這一項目中,建築師與結構師共同挑戰這種豎向的結構連續性。在大天鵝科普館中,不同水平層因其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的意義:底層 2.2 米的架空部分是大天鵝可自由通過或是休憩逗留的空間,也兼做建築的出口層;上層的主體部分則是來訪者觀察大天鵝、參觀學習的空間。功能和對象的差異使得這座建築具有著水平分層的內在邏輯,而對建築師和結構師來說,問題便轉化為了上層主體部分和下層架空部分是否能夠通過採用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來呈現出具有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從水上棧道慢慢向著大天鵝科普館踱步,首先呈現於來訪者眼前的便是約 0.9 米高的水平木質屋架和支撐著其邊緣的 8 根鋼木細柱。屋架之下,圍合的木質牆體向內後退,屋架在其規律性的折面之上投射下深淺不一的陰影。幾乎完全封閉的木質牆面構成了朝向周遭景觀開放的樓廊空間的背景。在其之上,一些細高的木樑從內部穿插而出,匯聚於屋架邊緣的鋼木細柱。在這一樓廊空間中,鋼木細柱、細高木樑和折面木牆均呈現出一種規律的佈置:木樑恰恰與木牆中點相交而交匯於細柱之上,折面木牆的轉折點與柱開間的中點相對齊。這些精確的位置關係似乎暗藏著一個完美的幾何系統。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剖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展廳中的六角鋼柱

在幾乎完全閉合的木質折面牆體中,僅有的一處開口,邀請著來訪者進入其中。科普館的門廳與接待區是一個對稱而帶著些許迷宮意味的空間。整個房間呈正六邊形,六邊形房間中心的六邊形鋼柱柱礎上則矗立著一根鋼木混合的六邊形柱子,從六邊形柱的頂端,3 組細高的木樑沿著等角度的 6 個方向伸展,構成了一個與房間的六邊形牆體相交錯的三角形網格。在六邊形房間的角點,等腰 Y 字形的開口引導著來訪者進入到下一個六邊形的房間。儘管六邊形牆體被開口所消減,但六邊形的幾何網格卻通過木質地面上的深色金屬板被暗示。

從門廳一側進入展區和科普遊覽區,來訪者很快便會意識到大天鵝館上層主體空間的奧祕:它被兩套互相疊加的勻質、完美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精確地掌控著。每一個正六邊形房間聯著天井、郵政服務、導覽等不同功能,而位於每個六邊形房間中的六邊形鋼木細柱則由細高木樑承載成一個架設於六邊形房間之上的三角網格結構。兩套幾何系統的交錯使得牆體和屋架之間形成了縫隙,併為內向的房間提供了充足的採光,而屋架的延續則使得內向的房間形成向外綿延的視覺之感,激發著來訪者在這一六邊形“迷宮”中不斷遊走,直至重新回到視野開闊的緣側空間。如同一個緊湊、密實的蜂巢結構一般,牆體和屋架系統共同編織出了一段連續、動態的空間體驗。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左圖:大天鵝科普館自下而上的結構漸變

右圖:眺望天鵝湖溼地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懸浮的建築空間

下圖:入口門廊夜景

與一般位於自然地景之中的建築試圖最大化地納入周邊的優美景色不同,在大天鵝科普館的六邊形房間中,來訪者的視線被刻意地封閉於其中,僅僅通過幾處天窗的設置將天空和光線汲入空間之中。這一做法一方面源自科普館作為一個展示空間的功能性需求,一方面也形成了內和外、封閉與開放的富有張力的空間體驗。在六邊形網格的中央,設有兩處通高天井,兩部樓梯將人們徐徐引至地面層,去一探屬於大天鵝的空間。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與規則、精確的上層主體空間相比,低矮的底層架空空間第一眼似乎顯得有些令人琢磨不透。儘管上層空間的六邊形和三角形網格被投射至混凝土樓板的淺樑之中,但如蘆葦般纖細而微微傾斜的細柱呈現出一種更為隨意和自由的空間效果。

除去局部的功能性房間,大天鵝科普館的底層空間幾乎完全開放。儘管混凝土樓板的三角形網格淺樑為如何設計這一架空層的結構提供著線索,然而,無論是建築師或是結構師,均不希望架空層依然被這一嚴格的幾何秩序所控制。相反的,這一低矮的空間應該是無方向性的、漫步式的,並且需要最大程度地弱化支撐結構,來實現上層主體部分的懸浮感。在一番探索後,結構工程師張準提出了鋼列細柱的創新性解決方案。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大天鵝科普館總平面圖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上圖:大天鵝科普館一層平面圖

下圖:大天鵝科普館二層平面圖

細柱空間是張準在近年來的結構實踐中的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從與大舍建築合作的花草亭開始,再到例園茶室、雲廬、柔物、China House Vision 亼屮囗展亭,張準通過對細柱的截面和佈局的推敲,和建築師共同在項目中呈現出一種看似不可思議的懸浮感與纖細感。然而,與此前項目中細柱各自為陣的規則佈局不同,大天鵝科普館的細柱空間的突破源自對規律性的突破和對重力傳遞的重新思考。

在這一層高僅為 2.2 米的空間中,每一組列柱由一系列在豎直方向上有著微小傾斜角度的、截面僅為 6 釐米的纖細鋼柱構成。雖然看似毫無規律,它們的傾斜或是豎直實際上恰恰迴應著重力的內在傳遞規律。為了使得列柱受力均衡,防止屈曲,每組細柱均由一系列實心鋼柱和空心鋼柱構成,前者承擔了主要的豎向力,而橫向力則由所有的細柱共同分擔。對於重力的思考不僅侷限於此。為了使得柱列中的內力分佈均勻,結構師在施工時採取了內力調整的做法,即通過特殊的節點設計使得局部的細柱在施工過程中暫不受力,而直到結構整體完工後,再承受重力,從而完成對荷載傳遞的調整。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貫穿中庭的獨柱結構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結構限定與風景

最終成形的每組細柱柱列長度不一,根據上層結構的荷載需要被沿著混凝土樓板的三角形網格參差佈置。這一佈局使得架空空間具有了更大的靈活度,它們或是形成具有導向性的流動空間,或是形成具有圍合感的簷廊空間。突破常規的結構設計讓人聯想到結構師 Cecil Balmond 對於異規結構的探索。如果說上層鋼木結構通過規則幾何形態塑造出一個來訪者需要逐步探索的空間,那麼下層的異於常規的結構則恰恰呼應著大天鵝在此的自在活動。略略傾斜的細柱如同場地中隨風飄動的蘆葦一般,纖長輕巧地支撐起上層的規則空間。獨具匠心的結構體系使得這座小建築需要通過特別的結構評審。所幸,山東省的建設部門為其特地召開了由具有豐富經驗的結構專家組成的評審會。在經過一些優化後,它被得以順利實施,而這一獨創的結構體系也被參與評審的結構大師汪大綏形容為”蘆葦上的建築”。

在灘塗之上,從纖細的鋼柱到粗獷的混凝土樓板,再到上層精巧的木質結構,大天鵝科普館的空間與結構迴應著人工的和自然的水平分層。通過荷載與重力,兩者被聯結成為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它既為人們提供著一個近距離觀察與瞭解大天鵝的機會,又維繫著一處大天鵝能夠自在生活的場所。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山東半島最東端,與天鵝共生的鋼木幾何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